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4.3 復王世杰/雪艇的信,談"尊藏"【乾嘉聞人書翰】......
1961.1.25 先生又談起陶一珊的那部名人書札,裏面有許多價值的東西,值得Microfilm 的。
1961.2.2 陶一珊、許自誠、丁念先三人請胡適晚餐,他們約了幾位藏書家和收藏名人筆墨的人帶東西給先生欣賞。
陶一珊(1906—1978),字延基,
江蘇南京人。原
台灣省警務處處長。歌手
陶喆的爺爺。
陶一珊,國民黨陸軍少將。軍統局磁器口辦事處主任。黃埔軍校六期畢業。
陶一珊曾任吳淞商船學校軍事教官、淞滬警備司令部稽
查處處長、上海市民政局長、台灣省警務處處長。
陶一珊早年入
東南大學預科,後畢業於中央陸軍軍官學校軍官研究班政治大隊。1930年任
國民黨上海縣黨部委員。1935年任吳淞商船學校軍事教官。1936年任上海市公民訓練總隊副總隊長。1937年任軍統局上海區閘北組長兼蘇浙行動委員會青浦訓練班副主任。1938年任軍統局臨澧訓練班總隊長。1940年任重慶衛戍區總司令部稽查處處長。1943年任軍統局機要室秘書。1943年後任中美合作所南嶽訓練班副主任、
軍統局磁器口辦事處主任、軍事委員會別動軍華中指揮所少將主任。1945年任淞滬警備司令部稽查處處長。1948年升任淞滬警備司令部副參謀長。同年任上海市政府民政局局長。後去台灣。1952年入革命實踐研究院。1957年入
國防大學聯合作戰研究班。後任
台灣省警務處處長兼警察學校校長、台灣銀行顧問。曾獲自由勳章壹枚。
[1]
◎ 史料公布
‧本館典藏胡適先生生前收藏的「清代學人書札詩箋」,已製成複印本一套,贈與本
所郭廷以圖書館,供讀者借閱。
此套「清代學人書札詩箋」包括上下兩冊。上冊收有《國朝名人書翰》七冊、《國
朝名人詩翰》五冊,共計十二冊,並有胡適先生所編〈清代學人書札詩箋十二冊目
錄〉、〈1954 年5 月22 日第一跋〉及〈1954 年 8 月 13 日第二跋〉。(詳細說明
一)
下冊主要內容是「道咸同三朝文人與高麗使臣函札」,有《□鴈尺一集 潘孔合璧
流》〔與高麗使臣函札〕一冊、《□鴈尺一集 張王墨像 水》〔與高麗使臣函札〕
一冊、《清代名人書札真迹》一冊、無冊名〔道咸同三朝文人與高麗使臣函札〕一
冊、無冊名〔道咸同三朝文人與高麗使臣函札〕一冊,並有〈1956 年1 月20 日胡
適跋〉(詳細說明二)
‧本館典藏胡適先生手批〈水經注版本展覽目錄〉三種,已製成彩色複印本一冊,名
為《胡適手批〈水經注版本展覽目錄〉三種》,贈與本所郭廷以圖書館,供讀者借
閱。(詳細說明三)
(詳細說明一)
「清代學人書札詩箋(上)」(即「清代學人書札詩箋十
二冊」)所收《國朝名人書翰》及《國朝名人詩翰》十二冊是
胡適先生生前十分寶貴的私人收藏。這十二冊是他在1954 年
4 月7 日以七萬五千圓(當時市價美金187.5 元)自日本東京
山本書店買得的。
1952 年11 月 19 日,胡先生應台灣大學與師範大學講學
之邀,由美返臺,次年(1953)1 月17 日飛日轉美。逗留東京期
間,曾於1 月19 日在王信忠的陪同下到山本敬太郎的書店買書,見到這十二冊,
當時曾鈔出鮑廷博(1728-1814)信裏代賣戴震(1723-1777)自刻的《水經注》的一
段。3 月8 日,有〈記鮑廷博給吳騫札中的戴東原自刊本《水經注》〉一文。
1954 年2 月18 日,胡先生再次返臺,除了參加國民大會選舉正副總統外,
並至各地講演,與參觀中央研究院新建工程等活動,4 月5 日飛往東京轉赴美國。
前一天,胡先生曾為陶一珊(1907-1978)的《明清名賢百家書札真迹》作序,文中
提及「信札是傳記的材料,傳記是歷史的來源。故保存古人信札的墨蹟,其功用
即是為史家保存最可靠的史料。……最後,我要指出,一切手札墨蹟都有幫助考
證史料的功用。我在二十多年前曾買得劉子重(銓福)收藏的《脂硯齋評紅樓夢》
十六面,有他的印章,又有他的三個短跋。現在我看了陶君收藏的兩大冊劉子重
的短簡真蹟,看了他的許多印章,證實了他的字蹟,我更相信我的《紅樓夢》殘
鈔本確是他手藏手跋的本子了。舊日石刻本刻的古人尺牘真蹟,也有幫助考證稿
本鈔本真偽的功用。何況今日有照片影印的新法,古人的墨蹟可以永遠保留真面
目,後來的史家更可以利用真蹟影本做考定史料的工具了。」
於是,胡先生到了 東京後,在4 月7 日由崔萬秋(1904-1990)陪同重到山本書店,
