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8日 星期六

讀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參閱 公視《(英國)建築的藝術》(2020第一季;2021第二季);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讀余英時《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1987;參閱 公視《(英國)建築的藝術》(2020第一季;2021第二季);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1979?;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

以下是2019年5月的讀書筆記,2021年8月28日,因余英時先生過世,我紀念他的方式是:翻翻手頭上有的余英時著作,寫寫感想。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聯經1987;江蘇人民2006)。恰巧8月23/25/26,公視播《(英國)建築的藝術》,每集介紹一家約20多人的建築事務所的建案之創新 (如節能、環保、耐用等之新觀念,也都採用些傳統建築材料及工法),所以說,他們可以說是"英國思想/實務傳統的現代詮釋,很值得參考。
余英時先生在40年前,即五四運動六十年,寫出〈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篇末引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約1925)--下文黑體字,括號處,余先生以"......"處理。
〈五四運動與中國傳統〉文末,余先生說:「......便更覺得魯迅的先見為不可及,當時他在中央公園所看見的孫女兒們今天不都變成老祖母了嗎?」

*《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6第一版,2014年4月第5刷。這本書是1988年編成的,"並對個別字句進行了刪節。" 2003年取得CIP書號等。《中國思想傳統的現代詮釋》篇篇好文,然而取《華蓋集‧這個與那個》中的說法比喻政治、社會制度的"惰性"或"遺傳",多少引喻失義。





\


這個與那個_華蓋集_魯迅


這個與那個


一讀經與讀史
一個闊人說要讀經〔2〕,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豈但“讀”而已矣哉,據說還可以“救國”哩。“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3〕那也許是確鑿的罷,然而甲午戰敗了,——為什麼獨獨要說“甲午”呢,是因為其時還在開學校,廢讀經〔4〕以前。
我以為伏案還未功深的朋友,現在正不必埋頭來哼線裝書。倘其咿唔日久,對於舊書有些上癮了,那麼,倒不如去讀史,尤其是宋朝明朝史,而且尤須是野史;或者看雜說。
現在中西的學者們,幾乎一聽到“欽定四庫全書”〔5〕這名目就魂不附體,膝彎總要軟下來似的。其實呢,書的原式是改變了,錯字是加添了,甚至於連文章都刪改了,最便當的是《琳瑯​​秘室叢書》〔6〕中的兩種《茅亭客話》〔7 〕,一是宋本,一是四庫本,一比較就知道。“官修”而加以“欽定”的正史也一樣,不但本紀咧,列傳咧,要擺“史架子”;裡面也不敢說什麼。據說,字裡行間是也含著什麼褒貶的,但誰有這麼多的心眼兒來猜悶壺盧。至今還道“將平生事蹟宣付國史館立傳”,還是算了罷。
野史和雜說自然也​​免不了有訛傳,挾恩怨,但看往事卻可以較分明,因為它究竟不​​像正史那樣地裝腔作勢。看宋事,《三朝北盟彙編》〔8〕已經變成古董,太貴了,新排印的《宋人說部叢書》〔9〕卻還便宜。明事呢,《野獲編》〔10〕原也好,但也化為古董了,每部數十元;易於入手的是《明季南北略》〔11〕,《明季稗史彙編》〔12〕 ,以及新近集印的《痛史》〔13〕。
史書本來是過去的陳帳簿,和急進的猛士不相干。但先前說過,倘若還不能忘情於咿唔,倒也可以翻翻,知道我們現在的情形,和那時的何其神似,而現在的昏妄舉動,胡塗思想,那時也早已有過,並且都鬧糟了。
試到中央公園去,大概總可以遇見祖母得著她孫女兒在玩的。這位祖母的模樣,就預示著那娃兒的將來。所以倘有誰要預知令夫人後日的豐姿,也只要看丈母。不同是當然要有些不同的,但總歸相去不遠。我們查帳的用處就在此。
(但我並不說古來如此,現在遂無可為,勸人們對於“過去”生敬畏心,以為它已經鑄定了我們的運命。) Le Bon〔14〕先生說,死人之力比生人大,誠然也有一理的,(然而人類究竟進化著。又據章士釗總長說,則美國的什麼地方已在禁講進化論〔15〕了,這實在是嚇死我也,然而禁只管禁,進卻總要進的。)
總之:讀史,就愈可以覺悟中國改革之不可緩了。(雖是國民性,要改革也得改革,否則,雜史雜說上所寫的就是前車。)一改革,就無須怕孫女兒總要像點祖母那些事,譬如祖母的腳是三角形,步履維艱的,小姑娘的卻是天足,能飛跑;
丈母老太太出過天花,臉上有些缺點的,令夫人卻種的是牛痘,所以細皮白肉:這也就大差其遠了。
十二月八日。



