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31日 星期日

我一生最愛朋友

「我一生最愛朋友,現在年紀大了,更覺得朋友難得而易失,總盼望我和我的幾個好朋友都能珍惜這難得而易失的友誼。」 (胡適致全漢昇夫婦 。1959年12月22)

2011年7月28日 星期四

錢稻孫

錢稻孫譯的 東亞樂器考等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錢稻孫(1887年-1966年),中國浙江吳興人,翻譯家、作家、教育工作者,譯有《萬葉集選》、近松門左衛門淨琉璃劇本、井原西鶴的小說、日本民族音樂學林謙三的《東亞樂器考》、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劇本《羅生門》等書。

1900年隨外交官父親到日本,完成中學學業後,隨家到比利時,在當地接受法語教育,後到義大利,在羅馬義大利國立大學完成本科學業。

1910年中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到教育部工作,1915年升視學(督學)。

與當時同在教育部工作的魯迅許壽裳交往密切,

1921年,他發表譯作《神曲一臠》,用文言楚辭體裁,從義大利語原文譯出《神曲》地獄篇的前5章。

1927年起在北京清華大學日本語等課程,1931年起專任該校正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華北政務委員會(後與汪精衛政權合併)成立後,他歷任北京大學秘書長(1938年起,輔助職稱「總監督」的首長湯爾和)、校長(1940年起,1942年1943年兼農學院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家裡翻譯日本古典文學作品,譯出源氏物語的前幾回,在刊物發表後,影響很好,應人民文學出版社委約,翻譯全部《源氏物語》(未完成),社方改請豐子愷譯出全部後,請他和周作人在責任編輯文潔若協助下校訂譯稿。

他是中國史上漢譯但丁《神曲》的第1人,同時是從義大利原文漢譯的第1人,他從原文漢譯《萬葉集》和《源氏物語》,都是史上第1個,雖然都沒有譯完。

[編輯] 參考文獻

  • 文潔若,〈我所知道的錢稻孫〉,收在劉靖之主編《翻譯新論集-香港翻譯學會20週年紀念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台北
  • 未署名,〈錢稻孫是誰-文潔若《我所知道的錢稻孫》補證〉,網路文章。
  • 曹豆豆,〈日偽時期的北京大學〉,《文史精華》,2005年3期。
  • 許雪姬,〈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台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長庚大學2008年桃園縣龜山鄉







胡適書信集完全沒收致錢稻孫*的信

不過網路上可找到錢稻孫給胡適的五封
其中3封關於其舅父單不庵通信和一些書法
----

钱稻孙致胡适信五通
By tatala发表评论于2007-5-14 22:09:45

(一)

适之先生 昨日见访,甚荷情意。邮费是日金一圆八十钱,以二·二○合国币三元九角六分,所收五元,当馀一元○四分。这找钱本打算今天自己送来,便就讨些稿纸回来。忽然天不作美,下起雨来,故此将找钱封好著人送上,如有稿纸便请先付或许,趁此雨窗试写一两张看。  稻孙 .

(二)

适之先生

那天有客,没有能细谈;现在写几句,怕无论什么时候总不免满座也。我此次去日本,自当于源氏用点功夫;只是这书其实难译,以我的浅薄,更少良好希望。前回试译的,现在很觉肤浅。此次拟先从全体大致入手,先做个介绍性质的叙说。安得做起一个Museum来,收集注释考论之书,写本画本的照片,建筑器物的照片模型,聚集一处而漫身其中?这个年头,更不做那种梦呵!然而真正译起来,不是英译本那样译法,其实须有如此的趣味空气。

论 译,我有许多踌躇不决的地方:譬如全书脚色,没有几个有姓名的,都是称呼,这称呼有许多不易译的;用其汉字,佶倔无义,译意造名,要顾虑到说话中间音调情 味。这些称呼,有美不忍易者,有不译竟乏味者;又于地方,习俗,各方面都有牵连。有时竟觉翻译为事,竟成何意义?有时戏译现代小说,犹有此感;况这古典? 至于我这笔,又慢又枯。时常想要点水来养养,不得适当的东西,便成烦闷。几年来,怠惰,杂事,固然多是原因;这些地方,也著实有影响。希望此去,求得一些 这方面的解决途径。懂得详细一点,或者想起法来,容易一点?

