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7日 星期日

評汪榮祖"憂患與補償:試探《談藝錄》與《管錐編》的寫作背景與心情"

《錢鍾書詩文叢說》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k2GEAwAAQBAJ&pg

錢鍾書詩文叢說

  • 作者: 汪榮祖/主編
  • 出版社:華藝數位 Airiti Press Inc.【本書由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與華藝數位Airiti Press共同出版】
  • 出版日期:2011/07/20
  • 語言:繁體中文

錢鍾書先生(1910-1998)江蘇無錫人,幼承家學,清華畢業後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學識淵博,為現代中國少數真正學貫中西的大學者。其學術著作《談藝錄》與《管錐編》已成為經典之作,研究者遍及海內外,號稱「錢學」,在國際上被譽為二十世紀中國最有學問之人。錢氏的文學創作也膾炙人口,長篇小說《圍城》尤聞名於世,曾拍成電視連續劇,幾家喻戶曉。
  台灣中央大學人文研究中心於錢鍾書先生百歲誕辰前夕主辦國際學術研討會,並將15位與會學者的論文合為《錢鍾書詩文叢說》一書,以表達對錢先生的敬重與懷念。本書涵蓋「詩論」與「文論」二大部分,探討錢先生的不凡學識及其精彩的創作。

目錄

《錢鍾書詩文叢說》序…………………………………………汪榮祖
從中國詩論之傳統與詩風之轉變談《槐聚詩存》之評賞……葉嘉瑩
由《宋詩選註》看錢鍾書的古典詩品味………………………張健
筆補造化天無功——錢鍾書論李賀歌詩述評…………………王次澄
錢鍾書《談藝錄》〈七律杜樣〉之考察………………………簡錦松
從錢鍾書評英譯蘇東坡賦說起…………………………………龔剛
新儒林外史——悅讀錢鍾書的文學創作………………………余光中
中西交匯與錢鍾書的治學方法:兼評當代學風………………張隆溪
脫胎換骨——《管錐編》對清儒的承繼與超越………………艾朗諾(Ronald Egan)
《管錐編》稱引段玉裁、王念孫說述論………………………傅傑
劉勰與錢鍾書:文學通論——兼談錢鍾書理論的潛體系……黃維樑
憂患與補償:試探《談藝錄》與《管錐編》的寫作背景與心情……汪榮祖*
「用事不使人覺」——錢鍾書用典研究之一…………………田建民
《春秋》書法之修辭觀………………………………………張高評
義大利思想對於錢鍾書整體思維的貢獻:《七綴集》義大利引文之文化與語言分析……狄霞娜(Tiziana Lioi)
清茶和洋酒——比較錢鍾書和楊絳的性格與文風……………莫芝宜佳 (讀這篇才知道作者到台北的仁愛國中學中文)

* 在臺大圖書館有2009年研討會的資料裝訂本,可以比較出版品《錢鍾書詩文叢說》,知道改善很多,唯一的問題可能是外交校對很差,錯字不少,包括錢鍾書寫給汪教授的信,hole可能看成hale......
歷史家真的是記憶專家?
這一篇"憂患與補償:試探《談藝錄》與《管錐編》的寫作背景與心情"在解釋錢鍾書寫給汪教授的信 (關於胡適博士見面及觀察),可能有些問題。原因是關係人都沒有物証----胡適的日記 (日期等等)和他寫的五律。

首先是記憶的問題。錢鍾書夫婦與胡適、陳衡哲會面是在發生之後的約35年。所以當錢寫胡,說胡適說"昨天(晚)我寫 (五言律詩)......."不見得不是寫,而汪教授認為那寫,一定是戰前給陳寅恪夫人唐女士寫的。
錢認為胡適因為當過官,被spoiled,所以嫌好友陳的蟹殼黃不如雞肉肉包,這是尖酸。
事實上,錢鍾書在台港版《宋詩選註》說是怎樣寫胡適說註寫得不錯的。又請看錢鍾書怎樣寫給錢穆世伯的公開信。
這封信多少也顯示錢鍾書的傲。事實上這本書中狄霞娜(Tiziana Lioi)寫的,錢鍾書引意大利文多寫讓他國人的話為自己所利用而已。

楚戈、陳若曦等位文藝青年趕去哭"中國人的良心"

九歌出版社將 楚戈(袁德星) 散文集《火鳥再生記》《咖啡館裡的流浪民族》合出版為紀念專輯


他們多位文藝青年在胡適追悼會那天,多人擠一輛計程車(超載 求司機開恩.....所以陳若曦後來說, 楚戈曾趴在她裙子下) 去民權東路的殯儀館。為"中國人的良心"一哭  。因為胡適是唯一主張為雷震立銅像的人......



陳若曦:.....大家都悲傷一代哲人逝去,但不知如何表達,楚戈卻用一聲哀號包容了一切。那一聲呼號,我永生難忘。-------陳若曦《
再生的火鳥》台北:爾雅,1985。p.19

***
楚戈等位文藝青年趕去哭"中國人的良心" (可能寫於2002)
他們認為胡適的"嘗試集"只是"嘗試"
胡適的短篇小說的翻譯其實影響也相當大
不過它們縱然不是"一日書神"
也是會平常化的

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R. H. Tawney (1880-1962)


胡適之先生英文稿: A Brief Statement Regarding Higher Education in China During War
是寫給R. H. Tawney (1880-1962) 參考的,不過沒有確切的證據。



1942/1/9 來吃飯並談至夜深的英國人R. H. Tawney (1880-1962),是名家 -- 他80歲生日宴會是在英國的下議院舉行的,世界各界都有代表參與。
很可惜.   胡適之先生完全沒有記他倆談些什麼
  • R. H. Tawney
    Richard Henry Tawney (30 November 1880 – 16 January 1962) was an English economic ... the R. H. Tawney Economic History society at the London ...
    21 KB (3,007 words) - 16:45, 8 February 2011
 30年代 Tawney到中國訪問二次。
1932  出版 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by R. H. Tawney《中國的土地與勞力》
 這本國聯的報告 。張漢裕教授為什麼數十年之後,還要翻譯它?
基本上,它對中國的農業和教育等的診斷,都是"一針見血"的。

The Sun, the Genome, and the Internet 21世紀三事 Freeman Dyson

21世紀三事 台北:商務 贈送品The Sun, the Genome, and the Internet資 21世紀三事 Free...

這本21世紀三事的翻譯或原文。在提到Richard Tawney 是有問題的。因為標準的名字是Tawney, R. H. (1880-1962).



Tawney made a significant impact in four interrelated roles, as Christian socialist, social philosopher, educationalist, and economic historian. In 1908 he became the first tutorial class teacher in an agreement between the Workers' Educational Association and Oxford University. The classes he took became renowned for their excellence. As a socialist, he wrote Secondary Education for All (1922), which informed Labour policy for a generation. His two most influential books, The Acquisitive Society (1921) and Equality (1931), exercise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socialists in Britain and abroad and anticipated the welfare state. Tawney was also a professor of economic history from 1931, having made his reputation with Religion and the Rise of Capitalism (1926).

他喪禮,採用聖詠 (Psalms)。作傳的人說,選得很恰當的。
第十五篇得常生之路 1達味詩歌。上主,誰能在你的帳幕裏居住﹖上主,誰能在你的聖山上安處﹖
 2只有那行為正直,作事公平,從自己心裏說誠實話的人,
 3他不信口非議,危害兄弟,更不會對鄰里,恃勢詆欺,
 4對作惡犯罪的人睥睨,對敬畏天主的人重視;宣誓雖損己,亦不作廢,
 5從不放債,貪取重利,從不受賄,傷害無罪;這樣行事,永定不移。

Land and Labour in China by R. H. Tawney《中國的土地與勞力》

R.H.Tawney《宗教與資本主義的興起》張光直先生

《非留學篇 》(1914 ) (胡適)



“以數千年之古國,東亞文明之領袖,曾幾何時,乃一變而北面受學,稱弟子國,天下之大恥,孰有過於此者乎!留學者我國之大恥也!......
很諷刺,胡適百年前這篇《非留學篇 》(1914 ), 2014年由甘陽引用,作為期待"中國學者時代"的來臨。
反對北大設燕京學堂,以英文授課中國學...... 北京大學 「燕京學堂」爭議

http://hceducation.blogspot.tw/2014/07/blog-post_99.html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The Many Worlds of Dr. Hu Shih: 胡適叢論周質平1992

2011年3月1日 ... 第三部分是附錄,編錄了胡適的〈非留學篇〉及〈胡適英文著作編年及分類目錄〉。期能為研究胡適的學者提供一些方便。 案: 英文著作有幾篇不清楚/ 應該 ...

---- 待校

非留學篇胡適吾久欲有所言,而逡巡囁嚅,終未敢言。然吾天良來責,吾又不敢不言。夫欲有所言而不敢言,是恇怯懦夫之行,欺人以自欺者之為也。吾何敢終默?作《非留學篇》。吾欲正告吾父老伯叔昆弟姐妹曰:  留學者,吾國之大恥也!留學者,過渡之舟楫而非敲門之磚也;留學者,廢時傷財事倍功半者也;留學者,救急之計而非久遠之圖也。