二捧與挖
中國的人們,遇見帶有會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來就用兩樣法:將他壓下去,或者將他捧起來。
壓下去就用舊習慣和舊道德,或者憑官力,所以孤獨的精神的戰士,雖然為民眾戰鬥,卻往往反為這“所為”而滅亡。到這樣,他們這才安心了。壓不下時,則於是乎捧,以為抬之使高,饜之使足,便可以於己稍稍無害,得以安心。
伶俐的人們,自然也有謀利而捧的,如捧闊老,捧戲子,捧總長之類;但在一般粗人,——就是未嘗“讀經”的,則凡有捧的行為的“動機” ,大概是不過想免害。即以所奉祀的神道而論,也大抵是兇惡的,火神瘟神不待言,連財神也是蛇呀刺蹳呀似的駭人的畜類;觀音菩薩倒還可愛,然而那是從印度輸入的,並非我們的“國粹”。要而言之:凡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東西。
既然十之九不是好東西,則被捧而後,那結果便自然和捧者的希望適得其反了。不但能使不安,還能使他們很不安,因為人心本來不易饜足。然而人們終於至今沒有悟,還以捧為苟安之一道。
記得有一部講笑話的書,名目忘記了,也許是《笑林廣訊》〔16〕罷,說,當一個知縣的壽辰,因為他是子年生,屬鼠的,屬員們便集資鑄了一個金老鼠去作賀禮。知縣收受之後,另尋了機會對大眾說道:明年又恰巧是賤內的整壽;她比我小一歲,是屬牛的。其實,如果大家先不送金老鼠,他決不敢想金牛。一送開手,可就難於收拾了,無論金牛無力致送,即使送了,怕他的姨太太也會屬象。像不在十二生肖之內,似乎不近情理罷,但這是我替他設想的法子罷了,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
民元革命時候,我在S城,來了一個都督。
〔17〕他雖然也出身綠林大學,未嘗“讀經”(?),但倒是還算顧大局,聽輿論的,可是自紳士以至於庶民,又用了祖傳的捧法群起而捧之了。這個拜會,那個恭維,今天送衣料,明天送翅席,捧得他連自己也忘其所以,結果是漸漸變成老官僚一樣,動手刮地皮。
最奇怪的是北幾省的河道,竟捧得河身比屋頂高得多了。
當初自然是防其潰決,所以壅上一點土;殊不料愈壅愈高,一旦潰決,那禍害就更大。於是就“搶堤”咧,“護堤”咧,“嚴防決堤”咧,花色繁多,大家吃苦。如果當初見河水氾濫,不去增堤,卻去挖底,我以為決不至於這樣。
有貪圖金牛者,不但金老鼠,便是死老鼠也不給。那麼,此輩也就連生日都未必做了。單是省卻拜壽,已經是一件大快事。
中國人的自討苦吃的根苗在於捧,“自求多福”〔18〕之道卻在於挖。其實,勞力之量是差不多的,但從惰性太多的人們看來,卻以為還是捧省力。
十二月十日。


三最先與最後
《韓非子》說賽馬的妙法,在於“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19〕這雖是從我們這樣外行的人看起來,也覺得很有理。因為假若一開首便拚命奔馳,則馬力易竭。但那第一句是只適用於賽馬的,不幸中國人卻奉為人的處世金鍼了。
中國人不但“不為戎首”,“不為禍始”,甚至於“不為福先”。
〔20〕所以凡事都不容易有改革;前驅和闖將,大抵是誰也怕得做。然而人性豈真能如道家所說的那樣恬淡;欲得的卻多。既然不敢徑取,就只好用陰謀和手段。以此,人們也就日見其卑怯了,既是“不為最先”,自然也不敢“不恥最後”,所以雖是一大堆群眾,略見危機,便“紛紛作鳥獸散”了。如果偶有幾個不肯退轉,因而受害的,公論家便異口同聲,稱之曰傻子。對於“鍥而不捨”〔21〕的人們也一樣。
我有時也偶爾去看看學校的運動會。這種競爭,本來不像兩敵國的開戰,挾有仇隙的,然而也會因了競爭而罵,或者竟打起來。但這些事又作別論。競走的時候,大抵是最快的三四個人一到決勝點,其餘的便鬆懈了,有幾個還至於失了跑完豫定的圈數的勇氣,中途擠入看客的群集中;或者佯為跌倒,使紅十字隊用擔架將他抬走。假若偶有雖然落後,卻盡跑,盡跑的人,大家就嗤笑他。大概是因為他太不聰明,“不恥最後”的緣故罷。
所以中國一向就少有失敗的英雄,少有韌性的反抗,少有敢單身鏖戰的武人,少有敢撫哭叛徒的弔客;見勝兆則紛紛聚集,見敗兆則紛紛逃亡。戰具比我們精利的歐美人,戰具未必比我們精利的匈奴蒙古滿洲人,都如入無人之境。“土崩瓦解” 這四個字,真是形容得有自知之明。
多有“不恥最後”的人的民族,無論什麼事,怕總不會一下子就“土崩瓦解” 的,我每看運動會時,常常這樣想:優勝者固然可敬,但那雖然落後而仍非跑至終點不止的競技者,和見了這樣競技者而肅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國將來的脊梁。

