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2日 星期三
下午《公論報》記者宣中文和常生君等來訪論音,談談中古思想史和中研院的狀況。
最後談起" 拿筆桿寫文章的人也是有權有勢的
;不過文章要寫得好,也可以不朽。我們發表思想要注意的兩點: (一)自己的信心;必須有值得講的話,才寫。(二)正如毛子水引!古人說的"情欲言,辭欲巧",所謂巧,就是說出的話要人聽得進----所謂"順耳"-----,更須善用你的權力 。我說的"善用你的權力",不是說有了群眾便可以隨便說話,拿勢力來壓人。用勢力來壓人不是容忍的態度 。我們要相信我們的話也許會錯的。這是言論家應有的態度 。"《公論報》1959.12.6
1960年12月26日 星期一
早上,《公論報》的女記者宣中文來訪。先生把給李萬居的信,託她帶去。宣中文在今天的《公論報》上寫了一篇《梅貽琦重獲健康》的報導,前段的標題是
細數浮生,久病初愈。
下面又有這樣的句子:
……這逃避無蹤的病中歲月,對於梅部長真是「. 燕鶯過後燕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
先生用紅色原子筆把它槓去。又問她:「你為什麼不開門見山的寫?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套語?你引的晏同叔的詞
(《玉堂春) ,原詞是這樣的:
燕鴻過後鶯歸去。
細算浮生千萬緒,
長於春夢幾多時?
散似秋雲無覓處。……*
『燕鴻過後鶯歸去』,這是一句,點斷的。『細算浮生千萬緒』是逗點,接下面『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你怎麼可以把『細算浮生千萬緒』一句點斷呢?該打,該打手心。」
……
2011/2/18
讀胡適1948/12/13 的"北京大學五十周年"
"......漢武帝元朔五年 (西曆紀元前一二四年) 公孫弘奏請為博士設弟子員五十/ 那是歷史上可信的"太學"的起源......
胡適在1943年對漢代 太學研究有過研究....
2011/2/11:
1960年6月7日,胡適致宣中文:
"中文女士:
謝謝你紀錄我在師大的演講辭 謝謝你記得那麼詳細!
承你檢查參考書 替我加了一些材料 如"四大書院"的名稱 如漢之太學 我很佩服你的用功
但我想給你指出 這種加上的材料最好加入括號裡 作為既記者的附注
最好不要作為演說的一部分
如漢武帝立太學 似是公孫弘承相之功最多 與董仲舒"對策"無關*
我這個小意見 請你不要見怪"
*現在網路中的資料
多仍然認為立太學為董仲舒之功....
Wikipedia
西漢時期,由於人才缺少,皇帝和政府都重視開辦培養人才的機構。政治上「與民休息」,文化上前期崇尚
黃老學說,講究因循無為。然而
董仲舒則在和
漢武帝對話的過程中提出教育改革的重要建議,他相信「
天人感應」,主張將所有學說統一到一家之上,為政治服務,提出「興太學以養士」,「重選舉以選士」,「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觀點。漢武帝於是在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把儒家典籍《
詩》《
書》《
易》《
禮》《
春秋》 拔高到「經」的地位,並設儒家五博士,取消了其它各家傳記博士,使朝廷教育方針向「獨尊儒術」轉變。元朔五年(前124年),漢武帝立太學,置弟子五十 人,設五經博士教授儒家經典。其時在郡國稱為學,在縣稱為校,在鄉稱庠,在聚稱序,學、校分別設經師一人,庠、序各設孝經師一人,以主掌地方儒學教育。新 形式的官辦學校開始形成。同時
漢武帝不 斷發布「徵辟異才」、「貢舉賢良方正」等詔令,提高士族階層待遇,使得這一時期的知識分子都以通過進入中央和地方的官學機構學習,以求上進。漢武帝罷黜百 家,獨尊儒術以後,中國教育開始以儒學經典為主要教授和學習方向。將儒家經典作為課堂的必修教材。人們在官學學習儒家經典,進而通過「舉孝廉」、「征
茂才」、「舉賢良方正」等方式進入政府。太學設立後,對學生的出身不做嚴格要求,為才華出眾是舉,並對家境貧寒者提供資助。
----
漢書 公孫弘
《漢書》
正文·卷五十八公孫弘卜式兒寬傳第二十八
公孫弘,菑川薛人也。少時為獄吏,有罪,免。家貧,牧豕海上。年四十余,乃學《春秋》雜說。
武帝初即位,招賢良文學士,是時,弘年六十,以賢良征為博士。使匈奴,還報,不合意,上怒,以為不能,弘乃移病免歸。