何以言留學為吾國大恥也?當吾國文明全盛之時,泱泱國風,為東洋諸國所表則。稽之遠古,則有重譯之來朝。洎乎唐代,百濟、新羅、日本、交趾,爭遣子弟來學於太學。中華經籍,都為異國之典謨;紙貴雞林,以覘詩人​​之聲價。猗歟盛哉!大國之風也。唐宋以來,吾國文化濡滯不進。及乎晚近百年,則國威日替,國疆日蹙,一挫再挫,幾於不可複振,始知四境之外,尚有他國當吾沉酣好夢之時,彼西方諸國,已探賾索隱,登峰造極,為世界造一新文明,開一新天地。此新文明之勢力,方挾風鼓浪,蔽天而來,叩吾關而窺吾室,以吾數千年之舊文明當之,乃如敗葉之遇疾風,無往而不敗,於是睡獅之夢醒矣。憂時之士,懲既往之巨創,懼後憂之未已,乃忍辱蒙恥,派遣學子,留學異邦,作百年樹人之計,以為異日急起直追之圖。於是神州俊秀,紛紛渡海,西達歐洲,東遊新陸。康橋、牛津、哈佛、耶爾、伯林、巴黎,都為吾國儲才之館,育秀之堂。下至東瀛三島,向之遣子弟來學於吾國者,今亦為吾國學子問學論道之區。磋夫!茫茫滄海,竟作桑田;駭浪蓬萊,今都清淺。以數千年之古國,東亞文明之領袖,曾幾何時,乃一變而北面受學,稱弟子國,天下之大恥,孰有過於此者乎!吾故曰:留學者我國之大恥也。吾所謂留學者,過渡之舟楫而非敲門之磚者,何也?吾國今日所處,為舊文明與新文明過渡之時代。舊文明非不可寶​​貴也,不適時耳。人將以飛行機、無菸炮襲我,我乃以弓箭、鳥統當之;人方探賾研幾,役設雷電,供人牛馬,我乃以布帆之舟、單輪之車當之;人方倡世界平等、人類均產之說,我乃以天王聖明、君主萬能之說當之;人方倡生存競爭、優勝劣敗之理,我乃以揖讓不爭之說當之;人方窮思殫慮,欲與他星球交通,我乃持天圓地方之說,以為吾國居天下之中,四境之上,皆蠻夷戎狄也。此新舊二文明之相隔,乃如汪洋大海,渺不可渡。留學者,過渡之舟楫也;留學生者,篙師也,舵工也。乘風而來,張帆而渡。及於彼岸,乃採三山之神藥,乞醫國之金丹,然後揚帆而歸,載寶而返。其責任所在,​​將令攜來甘露,遍灑神州;海外靈芝,遍栽祖國;以他人之所長,被我所不足,庶令吾國古文明,得新生機而益發揚光大,為神州造一新舊泯合之新文明,此過渡時代人物之天職也。今也不然。今之留學者,初不作媒介新舊文明之想。其來學也,以為今科舉已廢,進取仕祿之階,惟留學為最捷。於是有鑽營官費者矣,有借貸典質以為私費者矣。其來海外之初,已作速歸之計。數年之後,一紙文憑,已入囊中,可以歸矣。於是星夜而歸,探囊出羊皮之紙,投刺作學士之銜,可以獵取功名富貴之榮,車馬妻妾之奉矣嗟夫,持此道而留學,則雖有吾國學子充塞歐美之大學,於吾國學術文明更何補哉!更何補哉!吾故曰:留學者過渡之丹楫,而非敲門之磚也。吾所謂留學者,廢時傷財事倍而功半者,又何也?請先言廢時。留學者,不可無預備。以其所受學者,將在異言之國,則不得不習其語言文字。而西方語言文字與吾國大異,驟習之不易收效。即如習英文者,至少亦須四五年,始能讀書會語。所習科學,又不得不用西文課本,事倍功半,更不待言此數年之時力,僅預備一留學之資格。既來異國,風俗之異,聽講之艱,在在困人。本國學子,可以一小時肄習之課,在我國學子,須以一二倍工夫為之,始克有濟。夫以倍蓰之日力,乃與其國子習同等之課,其所成就,或可相等,而所暴殄之日力,何可勝計!廢時之弊,何待言矣。次請論傷財。在國內之學校,其最費者,莫如上海諸校。然吾居上海六年,所費每年自百元至三百元不等。均計之,約每年二百五十墨元,綽有餘裕矣。今以官費留學,每月得八十元,每年乃費美金九百六十元,合墨銀不下二千元,蓋八倍於上海之費用。以吾一年留學之費,可養八人在上海讀書之資。其為傷財,更何待言。夫以四五年或六七年之功,預備一留學生,及其既來異邦,乃以倍蓰之​​日力,八倍之財力,供給之,然後造成一歸國之留學生,而其人之果能有益於社會國家與否,猶未可知也。吾故曰:留學者廢時傷財事倍而功半者也。吾所謂留學者,救急之計而非久遠之圖者,何也晤國文化中滯,科學不進,此無可諱者也。留學之目的,在於植才異國,輸入文明,以為吾國造新文明之張本,所謂過渡者是也。以己所無有,故不得不求於人;吾今日之求於人,正所以為他日吾自有之預備也。救濟者學於人之可恥,吾已言之。求學於人之事倍功半,吾亦已言之。夫誠知其恥,誠知其難,而猶欲以留學為儲才長久之計,而不雖籌善策,是久假而不歸也。是明知其難而安其難,明知其恥而猶硯顏忍受不思一洗其恥也。若如是,則吾國文明終無發達之望耳。讀者疑吾言乎?則請徵之事實五六年前,留學生遠不如今日之眾也,而其時譯書著書之多,何可勝計!如嚴幾道、梁卓如、馬君武、林琴南之流,其紹介新思想、輸入新文明之苦心,都可敬佩也。至於今日,留學人數驟增矣,然數年以來,乃幾不見有人譯著書藉者。國內學生,心目中惟以留學為最高目的,故其所學,恆用外國文為課本。其既已留學而歸,或國學無根柢,不能著譯書;或志在金錢仕祿,無暇為著書之計。結果所及,不惟無人著書,乃並一冊之譯本哲學科學書而亦無之!嗟夫,吾國人其果視留學為百年久遠之計矣乎?不然,何著譯界之蕭條至於此極也!夫書藉者,傳播文明之利器也。吾人苟欲輸入新智識為祖國造一新文明,非多著書多譯書多出報不可。若學者不能以本國文字求高深之學問,則舍留學外,則無他途,而國內文明永無增進之望矣。吾每一念及此,未嘗不寒而栗,為吾國學術文明作無限之杞憂也。吾故曰:留學者,救急之策而非久遠之圖也。上所言四端,留學之性質,略具於是矣。夫誠知留學為國家之大恥,則不可不思一雪之。誠知留學為過渡之舟,則不可不思過渡後之建設。誠知留學為廢時傷財之下策,則不可不思所以補救之。誠知留學為可暫而不可久,則尤不可不思長久之計果何在。要而言之,則一國之派遣留學,當以輸入新思想為己國造新文明為目的。淺而言之,則留學這之目的在於使後來學子可不必留學,而可收留學之效是故留學之政策,必以不留學為目的。此目的一日未達,則留學之政策,一日不得而收效也。
吾緒論留學而結論曰:留學之目的,在於為己國造新文明。又曰:留學當以不留學為目的。是故派遣留學至數十年之久,而不能達此目的之萬一者,是為留學政策之失敗。嗟夫!吾國留學政策之失敗也,無可​​諱矣。不觀於日本乎?日本之遣留學,與我國先後同時,而日本之留學生已歸而致其國於強盛之域。以內政論,則有健全之稱。以外交軍事論,則國威張於世界。以教育論,則車夫下女都能識字閱報。文學論,則已能融合新舊,成一種新文學。小說戲曲,都有健者。以美術論,則雕刻繪畫都能自樹一幟。今西洋美術,乃駸駸受其影響。以科學論,則本國學者著作等身者殊不乏人。其醫藥之進步,尤為世界所稱述雲。日本留學成效之卓著者。蓋如此。今返觀吾國則何如矣?以言政治,則但有一非驢非馬之共和。以言軍事,則世界所非笑也。以言文學,則舊學已掃地,而新文學尚遙遙無期。以言科學,則尤可痛矣。全國今日乃無一人足稱專門學者。言算,則微積以上之書,竟不可得。言化學,則分析以上之學,即無處可以受學。言物理,則尤鳳毛麟角矣。至於動植之學,則名詞未一,著譯維艱。以吾所聞見,全國之治此學者一二人耳。凡此諸學,皆不可謂為高深之學,但可謂入學之津梁,初學之階梯耳。尤幼稚淺陋如此,則吾國科學前途之長夜漫漫,正不知何時旦耳。四十年之留學政策,其成效之昭然在人耳目者,乃復爾爾。吾友任叔永嘗言吾國今日乃無學界,乃謂豈獨無學界,乃並無學問可言,更無新文明矣。夫留學政策之失敗,過何故歟?曰是有二因焉:一誤於政府教育方針之舛誤,再誤於留學生志趣之卑下。曷言之一誤於政府也?曰:政府不知振興國內教育,而惟知派遣留學,其誤也,在於不務本而逐末。前清之季,政府以廷試誘致留學生。其視國外之大學,都如舊日之書院,足為我儲才矣。當美國之退還賠款也,其數甚鉅,足以建一大學而有餘。乃不此之圖,而以之送學生留學美國。其送學生也,又以速成致用為志,而不為久遠之計。於是崇實業工科,而賤文哲政法之學。又不立留學年限,許其畢業即歸,不令久留為高深之學。其賠款所立之清華學校,其財力殊可作大學,而惟以預備留美為志,歲擲巨萬之款,而僅為美國辦一高等學校,豈非大誤也哉此前清之誤也,今民國成立,不惟於前清之教育政策無所改進,又從而效之,乃以官費留學為賞功之具,於是有中央政府賞功留學之舉,於是有廣東、陝西、湖南、江西賞功留學之舉。其視教育之為物,都如舊日之紅頂花翎,今日之嘉禾文虎,可以做人情贈品相授也。民國成立以來,已二年矣,獨未聞有人建議增設大學、推廣國內高等教育者,但聞北京大學之解散耳。推其意以為外國大學,其多如鯽,獨不可假為吾國高等教育之外府耶?而不知留學乃一時緩急之計,而振興國內高等教育,乃萬世久遠之圖。留學收效速而影響微,國內教育收效遲而影響大。今政府歲遣學生二百人,則歲需美金十九萬二千元,和銀元四十萬有奇。今歲費四十萬元,其所造就僅二百人耳。若以此四十萬元,為國內振興高等教育之費,以吾國今日生計之廉,物價之賤,則年費四十萬元,可設大學二所,可容學生二千人,可無疑也。難者將曰:以今日吾國學界之幼稚,此國內二千人之所成就,必不如海外兩百人所成就之多。則將應之曰:此無可免者也。然則令今日所成就,較之留學,唯一與五之比例,則十年之後,或猶有並駕齊驅之一日。則?以有本國之大學在,有教師在,有實驗室在,有課堂校舍在,則猶有求學之所,有推廣學問之所也。今若專恃留學,而無國內大學以輔之,則留學而歸者,僅可為衣食利祿之謀,而無傳授之地,有無地可為繼續研究高等學業之計,則雖年年遣派留學,至於百年千年,其於國內文明無補也,終無與他國教育文明並駕齊驅之一日耳。蓋國內大學,乃以國教育學問之中心;無大學,則一國之學問無所折中,無所歸宿,無所附麗,無所繼長增高。以國內大學為根本,而以留學為造大學教師之計;以大學為鵠,以留學為矢,矢者所以至鵠之具也。如是則吾國之教育前途,或尚有萬一之希冀耳。曷言之再誤於留學生也?曰:留學生之不在為祖國造新文明,而在一己之利祿衣食;志不在久遠,而在於速成。今縱觀留學界之現狀,可得三大缺點焉:一曰苟且速成。夫留學生即無心為祖國造文明,則其誌所在,但欲得一紙文憑,以為啖飯之具。故當其未來之初,已作亟歸之計。既抵此幫,首問何校易於插班,何校易於畢業。既入校,則首詢何科為最易,教師中何人為最寬。然後入最易之校,擇最寬之教師,讀最易之課。遲則四年,早則二三年,而一紙羊皮之紙,已安然入手,儼然大學畢業生矣,學成矣。及其歸國也,國人亦爭以為某也某也,今自某國某大學畢業歸矣,學成矣。而不知四年畢業之大學生,在外國僅為問學之初級,其於高深之學問,都未窺堂奧,無論未能升堂入室矣。此種得第一級學位之畢業生,即以美國一國論,每年乃有五萬人之多(美國有名諸大學每年得第一級學位者每校都不下千人)。在人則車載斗量,不可勝數;在我則尊之如帝天,指而相謂曰,此某國某大學之畢業生也。而留學生亦洋洋自滿曰,我大學畢業生也。嗚呼!是留學之結果,僅造得此種未窺專門學問堂奧之四年畢業生,則吾國高等教育之前途,終無幸耳。二曰重實業而輕文科。吾所謂文科,不專指文字語言之學,蓋包哲學、文學、歷史、政治、法律、美術、教育、宗教諸科而言,今留學界之趨向,乃偏重實科,而輕文科。以晚近調查所得,蓋吾國留美四百餘大學學生中,習文科者僅及百人,而習工程者倍之。加入農學、化學、醫學之百餘人,則習實科者之數,即三倍於文科雲。袒實科者之說曰:吾國今日需實業工業之人才甚急。貸惡其棄於地也,則需礦師;交通惡其不便也,則需鐵道工程師;制器惡其不精也,則需機械工程師;農業惡其不進也,山林惡其不修也,則需農學大師、森林學者焉。若夫文史哲學,則吾國固有經師文人在;若夫法家政客,則今日正苦其多;彼早稻田明治大學之畢業生,皆其選也。故為國家計,不得不重實科,而輕文科。且習文科者,最上不過得一官,下之僅足以糊口,不如習工程實科者有作鐵道大王百万巨富之希望也。故為個人計,尤不得去彼而取此。此二說之結果,遂令習工程實業者充塞於留學界。其人大抵都勤苦力學,以數年之功,專施諸機械木石鋼鐵之間卒業之後,或可以繪一機器之圖,或可以布百里之路,或可以開五金之礦。試問即令工程之師遍於中國,遂可以致吾​​國於富強之域乎?吾國今日政體之得失,軍事之預備,政黨之紛爭,外交之受侮,教育之不興,民智之不開,民德之污下,凡以此種種,可以算學之程式機械之圖形解決之乎?可以汽機輪軌鋼鐵木石整頓之乎?為重實科之說者,徒見國家之患貧,實業之不興,物質文明之不進步,而不知一國治亂、盛衰之大原,實業工藝,僅其一端。若政治之良窳,法律之張弛,官吏之貪廉,民德之厚薄,民智之高下,宗教之善惡,凡此種種之重要,較之機械工程,何啻十伯倍!一國之中,政惡而官貪,法敝而民偷,教化衰而民愚,則雖有鐵道密如蛛網,煤鐵富於全球,又安能免於蠻野黑暗之譏,而自臻於文明之域也哉?且夫無工程之師,猶可聘諸外人,其所損失,金錢而已耳。至於一國之政治、法律、宗教、社會、民德、民智、則萬非他人所能代庖(今之聘外國人為憲法顧問者失算也),尤非膚受淺嚐者所能贊一辭,以其所關係,故不僅一路一礦一機一械之微,乃國家種姓文化存亡之樞機也。吾非謂吾國今日不需實業人才也,實業人才固不可少,然吾輩絕不可忘本而逐末。須知吾國之需政治家、教育家、文學家、科學家之急,已不可終日。不觀乎晚近十餘年吾國人所受梁任公、嚴幾道之影響為大乎?亦受詹天佑、胡棟朝之影響為大乎?晚近革命之功,成於言論家理想家乎?抑成於工程之師機械之匠乎?吾國苟深思其故,當有憬然於實業之不當偏重,而文科之不可輕視者矣。三曰不講求祖國之文字學術。今留學界之大病,在於數典忘祖。吾見有畢業大學而不能執筆作一漢文家書者矣,有畢業大學而不能自書其名者矣,有畢業工科而不知中國有佛道二教者矣。吾不云乎,留學者,過渡之舟楫也。留學者,篙師也,舵工也。舟楫具矣,篙師舵工畢登矣,而無帆、無舵、無篙、無櫓,終不能行也。祖國之語言文字,乃留學生之帆也,舵也,篙也,櫓也。帆飛篙折,舵毀櫓廢,則茫無涯際之大海,又安所得渡耶?徒使彼岸問津人,望眼穿耳。吾以為留學生而不講習祖國文字,不知祖國學術文明,其流弊有二:(一)無自尊心。英人褒克有言曰:人之愛國,必其國有可愛者存耳。今吾國留學生,乃不知其國古代文化之發達,文學之優美,歷史之光榮,民俗之敦厚,一入他國,目眩於其物質文明之進步,則驚嘆顛倒,以為吾國視此真有天堂地獄之別。於是由驚嘆而艷羨,由艷羨而鄙棄故國,而出主入奴之勢成矣。於是人之唾餘,都成珠玉,人之瓦礫,都成瓊瑤。及其歸也,遂欲舉吾國數千年之禮教文字風節俗尚,一掃而空之,以為不如是不足以言改革也。有西人久居中國,歸而著書曰:今中國少年所持政策,乃躉賣批發之政策也。斯言也,惡謔歟?確論歟?(二)不能輸入文明。祖國文字,乃留學生傳播文明之利器,吾所謂帆舵篙櫓者是也。今之不能漢文之留學生,既不能以國文教授,又不能以國語著書,則其所學,雖極高深精微,於莽莽國人,有何益乎?其影響所及,終不能出於一課堂之外也。即如嚴幾道之哲學,吾不知其潛深,然吾國今日學子,人人能言名學群學之大旨,物競天擇之微言也,伊誰之力歟?伊誰之力歟?又吾國晚近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其主動力,多出於東洋留學生,而西洋留學生寂然無聞焉,其​​故非東洋學生之學問高於西洋學生也,乃東洋留學生之能著書立說者之功耳。使吾國之留學生,人人皆如鄺富灼、李*登*輝,則吾國之思想政治必與二十年前絲毫無易,此可斷言者也。上所論三者,一曰苟且速成,二曰偏重實科,三曰昧於祖國文字學術。惟其欲速也,故無登峰造極之人才。惟其趨重實科也,故其人多成工師機匠,其所影響,不出一路一礦之微,而於吾所謂為祖國造文明者,無與焉。惟其昧於祖國之文字學術也,故即有飽學淹博之士,而無能自傳其學於國人,僅能作一外國文教員以終身耳,於祖國之學術文化何所裨益哉?固吾以為留學之效所以不著者,其咎亦由留學生自取之也。是故吾國數十年來之舉,一誤於政府之忘本而逐末,以留學為久長之計,而不知振興國內大學,推廣國內高等教育,以為根本之圖。國內高等教育不興,大學不發達,則一國之學問無所歸聚,留學生所學,但成外國入口貨耳。再誤於留學生之不以輸入文明為志,而以一己之衣食利祿為志。其所志不在久遠,故其所學不必高深。又蔽於近利而忘遠慮,故其所肄習多偏重工程機械之學。雖極其造詣,但可為中國增鐵道若干條,開礦產若干處,設工廠若干所耳,於吾群治進退,文化盛衰,故絲毫無與也。吾國留學政策之全行失敗,正坐此二大原因。又不獨前此之失敗已也。若政府猶不變其教育方針,若留學生猶不改其趨向志趣,則雖歲遣學生千人,致於千年萬祀之久,於吾國文明無所裨益也。但坐見舊文明日即銷亡,而新文明之來,正遙遙無期耳!吾為此懼,遂不能已於言。吾豈好為危言,以聳人聽聞哉?吾不得已也。
吾既論留學之性質及其失敗之原因矣,然則留學可廢乎?曰:何可廢也?吾不云乎,留學者,救急之上策,過渡之舟楫。吾國一日未出過渡之時代,則留學一日不可廢。以留學之效不著之故,而廢留學,是因噎而廢食也。病噎者,治噎可也,而遂廢食,不可也。患留學之失敗者,補救之可也,而遂廢留學,不可也。救之之道奈何?曰:改教育之方針而已矣。吾國在昔之教育,以科舉仕進為目的科舉之廢八年矣,而科舉之餘毒未去。吾觀於前清學部及今日教育部之設施,一科舉時代之設施也。吾觀於今日國內外學子之趨向志趣,一科舉時代之趨向志趣也。考優也,考拔也,考畢業也,廷試留學生也,畢業生與留學生之授官也,皆以仕進利祿勸學者也。上以此勸,則下以此應。無惑乎吾國有留學生至數十年之久,而不得一專門學者也。以國家之所求固不在此,而個人之所志,亦不在此也。居今日而欲以教育救國也,非痛改此仕進利祿之方針,終無效耳,終無效耳夫吾國今日果宜以何者為教育之方針乎?曰:今​​日教育之唯一方針,在於為吾國造一新文明。吾國之舊文明,非不可寶貴也,不適時耳,不適於今日之世界耳歐洲有神話,記昔有美女子忤一巫,巫以術閉之塔上,令長睡百年,以刺薔薇封其塔,人莫能入。百年既逝,有少年勇士,排薔薇而入塔,睹此長睡美人之容光,遽吻其頰,而女子遽驚覺,百年之夢醒矣,遂為夫婦。吾國之文明,正類此薔薇塔上百年長睡之美人。當塔上香夢沉酣之時,塔外眾生方擾攘變更,日新而月異。迨百年之夢醒,而塔外之世界,已非複百年前之世界。雖美人之顏色如故,而鬟鬢冠裳,都非時世之裝矣。吾國近事,何以異此。吾之長睡,何止百年?當吾夢醒之日,神州則猶是也,而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世界,已非複唐宋元明之世界。吾之所謂文明,正如百年前之畫眉深淺,都不入時。是故塔上夢醒之美人,而欲與塔外蛾眉爭妍鬥艷也,非改效時世之裝不可。吾國居今日而欲與歐美各國爭存於世界也,非造一新文明不可。造新文明,非易事也,盡去其舊而新是謀,則有削趾適履之譏;取其形式而遺其精神,則有買櫝還珠之誚。必也,先週知我之精神與他人之精神果何在,又須知人與我相異之處果何在,然後可以取他人所長,補我所不足,折中新舊,貫通東西,以成一新中國之新文明。吾國今日之急務,無急於是者矣。二十世紀之大事,無大於是者矣。以是為吾民國之教育方針,不亦宜乎?教育方針既定,則留學之辦法已不可不變。蓋前此之遣留學生,但為造官計,為造工程師計,其目的所在,都不出仕進車馬衣食利祿之間。其稍遠大者,則亦不出一礦一路之微耳,初無為吾國造新文明之志也,今既以新文明為鵠,則宜以留學為介紹新文明之預備。蓋留學者,新文明之媒也,新文明之母也。以淺陋鄙隘之三四年畢業生,為過渡之舟,則其滿載而歸者,皆其三四年中所生吞活剝之​​入口貸也,文明雲乎哉!文明雲乎哉!吾故曰:留學方法不可不變也。改良留學方法之道奈何?曰:第一需認定留學乃是救急之圖,而非久長之計(其說見一),久長之計乃在振興國內之高等教育。是故當以國內高等教育為主,而以留學為賓;當以留學為振興國內高等教育之預備,而不當以國內高等教育為留學之預備。今日之大錯,在於以國內教育僅為留學之預備。是以國中有名諸校,都重西方,用西方教授科學。學生以得出洋留學為最高之目的,學校亦以能使本校學生可考取留學官費,或能直入外國大學,則本校之責已盡矣。此實今日最大之隱患。其流弊所及,吾國將年年留學永永為弟子之國,而國內文明終無發達之望耳。欲革此弊,當先正此反客為主,輕重失宜之趨向,當以國內高等教育為主腦,而以全副精神貫注之,經營之。留學僅可視為增進高等教育之一法。以為造成專門學者及大學教師之計,上也;以為造成工師機將以應今日急需之計,其次也;至於視留學為久長之計,若將終身焉,則冥頑下愚之下策矣。不佞根據上列理由,敬擬二策:一曰慎選留學,所以挽救今日留學政策只失也;二曰增設大學,所以增進國內之高等教育為他日不留學計也。今分條詳論之如下。第一, 慎選留學之法,可分四級論之。甲 考試資格。凡學生非合下列資格者,不得與留學之選:(子)國學:須通曉《四書》、《書經》、《詩經》、《左傳》、《史記》、《漢書》,考試時,擇各書中要旨,令疏說其義。(丑)文學:作文能自達其意者,及能譯西文者。其能通《說文》與夫《史》、《漢》之文及唐詩宋詞者尤佳,不必能作詩詞,但能讀足矣。(寅)史學:須通曉吾國全史(指定一種教科書,如夏穗卿《中國歷史》之類)。


(理由)上列三門,初不為苛求也。國文,所以為他日介紹文明之利器也;所籍文學,欲令知吾國古文明之一斑也;史學,欲令知祖國歷史之光榮也。皆所以興起其愛國之心也。凡此三者,皆中學以上之學生人人所應具之知識,以此為留學生之資格,安得為苛求乎?(卯)外國語:留學之國之言語文字,需能讀書作文,如留英美者須英文,留德法者須德法文,皆須精通。此外尚須通一國近世語言,如留英美者,英文之外,須通德文或法文。以粗知文法大義,能以字典讀書為度。 (理由)外國大學生大抵多能通二三國文字。在美國則入大學尚可以中國文代希臘拉丁,有時德法文亦可於入大學後補習,有時竟可豁免;然欲入大學畢業院,非通德法文,即不能得博士學位。故宜以早習之為得計也。(辰)算學:代數、平面幾何、立體幾何、平面三角萬不可少,否則不能入大學。(巳)科學:物理、化學之大概,動植生理,能通更佳。(午)所至之國之歷史政治:如至美者,須稍知美之歷史政治,至少需讀白來斯氏之《平民政治》(James Bryce's “American Commonwealth”)。 (理由)留學生不獨有求學之責,亦有觀風問政之責,非稍知其國之歷史政治,不能覘國也。


