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出些相關的歷史回憶----才十來年,記憶容易誤認......
容閎與詹天佑在海峽兩岸
詹天佑是我國近代著名的鐵路工程師,他親自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近代我國第一條中國人自行設計、自己出資、自己管理的鐵路,在當下的中國大陸,至少有祖、父、孫三代人都從小學課文中學過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故事,而在海峽的對岸,詹天佑修京張鐵路的故事,從上世紀五十年代就入選小學課文,所以說,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在海峽兩岸是家喻戶曉。但是國人對於詹天佑的成長背景,大多說不太清楚,而對於引導詹天佑走上留學之路的恩師容閎,知道者當然更少。從台灣返回的信息來看,也同樣存在著詹天佑的名聲更勝於恩師容閎。而當年容閎是怎樣發現了12歲的詹天佑,並把他選送到上海肄業局預備學校,這有一段曲折、動人的歷史故事。
1871年下半年,朝廷批准招收聰穎幼童留學美國,容閎與陳蘭彬在上海成立了出洋預備學校,當時風氣未開,報名者寥寥無幾,第一批30名幼童遲遲招不夠。容閎於1872年初春來到香港教會學校,動員幼童報名。香港有叫譚伯村的商人,他看了招生告示,立即回到廣州西關十二甫故居,找到他的鄰居,也是好友詹興洪,動員詹興洪12歲的兒子詹天佑報名。雖然詹天佑當時剛讀完私塾,失學在家,但聽說留學美國要一去15年,還要給政府簽訂生死文書,詹興洪夫婦猶豫不決。譚伯村一再動員,並把自己四歲的女兒譚菊珍與詹天佑結為娃娃親,詹興洪這才勉強答應,帶著詹天佑來到香港報名。容閎通過面試,對詹天佑非常滿意,當即讓詹興洪具結畫押,簽下生死合同。容閎這才帶領著詹天佑、容尚謙等6名幼童,回到上海出洋預備學校,與早先招收的20多名幼童湊夠30名,於1872年8月12日,從上海乘船出發。到達美國後,容閎將12歲的詹天佑安置在時任康涅狄格州教育署長諾索布先生家裡,而諾索布夫人曾經擔任過詹天佑的數學教師,詹天佑從小學到中學一直居住在諾索布家裡,直到考上耶魯大學,與諾索布全家結下深厚友誼。
詹天佑自1881年在耶魯大學畢業,隨全體幼童回國,艱苦奮鬥幾十年,修建京張鐵路,於1919年因病逝世。進入民國之後,由於歷史的原因,詹天佑等120名幼童的事蹟被掩埋在歷史的塵埃之中,容閎則更是默默無聞。直到20世紀50年代,海峽兩岸開始同時回顧追尋詹天佑一生不平凡的經歷。1954年7月,台灣舉辦“紀念容閎先生在耶魯大學畢業百年”集會,胡適先生專門講到詹天佑的傳記資料,並且明確指出:“容閎先生領帶到美國的120名幼童之中,詹天佑是回國後能有機會運用所學的專門學術而建立偉大成績的唯一的一個人。”從這之後,詹天佑的故事被選到台灣小學課本中去,而後台灣教育當局也把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的資料補充的歷史課本中去。1961年4月,為紀念詹天佑誕辰100週年,台灣郵政部門發行了“詹天佑誕生百年紀念”首日封。有意義的是,1961年4月26日,大陸有關部門曾隆重舉行紀念詹天佑誕辰一百週年的大會。在會上,我國著名科學家李四光高度評價:“詹天佑先生為當時深受侮辱的中國人民爭了一口大氣!”同年6月20日,大陸郵政部門也發行了一枚以居庸關遂道為背景的詹天佑百年誕辰紀念郵票。當時大陸與台灣嚴密隔絕,國共雙方嚴重對峙,軍事對抗激烈,但兩岸卻在紀念愛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誕辰百年這一問題上,有著驚人相似的一幕,這足以告慰詹天佑的在天之靈了。1961年1月1日,台灣中國工程師學會出版了我國現代著名的鐵路工程師,也是詹天佑的弟子凌鴻勛先生撰寫的《詹天佑先生年譜》,著名學者胡適與台灣國史館館長羅家倫為之作序,為《年譜》增光添色。胡適評價說:“讀這本年譜的人,都不能不敬愛這位畢生為國家盡力而自奉很儉樸的模範工程師。”