所以,此次只能去破荒,未必就够研究,更不敢预定译程。然而一个小册子,怎么也要写的。不过会里不知有无此种办法。

七 月成行,已经一定;大约能够明年九月初回来便好。今天报上已见美银政策渐变,这于我却颇不利。因为我是要利用银昂金贱的剩馀去支持侨寓的用费与买书的。如 果银政策的反动现象伸长起来,我怕会干涸在水溏里。上次你说的一番盛意,这时愈觉感荷。详细办法,得便见示,尤为盼望。

有功夫时,替我想一想,带几本什么书在身边好。养笔也须要,查字也须要,查查故事也须要。还须最经济的带法。

   稻孙 旧五七

(三)

适之先生左右 上海见面甚快。舅氏之病多承

关切,感不可言。昨晤孟真,谓即加函杏佛及会计处,已说明迳交

先生代收,近日不知若何?舅家无一人晓事,更无人能通信,便时乞畧示其近状是感。芰舲流落何处,亦希示及,拟寄一信也。专此敬颂

大安。  稻孙顿首 九月二十三日

(四)

适之先生大鉴 奉诵

复示,感激万分。舅氏之病,最苦在半死不死却偏成此局。若头脑能完全恢复,将来尚有生计一线,现在只能祷祝此一层矣。院中备承

斡旋,没齿感德。家母意恐不知艰难者按月用去,稍有须用时又告匮乏。恳

代管其半,则家中月有百五十元,当可应付此事。并乞

与百里、阆声二公接洽,庶免缓急不相呼应,——前有二公设法按月为筹百元之议也。闺秀正始再续集实在尚未寄出,这完全稻孙之荒唐,付包札备寄未写地址,搁置至于今。顷的确寄出,稍迟总可寄到矣。专此敬请

撰安。  稻孙顿首 十一月十六日

(五)

适之先生大鉴 去年寄的信和书

收到么?现在得到上海来信,我母舅的病益发不好,腰股之间生有外症。我母亲焦急万分。还要劳

神请黄先生再替他治一治,所谓死马当活马医,做一番最后之试。因为组织还能生外症,是尚有几分机能,或者还有法子。我母舅病将一年,苦痛受到常人所未受,倒不如实在无法时让他早早脱离苦痛。现在他家没有懂事的人,不能不恳求

先生再为一试。急得不知怎么说方好,只有衷心感谢的意思,并盼

示我情形,拜感拜感。

    稻孙 十九..一二

清华办法,教授任职满五年,可以申请出国休假一年(Sabbatical)。据《清华大学九十年》,“(1935年)313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下学年休假研究教授:刘文典、石坦安、钱稻孙、史禄国、李继侗、叶麐、萨本栋、王裕光。”又,“529日,……同意刘文典、钱稻孙下年度休假,赴西北及日本考查,发给每人旅费500元。”知第二通作于1935年。第一通观其文气,似是同年。前此三年,钱氏亦曾短期赴日。钱著《日本双陆谈》一文开首云:“往岁壬申(1932)之夏,重游日本京都。” 3334两年,清华学生有访日之行,钱皆做率领。

一、二两通都涉及翻译《源氏物语》。其时,胡适任着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钱译源氏当为项目之一,所谓“会里不知有无此种办法”即指中基会。该会对译者似乎提供专用稿纸,故有“便就讨些稿纸”等语。据顾良193510月的文章,钱译源氏“开始是在一九三三年,因为郑重谨慎的缘故,进行非常缓慢,现在至多完成五分之一。”源书之难译,信中已略举一二,所以钱氏说此去只是破荒,甚至那个“介绍性质的叙说”的小册子也终于未见写出。1957年《译文》刊出的钱译第一帖,前面也只是有一篇不太长的说明文字。终钱氏一生,此译未能成功,文字之外,世事变换,亦是难所预料。