元光五年,復征賢良文學,菑川國復推上弘。弘謝曰:“前已嘗西,用不能罷,愿更選。”國人固推弘,弘至太常。上策詔諸儒:制曰:蓋聞上古至治,畫衣冠, 異章服,而民不犯;陰陽和,五谷登,六畜蕃,甘露降,風雨時,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麟鳳在郊藪,龜龍游于沼,河洛出圖書;父不喪子,兄不哭 弟;北發渠搜,南撫交止,舟車所至,人跡所及,跂行喙息,咸得其宜。朕甚嘉之,今何道而臻乎此?子大夫修先圣之術,明君臣之義,講論洽聞,有聲乎當世, 敢問子大夫:天人之道,何所本始?吉兇之效,安所期焉?禹、湯水旱,厥咎何由?仁、義、禮、知四者之宜,當安設施?屬統垂業,物鬼變化,天命之符,廢興何 如?天文、地理、人事之紀,子大夫習焉。其悉意正議,詳具其對,著之于篇,朕將親覽焉,靡有所隱。
弘對曰:臣聞上古堯、舜之時,不貴 爵常而民勸善,不重刑罰而民不犯,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末世貴爵厚賞而民不勸,深刑重罰而奸不止,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夫厚賞重刑未足以勸善而禁非,必 信而已矣。是故因能任官,則分職治;去無用之言,則事情得;不作無用之器,即賦斂省;不奪民時,不妨民力,則百姓富;有德者進,無德者退,則朝廷尊;有功 者上,無功者下,則群臣逡;罰當罪,則奸邪止;賞當賢,則臣下勸:凡此八者,治民之本也。故民者,業之即不爭,理得則不怨,有禮則不暴,愛之則親上,此有 天下之急者也。故法不遠義,則民服而不離;和不遠禮,則民親而不暴。故法之所罰,義之所去也;和之所賞,禮之所取也。禮義者,民之所服也,而賞罰順之,則 民不犯禁矣。故畫衣冠,異章服,而民不犯者,此道素行也。
臣聞之,氣同則從,聲比則應。今人主和德于上,百姓和合于下,故心和則氣 和,氣和則形和,形和則聲和,聲和則天地之和應矣。故陰陽和,風雨時,甘露降,五谷登,六畜蕃,嘉禾興,硃草生,山不童,澤不涸,此和之至也。故形和則無 疾,無疾則不夭,故父不喪子,兄不哭弟。德配天地,明并日月,則麟鳳至,龜龍在郊,河出圖,洛出書,遠方之君莫不說義,奉幣而來朝,此和之極也。
臣聞之,仁者愛也,義者宜也,禮者所履也,智者術之原也。致利除害,兼愛無私,謂之仁;明是非,立可否,謂之義;進退有度,尊卑有分,謂之禮;擅殺生之 柄,通壅塞之涂,權輕重之數,論得失之道,使遠近情偽必見于上,謂之術:凡此四者,治之本,道之用也,皆當設施,不可廢也。得其要,則天下安樂,法設而不 用;不得其術,則主蔽于上,官亂于下。此事之情,屬統垂業之本也。
臣聞堯遭鴻水,使禹治之,未聞禹之有水也。若湯之旱,則桀之余烈也。桀、紂行惡,受天之罰;禹、湯積德,以王天下。因此觀之,天德無私親,順之和起,逆之害生。此天文、地理、人事之紀。臣弘愚戇,不足以奉大對。
時對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對為第一。召見,容貌甚麗,拜為博士,待詔金馬門。
弘復上疏曰:“陛下有先圣之位而無先圣之名,有先圣之民而無先圣之吏,是以勢同而治異。先世之吏正,故其民篤;今世之吏邪,故其民薄。政弊而不行,令倦 而不聽。夫使邪吏行弊政,用倦令治薄民,民不可得而化,此治之所以異也。臣聞周公旦治天下,期年而變,三年而化,五年而定。唯陛下之所志。”書奏,天子以 冊書答曰:“問:弘稱周公之治,弘之材能自視孰與周公賢?”弘對曰:“愚臣淺薄,安敢比材于周公!雖然,愚心曉然見治道之可以然也。去虎豹馬牛,禽獸之不 可制者也,及其教馴服習之,至可牽持駕服,唯人之從。臣聞揉曲術者不累日,銷金石者不累月,夫人之于利害好惡,豈比禽獸木石之類哉?期年而變,臣弘尚竊遲 之。”上異其言。
時方通西南夷,巴、蜀苦之,詔使弘視焉。還奏事,盛毀西南夷無所用,上不聽。每朝會議,開陳其端,使人主自擇,不肯面折庭爭。于是上察其行慎厚,辯論有余,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上說之,一歲中至左內史。
弘奏事,有所不可,不肯庭辯。常與主爵都尉汲黯請間,黯先發之,弘推其后,上常說,所言皆聽,以此日益親貴。嘗與公卿約議,至上前,皆背其約以順上指。 汲黯庭詰弘曰:“齊人多詐而無情,始為與臣等建此議,今皆背之,不忠。”上問弘,弘謝曰:“夫知臣者以臣為忠,不知臣者以臣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 每毀弘,上益厚遇之。
弘為人談笑多聞,常稱以為人主病不廣大,人臣病不儉節。養后母孝謹,后母卒,服喪三年。