以上所列,為選送留學萬不可少之資格,以非此不能入外國大學也。論者或謂今日能具此種資格者蓋鮮,不知留學為今日要圖,若無及格學生,寧缺可也,不可濫竽以充數也。且國家苟懸此格以求之,則國中欲得官費留學者,必將竭力求及此格,不患缺也乙 留學年限。求學第一大病在於欲速成。第二大病在於陋隘。速成者淺嚐而止,得一學士文憑即已滿意,不自知其尚未入學問之門也。陋隘者除所專習之外,別無所知吉見有畢業大學工科,而不知俾斯麥為何許人者矣。欲革此二弊,當採限年之法。(子)凡留學之第一二年,一律學文科(Arts and Sciences或名Academic Course),彼可多習語言文字、政治、歷史、哲學、理化之類,以打定基礎,開拓心胸。二年之後,然後就性之所近習專科,或習文藝,或習實業工程焉。(醜)所學四年畢業之後,習文科者須入畢業院,至少再留一年,能更留二三年尤佳其習工程者,至少須至實地練習一年,始可令歸。丙 鼓勵專門學問。以上所陳資格、年限,都為直入大學者計耳。在外國大學四年畢業,其事至易,而所學綦潛,不足以言高深之學問也。真正專門之學問,須於畢業院求之,故當極力鼓勵學生入畢業院。其法有三:(子)擇私費學生已畢業外國大學,又得大學保證,其所學果有心得堪以成就者,由國家給與官費,令入畢業院,繼續所學。(醜)擇本國大學畢業生成績優美、有志往外國繼續研究所學者,與以官費。(理由)所以必須大學保證其學有心得成績優美者,以畢業乃是易事,往往有所學,毫無心得,而勉強及格得畢業者,故須保證也。(寅)設特別專門官費。特別專門官費者,指定某項官費,需用作留學某種學問之費,如設礦學官費若干名,昆蟲學官費若干名之類。此種官費,辦法如下:(一)分科:分科視國家時勢所急需而定。如需昆蟲學者,則設昆蟲學官費;需植物學者,則設植物學官費是也。(二)資格:凡於指定之科學有根柢,又有志研究更深學問者,皆得應考。又凡在外國大學專門已有成績者,但有大學本科掌教保證,亦可給與。 (參觀丙子)丁 官費留學生對於國家之義務。官費留學省歸國之後,得由中央政府或各省政府隨時徵召,或入國家專門圖書館編撰教科書,或在國家大學或各省立大學任教授之責,或在國家工廠任事,或在各部效力。其服勞之期限,視其人留學之年限而定。在此服勞期內,所受薪俸,皆有定額。著為律令。其有不服徵召者,有罰,國家得控告之。上所述諸條,皆改良留學之辦法,但可施諸官費學生,而不能施諸私費學生者也。以今日留學界官費者俱十之六七,其費既出自國家,易於整頓改革。彼私費學生,費自己出,非國家所能干預,無可如何也。第二,增設大學。吾國誠以造新文明為目的,則不可不興大學,徒恃留學無益也。國內之大學,乃一國學術文明之中心;無大學,則輸入之文明,皆如舶來之入口貨,一入口立即銷售無餘,終無繼長增高之望(其說互見二)。吾國比年以來,留學生日眾而國中高等教育毫未進步者,蓋以僅有留學而無大學以為傳布文明之所耳。國中無完美之大學,則留學生雖有高深之學生,無所用之,其害一也。國中無地可求高等學問,則學者人人都存留學之志,而國內文明永無進步之望,其害二也。外國大學四年畢業之學科(即所謂Under-graduate Course),國內大學盡易教授,何必費時傷財,遠求之於萬里之外乎? (實科稍難,文科更易。)其害三也。外國有名之大學,當其初創,都嘗經過一草昧​​經營之時代,非一朝一夕即可幾今日完美之境。吾國設大學於今日,雖不能完備,而他日猶有繼長增高急起直追之一日。若並此篳路襤褸之大學而亦無之,更安望他日燦爛光華之大學哉?其害四也。今國學荒廢極矣!有大學在,設為專科,有志者有所肄習,或尚有國學昌明之一日;今則全國乃無地可習吾國高等文學,其害五也。積此五害,吾故曰不可不興大學。(附註)吾國今日有稱“大學”者若干所,然夷考其學科,察其內容,其真能稱此名者,蓋甚少也。大學英名University,源出拉丁Universitas,譯言全也,總也,合諸部而成大全也。故凡具各種專門學科合為一大校者,始可稱為大學。其僅有普通文科,或僅有一種專門學科者,但可稱為學院,或稱某科專門學校。 College即如記者所居康南耳大學,乃合九專校而成:曰文藝院,曰農學院,曰法學院,曰機械工程院,曰土木工程院,曰建築學院,曰醫學院,曰獸醫學院,曰畢業院。此九院者,分之則各稱某院,或某校,合之乃成康南耳大學耳。今吾國乃有所謂文科大學,經科大學者,夫既名經科,既名文科,則其為專科學校可知,而亦以大學名,足見吾國人於“大學”之真義尚未洞然也。後此本文所用“大學”概從此解,其僅有一種專科者,則稱專科學校(省稱專校)。增設大學之計劃,管見所及,略如下方:一、國家大學。直接隸屬中央教育部,擇最大都會建設之,如今之北京、北洋、南洋三大學皆是。此等大學,宜設法為之推廣學科(今此三大學制學科不完極矣,幾不能名為大學),增置校舍,及實驗室。增設學額,分攤各省,省得送學生若干人。此等國家大學,代表全國最高教育,為一國觀瞻所在,故學科不可不完也,試驗場不可不備也。校中教師宜羅致海內外名宿充之。所編各學科講義,宜供全省大學之教本大學之數,不必多也,而必完備精全。今不妨以全力經營北京、北洋、南洋三大學,務使百科咸備,與於世界有名大學之列,然後以餘力增設大學於漢口、廣州諸地。日本以數十年之力經營東京西京兩帝國大學,今皆有聲世界矣。此其明證,未嘗不可取法也。二、省立大學。省立大學,可視本省之急需而增置學科,如浙江大學則宜由蠶學種茶專科,福建大學則宜有漆工及造船專科,江西大學則宜有瓷器專科之類,此省立大學之益也。省立大學可就今之高等學堂改設之。先於高等學堂內設大學科,以高等畢業生及招考所得者實之。又可合本省之高等實業、高等商業、法政專科、路礦學堂、高等師範諸校而並為一大學,即可節省無數監督提調之薪俸,又可省去無數之教員,利莫大焉。省立大學隸於本省之教育司,由本省議會指定本省租稅若干為經費。省立大學學費宜輕,能免費更佳。如不能免費,則每縣應有免費生若干名,以考試定之各省大學,入學程度及畢業年限,均由中央教育部定之,以規劃一。其畢業所得學位,與國家大學所給同等。畢業生之程度,宜竭力求與各國大學同等。內地人少民貧之省,不能設大學者;可與他省聯合設立大學,如陝甘大學、雲貴大學之類。三、私立大學。凡以私人財產設立大學者,須將所捐財產實數及立學宗旨,呈報本省教育司立案。成立之後,宜由教育司隨時考察其成績。其成效已大著者,國家宜匡助之。匡助之法,或捐款增設學科於其校中,以助成其完備(記者所居之康南耳大學為私立大學,而紐約省政府乃設農院及獸醫院於是),獲捐款設免費額若干名於其校中,彼貧家子弟得來學焉。私立大學之入學資格及畢業年限,皆須與國家大學及省立大學同等。私立大學在各國成績卓著,而尤以美國為最著。美國有名之大學,哈佛Harvard,耶爾Yale,康南耳Cornell,約翰霍鏗John's Hopkins,卜郎Brown,芝家角Chicago(煤油大王洛克斐老所捐),皆私立大學也。私立大學非一人所能成,所賴好善之士,慷慨繼續捐助,以成創始者之美,始有濟耳。以上所述三種大學,略具梗概而已,尚有專科學校亦關緊要,故附及焉。四、專科學校(或官立或私立)。上所述之大學,皆以一大校而具若干專校者也。諸專校為一校,既可節省許多職員教員之薪俸,又以諸校同居一地,學生可於本科之外,旁及他科,可免陋隘之弊。惟有時或經費不足設大學,或地方所需以某科為最急,或其位置所在,最適於某科,於是專科學校興焉。在吾國,如江西之景德鎮可設瓷器專科學校,萍鄉、大冶科設礦業學校是也。專科學校有三大目的:(一)在於造成實用人才。如礦業學校需造成礦師,鐵道學校在造成鐵道工程師之類。 (二)在於研求新法以圖改良本項實業。如瓷業學校不獨須研究瓷器之製造,並須研究改良吾國瓷業之法。 (三)在於造成管理之人才。今人徒知工程之必要,而不知工程師正如一種人型的機器,供人指揮而已。各種工業實業之發達,端賴經理得人。此項經理之才,譬之軍中之將帥,一軍之安危勝負系焉。若工程師則兵而已耳,槍砲而已耳,是故專校宜注意此​​項知識。習銀行者,不獨能簿記分明而已,尤在能深知世界金融大勢。習鐵路者,不獨知繪圖築路,尤宜知鐵路管理法及營業法。專科學校畢業生,宜與大學畢業生同等。以上所述大學及專校之組織,但就管見所及,貢其鄒蕘而已。此外尚有二要點,亦未可忽,略稱之如下:(甲)大學中宜設畢業院。畢業院為高等學問之中心,以四年畢業之大學生,尚未足以語高深之學問。各國於學問,其有所成就者,多由畢業院出者也。鄙意宜鼓勵此種畢業院。院中組織,以本學所有各科正教習兼畢業院教習,另推一人主之。院中學科以研究有心得為重。美國大學畢業院有兩種學位:一為碩士,至少需一年始可得之,一為博士,需三年始可得之。院中學生須擇定一正科一副科(欲得博士者須二副科),所習各科大概多關此二科者。又須於正科內擇定一重要問題,足資研究者,而旁搜博採以研究之。有所心得,乃作為論文,呈本科教師,謂之博士論文,或碩士論文。如所做論文果有價值,則由大學刊行於世。(乙)大學中無論何科,宜以國語國文教授講演,而以西文輔之。此條在今日似不能實行,其故以一、則無譯本之高等教科書;二、則當教員者未必人人能編講義;三、則科學名詞未能統一,不宜編著書籍。此三層阻力,可以下法消除之:
(一)國家設專門圖書館,選專門學者居其中,任以二事:(子)編譯專門教科書供各大學採用。(醜)編譯百科詞典。凡譯著書者須遵用詞典中名詞,以求統一。詞典未出版以前,譯書著書者,需將所用名詞,送交此館中本科編纂人,得其核准。如著譯人不願用詞典中名詞,須註明“詞典中作某名”。此圖書館或即與國家所立大學同設一處,彼編譯教科書者即可實地練習,視其書適用與否。(二)凡國立省立各大學中,非能用國文教授者不得為教師。其能自編講義者聽,惟所用名詞,須遵用國家專門圖書館詞典。其不欲編講義者,可採用圖書館所編之教本。(三)大學生至少須通一國外國文字,以能讀書為度,故各大學可用西文書籍為參考互證之用。
夫居今日而言,大學必用國文教授,吾亦知其難。惟難不足畏也,今日勉為其難,他日自易易。若終不為,則難者終無變易之一日耳。須知吾輩今日求學問,並非僅作入他國大學計已也,乃於令吾所學於人者,將由我而輸入祖國,彼人人皆可學之然則非以國文著譯書籍不可。今之所以無人著譯科學書籍者,以書成無所用之,無人讀之耳。若大學既興,而尤不能用國文教授講演,則永永無以本國文字求高等學之望矣!

結論吾作《非留學篇》乃成萬言。冗長蕪雜之咎,吾何敢辭!今欲提拮綱領,為國人重言以申明之,曰:吾國今日處新舊過渡青黃不接之秋,第一急務,在於為中國造新文明。然徒恃留學,決不能達此目的也。必也一面亟興國內之高等教育,俾固有之文明,得有所積聚而保存,而輸入之文明,亦有所依歸而同化;一面慎選留學生,痛革其速成淺嚐之弊,期於造成高深之學者,致用之人才,與夫傳播文明之教師。以國內教育為主,而以國外留學為振興國內教育之預備,然後吾國文明乃可急起直追,有與世界各國並駕齊驅之一日,吾所謂“留學當以不留學為目的”者是也。徒知留學之益,乃恃為百年長久之計,則吾堂堂大國,將永永北面受學稱弟子國,而輸入之文明者如入口之貨,扞格不適於吾民,而神州新文明之夢,終成虛願耳!吾為此懼,遂不能已於言。知我罪我,是在讀者。
本文作於1912年(作者時年21歲),原載《留美學生年報》第三年本(1914年1月出版),後擬載《甲寅》月刊第1卷10號(1915年10月出版),因作者遺失底稿未果。今據甘陽、李猛編:《中國大學改革之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所刊版本錄入胡適(1891年12月17日生,1962年2月24日歿)1910年,考取第二批清華庚子賠款留學美國官費生,入美國康奈爾大學農學院。1912年,轉入該校文學院,修哲學、經濟、文學。1914年,被委為康奈爾大學學生會哲學群學部部長;獲該校學士學位。1915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為美國哲學家杜威。1917年,通過哲學博士研究生的最後考試;歸國後受聘為北大教授(主講哲學、英國語言文學)。1927年,獲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1938-1942年,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1945-1949年,任北大校長。1957年,受任台灣“中央研究院院長”。

2014年7月25日 星期五

沈寂:胡適政論與近代中國(1994);胡適與蔣介石 (2014)

胡適與蔣介石
這本書據作者說也是十餘年前的稿子......。
胡適與蔣介石
  • 系列名:讀歷史
  • ISBN13:9789863262053
  • 作者:沈寂
  • 裝訂/頁數:平裝/498頁
  • 版次:1
  • 規格(高/寬/厚):23*16*2.5cm
  • 出版社: 秀威資訊科技
  • 出版日:2014/07/

  • 從新文化運動到北伐戰爭,從筆尖到槍尖,中國近代史上的兩位重要人物:胡適與蔣介石,一文一武,卻同樣地給予了當時晦暗無光的時代,更多改變的契機。國民革命時期結緣的兩人有甚麼樣的交集互動?他們的過去又有何相似與相異呢?跟隨著兩位中國近代重要人物的蹤跡,將更深層剝解歷史的發生和推衍。

本書特色

改變中國近代歷史的兩位重要人物,一文,一武;文英雄是胡適,武英雄是蔣介石。

作者簡介

沈寂,1930年生於江蘇武進縣,195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曾任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從事中國近代史和陳獨秀、胡適等近代人物研究,著有《陳獨秀傳論》、《胡適史論拾零》、《中國近代史事論叢》,編著有《陳獨秀年譜長編》,編有《胡適學術文集》之《新文學運動》卷和《語言文學研究》卷等。

