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8日 星期五

胡適"疊腿";"翹二郎腿"

談"二郎腿"一詞的誤解和英譯
有人認為胡適竟然在蔣中正面前翹二郎腿(圖一)不禮貌,應該是對"二郎腿"一詞的誤解。翹二郎腿是很倨傲的姿勢,如圖二,這姿勢之所以認為不雅,我個人猜想是因為露出了褲襠和鞋底兩個不雅的部位。
"疊腿" 和 "翹二郎腿" 不同,所以之前攻擊蔡英文翹二郎腿見客的爭議(圖三)也是扭曲了 "二郎腿" 的定義。梅克爾與歐巴馬都是疊腿而談(圖四),可見"疊腿" 在國際禮儀上是可以接受的。
斯文的"疊腿"和倨傲的"翹二郎腿"在英文有不同的叫法,如圖五(前者也叫The European Leg Cross,後者叫the American Figure Four,兩個名詞描述出歐美兩地民族性的基本不同)。據說二戰期間,納粹就靠這姿勢辨識出美國人。

2018年9月27日 星期四

胡適之先生家的交往:《學習、奉獻、創造:錢煦回憶錄》《錢復回憶錄》


2018年9月26日 星期三

錢煦《學習、奉獻、創造:錢煦回憶錄》








本書只兩小缺點:傳主是天才,真正的品學兼優,完全正能量,.....;沒有他老弟錢復回憶錄中的索引。
為何索引是問題?因為錢思亮家少爺們都跟胡適之先生家有交往,其實,錢煦家與胡家有更多互動 (因為50年代都駐紐約),然而錢復的有索引,容易找,一般人不會注意這些細節。





錢煦-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錢煦

2018年9月13日 星期四

胡適之先生的‘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的哲學:林語堂、彭明敏、陳之藩......

 這篇忘了記胡先生對彭明敏(1923年8月15日-)的資助、提拔。我們四年前謁墓,彭先生的獻花已在。


2012.3.1胡適資助過林語堂、彭明敏、陳之藩、魯迅的三弟周建人等
林語堂去美國哈佛大學留學時,每月能得到40美圓的“半額獎學金”,他以為這是因為曾在清華教過書,是庚款的捐助。林語堂曾兩次得到以北京大學名義匯款的保證金,各1000銀圓;他回國之後,才從校長那裏知道——這原是胡適個人對他的資助!林語堂在《八十自敘》中寫道:

當然啦,我曾有胡適博士作保,和北京大學接觸過。……我曾兩度由他作保匯支一千大洋。不過胡適沒有向北京大學提款,而是自掏腰包資助我。我回國才知道這個秘密。我去找校長蔣夢麟,感謝他借支兩千大洋。蔣博士詫異地說:“什麽兩千大洋? 是胡適自掏腰包。”我才知道胡適真夠朋友!遂在年底前還清了
這類似的說法,可參考林語堂在【讀者文摘】寫"我最難忘的人物 胡適博士"  (1963年10月號)。
".....但是我門永遠記得胡先生對朋友的這份"無聲援助""


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故居
[故居活動│胡適X林語堂🤝]
語堂曾說:沒有第二個中外名人可與胡適媲美
有人因趣味相投而結為摯友
也有人因性格互補而成為朋友
適之和語堂的友情可謂是兩者並存
從去偽飾、存忠誠的相處中,
他們透過真誠道出彼此間最真摯的友誼,
延續至五十五年後的今天
胡適X林語堂的友情故事
不只在胡適紀念館 Hu Shih Memorial Hall 看的到喔
來林語堂故居也可一睹兩位大師風采👋
****************************************






林語堂故居林語堂故居
[故居活動│胡適X林語堂🤝]
語堂曾說:沒有第二個中外名人可與胡適媲美
有人因趣味相投而結為摯友
也有人因性格互補而成為朋友
適之和語堂的友情可謂是兩者並存
從去偽飾、存忠誠的相處中,
他們透過真誠道出彼此間最真摯的友誼,
延續至五十五年後的今天
胡適X林語堂的友情故事
不只在胡適紀念館 Hu Shih Memorial Hall 看的到喔












此外,1921年魯迅的三弟、尚未成名的周建人,也是由胡適推薦去商務印書館,月薪60銀圓(合今人民幣2400元)。
再如,胡適曾借給青年學子陳之藩一張400美金的支票,資助他去美國留學。後來陳之藩匯款還給胡適並寫信致謝。胡適在1957年10月15日 回信說:

之藩兄,
謝謝你的Oct. 11的來信和支票。
其實你不應該這樣急於還此四百元。我借出的錢,從來不盼望收回,因為我知道我借出的錢總是‘一本萬利’,永遠有利息在人間的。
你報告我的學校情形,我聽了非常興奮。我二十歲時初讀新約,到"耶穌在山上看見大眾前來,他大感動,說' 收成是豐盛的可惜做工的人太少了。' "---我不覺掉下淚來。那時我想起論語裏,'士不可不弘毅,重而道遠。"那一段話馬太福音此段相似。
你所謂"第一次嘗到教書之樂"其實也是這樣的心理。是不是?......

