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7日 星期日

自行車、晶片,BBC地球製造 Made On Earth,紐約時報:With Money, and Waste, China Fights for Chip Independence

 自行車、晶片,BBC地球製造 Made On Earth,紐約時報:With Money, and Waste, China Fights for Chip Independence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063706476973462

Will Santa have enough bikes for Christmas Day?

By Justin Harper
Business reporter, BBC News

https://www.bbc.com/news/business-54970008

自行車:BBC地球製造 Made On Earth,

Bicycles

Episode 7 of 8

This programme looks at how the global bike industry is working to bring higher-end bikes to cyclists across the world. Finn visits Mumbai to see Firoza Suresh, the city's first 'bicycle mayor' - learning how she's encouraging to get people fit and to reduce pollution. High-end bikes are increasingly available to everyday consumers, because parts are made in hubs such as Taiwan, before being shipped to manufacturers around the world. Babita visits Brompton Bicycles in London - one such manufacturer who relies on the global trade to make their very British product.



晶片,紐約時報:With Money, and Waste, China Fights for Chip Independence

Beijing’s drive to free itself from reliance on imported semiconductors has lifted start-ups and big firms alike. Some have flamed out. But there has been progress.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讀胡適序等2020;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維基百科 張孝若,日文版更詳細點。胡適日記1929.12.19 附張孝若於1929. 12月18給胡適的長信謝寫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

讀胡適序等2020;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維基百科 張孝若,日文版更詳細點。胡適日記1929.12.19 附張孝若於1929. 12月18給胡適的長信謝寫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063469443663832


1962/1/13 胡適給張孝若的兒子張 文信
希望由張家的老同事沈貽孫(燕謀)作其父的傳記
再由胡適寫序......

胡適日記1929.12.19 附張孝若於1929. 12月18給胡適的長信謝寫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文版更詳細點。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Zhang Xiaoruo.jpg

張孝若(1898年2月8日-1935年10月17日),名怡祖,字孝若江蘇南通人,一說為民國四公子之一。

生平[編輯]

張孝若早年留學美國紐約大學,1918年回國後從旁輔佐父親,1922年北洋政府任命他為考察歐美日九國實業專使,他因此多次前往歐美考察。他曾擔任江蘇省議會議員、吳佩孚聯軍司令部參贊淮海實業銀行總經理等職,還曾出任中華民國駐智利首任公使(未到任)。1926年父親張謇去世後,繼任大生紗廠等企業董事長、南通學院院長。

1935年10月17日,張孝若與如夫人李復初在上海辣斐德路1288號寓所被其舊僕人吳義高槍殺,而後因吳義高自殺,故張孝若被刺殺原因不詳,至今仍是疑案。[1][2][3]

著作[編輯]

張孝若曾為其父親作傳《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撰寫此傳記期間受到胡適很大的幫助與影響,後來還請胡適為此書作序。[4]

家庭[編輯]

父親是近代著名實業家張謇,次子張緒武曾任江蘇省副省長、全國工商聯常務副主席等職。

參考資料[編輯]

  1. ^ 张怡祖. 《江苏艺文志·南通卷》.
  2. ^ 石靜. 张謇和张孝若的父子情. 《民國春秋》2000年4期.
  3. ^ 張柔武. 怀念父亲张孝若. 《鐘山風雨》2007年第5期.
  4. ^ 耿雲志. 序:略评胡适的传记文学理论与实践. 《胡适传记作品集》.


張孝若《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
國家圖書館PDF
https://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9900009523/reader


****


南通《張季直先生傳記》序 
傳記是中國文學裡最不發達的一門。這大概有三種原因:第一是沒有崇拜偉大人物的風氣;第二是多忌諱;第三是文字的障礙。

傳記起於紀念偉大的英雄豪傑。柏拉圖謝諾芳(HC:今"色諾芬)念念不忘他們那位身殉真理的先師,乃有梭格拉底的傳記和對話集。布魯塔奇追念古昔的大英雄,乃有他的《英雄傳》。在中國文學史上所有的幾篇稍稍可讀的傳記都含有崇拜英雄的意義,如司馬遷的《項羽本紀》,便是一例。唐朝的和尚崇拜那十七年求經的玄奘,故《慈恩法師傳》為中古最詳細的傳記。南宋的理學家崇拜那死在黨禁之中的道學領袖朱熹,故朱子的《年譜》成為最早的詳細年譜。


