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全球美國化的20世紀!多國籍企業;美國風俗之傳播;美國國內移民的興起、創業與興衰





****
2010年,Forever 21創始人張東文和女兒琳達(左)和艾斯特,兩人同為公司高管。
2010年,Forever 21創始人張東文和女兒琳達(左)和艾斯特,兩人同為公司高管。 Robert Gallagher
 Forever 21,一個快時尚帝國的起與落。大約40年前,創始人張東文夫婦從韓國移民到美國,白手起家建立了一家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但這個家族的封閉管理風格是其破產的一個重要原因,特別是在房地產交易和營銷策略方面。 ( 閱讀本文中文版 )
----
王安電腦


*****

•香港經濟正式陷入衰退,抗議者萬聖節 戴面具集會 據港府週四公佈的數據,香港經濟第三季度下降3.2%,跌至金融危機以來最差。抗議者當晚與港警在多地發生衝突,萬聖節的面具傳統變得尤具挑釁性。此外,攝影師林亦非再次回到抗議活動現場 。他的作品展示了在反政府運動仍在繼續的情況下,香港人的生活是如何恢復正常的。

---
Tokyo police have mobilized hundreds of riot police in the Shibuya district on Thursday evening for the Halloween celebrations.
https://www3.nhk.or.jp/nhkworld/en/news/20191031_40/

2019年10月29日 星期二

Colonel Isaac Newell 1872~1960: 別胡適1958.1.7


1958.1.7 Colonel Isaac Newell 派車接胡適到 St. Albans 的海軍醫院。14:00~17:00 大雪日。
胡適說他85歲了,"消瘦的很。"






Isaac Newell, Colonel
Birthdate: 1872年10月29日
Birthplace: Milledgeville, Baldwin County, Georgia, United States
Death: 1960年12月02日 (88)
West Point, Orange NY
葬於 USMA Post Cemetery
直系親屬

父母: Tomlinson Fort NewellAnn Lane Newell (Colquitt)
妻: Maxwell Neill Newell



 Colonel Isaac Newell與中國關係密切,胡適應該在北京或者上海認識他。


About Isaac Newell, Colonel

"Isaac Newell, now a colonel in the U. S. Army, stationed at Governor's Island, New York; a graduate of West Point, who was breveted for gallantry during the Spanish-American War, and who served over seas in the World War, as colonel of the 51st infancy. He was also military attache, at Peking, for the U. S. government and has had a rather picturesque and distinguished record in war service. He married Maxwell Jenks, daughter of a Chicago capitalist."
http://files.usgwarchives.net/ga/baldwin/history/other/gms312historyo.txt http://www.findagrave.com/cgi-bin/fg.cgi?page=gr&GRid=122527555 USMA Class of 1896. His next of kin was listed as his sister, Miss Mary Newell, of New York, New York.
In 1914, he was a military attaché in Peking, China. He traveled in the back county of China. Due to his relationships with the Chinese he was able to obtain valuable military information. From 1926 to 1929, he commanded the 15th Infantry at the China Station. In 1935, he retired and purchased a home in Peking where he and his wife, Maxwell lived. They also bought apartments in New York and Paris, which they visited frequently. Since he was a native of Georgia they also bought a home in Sea Island, Georgia where he died in 1960. The following record states: At El Caney (1898), the then 2d Lieutenant Newell commanded Company A of the 22d Infantry. During the advance under fire, one of his men, who was ahead as a skirmisher, was wounded. Ike Newell turned to one of his sergeants and said, “I want you to go out with me to get that wounded man.” Sergeant and Lieutenant went forward and brought back the wounded soldier who died enroute. The Company, which had been wavering up to that point, went forward with a cheer. Commenting on the incident later, a member of Company A said to a reporter at Camp Wikoff (Montauk Point), “That ain’t in the book, sir, but by God, that’s the sort of thing that wins battles.” Newell was cited for gallantry. Later (March 15, 1899), near Paternos, Luzon, Philippine Islands, Lieutenant Newell again distinguished himself while a member of a rescue detachment of three-and-a-half companies sent forward to attempt to assist a volunteer regiment which was under heavy fire from a large insurgent force. Newell’s coolness and leadership were subsequently testified to by an enlisted man who participated in the action.
General Joseph Stilwell wrote of him after his retirement, Ike is a gentleman and a human being and the only man I ever served with that put his regiment and his officers before himself.
After his wife’s death, he frequently visited his friends, Colonel and Mrs. John Whitcomb at Lima, Peru. Colonel Whitcomb had served under his command in China and they became lifelong friends. During his last few years of life, he was bedridden at his Sea Island home where he lived with his sister, Mary. On his death, his sister arranged for his burial at West Point. He was laid to rest beside his wife, Maxwell. Source: United States Military Academy Association of Graduates memorial.

2019年10月22日 星期二

禮:一個比較方法論,林語堂先生的手稿1921.1.4









禮:一個比較方法論,林語堂先生的手稿1921.1.4 法國克魯郡
---
一則是林語堂先生的英文著作(1939) Moment in Peking, The John Day Book Company (京華煙雲非林先生自選的),它的日譯本,查Lin Yutang 的日本語版可得3日本版本:
『北京の日』 鶴田知也訳 今日の問題社 1940
『北京好日 第1-3部』 小田岳夫,庄野満雄、中村雅男、松本正雄訳 四季書房 1940⋯⋯
更多

資中筠:中美各自面臨的轉折






資中筠:中美各自面臨的轉折
2019 年 7 月 26 日 上午 9:31
簡體
文章轉自網路,旨在為讀者提供多元信息,文章內容並不代表本網立場和觀點。




現在大家都很關心中美關係。我對中美關係的看法是,今後的中美關係里,起決定因素的是各自國內怎麼過這個坎,而不取決於具體在一個事件上,在外交上怎樣去運作。當然,突發事件的運作也很重要,要是處理不好,偶然的事情也會變成一個很大的事;但是從長遠的、宏觀角度來看,我覺得現在真正決定性的因素都是在自己的國內。

我要講的這些內容,和之前我訪問美國時,對美國人講的一番話基本差不多。我對美國人講話一般是批評美國比較多,向他們提出我認為他們有哪些哪些問題。一般的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心態不一樣,不會聞過則怒,還是挺歡迎你指出他有哪些問題的。講過以後,他們一些知識界精英的反應都是很同意我的看法的。


為什麼說我們正在過這個坎?現在你放眼全球來看,全世界都在過坎,都面臨著一個新的轉折點。如果從更大的方面來講,其實整個人類都面臨著一個新的轉折點。全世界各個區域,歐元危機,中東、非洲都發生這樣那樣的問題,都是面臨轉折點。為什麼現在到了一個過坎的時候呢?是因為舊的體制,不管是國家的還是國際格局的體制,已經不能夠適應新的發展力量和新的社會訴求。不管是一個國家也好,國際格局也好,都面臨需要改革的問題。改革的力度有多大,怎樣改法,各自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各個國家的發展階段不一樣,所以面臨的問題也不同。

先講講美國正面臨著什麼樣的轉折。美國從立國以來,一直都在進行漸進式的改革,不斷地調整,看起來是來回搖擺,但實際上是不斷地改革。美國制度里有自我糾錯的機制,這個機制使得她可以避免大起大落的社會大動蕩。有些國家比較缺乏這個機制,就容易發生危機,引起暴力革命或者社會的大動蕩。美國能夠避免這些,就是因為她的糾錯機制比較發達。所以當她有問題之後,能夠通過自我改革,跨過這個坎,在平常情況下就是進行微調。我們經常看到,美國這種代議制政府兩年一次的國會選舉和四年一次的總統選舉,在這個過程里互相揭短、互相攻擊,說你的政策有哪些哪些問題,這本身就是一種糾錯機制。然後我們可以看到,民主黨上台,就往左一點,共和黨上台,就往右一點。政策來回搖擺,這個搖擺就是一個調整的過程,包括經濟上,今天是供應學派佔上風,明天是凱恩斯學派佔上風,等等,這些都是調整的過程。到了有些情況下,也就是一定的轉折點的時候,代議制政府這個框架不夠了,就有群眾直接參与,造成聲勢,施加壓力,最後達到根本性的改革。美國的民主制度一兩百年來正是這樣運作的。我認為,在過去的一百年以來,美國經過了幾個比較重大的轉折點:

第一個,非常重要的,就是二十世紀初的進步主義時代。簡單來說,就是自由放任的經濟發展到一定時候,造成比較大的社會矛盾,一個當然是貧富懸殊的社會矛盾拉大了,還有一個是錢權結合的腐敗問題,產生大的壟斷財團的問題,等等。在這個情況下,就產生了進步主義運動,「運動」兩個字是後來歷史學家加的,它不是像我們常說的那樣是由領導發動的群眾運動來做一件什麼事情,而是社會的各個階層都感覺到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於是都發出自己的訴求,訴求的方向是基本相同的,就是要求平等,要求緩解社會不公,要求關照弱勢群體的訴求和福利,總的改革就是這麼來的。社會各階層,比如,知識精英貢獻派的理論,媒體在揭露社會不公和各種各樣的醜事,一些比較有開明思想的政治家們提出改革的方案,等等,都發揮了很大的作用。當時的老羅斯福總統是個非常強勢的總統,他能夠在資本和勞工之間進行斡旋和裁判,甚至能對憲法作出新的解釋。這樣一來,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改革落實到立法,落實到政策,落實到全民的思想,美國就過了那個坎。如果聽任社會達爾文主義、弱肉強食理論發展下去的話,社會矛盾就會越來越尖銳,可能會引起更大的動蕩,也就沒有以後的美國比較平穩地走向繁榮富強的發展,也不能發揮出後來美國顯著而出色的創造力,二十世紀富有跨時代精神的科學發明基本都是在美國出現的。這場改革運動是全民的、自發的,不是哪個領導一拍腦袋而出現的,所以改革的基礎很穩固。這是美國第一個轉折點,我覺得過得比較好,是向著比較平等的方向發展的。

第二個轉折點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大家可能知道那個年代美國有反越戰運動,但更重要的內容是要求改革的運動。六十年代運動的結果有幾個方面。一個是民權運動,指種族平等和性別平等,美國在這方面大大地往前推動了一步,通過選舉權法規定下來,使得原來名義上的種族平等進一步落實。要是沒有六十年代民權運動的推動,就不會有今天的奧巴馬當總統。這部法律也推動了婦女解放,所以後來幾十年,美國在婦女職業問題、男女平等上都有了很大進步。另外一方面是上下的平等,也就是進一步通過很多立法緩解貧富懸殊,為今天美國式的福利國家奠定了基礎。當然現在美國人還有很多不滿意,比如醫療保險覆蓋率不如某些歐洲國家等,但是今天能有這麼多的福利正是那個時候通過的,比如說醫療救助法,65歲以上的老人免費醫療。那個時候約翰遜政府向貧困開戰,通過了一系列的法律。還有一個是對外收縮戰線,從越南撤兵,間接推動了以後和中國的關係正常化,緩和了冷戰局勢。比起歐洲等其他地區而言,美國的政治重心向來是比較靠右的,整個六十年代,美國的政治向左推進了一點,國內開始向著平等的方向發展,在霸權上收縮了一些。這就是六十年代的轉折點。

而我認為她現在正面臨著第三個轉折點。她的舊有做法、思維方式、體制,對內對外的做法和行為模式都需要改一改了。她現在面臨的坎,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第一,美國自稱世界領袖,她擔任這個角色的負擔越來越重,難以維繫。事實上美國現在確實是全球領袖,「二戰」以後,她的地位空前提高,國力遠遠超過全世界其他國家。她自己原來天生就有種替天行道、以天下為己任的天命觀,只是過去國力沒到這個程度,現在到了這個程度。而且第二次世界大戰基本等於是她拯救了世界,美國參戰後,對打敗法西斯起了很大的作用。「二戰」后,別的國家都打得精疲力盡,她為很多國家的戰後恢復也作出了很多的援助和貢獻,當然這對她自己的經濟發展也有作用。在美蘇對立以後,她以自由世界的領袖自居,冷戰之後就變成了全世界的領袖。世界上隨便哪個角落發生隨便什麼事情,她都認為有責任有義務去干涉。結果就使得她的戰線越拉越長,負擔越來越重。但她現在已經到了負擔不起的地步了,實際上已有點捉襟見肘。比如說出兵阿富汗,這麼多年了就沒出來過,而且也沒能在阿富汗扶植一個親美的政權,按照美國意識改造阿富汗;打了伊拉克,伊拉克也沒變成她的勢力範圍,甚至當代的秩序也沒維持好,現在和「二戰」后的前期相比,美國作為世界領袖的負擔確實難以維繫了。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不改變這種對外行為模式的話,就會出現很大問題。

第二,經濟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新現象——虛擬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這在過去是沒有的。過去華爾街的金融和實體經濟關係很密切,現在卻脫離了,所以產生了一系列的問題。

第三,現在是一個全球化的時代,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後,全球化的步伐越來越快。在全球化的過程中,從國家這個整體上看,大多數國家都是得利者,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欠發達國家;可是得利有大有小,而美國基本上都是得利者,但是她所得到的利都進入了資本家的口袋,廣大的工薪階層沒有得到,甚至反而被削弱了,貧富差距大大地拉大。美國的貧富距離在七十年代中期是最小的,那時平等程度最高,從七十年代後期開始拉大,到現在兩極分化越來越嚴重,以至於威脅到中產階層,使得中產階層靠下的人們即將淪為貧困階層,這是很大的社會危機。

當然美國面臨的新問題遠遠不止這幾個,我暫時先說這三點。

很可能國內的同胞都會罵我,說我認為美國是世界領袖。我認為世界領袖可以是個中立的詞,不一定是壞事,而且可能是客觀的。但這種領袖不是指命令全世界,讓別人都跟著她走,而是指她領導了世界新模式,比如巴黎曾經領導世界的時裝,那是一個客觀存在,大家自然而然地承認,那麼巴黎就是時裝世界的領袖。美國是否曾經起過這樣一種作用呢?我覺得起過,這種領導我稱為「良性領導」,就是站在人類進步潮流的前面,這是客觀存在,不是強加的。二十世紀很多改變人類生活方式、引起產業革命的科學發明,絕大多數都是在美國完成的,比如說輪船、鐵路、電氣、飛機、汽車,而且她還在不斷地改善各種各樣的小發明。歐洲也有發明,但是數量比美國少得多。想想我們今天生活中用的各種器具,比如冰箱、電腦、互聯網,都是美國發明的,都帶有劃時代性質。這是客觀上的引領世界,不承認也不行,因為你是做不到拒絕用電腦、看電視的。另外一種就是政治領導,引領了民主政治的模式。所以從客觀上講她可以說是世界領袖。從主觀上,她也確實曾經對很多國家有過幫助,比如戰後重建,馬歇爾計劃對歐洲的幫助很大;包括扶植日本,日本的《和平憲法》也是在美國的幫助下通過的。雖然後來發生了冷戰,美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對付蘇聯,停止了把日本推向民主化的過程,扶植右派去了;但換個角度說,當時美國扶植誰,誰就興旺,這也是事實。一個霸主,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逆我者亡當然是不好的,但順我者昌,你要是做我的朋友,我能使你昌盛,美國確實曾經做到這點,戰後前期她的盟國都發達了。蘇聯就做不到這點,在爭霸過程中,跟著蘇聯走的國家全都窮。所以在這個問題上,當時美國所謂的領導世界是客觀存在的。

但我現在有另一個說法,我也經常跟美國人講的,就是她越來越變成「惡性領導」,把自己的意識強加於人,為了自己的私利,以犧牲別的國家利益為代價,而且越來越傾向於用軍事手段來推行她的意識和實現她的利益。使用軍事手段常常會發生惡性後果——當然也不是說所有的軍事手段都不能用,比如說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大家都特別希望美國出兵,美國卻一直按捺不出,但是在很多情況下,用武力來強迫別人接受她的某種模式,往往起到的是惡性領導的作用,結果可以說是樹敵越來越多。當然這不是絕對的,但我認為這是趨勢。還有就是國內,原來是和平發展的經濟,可是現在產生了軍工集團,這是艾森豪威爾在下台之前提出來的警告,他已經感覺到那個時候的美國政治有個利益集團在,就是軍事工業。這個利益集團不太顧及美國的整體利益,更加不會顧及世界和平的利益,它需要戰爭,需要出口軍火,這個軍工集團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壯大,所以美國必須要找個地方用它的武器,必須要賣武器給其他國家,是世界最大的軍火商,而其作用卻是促進了惡性領導,在全世界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失去進步意義。

第二個坎就是虛擬經濟的問題。金融危機在美國歷史上絕對不是新鮮事,在美利堅合眾國成立之前,華爾街就產生過危機。在立國的兩百年裡大大小小不下七八次。經濟危機並不可怕,也不致命,甚至有時候還有好處,就是有人講的「創造性的破壞」。一般規律是這樣的:有了新的產業大家都去投資,股票就被抬上來,上到一定程度就有了泡沫,產生危機;下一輪復甦的時候,就是因為又出現了一個新的產業。所以,金融和實體經濟相聯繫,產生一輪一輪、螺旋上升的變化,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生產的發展。但現在的情況不一樣了,虛擬經濟離實體經濟越來越遠,華爾街的老闆玩自己的遊戲——「炒」,忽悠老百姓,生產各種所謂的創新衍生品。因此,要怎樣解決、如何復甦,這是一個大問題。要等到下一輪新的產業出來,美國才能真正地復甦,否則只是在股市金融里玩來玩去,今天上升明天下降,然後靠政府扶植一下,這並不能夠解決根本問題。那麼下一輪的實體經濟是什麼?我猜是新能源這方面,因為美國已經有了技術準備,現在就要看能不能轉化為新的產業,而且這個產業必須能增加就業率。現在有些新產業不能增加就業率,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這是美國正面臨的一個前所未有的坎。