1972年2月,凌鴻勛先生又在台灣《傳記文學》上發表《首批官費幼童赴美百年紀念》一文。當時在美國康涅狄格州哈德富市教書的台灣籍年青學者高宗魯致信凌鴻勛先生,討論文章中涉及詹天佑的問題。1972年2月21日至28日,恰值美國總統尼克松應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的邀請前來中國訪問。高宗魯先生敏銳地覺察到正值容閎率領幼童留美一百週年之際,中美兩國關係解凍,意義重大,當即撰寫中國幼童赴美百年紀念文章,投書大陸《人民日報》,並同時以英文發稿《紐海芬記事報》,文章發表後,這一年底,高宗魯先生收到美國一位名叫華納老太太的來信,說她祖父曾經是詹天佑的小學校長,父親也是詹公的好友,至今她還收藏著詹公寄贈給她祖母諾索布夫人的英文信件和有關中國長城、京張鐵路及詹公同事的兩大冊照相本。
事後,高宗魯立即將發現京張鐵路照片上下兩冊共計183幅的珍貴文物飛函告知凌鴻勛先生,在凌鴻勛的指示與資助下,高宗魯把這些照片一一翻印,於1974年航寄台灣。1874年6月,凌鴻勛先生特意挑選100幅照片予以放大,於6月5日起,在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了京張鐵路工程照片展。當時行政院院長蔣經國先生於上午10時,及下午4時,一日之中兩度前往國立歷史博物館參觀該項展覽,並發表“應效法詹天佑精神為國奠定百年大業”之談話,勉勵國人。此後,又在陽明山、新竹、彰化、台中、台南、及金門各地舉行了巡迴展覽,台灣民眾深受鼓舞。
事隔整整十年後,2004年5月份,在珠海博物館展出了在大陸新發現的另一套京張鐵路攝影集。這一套“京張路工攝影集”,共由120張照片組成,最難得的是影集扉頁上有詹天佑的照片和親筆簽名,表明贈送給隨其修建鐵路的弟子梁育之。梁育之是第三批留美幼童梁普照的兒子,梁普照回國後與其他幾位“幼童”在開平礦務局創辦的路礦學堂學習,成為中國第一批礦冶工程師,後來又在怡和洋行管理船運,不幸英年早逝。梁育之在南洋公學土木工程科畢業後,隨詹天佑一起修築我國自主興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在詹天佑的影響下,梁育之一生都是在從事鐵路工作。據媒體報導:同一本攝影集存世僅3套,一套在北京中國鐵路博物館,一套在台灣,(即華納老太太捐贈給台灣的那一套)曾在珠海公開展示的這一套是幾年前梁育之後人在廣州西關梁氏祖屋的閣樓上發現的。專家表示,該影集對研究中國早期鐵路建築史和幼童出身的詹天佑生平都具有較高價值。
1977年,由凌鴻勛、高宗魯共同編撰的《詹天佑與中國鐵路》一書,由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資助出版。1982年,高宗魯譯註美國史學家勒法吉撰寫的《中國幼童留美史》在台北出版,“留美幼童”書信也同時在台灣《傳記文學》雜誌連載。1986年由《傳記文學》雜誌社集結出版。
而大陸自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研究、宣傳詹天佑的專著、論文大量湧現,影視、戲劇作品不斷問世,並都以《詹天佑》冠名。北京電教館和寧夏電教館合作錄製的教學片《詹天佑》,於1983年發行。當年的語文教師反映:學生看過影片後,老師再講課文中的“之”字形線路時,就會一反過去難懂呆板的局面。學生們興致勃勃,談論不休,教學效果非常好。1990年由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公演的話劇《詹天佑》。舞台上以一條鐵道線為主要場景,既有總體像徵意義,又是展示人物心靈和體現全劇意韻的載體。“鐵道幕景”也因而成為中國話劇史上的一個創舉。中國國際藝術中心文藝部於1994年製作的紀錄片《詹天佑》,由中央電視台聞名主持人敬一丹主持。此片曾作為歷史資料片與台灣有關部門交流,在台灣的電視台播放後反響強烈。上海電影製片廠、國家廣電總局電影頻道製作中心和鐵道部聯合拍攝的電影《詹天佑》,孫道臨任總導演。2001年9月在京公演,中央領導同志觀後給予了熱情稱讚。此片先後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國家廣電總局頒發的“電影華表獎”。2004年,廣州荔灣區人民政府決定重修十二甫詹天佑故居,同時建立詹天佑紀念館。詹天佑故居地處荔灣區恩寧路十二甫西街菜芽巷42號,原址為兩層的西關大屋式建築,現已開發成詹天佑故居紀念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場所和歷史名人旅遊景點。