但崇拜英雄的風氣在中國實在最不發達。我們對於死去的偉大人物,當他剛死的時候,也許送一副輓聯,也許謅一篇祭文。不久便都忘了!另有新貴人應該逢迎,另有新上司應該巴結,何必去替陳死人算爛賬呢?所以無論多麼偉大的人物,死後要求一篇傳記碑誌,只好出重價向那些專做諛墓文章的書生去購買!傳記的文章不出愛敬崇拜,而出於金錢的買賣,如何會有真切感人的作品呢?


傳記的最重要條件是記實傳真,而我們中國的文人卻最缺乏說老實話的習慣。對於政治有忌諱,對於時人有忌諱,對於死者本人也有忌諱。聖人作史,尚且有什麼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的謬例,何況後代的諛墓小儒呢!故《檀弓》記孔氏出妻,記孔子不知父墓,《論語》記孔子欲赴佛肸之召,這都還有直書事實的意味,而後人一定要想出話來替孔子洗刷後來的碑傳文章,忌諱更多,阿諛更甚,只有歌頌之辭,從無失德可記。偶有誹謗,又多出於仇敵之口,如宋儒詆誣王安石,甚至於偽作《辯姦論》。這種小人的行為,其弊等於隱惡而揚善*故幾千年的傳記文章,不失於諛頌,便失於詆誣,同為忌諱,同是不能紀實傳信。

*HC案?:似乎該是其弊等於隱而揚*

傳記寫所傳的人最要能寫出他的實在身份,實在神情,實在口吻,要使讀者如見其人,要使讀者感覺真可以尚友其人。但中國的死文字卻不能擔負這種傳神寫生的工作。我近年研究佛教史料,讀了六朝唐人的無數和尚碑傳,其中百分之九十八九都是滿紙駢儷對偶,讀了不知道說的是什麼東西。直到李華、獨孤及以下,始稍稍有可讀的碑傳。但後​​來的“古文”家又中了“義法”之說的遺毒,講求字句之古,而不注重事實之真,往往寧可犧牲事實以求某句某字之似韓似歐!硬把活跳的人裝進死板板的古文義法的爛套裡去,於是只有爛古文,而決沒有活傳記了。


因為這幾種原因,二千年來,幾乎沒有一篇可讀的傳記。因為沒有一篇真能寫生傳神的傳記,所以二千年中竟沒有一個可以叫人愛敬崇拜感發興起的大人物!並不是真沒有可歌可泣的事業,只都被那些諛墓的死古文駢文埋沒了。並不是真沒有可以叫人愛敬崇拜感慨奮發的偉大人物,只都被那些爛調的文人生生地殺死了。近代中國歷史上有幾個重要人物,很可以做新體傳記的資料。遠一點的如洪秀全、胡林翼、曾國藩、郭嵩燾、李鴻章、俞樾;近一點的如孫文、袁世凱、嚴復、張之洞、張謇、盛宣懷、康有為、梁啟超,——這些人關係一國的生命,都應該有寫生傳神的大手筆來記載他們的生平,用繡花針的細密功夫來搜求考證他們的事實,用大刀闊斧的遠大識見來評判他們在歷史上的地位。許多大學的史學教授和學生,為什麼不來這裡得點實地訓練,做點實際的史學功夫呢?是畏難嗎?是缺乏崇拜大人物的心理嗎?還是缺乏史才呢?