四流產與斷種
近來對於青年的創作,忽然降下一個“流產”的惡諡,哄然應和的就有一大群。我現在相信,發明這話的是沒有什麼惡意的,不過偶爾說一說;應和的也是情有可原的,因為世事本來大概就這樣。
我獨不解中國人何以於舊狀況那麼心平氣和,於較新的機運就這麼疾首蹙額;於已成之局那麼委曲求全,於初興之事就這麼求全責備?
智識高超而眼光遠大的先生們開導我們:生下來的倘不是聖賢,豪傑,天才,就不要生;寫出來的倘不是不朽之作,就不要寫;改革的事倘不是一下子就變成極樂世界,或者,至少能給我(!)有更多的好處,就萬萬不要動!……
那麼,他是保守派麼?據說:並不然的。他正是革命家。
惟獨他有公平,正當,穩健,圓滿,平和,毫無流弊的改革法;現下正在研究室裡研究著哩,——只是還沒有研究好。
什麼時候研究好呢?答曰:沒有準兒。
孩子初學步的第一步,在成人看來,的確是幼稚,危險,不成樣子,或者簡直是可笑的。但無論怎樣的愚婦人,卻總以懇切的希望的心,看他跨出這第一步去,決不會因為他的走法幼稚,怕要阻礙闊人的路線而“逼死”他;也決不至於將他禁在床上,使他躺著研究到能夠飛跑時再下地。因為她知道:假如這麼辦,即使長到一百歲也還是不會走路的。
古來就這樣,所謂讀書人,對於後起者卻反而專用彰明較著的或改頭換面的禁錮。近來自然客氣些,有誰出來,大抵會遇見學士文人們擋駕:且住,請坐。接著是談道理了:調查,研究,推敲,修養,……結果是老死在原地方。否則,便得到“搗亂”的稱號。我也曾有如現在的青年一樣,向已死和未死的導師們問過應走的路。他們都說:不可向東,或西,或南,或北。但不說應該向東,或西,或南,或北。我終於發見他們心底里的蘊蓄了:不過是一個“不走”而已。
坐著而等待平安,等待前進,倘能,那自然是很好的,但可慮的是老死而所等待的卻終於不至;不生育,不流產而等待一個英偉的寧馨兒〔22〕 ,那自然也很可喜的,但可慮的是終於什麼也沒有。
倘以為與其所得的不是出類拔萃的嬰兒,不如斷種,那就無話可說。但如果我們永遠要聽見人類的足音,則我以為流產究竟比不生產還有望,因為這已經明明白白地證明著能夠生產的了。
十二月二十日。