后 面三通,都有关舅氏之病,此舅氏即单不庵,钱母单士釐伯父子,而过继与钱的外公单恩溥为嗣。钱玄同《亡友单不庵》说:“不庵先生(清光绪四年戊寅——民国 十九年)于去年三月在上海得了脑膜炎的传染病,缠绵病榻者十个月,终于治不好,不幸竟于本年一月十三日逝世!” 单不庵去上海,是受中央研究院之聘,故第三通中得见孟真(傅斯年)、杏佛(杨铨)的名字。另,芰舲,名洪逵,是钱稻孙在教育部时期的同事。第四通中之百里 即蒋百里,阆声即张宗祥,都是单不庵的老朋友。《闺秀正始再续集》,单士釐选。

By tatala发表评论于2007-5-14 22:09:45

(一)

适之先生 昨日见访,甚荷情意。邮费是日金一圆八十钱,以二·二○合国币三元九角六分,所收五元,当馀一元○四分。这找钱本打算今天自己送来,便就讨些稿纸回来。忽然天不作美,下起雨来,故此将找钱封好著人送上,如有稿纸便请先付或许,趁此雨窗试写一两张看。  稻孙 .

(二)

适之先生

那天有客,没有能细谈;现在写几句,怕无论什么时候总不免满座也。我此次去日本,自当于源氏用点功夫;只是这书其实难译,以我的浅薄,更少良好希望。前回试译的,现在很觉肤浅。此次拟先从全体大致入手,先做个介绍性质的叙说。安得做起一个Museum来,收集注释考论之书,写本画本的照片,建筑器物的照片模型,聚集一处而漫身其中?这个年头,更不做那种梦呵!然而真正译起来,不是英译本那样译法,其实须有如此的趣味空气。

论 译,我有许多踌躇不决的地方:譬如全书脚色,没有几个有姓名的,都是称呼,这称呼有许多不易译的;用其汉字,佶倔无义,译意造名,要顾虑到说话中间音调情 味。这些称呼,有美不忍易者,有不译竟乏味者;又于地方,习俗,各方面都有牵连。有时竟觉翻译为事,竟成何意义?有时戏译现代小说,犹有此感;况这古典? 至于我这笔,又慢又枯。时常想要点水来养养,不得适当的东西,便成烦闷。几年来,怠惰,杂事,固然多是原因;这些地方,也著实有影响。希望此去,求得一些 这方面的解决途径。懂得详细一点,或者想起法来,容易一点?

所以,此次只能去破荒,未必就够研究,更不敢预定译程。然而一个小册子,怎么也要写的。不过会里不知有无此种办法。

七 月成行,已经一定;大约能够明年九月初回来便好。今天报上已见美银政策渐变,这于我却颇不利。因为我是要利用银昂金贱的剩馀去支持侨寓的用费与买书的。如 果银政策的反动现象伸长起来,我怕会干涸在水溏里。上次你说的一番盛意,这时愈觉感荷。详细办法,得便见示,尤为盼望。

有功夫时,替我想一想,带几本什么书在身边好。养笔也须要,查字也须要,查查故事也须要。还须最经济的带法。

   稻孙 旧五七

(三)

适之先生左右 上海见面甚快。舅氏之病多承

关切,感不可言。昨晤孟真,谓即加函杏佛及会计处,已说明迳交

先生代收,近日不知若何?舅家无一人晓事,更无人能通信,便时乞畧示其近状是感。芰舲流落何处,亦希示及,拟寄一信也。专此敬颂

大安。  稻孙顿首 九月二十三日

(四)

适之先生大鉴 奉诵

复示,感激万分。舅氏之病,最苦在半死不死却偏成此局。若头脑能完全恢复,将来尚有生计一线,现在只能祷祝此一层矣。院中备承

斡旋,没齿感德。家母意恐不知艰难者按月用去,稍有须用时又告匮乏。恳

代管其半,则家中月有百五十元,当可应付此事。并乞

与百里、阆声二公接洽,庶免缓急不相呼应,——前有二公设法按月为筹百元之议也。闺秀正始再续集实在尚未寄出,这完全稻孙之荒唐,付包札备寄未写地址,搁置至于今。顷的确寄出,稍迟总可寄到矣。专此敬请