張季直先生在近代中國史上是一個很偉大的失敗的英雄,這是誰都不能否認的。他獨立開闢了無數新路,做了三十年的開路先鋒,養活了幾百萬人,造福於一方,而影響及於全國。終於因為他開闢的路子太多,擔負的事業過於偉大,他不能不抱著許多未完的志願而死。這樣的一個人是值得一部以至於許多部詳細傳記的。


他的兒子孝若先生近年發誓用全副精力做季直先生的傳記。他已費了幾年工夫編輯季直先生的全部著作,自己親手整理點讀。這部全集便是絕大的史料。還有季直的朋友的書信,保存在南通的,也有近萬封之多,這也是重要史料。季直先生自己又編有年譜,到七十歲為止,此外還有日記,這都是絕可寶貴的材料。有了這些材料做底子,孝若做先傳的工作便有了穩固的基礎和堅實的間架了。


孝若做先傳還有幾樁很重要的資格。第一,他一生最愛敬崇拜他的先人,所以他的工作便成了愛的工作,便成了宗教的工作。第二,他生在這個新史學萌芽的時代,受了近代學者的影響,知道愛真理,知道做家傳便是供國史的材料,知道愛先人莫過於說真話,而為先人忌諱便是玷辱先人,所以他曾對我說,他做先傳要努力做到紀實傳真的境界。第三,他這回決定用白話做先傳,決定打破一切古文家的碑傳義法,決定採用王懋竑《朱子年譜》和我的《章實齋年譜》的方法,充分引用季直先生的著作文牘來做傳記的材料,總期於充分表現出他的偉大的父親的人格和志願。


有了這幾種資格,我們可以相信孝若這篇先傳一定可以開兒子做家傳的新紀元,可以使我們愛敬季直先生的人添不少的了解和崇敬。



一九二九年十二月十四日《胡適文存三集》卷八




張謇(1853年7月1日-1926年7月17日),字季直,號嗇庵,江蘇海門人。1853年出生於常樂鎮。清末狀元中國近代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

目錄

 [隐藏

[编辑] 生平年表

  • 1853年出生於江蘇海門常樂鎮
  • 1874年(同治十三年),前往南京投奔原通州(今南通)知州孫雲錦
  • 1876年(光緒二年)夏,前往浦口入吳長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
  • 1880年(光緒六年)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
  • 1882年(光緒八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勢力擴張。張謇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強硬政策,受到「清流」南派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
  • 1884年(光緒十年)隨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離開慶軍回鄉讀書,準備應試。
  • 1894年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 1909年被推為江蘇咨議局議長。
  • 1910年,發起國會請願活動
  • 1912年起草退位詔書,並任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實業總長。
  • 1913年北洋政府工商總長兼農林總長,在職三年余。
  • 1914年兼任全國水利局總裁。
  • 1926年7月17日病逝,享年73歲。

[编辑] 身後

文革期間,張謇成為了紅衛兵「清算」的對象,1966年8月24日凌晨,紅衛兵砸開了張謇墓,但出乎他們意料的是,陪葬品僅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和一對金屬小盒,分別裝著一隻盡根牙,一束胎髮。

[编辑] 貢獻事略

Zhang Jian2.jpg

[编辑] 政治

張謇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
在民國任工商部長時,他指出過去的措施,在「無導民興業之心」,卒之糜費而乏效果。今後部辦企業,概行停罷,悉聽民辦[1]

[编辑] 實業

張謇創辦了中國最早的民族輕工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元首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張謇」。

[编辑] 教育

他創辦了中國近代的第一所師範學校南通師範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一部分系科遷入揚州成立揚州師範學院)以及中國第一家民辦博物館南通博物苑,以及中國第一家氣象台軍山氣象台以及高等學校南通大學。參與籌畫建立中國近代第一所高等師範學堂三江優級師範學堂,並參與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後改名為國立中央大學南京大學東南大學)、 河海工程專門學校(即現河海大學)、復旦大學、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現大連海事大學)、江蘇省立水產學校(現上海海洋大學)等的籌建。與近代南通大學有著同 源血脈關係的高校還有:東華大學、江蘇農學院(後併入揚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等。他還創辦了伶工學社、女工傳習所、女子師範等學校,以 及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盲啞學校(現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编辑] 人生事迹