第三個坎就是全球化的問題,這和我們中國有很大的關係。在全球化的過程中,資本是自由流動的,自然會流向成本低的地方,而美國有強大的資本力量,所以就找勞動力便宜的地方投資,其中很大的市場是在中國,而且環境成本也低,因為中國很少管環境問題。總之因為成本低,美國賺了一大筆錢。以前不得不在本國投資時,美國人一罷工,就產生威脅,現在去外國投資了,美國勞動人民就喪失了談判權。談判權是美國勞動人民經過一百年的鬥爭,所取得的和老闆談判的權利。所以實際上,最近這幾年美國在全球化中得到了很多好處,但分配極不平均,錢到不了美國一般工薪階層、勞動人民的口袋里,而是肥了那些大老闆,一般的勞動者並沒有得到改善,兩極分化嚴重。從這個角度講,美國的勞動人民最恨中國人,而資本家最愛中國人,這是肯定的。

但是全球化的趨勢不能停止,所以現在美國必須解決勞資問題,過去舊的辦法是解決不了的。美國工人有罷工、遊行等權利,但是不起作用,或者作用大大降低。之前產生的佔領華爾街運動,就是失業的底層人民在發泄這種對華爾街老闆佔盡利益的不滿。這個正是我所說的,代議制的民主框架解決不了問題的時候,群眾直接參与來施加壓力。這本來就是美國的一項民主制度,並不是媒體宣傳的「美國人民要革命」。在美國人看來,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而且相對歐洲人而言,美國人上街遊行次數還算是少的,因為美國人比較相信他們的代議制,只是現在那些國會裡面的議員代表不了他們的利益了,所以覺得必須上街提出自己的訴求。可惜的是這個群眾運動聲勢不夠大,而且現在還在退下去,因為天氣太冷了,在衛生等各方面也確實妨礙了其他市民的生活,因此紐約市警察要求他們停止遊行。這輪運動沒有起到應起的作用,精英沒有參加,也沒有獲得上層的同情。這和六十年代不一樣,六十年代主要是精英都參加了,對政府的壓力非常大。這次的鬥爭沒有取得更大的成果,所以美國將來會怎樣過這個坎,還得看。

現在還有個難處就是政府的赤字太大,這種情況下,政府斡旋的餘地就小了。比如說,在羅斯福新政時期,通過政府的干預,辦很多工程來吸收失業的人,政府在應對危機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就是因為沒有赤字。可是現在美國負債太多了,政府想做點事情還是得要錢,這個錢的來源就是加稅。他們現在在爭論的就是加誰的稅,以奧巴馬為首的民主黨要加富人的稅,共和黨堅決不讓,他們的理論是,如果加富人的稅,投資意願會更小,失業率就會更大,這就是他們面臨的矛盾。我覺得目前就看美國她怎樣過這個坎吧。

中國也在過坎,只不過這個坎和美國的不一樣,因為發展的階段不一樣。美國和歐洲現在面臨的是后現代、后工業化的問題,前面的問題已經過了,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也是人類共同要進入的新階段。但是中國現在是處於現代化還沒有完全實現的過程,所以中國的坎是在另外一個發展階段要過的。中國走現代化的道路已經有一百多年,最近的一個轉折點,當然就是改革開放這三十年,轉得比較好,這三十年我們看到了經濟的大發展,無論從哪個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這是不可抹殺的。但是現在又面臨著新的坎,關於這個我也先提三點,當然實際上並不止這些。

第一個是,現在經濟的發展模式是不全面、不可持續的,這個好像很多人都講過。我們經濟發展的代價是高能耗、高污染、低人權、低工資、低福利,這種模式造成的社會不公平和兩極分化,已經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前三十年我們經濟這麼快速地發展,一方面是以出口為主導的生產,依賴的是外國購買力;另一方面在我們GDP的含量里,很大一部分是房地產,而不是高科技發展后的新產業。這裡面有很多複雜的問題,但這種模式從經濟上就是難以維繫的。我們的GDP每年以百分之七八的速度增加,這種情況不可持續,也不可取;其實用不著這麼快地增加GDP,而且現在GDP的結構是非常不健康的。

第二個問題是腐敗。當然腐敗在什麼國家都有,天下烏鴉一般黑。但我們的腐敗和別人不一樣的是,帶有瀰漫性,在所有的領域,社會各個角落幾乎都有。別的國家的腐敗大多是在商場和官場的腐敗,學術界不腐敗,新聞界不腐敗,很多方面並沒有嚴重的腐敗。當然你也可以舉出有個別學術腐敗的例子,但這種個別現象和從量變到質變是不一樣的,就好像不能把這個人生過病和那個人患癌症相提並論。中國腐敗還有一個嚴重之處,就是我們還沒有找到遏制腐敗的機制,現有的制度和法律都不足以遏制腐敗,只能看著它瘋狂地蔓延和增長,這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坎。結果就是,不但使得我們的經濟成就被腐蝕掉,而且還使得全民的精神和道德都被腐蝕掉。

第三個坎也是全球化的問題。就全中國而言,中國是全球化很大的受益者。在加入WTO之後,收到很大的益處,很多時候我們不太意識得到這點,如果沒有全球化,我們不會這麼快發展,別人會卡我們。全球化過程中,大家互相依賴,有了一定的國際規則,而我們確實是很大的受益者。和美國的相似之處是,全球化的收益在中國的分配也非常不平均,絕大部分的收益進入了錢櫃和暴發戶的口袋,只有極小的一部分、一小塊蛋糕屑分給了廣大的勞動者。由於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前,物質實在太貧乏,老百姓太窮了,所以即便是這一小塊,廣大的勞動者還是得利的。因此到目前為止,中國一方面是貧富懸殊擴大,另一方面,底層老百姓,甚至工薪階層的大多數人還是得利者,這點和美國不一樣。所以到前幾年為止,回頭來看,大家都會覺得自己的生活還是滿意的,都提高了些,甚至有的人還提高了不少,慢慢地在形成一個中間階層。但還沒真正形成就已經發生了問題,今後不可能繼續這樣發展下去,首先是分配太不公平,其次是這種經濟發展模式不是真正的市場經濟模式。

以上三個方面都是互相牽連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腐敗。無論有多少財富,一腐敗就全沒了,根本不能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資源。面對這個坎就是面對很多不公,面對很多怨氣和不滿情緒。面對這種情緒,會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把它壓制下去,不讓它表達出來,結果卻是越壓越厲害;另一種做法是找到不滿的根源,想辦法進行必要的、向著公平正義民主方向的改革,漸漸地消除我上面說到的三點問題的根源,雖然不可能完全消除,但至少得向著緩解的方向發展。歸根結底,就是進行體制改革,這已到了避無可避的地步了,我們十三億中國人的命運就取決於此。

雙方各自的坎會如何影響中美關係呢?先說美國,如果美國是處於自己比較順當的局面,像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的那種富裕繁榮、經濟力量比較強、有自信的情況,那麼她可以做些我稱之為良性領導的事情,比如援助欠發達國家、發揮民主制度的榜樣作用,用她的軟實力在全世界發揮積極的影響。但如果美國過不了這個坎、越來越困難的話,第一想做的就是把困難轉嫁給別的國家,從經濟上轉嫁就是保護主義上升,並且是選擇性的,有針對性地對中國採取保護主義,導致和中國產生貿易戰,現在正有這個苗頭。中國當然也會採取手段來對付,只是手段比美國少,但這樣下去就會兩敗俱傷。另外,在政治上,她不好好解決自己內部的階級矛盾,卻把中國當做替罪羊。比如這次美國的失業問題,底層老百姓不滿意華爾街的大老闆,這些大老闆不是像前幾次那樣,和勞工組織談判、讓步妥協,通過國會作出些有利於勞工的立法,反而是怪罪在中國身上,說是中國人搶走了就業機會,倒過來就刺激了中國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人本來就有很強的民族主義情緒——其實說民族主義不是太確切,因為中國是多民族的國家,我管它叫「國族主義」,也就是國家主義——本來這種情緒就很強烈,美國再把中國作為替罪羊,進一步刺激,互相之間就形成惡性循環,國家之間的關係就會不斷惡化。