〔1〕本篇最初分三次發表於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日、十二日、二十二日北京《國民新報副刊》。
〔2〕一個闊人指章士釗。關於讀經“救國”,參看本卷第131頁註〔11〕。
〔3〕“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語見《論語·學而》。“說”同“悅”。
〔4〕開學校,廢讀經清政府在一八九四年(光緒二十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後,不久就採取了一些改良主義的辦法。戊戌變法(1898)期間,光緒帝於七月六日下詔普遍設立中小學,改書院為學堂;六月二十日曾詔令在科舉考試中廢止八股,“向用四書文者,一律改試策論”。
〔5〕“欽定四庫全書” 清代乾隆三十八年(1773)設立四庫全書館,把宮中所藏和民間所獻書籍,命館臣分別加以選擇、鈔錄,費時十年,共選錄書籍三千五百○三種,分經、史、子、集四部,即所謂“欽定四庫全書”。它在一定程度上起了保存和整理文獻的作用;但這也是清政府文化統制的具體措施之一,凡被認為“違礙”的書,或遭“全毀”、“抽毀”,或被加以竄改,使後來無可依據。
〔6〕《琳瑯秘室叢書》 清代胡珽校刊,共五集,計三十六種。
所收主要是掌故、說部、釋道方面的書。
〔7〕《茅亭客話》 宋代黃休復著,共十卷。內容是記錄從五代到宋代真宗時(約當公元十世紀)的蜀中雜事。
〔8〕《三朝北盟彙編》 宋代徐夢莘編,共二百五十卷。書中匯輯從宋徽宗政和七年(1117)到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間宋、金和戰的史料。
〔9〕《宋人說部叢書》 指商務印書館印行的“宋人說部書”(都是筆記小說),夏敬觀編校,共出二十餘種。
〔10〕《野獲編》 即《萬曆野獲編》,明代沈德符著,三十卷,補遺四卷。記載明代開國至神宗萬曆間的典章制度和街談巷語。
〔11〕《明季南北略》 指《明季北略》和《明季南略》。清代計六奇編。《北略》二十四卷,記載萬曆四十四年(1616)至崇禎十七年(1644)間事;《南略》十八卷,與《北略》相銜接,記至清康熙元年(1662)南明永曆帝被害止。
〔12〕《明季稗史彙編》 清代留雲居士輯,共二十七卷,彙刊稗史十六種。各書所記都是明末的遺事。有都城留雲居排印本。
〔13〕《痛史》 樂天居士編,共三集。辛亥革命後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匯印,收明末清初野史二十餘種。
〔14〕Le Bon 勒朋(1841—1931),法國社會心理學家。他在《民族進化的心理定律》一書中說:“欲了解種族之真義必將之同時伸長於過去與將來,死者較之生者是無限的更眾多,也是較之他們更強有力。 ”(張公表譯,商務印書館版)參看《熱風·隨感錄三十八》。
〔15〕關於美國禁講進化論,章士釗在《甲寅》周刊第一卷第十七號(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七日)的《再疏解轋義》中說:“田芮西州Tennessee。尊崇耶教較篤者也。曾於州憲訂明。凡學校教科書。理與聖經相牾。應行禁制。州有市曰堞塘Da yton。其小學校中。有教員曰師科布John Thomas Scopes。以進化論授於徒。州政府大怒。謂其既違教義。复觸憲綱。因名捕師氏。下法官按問其罪。”後來因“念其文士。罰鍰百元”。進化論,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物種起源》等著作中提出的以自然選擇為基礎的進化學說。它揭示了生物的起源、變異和發展的規律,對近代生物科學產生了巨大影響。
〔16〕《笑林廣記》 明代馮夢龍編有《廣笑府》十三卷,至清代被禁止,後來書坊改編為《笑林廣記》,共十二卷,編者署名遊戲主人。關於金老鼠的笑話,見該書卷一(亦見《廣笑府》卷二)。
〔17〕民元革命即辛亥革命。S城,指紹興;都督,指王金發。
參看《朝花夕拾 ·範愛農》及其有關注。王金發曾領導浙東洪門會黨平陽黨,號稱萬人,故作者戲稱他“出身綠林大學”。
〔18〕“自求多福” 語見《詩經·大雅·文王》:“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意思是只要順天命而行,則福祿自來。
〔19〕“不為最先,不恥最後” 參看本卷第110頁註〔29〕。
〔20〕“不為戎首”語出《禮記 ·檀弓》:“毋為戎首,不亦善乎?”據漢代鄭玄注:“為兵主來攻伐曰戎首”。“不為禍始”、“不為福先”,語見《莊子·刻意》:“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21〕“鍥而不捨” 語見《荀子·勸學》:“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雕刻的意思。
〔22〕寧馨兒晉宋時代俗語。《晉書·王衍傳》:“何物老嫗,生寧馨兒。” 寧馨兒是“這樣的孩子”的意思。寧,這樣;馨,語助詞。

2021年8月26日 星期四

胡適《工具主義的政治哲學》(慶祝杜威八十大壽的論文);周策縱:"錚錚如鐵自由身 魯迅終為我輩人" 四十三年前告我 一言萬世定猶新


胡適《工具主義的政治哲學》(慶祝杜威八十大壽的論文);周策縱:"錚錚如鐵自由身 魯迅終為我輩人" 四十三年前告我 一言萬世定猶新

胡適研究第三輯
合肥:安徽大學胡適研究中心* 2001, 546頁

這本一般文章,品質平平, 了無新意, 談陳垣的聲明的一篇, 強詞奪理, 編造故事。
稍微有點價值的是,將胡適的一篇慶祝杜威八十大壽的論文: 工具主義的政治哲學譯出(我們可以從胡適日記了解,杜威寫信說,這篇寫得不錯。  希望這不是客套....胡適之先生在賓大演講.....)
全文又可參考:胡適研究 28期 (2014.第4期)
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files/20141231100453048.pdf

John Dewey 杜威、(1859年10月20日 - 1952年6月1日)