對於詹天佑恩師容閎的研究和宣傳,海峽兩岸因社會政治變遷之原因,冷熱變化非常明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有關容閎與120名留美幼童的研究,逐漸引起台灣學者的重視,《西學東漸記》由文星、廣文兩家出版社重印,不少學者陸續刊發了有關介紹容閎對中國近代化的貢獻與生平事蹟的文章,周弘然教授的《我國第一位留美學者容閎先生之事蹟》等一批論文相繼發表。與祖國大陸的研究相比,台灣學者註重資料的整理與挖掘,特別是側重於容閎與首批留學生派遣等問題所作的深入考證,對今後研究這段歷史的學人提供了素材,而且台灣研究者對於容閎的評價相對趨於穩定一致,認為容閎是近代史上偉大的愛國教育家。而祖國大陸五六十年代因受“階級鬥爭”影響,對容閎的評價爭議頗多,有把容閎評價為資產階級改良主義者、有學者認為容閎是洋務派、也有人認為容閎是洋奴、買辦,在爭論不休的情況下,也出版了一些反映容閎生平事蹟的傳記性論著,中華書局1963年出版了錢炳寰的《容閎》。
不管是對容閎或者是對詹天佑的研究,這一時期,海峽兩岸處於“老死不相往來”的狀態。進入七十年代以來,台灣以高宗魯先生為代表的學者推出了一批研究容閎與120名幼童的豐碩成果,比如1970年吳相湘教授在《傳記文學》上發表的《容閎最有意義的一生》,黎晉偉先生1973年在《傳記文學》發表的《容閎傳》,李志剛教授的專著《容閎與近代中國》等一批力作。而大陸則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這一時期對容閎的研究幾乎陷於停頓,在那個是非顛倒的時代,1967年5月1日,容閎最優秀的學生詹天佑,矗立在北京青龍橋火車站的銅像也被紅衛兵推到。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之後,祖國大陸史學界撥亂方正,對容閎與120名幼童的研究逐漸升溫,從上世紀80年代至本世紀初,二十年間,祖國大陸發表研究容閎與120名幼童的文章數百篇,專著十幾本。其中有石霓的博士論文《觀念與悲劇——晚清留美幼童命運剖析》,劉中國、黃曉東的60多萬字的巨著《容閎傳》相繼問世,容閎的自傳體回憶錄《西學東漸記》也有多家出版社先後出版,由容閎故鄉珠海市組織的容閎與留美幼童研討會,更是碩果累累,會後出版了《容閎與科教興國》論文集、《容閎與中國近代化》論文集,並組織出版了兩套《容閎與留美幼童研究叢書》共計12本,內容豐富,體裁多樣,有專著、傳記、資料以及文學作品——長篇歷史小說等。把容閎與120名留美幼童的研究推向前所未有的高峰。
可喜的是,從上世紀80年代,祖國大陸與台灣對容閎與留美幼童的研究開始初步的接觸與合作,台灣旅美學者高宗魯先生多次回到容閎的故鄉珠海,著文參加研討會,他的《留美幼童書信集》與他譯註《中國留美幼童史》也在珠海出版發行。2003年,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欄目派出以胡勁草女士為首的攝製組,奔赴美國康涅狄格州,邀請高宗魯先生為特邀顧問,對當年留美幼童的小學、中學、大學進行了半年的採訪攝影,製作成5集紀錄片《幼童》,2004年5月1日在中央電視台播出後,引起社會巨大反響。同年5月,珠海市捐贈給耶魯大學的銅像矗立在耶魯大學校園。
2006年4月21日,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美國,在耶魯大學演講時肯定了容閎是中美兩國教育與文化交流的先驅。演講結束後,校長萊文先生贈送了胡主席兩件珍貴的禮品,這兩件禮品都是與容閎有關的。一件是1854年容閎在耶魯大學畢業時的肖像,由耶魯大學油畫教授進行再創作,並製作了精美的鏡框;另一件是1878年容閎為支持母校開辦“中國語言文化講座”而捐贈給耶魯大學圖書館的1237卷中文古代典籍,其中的一本《小學纂注》。由此可以看出,容閎與耶魯大學的歷史淵源是如此之深,以至在容閎逝世近百年之後,仍然承擔著中美兩國政治、外交、文化交流的橋樑與媒介作用。
進入2000年之後,由於台灣當局推行去中國化的種種倒行逆施,對容閎與詹天佑的研究與宣傳一度沉寂無聲,與中國大陸深入、廣泛的研究與宣傳形成鮮明的對比。令人欣慰的是2007年3月,台灣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史哲集刊》發表了副研究員陳瑋芬的論文《西學之子——容閎與新島襄的異國經驗與文化認同》,從陳瑋芬論文的引文註釋來看,除了論述新島襄引用的是日本的書刊外,論述容閎的引文大多是來在祖國大陸近年來出版的書刊,這說明,在台灣,知識階層對在中國近代史上作出巨大貢獻的愛國者容閎與詹天佑的研究並沒有中斷,並且台灣的專家、學者也在關注著祖國大陸的研究成果,相信隨著兩岸政治、經濟、文化的進一步合作與交流,海峽兩岸的專家、學者攜手合作,互相切磋,將容閎與詹天佑及120名留美幼童的研究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已經為期不遠。