目錄

楔 子
前 篇
一、胡蔣二氏的祖籍與家庭
(一)祖籍
1、上莊
  2、溪口
(二)家庭
1、胡傳與蔣肇聰
2、胡、蔣祖先的傳說
二、少年老成的「糜先生」與「瑞元無賴」
(一)寡婦教子
(二)秉性自幼相異
(三)春暉
三、相異而又相似的婚姻
(一)胡適的婚戀
1、「名分」婚姻
2、知識伴侶
3、重新「假設」失敗
4、新文化與舊倫理
(二)蔣介石的婚戀
1、談戀愛適得其反
2、「不得已」的「好色」
3、與宋美齡結婚
(三)相異相似,孰得孰失
四、文武兩道與兩種革命
(一)胡適的求學與文學革命
1、胡適學文
2、文學革命
(二)蔣介石的求學與政治革命
1、蔣介石習武
2、政治革命
五、訪蘇各有心得
(一)蔣介石由訪蘇而反蘇
1、孫逸仙「以俄為師」
2、代表團的使命
3、與孫中山不同的心得
(二)胡適為蘇俄的政治大試驗所感動
1、驗證蘇俄的「狄克推多」
2、對新俄持理解態度
3、蘇俄走的也是美國的路
中篇 「介石」與「適之」
一、「羅伯斯庇爾」 臥龍新隱士
(一)中國式「羅伯斯庇爾」的形成
1、蔣介石提議北伐
2、蘇聯顧問在廣州
3、「羅伯斯庇爾的革命獨裁」之形成
4、黨內合作的本質
5、鮑羅庭「迎汪抑蔣」失販
(二)臥龍新隱士
1、胡適的新思考與新的抉擇
2、大都會的隱士
3、眾顧「臥龍」胡先生
二、蔣介石統一全國 胡適之筆伐國民黨
(一)蔣介石統一全國
1、繼續北伐
2、削平新藩鎮
(1) 中央集權
(2) 中原大戰
(3) 黨內的反對派
(二)胡適筆伐國民黨
1、投石問路
(1) 撰寫《名教》
(2) 端詳新政權
2、人權運動
(1) 重操「言論事業」
(2) 人權運動
三、國民黨與胡適較量
(一)國民黨圍剿胡適
1、言不成理的批判開道
2、各級黨部群起討伐
3、社會上的反響
(二)胡適不服、反攻
1、不服
2、尋機回敬
3、國民黨無力的迴響
4、社會餘音
四、蔣介石與胡適相知
(一)黨政部門的感應與相知
1、與政府中「民主派」的感應
(1)「治權行使之規律案」
(2)「人權法草案」
(3)勵行國語教育
2、國民黨黨內反對派的應對
(1) 胡漢民對黨治體制的設計
(2) 胡漢民不與胡適「共中國」
(3) 汪精衛充當黨內「民主」派
3、蔣介石採納反對者的意見
(1) 蔣介石的「江電」
(2) 軟禁胡漢民
(3) 宋子文找胡適聯絡
(二)胡適擬徹底「修正國民黨」
1、「修正」方案
(1) 七條改革國民黨的方案
(2) 前所未有的革新創見
2、使政府像個近代政府
(1) 擇自覺努力革命之路
(2) 不以「征服」求統一
(3) 使國民政府成為「穩固」的中央政府
(4) 中央政府應為社會的共信物
(三)較量而相知
後篇1 鞏固政制無黨政治
一、重擇高效政制
(一)蔣介石擬選擇高效政制
1、蔣汪接近
2、擬選擇法西斯蒂
3、鼓吹法西斯主義
4、新生活運動
(二)蔣介石、胡適晤面
1、蔣、胡第一次相晤
2、「建設的政治哲學」提綱
二、檢討民主進程
(一)《新月》等刊物的回應
1、國民會議的許可權
2、對蔣介石演詞的批評
3、對《約法》的批評
4、為新生活運動進一解
(二)應建具中國特色的憲政
1、南京政府的大病所在
2、走中國特殊風範的憲政之路──無黨政治
3、中國極需恢復社會重心
後篇2 抗日戰爭
一、臥薪嚐膽低調抵抗
(一)蔣介石臥薪嚐膽
(二)胡適低調抵抗
1、低調與抵抗
(1) 主張交涉、求得十年的和平
(2) 感謝李頓調查團
(3) 要學到「能弱」
二、「安內」憲政
(一)蔣介石安內的演變
1、對地方勢力的「統一」
(1) 突發的「閩變」
(2) 粵桂之患
2、調整對中共的策略
(二)胡適主張憲政「安內」
1、憲政安內
(1) 專制不是現代建國的必要階段
(2) 民主政治是時代的趨勢
2、新式獨裁在中國亦無必要
(1) 汪蔣的許諾應予肯定
(2) 新式獨裁不如幼稚園政制
(3) 求一政治的共信
(三)「安內」與「攘外」的關係
三、長期抗戰 理智苦撐
(一)蔣介石長期抗戰
1、第一階段
2、相持階段
(二)胡適主張理智苦撐
l、由避戰到苦撐
2、對汪精衛外交路線的批判
3、弱國更需要外交──國際組織的構想
四、任書生為大使 透視日本侵華
(一)蔣介石任書生為大使
1、應徵出使
2、勉力執行政府所交外交任務
3、拼命的「過河卒子」
4、書生大使
5、不合則去
(二)胡適透視日本侵華
1、以中國為其「利益線」。
2、走民族擴張自殺之途
3、現代化中的「保留」
4、對中日關係的瞻望
(三)中國國際地位在抗戰中提高

終篇1從勝利走向失敗 在野幫政府的忙
一、先禮後兵 回歸教育界
(一)蔣介石先禮後兵
1、重慶談判
2、形式上的政治協商
3、訴諸武力
(二)胡適回歸教育界
1、就任北大校長
2、不組政黨
二、單獨「制憲」「行憲」 在野幫政府的忙
(一)蔣介石單獨「制憲」「行憲」
1、制憲國大
2、行憲國大
(二)胡適在野幫政府的忙
1、對憲政的評價
2、不入政府
三、冷戰中的熱戰 論兩種政黨
(一)世界冷戰格局中的中國內戰
1、《中蘇友好同盟》簽訂前後
2、在內戰中失敗
3、史達林不守國際準則
(二)胡適論兩種政黨
1、天真的建議是「歷史錯誤」
2、論兩種政黨
四、第二條戰線論學生運動
(一)北大的學生運動
1、美兵強姦北大女生沈崇案
2、第二條戰線
3、軍警捕學生要依法
(二)論中國學生干政
1、學生干政的原因
2、學生要理智守法
3、「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
終篇2 死守臺灣 抱節守志
一、絕處逢生政府諍友
(一)難兄絕處逢生
1、念念不忘反共復國
(1) 離開大陸
(2) 絕處逢生
(3) 「毋忘在莒」
2、偏安經營
(1) 改造國民黨
(2) 經濟建設
3、恢復總統職位
(二)難弟為政府諍友
1、現代的「伯夷」
(1) 不食「嗟來之食」
(2) 痛定思痛的中美關係
2、作政府的諍友
(1) 函諫
(2) 面諫
(3) 借古諷今——威權與自由的衝突
3、「兩峰對峙」
(1)《自由中國》
(2)「雙水分流」
二、再次任總統 容忍與自由
(一)難兄連任總統
1、再任總統
2、仍欲伺機反攻大陸
3、經濟繼續起飛
4、總統連任死而後己
(二)難弟的容忍與自由
1、逆流勇進,出任中研院院長
2、遵憲,反對總統三連任
3、政治家的風度
(1) 容忍與自由
(2) 容忍與內戰
(3) 容忍與言論
4、雷震案
(1) 鼓勵雷震組織在野黨
(2) 袒護雷震
(3) 胡蔣對話



胡適政論與近代中國

  • 作者:沈寂
  • 出版社:台灣商務
  • 出版日期:1994年07月15日
  • 語言:繁體中文
引言
留學美國的訓練 1910-17
北洋政府時期的"新努力" 47
對不同之政見的爭鳴與選擇 73
與國民黨的較量與相知 83
在野幫政府的忙 177
尾聲 231

内容简介 · · · · · ·

  在中國文學史上,胡適對白話文的貢獻是無庸置疑的;在政治史上,他亦以力爭自由而被許為〝自由導師〞。雖然他曾說過談政治是他的〝歧路〞,然而觀其一生與政治似乎又結下了不解之緣。
  自1910年代開始,胡適先後在《努力週報》、《獨立評論》、《自由中國》等刊物發表其政論。他不贊同共產黨,也曾批評過國民黨;他不願從政,當〝政府的尾巴〞,但終於亦由〝諍友〞變為〝盟友〞,真正踏上〝岐路〞。
  在當時風雲變幻的時代,胡適以學身分標樹的自由主義政見。究竟發揮過甚麼作用和影響,是本書探討的主要問題。

作者简介 · · · · · ·

沈寂,1930年生於江蘇武進縣。1958年畢業於上海復旦大學歷史系。
  現任安徽大學歷史系教授。從事中國近代史和陳獨秀、胡適等近代人物的研究。編著有《胡適學術文集》之《新文學運動》卷和《語言文字研究》卷等。

楊萬里/推薦"誠齋集"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1936/6/29 日記)/錢鍾書《宋詩選注》論楊萬里




《胡適作品集》29 :《胡適選註的詩選》 :《絕句一百首》1934/《每日一首詩》

 《絕句一百首》1934中楊萬里十首,1934和1937年選錄。

早行

園花開盡路花開,
白白紅紅各自媒。
莫問早行奇絕處,
四方八面野香來。
       ----楊萬里 (胡適1934.4.28選)


胡適推薦"誠齋集"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第384頁(2月14) 附近 即 在病中痛讀
讀《楊誠齋文集》(乾隆六十年彭淑本)。此本《詩集》不缺,《文集》只有四十三卷,缺五十卷。此本另多出《錦繡集》三卷。二月十八日在家休息,坐起作字仍不舒服。二月十九日

向胡頌平解釋"分茶=茶道" pp. 3530/3531

南宋楊萬里 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兩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誠齋集·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三


誠齋集·卷一百三十一~卷一百三十三: (宋)楊萬里: Free Download ...

Author: (宋)楊萬里
Subject: 四庫全書薈要; 集部; 別集類;
Language: Chinese
Digitizing sponsor: China-America Digital Academic Library (CADAL)
Book contributor: 浙江大学图书馆
Collection: universallibrary






1935/5/8 胡適日記全集:- Google 圖書結果  
頁197


... 引王若虛《詩話)云:
朱少章論江西詩律,以為「用昆體功夫而造老杜渾全之地」。


此論甚有暗示意味。宋詩之佳處在於打破唐詩的格律聲調, 用說話作文的方法來作詩。 ...二十首,如荊公的絕句,如東坡的(泗州僧伽塔) ,如山谷的(題蓮華寺) ,如放翁的絕句,如楊誠齋的晚年詩。但宋詩人終不曾完全拋棄 ...
泗州僧伽塔①
我昔南行舟击汴,逆风三日沙吹面。我昔南行舟擊汴,逆風三日沙吹面。
舟人共劝祷灵塔,香火未收旗脚转。舟人共勸禱靈塔,香火未收旗腳轉。
回头顷刻失长桥,却到龟山未朝饭。回頭頃刻失長橋,卻到龜山未朝飯。
至人无心何厚薄②,我自怀私欣所便。至人無心何厚薄②,我自懷私欣所便。
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者怨。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順風來者怨。
若使人人祷辄遂,告物应须日千变。若使人人禱輒遂,告物應須日千變。
我今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③。我今身世兩悠悠,去無所逐來無戀③。
得行固愿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得行固願留不惡,每到有求神亦倦。
退之旧云三百尺④,澄观所营今已换。退之舊云三百尺④,澄觀所營今已換。
不嫌俗士污丹梯⑤,一看云山绕淮甸。不嫌俗士污丹梯⑤,一看雲山繞淮甸。

《泗州僧伽塔》 - 作品注释 《泗州僧伽塔》 - 作品註釋

①僧伽塔:唐西域人僧伽大师在泗州所建之塔。 ①僧伽塔:唐西域人僧伽大師在泗州所建之塔。 僧伽去世后葬其骨灰於于此。僧伽去世後葬其骨灰於於此。
②至人:道德修养达到最高境界的人。 ②至人:道德修養達到最高境界的人。
③“去无”句:意思是我自己的升沉进退,全由命运安排,没有什么追求,也没有什么留恋,反映苏轼因攻击新法被贬后的消极情绪。 ③“去無”句:意思是我自己的升沈進退,全由命運安排,沒有什麼追求,也沒有什麼留戀,反映蘇軾因攻擊新法被貶後的消極情緒。
④“退之”两句: 韩愈在《送僧澄观》诗中说,僧伽塔经澄观重建。 ④“退之”兩句: 韓愈在《送僧澄觀》詩中說,僧伽塔經澄觀重建。 有三百尺之高,到公元982年( 宋太宗太平兴国七年)及984年(雍熙元年)均有增修。有三百尺之高,到公元982年( 宋太宗太平興國七年)及984年(雍熙元年)均有增修。
⑤“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 ⑤“俗士”:出家人目中的普通人。 俗士,是作者自指。俗士,是作者自指。 丹梯:指塔中的梯子。丹梯:指塔中的梯子。


1936/6/29 日記

胡適日記全集:

終日不許吃飯喝水,到下午四點始得食。讀《誠齋集》之《南海集》,最愛其桂源鋪
萬山不許
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誠齋曾用此題材作一詩云 ...

這待後人來補



  






2011年1月29日星期六


推薦"誠齋集" 分茶=茶道

胡適推薦"誠齋集"。向胡頌平解釋"分茶=茶道" ,pp. 3530/3531。

南宋楊萬里 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兩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



茶碗/茶杯/茶甌

感謝KenSU 的說法
Dear HC:

台語說的是「茶甌」。

福建地名:「建甌」。

現今北京話「ㄡ」,對應到台語的「ㄠ」:


-----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號誠齋,江西吉水人。 宋高宗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曆任贛州司戶,永州零陵丞。後被召爲國子博士,先後擔任祕書少監、祕書監。又入爲東宮侍讀,官至寶謨閣學士。他曾屢 次上疏指摘朝政,觸怒權相韓侘胄,遂居家拒不出仕。 所著《誠齋集》133卷(包括10種詩集及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本;《楊文節公詩集》42卷,有乾隆間刻本;《誠齋易傳》20卷,有曝書亭影宋本; 《誠齋詩話》1卷,有《曆代詩話續編》本。


楊萬里生平

楊萬里故里:江西省吉水縣黄橋鎮湴塘村
楊萬里故里:江西省吉水縣黄橋鎮湴塘村
建炎元年丁未九月二十二日(公元1127年10月29日),楊萬里呱呱墜地。這是一個風狂雨横的年代。金兵大擧入侵中原,於上年閏十一月攻陷汴京,這年 四月,俘虜徽宗、欽宗二帝及太子、宗戚三千人北去,北宋宣告滅亡。五月,康王趙構即位,是爲高宗,建立了偏安江南的南宋王朝。從此,便開始了宋、金戰戰和 和南弱北強的長期對峙局面。
楊萬里八歲喪母。父親楊芾(公元1096-1164年〉,字文卿,號南溪居士。他精通《易經》,常忍着饑寒購買書籍,積十年,得藏書數千卷。他曾指着藏書對楊萬里說:“是聖賢之心具焉,汝童怒之!”(胡銓《楊君文卿基志銘》)
在父親的影響下,楊萬里自幼讀書非常勤奮,廣師博學,鍥而不舍。他14歲拜高守道爲師,17歲拜王庭程爲師,21歲拜劉安世、劉廷直爲師。紹興二十年 (公元1150年)春赴臨安參加禮部試,落第而歸,仍繼續求學。27歲拜劉才邵爲師。幾年後在贛州司戶任上,父親又擕領他去拜見滴居南安的張九成和途經贛 州的胡錐。王庭珪、張九成、胡銓等前輩的學問、節操以及力主,抗金的愛國精神,給了楊萬里以重要的影響。
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楊萬里進士及第。授贛州司戶,後調任永州零陵縣丞,得見謫居在永州的張浚,多受其勉勵與教誨。
孝宗即位後,張浚入相,即薦楊萬里爲臨安府教授。未及赴任,即遭父喪,服滿後改知奉新縣。
乾道六年(1170年)任國子博士,開始作京官,不久遷太常丞,轉將作少監。
淳熙元年(1174年)出知漳州,現改知常州。六年,提擧廣東常平茶鹽,曾鎮壓沈師起義軍,升爲廣東提點刑獄。不久,遭母喪去任,召還爲吏部員外郎,升郎中。
淳熙十二年 (1185年)五月,以地震應詔上書,極論時政十事,勸諫孝宗姑置不急之務,精專備敵之策,堅決反對一些人提出的放棄兩淮、退保長江的誤國建議,主張選用人才,積極備戰。次年,任樞密院檢詳官兼太子侍讀。
淳熙十四年(1187年),遷祕書少監。高宗崩,萬里因力爭張浚當配享廟祀事,指斥洪邁“指鹿爲馬”,惹惱了孝宗,出知筠州(今江西高安)。光宗即位,召爲祕書監。
紹熙元年(1190年),爲接伴金國賀正旦使兼實錄院檢討官。終因孝宗對他不滿,出爲江東轉運副使。朝廷欲在江南諸郡行鐵錢,楊萬里以爲不便民,拒不奉詔,忤宰相意,改知贛州。
萬里見自己的抱負無法施展,遂不赴任,乞祠官(無實際官職,隻領祠祿,等於退休)而歸,從此不再出仕,朝命幾次召他赴京,均辭而不往。
開禧二年(1206年),因痛恨韓侂胄弄權誤國,憂憤而死,官終寶謨閣文士,諡“文節”。


楊萬里文學成就

楊萬里
楊萬里
楊萬里的創作經歷見於《江湖集》和《荆溪集》的自序。據他說,他最初學江西派,後來學王安石的絕句,又轉而學晚唐人的絕句,最後“忽若有悟”,誰也不 學,“步後園,登古城,采擷杞菊,攀翻花竹,萬象畢來,獻餘詩材”,從此作詩非常容易。同時人也讚歎他的“活法”、他的“死蛇弄活”和“生擒活捉”的本 領。