*胡适研究中心   安徽大学胡适研究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目前国内唯一的以胡适为研究对象,立足安徽、面向海内外的开放性的研究机构。唐德刚先生出任名誉主任,国内胡 适研究名家沈寂教授为主任、安徽大学学报主编汤奇学教授和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马勇为副主任。国内胡适研究的名家易竹贤、欧阳哲生、沈卫威、朱文华、 胡明、杨国荣、王中江、曹伯言等为中心研究员,中心拥有国家办公场所,收藏有《民国丛书》等一批珍贵图书资料。自成立以来先后举办两次学术讨论会,以出版 《胡适研究》集刊三辑,参与编辑《胡适全集》等书籍。还搜编有1917年以来胡适研究的学术资料。   中心日常事务由秘书长陆发春打理,现《胡适研究》第四辑,正在征稿中,欢迎海内外学术界同仁积极投稿。
---


追憶胡適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00 551頁

周策縱引: 魯迅是我們的人/

周策縱先生賀詩二章 (1999/7/31 時年八十又山三)

一.

風誼藏暉耀日星 相期同席浴遺馨
即令白障重洋阻 故國遙看重典型

二.

"錚錚如鐵自由身 魯迅終為我輩人"
四十三年前告我 一言萬世定猶新


50年代中期 胡先生曾告我: "魯迅是個自由主義者,決不會為外力所屈服。魯迅是我們的人。" 今言猶在耳,恍如昨日也。


1955年10月23日 胡適致趙元任 信末
"近因注意"胡風事件.....(魯迅1935年9月給胡風的信) 魯迅若還 活著, 也是應該被清算的!"


文訊雜誌第317期--人文關懷/定型新詩的倡議者----周策縱及其「棄園」詩情
◆向陽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所副教授


在《五四運動史》史家、泰戈爾詩譯者之外,策縱先生早自1930年代就開始新詩創作,
赴美後為了繼承五四新詩傳統,還曾與紐約白馬社詩人來往;
他同時寫舊詩,書法也自成特色,有懷素之風。
我才真正認識了策縱先生博古通今、文史兼治、知性與感性並融的現代儒者特質。

春節期間,暖暖依舊濕濕冷冷,濕冷的天氣是懷人的天氣。網路上讀到詩人王潤華兄
寫於1985年的詩〈棄園詩抄〉兩首,第一首〈掃落葉記〉寫的竟是當年我與潤華兄到美
國愛荷華大學參與國際寫作計畫時,應他與淡瑩賢伉儷之邀,與方梓、小說家楊青矗一
起到威斯康辛大學拜訪周策縱先生,並夜宿棄園的情景。這首詩寫我們在周府打掃落葉
的情景。詩分三段,最後一段這樣寫:
突然主人放下懷素之筆
掃落葉的聲音使他感到不安
推開柴門,他驚訝的發現
原來覆蓋著秋葉的庭院
一片綠草像他的草書
有勁的紮根在大地上
在秋風中飛舞
潤華兄的詩頗有神韻,把當年我們到棄園拜訪周策縱先生的情境寫活了。我讀這首
詩,想及治學之餘也雅好新舊詩創作的策縱先生,更加懷念起年輕時初見這位紅學大
師、五四運動史家的風範和兼有詩人氣質的風采。



1

 在1985年到威斯康辛棄園之前,我已拜讀過周策縱先生寫的《五四運動史》(台北:時報文化,1979,未獲授權譯本),當時我在《時報周刊》 當編輯,工作之便獲得此書,讀後對於他剖析五四運動的史家之筆格外敬佩,雖然時報版譯本並不齊備,多少仍讓我對五四運動的複雜背景有了深入了解;其後我細 想,這又發現我早在高中時就讀過的泰戈爾詩集譯本《螢》、《失群的鳥》(台北:晨鐘,1971),就是周策縱先生翻譯的。一個史學家,而同時又是一個雅愛 詩的翻譯家,這在當年的我看來,是相當不可思議的。其後我開始注意他的相關訊息,進一步知道他在國際漢學研究領域也是大師,在1994年退休之前,他同時 擔任威斯康辛大學東亞語文系與歷史系的雙系教授,他除了備受國際漢學界推崇的《五四運動史》之外,對於《紅樓夢》、中國古典文學與理論、古文經典考釋,都 具有創新觀點,引領漢學研究風向。

 1984年7月,我以十行詩體試驗新格律的詩集《十行集》由九歌出版社出版,在寄贈名單中,我忽然想到周策縱先生,譯過泰戈爾詩的他應該也會是新詩的喜好者吧?我從《人間副刊》拿到他的地址,以粉絲一般崇敬的心情,把自己的試驗作品寄到威斯康辛,寄給一個國際漢學大師,不敢想像他會有空閱讀,更不敢想像他會不會回信給才剛出版第三本詩集的年輕的冒失鬼。