【幼童】第一集
一群孩子的悲歡離合
一個古老國家的命運跌宕
照片中這群身穿緞袍、托著長辮子的幼童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學生。公元1872年到1875年間,清政府先後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學生赴美國留學,這批學生出洋時的平均年齡只有十二歲,因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留美幼童。
一四0年前,這批幼童遠渡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開始了他們計畫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
一四0年前,這批幼童遠渡重洋,被送到了太平洋彼岸一個建立尚不足百年的年輕共和國,開始了他們計畫長達十五年的留學生活。
為了儘快克服語言障礙和熟悉美國社會文化,留美幼童以二到三人為一組分配到五十四戶美國家庭中生活,僅僅一兩年時間,他們即與美國小孩同場競技,並迅速地成為各個學校的優秀學生,優異的表現讓美國人驚歎不已。據粗估,到1880年,共有五十多名幼童進入美國大學就讀,其中二十二名進入耶魯大學,八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三名在哥倫比亞大學,一名在哈佛大學,他們曾和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比鄰而居,曾受到美國總統格蘭特的親切接見。十九世紀末,當世界格局發生劇烈變化的時刻,他們恰好被送到了那場工業革命的最前沿。
然而當半數孩子開始了他們的大學學業時,大清國卻突然提前終止原定十五年的留學計畫,全部留美幼童被召回國。當時,耶魯大學的二十二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賡兩人順利完成學業。
這批飽受歐風美雨薰陶的學子是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如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吳仰曾是開平礦務局總工程師;黃開甲是中國電報局總辦盛宣懷的秘書;吳敬榮、沈壽昌、鄧士聰和曹嘉祥投身北洋艦隊等。
而在外交領域上,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中國,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梁敦彥任大清國外務大臣;梁誠擔任駐美公使,促成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回國後的這批西學所造之子歷經中國晚清政壇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國的榮辱興衰。
【幼童】第二集
【幼童】第二集描述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於西元1872年8月11日,搭乘蒸氣輪船從上海出發,橫越太平洋,駛往美洲大陸的過程,以及前後四批,總共一百二十名中國幼童抵達美國後,初次接觸西方文明的驚奇與發現之旅。
然而當半數孩子開始了他們的大學學業時,大清國卻突然提前終止原定十五年的留學計畫,全部留美幼童被召回國。當時,耶魯大學的二十二位留學幼童中只有詹天佑和歐陽賡兩人順利完成學業。
這批飽受歐風美雨薰陶的學子是中國礦業、鐵路業、電報業的先驅,如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是中國第一位鐵路工程師;吳仰曾是開平礦務局總工程師;黃開甲是中國電報局總辦盛宣懷的秘書;吳敬榮、沈壽昌、鄧士聰和曹嘉祥投身北洋艦隊等。
而在外交領域上,他們更是當仁不讓地代表中國,足跡遍佈世界各地,梁敦彥任大清國外務大臣;梁誠擔任駐美公使,促成美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回國後的這批西學所造之子歷經中國晚清政壇的跌宕起伏,目睹了近代中國的榮辱興衰。