買了這十二冊,帶回紐約寓所。之後,編了一個「姓名標音引得」,5 月 22 日寫了一篇一千多字
的跋,8 月13 日又寫了第二跋。
據第一跋所記,該十二冊保存的是清代一百四十七位學者、文人、書畫家的
信札一百零六件、詩箋一百件、雜帖十八件,總共二百二十四件。這二百多件信
札與詩箋,其中絕大多數是寫給海寧拜經樓主人吳騫(1733-1813)和他第二個兒子
吳壽暘(約1763-1833)的。有一小部分是嘉興張廷濟(叔未,1768-1848)家出
來的。年代上,約當乾隆嘉慶道光三個時期學術文藝最盛的時代。冊中通信寄詩
的人,大多數是吳家的朋友姻親,地域以杭州、嘉興兩府為最多,其次是胡州、
蘇州,其次是揚州、徽州。但冊中所收作者也有十七世紀的人,如查士標
(1615-1698)、姜宸英(1628-1699)、朱彝尊(1629-1709);十七世紀到十八世紀前期
的人,如史大成(1621-1682)、汪士鋐(1658-1723)、汪繹(1671-1706)、王式丹
(1645-1718)、王世琛(1680-1729)、金甡(1702-1782)等人。所以這十二冊裏的作者
包括從明末到鴉片戰爭,前後兩百年的學人、文人、畫家、書家。最早的有生在
萬曆晚年的查士標,最晚的有活到道光後期的張廷濟、阮元(1760-1849),還有身
經太平天國之亂的高壽學人宋翔鳳(1776-1860)。
這十二冊都有金爾珍(字少之,號吉石,秀水人,1840-1917)的印章。據
胡適推測,大概是金爾珍收到了拜經樓吳氏、清儀閣張氏兩家舊藏的名人手蹟,
稍稍加上編排攷訂的工夫,裝裱成這十二冊,前七冊題作「國
朝名人書翰」,後五冊題作「國朝名人詩翰」。十二冊每冊首
頁有目錄,各家書札詩箋的傍邊或上方,往往有金爾珍手寫的
小傳,雖然很短簡,大致都有依據,字跡很秀逸可愛。可惜有
小傳的止有六十人。這十二冊大概從金家散出,就流傳到日本
了。各冊有「樂山堂文庫」楷字長印,又第一冊有「向黃邨珍
藏印」。末冊有光緒癸未(1883)楊守敬(1839-1915)的題記,說
這十二冊『近年為黃邨先生所得,甚珍惜之,屬余為之記』。
胡適先生於前跋寫成後,又陸續發現了十二冊裏有一些不可靠的文件,故寫
第二跋。他指出,「這十二冊裏最可寶貴的是吳騫父子同時往來通訊、贈答、唱
和的人的信札詩箋。其次是他們同時的名人,雖然未必往來,但因為時代接近,
真迹流傳很多,容易辨認,如金農[1687-1764]、劉墉[1719-1804]、阮元、宋翔
鳳諸人,他們的札箋也是可信的。但這裡面有一些清代初期十七世紀到十八
世紀前期的名人信札,是很可疑的,或是顯然偽造的。」他剔出了十四札作偽
的信札,其中第一冊裏的汪士鋐、汪繹、姜宸英、王式丹、王世琛五人各一札;
第二冊有李良年(1635-1694)一札;第三冊有查士標一札,梁佩蘭(1629-1705)一
札;第六冊有查昇(1650-1707) 一札等九札,經其仔細比勘,斷定是用吳修
(1765-1827)刻作底本,用舊紙臨摹來冒充真迹的。又第一冊有朱彝尊家信兩件,
也斷定是作偽的。「又第一冊有『愚弟麟』一札,原目題作龔翔麟,第三冊也有
『愚弟麟』一札,原目題作汪懋麟。這兩札都是寄給『同人三兄大人』的,字也
是一個人寫的,這都是有意假托清初的名人。」又第三冊有一札欵署「錦」字,
原目題作諸錦。也是假托的。他推想,「大概金爾珍當時收到了拜經樓出來的一
大批信札與詩箋,他嫌這些札箋時代太晚,所以他加上了一些清初名士的詩箋、
雜帖,但尺牘還不夠古,他就從吳修刻的尺牘臨摹了九個清初大名手的短札,又
假托了朱竹垞諸人的五札;這樣就可以整批作古董出賣了。」
我們從這十二冊複印本中,可以看到胡適先生對冊中信札考證的註記,以及
跋語。
目前本館所藏「清代學人書札詩箋十二冊」,並無原本,僅有微卷、照片,
以及微卷轉製的數位檔。而贈與郭廷以圖書館的複印本,乃是由數位檔影像輸出
的紙本。
(上文人物生卒年,參見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
紀年》(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及胡健國編著,《近代華人
生卒簡歷表》(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 年)等書)
(詳細說明二)