 想不到,策縱先生居然回了一封長信給我。這年12月,我收到了他從威斯康辛寄來的信,寫滿兩頁,工整的筆跡,顯示他撰寫這封信之際的用心。……

【未完,精采內容請看本期雜誌!】

 

 

李懷宇《知人論世》第9單元:唐德剛(談胡適等) 唐德剛在〈胡學前瞻—胡適密藏書信選再版序〉1982


李懷宇《知人論世》第9單元:唐德剛
口述歷史名家唐德剛,一生成就非凡,他替胡適、李宗仁、顧維鈞、張學良做的口述歷史,名垂天下。
唐德剛最初是以胡適成名的,《胡適口述自傳》、《胡適雜憶》記錄下胡適寶貴的人生資料。其實口述歷史是一門不簡單的學問,不是「我說你寫」而已,訪談後的謄寫、校正、補訂等,都需要專業度,唐德剛能以口述歷史聞名,證明他是位不凡的史家。
唐德剛在訪問胡適、李宗仁、顧維鈞時都留下有趣的小故事。這些性情不同的傳主,對唐德剛的要求也不同。胡適亦父亦子,張學良則是一板一眼。
唐德剛提出有名的「歷史三峽論」,中國的未來是否如他所言,華人在期待啊!

2021年8月21日 星期六

昔日的8月20日、21日;Warm Up 2021

 



昔日的8月20日、21日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603116580684488


顧正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8%E6%9C%8821%E6%97%A5




****


Warm Up 202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mie33xu8Isg

433K subscribers
SUBSCRIBED

Aug 21:Doss / glaive and ericdoa / Sango / Club Eat On three consecutive Saturdays—August 7, August 14, and August 21—MoMA PS1 will present the pioneering summer outdoor music series, Warm Up, online and in-person with limited capacity, featuring sets from 4-8 p.m. (doors open at 2 p.m.), access to exhibitions and art in the Courtyard, and refreshments by Mina’s.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21),余英時與報師恩:錢穆、楊聯陞《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1998);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人文關懷"與"理性精神":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序:烈士情節/精衛情節

 

2021年8月20日 星期五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21),余英時與報師恩:錢穆、楊聯陞《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1998);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人文關懷"與"理性精神":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序:烈士情節/精衛情節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余英時與報師恩:錢穆、楊聯陞《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1998);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人文關懷"與"理性精神":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汪精衛《雙照樓詩詞藁》序:烈士情節/精衛情節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65132648524909









1.報師恩:錢穆的網路:國史大綱、清代學術三百年;回香港任事1973~1975*.......劉振強 (台灣三民書局,2020)**
*可參考金耀基《人間有知音》香港:中華書局,2018,98~106
**2021.8.16 陳健邦先生贈書,我才讀到2020年12月出版的《劉振強先生與三民書局》 (周玉山主編)。本月,余英時先生過世,所以《劉振強先生與三民書局》他寫的《悼念吾友劉振強先生》就特別有意思、意義。我們又可以從三民書局的【文明叢書】中了解,余英時先生對其叢書之構想,"認同與鼓勵"。 【文明叢書】由杜正勝先生總策畫,第一本《佛教與素食》於2001年出版。
三民書局的各書系、叢書,多很順利,唯一失敗的是【日本學叢書】(1980年代中),原因是"尋找作者過程並不順利"。 (比較:香港中文大學日本研究學系教授、比較日本學研究中心主任 2021)
漢清講堂2017年也作《岩波茂雄與岩波書店》 (編號143),是希望三民書局能跟岩波書店般優秀。

2.報師恩:楊聯陞的網路: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 (許多書之長篇序言、史學的深入),《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1998)......
3. 鳥瞰《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的優點:索引等、缺點:缺余英時的"另一個世界";.....
書集作索引的優點很多,我舉一小的例子,這本書提到錢鍾書的《七綴集》中十九世紀大半中國人所了解的西洋/世界,可能只是兩個國度。我認為這很重要,因為現在據說許多人在想像"天下" (21世紀的天下)......
4.  台北聯經版有余先生要求加入的5篇文章 (這只是2008年時的想法.......);又,思想史中的"人文關懷"與"理性精神"需要解釋。換句話說,本書缺一般文選的"學術導論"一篇。
5. 缺編者介紹,看來似乎該去找 如沐春風 余英時教授的為學與處世:余英時教授九秩壽慶文集》一讀