[编辑] 民間稱他為「四先生」

張謇兄弟五人,他排行第四,故海門民間稱他為「四先生」。張家世代務農,到張謇父親時,已置田二十餘畝,併兼營糖坊。清咸豐六年(1856年)張謇 4歲時,由父開始教識《千字文》。5歲時因背誦《千字文》無訛,父令隨伯、仲、叔三兄入鄰塾,從海門邱大璋先生讀書。12歲時,謇父自辟家塾,延請老家西 亭宋效祁先生授讀其三子。14歲時,因效祁先生病故,父命謇負笈往西亭,從效祁先生的從子宋琳先生讀書,膳宿其家。15歲起,間亦從效祁子、江南鄉試舉人 宋琛先生問業。同治七年(1868年)16歲時,由於祖上是三代沒有功名的冷籍,為了走上科舉正道,經宋琛安排,謇冒用如皋縣人張銓兒子張育才的名義報名 注籍,經縣、州、院三試勝出,得隸名如皋縣學為生員。同治八年(1869年)張謇考中秀才。其後如皋張氏貪得無厭、索酬無已,後竟控訴於如皋官府,意在借 官勒索,於是「冒籍案」發。自此連年纏訟,使張謇吃足了苦頭,家道也轉入困頓。幸賴孫雲錦、江蘇學政彭久余憐士惜才、曲為援護,屢費周折,才得以銷如皋控 案。

[编辑] 前往南京投奔孫雲錦

同治十三年(1874),張謇前往南京投奔孫雲錦。光緒二年(1876年)夏,應淮軍「慶字營」統領吳長慶邀請,前往浦口入其慶軍幕任文書,後袁世 凱也投奔而來,兩人構成吳長慶的文武兩大幕僚,參與了慶軍機要、重要決策和軍事行動。光緒六年(1880)春,吳長慶升授浙江提督,奉命入京陛見,張謇隨 同前往。同年冬,吳長慶奉命幫辦山東防務,張謇隨慶軍移駐登州黃縣。

[编辑] 隨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

光緒八年(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兵變」,日本乘機派遣軍艦進抵仁川,吳長慶奉命督師支援朝鮮平定叛亂,以阻止日本藉機發動侵略戰爭。張謇隨 慶軍從海上奔赴漢城,為吳長慶起草《條陳朝鮮事宜疏》,並撰寫《壬午事略》、《善後六策》等政論文章,主張反抗侵略,對外持強硬政策,由此受到南派「清 流」首領潘祖蔭、翁同龢等的賞識。光緒十年(1884年)吳長慶奉調回國,駐防金州,袁世凱則留朝鮮接統「慶字營」。不久吳長慶病故,張謇離開慶軍回歸故 里,繼續攻讀應試。

[编辑] 取中第二名舉人

張謇從16歲錄取生員起,中經18歲、21歲、23歲、24歲、27歲前後5次赴江寧府應江南鄉試(俗稱南闈)均未中試。直至光緒十一年(1885 年)33歲,因孫雲錦官江寧府尹,子弟依例迴避,轉赴順天府鄉試(俗稱北闈),才取中第二名舉人,俗稱「南元」(南人列北榜名次最先者),聲名漸著,成為 「清流」著重延攬的對象,但此後張謇四次參加會試均遭失敗。
從1885年起,翁同龢、潘祖蔭等對張謇就有了提攜之意,特別是「期許甚至」、「薦而不中」,幾次誤把他人卷子認作張謇而取中會元,更說明了提攜心情之迫 切,因而才有甲午恩科試時翁同龢的志在必得。(張謇34歲應禮部會試不中;37歲赴會試,試卷為無錫孫叔和所冒,孫中而張落;38歲應會試,場中誤以陶世 鳳卷為張謇卷,陶中「會元」而張落第;40歲赴會試,試卷又被武進劉可毅所冒,劉中會元而張又落第。)