還有,美國現在的困難還暴露了其民主制度的一種缺陷,就是在兩黨鬥爭中,大家都只顧自己狹隘的黨派利益,不顧美國大局利益。現在奧巴馬想提出的任何政策都通不過,因為共和黨不管政策好不好,都先反對再說,目的就是把他拉下台。黨派鬥爭高於全民利益,這就是美國民主制的缺陷,也是群眾佔領華爾街的原因之一。而現在正是中國需要民主改革的時候,這種缺陷成為反民主改革的借口,對中國民主改革的輿論很是不利。我不認為這種借口是合理的,不管美國的民主制有什麼缺陷,總不會沒有專制制度好吧!中國該怎麼改革還是怎麼改革,美國就是垮台了,中國也是需要改革的,不能因為美國出了問題,中國就不能改革了,這是兩回事。現在兩國互相都有情緒,假如美國國內困難多了,轉嫁到國外去,對中國是最方便的說法,就是境外敵對勢力,什麼事情都是境外敵對勢力乾的。美國如果再對中國施加點壓力的話,反對改革者就更加有了借口,會說再要求民主自由就是和境外敵對勢力合二為一,等等。比如說中國該不該讓人民幣升值?應該升多少,升多快?升值對中國有好處還是壞處?有哪些好處?這些本來是應該冷靜研究的,可是美國這麼一來,凡是主張人民幣升值,或者升得快一點的專家都被稱為漢奸了。就是因為「敵人反對的我們就應該擁護,美國人叫你升值你就不能升值」這樣的一種思維邏輯,導致自己的改革不能成功,那才是被別人擺布了。所以各自的改革能否成功,關係到兩國今後的關係,如果兩國都改好了,就會走向一個比較順當的道路,有利於兩國關係的發展,同時兩國比較好的關係也有利於各自的改革走得好。要麼是良性循環,要麼是惡性循環,這是我從宏觀的角度來看的觀點。

2019年10月19日 星期六

胡適日記 末篇 1962.2.21 :欣賞《民主潮》中「韻笙」(本名徐傳禮)〈論思想或觀念的僵窒和簡化〉



《民主中國》與《民主潮》分別由在野的中國民主社會黨中國青年黨發行


這篇文章發表在台灣青年黨主辦的《民主潮》雜誌。僅據這篇文章我們就可以說,當年台灣的民主黨派雖然也不能不受到國民黨的打壓,民主黨派的刊物也不可能完全自由說話,但像台灣青年黨主辦的《民主潮》,在當時那樣的形勢下還能刊出這種文章,這在“彼岸”是難以想像的。說來也真巧得很,胡適剛剛在1961 月寫過一篇《懷念曾慕韓先生》(曾慕韓曾任台灣青年黨主席),並因此挨了一些拼命維護中國“傳統文化”人的罵,不幾個月後就在這個民主黨主辦的刊物上讀到一篇讓他十分高興的文章,這很有點像是對他進行“補償”的味兒。看到這種文章題目,讀者大約不難想到作者會說些什麼。文章14000 餘字,堪稱長篇大論,胡適也稱之為“大文字”。現容我隨手摘錄幾段,看這些話在當時的大陸有沒有發表的可能性:●“當'制度'當作一種'技術偶像'來崇拜的時候,那些深信此一思想或觀念的人們,即將會不能夠順利地接納和創造新的製度、見解和事物。他們只有忍受(不論是自覺的,還是不自覺的),並且在忍受中,陶醉他們自己的那種習慣性的、莫名其妙的'快感'。”●“ 許多事物,最初俱是精力充沛,而最後又都無一不是銳氣喪失的。它們隨著時間的進展而式微。制度亦如此,在它們的初起期間,和它們推行已久之後,顯然是發生了性質上的差異。很多時候,它們都變得腐敗,把原始的目的忘卻,以至最終的結果可能和它們的最初願望正相反。一個教會可以失去它本有的殉道精神,而僅存組織上的形式,使它的宗教熱誠完全消逝。一個革命也可以被它的某一些部分,也就是它自己所創立的一些根據,譬如它的製度所征服,而失去它本有的社會意識。 ”●“所有的簡化思想者都是在魔鬼裡找天使的,他們丟不掉自己那個沉重的包袱。他們要以沒有思想來拯救思想。他們死抱著這塊靈牌,真有其事地以為自己在維護這塊靈牌,而自己所做的,卻又無一不是在毀棄這塊蛀蟲早已經挖空了的靈牌。”儘管這是約半個世紀前的讜論,且作者又是名不見經傳,可對我們而言,上面這些話實在太精彩了,難怪當年胡適讀到此文後,不僅寫信到刊物打聽作者,而且對此文大加讚賞。









注十五 Man 非Mar (中國版)


Man, Money and Goods [John S Gambs] on Amazon.com. *FREE* shipping on qualifying offers.



〈論思想或觀念的僵窒和簡化〉一篇,兩岸的胡適日記都收了,中國的還標出原胡適的畫重點。

胡適日記全集(10冊)(二版),語言:繁體中文,ISBN:9789570851540,頁數:7868,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作者:胡適,出版日期:2018/


胡適日記 民主潮 徐傳禮


胡適不吝獎掖後進,去世前三天還在打聽一位名不見經傳的作者「韻笙」是何許人。胡適在《民主潮》雜誌看到他寫的〈論思想或觀念的僵窒和簡化〉,覺得「很用氣力」,但唯恐能欣賞的人不多,所以他去信主編,想要見見作者,表達「誠心佩服」。「韻笙」本名徐傳禮,政大研究所畢業,他知道胡適日記的最後一篇就是在追尋他這個「全文無一句草率」的年輕人嗎?


---

能入胡適法眼的,也有。台灣《民主潮》雜誌上登有署名韻笙的文章《論思想或觀念的僵室和簡化》,胡適說,這是近年來很少見的一篇用功構思、用全力作文造句,全篇沒有一句草率句子的大文字。他用紅筆在標題上一勾一划,改成「論思想的簡化」。他甚至特意寫信給雜誌的主編打聽作者,表達他的敬佩和欣賞。後來才知道作者是政大研究所畢業的徐傳禮。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history/3orjykg.html




胡適在《民主潮》雜誌看到他寫的〈論思想或觀念的僵窒和簡化〉,覺得「很用氣力」,但唯恐能欣賞的人不多,所以他去信主編,想要見見作者,表達「誠心佩服」。「韻笙」本名徐傳禮,政大研究所畢業,他知道胡適日記的最後一篇就是在 ...

2019年10月18日 星期五

胡適 五四運動紀念1928;眾人談五四;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 Joseph Tao Che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 Joseph Tao Che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Redefined《五四運動在上海》陳曾燾;胡適 五四運動紀念 。唐振常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 Joseph Tao Che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Redefined《五四運動在上海》陳曾燾;胡適 五四運動紀念 。唐振常
《五四運動在上海》陳曾燾 著/ 陳勤譯,台北:經世書局,198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 Joseph Tao Chen ...
https://books.google.com › books › about › The_May_F... - ⋯⋯
更多
關於這個網站
HUSHIHHC.BLOGSPOT.COM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 Joseph Tao Chen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Redefined《五四運動在上海》陳曾燾;胡適 五四運動紀念 。唐振常 《五四運動在上海》陳曾燾 著/ 陳勤...






《五四運動在上海》陳曾燾 著/ 陳勤譯,台北:經世書局,198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Front Cover · Joseph Tao Chen. Brill Archive, 1964 - China - 588 pages. 0 Reviews ... Basis for the Making of a Popular Movement. 26. The





Volume 4Issue 1
January 1970 , pp. 63-8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Redefined*
Joseph T. Chen (a1)

The May Fourth Movement in Shanghai - Joseph Tao C...