(陳之藩回顧:“每讀這封信時,並不落淚,而是自己想洗個澡。因為我從來沒有過這種澄明的見解與這樣廣闊的心胸。”)

李敖年青時生胡適也曾資助過他。( 2004? 待查 )李敖來北京大學的時候,捐錢想給胡適立個銅像。李敖說:“你別看他總在笑,我想,胡適之是寂寞的。”

使美的時候 劉楷幫胡先生匯錢給某些文人
胡先生特別提醒要不傷對方知自尊



胡適
愛謀生 (EMERSON):" 朋友的交情把他的目的物當作神聖看待 要使他的朋友和她自己都變成神聖"

2018年9月8日 星期六

胡適 " 敬賀 新年 " (1960.1 受者:楊英風):川端康成「頌春」


藝是每日一拍 二月十五日拍品
川端康成(Kawabata Yasunari) 致岡田宗叡新春賀年片
賀卡 一幀
1957年作
識文:東京都文京區龍岡町三四,岡田宗叡先生。頌春。三十二年正月,川端康成。
說明:日本著名俳句家、古陶瓷器鑒賞家岡田宗叡上款,川端康成毛筆親筆書寫賀卡。
作為新感覺派文學巨擘的川端,幼年父母雙亡,參加葬禮無數,又居無定所,養成他陰鬱沉靜的心性。而這感傷與孤獨的性格,痛苦與悲哀的內心,使得周遭一點一滴稍縱即逝的細微美好特別能夠打動他的心弦。由其是寒冬後萬物復甦的早春正月,滿載的是蓄勢待發的生機。川端不禁為春的美和她帶來的生命力而感動,為自然的偉大而折服,為世界萬物的輪迴運轉而痴迷。他恨不得奔走相告,向親友們傳播他這即將噴薄而出的情感。
這新春賀卡便是川端試圖宣洩他情感的一種方式。晚年的他熱衷於書法,他用筆觸代替聲嘶力竭的呼喊,簡簡單單的「頌春」二字,傳達予友人岡田宗叡的遠不止是佳節的喜悅,更是文人知己之間的情感接力。一是文學大師,一是俳句先鋒,二人惺惺相惜。
川端落幕前那刻言道:無言的死,就是無限的活。這不是頹廢,也不是凄苦,是最後的放下,無畏的包容,和對輪迴的欣然接受。他也終於成為了人類史上的一抹美好,和他痴迷醉心的萬物結合在一起了。這樣的無言,莫非也不是一種吶喊嗎?
作者簡介:川端康成(Yasunari Kawabata,1899~1972),出生於大阪,是日本新感覺派作家,著名小說家。幼年父母雙亡,孤獨憂鬱伴其一生,並反映在他的創作中。在東京大學國文專業學習時,參與復刊《新思潮》(第6 次)雜誌。1924年畢業,和橫光利一等創辦《文藝時代》雜誌,後成為由此誕生的新感覺派的中心人物之一。新感覺派衰落後,參加新興藝術派和新心理主義文學運動,一生創作小說100多篇,中短篇多於長篇。作品富抒情性,追求人生升華的美,並深受佛教思想和虛無主義影響。
上款簡介:岡田宗叡(1909~1987),別名重正,明治四十二年出生於千葉縣。著名俳人、古董商、古陶瓷器研究家。師從小野賢一郎學習俳句,自編《雞頭陣》俳句集,又合辦有《詩之家》、《Rien》等詩文雜誌。於古陶瓷收藏鑒賞造詣頗高。曾任日本陶瓷協會理事,主編古陶瓷趣味雜誌《茶碗》。另有《古陶器的鑒定:日本、高麗與朝鮮李朝》、《生命之樹:岡田宗叡句集》及《山水放蕩·詩集》等著作。
每日一拍 2.15丨川端康成:每年春之將至,我必定做夢-雪花新聞
每日一拍 2.15丨川端康成:每年春之將至,我必定做夢-雪花新聞
每日一拍2.15丨川端康成:每年春之將至,我必定做夢- 雪花新聞
**
《楊英風全集˙第24卷˙書信I》台北:藝術家出版社,2010
頁372 有1960.1.2 收到的" 敬賀
新年 "
From (印):台北縣南港鎮 胡適
尚未知道他倆何時、如何認識的。
賀卡可能是胡頌平寫的? 不知道發多少張?