「清代學人書札詩箋」(下)所收諸冊,除《清代名人書札真迹》外,胡適
先生將他收藏的幾冊函札,命名為「道咸同三朝文人與高麗使臣函札」,包括《□
鴈尺一集 潘孔合璧 流》一冊、《□鴈尺一集 張王墨像 水》一冊及兩冊無
冊名。
1956 年1 月20 日胡適先生為這幾冊函札寫了一篇跋:「右十五件,計葉志
詵[1779-1863]三札,汪喜孫[1786-1848]八札,附荅汪孟慈書,署名大勳。不知是
否孟慈札中所稱翠微使者。又李鈞[1795-1859]、李伯衡、陳用光[1768-1835]各一
札。諸札上欵皆稱翠微先生,汪札兩稱『使者』,陳碩士札說『辱荷貴邦好學之
士訪問』,則此人是外國文士駐節北京,似是韓國使者。李鈞札稱『申老先生』,
葉東卿第二札稱『仲立先生』,可知其人姓申,字仲立,號翠微。大勳似是其名。
〔胡適後來在旁貼紙補充:「我錯了。大勳是長沙譚大勳,字力臣,曾館于汪孟
慈家。(見楊守敬年譜咸豐丁巳年(1857))」〕我另得兩冊中國名士寫給另一位
韓國駐使號『藕船』的,其中張曜孫[1808-1863]一札徵求札『朴坦亝中樞…申翠
微尚書…』諸人的詩,故申君是東國名士,無可疑。諸札中只有汪孟慈記年月日,
皆在道光丁亥(七年,一八二七)正月廿七至二月初。另冊張曜孫札題辛丑十二
月,當道光二十年。」
胡適在跋中所提到「另得兩冊中國名士寫給另一位韓國駐使號『藕船』的」,
指的是《□鴈尺一集 潘孔合璧 流》一冊及《□鴈尺一集 張王墨像 水》一
冊。這兩冊是張伯謹(1903-1988)代他在東京買得的。他在書內貼有紙條註記此
事:「張伯謹代我在東京買的。共書札五十七通,兩冊,價日幣乙萬元,合美金
廿五元。原題『□鴈尺一集』,第一字似是『燕』字,不是『魚』字?一冊題『流』
字,一冊題『水』字,當是用五言兩句編號,原藏至少有十冊。受信之人是高麗
的一位名士,駐在北京甚久,其字為『藕船』,姓氏待攷。」
目前本館所藏上述諸冊,並無原本,僅有微卷、照片,以及微卷轉製的數位
檔。而贈與郭廷以圖書館的複印本,乃是由數位檔影像輸出的紙本。
(上文人物生卒年,參見朱彭壽編著‧朱鰲、宋苓珠整理,《清代人物大事
紀年》(北京市: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5 年),及胡健國編著,《近代華人
生卒簡歷表》(臺北縣新店市:國史館,2003 年)等書)
(詳細說明三)
〈水經注版本展覽目錄〉是胡適先生為北京大學五十周年紀念日「《水經注》
版本展覽」而寫的。當時,北大為了慶祝五十周年校慶,籌辦多場學術展覽;其
中由北大圖書館負責的部份,除了從館藏善本書選出約五百種展示以外,校長胡
適五年來搜集的多種《水經注》版本也一併陳列。校慶展覽前,協助「圖書展覽」
的北大教授王重民於1948 年11 月19 日寫信給胡適,告知毛子水先生擬將展覽
善本編一目,於12 月初付印,請胡適亦將擬展覽之《水經注》在11 月底編一目。
胡適看了王重民的信,即將擬送展覽的《水經注》本子整理一番,注明版本來歷。
12 月 8 日,〈展覽目錄〉寫成,共列九類四十種版本,都有詳細的校注,隨即
付印刷部加工印製。但是,因北方局勢的急劇變化,12 月16 日北大召開預展會
時,校長胡適已身在南京。
1949 年 1 月 4 日,胡適在南京收到北平寄來的十多冊〈水經注版本展覽目
錄〉排印本。如今這十多冊下落如何呢?目前僅知本館藏有其中三冊,第1 冊封
面有胡適的藍筆註記:「卅八年一月四日收到此冊。」頁 10,13,14,16-19,21,30
有胡適的紅、黑、藍筆註記。第 2 冊封面有胡適的紅筆筆記:「適之自校本 重
校 過 續 收 藏的 用◎ ,借 校 的用 △, 有 縮照 影片 的 用○ 」 , 頁
2-7,9,12-15,17,19-20,22-23,26,29-30 有胡適的紅、黑、藍筆改訂與註記。第 3 冊
為胡適自校改本,頁2,5,7,9-10,12-16,18-30 有胡適的紅、黑、藍筆改訂與註記。
本館贈與郭廷以圖書館的《胡適手批〈水經注版本展覽目錄〉三種》一冊,
即是上述三冊的影像檔彩色輸出紙本集結而成。最大的特色是,呈現出胡適先生
各色筆的眉批校注。
(以上簡介部分內容,摘錄自陳以愛,〈胡適的《水經注》藏本的播遷流散〉,
未刊稿)
第1 冊 第2 冊 第3 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