五四運動紀念
作者:胡適
1928年5月4日

一、五四運動之背景[編輯]

  中國加入歐戰時,全國國民,皆抱負極大希望,以為從此以後,對外賠款,可以停付——至少可以停付五年;治外法權,可以廢止;關稅主權,可以收回。當時,日本人已先中國數年,加入戰爭,派遣軍艦,專與東方的德國勢力為難;接收青島,續辦膠濟路,所有德國人在華的勢力,居然落到他們手中去了。彼時中國人尚不如何着急,因為日本政府曾有表示,望此次接收,不過暫時之事,將來「終究歸還中國」;不料到了第二年——1915年,日本非獨不把山東方面的權利,交還中國,抑且變本加厲,增制許多條件,向中國下「哀的美敦書」,強迫中國承認,中國無法,只能於5月9日簽字承認。於是中日二國的感情,越弄越壞,壞到不可收拾了。
  中國正式加入歐戰,是1917年。前此之時,雖有華工協助協約國與德國開釁;但未經中國政府正式表示,到了1917年,中國政府,公然向德絕交,向德開戰。翌年11月11日,德國終於失敗了,一種代表軍國主義和武力侵略主義的勢力,終於被比較民治化的勢力屈服了,歐戰遂此告終。全世界人皆大慶祝此雙十一節,中國自亦受其影響。5月17那一天,所有北京城內的學校,一律停課,數萬學生,結隊遊行,教育部且發起提燈大會,四五萬學生手執紅燈,高呼口號,不可謂非中國教育界第一創舉。影響所及,遂為以後的「五四運動」下一種子;故雖謂五四運動,直接發源於此次五六萬人的轟轟烈烈的大遊行,亦無不可。非獨此也,教育部且於天安門一帶,建築臨時講台,公開演講。事後北大停課三天,要求教育部把此臨時講台,借給北大師生,繼續演講三天。演講時間,每人限以五分鐘,其實,每人亦只能講五分鐘,因為彼時風吹劇烈,不到五分鐘,講員的喉嚨,已發啞聲,雖欲繼續,亦無能為力了。因此,各人的演詞,非常簡括,卻又非常精采。此後在《新青年》雜誌上所發表的如蔡元培的《勞工神聖》和我的《非攻》等篇,皆為彼時演詞之代表。但有人要問,我們為什麼要如此做呢?原來彼時北京政府,「安福俱樂部」初自日本借到外債六萬萬元,一時揚武耀威,非常得意。我們見之,雖有非議,亦無法可想,彼時既有教育部首先出來舉行公開演講,我們亦落得藉此機會,把我們的意見,稍微發泄發泄。後來,我因母喪離開北京,故未得親自參加這個大運動的後半劇。
  1919年1月18日,交戰諸國開和平會議於法國Versailles宮中,中國人參加者,有政府的代表,有各政黨的代表,又有用私人名義去參加者,以為美國威爾遜總統的十四點,必可實行,中國必能在和會之中,佔據許多利益;至少,山東問題,必能從和會中得着滿意的解決。然而威爾遜畢竟是一個學者的理想家,在政治上玩把戲,那裡敵得過英國的路易喬治(David Lloyd George)及法國的克列孟梭(Clemenceau)這一班人呢?學者遇着「老虎」,學者惟有失敗而已!
  

二、五四運動之發生[編輯]

  4月28日,國際聯盟條文,正式成立,尚覺有點希望。過了二天,到了4月30日那一天,和會消息傳出,關於山東方面的權利,皆付與日本,歸日本處理。消息一到,前此滿腔熱望,如此完全失望了!全國憤怒,莫能遏制,於是到了5月4日那一天,學生界發起北京全體學生大會,開會以後,到處遊行(外傳北京學生會曾向東交民巷各公使館表示態度說不確)。後來,奔到趙家樓胡同曹宅,撞破牆壁,突圍而進,適遇章宗祥在那裡躲避不及,打個半死,後腦受着重傷;當場即被捉去學生二三十人,各校皆有,各校校長暨城內紳縉名流,皆負責擔保。後來消息傳到歐洲,歐洲代表團,亦大受感動,同時更用恐嚇手段,打電報給我國出席總代表陸征祥,如果他糊裡糊塗的在山東問題條文中簽了字,他的祖宗墳墓,一概將被掘;外交團迫於恐嚇,自不敢輕意簽字了。於是在5月14日那一天,中國代表團,又在和會內重新提出「山東問題」,要求公平辦法,始終沒有得着好的結果,而中國代表亦始終沒有簽字,所以然者,實因當時留歐中國學生界,亦有相當的運動,包圍中國公使館不許中國官員擅自簽字之故。可是這樣一來,當時辦教育的人,就棘手了,好在他們亦不欲在這種腐敗的政府下供職,於是教育部中幾個清明的職員及北大校長蔡先生等人,相繼辭職。那時,政府正痛惡那一班人,他們既欲辭職,亦不挽留。然而當時的學生界怎能任這一班領袖人物,輕輕引退呢?於是大家主張挽留。為欲營救被捕的學生,為欲挽留被免的師長,同時又要繼續偉大的政治運動,故自5月20日起,北京學校,一律罷課,到處演講,諸如前門大街等熱鬧地方,皆變成學生的臨時講場了;對於城內交通,不無影響,於是北京軍警,大捕學生。但軍警捕捉學生越着力,學生的氣焰,越加熱烈,影響所及,全國學生,相率罷課,天津的學生界,於5月23日起,宣布罷課;濟南的學生界,於24日宣布罷課;上海的學生界,於26日宣布罷課;南京的學生界,於27日宣布罷課;後來連到軍閥的中心勢力所在的保定學生界,亦於28日決議罷課;向者為北京學生界的愛國運動,今其勢力,已風動全國學生界,而變成全中國的學生運動了。同時北京被捕的學生亦益發增多,城內的拘留所,皆拘滿了,一時無法,就把北大第三院,改成臨時拘留所,凡遇着公開講演的學生,軍警輒把槍一揮,成群的送入北大第三院內,院之四周,堅築營盤,昏夜看守。後來第三院的房子內住不下了,又把第二院一併改為臨時拘留所。斯時杜威博士適到北京,我領他去參觀就地的大監獄,使他大受感動。後來,忽有一天,到了6月3號那一天,院外的營盤,忽然自動撤銷了,看守的軍警,各自搬場了,一時不知其故,後來才明白上海學生界,即在6月3號那一天,運動商界,一律罷市三天,並要求政府罷免曹、陸、章三人的職務。政府見來勢洶險,無法抵抗,終於屈服下來;自動撤銷營盤,自動召回軍警,即是政府被人民屈服的證據,而曹、陸、章三人,亦於同日被政府罷免掉了。此為5月4日到6月3日幾近一月中間的故事,最後的勝利,終于歸屬學生界了。
  

三、五四運動之影響[編輯]