2018年9月6日 星期四

胡適博士1949年3月底22~28 旅臺一周:

胡適博士1949年3月底旅臺一周
這周的極簡單紀錄,可參考《胡適日記》

胡頌平未能讀《胡適日記》,所以《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記兩事件:






3月22日抵台北,安頓好家屬 (太太),無日記,

3月23日日記
9:00 黃朝琴來。
10:00 看王雪蜓 (台北招待所) (圓山)
3:00  來。【胡適之先生沒寫訪客名】
6:00  杜。


3月24日日記

12:30 臺大
7:00 黃朝琴/游市長 飯 (黃住宅)

3月25日日記
12:30   林先生 (板橋)

【主客照片等參考:
〈黃純青與文藝團體的互動〉,《台灣文學館通訊 》第33期 2011.12】



3月26日日記

12:30 黃純青先生(中山北路三段,晴園)
許悋士住寧波西路108 (游市長左隔壁)

【主客照片等參考:
〈黃純青與文藝團體的互動〉,《台灣文學館通訊 》第33期 2011.12】

【黃純青於1949.3.26,在晴園宴胡適、傅斯年、沈剛伯、梁寒操、李翼中、謝東閔、臺靜農、浦薛鳳、游彌堅、李玄伯、吳克剛,林熊祥、杜聰明、洪炎秋、陳逸松、陳逢源、林忠。】

3月27日日記【周日】

12:30   (北大校友?溫州街20巷1號)
2:30 演講

【中山堂;題目:中國文化裏的自由傳統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pp. 2078~81 】

2018年9月5日 星期三

胡適致黃純青(晴園;台北精英大宴 黃得時:妙哉!"胡適"對"何容"),「臺灣叢書」"游仙小詩,祝黃晴園(純青)八十大壽"




"晴園"是托爾斯泰的莊園/墓

1949.1.13  376-77
……..其中台灣日記交臺灣通志館付抄。
 (黃純青先生,林獻唐(?堂)先生有來信道謝)


臺灣日記與稟啟


附錄一

「臺灣紀錄兩種」的「編校後記」

本會主任委員黃純青先生平素景仰胡適之先生的道德文章,曾讀適之先生四十自述,知其令尊鐵花先生官臺東州時,著有臺灣日記。中華民國三十八年春,適之先生來臺,三月二十六日會於晴園。聞遺稿猶存,因請借抄,適之先生喜諾。

去年十月,本會的「臺灣叢書」編印了第一種稗海紀遊和第二種恆春縣志,而第三種便打算印胡鐵花日記,當由黃主任委員寫信去紐約徵求適之先生的同意。到 本年一月末尾,便得回音。又隔一月,即二月二十三日,始得錢思亮先生帶來的臺灣稟啟存稿及胡鐵花先生家傳。為了說明接洽此項叢書出版的經過,且將適之先生 前後兩信抄錄在這裡。(前一信是後收到的,但仍列在前面。)

純青先生:

去年接到先生十一月八日的手書,提議要把先父鐵花先生的臺灣日記付印,作為臺灣文獻委員會叢書的第三種。此事我當然同意;並且感謝先生與文獻委員會諸 公的好意。先人的日記,保存的共有十五年之多,從光緒七年到光緒二十一年。其中止有光緒十三年十月至十一月遊歷瓊州黎峒行程日記一卷,曾由羅爾綱先生鈔登 禹貢半月刊第二卷第一期。此次臺灣日記在臺印行,要算第二次刊布先人的日記了。

先生的好意,使我想起先父的臺灣稟啟存稿三冊。這些公牘與私函都是割臺之前三、四年中(光緒十八年至二十一年)最難得的史料。第一冊的巡閱全臺防營隨 時申報文十餘件是最詳細、最切實的全臺遊記與全臺兵志!我費了幾天工夫,把這些文件整理一遍,刪去一些無關臺事的短札;刪存三卷,每卷編有詳目。

我今託錢思亮先生把這三冊帶呈先生。如先生與文獻委員會願意鈔寫副本,留作省志材料,或印作叢書第幾種,都悉由諸公尊裁,不必再徵求我的同意了。鈔寫副本之後,請仍將原本交付錢思亮兄,由他代託妥人帶回美國。十分感謝。

叢書印成後,請由我備價購買每種四十部,以便分送海外第一流圖書館。並留少數為留存家中之用。

又附上先人家傳一冊。鈔寫後也乞交付錢君寄回。此傳或可附在日記之後?可以代序嗎?匆匆敬祝大安!