作者:王汎森、田浩、丘慧芬、何俊、河田悌一、林富士、周質平、陳玨、陳弱水、彭國翔、葛兆光、鄭培凱、冀小斌、謝政諭、羅志田、陶德民
出版社:聯經出版  出版日期:2019/01/31





 雙照樓詩詞藁 (汪精衛)

“ 人心思漢 ”:汪精衛人品和詩詞

汪精衛:他的人品無可挑剔 (章伯鈞/章詒和 )
黎漢傑


雙照樓詩詞藁
作者: 汪精衛
又看一次,無妨無妨。

內容簡介
  汪精衛詩詞藝術造詣出類拔萃,在近現代中國屬最有代表性的詩詞名家之一。多年來,因為「漢奸」罪名,《雙照樓詩詞藁》一直未能在海內外中國人社會得到廣泛重視。天地圖書有見及此,經過多年籌備,邀得著名歷史學家余英時教授作序,著名古典詩詞研究名家葉嘉瑩教授審訂及作序,另由汪精衛詩詞研究學者、葉嘉瑩教授高足汪夢川博士為全書注釋,可以說,這是有史以來最權威、最有可讀性的一個《雙照樓詩詞藁》版本。
  余英時教授為本書寫了一篇一萬多字的長序,希望對汪精衛在日本侵略者羽翼下建立政權這一舉動作一個合情合理的歷史解釋,此外,他也對汪精衛詩詞的藝術成就作出高度評價。
  余教授認為:「汪的古典詩詞在他那一代人中無疑已達到了第一流的水平。近人稱許黃公度寫的詩能『我手寫我口』,我以為汪的詩詞則是『我手寫我心』,其委婉曲折處頗能引起讀者的共鳴。」他並舉陳寅恪和錢鍾書二人的詩來佐證。
  至於汪「投敵」的心路歷程,余教授也列舉大量最新史料,剖析汪的曲折心態,認為汪當時判斷中國國力遠遠落後,全面戰爭只會導致亡國的結局,因此汪力主盡早媾和,汪的這種心態與歷史學家陳寅恪當年的主張也不謀而合。




人文與理性的中國

內容簡介

  本書由余英時先生的25篇論文組成,討論主題集中在中國思想史,從先秦到當代,釋證中國文化中的人文情懷和理性精神。體裁有專論、書評、條目和序跋,先後發表於1980-2006年。內容包括「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等。

作者簡介
余英時
  中央研究院院士,1930年生,師從錢穆先生、楊聯陞先生,美國哈佛大學博士。曾任密西根大學、哈佛大學、耶魯大學教授、香港新亞書院院長兼中文大學副校長,現任普林斯頓大學講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無數。2006年獲頒有「人文學諾貝爾獎」之稱的克魯格獎。
台北聯經版多加5篇 (目次中黑體字)和索引,可是網頁竟然沿襲中國版的,真墮落。

紀念余英時先生,讀余英時《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

目次

1.  天人之際
2.  魏晉時期的個人主義和新道家運動
3.  唐宋轉型中的思想突破
4.  
朱熹哲學體系中的道德與知識
5. 田浩《儒家論說和朱熹的優勢》序
6.  重訪焦竑的思想世界
7.  清代儒家智識主義的興起初論
8.  對17世紀中國思想轉變的闡釋
9.  戴震與朱熹傳統
10.  戴震的選擇
11  章學誠對抗戴震
12 黃進興《18世紀中國的哲學、考據學和政治:李紱和清代陸王學派》序
13  桐城派(詞條)
14. 商業文化與中國傳統-- 中國歷史上商人文化演變研究 (中國版第16章)
15  孫逸仙的學說與中國傳統文化
16. 民主、人權與儒家文化
17. 歷史視野中的儒家與中西相遇
18. 民主觀念和現代中國精英文化的式微 (第十八章)
19. 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一個史學家對五四運動的反思
20.  20世紀中國現代化與革命崇拜之爭
21. 20世紀中國的激進化
22.  20世紀中國國史概念的變遷
23. 中國史學思想反思 (第十九章)
24. 歷史學的新文化轉向與亞洲傳統的再發現
25.  在2006年克魯格獎頒獎儀式上的演講
索引



*****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余英時與報師恩:錢穆、楊聯陞;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深入發揚胡適之先生作品的余英時先生

余英時先生過世的消息才過約半個月,各地紀念他的文章,即可編成一本感人的厚文集。編輯人選很多,我希望余英時先生的朋友們能出力。

在這"胡適之先生的世界" blog,我們可以說,余英時先生是少數可以並力行深入發揚胡適之先生作品的學者,葛兆光先生也許也是這類學人。

現在一時未能深入討論余英時先生如深入發揚胡適之先生作品。尤其中文出版品多不作索引,增加討論的困難,但是也不是做不到的。以後,我們可以進一步討論。



紀念余英時先生 (2021.8),余英時與報師恩:錢穆、楊陞;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讀《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

                      



報師恩:錢穆的網路:《國史大綱》、《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回香港任教.......劉振強 (台灣三民書局,2020)
報師恩:楊聯陞的網路:胡適之先生的發揚光大 (許多書之長篇序言、史學的深入),《論學談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1998)......