楊萬里在當時有很大的影響。他的詩與陸游、範成大、尤袤齊名,稱“中興四大家”(南宋四大家)。他起初模仿江西詩派,後來認識到江西詩派 追求形式、艱深蹇澀的弊病,於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盡焚其力作詩篇千餘首,決意跳出江西詩派的窠臼而另辟蹊徑。他在《荆溪集自序》中曾回憶過自己走 過的創作道路:“餘之詩,始學江西諸君子,既又學後山(陳師道)五字律,既又學半山老人(王安石)七字絕句,晚乃學絕句於唐人。……戊戌作詩,忽若有悟, 於是辭謝唐人及王、陳、江西諸君子皆不敢學,而後欣如也。”他在詩中也曾明確表白:“傳派傳宗我替羞,作家各自一風流。黄(庭堅)陳(師道)籬下休安腳, 陶(潛)謝(靈運)行前更出頭。”(《跋徐恭仲省幹近詩》之三)正因爲他不隨人腳跟、傍人籬下,敢於别轉一路,推陳出新,終於自成一家,形成了他獨具的詩 風,其詩風格純樸,語言口語化,構思新巧,號爲“誠齋體”。對當時詩壇風氣的轉變,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楊萬里學問淵 博,才思健擧。他的作品不拘一格,富有變化,既有“歸千軍、倒三峽、穿天心、透月窟”雄健富麗的鴻篇巨制;也有狀物姿態,寫人情意,隨手拈來,卻能曲盡其 妙的寫景抒情小詩。詩風平易自然、構思新巧、幽默風趣、清新活潑,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他又十分注意學習民歌的優點,大量吸取生動清新的口語謠諺入詩,因 此,他的作品往往“俚辭諺語,沖口而來”(蔣鴻翮《寒塘詩話》),給人純樸自然的感受。如:“月子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愁釘人來關月事,得休休去 且休休。”(《竹枝歌》)完全似脱口而出的一首山歌,反映了他向民歌學習的成就。
楊萬里今存詩作4200餘首,不少抒發愛國 情思之作。特别是他充金國賀正旦使的接伴使時,第一次横渡江、淮,去北方迎接金使,親眼看到宋朝的大好河山淪於金人手中,淮河成了南宋的北部邊界,兩岸的 骨肉鄉親,不能自由往來,心中有無限感慨,寫下了不少愛國的詩篇,如:“船離洪澤岸頭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遠,中流以北即天涯!”“兩岸舟船 各背馳,波痕交涉亦難爲。隻餘鷗鷺無拘管,北去南來自在飛。”(《初入淮河》)他路經鎮江金山時,看到風景如畫的金山的亭台變成了專門招待金使烹茶的場 所,憤慨地寫下了“大江端的替人羞!金山端的替人愁”(《雪霽曉登金山》)的詩句,深深地鞭撻了屈辱的南宋小朝廷。此外,如《過颺子江》、《讀罪己詔》、 《故少師張魏公挽詞》、《虞丞相挽詞》、《豫章江臬二首》、《宿牧牛亭秦太師墳庵》等詩章,或寄托家國之思,或呼籲抗戰複國,或歌頌抗敵捐軀的將領,或諷 刺賣國投敵的權奸,都是萬里的名篇。
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颺子橋遠望》、《過颺子江》、《雨作抵暮複晴》等詩,撫今 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纖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築堤圩丁,以及《插秧 歌》、《憫農》、《憫旱》、《農家歎》、《秋雨歎》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楊萬里初學江西詩派,重在字句韻律上着意,50歲以後詩風 轉變,由師法前人到師法自然,形成獨具特色的誠齋體。誠齋體講究所謂“活法”,即善於捕捉稍縱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詼諧、平易淺近的語言表達出來。如《檄風 伯》:“風伯勸爾一杯酒,何須惡劇驚詩叟!”就充分體現了誠齋體的特色。所著《誠齋詩話》不專論詩,也有一些文論。所作賦,以《浯溪賦》、《海賦》爲有 名。所作詞今存僅15首,風格清新,富於情趣,頗類其詩。又精於《易》學,有《誠齋易傳》,以史證《易》,爲經學家非議。所著《誠齋集》133卷(包括 10種詩集及各體文章),有《四部叢刊》本;《楊文節公詩集》42卷,有乾隆間刻本;《誠齋易傳》20卷,有曝書亭影宋本;《誠齋詩話》1卷,有《曆代詩 話續編》本。   
楊萬里一生力主抗戰,反對屈膝投降,他在給皇帝的許多“書”、“策”、“劄子”中都一再痛陳國家利病,力詆 投降之誤,愛國之情,溢於言表。他爲官清正廉潔,盡力不擾百姓,當時的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江東轉運副使任滿之 後,應有餘錢萬緡,但他均棄於官庫,一錢不取而歸。他立朝剛正,遇事敢言,指摘時弊,無所顧忌,因此始終不得大用。實際上他爲官也不斤斤營求升遷,在作京 官時就隨時准備丟官罷職,因此預先准備好了由杭州回家的路費,鎖置箱中,藏於臥室,又戒家人不許買一物,怕去職回鄉時行李累贅。後來賦閑家居的十五年中, 還是韓侂胄柄政之時,韓新建南園,請他作一篇“記”,許以高官相酬,萬里堅辭不作,表示“官可棄,‘記’不可作。”以止數事,可以想見其爲人。詩人葛天民 誇他“脊梁如鐵心如石”(見《南宋群賢小集.葛無懷小集》),並非諡美之辭。
楊萬里一生熱愛農村,體恤農民,也寫了不少反映 農民生活的詩篇。如《憫農》、《農家歎》、《秋雨歎》、《憫旱》、《過白沙竹技歌》等寫出農民生活的艱難和疾苦,《歌四時詞》、《播秧歌》等 寫出農民艱辛和歡樂,《望雨》、《至後人城道中雜興》等寫出對風調雨顺,安居樂業的喜悦和盼望,都具有比較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備受國人民喜愛。
楊萬里學問淵博,才思健擧,寫作極爲勤奮,平生著述頗豐。相傳有詩二萬餘,現存詩4200餘首,散文亦不乏佳品。今存《誠齋集》,有詩文133卷,由其長子楊長藉於嘉定元年(公元1208年)編定。


誠齋體

楊萬里故里牌坊
楊萬里故里牌坊
楊萬里何以能形成自己獨特的詩風,“誠齋體”的具體特征是什麼,這些都得首先聯繫其思想性格、人生態度來認識。楊萬里紹興二十九年(1159)任零陵丞 時,曾拜見愛國名臣張浚,受到張的器重。張是理學家,他勉勵楊萬里效法先賢的“清直之操”,並勉之以“正心誠意”之學。楊萬里於是便自號“誠齋”,這是個 理學意味很濃的標號,表明了他一生的志向。這以後他還一直與張浚之子、理學家張栻交往,深受張栻的影響,進一步接受了理學的思維方式,追求心胸的“透 脱”,擺脱前人的束縛。於是在紹興三十二年(1162),離開零陵前把摹仿江西體的千餘首舊詩盡皆焚棄,轉而尋求新的觀照事物的方式和新的表現方法,爲創 新詩風奠定了基礎,正如他自己所說:“不是胸中别,何緣句子新?”

關於“誠齋體”,他自己還有一個說法,這就是:“不是風煙好,何緣句子 新?”“胸中别”是主觀方面,“風煙好”是客觀方面。楊萬里詩以自然萬物作爲主要描寫對象,他稱讚張耒詩說:“春花秋月冬冰雪,不聽陳言隻聽天。”(《讀 張文替詩》)這其實也是夫子自道。這里的“天”,主要指客觀的自然萬物,當然也指詩人受外界觸發而產生的真切感受,這其間的先後關係是“適然感乎是物是 事,觸先焉,感隨焉,而是詩出焉”。因此他非常自覺地從大自然吸取詩材,尋求靈感,擧凡高山流水、日月星辰、藍天白雲、風雷雪雨、春光秋色、朝霞暮靄、花 草樹木、鳥獸蟲魚等等,莫不收拾入詩,並且别有心胸,獨具眼光,探幽尋微,刻抉入里,處處發現新意,事事别開生面。在他眼中,自然萬物無不體現着造化的意 志和巧妙,因此他力圖表現自然界的生機和活力,又往往帶着天真好奇的眼光去看待自然界的萬事萬物,而產生許多天真的奇想。同時他也對自然界作冷靜、理智的 觀照和領悟,表現靜觀萬物的體會和主觀感覺。這是“誠齋體”在題材處理上的突出特點。

“誠齋體”特别活潑靈動,充滿奇趣,歷來被看作以“活 法”作詩的典型。“活法”是北宋後期以來,禪宗、理學和詩學共同的話題,其意義涉及人生態度的通脱超然、思維認識的靈活圓通和表達方式的活潑生動。楊萬里 是自呂本中倡導詩歌“活法”以來,真正以“活法”作詩而取得突出成就的詩人。他的同鄉好友周必大說:“誠齋萬事悟活法。”可見其詩不過是其“活法”運用的 一個方面。“誠齋體”的活法首先體現在不聽陳言,不拘成法,法與無法,靈活對待,自作主張,自立一家的創新精神上;其次是表現在師法自然、立足於日用生活 的創作態度上;第三是表現爲别有眼光,忠實於自己的真切感受,而從習見的事物上發現新意,在任何事物上看出其“活”的生態和精神。

楊萬里特别擅長於發現、捕捉自然界的生機、動態,寫轉瞬即逝、變化無窮的景象。正如錢鍾書先生所說:“誠齋擅寫生”,“如攝影之快鏡:兔起鶻落,鳶飛魚躍,稍縱即逝而及其未逝,轉瞬即改而當其未改。眼明手捷,蹤矢躡風。”(《談藝錄》)
楊萬里還擅長於不斷變化觀察事物的角度,以曲摺多變的詩歌結構去隨物賦形,句法靈活而無格律拘束之苦,語言生動活潑,俗言口語在所不避,這些都是“誠齋體”的重要特征。
誠齋體還有一個特征,就是特别幽默詼諧。無論是寫物還是感事,楊萬里都出了輕松調侃的態度和口吻,即便是關心時事,深致不滿,也多出以譏諷嘲弄,至於寫景詠物,更是逗弄調撥,插科打諢,十分之風趣熱鬧,清人甚至有“不笑不足以爲誠齋之詩”的說法。
誠齋體的缺陷也比較突出。他過多地着眼於自然景色,一有所感,便即興作詩,不暇思索,很少提鍊,把瞬間印象和盤托出,這樣,一方面顯得感受真切,描寫活潑,詩意新鮮,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内容瑣屑、語言粗率、詩味淡薄的毛病。

楊萬里山水詩中的諧趣、奇趣與理趣

楊萬里畫像
楊萬里畫像
楊萬里是南宋“中興四大詩人”之一,他的詩師法自然,扭轉了江西詩派“以文字爲詩,以才學爲詩,以議論爲詩”的流弊,表現出極強的藝術獨創性,不僅在南 宋詩壇上獨樹一幟,被稱爲“楊誠齋體”,而且在中國詩史上也有其重要的意義,借用文學評論家嚴羽的話來說,就是“天地間自欠此體不得”。

楊萬里詩的獨特藝術魅力,在於其詩歌中充溢着生機盎然的“趣”。何謂“趣”? 明人袁宏道說:“世人所難得者唯趣,趣如山上之色,水中之味,花中之光,女中之態,雖善說者不能下一語,唯會心者知之。”(《序陳正甫會心集》)清代史震林爲“趣”下了一個定義,其《華陽散稿序》云:“詩文之道有四:理、事、情、景而已。理有理趣,事有事趣,情有情趣,景有景趣; 趣者,生氣與靈機也。”簡單地說,“趣”就是詩文之中特有的生機和靈氣,是一種使人愉快、使人感到有意思的興味,是一種審美境界。楊萬里的詩歌中就包含這種充滿生機和靈氣的 “趣”,無論是叙事、寫景、議論,字里行間,妙趣横生,引發人無窮興味,帶給人們新鮮而獨特的審美感受。“趣”貫穿於楊萬里的整個創作過程中,幾乎每一時 期,每一詩體,每一題材中都有“趣”的蹤影。有鑒於此,本文試以楊萬里的山水詩爲研究對象,從其豐沛充盈的詩“趣”之中選擇諧趣、奇趣、理趣三個方面就楊 萬里山水詩之“趣”作掛一漏萬式的分析闡述,以期能“窺一斑而見全豹”,更好地理解楊萬里的山水詩。

一、令人解頤的諧趣

諧趣是楊萬里山水詩的最大特點。所謂諧趣,就是幽默詼諧、調侃或嘲諷的審美趣味。
楊萬里具有詼諧幽默、風趣機智的個性氣質。魏慶之《詩人玉屑》卷一九說他與晦庵先生(朱熹)之間“吟詠甚多,然頗好戲謔”。

羅大經《鶴林玉露》卷六也記載了這樣的一則傳聞:   
尤梁溪延之,博洽工文,與楊誠齋爲金石交。淳熙中,誠齋爲祕書監,延之爲太常卿,又同爲青宮寮采,無日不相從。二公皆善謔,延之常曰:“有一經句請祕監對,曰楊氏爲我。”誠齋應曰“尤物移人!”眾皆歎其敏確。誠齋戲呼延之爲蝤蛑,延之戲呼誠齋爲羊。一日食羊白腸,延之曰:“祕監錦心秀腸,亦爲人所食乎?” 誠齋笑吟曰:“有腸可食何須恨,猶勝無腸可食人。”蓋蝤蛑無腸也。一坐大笑。  

楊萬里善謔機智的性格特征,如現眼前,讀之令人捧腹。這種詼諧幽默的個性特質表現在他的山水詩中,使其山水詩也充滿了諧趣。

面對山水自然,傳統的山水詩人像王維、孟浩然一般都靜觀萬物,以造境爲主,情調靜穆肅然、意境幽遠。而楊萬里卻把趣味引入到山水詩中,以“得趣”爲指 歸。他注重發現自然景物中的活潑生機,用戲謔調侃的眼光看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以詼諧的筆墨、擬人的手法來描寫自然,所以詩人筆下的山水景物都活了起來, 仿佛有了生命一般富於生氣與生機,充滿了幽默、活潑的喜劇氣氛。試看《秋山》:  

烏桕平生老染工,錯將鐵皂作猩紅。
小楓一夜偷天酒,卻倩孤松掩醉容。  

烏桕是一棵平常的喬木,但楊萬里把它當作親密無間的故友,戲稱其爲老染工,這種稱呼可以說是對故友的一種毫無嫌隙的誇獎,風趣之中透着溫暖的情味。烏桕 一生用自己繽紛的色彩打扮秋日的山峰,不辭辛苦,稱呼其爲老染工,它是當之無愧的。但烏桕一生隻顧裝扮他人,有時不免像老人一樣犯糊塗,竟然用錯染料,把 烏桕樹葉染成鐵皂(暗褐色)。詩人詼諧地調侃了年邁的烏桕之後,又幽默地寫年輕而多智的楓樹:小楓面頰緋紅,一定是昨天夜里偷吃了王母娘娘的仙酒,醉紅了 臉,隻好央求孤松幫忙來遮掩自己的醉容。本來烏桕與楓樹的樹葉秋天變紅是很正常的自然現象,詩人卻想象出一出有趣的情景喜劇:烏桕稀里糊塗,把樹葉染成了 暗褐色;小楓偷喝了天酒(夜里的霜露),醉紅了臉頰(樹葉);小楓與孤松紅綠相襯,是小楓醉酒怕被烏桕老爺爺批評,央求孤松來幫忙遮掩。如此寫來,由青 松、紅楓與烏桕點綴的色彩絢麗之秋山頓時富於生機,帶有一層熱鬧、令人發笑的喜劇色彩。經驗豐富、有點糊塗的老染工“烏桕”、浪漫貪杯的小淘氣“小楓”以 及樂於助人的“孤松”也都被寫得活潑生動,饒有諧趣。與曆代以秋爲題卻跳不出“秋風”、“秋雨”之類的俗套相比,楊萬里的這首詩爽健樂觀,趣味盎然,令人 感到回味無窮,新穎雅致。

在楊萬里的山水詩中,充滿諧趣、富於戲劇與喜劇色彩的詩歌俯拾皆是。如寫月亮,“忽作青白眼,圓視向我嗔”(《早入東省殘月初 上》);寫小松,“小松能許劣,學我弄吟髭”(《病後覺衰》);寫槿籬與酴醾,“笑殺槿籬能耐事,東扶西倒野酴醾”(《過南盪》);寫岸柳,“兩邊岸柳都 奔走,不急追船各自回”(《過洛社望南湖墓景》);寫惠山,“恨殺惠山尋不見,忽然追我到横林”(《午横林回望惠山》)等等,無不“風趣專寫性靈”,月 亮、小松、槿籬、酴醾、岸柳、惠山都充滿了靈性,或是可愛或是調皮,或是喜悦或是嗔怪,無不有鮮明的個性色彩,讀之令人在莞爾一笑或開懷大笑中感受到大自 然的無限生機和靈氣,感受到詩人對大自然的親近熱愛之情。呂留良在《宋詩鈔•誠齋詩鈔》所說“不笑不足以爲誠齋之詩”,確爲的評。

楊萬里山水詩歌中的諧趣不僅使人們輕松開心,也會讓人思索、體味詼諧之中的深意。
生活中有歡樂就有痛苦,有喜悦就有悲哀,楊萬里也不例外。但在面對愁苦、孤獨和寂寞,面對人生的坎坷不如意時,他不是用傳統的方法直抒胸臆,而是借助於自然景物來開解自己,在詼諧之中委婉地表達出自己的感情,甚至連訴窮說苦都不肯抛棄幽默。試看《戲筆》:   

野菊荒苔各鑄錢,金黄銅綠各爭妍。
天公支與窮詩客,買清愁不買田。  

詩人訴說愁苦卻不直率吐出,而是把圓圓的黄菊、綠苔比作金錢銅錢,再進一步聯想到這錢的歸屬和用途,認爲這圓圓的黄菊、綠苔是天公支付給窮苦詩人買清愁 的,這樣一來,在匪夷所思的奇妙比喻與開玩笑的方式中,就有了諧趣的味道了。讀到這妙語連珠,我們不僅會發出會心的微笑,而且還能感受到詩人面對窮困生活 時的那份樂觀與豁達,這是一種帶給人們酸澀微笑的詼諧。朱光潛先生說:“能諧所以能在醜中見美,在失意中見出安慰、在哀怨中見出歡欣。諧是人類拿來輕松緊 張情景和解脱悲哀與困難的一種清涼劑。”楊萬里借歡愉之詞來抒發愁悶之情,寓莊於諧,就收到了這種藝術效果。  

二、使人驚絕的奇趣

楊萬里的山水詩中還洋溢着奇趣。奇趣,就是指超出平常、出乎人們意料卻又合情合理的審美趣味,也就是蘇軾所說的“反常合道”。楊萬里《誠齋詩話》云:   
詩有驚人句。杜《山水障》:“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煙霧。”又:“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白樂天云:“遙憐天上桂華孤,爲問姮娥更寡無?月中 幸有閑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韓子蒼《衡嶽圖》:“故人來自天柱峰,手提石廪與祝融。兩山陂陀幾百里,安得置之行李中。”此亦是用東坡云:“我持此石歸,袖中有東海。”杜牧之云:“我欲東召龍伯公,上天揭取北半柄。”“蓬萊頂上斡海水,水盡見底看海空。”云:“女媧鍊石補天處,石破天驚逗秋雨。”   