撰安。  稻孙顿首 十一月十六日

(五)

适之先生大鉴 去年寄的信和书

收到么?现在得到上海来信,我母舅的病益发不好,腰股之间生有外症。我母亲焦急万分。还要劳神请黄先生再替他治一治,所谓死马当活马医,做一番最后之试。因为组织还能生外症,是尚有几分机能,或者还有法子。我母舅病将一年,苦痛受到常人所未受,倒不如实在无法时让他早早脱离苦痛。现在他家没有懂事的人,不能不恳求

先生再为一试。急得不知怎么说方好,只有衷心感谢的意思,并盼

示我情形,拜感拜感。

    稻孙 十九..一二

清华办法,教授任职满五年,可以申请出国休假一年(Sabbatical)。据《清华大学九十年》,“(1935年)313日,校评议会议决通过下学年休假研究教授:刘文典、石坦安、钱稻孙、史禄国、李继侗、叶麐、萨本栋、王裕光。”又,“529日,……同意刘文典、钱稻孙下年度休假,赴西北及日本考查,发给每人旅费500元。”知第二通作于1935年。第一通观其文气,似是同年。前此三年,钱氏亦曾短期赴日。钱著《日本双陆谈》一文开首云:“往岁壬申(1932)之夏,重游日本京都。” 3334两年,清华学生有访日之行,钱皆做率领。

一、二两通都涉及翻译《源氏物语》。其时,胡适任着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委员长,钱译源氏当为项目之一,所谓“会里不知有无此种办法”即指中基会。该会对译者似乎提供专用稿纸,故有“便就讨些稿纸”等语。据顾良193510月的文章,钱译源氏“开始是在一九三三年,因为郑重谨慎的缘故,进行非常缓慢,现在至多完成五分之一。”源书之难译,信中已略举一二,所以钱氏说此去只是破荒,甚至那个“介绍性质的叙说”的小册子也终于未见写出。1957年《译文》刊出的钱译第一帖,前面也只是有一篇不太长的说明文字。终钱氏一生,此译未能成功,文字之外,世事变换,亦是难所预料。

后 面三通,都有关舅氏之病,此舅氏即单不庵,钱母单士釐伯父子,而过继与钱的外公单恩溥为嗣。钱玄同《亡友单不庵》说:“不庵先生(清光绪四年戊寅——民国 十九年)于去年三月在上海得了脑膜炎的传染病,缠绵病榻者十个月,终于治不好,不幸竟于本年一月十三日逝世!” 单不庵去上海,是受中央研究院之聘,故第三通中得见孟真(傅斯年)、杏佛(杨铨)的名字。另,芰舲,名洪逵,是钱稻孙在教育部时期的同事。第四通中之百里 即蒋百里,阆声即张宗祥,都是单不庵的老朋友。《闺秀正始再续集》,单士釐选。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錢稻孫1887年1966年),中國浙江吳興人,翻譯家、作家、教育工作者,譯有《萬葉集選》、近松門左衞門淨琉璃劇本、井原西鶴的小說、日本民族音樂學林謙三的《東亞樂器考》、導演黑澤明的電影劇本《羅生門》等書。

1900年隨外交官父親到日本,完成中學學業後,隨家到比利時,在當地接受法語教育,後到意大利,在羅馬意大利國立大學完成本科學業。

1910年中國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到教育部工作,1915年升視學(督學)。

與當時同在教育部工作的魯迅許壽裳交往密切,

1921年,他發表譯作《神曲一臠》,用文言楚辭體裁,從意大利語原文譯出《神曲》地獄篇的前5章。

1927年起在北京清華大學日本語等課程,1931年起專任該校正教授,兼圖書館館長。

華北政務委員會(後與汪精衞政權合併)成立後,他歷任北京大學秘書長(1938年起,輔助職稱「總監督」的首長湯爾和)、校長(1940年起,1942年1943年兼農學院院長)。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他在家裡翻譯日本古典文學作品,譯出源氏物語的前幾回,在刊物發表後,影響很好,應人民文學出版社委約,翻譯全部《源氏物語》(未完成),社方改請豐子愷譯出全部後,請他和周作人在責任編輯文潔若協助下校訂譯稿。