[编辑] 「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

不久,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民族危機促使帝後兩黨矛盾有所激化。以翁同龢為首的「清流」擁戴光緒帝,好發主戰議論,其主要抨擊目標為畏日如虎的李鴻 章,實際上都是藉以衝擊主和的後黨,企圖為虛有「親政」其名的皇帝爭取若干實權。名噪一時的新科狀元張謇,由於歷史淵源和政見相近,很快就成為「清流」的 佼佼者,是「翁門」弟子中的決策人物。然而正在主戰、主和兩派鬥爭激烈之際,張謇因父喪循例回籍守制。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初,署理兩江總督張之洞奏派張謇舉辦通海團練,以防禦日本海軍隨時可能對長江下游的侵犯,由於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落敗並簽訂了《馬關條約》,通海團練半途而廢。同年底,加入康有為組織的上海強學會。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初,張之洞奏派張謇、陸潤庠、丁立瀛分別在通州、蘇州、鎮江設立商務局,張謇與陸潤庠分別在南通和蘇州創辦了大生紗廠與蘇綸紗廠。
大生紗廠最初確定是商辦,張謇試圖通過官招商辦、官商合辦來集股籌款,但收效甚微,籌集資金十分有限。張謇無可奈何,只得向官府尋求援助,1896年11 月,張謇通過曾任兩江總督兼南洋商務大臣的劉坤一,將光緒十九年(1893)張之洞搞「洋務」時用官款向美國買來辦湖北織造局擱置在上海的一批已經鏽蝕的 官機40800錠,作價50萬兩入股,作為官股,恰在此時,以官督商辦及官商合辦形式壟斷洋務企業的盛宣懷也正要買機器,便把這批機器與張謇對分,各得 20400錠,作價25萬兩官股,另集25萬兩商股。官股不計盈虧,只按年取官利,因而變成「紳領商辦」性質。

[编辑] 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大生紗廠正式在通州城西的唐家閘陶朱壩破土動工,次年大生紗廠建成投產。經過數年的慘淡經營,大生紗廠逐漸壯大,到光 緒三十年(1904年),該廠增加資本63萬兩,紗錠2萬餘枚。光緒三十三年(1907)又在崇明久隆鎮(今屬啟東市)創辦大生二廠,資本100萬兩,紗 錠2.6萬枚。到宣統三年(1911年)為止,大生一、二兩廠已經共獲淨利約370餘萬兩。1901年起在兩江總督劉坤一的支持下,在呂泗、海門交界處圍 墾沿海荒灘,建成了紗廠的原棉基地--擁有10 多萬畝耕地的通海墾牧公司。隨著資本的不斷積累,張謇又在唐閘創辦了廣生油廠,復新麵粉廠,資生冶廠等,逐漸形成唐閘鎮工業區,同時,為了便於器材,機器 和貨物的運輸,在唐閘西面沿江興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後,天生港又興建了發電廠,在城鎮之間,鎮鎮之間開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為當時南通的主要長江 港口。19世紀末近代經紡工業的出現,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換為主轉為生產為主,南通成為中國早期的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基地之一。
發展民族工業需要科學技術,這又促使張謇去努力興辦學堂,並首先致力於師範教育。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張謇應兩江總督劉坤一電邀赴江寧討論興 學之事,劉坤一贊成,而藩司吳、巡道徐、鹽道胡阻撓。張謇嘆息不已,乃與羅叔韞、湯壽潛等同人籌劃在通州自立師範,計以張謇從任辦通州紗廠五年以來應得未 支的公費連本帶息2萬元,另加勸集資助可成。同年7月9日通州師範擇定南通城東南千佛寺為校址開工建設,翌年正式開學,這是中國第一所師範學校,它的建設 標誌著中國師範教育專設機關的開端。
張謇還是晚清時期立憲運動的領袖,曾主持發動了三次國會請願運動。
在民國任工商部長時,他指出過去的措施,在「無導民興業之心」,卒之糜費而乏效果。今後部辦企業,概行停罷,悉聽民辦。