為內史數年,遷御史大夫。時又東置蒼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數諫,以為罷弊中國以奉無用之地,愿罷之。于是上乃使硃買臣等難弘置朔方之便。發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謝曰:“山東鄙人,不知其便若是,愿罷西南夷、蒼海,專奉朔方。”上乃許之。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祿甚多,然為布被,此詐也。”上問弘,弘謝曰:“有之。夫九卿與臣善者無過黯,然今日庭詰弘,誠中弘之病。夫以三公為布被,誠 飾詐欲以釣名。且臣聞管仲相齊,有三歸,侈擬于君,桓公以霸,亦上僭于君。晏嬰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絲,齊國亦治,亦下比于民。今臣弘位為御史大夫, 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于小吏無差,誠如黯言。且無黯,陛下安聞此言?”上以為有讓,愈益賢之。
元朔中,代薛澤為丞相。先是,漢常以列 侯為丞相,唯弘無爵,上于是下詔曰:“朕嘉先圣之道,開廣門路,宣招四方之士,蓋古者任賢而序位,量能以授官,勞大者厥祿厚,德盛者獲爵尊,故武功以顯 重,而文德以行褒。其以高成之平津鄉戶六百五十封丞相弘為平津侯。”其后以為故事,至丞相封,自弘始也。
時,上方興功業,婁舉賢良。 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于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弘身食一肉,脫粟飯,故人賓客仰衣食,奉祿皆以給之,家無所余。然其性意 忌,外寬內深。諸常與弘有隙,無近遠,雖陽與善,后竟報其過。殺主父偃,徙董仲舒膠西,皆弘力也。
后淮南、衡山謀反,治黨與方急,弘 病甚,自以為無功而封侯,居宰相位,宜佐明主填撫國家,使人由臣子之道。今諸侯有畔逆之計,此大臣奉職不稱也。恐病死無以塞責,乃上書曰:“臣聞天下通道 五,所以行之者三。君臣、父子、夫婦、長幼、朋友之交,五者天下之通道也;仁、知、勇三者,所以行之也。故曰‘好問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此 三者,知所以自治;知所以自治,然后知所以治人。’未有不能自治而能治人者也。陛下躬孝弟,監三王,建周道,兼文武,招徠四方之士,任賢序位,量能授官, 將以厲百姓勸賢材也。今臣愚駑,無汗馬之勞,陛下過意擢臣弘卒伍之中,封為列侯,致位三公。臣弘行能不足以稱,加有負薪之疾,恐先狗馬填溝壑,終無以報德 塞責。愿歸侯,乞骸骨,避賢者路。”上報曰:“古者賞有功,褒有德,守成上文,遭遇右武,未有易此者也。朕夙夜庶幾,獲承至尊,懼不能寧,惟所與共為治 者,君宜知之。蓋君子善善及后世,若茲行,常在朕躬。君不幸罹霜露之疾,何恙不已,乃上書歸侯,乞骸骨,是章朕之不德也。今事少閑,君其存精神,止念慮, 輔助醫藥以自恃。”因賜告牛、酒、雜帛。居數月,有瘳,視事。
凡為丞相御史六歲,年八十,終丞相位。其后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丘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廄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其余盡伏誅云。
弘子度嗣侯,為山陽太守十余歲,詔征巨野令史成詣公車,度留不遣,坐論為城旦。
元始中,修功臣后,下詔曰:“漢興以來,股肱在位,身行儉約,輕財重義,未有若公孫弘者也。位在宰相封侯,而為布被脫粟之飯,奉祿以給故人賓客,無有所 余,可謂減于制度,而率下篤俗者也,與內厚富而外為詭服以釣虛譽者殊科。夫表德章義,所以率世厲俗,圣王之也。其賜弘后子孫之次見為適者,爵關內侯,食邑 三百戶。”
***
1960年12月26日,《公眾報》女記者宣中文前來胡宅拜訪。胡適取出這天的《公眾報》,指著她采寫時任臺灣“教育部”部長梅貽琦重獲健康的一條消息《細數浮生,久病初愈》,文中寫道:“……這逃避無蹤的病中歲月,對梅部長,真是‘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胡適用紅筆在這行字下標了一條杠,說:“你為什麼不開門見山地寫?為什麼要用這些套語?而你引的晏同叔詞《玉樓春》,原詞應該是這樣的——燕鴻過後鶯歸去。細算浮生千萬緒,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燕鴻過後鶯歸去’這一句是句斷的。‘細算浮生千萬緒’句是逗號,接著下面‘長於春夢幾多時?散似秋雲無覓處。’你怎麼可以把 ‘細算’這一句點斷呢?”
胡適嚴肅中帶著笑意:“怎麼樣,該打?該打手心。” 宣女士把手自覺地遞過來,說:“我認打。”胡適真的在她手心上輕輕拍了幾下。宣女士羞愧地說:“我今天得到先生指點,以後決不隨便引用套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