他是中國史上漢譯但丁《神曲》的第1人,同時是從意大利原文漢譯的第1人,他從原文漢譯《萬葉集》和《源氏物語》,都是史上第1個,雖然都沒有譯完。

[編輯] 參考文獻

  • 文潔若,〈我所知道的錢稻孫〉,收在劉靖之主編《翻譯新論集-香港翻譯學會20週年紀念文集》,臺灣商務印書館1993年台北
  • 未署名,〈錢稻孫是誰-文潔若《我所知道的錢稻孫》補證〉,網絡文章。
  • 曹豆豆,〈日偽時期的北京大學〉,《文史精華》,2005年3期。
  • 許雪姬,〈1937至1947年在北京的台灣人〉,《長庚人文社會學報》,第1卷第1期,長庚大學2008年桃園縣龜山鄉

中江丑吉

「(五月初六日)訪中江君,暢談至深夜。云先師劍西先生在日,曾來北京,泊扶桑館。君訪之,談及東西大學優劣,先師 曰:『東不如西也。然今有倉石生者,雖年少,現在京都留學,渠歸東之後,東都必有生色。』噫!此語雖過獎,而先師推挽出此,豈不可書諸紳哉?先師墓草既宿 而未掃,感愧何堪!」

中江丑吉是日本政治家中江兆民的兒子,五四運動以後長期在中國研究 馬克思主義。在日記中,他與作者的往來頻繁,恰也為這一重要異端思想者在北京的出沒提供了形象的證明。而更為重要的是,以上由他引出的一段回憶,反映了日 本在1897年京都帝國大學成立後形成的東西學術消長之風。作者最終由京都返回東京的變故,是否由此也可以作出因先師的推挽為肇端的推想呢?

作者:榮新江



《中江丑吉在中国》 Nakae Ushikichi in China: The Mourning o...

2011年7月26日 星期二

孫大雨

胡適 孫大雨都是徐志摩的朋友
孫大雨 李爾王等

胡適日記全集: 1915-1920 - Google 圖書結果


六點到新新旅館為孫大雨、孫月波證婚。夜到元任家中吃飯,飯後與濟之、元任、擘黃談到半夜後一點。廿三,二,七( w . )盤珠祁、馬名海來吃早飯,談頗久,文伯來談。 ...



1934年下半年,孙大雨接受胡适主持的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的资助,开始了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浩大工程。他最先选定的莎剧是《黎琊王》(又名《李尔王》)集注本。 ...
1947年出版時 謝謝基金會

2011年7月14日 星期四

郭有守

讀者讀此文可知有《徐志摩全集》台北 版1968 /香港版(商務) 1983 /天津版2005?

2011/7/15 我在某 used books 書店買到商務版第5冊 (戲劇 書信) 其中的一些書信(包括蔣慰聰九通 劉海栗19通 郭有守 郭子敬各8通...... 台北版的從缺)......



  1. 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books.google.com/books?isbn=9570827106...胡適, 曹伯言 - 2004 - Scholars
    十九,十一,廿三郭有守舆惕暂子之女慧雪精婚,我去翱稳。晃著蔡先生·舆款中公事,我藐,「掩舅有信来,不以君武到校蛊然,其置浸有何可怪?我本年一月十二辞暇,直到五月十九日 ...
  2. 胡適日記全集: 1915-1920 - Google 圖書結果

    books.google.com/books?isbn=9570827106...胡適, 曹伯言 - 2004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午後三點到浦口,慰慈、亮功來接,我同他們過江。住惠到揚子江飯店看叔永,莎菲及洪芬。見著寄梅與司徒雷登( Stuart )。郭有守來電話,說今晚北大同學會歡迎蔡子民先生, ...