[编辑] 創辦吳淞商船專科學校

1905年,張謇與馬相伯在吳淞創辦了復旦公學,這就是復旦大學的前身。1907年創辦了農業學校和女子師範學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屬公立中學 (即今南通中學)。1912年創辦了醫學專門學校和紡織專門學校、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河海大學前身),並陸續興辦一批小學和中學。1909年,張謇創辦郵 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船政科,因地處吳淞,曾一度稱「吳淞商船專科學校」。解放後,學校改組為上海航務學院。1953年,上海航務學院、東北航海學院、福 建航海專科學校合并成立大連海運學院,也就是今天的大連海事大學。 1912年,張謇在老西門創辦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13年全校遷往吳淞,故稱』 吳淞水產專科學校」, 今天上海海洋大學的前身。 1917年,張謇支持下,同濟醫工學堂(同濟大學的前身)在吳淞復校。 1921年,上海商科大學在上海成立。上海商科大學前身是南京師範高等學校,後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擴展為國立東南大學,張謇是國立東南大學主要創建人之一。 視職業教育,師範學校的測繪、蠶桑等科發展成為十幾所職業學校,其中以紡織、農業、醫學三校成績顯著,以後各自擴充為專科學校,1924年合并為南通大 學。 與近代南通大學有著同源血脈關係的高校還有:東華大學、江蘇農學院(後併入揚州大學)、蘇州醫學院(後併入蘇州大學)等。中國的第一所師範學校——南通師 範學校(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時一部分系科遷入揚州成立揚州師範學院)及中國第一所特殊教育學校——聾啞學校(現為南通特殊教育中心)。

[编辑] 創建國內第一所博物館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他在通州建立了國內第一所博物館——南通博物苑。1915年建立了軍山氣象台。此外還陸續創辦了圖書館、盲啞學校等。1911年任中央教育會長,江蘇議會臨時議會長,江蘇兩淮鹽總理。1912年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任實業總長,1912年任北洋政府農商總長兼全國水利總長。後因目睹列強入侵,國事日非,毅然棄官,全力投入實業教育救國之路。1918年10月23日與熊希齡蔡元培等人發起組織了「和平期成會」。張謇乃科甲出身,狀元及第,書法自有根底,楷、隸、行、草兼擅,沉穩深秀,傳世以行楷為多,隸書絕少見,然此副一則為隸,另則長言龍門,筆法瘦硬,縱橫飛動,妙得《禮器碑》,《石門頌》精髓,偶參篆書體 勢,古雅清新,更是絕品中之精品。1922年,商業精神領袖、「狀元企業家」破產。1926年7月17日,一代「狀元企業家」在無限的寂寥和落寞中黯然離 世。他的陪葬品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還有一對金屬的小盒子,分別裝著一粒牙齒,一束胎髮。(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8月24日,張 謇墓被紅衛兵當做「四舊」砸毀,張謇的孫女張柔武目睹墓中葬物。)

[编辑] 紅粉知己刺繡家沈壽

與刺繡家沈壽為紅粉知己。1921年6 月8日,沈壽與世長辭,時年48歲。此時年近七旬的張謇撲倒在沈壽的遺體上嚎啕大哭。沈壽去世後,張謇按照沈壽的遺願把她安葬在能望見長江和蘇南土地的黃 泥山南麓,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親筆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的正面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
張謇杜門謝客,早晚與沈壽的遺像相對晤,一口氣寫了四十多首〈憶惜詩〉[2]
沈壽彌留之際將《耶穌像》贈送給張謇,後者將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戰爆發,這幅繡品一度存於上海一家銀行的保險櫃裡,之後去向不明。經過張謇海外親屬的多方查找,於1970年代找到。1980年代末期,由張謇先生後人帶回中國,捐贈給南京博物院[3]

[编辑] 評價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毛澤東在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中國的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

 張謇紀念館

主條目:張謇紀念館
張謇紀念館位於江蘇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一所靈秀的江南園林式建築。佔地面積為33畝,園內建築古樸凝重、去徑深幽,具有小橋流水的詩意。園內珍藏的上千件珍貴圖片和事物,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一生。

[编辑] 家庭

張謇的父親為張彭年
張謇兄弟共五人,分別為:老大張譽、老五張警(葛氏夫人所生,老五早年夭折)。老二張謩、老三張詧、老四張謇(金氏夫人所生)。
張謇的原配為徐氏,並納有四妾,分別為陳氏、管氏、吳氏與梁氏。其中徐氏為曾其生下一女兒,但不幸早夭。直至1898年張謇46歲時,吳氏才為其生下獨子張孝若




紅粉知己刺繡家沈壽[編輯]

與刺繡家沈壽為紅粉知己。1921年6月8日,沈壽與世長辭,時年48歲。此時年近七旬的張謇撲倒在沈壽的遺體上嚎啕大哭。沈壽去世後,張謇按照沈壽的遺願把她安葬在能望見長江蘇南土地的黃泥山南麓,墓門石額上鐫刻著張謇親筆楷書:『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之墓闕』。墓後立碑,碑的正面鐫刻著張謇撰寫的〈世界美術家吳縣沈女士靈表〉。