【幼童】第二集
【幼童】第二集描述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於西元1872年8月11日,搭乘蒸氣輪船從上海出發,橫越太平洋,駛往美洲大陸的過程,以及前後四批,總共一百二十名中國幼童抵達美國後,初次接觸西方文明的驚奇與發現之旅。
幼童們在日記中回憶初次見到電燈、高樓和火車時的情景。橫跨美洲大陸的火車上,這群十二、三歲的幼童親眼目睹西部原野上狂奔的野牛和揮舞長矛的印地安人,他們的驚訝簡直難以形容。第一次見到火車,不僅滿足這些幼小心靈的好奇,六年後,其中一個名叫詹天佑的男孩進入耶魯大學工程學院,三十二年後他主持修建了第一條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並施工的京張鐵路。
在容閎的安排下,幼童們二、三人一組,分批住進美國康迺迪克州和麻薩諸塞省的寄宿家庭中。節目中可以見到當年幼童居住過的地方,例如麻省斯普林費爾德著名建築師哥爾登的住宅,先後住了四名中國幼童,包括日後成為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的唐紹儀。康州哈特福德的巴特拉教授家則接待過中國第一位留美學生容閎、晚清外務部尚書梁敦彥、北洋大學首任校長蔡紹基、擔任盛宣懷秘書多年的黃開甲以及開平礦務局總工程師吳仰增等。
在老師的帶領下,幼童們躬逢其盛,參加了1876年美國歷史上第一次的世界博覽會。在會場,美國總統格蘭特親切接見了他們。
其他珍貴畫面還包括有關幼童的美國外交檔案、紐約時報對小留學生的報導、大清皇帝與美國總統間的往來公文等。其中最珍貴的莫過於康州歷史學會令人震驚的豐富收藏,包括一頁頁用手抄寫的當地報紙的報導。
【幼童】第三集
梁敦彥到美國不久寫的詩
【幼童】第三集描述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生活求學情形,以及後來清廷不滿幼童日益西化,最後終止留學計畫、撤回小留學生的經過。
百年前美國東北部的哈特福德是機器製造重鎮,也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許多作家、出版商及教育家聚居此地,其中包括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而哈特福德也正是幼童旅美主要活動地。幼童抵達美國的頭一年,馬克吐溫就成為中國師生們的朋友。他不但設宴款待留學事務局副監督容閎,當幼童處境艱難的時候,馬克吐溫更極力相助。
【幼童】第五集是五集紀錄片的最後一集,從留美學生開山祖師容閎流亡海外的遭遇開始,逐步呈現留美幼童們日後的際遇及最後的命運。曾因過於西化而被提前召回的小留學生們,到了二十世紀初年,竟然紛紛成爲朝廷重臣。除了活躍於鐵路、電報和礦冶等新興產業領域外,在外交事務上,這批留美學生更代表大清國折衝樽俎,足跡遍布全世界。【幼童】第三集
梁敦彥到美國不久寫的詩
【幼童】第三集描述中國第一批留美幼童在美生活求學情形,以及後來清廷不滿幼童日益西化,最後終止留學計畫、撤回小留學生的經過。
百年前美國東北部的哈特福德是機器製造重鎮,也是全美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區,許多作家、出版商及教育家聚居此地,其中包括美國大文豪馬克吐溫。而哈特福德也正是幼童旅美主要活動地。幼童抵達美國的頭一年,馬克吐溫就成為中國師生們的朋友。他不但設宴款待留學事務局副監督容閎,當幼童處境艱難的時候,馬克吐溫更極力相助。
紀錄片在哈特福德拍攝到許多珍貴畫面和檔案資料,從中可以懷想幼童當年生活學習的情景,如哈特福德高中檔案室還保留著第一批留美幼童黃開甲和蔡紹基的成績單。幼童優異的表現讓美國人驚嘆不已,鄧士聰和陳巨鏞分別獲得哈特福德西部中學拼寫一等獎和二等獎,李恩富獲得霍普金斯語法學校英文和希臘文第一名。
中國孩子還組織了自己的東方人棒球隊。幼童在哈特福德高中的美國同學,耶魯大學教授菲爾普斯的傳記指出,他的同學梁敦彥是投手,「他投的球幾乎沒人能擊中。」這位最佳投手梁敦彥日後成為大清國外務大臣。菲爾普斯教授還描述橄欖球選手鄧士聰,「他又矮又壯,跑起來像隻小獵犬,躲閃的功夫又像隻貓。」身材矮小健碩的鄧士聰,日後成為北洋艦隊旗艦定遠號的砲務二副。