  如今且約略考究五四運動的影響,它的影響,計有二方面:一為直接的影響,一為間接的影響。直接的影響,能使全國人民,注意山東問題,一面禁止代表簽字;一為抵制日貨,抵制日貨的結果,許多日本商人,先後破產,實予以重大打擊,故日本野心家,亦漸生戒懼之心了;再加上其他友國的幫助,故於1921年「華盛頓會議」中,當中國代表重新提出山東問題時,中國着實占點便宜。其結果,日本終於把山東方面的權利,「終究交還中國」了。
  至於間接的影響,那就不能一樣一樣的細說了!
  第一,五四運動引起全國學生注意社會及政策的事業。以前的學生,不管閒事,只顧讀書,政治之好壞,皆與他們無涉。從此運動以後,學生漸知干預政治,漸漸發生政治的興趣了。
  第二,為此運動,學生界的出版物,突然增加。各處學生皆有組織,各個組織皆有一種出版物,申述他們的意見。單說民國八年一年之內,我個人所收到的學生式的豆腐乾報,約有四百餘份之多,其他可無論了。最奇怪的,這許多報紙,皆用白話文章發表意見,把數年前的新文學運動,無形推廣許多。從前我們提倡新文學運動,各處皆有反對,到了此時,全國學生界,亦顧不到這些反對,姑且用它一用再講,為此「用它一用」的觀念的結果,新文學的勢力,就深深占入學生界的頭腦中去了,此為五四運動給予新文學的影響。
  第二,五四運動更予平民教育以莫大影響。學生注意政事,就因他們能夠讀書,能夠看報之故。欲使平民注意政事,當亦使他能夠讀書,能夠看報;欲使平民能夠讀書,能夠看報,唯一的方法,就在於教育他們。於是各學校中,皆創立一個或數個平民學堂,招收附近平民,利用晚間光陰,由各學生義務教授;其結果,平民教育的前途,為之增色不少。
  第四,勞工運動亦隨五四運動之後,到處發生。當時的學生界,深信學生一界,勢力有限,不能做成大事,欲有偉大的成就,非聯合勞工各界,共同奮鬥不可。但散漫的勞工,不能發生何種勢力,欲借重之,非加以組織不可,於是首先與京漢路北段長辛店的工人商議,勸其組織工會,一致奮鬥。一處倡之,百處和之。到了今日,各處城市,皆有工會組織,推原求本,當歸於九年以前的五四運動。
  第五,婦女的地位亦因五四運動之故,增高不少。五四運動之前,國內無有男女同學之學校,那時,婦女的地位,非常低微。五四運動之後,國內論壇,對於婦女問題,漸生興趣,各種怪論,亦漸漸發生了;習而久之,怪者不怪,婦女運動,非獨見於報章雜誌,抑且見諸實事之上了!中國的婦女,從此遂跨到解放的一條路上去了。
  第六,彼時的政黨,皆知吸收青年分子,共同工作。例如進步的黨人,特為青年學生,在他們的機關報上,辟立副刊,請學生們自由發表意見。北京《晨報》的副刊,上海《民國日報》之「覺悟」,即其實例。有的機關,前時雖亦有副刊,唯其主要職務,不外捧捧戲子,抬抬妓女,此外之事,概非所問;五四以後,他們的內容,完全改變了;諸如馬克思、蕭伯納、克魯泡特金等名詞,皆在他們的副刊上,占着首席地位了。其在國民黨方面,此種傾向,益覺顯著。論日報,則有《民國日報》的各種副刊;論周報,則有《星期評論》;論月刊,則有《建設》雜誌等等;其影響於青年學生界者,實非微事。非獨此也,他們並於民國十三年中國國民黨改組之際,正式承認吸收少年分子,參加工作,此種表示,亦因受着五四運動的影響之故,就中尤以孫中山先生最能體驗五四運動的真意義。彼於1920年正月9日那一天,寫信給海外黨部,囑以籌金五十萬,創辦一個最大的與最新式的印刷機關,其理由,則為:
  自北京大學學生發生五四運動以來,一般愛國青年,無不以革新思想為將來革新事業之預備;於是蓬蓬勃勃,發抒言論,國內各界輿論,一致同倡,各種新出版物,為熱心青年所舉辦者,紛紛之偽政府,猶且不敢攖其鋒。此種新文化運動,在我國今日,誠思想界空前之大變動,推原其故,不過由於出版界之一二覺悟者,從事提倡,遂至輿論放大異彩,學潮瀰漫,全國人皆激發天良,誓死為愛國之運動。倘能繼長增高,其將來收效之偉大且久遠者,可無疑也。吾黨欲收革命之成功,必有賴於思想之變化,兵法攻心,語曰革心,皆此之故;故此種新文化運動,實為最有價值之事。
  ——孫中山先生《致海外國民黨同志書》
  孫先生看出五四運動中的學生,因教育的影響,激於義憤,可以不顧一切而為國家犧牲;深信思想革命,在一切革命中,最關緊急;故擬創辦一個最大的與最新式的印刷機關,盡量作思想上的宣傳工夫;即在他自身的工作上,亦可看出這一點來。民國八年以前,孫先生奔走各處,專心政治運動,對於著作上的工作,尚付闕如,只有《民權初步》及《》實業計劃》二部分的著作,於民國八年以前作成;民國八年以後,他的革命方向,大大轉變了,集中心力,專事著作,他的偉大著作,皆於此時告成。這是什麼緣故呢?就因為他認定思想革命的勢力,高過一切,革命如欲成功,非先從思想方面入手不可,此種傾向,亦就因為受着五四運動的影響的結果。
  五四運動為一種事實上的表現,證明歷史上的一大原則,亦可名之曰歷史上的一個公式。什麼公式呢?
  凡在變態的社會與國家內,政治太腐敗了,而無代表民意機關存在着;那末,干涉政治的責任,必定落在青年學生身上了。
  這是一個最正確的公式,古今中外,莫能例外。試現中國的歷史,東漢末年,宦官跋扈,政治腐敗,朝廷上又無代表民意的機關,於是有太學學生三萬人,危言正論,不避豪強;其結果,終於造成黨錮之禍,牽連被捕死徙廢禁的,不下六七百人。又如北宋末年,金人南犯,欽宗引用奸人,罷免李綱以謝金人,政治腐敗,達於極點,於是有太學生陳東及都人數萬,到闕下請復用李綱,欽宗不得已,只好允許了。又如清末「戊戌政變」,主動的人,即是青年學生;革命起義,同盟會中人,又皆為年青的學生;此為中國歷史上的證據。又觀西洋歷史,中古時代,政治腐化,至於極點,創議改革者,即為少年學生;1848年,為全歐革命的一年,主動的人皆為一班少年學生,到處拋擲炸彈,開放手槍,有被執者,非遭死戮,即被充軍,然其結果,仍不能壓倒熱烈的青年運動,亦唯此種熱烈青年運動,革命事業,才有成功之一日。是以西洋的歷史,又足證明上面所說的一個公式。
  反轉來講,如果在常態的社會與國家內,國家政治,非常清明,且有各種代表民意的機關存在着;那末,青年學生,就無需干預政治了,政治的責任,就要落在一班中年人的身上去了。試觀英美二國的青年,他們所以發生興趣,只是足球、籃球、棍球等等,比賽時候,各人興高采烈,狂呼歌曲;再不然,他們就去尋找幾個女朋友,往外面去跳舞,去看戲,享盡少年幸福。若有人和他們談起政治問題,他們必定不生興趣,他們所作的,只是少年人的事。他們之所以能夠安心讀書,安心過少年幸福者,就因為他們的政治,非常清明,他們的政治,有中年的人去負責任之故。故自反面立論,又足證實上面所講的歷史上的公式。
  自從五四運動以來,中國的青年,對於社會和政治,總算不曾放棄責任,總是熱熱烈烈的與惡化的掙扎;直到近來,因為有些地方,過分一點,當局認為不滿,因而喪掉生命的,屢覯不鮮。青年人的犧牲,實在太大了!他們非獨犧牲學業,犧牲精神,犧牲少年的幸福,連到他們自己的生命,一併犧牲在內了;而尤以25歲以下的青年學生,犧牲最大。例如前幾天報上揭載武漢地方,有二百餘共〔產〕黨員,同時受戮,查其年齡,幾皆在25歲以下,且大多數為青年女子。照人道講來,他們應該處處受社會的保障,他們的意志,尚未成熟,他們的行動,自己不負責任,故在外國,偶遇少年犯罪,法官另外優待,減刑一等,以示寬惠。中國的青年,如此犧牲,實在犧牲太大了!為此之故,所以中國國民黨在第四次全體會議中所議決的中央宣傳部宣傳大綱內有一段,即有禁止青年學生干預政治的表示。意謂年青學生,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學問尚無根底,意志尚未成熟,干預政治,每易走入歧途,故以脫離政治運動為妙。

(本文為1928年5月4日胡適在上海光華大學的演講,由文滸筆記,原載1928年5月5日上海《民國日報•覺悟》副刊)


【《二十一世紀》2019年4月號預告】
《二十一世紀》將於本月中推出第172期,今期將以「五四百年」為主題,邀請學者撰寫評論和學術文章。
回望昔日期數,本刊在2015年8月號(150期)和10月號(151期)曾發表秦暉教授〈新文化運動百年祭〉一文,分上下兩篇刊出,內容圍繞清末民初一系列社會思想變革。如上篇指出,無論是將「五四」定性為「民主與科學」的啟蒙者,還是「救亡壓倒啟蒙」的轉捩點,均「面臨很多解釋困境」,反映五四新文化運動的複雜性。作者認為,「五四」不論以激進或保守、傳統或西化呈現,背後的主調均是「個人自由」意義上的「自由」。

2019年10月17日 星期四

胡適:書院制史略。南菁書院與近世學術‧ 胡适与南菁书院|赵统



林佑儒 著 - ‎2013
貌以及書院山長對他們的影響。 經由本文的研究,將可理解晚清士人如何在地方文教機構上推廣自身認同的. 學術理念,從而在學術研究和教育實踐上適應時代的變遷。 關鍵字:南菁書院胡適、黃體芳、左宗棠、王先謙、黃以周、吳稚暉、鈕永. 建、晚清 ...


  • 南菁書院與近世學術(簡體書)

  • ISBN13:9787108064790
  • 出版社:北京三聯
  • 作者:吳飛
  • 裝訂:平裝
  • 出版日:2019


  • 南菁書院是清末江蘇學政黃體芳於光緒八年在江陰建立的書院,以漢宋兼采為主旨,以經學、古學為課程主體。黃體芳聘請東南大儒、著名經學家黃以周任院長,其後王先謙繼任江蘇學政。黃以周、王先謙二人都是晚清的重要經學家,所以他們對南菁書院的教育和學術影響深遠,培養了大批經學人才。王先謙在南菁書院編輯刊刻的《皇清經解續編》繼承了阮元《皇清經解》的風格,對清代中後期的經學傳統做了系統的總結。治清代學術史的學者大多認為,自乾嘉鼎盛時期之後,經學漸次衰落,先是漢宋兼采成為主流,到晚清,就以今文經學和新學為時尚所驅,乾嘉式的經學研究已經乏善可陳了。此說自然有很多歷史的依據,但清代許多重要的經學著作,卻是乾嘉之後才真正成書的。如胡培翬《儀禮正義》、黃以周《禮書通故》、孫詒讓《周禮正義》,屬￿清代經學的最高成就之列,卻均不在乾嘉時完成。而流行於晚清的漢宋兼采之風,卻也並非對乾嘉漢學的反動,而是乾嘉經學的進一步發展。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或許可以不過多受到政治軍事局勢的影響,更充分地肯定晚清經學的成績。此一階段,定海黃氏父子的學術成就與南菁書院的教育影響,均不應被忽略。南菁書院不僅培養出張聞遠、曹君直、曹叔彥、唐蔚芝、胡綏之這些重要學者,蔣竹莊、雷君曜這樣的出版家,甚至還有吳稚暉、金松岑這樣的革命家,在晚清民國的社會各界,都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在編者看來,既然黃以周是晚清最重要的經學大師,南菁書院的經學教育和《皇清經解續編》可以看做對清代經學的總結,重視南菁書院的經學研究,就不僅對全面認識清代民國經學史和禮學史有重要意義,而且對於今日經學與禮學的研究,均會帶來很大的啟發。為此,北京大學禮學研究中心與南菁高級中學精誠合作,歷經四年,籌備“南菁書院與近世學術”研討會,最終於2015年10月23-24日在江蘇省江陰市召開了這次研討會。共有50余位學者參加了這次研討會,不僅包括嚴壽澂、虞萬里、鄧國光等學術前輩,而且還有許多尚在讀書或剛剛畢業的學術新秀。會議期間,大家非常深入細緻地討論了南菁書院的各個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後,大家根據會議上的討論,認真修改了論文,編者並從中精選出若干篇,編為此書。此書根據主題,