楊萬里所擧的這些“驚人之句”,皆想象豐富,大膽誇張,充滿超出平常、出乎人們意想之外、思之又合情合理的審美趣味,也就是奇趣。楊 萬里品評詩歌,注重奇趣,他自己在創作的時候,也把這當作寫作詩歌的宗旨,在自創作中着意表現它。試看《舟過城門村清曉雨止日出》:

三日銀絲織一籠,金烏捉來送籠中。
知誰放在扶桑樹,隻怪滿溪煙浪紅。   

細雨連綿下個不停,那蒙蒙的雨絲仿佛織成水晶籠子,在東方地平線上升起的太陽,就恰似關在籠中的鳥兒。滿溪煙浪映襯着紅光,人們才悟到不知道誰把鳥籠子 掛在扶桑樹上。全詩從瑰麗的想象入手,充滿絢麗神奇之奇趣。《八月十五日誠齋望月》中的 “才近中秋月已清,鴉青幕掛一團冰,忽然覺得今宵月,元不粘天獨自行”,把天空的顏色說成是鴨青色,把圓圓的月亮想象成一團冰,並且認爲這一團冰不依傍天 空,而是自由自在地運行,同樣是别出心裁,饒有天真爛漫之奇趣。《湖天暮景五首》其二:“坐看西日落湖濱,不是山銜不是雲。寸寸低來忽全沒,分明入水隻無 痕。”詩人坐在湖濱,看着夕陽一寸一寸地緩緩地落向遠處的湖面,就在其接近湖面的一刹那,忽然一個沖刺,全部落入湖水中。分明見它入湖,細查湖水,湖水卻 平靜依舊,了無夕陽入水的痕蹟。真是奇景,充滿了一種新鮮的奇趣。他的古體詩也充滿了這種奇趣,如《池口移舟入江再泊十里頭潘家灣阻風不止》:   
北風五日吹江練,江底吹翻作江面。大波一跳入天半,粉碎銀山成雪片。五日五夜無停時,長江倒流都上西。計程一日二千里,今逾灩澦到峨嵋。更吹兩日江必 竭,卻將海水來相接。老夫早知當陸行,錯料一帆超十程。如今判卻十程住,何策更與陽侯爭?水到峨嵋無去處,下梢不到忘歸路。我到金陵水自東,隻恐自此無南 風。   
此詩除開頭四句正面描寫長江風浪之大以外,其餘全是從想象入手寫狂風驟起“五日五夜無停時”的駭人威力。詩人由北風勁吹,逆風阻 船這一目前實情入手,展開了豐富的想象和大膽的誇張。長江水倒流向西,一日千里越灩澦而抵峨嵋,江水流盡而與海水相接;更想象水至源頭,前無去路,後亦無 歸途,陷入進退維穀的尷尬境地。“驚人語,乃未經人道矣” ,詩歌帶給人們的是充滿驚人之感的奇趣。
奇趣來自於詩人新穎離奇的想象和大膽的藝術誇張,但這種想象和誇張絕不是無生活和感情依據的炫奇立異,想入非非,而是以此深刻地表現詩歌作者生活的獨特感受和發現,從而使讀者產生新奇之美的藝術感受。

三、啟人心智的理趣

楊萬里的山水詩富於理趣。所謂理趣,是指詩歌將哲理巧妙地熔鑄於詩情詩境中,既蘊含着啟人心扉的哲理,又不失詩歌的形象美。
沈德潛《<清詩别裁>凡例》說“詩不能離理,然貴有理趣,不貴下理語”。楊萬里的山水詩爲這句話作了一個很好的注解。楊萬里是理學家,更是 詩人,因此他並不像有的理學家那樣把詩歌寫成押韻之語錄講義,一味下“理語”,而是把理學的觀物體驗方式引入詩歌創作,用理學家“活處觀理”的方法來觀照 活生生的自然景物,力求借物體道、由微知著,從具體的山水景物中體味天理,發掘宇宙萬物造化之妙,同時認真學習和汲取前代詩人在山水詩中表現哲理的藝術經 驗,用鮮明生動的審美意象來寄寓深奧的哲理,寫出了理趣盎然的詩歌,使人們在審美愉悦中得到哲理的啟悟。如《桂源鋪》:   
萬山不許一溪奔,攔得溪聲日夜喧。
到得前頭山腳盡,堂堂溪水出前村。   
乍看起來,這是一首寫景詩,詩人描繪了一幅萬山終於阻擋不住小溪奔流的壯觀圖畫,讀之使人感到心胸開朗。但詩歌所描繪的畫面所給予我們的仿佛又不僅僅如 此,細加咀嚼尋味,其中仿佛蘊含着深邃的哲理。在萬山與小溪富有童話色彩的鬥爭中,我們既可像胡適先生那樣認爲“此詩可象征權威與自由的鬥爭”;亦可認爲 弱小的小溪經過不斷的抗議、喧叫,最終堂堂正正地奔向更廣闊的前程,蘊含着“小溪”所代表的新生事物的潮流不可阻擋、逆轉,而“萬山”所代表的守舊勢力必 定失敗的道理;還可體會到由阻而行、由塞而通、由不懂而懂的道理。由於此詩不是枯燥抽象地言“理”,而是在詩人與自然的審美感興中生發出哲理,於形象而有 趣的畫面中呈現出哲理,以“趣”含“理”,故此“理”與“趣”渾然一體,毫無牽合之感,仿佛如鹽之溶化於水一樣,無痕卻有味。再如《過松源晨炊漆公店》其 五:   
莫言下嶺便無難,賺得行人空喜歡。
正入萬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攔。   
作者運用欲抑先颺的手 法,把層巒叠嶂、峰回路轉的自然景觀寫得活靈活現。莫說下山容易無艱險,這不過是你的錯覺,未免高興得太早了,小心詭詐的群山騙了你。一個“賺”字,一個 “攔”字,把行人在山間跋涉的刹那感受寫得惟妙惟肖,也饒有詼諧之趣。不是麼,你興致勃勃地爬過一道山梁,以爲目的地就要到了,可是一山剛過,一山又横亙 面前,擋住了你前進的道路,原來你已經陷入了群山萬壑的重重包圍之中。山行如此,人生的征途又何嚐不是這樣呢?“一山放出一山攔”,一段艱苦路程的結束, 並不意味着前進的道路上就一帆風顺,前頭尚有千山萬水還等待我們跨越。
錢鍾書先生指出:“唐詩多以豐神情韻見長,宋詩多以觔骨思理見勝。” 宋朝人擅長議論說理,以詩歌來闡明哲理,發表議論在宋人的作品中隨處可見,歐陽修、蘇軾、黄庭堅等大詩人都寫有不少膾炙人口、富於理趣的哲理詩,使讀者在 感受詩美的同時也得到哲理的啟迪。與前輩詩人相比,楊萬里詩歌中哲理的表達不像蘇黄那樣嚴謹、凝聚,而是更爲自然輕靈,更富有趣味。無論《桂源鋪》還是 《過松源晨炊漆公店》都有這樣的特點:於諧謔的畫面之中蘊含哲理,既能啟人心扉,讓智者深深地思索,也能帶給無意求哲理的人們輕松的愉悦。再如:   

霽天欲曉未明間,滿目奇峰總可觀。
卻有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
——《曉行望雲山》

泉眼無聲惜細流,樹陰照水愛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小池》   

第一首描寫望雲觀山之景,在“卻又一峰忽然長,方知不動是真山”的奇妙趣味中揭示了難辨世事時不妨靜觀其變,真偽自會不辨自明的哲理。第二首描寫小池清 澈、池樹陰濃的夏日小景,在小荷欲綻放而未放、蜻蜓早已察覺並立於其上的瞬間景象中,讓人領悟到這樣一個人生哲理:新生事物彌足珍貴。即使是有意說理,詩 人也注意將議論結合着形象,如《東園探桃李》中“有花無葉也孤寒,有葉無花草一般”的議論結合着“最是桃花饒態度,醉紅嬌綠惱人看”的形象描寫,特别是 “惱”字的運用,使“紅花還需綠葉扶”也即“兩美相得益彰”的生活哲理表現得富有情趣。

楊萬里山水詩的趣味主要表現在以上所說的三個方面, 但需要指出的是諧趣、奇趣和理趣這三者並非相互孤立,而是相互交叉,渾融一體很難分辨,同時兼具兩者甚至三者的詩歌不勝枚擧,像《桂源鋪》、《過松源晨炊 漆公店》其五、《曉行望雲山》等皆富於諧趣、奇趣以及理趣。廣泛而多樣的“趣”使楊萬里的山水詩突破了傳統山水詩追求情景交融的模式,呈現給讀者更爲活 潑、熱鬧、有趣的山水自然,開辟出一片迥然於傳統山水詩的新的詩歌境界。山水詩之“趣”當然不是自楊萬里始,在陶淵明、杜甫等前代詩人以及宋代詩人蘇軾、 黄庭堅等人的山水詩中都包含豐富的“趣”,但因個性因素與時代哲學——理學的影響,楊萬里的山水詩中的“趣”表現得更爲突出,並且對後世以袁宏道爲代表的 公安派以及袁枚等人的創作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楊萬里的政治、哲學、史學思想

楊萬里不僅僅是一位詩人,他的政治實踐和理論建樹證明了他同樣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上世紀80年代以來,陸續出現一些研究其政治思想的論文。例如,步近 智主要根據《千慮策》,從人才、民本、法制三方面細致排比出楊萬里的進步觀點,指出其社會、政治思想“具有了樸素唯物主義的色彩”(《略論楊萬里的社會政 治思想》,《中國史研究》1983年第3期)。唐明邦《楊萬里〈誠齋易傳〉中的革新思想和憂患意識》論述了《誠齋易傳》中闡發的憂患意識、革新思想和自律 精神,並認爲其中蘊含的經邦濟世思想至今仍有重要啟迪作用(《孔子研究》2002年第5期)。
《易傳》、《庸言》、《天問天對 解》等著作,其哲學思想日益引起學界重視。步近智曾作《楊萬里》一文,收錄於《中國古代哲學家評傳?續編(三)》中(齊魯書社1982年版)。一般認爲, 楊萬里屬於古代唯物主義哲學家派别。朱葵菊強調,楊萬里在天地本源、人事與天命關係等方面表現出可貴的唯物主義思想,《誠齋易傳》則體現了樸素的辯證法思 想。《中國唯物論史》(張岱年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以《楊萬里的唯物論思想》爲題專章介紹,認爲楊萬里繼承和發揮了柳宗元、張載、王安石等 人的唯物論思想,豐富和發展了哲學氣本論,在宇宙觀、無神論、辯證法和認識論等方面都有獨到的建樹。在許多方面不僅與程朱的唯心論相對立,而且取得了超越 前輩唯物主義哲學家的成就。張瑞君《楊萬里評傳》在第七和第九章集中從宇宙觀、知行觀、人性理論三方面概括了楊萬里理學的主要觀點,使其哲學體系得到較爲 清晰的呈現。李伏明從楊萬里重建儒家本體論的角度出發,指出建立在政治實踐基礎之上的本體論哲學,對專制統治有着某種程度的威脅作用,這就注定了它難以得 到廣泛承認的悲劇結局(《論楊萬里重建儒學本體論基礎的努力與成就》,收入《蜜成猶帶百花香——第二屆全國楊萬里學術討論會論文集》)。梅珍生、陳金清 《論楊萬里的類辨思想》從方法論角度注意到,和“引史證經”釋易的方法一樣,楊萬里也將分類法廣泛運用。他以氣類感應爲基礎,揭示了天、地、人之間道德原 則的同源性,展示了《周易》乃聖人通變之書的特征(《武漢大學學報》2002年第2期)。鄭曉江等則從“開顯儒學之源泉活水”和“解析儒學範疇之精義”兩 方面彰顯楊萬里在漢學轉向宋學進程中所作出的獨特貢獻,從而展示出楊氏儒家思想的時代性和前瞻性(鄭曉江、肖義巡《論楊萬里的儒學思想——兼及與朱熹的關 係》,《南昌大學學報》2005年第2期)。
楊萬里闡述哲學思想時,不重玄思,而喜歡在歷史和現實中尋找例證。由此展現出來的 歷史觀引起了學者的注目。李勇《楊萬里史學思想鉤沉》將楊氏史學思想歸納爲三方面,即:以古爲鑒及其合理性;史學切近世用與史著簡要通俗;擧才宜重史學修 養(《學術月刊》1998年第6期)。傅榮賢《略論“參證史事”的楊萬里易學》聲言:“‘參證史事'的楊萬里易學,本質上有一種着眼於辯證觀念的、哲學眼 光的審慎。他‘引史入易'、‘以史證易',但卻不僅僅從時間和有限演進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因而蘊含着對時間和永恒、具體性與普遍性、偶然性與必然性之間真 正全新的理解。”因此,楊萬里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位傑出的歷史學家(《周易研究》1997年第3期)。曾華東則從楊萬里易學中“二五之應”這樣的具體問題 入手,經過步步深入地探究,特别指出,無論是治《易》還是治史,求“用”正是其最大特色(《周易研究》,2005年第2期)。
盡管楊萬里的政治、哲學、史學思想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而且還有保持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但相較他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的研究,顯然還很不相稱。隨着研究的不斷深化,更多新成果必將湧現。毫無疑問,這對轉換文學研究視角、深化或改變既有看法不無裨益。


評價

孝宗貶他“直不中律”,光宗稱他“也有性氣”(《鶴林玉露》甲編卷4)
當時詩人徐磯(公元1162-1214年)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惟帶有金”(《投楊誠齋》),正是他清貧一生的真實寫照。


楊萬里與茶

楊萬里留下的詩文中有很多是關於茶的,他一生嗜茶,有時竟然達到不顧自己身體的程度。他有一首《武陵源》的詞,其中有:“舊賜龍團新作祟,頻啜得中寒。 瘦骨如柴痛又酸,兒信問平安。”因爲茶性寒,飲茶過量對身體並不好,但楊萬里爲了飲茶,不顧使身體受寒以至穫病,這一點他在這首詞的序中已然承認:“老夫 茗飲小過,遂得氣疾。”此外,他嗜茶如命的性格在其《不睡》詩中再一次穫得體現:“夜永無眠非爲茶,無風燈影自横斜。”由於嗜茶,“茗飲小過”、“頻啜得 中寒”,弄得人“瘦骨如柴”,但他仍不願與茶一刀兩斷,他在另一首詩中說:“老夫七碗病未能,一啜猶堪坐秋夕。”雖病不絕,隻是少喝點罷了。此外,楊萬里 由於夜里也好飲茶,故常常引起失眠,但他決不責怪飲茶。他在《三月三日雨,作遣悶十絕句》中說:“遲日何緣似個長,睡鄉未苦怯茶枹。春風解惱詩人鼻,非菜 非花隻是香。”楊萬里嗜茶如命可見一斑。但其嗜茶如命絕非是口腹之貪,他追求的是茶的味外之味。

楊萬里還取飲茶作爲他的讀書 之法,他在《誠齋集·習齋論語講義序》中說:“讀書必知味外之味。不知味外之味,而曰我讀書者,否也。《國風》詩曰:‘方便謂荼苦,其甘如薺’,吾取以爲 讀書之法焉。”古時“荼”即爲茶。楊萬里認爲讀書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但讀書後的穫益卻如同茶一樣甘甜,這與飲茶是一樣的道理。

楊萬里嗜茶如命,更難能可貴的是他從清澄如碧的茶水中悟出了爲人處世之正道。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中記載說,楊萬里從常州知府調任提擧廣東常平茶鹽時,將萬緡積錢棄於常州官庫,兩袖清風而去。在廣東任官時,曾以自己的七千俸錢代貧戶納税。其子楊伯儒也以清廉著稱,在廣東任官時,病入膏肓,臨終之際, 卻連入殮的衣衾也沒有。

楊萬里一生,爲官清正廉潔,他歸隱回鄉後,兩袖清風,詩人徐璣稱讚他“清得門如水,貧唯帶(皇帝所賜的玉帶)有金”。故居老屋三代未加修葺,能擋擋絲風片雨。這也說明他品茶、愛茶,也欣賞茶的清澈澄明的品性,而作爲人之道。此外,他還以茶之清明,讚譽 朋友的氣質豐骨:“故人氣味茶樣清,故人豐骨茶樣明。”這是楊萬里《謝木韞之舍人賜茶》中的詩句,他將茶的清雅、明澈,來稱道知心朋友的氣質、豐骨,把茶 在精神方面的地位、作用和價值推到了一個新的境界,而即以其詩還頌其人,足見楊萬里品茶更是從精神層面體味茶的味外之味。



錢鍾書《宋詩選注》增訂本,1990,pp. 216-224。註28等幾可成一短文。
錢鍾書《宋詩選注》論楊萬里
原文出處: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pp.176-183

楊萬里的地位
楊萬里(1127-1206)字廷秀,自號誠齋,吉水人,有《誠齋集》。南宋時所推重的“中興四大詩人”是尤袤、楊萬里、范成大和陸游四位互相佩服的朋友;楊和陸的聲名尤其大,儼然等於唐詩裡的李白和杜甫。不過,十個指頭也有長短,同時齊名的兩位作家像李白和杜甫、元稹和白居易慢慢的總會分出個高低。宋代以後,楊萬里的讀者不但遠少於陸游的,而且比起范成大的來也數目不如。在當時,楊萬里卻是詩歌轉變的主要樞紐,創闢了一種新鮮潑辣的寫法,襯得陸和範的風格都保守或者穩健。因此嚴羽《滄浪詩話》的《詩體》節裡只舉出“楊誠齋體”,沒說起“陸放翁體”或“範石湖體”。 楊萬里創作道路 楊萬里的創作經歷見於《江湖集》和《荊溪集》的自序。據他說,他最初學江西派,後來學王安石的絕句,又轉而學晚唐人的絕句,最後“忽若有悟”,誰也不學,“步後園,登古城,採擷杞菊,攀反花竹,萬象畢來,獻余詩材”,從此作詩非常容易。同時人也讚歎他的“活法”、他的“死蛇弄活”和“生擒活捉”的本領。這一段話可以分三個方面來申說。