本集內容還包括1880年時,清廷部分官員對幼童過分融入美式生活不滿,留學事務局監督吳子登更指稱,「外洋風俗,流弊多端,」「應從快將學生撤回。」而為了挽回局勢,容閎設法透過關係,敦請大文豪馬克吐溫親見美國總統格蘭特,並由格蘭特致函李鴻章,希望讓幼童繼續在美求學。
【幼童】第四集
節目藉著留美幼童的遭遇,比較了中日兩國現代化競賽的成敗。同樣派遣小留學生前往歐美留學,卻發展出截然不同的命運,而多名留美幼童在中日甲午海戰中壯烈犧牲,也印證了幼童們對家國的關愛與奉獻。
【幼童】第五集
【幼童】第四集
【幼童】第四集談到容閎讓小留學生繼續留在美國的努力終告失敗,1881年7月,位於哈特福德的中國留學事務局關閉,在過去九年大清國送到美國的一百二十名幼童當中,除了提前招回和病死異鄉之外,其餘九十四名幼童在完成學業之前被召回國。
幼童回國之後遭到社會譴責,1881年9月29日的申報登出這段文字,「聞此輩在美有與談及國家大事及一切艱鉅之任,皆昏昏思睡,則其將來造就又何足觀。」但回到中國的幼童卻在誤解的困頓中開展了不同的人生。
當時,中國剛出現電報,有二十多名留美幼童參與了中國電報的艱難創業階段,部分幼童更終生與電報事業相伴,成為中國電報業的開山鼻祖。在美成績優異的耶魯學生梁敦彥和黃開甲,也曾是天津電報學堂的電報生,但他們不久就被高官看中,梁敦彥成了兩廣總督張之洞的秘書,黃開甲則成為中國電報局總辦盛宣懷的秘書。
詹天佑等十六名留美幼童被分配到福州船政學堂,其中五名是耶魯大學學生,五名麻省理工學院學生。1884年中法海戰爆發,十一艘中國木製軍艦和八艘法國鐵甲艦在福州閩江口對峙,清廷昏庸無能,造成福建水師全軍覆沒,八百名中國官兵在海戰中犧牲,其中有四名留美幼童,包括三年前奉召從麻省理工學院提前回國的楊兆楠,這一年他本應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
【幼童】第五集
節目針對晚清派遣留美幼童這個中國有史以來前所未見的大膽計畫,做了總結性的檢討,也對幼童們日後的表現,做出公正客觀的評價。
其中,第四批留美幼童,曾經是安道夫學院壘球隊員的梁誠,後來成為清廷駐美公使。曾就讀於哥倫比亞大學的唐紹儀,從天津海關道、奉天巡撫,一直做到國務總理。當年在哈特福德高中酷愛打獵的曹嘉祥,後來成為北洋海軍鎮遠艦大副,更為創辦了中國新式員警制度。就讀于耶魯大學的蔡紹基,日後出任北洋大學校長,是留美幼童中第一位大學校長。至於在耶魯大學修讀土木工程的詹天佑則完成了中國人自力建造的第一條鐵路。
容閎,中國最早的留美幼童,甲午戰敗後因支持維新而流亡美國時,先後與孫中山、梁啟超往來。當容閎帶著梁啟超參觀留美幼童母校哈特福德高中時,做為中國改革的鬥士,梁啟超頭一次發現,二十多年前,竟然有一批中國孩子在這裡接受教育,卻又被中途召回。後來,梁啟超在日記中寫下「嘆息之外,別無他言」的感慨。
1912年4月20日,六十八歲的容閎在美去世。百年後的今天,容閎、唐紹儀、詹天佑,以及其他一百多位幼童悲歡離合的傳奇,仍然牽動著人們的心。
Oh, thank you so much for your information! In fact 高宗鲁 was a very good friend of mine; he used to live in New London, CT. Coincidentally I was the one who referred the CCTV people to him for this 留美幼童 project! I still remember the time when the CCTV people appointed him as the special consultant (特邀顾问)for the film project. I was very saddened by Prof. Kao Tsung-lu's 高宗鲁 death in October, 2006.
More information about my friend Prof. Kao Tsung-lu: 高宗鲁教授著有「中共铁路析论」,「詹天佑与中国铁路」,「陈炯明传」,「詹天佑传」,「中国幼童留美史」等书。 台大经济系毕业的高宗鲁教授,原本是留美经济学者,没想到业余的兴趣,让他成为大清留美幼童史的专家,这方面重要的著作及文章大多于八O年代在台湾发表,「中国幼童留美史—现代化初探」一书已成为研究大清留美幼童史必读的著作。高宗鲁教授已于2006 年10 月28 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