    吴飞
    作者简介:吴飞,男,西历1973年生,河北肃宁人,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著有《婚与丧》《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神圣的家》《现代生活的古代资源》《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生命的深度:〈三体〉的哲学解读》等。
    吴飞 主编《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出版暨前言

     

    书名:《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
    主编:吴飞
    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时间:2019-7

    编者简介

    吴飞,1973年生于河北肃宁,2005年获哈佛大学人类学博士,现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基督教哲学、人类学、中西文化比较、礼学等,着有《自杀作为中国问题》(2007)、《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2009)、《心灵秩序与世界历史:奥古斯丁对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2013)、《人伦的“解体”:形质论传统中的家国焦虑》(2017)等,点校整理有:张锡恭《丧服郑氏学》(2017)。

    内容简介

    在清末民初的经学研究中,“汉宋兼采”是一股不可回避的风潮,这股风潮流行于晚清,却并非是对乾嘉汉学的反动,而是乾嘉经学的进一步发展。清末江苏学政黄体芳于光绪八年在江阴建立南菁书院,高扬汉宋兼采旗帜。南菁书院的理念汇集并培育了众多经学大师,如黄以周、王先谦、张锡恭、曹元弼、唐文治等,他们的学术研究在古今、中西的碰撞之间促成了晚清经学的又一座高峰,也成为连接清代与近代学术的重要桥梁,可以看作对清代经学的总结。

    本书精选三十篇关于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的文章,展现了南菁学者们在晚清经学和教育等多领域的研究与作为,对全面认识南菁书院及其对晚清民国经学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对今日的经学与礼学研究亦有珍贵的启发价值。

    【前言】

    治清代学术史的学者大多认为,自乾嘉鼎盛时期之后,经学渐次衰落,先是汉宋兼采成为主流,到晚清,就以今文经学和新学为时尚所驱,乾嘉式的经学研究已经乏善可陈了。此说自然有很多历史的依据,但清代许多重要的经学著作,却是乾嘉之后才真正成书的。如胡竹村《仪礼正义》、黄元同《礼书通故》、孙仲容《周礼正义》,属于清代经学的最高成就之列,却均不在乾嘉时完成。而流行于晚清的汉宋兼采之风,却也并非对乾嘉汉学的反动,而是乾嘉经学的进一步发展。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或许可以不过多受到政治军事局势的影响,更充分地肯定晚清经学的成绩。此一阶段,定海黄氏父子的学术成就与南菁书院的教育影响,均不应被忽略。

    光绪八年,黄漱兰于江阴创建南菁书院,兼奉郑君、朱子神主,高扬汉宋兼采的旗帜,其后王益吾、黄元同主政南菁,对南菁书院的学术风气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元同之讲学、益吾之刻书,不仅成为晚清经学史与教育史上的大事,也成为连接清代与近代学术的重要桥梁。南菁书院不仅培养出张闻远、曹君直、曹叔彦、唐蔚芝、胡绥之这些重要学者,蒋竹庄、雷君曜这样的出版家,甚至还有吴稚晖、金松岑这样的革命家,在晚清民国的社会各界,都有举足轻重的影响。我们认为,既然黄元同是晚清最重要的经学大师,南菁书院的经学教育和《皇清经解续编》可以看作对清代经学的总结,重视南菁书院的经学研究,不仅对全面认识清代民国经学史和礼学史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今日经学与礼学的研究,均会带来很大的启发。

    为此,北京大学礼学研究中心与南菁高级中学精诚合作,历经四年,筹备“南菁书院与近世学术”研讨会。就在赵统先生《南菁书院志》出版之际,对南菁学术有兴趣的学者有了最基本的参考书,于2015年10月23日至24日在江苏省江阴市召开了这次研讨会。共有五十余位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不仅包括严寿澂、虞万里、邓国光等学术前辈,而且还有许多尚在读书或刚刚毕业的学术新秀。会议期间,大家非常深入细致地讨论了南菁书院的各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后,大家根据会议上的讨论,认真修改了论文,我们从中精选出若干篇,编为此书。此书根据主题,依照书院总论、黄元同、王益吾、张闻远、曹君直、曹叔彦、唐蔚芝以及其他学人的顺序排列。我们希望,这本文集能够推动学术界对南菁书院和清代经学的进一步重视,并在更深的意义上继承南菁诸公的治学精神。相信,所有的参会者都应该记住了黄漱兰建院时写的那副名联:

    东西汉,南北宋,儒林道学,集大成于二先生,宣圣室中人,吾党未容分两派;

    十三经,廿四史,诸子百家,萃总目之万余种,文宗江上阁,斯楼应许附千秋。

    吴飞
     2016年10月 

    目录

    前言

    第一辑 文化转型中的南菁学术
    人才作育与南菁书院学统|张涛
    胡适与南菁书院|赵统
    因缘际会:南菁书院中的常州学人群体|叶舟

    第二辑 南菁师儒
    礼学即理学:儆居学派的思想脉络|吴飞
    《礼书通故》点校本补充说明|乔秀岩
    “制作之源”与“因革之要”:论《礼书通故》《五礼通考》著述之异趣|顾迁
    黄儆居与清季易学|谷继明
    清华大学图书馆藏《十翼后录》七卷本叙录|韩伟表
    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的正文来源与注文考辨|程继红
    黄以周的子学著述四种|张涅
    王先谦与晚清经学教育:晚清民初经学探研录之二|吴国武
    启蒙与救亡之争:从《翼教丛编》看湖南新旧两党的论争|曹润青
    论陈乔枞与王先谦三家诗学之体系|李霖

    第三辑 南菁课生
    试论张锡恭的《丧服》诠释特色|邓声国
    张锡恭的“正尊降服论”及其意义|周飞舟
    略述张锡恭《茹荼轩文集》《续集》刻本与稿本之异同|孙帅
    读曹君直《笺经室遗集》|严寿澂
    曹叔彦先生论《春秋》|林鹄
    追寻六经之本:曹元弼的《孝经》学|陈壁生
    曹元弼与梁鼎芬交游研究|崔燕南
    曹元弼与唐文治交游考论|李科
    积厚流光:唐文治先生与南菁精神之发扬|邓国光
    唐文治《论语大义》探微|虞万里
    唐文治《十三经读本》论略 陈国安|茆萌
    论祭为四本说的积成|顾涛
    从学术经历看唐文治的哲学思想形态特征|赵金刚
    “理学为体,经济为用”:唐文治政治思想述论|周萍
    胡玉缙《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修撰考述:以日本外务省档案为中心|华喆
    金天翮创编之晚清乐歌集考|李静
    从书院治经到学堂读经:孙雄与近代中国学术转型 |陆胤



    胡適:書院制史略


    我為何講這個題目?因為古時的書院與現今教育界所倡的「道爾頓制」*精神大概相同。一千年以來,書院實在占教育上一個重要位置,國內的最高學府和思想的淵源,惟書院是賴。蓋書院為穩固古時最高的教育機關。所可惜的,就是光緒變政,把一千年來書院制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學堂代替教育。要知我國書院的程度,足可以比外國的大學研究院。譬如南菁書院,它所出版的書籍,等於外國博士所做的論文。書院之廢,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了。所以我今日要講這個書院的問題。

    *https://en.wikipedia.org/wiki/Dalton_Plan


    本題計分兩節:第一,書院的歷史;第二,書院的精神。茲分別言之:

    一、書院的歷史

    一、精舍與書院 書院在頂古的時候,無史可考;因古代的學校,都是私家設立,不甚出名。周朝學制,亦無書院的名稱。戰國時候,講學風起,私家學校漸為人所器重。漢時私家傳授之盛,為古所未有。觀漢朝的國子監太學生,多至數萬人,即可見學風之盛。六朝時候,除官學外,復有精舍。此精舍系由少數的貴族或士大夫在郊外建屋數椽,以備他們春夏射御,秋冬讀書的處所。惟此精舍,仍由私家學塾蟬蛻而來,其教授方法,與佛家講經相同。佛家講經只許和尚沉思默想,倘和尚不明經理而欲請教於大和尚,此時大和尚就以杖叩和尚之頭,在問者雖受重擊,毫無怨言,仍俯首思索如故。有時思索不得,竟不遠千里朝拜名山,俾一旦觸機覺悟,此法系啟發學者思想。不借外界驅策而能自動學習;所以精舍也採取佛家方法。其後道家講經,也和佛家相同。到唐明皇的時候,始有書院的名稱。書院之有學校的價值,固自唐始,但至宋朝更進步了。

    二、宋代四大書院 書院名稱,至宋朝時候才完全成立。當時最負盛名的書院,如石鼓、嶽麓、應天、白鹿洞,世人稱為四大書院。這些書院,都系私人集資建造,請一個學者來院主教,稱他叫山長。書院大半在山水優秀的地方,院內廣藏書籍,使學生自修時候,不致無參考書。此藏書之多,正所以引起學生自由研究的興趣。此四大書院,不獨藏書很多,並且請有學者在院內負指導責任。來茲學者,如有困難疑惑之處,即可向指導者請教;猶如今日道爾頓制的研究室。所以宋朝的書院,就是為學者自修的地方。

    三、宋代書院制度 宋代書院制度,很可研究。每一個書院,有山長一人,系學識豐富的人充任。書院裡藏書極多,有所謂三舍制,就如湖南潭州書院,分縣學、書院、精舍三種。在州府縣學裡讀書,都是普通之才;優者升入書院。當時書院的程度,猶如今日大學本科,倘在書院裡考得成績很好,就升入精舍。此時猶如今日入大學研究院了。又當時又有所謂大學三舍制,就是在宋仁宗的時候,大興學校,令天下皆設官學,自己復於京師設立大學。考他的組織方法,也有三種階級,在州縣學讀書,稱曰外舍,等於大學預科;經一種考試升入內舍,等於今日大學本科;再經嚴格的考試,就升入精舍,等於今日大學研究院。這種制度,已在浙江書院實行了。

    四、宋代講學之風與書院 宋代講學之盛,古所未有。當時所謂州學、縣學、官學,只有其名,而無其實。此等學校,吾無以名之,只得叫它曰抽象的學校,大概一位老師就是一個學校,老師之責任,就在講經。當時入官學者甚少,國子監太學生都可花錢捐得。然而尊崇一派奉為名師,日趨聽講者亦甚多。聽講時大半筆記,不用書籍,如《朱子語錄》,即學生所做的筆記。教法亦大半采佛家問答領悟之法,至於講學之風,迨南宋時可謂登峰造極。當時學生所最崇拜的,只有二人,因此分為二派:一派當推朱子,而另一則為陸象山派。朱陸既歿,其徒散居各處,亦復以講學為號召,所以私立的書院,就從此增多了。

    五、會講式的書院 會講式的書院,起自明朝,如無錫東林書院,每月訂有開會時間。開會之先,由書院散發請帖,開會時由山長主講一段,講畢,令學生自由討論,各抒意見,互相切磋,終以茶點散會。
    六、考課式的書院 考課式的書院,亦起自明朝。此式定每月三六九日或朔望兩日,由山長出題,凡合於應試資格的人,即可往書院應試。書院並訂津貼寒士膏火辦法,供寒士生活之用。此等書院,僅在考試時非常忙碌,平時無須開門,考課者亦不必在場內,只要各抒讜論而已。

    七、清代的書院 清時學術思想,多不尊重理學一派,只孜孜研究考據實用的學問。學者貴能就性之所近,分門研究,研究所得,以筆記之。有時或做極長的卷折,以示造詣。所有書院,概系公立。山長由州府縣官聘請富有學識者充之。山長薪水很大,書院經費,除山長薪水外,又有經臨等費。學生除不收學費外,又有膏火津貼獎賞等。所以在學足供自給,安心讀書,並可以膏火等費贍養家室,不致有家室之累。每一書院,藏書極多,學生可以自由搜求材料,並有學識豐富之山長,加以指導。其制度完備,為亘古所未有,而今則不復見了!




    二、書院的精神

    一、代表時代精神 一時代的精神,只有一時代的祠祀,可以代表。因某時之所尊奉者,列為祠祀,即可覘某時代民意的趨向,古時書院常設神祠祀,帶有宗教的色彩,其為一千年來民意之所寄託,所以能代表各時代的精神。如宋朝書院,多崇拜張載、周濂溪、邵康節、程頤、程顥諸人,至南宋時就崇拜朱子,明時學者又改崇陽明,清時偏重漢學。而書院之祠祀,不外供許慎、鄭玄的神像。由此以觀,一時代精神,即於一時代書院所崇祀者足以代表了。

    二、講學與議政 書院既為講學的地方,但有時亦為議政的機關。因為古時沒有正式代表民意的機關;有之,僅有書院可以代行職權了。漢朝的太學生,宋朝朱子一派的學者,其干涉國家政治之氣焰,盛極一時;以致在宋朝時候,政府立黨籍碑,禁朱子一派者應試,並不准起復為官。明朝太監專政,乃有無錫東林書院學者出而干涉,鼓吹建議,聲勢極張。此派在京師亦設有書院,如國家政令有不合意者,彼輩雖赴湯蹈火,尚仗義直言,以致為宵小所忌,多方傾害,死者亦多,政府併名之曰東林黨。然而前者死後者繼,其製造輿論,干涉朝政,固不減於昔日。於此可知書院亦可代表古時候議政的精神,不僅為講學之地了。


    三、自修與研究 書院之真正的精神惟自修與研究,書院裡的學生,無一不有自由研究的態度,雖舊有山長,不過為學問上之顧問;至研究發明,仍視平日自修的程度如何。所以書院與今日教育界所倡道爾頓制的精神相同。在清朝時候,南菁、詁經、鐘山、學海四書院的學者,往往不以題目甚小,即淡漠視之。所以限於一小題或一字義,竟終日孜孜,究其所以,參考書籍,不憚煩勞,其自修與研究的精神,實在令人佩服!



    三、結論

    本題擬舉二例,作為結論:一、譬如南菁書院,其山長黃梨洲先生,常以八字告誡學生,即「實事求是,莫作調人」。因為研究學問,遇困難處若以調人自居,則必不肯虛心研究,而近乎自暴自棄了。二、又如上海龍門書院,其屏壁即大書「讀書先要會疑,學者須於無疑中尋找疑處,方為有得」,即可知古時候學者的精神,惟在刻苦研究與自由思索了。其意以學問有成,在乎自修,不在乎外界壓迫。這種精神,我恐今日學校中多輕視之。又當聲明者,即書院並不拒絕科學,如清代書院的課程,亦有天文、算學、地理、歷史、聲、光、化、電等科學。尤以清代學者如戴震、王念孫等都精通算學為證。惜乎光緒變政,將一千年來的書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在德國已行一百餘年之學校代替此制,詡為自新。使一千年來學者自動的研究精神,將不復現於今日。吾以今日教育界提倡道爾頓制,注重自動的研究,與書院制不謀而合,不得不講這書院制度的略史了。

     (本文為1923年12月10日胡適在南京東南大學的演講,陳啟宇筆記。原載1923年12月17日至18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副刊,又載1923年12月24日《北京大學日刊》,又載1924年2月10日《東方雜誌》第21卷第3期)




    *ドルトン・プラン (the Dalton Plan) またはダルトン・プランは、1920年代にアメリカのマサチューセッツ州ドルトン小学校においてヘレン・パーカーストにより指導・実施された教育指導法である。パーカースト自身は、当初、ドルトン実験室案 (Dalton laboratory Plan) と呼んだ。

    概要[編集]

    ドルトン・プランを主体にした学校は世界各地に作られており、最も有名なものはパーカースト自身が創立したニューヨークプレップ・スクールであるダルトンスクール(en:The Dalton School 別名 Children's University 子ども大学、児童大学)である。
    ドルトン・プランは彼女が教師としての最初の赴任校で1人で40人の生徒を指導する体験をしたことがきっかけとなり、その後学んだマリア・モンテッソーリの自発性、自主性を重んじる着想(モンテッソーリ教育)やジョン・デューイの問題解決学習などの長所を取り入れて練られたものである。クラスの人数が多くとも児童一人一人の能力を伸ばす目的で考案された。中心になるのは自由と協同という考えであ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