胡適敬上。

民國四十年一月二十一日。

純青先生:

去年接到先生十一月初的信,我已有詳信及先父臺灣稟啟存稿三卷,又先父家傳一篇,託臺大教務長錢思亮先生帶呈先生。今天知道錢先生的船期改緩了幾日,故我先寫短信,報告幾點:

(一)先生要將先父的臺灣日記印行,作為叢書的第三種。我完全同意,並向先生及文獻委員會諸公致感謝之意。

(二)錢先生帶上先父家傳一篇,或可收作日記附錄以代序文。

(三)倘蒙先生加一序文,指出日記史料價值,更可使日記增加聲價。

(四)錢先生帶上的臺灣稟啟存稿三卷,是臺灣重要史料。如先生認為有價值,請鈔副本,或可收作叢書之一種。

匆匆敬祝大安。餘詳錢先生帶信。

胡適敬上。

四十年一月二十二日。

本年三月初,我們把臺灣稟啟存稿及胡鐵花先生家傳全文重抄好,並詳加校對了,又將日記也重校了一遍。而剩下的工作,便是怎樣去編排了。

依照我們的初意,本擬單出胡鐵花日記的。後來看了臺灣稟啟存稿,覺得有許多地方,內容比日記更詳,史料價值也大。因有合刻一本之意。於是本會副主任委 員兼總編纂林熊祥先生,初擬名為胡鐵花先生臺灣遺著二種。繼乃改定為臺灣紀錄兩種(亦尊重適之先生意見故也。)但仍照預定計劃,首列家傳代序,次列日記, 再次列稟啟。日記原題胡鐵花日記,是經羅爾綱先生(他是適之先生的高足)編校一過的。據適之先生說:『先人的日記,保存的共有十五年之多』。而有關臺灣部 分,不過佔其間的三年又五個月而已。羅先生不知道後來要出臺灣日記(此名是適之先生定的),所以他所校編的日記全名是胡鐵花日記,而且分卷自也不同。他當 時分的卷數,從光緒十八年元月起的為第十一卷,從光緒十八年五月十九日起的為第十二卷。我們現在採用的是關於臺灣部分的日記,所以就把十一卷改為一卷,十二卷改為二卷,以次類推,共為八卷。至於臺灣稟啟存稿,一切依照適之先生所定編入,毫無改動。惟在校刊方面,稟啟原係鈔本,不無少許脫誤。而對臺灣地名, 亦有誤加標點者。因就我們所知,一律都給改正過來了。日記初校,註明「綱按」或「綱註」者,均為羅爾綱先生原註。註明「純按」者,乃為七七高齡的黃純青先 生所親校。又,註明「波按」者,即本人所補校。但本人沒有看過日記原稿,(或是原鈔本吧)就是對于原來如何分卷的事,也是這一回拜讀了適之先生的大函之後 才得明瞭。因此,我們還不敢說在這一點上是盡了真正補校之責的。

                                     一九五一年四月一日毛一波記於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纂組。







1952 "胡適蒞臨造訪,父黃純青設宴招待並合影記念。"黃得時生平著作年表初編(未定稿)婁子匡〈晴園主人黃純青〉刊於《台北文獻》六卷八期。

1954.2.25 日記 "游仙小詩,祝黃晴園(純青)八十大壽":   (HC:黃純青晚年自號晴園老人。)

先生同我都曾親見桑田變成了蒼海,
也都曾親見蒼海還變成了桑田。
今天我舉杯敬祝先生努力加餐飯,------
收復河山,痛飲天津橋上,同醉秦淮河下, 就在明年。

1954.2.26 日記"下午六點 黃純青先生八十壽辰 (中山北路3段25號)"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黃純青(1875年-1956年),又名炳南,晚年自號晴園老人。新北市樹林區人,瀛社詩人、墨家儒教支持者、企業家。