張謇杜門謝客,早晚與沈壽的遺像相對晤,一口氣寫了四十多首〈憶惜詩〉[4]

沈壽彌留之際將《耶穌像》贈送給張謇,後者將它珍藏在南通博物苑中。抗戰爆發,這幅繡品一度存於上海一家銀行的保險櫃裡,之後去向不明。經過張謇海外親屬的多方查找,於1970年代找到。1980年代末期,由張謇先生後人帶回中國,捐贈給南京博物院[5]

著作[編輯]

生前定稿有《張季子九錄》及張謇日記。上海與台灣均有版本,南通圖書館有藏其手稿與印刷本[6]

《雪宧(yí)繡譜》,由著名刺繡家沈壽口授,張謇執筆。是中國第一本刺繡技法論著。

張謇紀念館[編輯]

張謇紀念館位於江蘇海門市常樂鎮狀元街東首,是一所靈秀的江南園林式建築。占地面積為33畝,園內建築古樸凝重、去徑深幽,具有小橋流水的詩意。園內珍藏的上千件珍貴圖片和事物,從各個不同側面反映了張謇先生艱苦創業、實業救國的一生。

身後[編輯]

墓園名為「嗇園」,為狼山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文革期間,張謇成為了紅衛兵「清算」的對象,1966年8月24日凌晨,紅衛兵砸開了張謇墓,但出乎意料的是,陪葬品僅是一頂禮帽、一副眼鏡、一把摺扇和一對金屬小盒,分別裝著一隻盡根牙,一束胎髮。

很多「老南通」尊稱張謇為「張四先生」,因為他排行老四[7]

評價[編輯]

  • 張謇是中國近代著名的實業家、教育家,主張「實業救國」。他一生創辦了20多個企業,370多所學校,為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興起,為教育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寶貴貢獻,被稱為「狀元實業家」。1956年2月,毛澤東在接見黃炎培,談到中國民族工業時曾說:「中國的輕工業不能忘記海門的張謇」[7]
  • 如果以晚清三大商人胡雪岩、盛宣懷與張謇做比較:在盛宣懷和胡雪岩身上,我們看不到商人的獨立性,我們只看到商人對官場的臣服與逢迎、權力對商業的睥睨和干預。站在晚清這個「歷史的拐彎處」,胡雪岩與盛宣懷顯然只是隨波逐流者,並不具備的社會關懷與政治自覺。胡與盛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只能停留在慈善捐獻的層次,張謇則自覺地致力於推動彼時國家的經濟自由、社會自治與憲政轉型。張謇不會標榜「我的錢就是國家的錢」,但他從實業賺來的利潤都投入於教育、慈善、公益,二十多年來,他的公益捐獻「凡二百五十七八萬,仍負債六十萬有奇」,且「對於政府官廳無一金之求助」;在清末轟轟烈烈的國家立憲運動中,張謇也是一名積極的推動者與參與者。同樣都是晚清的商人,但張謇的境界是胡雪岩與盛宣懷難以企及的。毫無疑問,時代需要的不是胡雪岩與盛宣懷,而是張謇。

城建貢獻[編輯]

張謇被視為近代南通的締造者,南通人當其作最為敬仰的先賢。張謇當時創建的企業、各項事業吸收了當地幾乎所有的勞動力,他辦的慈善公益機關接收了其餘的弱勢群體,到張謇晚年,南通及其周邊的公路已有500里,這在當時民國是較為領先的[8]。其對城市舊城進行合理的擴建,在新區開拓城市新的發展空間,活躍市容,並重視城市景觀的創造。還有意識培養了南通的總建築師[9]


***

字詞 
注音 ㄐㄧㄢˇ ㄜˋ
漢語拼音 jiǎn è
釋義 

直言,不留情面的直說。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奏啟》:「夫王臣匪躬,必吐謇諤,事舉人存,故無待泛說也。」宋.王禹偁〈對雪〉詩:「謇諤無一言,豈得為直士?」也作「謇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