以文會友及論文激盪  (書評、學生論文);深思當代中西史學、學術網路、中國古代思想史、西方名著 (Max Weber的.....)的"消化".....

鳥瞰《人文與理性的中國》(台北聯經版;編者何俊, 2008)的優點:索引等、缺點:缺余英時的"另一個世界"、;

       2. 讀"五四運動:文藝復興乎?啟蒙運動乎?"等--向余英時先生生致敬 比較周策縱的"以五四超越五四";余先生未將周作人等納入五四健將,很奇怪......)









余先生的溫和(自由時報專欄)
王丹
算起來,從第一次見余英時余先生到今天,也有二十三年了。這二十多年中,去余先生的那個林中居所也記不清多少次了。似乎成了一個儀式,至少每年要到余先生那裡一次。看看他,也讓他看看我;聽他講一些事,也講一些事給他聽。就這樣,一年一年地過來,從沒有想過余先生會不在這件事。然而,這件事還是發生了。好在,他走得安詳,對追隨他的人來說,多少是一個安慰。
有人問我對余先生有什麼印象,我心中跳出的第一個詞就是:溫和。是的,余先生是個令人感到溫和的人。他的溫和表現在很多方面。
例如他的待人接物。余先生是有大學問的人,但他的謙遜也是眾所周知的,在他的身上,你看不到任何當代學界泰斗的氣派和架勢;當然,也許沒有氣派和架勢,才稱得上學界泰斗。跟余先生聊天,他總是那麼溫和地笑著看著你,溫和地發表一些評論和看法。他不是沒有好惡,但對他不喜歡的人,點到為止;對他喜歡的人,則是讚不絕口。我印象中,從沒有見到余先生拍案而起,即使說到他討厭的中共,他也是面帶笑容,笑容中有鄙夷。余太太把余府的客廳布置得非常溫馨,鬆軟的沙發讓人放鬆,又面對如此溫和的一位老人,每次我坐在那裡,都感到淡淡的溫暖。這種溫暖,是余先生為人的氣質;這種氣質,散發著濃郁的書香。
例如他的有求必應。了解余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一個不會說「不」的人,他最令外界所知的,就是他一生不知道給多少人寫過序,而且都是很認真地寫。其實有些人他並不是很熟,但是人家找到他,他就會答應。說起來,幸虧還有余太太幫他擋一擋。正因為如此,我從來沒有請他給我寫過什麼。他太忙了,我還是給他省省時間吧。在我看,他的有求必應,當然不是因為他是老好人,我想,余先生是希望能夠鼓勵到更多的人,是希望以有求必應的方式讓更多的人在追求的道路上走得更順利。這樣的心意,春風一般溫煦,我相信很多得到他的幫助的人一生都會記得。
民國以來,有兩種知識分子;一種是魯迅型的,看問題深刻是不用說的,但戾氣太重,多少有些刻薄;一種是胡適型的,同樣有深刻的見解,但有一種溫和的人格和氣質,不會動輒惡言相向。余先生繼承了胡適的風格,那也是我對民國時代知識分子最嚮往的風格,這種風格如今已經很罕見了。而今看華人世界的知識分子,學問並沒有精進到哪裡去,至少與余先生沒辦法比,但溫潤的氣質很少見到了,有的只是各種各樣的脾氣,百轉千折的心思。
余先生的溫和,最終表現在了他的後事的處理上。他仙逝後,家人十分低調,在安葬了余先生之後才告知外界,顯然並不想驚動大家。他走後,一些故交晚輩當然想辦一些紀念活動,余太太表達了反對的意思。我猜,余太太的態度,也是余先生的意思,他一定早就交代過余太太,一旦他走了,不要大張旗鼓:人走了,就淡淡地走。外界對余先生家人的低調非常不解,但我並不意外,對於死亡和身後的榮光,余先生一定也是用溫和的心態來面對的。正因為如此,我和蘇曉康,康正果,胡平,陳奎德,張伯笠等一眾平時與余先生走得比較近的人商量的結果,就是尊重余先生的心願,不去普林斯頓拜祭,不大張旗鼓,不打擾他的長眠。用溫和的方式悼念他,應當是我們對他最大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