郭有守
郭有守(1901—1977)字子傑,四川資中人。他是張大千的表弟,但究竟是哪一輩份方面的表弟則不詳。郭有守1918年考入北京大學法科,頗得校長蔡元培先生的賞識。北大畢業之後公費派往法國巴黎大學留學,獲得文學(一說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巴黎留學期間曾與徐悲鴻、張道藩等人組織文學藝術團體“天狗會”。歸國後曾1929年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二科科長,還兼任教育部電影檢查委員會主任。 1938年至19​​45年任四川教育廳廳長。 1946年2月,郭有守被選為駐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籌委會組長,1956年受中華民國委派兼駐法大使館文化處參贊。常駐巴黎,具體統管台灣在歐洲的文化交流事務。郭有守還精通法、英、德等多國語言。 1966年4月8日,郭有守回到北京。他隨即在《人民日報》上發表《起義聲明》,宣布與台灣當局脫離一切關係,後曾出任全國政協委員。此事引起了台灣當局的極大震怒,遂將郭有守在巴黎寓所中的一切財物和收藏品“沒收”。其中包括張大千贈送給他的百餘幅左右的繪畫精品,後來這些繪畫作品均被轉交給台灣歷史博物館收藏。

2011年7月10日 星期日

"胡適思想批判座談會" (1951年12月) 會後文

1951年12月2日上海大公報 7人 開"胡適思想批判座談會"
12/16日上海大公報 起碼登三人的發言內容書寫版 在日記中只印顧頡剛和沈尹默的
12/22 香港轉載
胡家健轉寄給美國的胡適
胡適在1952/1/5日日記寫下他對3人的文章的看法

"蔡尚思....但他寫"胡適反動思想批判" 還參考不少書 引了我 許多話"

"顧頡剛說的是很老實的自白ㄅ他指出我批評他的兩點.....也是他真心不高興的兩點"

"沈尹默的一篇則是全篇扯謊! 這人是一個小人 但這樣下流的扯謊倒是罕見的!"


---
(原名實,字君,後改名。原籍浙江吳興,生於陝西興安。1883~1971)

1913年任北大教授,1918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以其新詩〈月夜〉〈三弦〉,於五四時期廣為人所稱誦。著有《秋明集》等,工書法,並有《書法論叢》、《書法集》等傳世。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沈尹默(1883年-1971年),中國書法家,早期嘗試派詩人。原名君默,浙江吳興人(今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出生於陝西省興安府漢陰廳(今陝西省安康市漢陰縣)。早年留學日本,後任北京大學教授和校長、輔仁大學教授。1949年後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上海市人民委員會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等職務。

「五四運動」期間從事新文化運動,為《新青年》雜誌的編輯之一,新詩作品多發表於《新青年》。

1967年文革期間,因擔心「反動書畫」累及家人,將畢生積累的自己的作品以及明、清大書法家的真跡一一撕成碎片,在洗腳盆裡泡成紙漿,再捏成紙團,放進菜籃,讓兒子在深夜拿出家門,倒進蘇州河。

沈尹默書法工楷書、行書、草書,尤其擅長行書。初學褚遂良,後遍習晉唐諸名家。晚年融會了蘇軾,米芾等人的風格,用筆清圓秀潤,中有勁健遒逸之姿。主張以腕行筆,反對模擬結構。著作有《歷代名家書法經驗談輯要釋義》,《二王書法管窺》等。

采梠

采梠 本義: 如 拾穗
引申義: 出門碰碰運氣發點財
參考 胡適致周法高 1959年12月1日 許多例與討論

梠 稌/ 採梠

觀摩美國政治

胡先生對美國的政治制和多位總統的掌故都很熟悉1954317日他在台北的「聯合國中國同志會」的《美國的民主政治》演講,可以作為代表。

……無條件的自由保障還是大家珍惜的,愛護的。除非有『明顯的,眼前的危險』 ( Clear and Present Danger) 他們仍然不肯放棄那些無條件的自由保障。美國開國的聖賢元勳留下的這種憲法,這種制度,市犯了大錯誤嗎?還是有點道理,值得後人珍惜,值得我們想想呢? (全文收入胡頌平《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第7冊》,台北:聯經,19842397-2403。並請參考同冊的介紹「1787年費城開4個月的憲法會議」2780-2782。)