楊萬里和江西派
江西詩一成了宗派,李格非、葉夢得等人就討厭它“腐熟竊襲”、“死聲活氣”、“以艱深之詞文 ​​之”、“字字剽竊”。楊萬里的老師王庭珪就是反對江西派的,雖然他跟葉夢得一樣,很喜歡黃庭堅。楊萬里對江西派的批評沒有明說,從他的創作看來,大概也是不很滿意那幾點,所以他不掉書袋,廢除古典,真能夠做到平易自然,接近口語。不過他對黃庭堅、陳師道始終很佩服,雖說把受江西派影響的“少作千馀”都燒掉了,江西派的習氣也始終不曾除根,有機會就要發作;他六十歲以後,不但為江西派的總集作序,還要增補呂本中的“宗派圖”,來個“江西續派”,而且認為江西派好比“南宗禪”,是詩裡最高的境界。南宋人往往把他算在江西派裡,並非無稽之談。我們進一步的追究,就發現楊萬里的詩跟黃庭堅的詩雖然一個是輕鬆明白,點綴些俗語常談 ​​,一個是引經據典,博奧艱深,可是楊萬里在理論上並沒有跳出黃庭堅所謂“無字無來處”的圈套。請看他自己的話:“詩固有以俗為雅,染亦須經前輩取鎔,乃可因承爾,如李之'耐可'、杜之'遮莫'、唐人之'里許''若個'之類是也。……彼固未肯引裡母田婦而坐之於平王之子、衛侯之妻之列也”。這恰好符合陳長方的記載:“每下一俗間言語,無一字無來處,此陳無己、黃魯直作詩法也”。換句話說,楊萬里對俗語常談 ​​還是很勢利的,並不平等看待、廣泛吸收;他只肯挑選牌子老、來頭大的口語,晉唐以來詩人文人用過的——至少是正史、小說、禪宗語錄裡載著的——口語。他誠然不堆砌古典了,而他用的俗語都有出典,是白話裡比較“古雅”的部分。讀者只看見他瀟灑自由,不知道他這樣謹嚴不馬虎,好比我們碰見一個老於世故的交際家,只覺得他豪爽好客,不知道他花錢待人都有分寸,一點兒不含糊。這就像唐僧寒山的詩,看上去很通俗,而他自己誇口說:“我詩合典雅”,後來的學者也發現他的詞句“涉獵廣博”。

楊萬里和晚唐詩
他說自己學江西派學膩了,就改學王安石的絕句,然後過渡到晚唐人的絕句。我們知道,黃庭堅是極瞧不起晚唐詩的:“學老杜詩,所謂'刻鵠不成尚類鶩'也,學晚唐諸人詩所謂'作法於涼,其敝猶貪,作法於貪,敝將若何!'”所以一個學江西派的詩人先得反對晚唐詩;不過,假如他學膩了江西體而要另找門路,他也就很容易按照鐘擺運動的規律,趨向於晚唐詩人。楊萬里說:“詩非文比也……而或者挾其深博之學、雄俊之文,於是隱括其偉辭以為詩”。這透露了他轉變的理由,可以藉劉克莊的話來做註腳:“古詩出於情性,今詩出於記聞博而已,自杜子美未免此病。於是張籍、王建輩稍束起書帙,剗去繁縟,趨於切近。世喜其簡便,競起效顰,遂為'晚唐體'”。除掉李商隱、溫庭筠、皮日休、陸龜蒙等以外,晚唐詩人一般都少用古典,而絕句又是五七言詩裡最不宜“繁縟”的體裁,就像溫、李、皮、陸等人的絕句也比他們的古體律體來得清空;在講究“用事”的王安石的詩裡,絕句也比較明淨。楊萬里顯然想把空靈輕快的晚唐絕句作為醫救填飽塞滿的江西體的藥。前面講過徐俯想擺脫江西派而寫“平易自然”的詩,他就說:“荊公詩學唐人,然百首不如晚唐人一首”;另一個想擺脫江西派的詩人韓駒也說:“唐末人詩雖格致卑淺,然謂其非詩則不可;今人作詩雖句語軒昂,但可遠聽,其理略不可究”。可以想見他們都跟楊萬里打相同的主意,要翻黃庭堅定下的鐵案。從楊萬里起,宋詩就劃分江西體和晚唐體兩派,這一點在評述“四靈”的時候還要細講。他不像“四靈”那樣又狹隘又呆板的學晚唐一兩個作家的詩:他欣賞的作家很多,有杜牧,有陸龜蒙,甚至有黃滔和李咸用,而且他也並不模仿他們,只是藉他們的幫助,承他們的啟示,從江西派的窠臼裡解脫出來。他的目的是作出活潑自然的詩,所以他後來只要發現誰有這種風格,他就喜歡,不管是晉代的陶潛或中唐的白居易或北宋的張耒。

2014年7月22日 星期二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種種

《送米圖》迷思        小風景    董橋  我在《從前》書中那篇《靈光》寫的那位柳尚悲先生,大半輩子禮佛茹素,性情雖怪,心地大好。 20世紀50年代政局很亂,民生多苦,他給鄰家孩子補習功課,兼教繪畫,分毫不取。有一天,柳先生忽然跟那幾個小孩大談國家大事​​,孩子們一臉茫然。他於是拿起毛筆劃一幅豐子愷筆調的小畫:樹下一所小農舍,門前小河邊坐著幾個大人小孩,一臉歡笑。柳先生說:“這叫百姓心願,安居樂業!”孩子們還是一臉茫然。他信手又畫了一張畫,依舊是那所小農舍,只是四周密密麻麻畫滿了大樹小樹,全給風雨吹得歪歪斜斜了:“這叫民不聊生,人人都在秋天蕭瑟的風聲裡,古書上的《秋聲賦》!”他說。    孩子們又是一臉茫然。任何時候任何地方,民眾對於政府和政府官員,總會有意見的,或好或壞,這便是民意;讀書人對於當局和當軸者,也總會有看法的,或好或壞,存則在心,發則為氣,這便是士氣。前天讀了鍾叔河寫的這段話,我想起柳先生畫的那兩幅小畫,一幅正是民意,一幅正是士氣。鍾叔河先生編訂的那本書是《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那是光緒十六年一位廉吏的故事:河南滑縣暴方子到蘇州洞庭山里的林屋山做巡檢,一心愛民,又好事又好出主意,給縣官撤了職,搬不起家,家裡又窮得連一粒米都沒有。遠遠近近的七八千戶山民紛紛送柴送米送雞送羊來接濟這位清官,各級政府為之震驚。當時名流秦散之給他畫了一幅《林屋山民送米圖》,不但清末的碩儒文士在卷子上各有題詠,暴巡檢的文孫暴春霆60年後還拿另一幅鄭文焯畫的《雪篷載米圖》,請徐悲鴻重畫一幅,以勵末世。鍾叔河今年根據胡適先生當年寫過序文的這套卷子重新整理,交給長沙岳麓書社出版發行。書中不但刊出晚清俞曲園、吳大澄、吳昌碩等十幾位名家的題跋,還有民國時期的朱光潛、馮友蘭、俞平伯、朱自清、沈從文、張大千、陳垣等的手跡。光緒十六年即公元1890年,距離清朝覆亡不過20年。鍾叔河說,晚清政治再黑暗再腐敗,林屋山民還可以給那位帶有煽惑嫌疑的暴姓清官送柴米,碩儒文士也可以為他的事蹟作畫題詩,可見不絕如縷的正是民意與士氣。那也正是胡適序文所說的“中國民治生活”的寫照。這樣寫照了112年,這幅送米圖卷子所揭示的那份卑微的訴求和無告的溫熙,竟然依舊反射著新時代的煽動與蠱惑的杯弓蛇影。2002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


林屋山民送米图卷子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

作者
鍾叔河編訂
ISBN
7806651675
頁數
276
開本
小32開
封面形式
簡裝本
出版社
岳麓書社
出版日期
2002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嚴格說來, 這不能算是一本書,而是寫滿名人題咏的一部卷子。所謂“卷子”,原是書畫裝裱的一種形式,而此卷子則始成于晚清光緒年間。林屋山,就是今天太湖西側的洞庭 山。卷子上畫的是林屋山的老百姓送米圖。送米給什麼人呢?是給當地的巡檢(相當於今天的一個鎮長,最低的一級公務員)暴方子。為何要送米給他呢?原來這暴 方子是河南滑縣人,也是一個讀書的士子,為政清廉,剛直不阿,光緒十六年底(1890年),因得罪上司而遭罷官。暴方子丟了官後境遇窘迫,“債累滿身,一 錢不存”,不但無錢搬家,甚至連下鍋吃飯的米都沒有。林屋山當地的老百姓得知內情後,很替他打抱不平,便出來援助他,有的送來幾斗米,有的送來幾擔柴,一 月之內竟“蔓延至八十余村,為戶約七八千家”。老百姓的這種自發行動,不但是對一個清官的同情支援,也是對腐敗官府的一種抗議,更是一次民意的大展示。為 此,太湖廳、蘇州府和江蘇省各級政府大為震驚,要求“嚴密查訪,從嚴懲辦”。可暴方子卻不懼怕強權,認為“山民饋送柴米,此乃萬眾心情所願,怨者不能阻, 愛者不能勸”,自信這是一件光明正大的事情。

 本書目錄  
胡適序
朱光潛題記
馮友蘭敘
遊國恩題詩
俞平伯題記
浦江清題詩
朱自清題詩
馬衡題記
于海晏題詩
張東蓀題記
徐炳昶題詩並記
陳垣題記
沈從文題記
黎錦熙題詩
張大千題記
徐悲鴻雪篷載米圖並題記
暴春霆記畫
鄭叔問雪篷載米圖
顧石曾題記
送米圖附各家題咏
俞樾題端

 

目錄

編訂新序和原序(鍾叔河)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序(胡適)
第一分:光緒辛卯至宣統己酉所題
俞樾題端(光緒辛卯)
秦散之繪圖併題詩(辛卯二月)
石芝崦主題詩並記(辛卯二月)
鄭權問題詩(辛卯三月)
沈鏗題記(辛卯三月)
沈鏗題詩(光緒辛卯)
陳遠謨題詩(光緒辛卯)
祥齡題詩(光緒辛卯)
江瀚題詩(辛卯五月)
高秀山人題詩(光緒辛卯)
沈敬學題詩(光緒辛卯)
鄧邦述題詩(光緒辛卯)
許振諱題詩(光緒辛卯)
馬吉樟題詩(光絡辛卯)
陳如昇題詩(辛卯五月)
俞樾題詩(辛卯八月)
俞陛雲兩次題詩(辛卯秋、甲午春)
曹允源題記(甲午二月)
許佑身題詩(甲午二月)
費德保題詩(甲午五月)
吳大澄題詩(甲午九月)
吳昌碩題詩(甲午九月)
李鵬程題詩(光絡甲午)
周元瑞題詩(光緒甲午)
楊葆光題詩(宣統己酉)
鳳竹孫題詩(宣統己酉)
附:薛勉題詩(民國己末)
附:段凌辰題詩(民國丙戌)
第二分:民國三十七年諸名家所題
俞陛雲題記(卅七年一月)
俞乎伯題記(卅七年一月)
於海晏題詩(卅七年春)
朱光潛題記(卅七年二月)
遊國恩題詩(卅七年二月)
馬衡題記(卅七年二月)
朱自清題詩(卅七年三月)
沈從義題記(卅七年)
張東蓀題記(卅七年三月)
徐炳昶題詩並跋(卅七年四月)
陳垣題記(卅七年五月)
浦江清題詩(卅七年)
馮友蘭敘(卅七年六月)
黎錦熙題詩(卅七年)
徐悲鴻繪圖併題記(卅七年六月)
李石曾題記(卅七年八月)
張大干題記(卅七年十月)
第三分:有關史料附易順鼎贈詩詞
暴方子傳
柴米簿
太湖撫民府札
暴式昭禀
暴春霆附記
易順鼎贈詩
易順鼎齊天樂詞
易順鼎重遊西山詩
原印本題記
暴方子和《林屋山民送米圖》(暴春霆)
買《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記(趙國忠)
編訂後:(鍾叔河)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的由來

2012年08月28日10:12
來源:福建日報
字號: T | T
何況
傳媒學者錢鋼在《南方周末》撰文介紹他新得的一本小書:“近日,短短10天中,兩位知名學者先後送我同一本小書。這薄薄的《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記述了一個小故事:清光緒年間,太湖邊有個得罪上司的小官丟了烏紗帽,可是老百姓同情他。見他窮困,送米送柴的人絡繹不絕。畫家秦散之特為繪圖記事。其後半個多世紀,俞樾、吳昌碩、胡適、俞平伯、朱自清、張東蓀等諸多名流為此圖題詠作文。”
錢鋼介紹的《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由岳麓書社重印出版,編訂者是著名出版家鍾叔河。嚴格說來,《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不能算是一本書,而是寫滿名人題詠的一部卷子。所謂“卷子”,原是書畫裝裱的一種形式,而此卷子則始成於晚清光緒年間。林屋山就是今太湖洞庭山,卷子上畫的是當年洞庭山老百姓送米給被罷了官的當地巡檢暴式昭。
暴式昭,字方子,河南滑縣人。光緒四年選授震澤縣平望司巡檢,光緒十一年補授蘇州府太湖廳甪頭司巡檢。巡檢者,從九品,乃是當時最低級別的公務員,雖然位卑權微,但他清正廉潔,剛正不阿,“刻苦自厲,非其分所應得,一錢不取,雖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無論也”。
西山有典商三家,每年須納錢若干於巡檢司,他上任後,首先廢除這一陋規,將所得盡付當地慈善機構繼善堂。公事之餘,則短衣草屨,徜徉山水田野間,問民疾苦。凡遇先賢祠墓即將湮廢者,他都一一整修,或立碣植樹,予以保護。今存於石公山的“敬佛”碑、諸家河的諸稽郢墓碑等,即他當時所立。
當地百姓以花果為主要生計,光緒十六年,有外地人來西山放蜂採蜜,影響了花果的收成,他便予以阻止,不料官司打到蘇州府,知府本來就討厭“不聽話”的他,便藉機將他革職。因暴式昭“債累滿​​身,一錢不存,時屆年終,無錢搬家,權住西山,獨身回省”。其時正值隆冬,炊煙無溫,家人飢寒,當地百姓爭相送米送柴送菜蔬。對此暴式昭亦禀文記述:“一月之中,計共收米百四石八斗,柴約十倍於米,他若魚肉雞鴨、糕酒果蔬之類,不可紀數。”老百姓的這種自發行動,不但是對一個清官的同情支持,也是對腐敗官府的一種抗議,更是一次民意的大展示。為此,太湖廳、蘇州府和江蘇省各級政府大為震驚,要求“嚴密查訪,從嚴懲辦”。暴式昭心底無私,並不懼怕,禀文直道:“此乃萬眾心情所願,怨者不能阻,愛者不能勸,非勢驅利誘所能至,亦非乞求討索所能得也。 ”他將百姓的饋物周濟貧困,其中給繼善堂的就有大米六十石、柴草數百擔。光緒十七年三月初六,暴式昭攜眷返回河南老家,西山百姓四五百人至碼頭跪送,哭不聽行。他們夫婦也泣不成聲,依依不捨而去,僅載圖書數十捲而已。
老百姓自發送米故事,一時盛傳,時正游幕浙江的洞庭山人秦敏樹聽說後,以為是“山中嘉話”,即作詩詠之,並繪《林屋山民送米圖》,俞樾為之題端,吳大澂、許振禕、吳昌碩、曹允源、鄧邦述、沈鏗、江瀚等題詠殆遍,鄭文焯也繪《雪篷載米圖》,遂成長卷。1947年歲末,暴式昭之孫春霆在北平,又持長卷遍請當時名家題詠,有胡適、朱光潛、馮友蘭、遊國恩、俞平伯、浦江清、朱自清、馬衡、於海晏、張東蓀、徐炳昶、陳垣、沈從文、黎錦熙、李石曾、張大千等。因鄭文焯的《雪篷載米圖》抗戰時埋在地下,已有漫漶,徐悲鴻抱病為之重繪《雪篷載米圖》,並作題記。1948年6月,暴春霆自籌經費,請胡適題簽,將《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交由北平彩華印刷局以珂羅版印了100本,裝訂成書冊形式,分贈題詠者。後來又得邵力子、章士釗、柳亞子、葉聖陶等人的題詠,未及刊印。
名家墨蹟的欣賞價值自不待言,但我認為更值得關注的還是文人們的借圖發揮,針砭現實。俞樾和暴式昭有交往,題詩云:“一官深壓百僚底,今又一官棄如屣,尚何勢力能動人,乃有山民來送米……不媚上官媚庶人,君之失官正坐此。乃從官罷見人情,直道在人心不死。”胡適則是以現代眼光審視這個卷子的第一人,他在序文中指出,卷子裡不僅名家手跡顯得彌足珍貴,也是“中國民治生活的珍貴史料”。朱自清的題字最直接:“暴方子先生,這一個最小的官,卻傻心眼兒,偏好事好出主意。丟了官沒錢搬家更沒米做飯,老百姓上萬家人給擔柴送米。上司訓斥,說老百姓受他訛詐,他卻說,傻心眼兒的人有傻報。這幅圖這卷詩只說了一句話: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馮友蘭則說:“這圖的流傳,也未嘗不可與我們眼前的腐敗貪污的政治以一個有力的諷刺。”張東蓀說,“送米圖”大有歷史價值,“即此一事,亦已足證清室之必亡。蓋未有貪污橫行,是非不辨,賞罰不明,而能永臨民上者也”。
據說,卷子的原件及未刊題詠,均已毀於“文革”,印本今也流傳絕少。這本書能得以重新影印出版,鍾叔河功不可沒。而鍾叔河所據底本,則得之於北京藏書家趙國忠。我與趙國忠在廈門有一面之緣,曾當面聽他講過1998年4月25日在潘家園舊書攤購得此書的經過。鍾叔河偶然得知此書後,輾轉借來複印件全本,快讀一過,立即向出版社推薦出版這部奇書。由於復印件不能影印,趙國忠又慷慨地將他珍藏的珂羅版原印本拿出來提供製版。正是老少兩代愛書人的共同志趣和相互協作,才揀拾回來這本既有文藝欣賞價值又有社會歷史價值的好書。不然的話,這本歷盡百年滄桑、說明是非公道自在民心的送米圖卷子,怕早已是湮沒無聞了。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及暴方子其人其事