生平

曾與劉克明等創組詠霓詩社。嗣又參加瀛社,創設薇閣吟社心社,有《晴園詩草》上卷,得七言絕句138首,龍文出版社將其手稿影印發行,收為「臺灣先賢詩文集彙刊」之一部。1930年代支持中國白話文臺灣話文二次大戰時又提倡漢詩研究會。
在企業方面,他與林本源商號參與創立的紅露酒名聞遐邇,也利用酒餘養豬,並將此技藝傳授給樹林農夫,而獲得景仰,並且開啟了樹林製酒業的發展。在政治方面,他於日治時期擔任樹林區區長長達33年,於1931年台灣總督府限制台米外銷日本,而與總督府積極交涉,獲得勝訴。戰後之1946年當選中華民國第一屆臺灣省參議會議員。不過因為二二八事件退出政壇,前後擔任台灣通志館與台灣省文獻委員會的主任委員。
黃純青支持台灣話文,1932年1月1日,在《南音》創刊號寫下〈粗品〉:

「郭君秋生惠我書,告我南音文藝雜誌將出版,索我祝詞。
什麼是文藝,問我々不知,聊寫我所感,杜撰幾句粗品詩。
海外孤懸自囿島,保守思想印人腦,現狀維持難進步,結局萬事都落伍。
君不見兼愛無父舊說保,學術思想已落伍,又不見古典主義舊說保,文學思想也落伍。
眞文學是時代鏡,眞實自然,第一緊要。
賦成紙貴免恭維,這樣美文今非其時,秋興八首免恭維,這樣好詩今非其詩。 唉!白話散文嫌無味,眞可腦,依舊奧妙思想保,這樣文人逆潮流,不打自倒。
唉!香山詩句嫌粗俗,眞可惱,依舊幽雅思想保,這樣文人逆潮流,不打自倒。
唉!小說寫實嫌巷議,眞可惱,依舊輕視思想保,這樣文人逆潮流,不打自倒。
唉!歌謠自然嫌野鄙,眞可惱,依舊賤視思想保,這樣文人逆潮流,不打自倒。
我今不受韻律拘,我今不受詩律束,笑我不律我樂受,我愛自然無拘束。
一九三一‧一二‧一五」
〈晴園詩文抄〉

眞文學是時代鏡,眞實自然,第一緊要。

我今不受韻律拘,我今不受詩律束;
笑我不律我樂受,我愛自然無拘束。
~~載於《南音》創刊號(1932元旦)


參考文獻

  • 翁聖峰,《1930年台灣儒學、墨學論戰》,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學報,第19卷第1期2006/3,1~22。[1]
  • 黃純青,《談「竹枝」》(東方文化復刻本),《先發部隊》,昭和九年(1934年)。

  • 《何容這個人》臺北國語日報社,1992年7月。頁160-73 黃得時:妙哉!"胡適"對"何容"--筆談以來三十年間之軼事
黃純青是黃得時父親。黃純青於1949.3.26,在晴園宴胡適、傅斯年、沈剛伯、梁寒操、李翼中、謝東閔、臺靜農、浦薛鳳、游彌堅、李玄伯、吳克剛,林熊祥、杜聰明、洪炎秋、陳逸松、陳逢源、林忠。
因晴園聽不懂"國語",由兒子當翻譯,所以黃得時與胡適同桌.....






  



  • 《何容這個人》臺北國語日報社,1992年7月。頁160-73 黃得時:〈妙哉!"胡適"對"何容"〉--筆談以來三十年間之軼事

2018年9月3日 星期一

紅色中國的叛徒 (台北:中央文物 1953) 劉紹唐著作 胡適序 (1952)






劉紹唐先生(1921-2000年 )


沒有自動替代文字。

劉紹唐(「傳記文學」) Out of Red China,胡適之先生提倡與啟發......

紅色中國的叛徒 (台北:中央文物 1953) 劉紹唐著作 胡適序 (1952)
劉紹唐在中國做事一年多 1950年才逃亡香港
將其故事用61篇短文發表

  • Hardcover: 269 pages
  • Publisher: Duell Sloan and Pearce / Lttle Brown; 1st Edition edition (1953)
  • Language English



Out of Red China

See larger image




Out of Red China [Hardcover]

Liu Shaw Tong 

2018年9月1日 星期六

為何不知道紐約時報的胡適之先生訃聞?



陳文華先生的提問,請知道的人代答。


《紐約時報》訃聞 (1962.2.25 禮拜天)《胡適博士:中國哲人,享壽70》
小標題 (hc加標點):駐美大使 1938-1942;領導文學運動;反共產黨;反蔣;論極權理論
陳文華學長問:為何大家都不知道此篇?有沒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