2011年7月7日 星期四

胡適論史學運動 (何佑森 1987)

 

清代學術思潮: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下冊】


《儒學與思想》與《清代學術思潮》二書,是國立臺灣大學名譽教授何佑森先生(1931-2008)的遺著,副書名為《何佑森先生學術論文集》上、下冊。

   本書作者何佑森先生,一生研究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內容涵蓋先秦、宋元及清代三個重要的思想史段落。他撰寫相關的論文有數十篇之多,其中有的曾刊登於著 名學術期刊,有的則未曾刊出過。由於作者為人謙沖,生前從未想過要將這些重要的論文集結成書,以致學界同行做研究時要參考這些重要的論文時,會感到不方 便。有的大學圖學館,甚至把作者的論文抽印本自製封面,加以編目,再出借給需要參考的研究者。由此可見,作者的論文在其研究領域的必要性,同時又因沒有集 結成書而形成的不便性。

  《儒學與思想》與《清代學術思潮》二書,是由作者的弟子們四處收集已刊未刊的文稿,並加以考訂年月,比較異同,淘汰重複或近似者,再詳加校對,分類編次,統一體例之後,終能在作者逝世一週年之際,正式成書出版。

毫無疑問,這兩本書的出版是中國學術思想史研究領域的大盛事。

   本書作者曾在臺灣大學中文系開設「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一課,長達數十年之久,是開啟並奠定臺灣學界研究清代學術思想風氣之人。清代學術思想研究,是作 者一生最大的學術成就,本書收入的諸篇文章皆是作者在此領域的精闢之論,凡清代一流的學者如顧亭林、黃梨洲、王船山、顏習齋、李恕谷、錢大昕……作者皆能 從原始資料中分析其學術思想脈絡並提出綜合評斷。

  《清代學術思潮》一書,共檢輯已刊未刊之文稿28篇:第一至第十篇屬於通論,著重在朱 子思想與清代學術之關係及明末清初學風轉變兩大課題;第十一篇至第二十八篇,依著述年份先後編次,呈現出清代學術思潮之趨勢發展。其中,(中國近三百年 「經世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器」)、(明末清初的實學)、(清代經世思潮)等文,可視為作者對近三百年儒學研究成果的總結。諸篇的篇末,均附作者 撰述年及發表處所等相關資料。此外,本書最後附有作者的「學行事略」及「歷年所授課程表」,將作者一生的重要行事及所授課程,依年編列,方便讀者查考。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文風平實,且能以淺白生動的語辭來分析繁複深奧的理念;論道理時,則邏輯清楚,且時時情感溢筆端。本書所收各篇論文,既可作為初學者進入學術殿堂的津梁,亦可拓寬研究者的思維境界,實為作者留存學術界最珍貴的獻禮。

作者簡介

何佑森

   享譽中國學術思想學界數十年的何佑森先生,安徽巢縣人,1931年出生於南京,1949年入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為第一屆正式招生之入學生。他於臺大 中文系畢業後,轉赴香港隨錢穆攻讀碩士,又曾赴美國哈佛受業於楊聯陞。自1965年起,何佑森任教臺灣大學中文系長達三十多年,全心投入研究與授課,育才 無數,學生分布海內外,多任教於各大學。其間,曾獲香港大學聘為客座教授、榮譽講座教授,兩度榮任胡適講座教授,並受聘擔任教育部人文及社會學科教育指導 委員會諮詢委員。其論文多次榮獲度國科會獎勵。1997年,他自臺灣大學榮退,隨即被聘為名譽教授,多次受邀赴國外各大學訪問演講;2008年病逝臺北, 享年七十八歲。

