【抗戰前期中華民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
1937年中日抗戰爆發,胡適答應蔣中正委員長擔任特使,隔年真除中華民國駐美國特命全權大使。
胡適到了美國之後,驚覺他最大的敵人不是日本、不是德國、不是義大利,而是美國國內的《中立法》(Neutrality Acts)。一戰末期美國參戰算是賠了夫人又折兵,間接導致1930年代的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是故美國朝野都要求制訂《中立法》,其後又不斷增修,希望美國不要再參與國際事務。美國之所以能夠選擇不參與國際事務有三項得天獨厚的條件:一為美國是美洲的獨強,二為美國有太平洋與大西洋的保護,三為美國內需市場夠大。所以美國朝野爭相修法,以不參與國際事務來維持美國利益。胡適知道狀況後也不氣餒,他走上了一條與傳統外交人員在舞會、宴會或秘密會議上折衝尊俎或利益交換完全不同的道路,他選擇訴諸全美人民。因為他知道美國是民主國家,若是所有人民都同情中國、支持中國,美國政府就一定會給予中國協助。
胡適主張「苦撐待變」是為中國抗戰前期唯一的策略,他始終認為,美、日之間必將一戰,若是美國參戰,中國戰局必將出現峰迴路轉的機會。日本在1941年12月7日偷襲珍珠港(Pearl Harbor),美國對日宣戰,胡適終於看見中國逆轉戰局的契機,而其後國際大勢演變確實也印證了胡適的遠見。
很難想像他在出使的前四個月,大約不到130天內巡行北美超過3萬英里,每天還要準備一場以上的演講或記者招待會,到處去宣傳中國為何要抗戰、美國為何應該協助中國。當時美國大部分民眾都同情中國,所以美國大學都以頒發榮譽博士學位為名邀請,在接受學位後胡適便得以藉機發表演說,為中國宣傳。據統計,胡適在擔任駐美大使期間(1938-1942)所獲得的榮譽博士學位共有25個。胡適在1942年年中就退下大使職位,其原因當然很多,包括蔣中正的不信任,也包括宋子文的架空,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卻讓人遺憾甚至啼笑皆非:胡適的策略空前成功,但是他的身體卻無法負荷。在這段出使期間胡適積勞成疾,爆發第一次心臟病,所以胡適辭職後便在美國休養,直到1946年才回到北平,擔任北京大學校長。
檔案描述:1941年7月19日胡適日記
檔案出處:胡適的日記第十五冊(遠流出版)
不做曼德拉,就是施明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