  何佑森為人謙沖淡泊,不求名利,畢生專注於治學研究與教導學生,可說是一位以生命投身學術研究的學者。他做學問的態度,極為嚴謹,出入經史、考訂藝文,皆謹守著「無徵不信」原則,在充實紮實的材料支持基礎上,提出獨到見解。

   何佑森一生研究成果豐碩,所著論文數十篇,每一篇可皆用「篤實精湛」四字來形容。相關論文曾刊於各種重要的學術期刊,且屢次獲得國科會傑出、優良研究獎 勵之肯定。其中尤以對清代學術思想方面的論文,因提出了多許歷久彌新的見解,最為學界所稱道,也因而何佑森被稱為臺灣清代學術思想研究的開啟者與奠基者。




出版說明
近三百年朱子學的反對學派
論「形而上」與「形而下」──兼論朱子與戴東原
朱子學與清代學術
明清之際學術風氣的轉變及其發展
明末清初的實學
中國近三百年「經世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器」
清代的反權威思想
清代經學思潮
清代經世思潮
清代漢宋之爭平議
清初學者對於孔子思想的繼承與發展
清初的學風
清初三大儒的思想
黃梨洲與浙東學術
黃梨洲晚年思想的轉變
顧亭林與黃梨洲──兼述清初朱子學
顧亭林的經學
《日知錄》札記
顏習齋和李恕谷的學術異同
清代中葉學術發展的趨勢
論戴震「以理殺人」說的歷史意義
錢大昕的學術淵源與要旨
阮元的經學及其治學方法
龔定菴的思想
陳蘭甫的學術及其淵源
朱一新對清代學術人物的批評
胡適論史學運動
錢賓四先生的學術
附錄——〈先師佑森先生學行事略〉

2011年7月4日 星期一

”史學名著”四本土(80 年前的建議)

1930 10月胡適為中華文化基金會的編譯委員會建議的史學名著有四:本是真名著:

G. Grote 希臘史 HISTORY OF GREECE, G Grote / J.R. Green 英國史 (似尚未翻譯)

Edward Gibbon Theodor Mommsen 的羅馬史 (都已翻譯)


John Richard Green (12 December 1837 – 7 March 1883) was an English historian.

Contents

Early life

Born the son of a tradesman in Oxford, where he was educated, first at Magdalen College School, and then at Jesus College where he is commemorated by the J. R. Green Society, which meets twice a term.

Career

Religious career

He entered the Church, and served various cures in London, under a constant strain caused by delicate health. Always an enthusiastic student of history, the little leisure time he had was devoted to research.

Turn to historical writings

In 1869 he finally gave up his work as a clergyman, and was appointed librarian at Lambeth. He had been laying plans for various historical works, including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Church as exhibited in a series of Lives of the Archbishops of Canterbury, and, what he proposed as his magnum opus, a history of England under the Angevin kings. After suffering from failing health he abandoned these projects and instead concentrated his energies on the preparation of his A 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which appeared in 1874, and at once gave him an assured place in the first rank of historical writers.

Abandoning his proposed history of the Angevins, he confined himself to expanding his Short History into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in 4 volumes. (1878–80), and writing The Making of England, of which one volume only, coming down to 828, had appeared when he died at Mentone in March 1883. After his death appeared The Conquest of England.

The Short History, which in 1915 was republished as part of the Everyman Library, may be said to have begun a new epoch in the writing of history, making the social, industrial, and moral progress of the people its main theme.

Personal life

In 1877 he married Alice Stopford.

Health

During the 1870s Green suffered from lung problems. His wife assisted him in carrying out and completing his work as his broken health took its toll during his few remaining years.

Bibliography

  • (1874) A Short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 (1879) English Literature (Editor)
  • (1880) A History of the English People
  • (1883) The Making of England
  • (after 1883) The Conquest of England

References

This article incorporates public domain text from : Cousin, John William (1910). A Short 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English Literature. London, J. M. Dent & Sons; New York, E. P. Dutton.

External link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