蘇州圖書館將館藏《林屋山民米圖卷子》原貌複製,使其化身千百,以廣流傳,具有相當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讓更多人來感受這本集史料、繪畫、書法藝術一體的魅力。 該書由中共蘇州市紀律檢查委員會、蘇州市監察編輯發行,省委常委、市委書記王榮書寫“善政得民善”題字,副書記、市紀委書記杜國玲欣然為此書作序。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嚴格地說來,不能算作一本書,而是寫滿名人題詠的一部卷子。 所謂“卷子”,原是書畫裝裱的一種形式而己,此卷子始成於晚清光緒年間。 林屋山,就是今天太湖西山。 卷子上畫的是林屋山老百姓送米的情景。 送米給什麼人呢? 是送給當地任巡檢之職暴方子的。 為何要送米給他呢? 這裡有一代廉吏感人的故事。

暴式昭,字方子,河南 滑縣 牛屯鎮南暴莊村人。 暴方子自幼苦讀經史,並著有多本著作。 因不願意學習八股文章和蠅頭小楷,所以沒有參加科舉考試。
     清光緒四年( 1878 年),暴方子出任江蘇震澤縣平望司巡檢,從九品。 巡檢是官名,自宋以來在各關隘要地及荒遠地區,設置巡檢官,一開始都由武官擔任,後在和平時期,也常有文官擔任。 巡檢屬州縣管轄,職務較低,主要負責訓練甲兵,巡邏查訪,維持治安,鎮壓反叛。 相當於現在鄉(鎮)長之類的干部。 如果是一般追逐名利的為官者,處在這樣一個位置上,有的人會唏噓感嘆時運不濟,有的人會自怨自艾愁悶不已,有的人會蠅營狗苟鑽營不斷。 但暴方子卻把這一個小官吏做得有聲有色非同一般。
    他所轄境內山深巷密,而且社會風氣不正。 當時有個叫褚而奎的土豪,聚集了一群地痞歹人,設立賭局,搶劫民財,為害鄉里,百姓怨聲載道,敢怒不敢言。 暴方子任職後得知此事,便親率差役進山,搜捕這一干人,並以法懲處。 清末官場污穢不堪,許多官吏都以禁賭、禁妓、禁食鴉片等事中飽私囊。 但是暴方子卻不與他們同流合污,他明知家裡老母妻兒生活艱難,也決不以此我利,總是“刻苦自厲,非其分所應得,一錢不取。雖其母不能具甘旨,妻子無論也”。 就是說,暴方子嚴格自律,不是他應得的,分文不要,連慈母都不能獲得優厚的供養,妻子更不要去講了。
在他的治理下,當地諸弊皆 ​​除,地方安靜,山民樂業。 當時震澤一帶有溺死女嬰的惡俗。 暴方子聞知後,盡力勸誡,並倡導捐款給生女之家,致使這一惡俗得以扭轉。
    暴方子與時局不合拍的行為本就招致一些人的污言穢語,更讓一些官吏不能容忍的是,他居然越境管事。 臨境的吳江縣有搶劫孀婦的惡風。 有一年,吳江縣孀居的範姚氏在夜間被村中惡少搶走,正巧暴方子帶人查夜,聽到哭聲就趕了過去,將惡少抓捕治罪,還將範姚氏送回家中,責成人員進行看護。 當時有人說他侵境越權,他憤怒地甩著袖子說: 同食國家之俸,同任地方之職,平時可分權限,若變生倉猝,稍縱即逝,豈可坐視不救耶! ,此事非但沒有得到吳江縣令的感激,反而誣陷其越權行事,告發到蘇州護憮譚公培那裡。 譚公培了解情況後,不但沒有治暴方子的罪,還舉薦他到太湖廳角頭司當巡檢。
     光緒八年( 1882 年), 暴母因病去世,暴方子辭官歸家守孝。三年之後,他補任太湖西山甪頭司巡檢。甪頭司就設在西山,因山下有林屋洞,故西山也叫林屋山。暴方子一上任情操愈礪, 立身更加清儉。該地有典商三家,以保護費的名義每年須納錢三百六十千,他上任後,首先廢除這一陋規,別人都收入囊中,暴方子卻分文不取,悉數交給當地繼善 堂儲存,以備救濟孤貧。在數年為官期間,他經常穿布衣草鞋,跋山涉水,問民疾苦。凡遇先賢祠墓即將湮廢者,他都一一整修,或立碣植樹,予以保護。今存於石 公山的“敬佛”碑、諸家河的諸稽郢墓碑等,即他當時所立。他又尋訪山中遺老詩文集,捐出自己微薄的俸銀,鋟梓行世。角頭寺文人張鏞寫了一本書,因家中貧 窮,至死都無錢出版,暴方子拿出自己的薪水,方子的夫人李氏也典當了自己的鳳釵,幫助張鏞的後人實現了張鏞的遺願。可見他對地方文化頗為重視。每遇催租, 他冒著獲罪的危險也要維護百姓利益。當時的名士俞曲園(紅學大家俞平伯的曾祖父)與暴方子的祖父是同榜進士,兩家世交。他在給暴方子的一則手札中說: 百姓之謳歌,萬不敵上官之考語,足下宜慎之 !十六年( 1890 ) 發生了一件事,西山百姓以花果為主要生計,時有外地人來西山放蜂採蜜,影響了花果的收成,他作為巡檢,便予以阻止,不料官司打到蘇州府,當時蘇州知府魁文 農,貪賄瀆職,對暴方子的行為很是嫉恨,且暴方子遇事多有主見,因此被上司看作是“情性乖張,作事荒謬”,多次遭到上司的訓斥。雖經俞樾多次說情保全,暴 還是在光緒十六年十一月被劾去官。
常言說: 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 然而暴方子為官數載卻一無所有,罷官不到十日已無米下鍋。 適值隆冬大雪,他忍受飢寒讀史如故,並讓家人挖野菜果腹。 山里百姓得知此事後奔走相告,十二月初十,民眾集米一石,公推老農張洽泉送到他的家中。 隨後,千家萬戶競相送米,船載筏運,絡繹不絕。 據暴方子禀文自述,“每村家家公集,遂蔓延至八十馀村,為戶約七八千家”;“處處醵集,村村饋贈,肩挑盤載,踴躍爭先。即極小村落若張家灣、中瑤等處,亦復載柴一船,致米數鬥,更有老婦於公送外复投度歲諸物,亦有老翁持肉,童子擔酒,庵尼負菜,禪僧攜茶相餉者”。 “一月之中,共收米百四石八斗,柴約十倍於米,他若魚肉雞鴨、糕酒果蔬之類,不可記數”。 這讓他感動萬分,暴方子把所送柴米列了一個清單,以備日後歸還。 誰知太湖廳竟下了一紙公文,說他 向各戶斂費求索,訛詐百姓 耿直的暴方子卻認為此事光明磊落,在答复上司的禀文中反駁道: 此乃萬眾心情所願,怨者不能阻,愛者不能勸,費勢驅利誘所能至,亦非乞求討索能得也 …… 此等贓私,非愚者莫能至,亦非愚者莫能得也。 他將百姓的饋物周濟貧困,其中給繼善堂的就有大米六十石、柴草數百擔。 十七年(1891)三月初六,暴方子攜眷返回河南老家,西山百姓四五百人至碼頭跪送,哭不聽行。 暴方子夫婦也泣不成聲,依依不捨而去,僅載圖書數十卷、質券( 典押借貸的契約 )一束而已。
當地的畫家、詩人秦敏樹據此繪製了《林屋山民送米圖》並作長歌相贈,著名詞人鄭文焯( 奉天鐵嶺 人, 光緒 乙亥( 18 75 )舉人,官內閣中書。旅食 蘇州 ,為巡撫幕僚,四十馀年。善詼諧,工尺牘,兼長書、畫。 )作了“雪篷載米圖”,送予暴方子,一時被傳為佳話。
《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分三個部。
第一部分,是暴式昭罷官後的作品,如秦敏樹的長歌和《林屋山民送米圖》,俞曲園 (浙江德靖人, 咸豐五年( 1855 )進士、 著名學者 , 官翰林院編修、河南學政。 ) 的題字和《暴方子傳》,鄭文焯的《雪篷送米圖》。 一時題詩送畫的還有沈鏗(咸豐名士)、沈敬學、祥齡、陳遠莫、高秀山人,鄧邦述 (江蘇江寧人 , 光緒二十四年進士 , 入翰林 , 官編修。 ) 、許振禕( 江西奉新人 , 清同治二年 (1863 ) 進士,授編修 , 充國史館協修。 )、馬吉樟 (河南安陽人, 光緒九年進士 , 一生為官 , 曾任翰林院編修 . 國史館協修、湖北按察使、湖北提學使等職。 、陳如昇,許佑身 (抗州人,任松江知府,俞平伯的外祖父。) 等。 這一時期的作品往往都以記述事發經過為主,字裡行間還表露了作者們對清庭腐敗朝政的不滿。
    第二部分,則是暴方子投軍之後,即中日甲午海戰前後的作品。 這一時期的主要作品有吳大澄 (吳縣人,同治七年進士,官至湖南巡撫) 的兩次題詩,曹允源 (吳縣人,光緒丙戌進士 , 授兵部主事) 的題記和薛勉、費德保、李鵬程、周元瑞、楊葆光 (上海松江人,官龍遊、新昌知縣。 學問淹博,著作等身。兼攻書畫。 、俞陛雲 (浙江德清人,俞曲園之孫,俞平伯之父。清光緒二十四年進士 , 欽點為探花 , 授編修。 ) 、吳昌碩 (浙江安吉人書畫家) 等人的題贊。 作品體現出對廉吏精神的頌揚和對自己的勉勵。
    第三部分,便是民國三十七年 (1948) 抗日戰爭勝利之後,《林屋山民送米圖》傳到了孫子暴春霆手中,暴春霆不忘先祖遺德,為傳之久遠,於是又延請當時的著名學者胡適 安徽績溪人,國學大師,曾任北大校長。 、段凌辰,朱光潛( 安徽桐城人 , 著名美學家、文藝理論家、翻譯家 , 我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馮友蘭( 河南唐河人 , 著名的哲學家、哲學史家、教育家。 )、俞學詩,俞平伯 (浙江德清人,散文作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因五十年代的批判而以 紅學家 之名傳世。) 、浦江清 ( 著名文學史家、詩人、學者 ) 朱自清 祖籍浙江紹興,生於江蘇東海人,童年隨家遷揚州。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和民主戰士。 、馬衡 (浙江鄞縣人,金石學家 , 考古學家 , 書法篆刻家。 ) 、於海晏,張東蓀 (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帝大。辛亥革命時回國,任孫中山臨時大總統府秘書。 ) 、江瀚 (近代圖書館事業家,福建長汀人,曾任京師大學堂文科學長、禮制館長等職。 ) 徐炳昶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 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陳垣 (廣東新會人,近現代歷史學家 、沈從文 (湖南湘西鳳凰人 , 有苗漢土家族的血統。著名作家) 、黎錦熙 (湖南湘潭人,語言文字學家、教育家。 ) 、張大千 四川內江人 ,國畫大師) 、李煜瀛,遊國恩 (江西臨川人 , 著名楚辭研究專家、文學史家、北京大學一級教授。 ) 徐悲鴻 (著名教授、學者、畫家) 等題詩作文。 經過暴春霆的收集,卷子的內容更加豐富了。 寄寓了暴春霆先生對先祖的敬重,也反映了民國諸名家對廉吏的尊仰。 這部分題記產生於民國末期,所以評述更為垣直,更富民主思想,字裡行間都透露出作者們憂國憂民之心。 他們題卷的目的,正如馮友蘭先生在評述中直道出的:“是與國民黨腐敗貪污的政治以一個有力的諷刺”。 於是,卷子反映的內容又有了昇華。
    除了 ​​上述題記外,卷子中還收錄了暴方子生前好友易實甫先生( 湖南龍陽人,光緒元年 (1875) 舉人,曾被張之洞聘為兩湖書院經史講席,袁世凱稱帝後,被任為代理印鑄局長。近代詩人,寒廬七子之一。 )送給他的三首詩稿。 另還有如胡適所說的“三件珍貴的歷史資料”,一件是沈敬學先生抄錄的洞庭西山各村百姓送給暴方子的柴米食物的清單,一件是蘇州知府魁文農對暴方子的訓斥公文,一件是暴方子親筆抄錄的自己答复上司的禀稿。
胡適為此圖題簽並作序。 這麼多名家願為《送米圖》題詠,使這個卷子成為一件極富價值的藝術珍品,自然是暴方子的事蹟有感人之處。
  光緒二十年( 1894 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 巡撫吳大澄向清廷請纓,前往山海關外督師。 身在滑縣的暴方子拄著木棍到天津吳大澄的幕府。 他高興地說: 偉哉,此舉吾願從之! 吳在上報文中說 甪頭巡檢暴方子堅持節操,以不善事上官被劾,深以為惜,請開復其官,交臣差遣 ,經批准暴方子奉命到塞外買馬, 往返千里,不私一文。 翌年,因積勞成疾,病故於關外,時年 3 9 歲。 軍中官兵聽到噩耗,無不感到痛惜。    
暴方子清正廉潔的精神是他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那幅繪有他事蹟的《林屋山民送米圖》也因諸多名家的題詠而成為他留給後人的又一件珍貴禮物。
暴方子去世時他的兒子暴榮皓才六歲。 伴隨著母親的教誨和年歲的增長,他越來越意識到,這幅《送米圖》長卷是父親留下的傳家之寶,經常鎖在箱子內嚴加保管。 那個時代兵荒馬亂,時局動盪,一遇到有匪患或無紀律的軍隊過境,他就抱著這幅圖卷躲避到野外,整宿不回家,大有與圖共存亡的決心。 抗日戰爭時期,暴榮皓擔心圖卷被日寇掠去,就用數層桐油紙密封,藏在牆壁的夾層中。 暴氏家族的一位後人說,那時候圖卷的事都是保密的,只記得他們不知為何東躲西藏的。
    護圖重任傳到暴方子的孫子暴春霆手中之後,正是他參加北伐和抗日戰爭期間。 他常常會有這種想法,這幅《送米圖》誰來保管、誰來複印,使之化身千百,與世人相見呢? 日本無條件投降之後,暴春霆帶著圖卷來到了北京,準備影印。 在這之前,他又請了一批名家題寫詩文,以增光彩。
    暴春霆找到了時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胡適,胡適很認真的題寫了《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序》,並對暴春霆說: 你如果想用珂羅版(當時印刷質量較高的一種印刷設備)影印,價錢很高,恐怕你印不起。我想約請些朋友給你幫助些印費好嗎? 暴春霆說: 您寫了這一長篇序文,我就感謝不盡了,不需要印費了。 後來,胡適的序文在上海《申報》上發表,副題是《六十年前洞庭山里的一段故事》。
      之後,暴春霆又陸續收集到諸多名家的題詞。 1948 年,節衣縮食的他把兩丈多長的圖卷印為線裝訂本,並將原來以及後來徵集的眾多名家的詩文繪畫影印在一起,共印 100 本。 當時凡為《送米圖》執筆者每人贈送一本。 胡適想讓多送他幾本,準備找幾個朋友購買,所得之款足能收回印製此圖卷所用成本。 暴春霆認為沒有收回成本的必要,便婉言謝絕。
     1949 年,暴春霆將餘下的影印本《送米圖》托俞平伯先生保管。 文化大革命時期,俞平伯到河南息縣一帶進入 五七幹校 學習,家中數代的名人字畫、各種珍貴書籍以及保管的《送米圖》被紅衛兵焚燒一部分,拿去一部分。 俞平伯回到北京後,紅衛兵送回了一部分《送米圖》,他又轉寄給了暴春霆。
    文化大革命時期,暴春霆將《送米圖》長卷以及上面珍貴的墨跡還有家中所藏名人字畫付之一炬,實屬可惜。 印本今也流傳絕少,蘇州圖書館有幸庋藏一冊,可謂彌足珍貴。
一個題外話。 當年暴方子關外買馬期間重病,病故前兩天還向家中寫信安慰,說自己的病情並不嚴重,還常有河南同鄉袁慰亭煎藥、送飯。 即項城袁世凱,字慰亭。 早年他也常奔走於山海關外和朝鮮等地,為國效力。 但物是人非,不想最後卻做起了皇帝夢。 也不知他在以後的歲月中,是否也曾記起故人廉吏暴方子?
說起《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名家題詠耐人尋味也十分有趣。 暴方子的事蹟感人至深,凡是讀到、看到、聽到其事者,莫不為之動容。 這也是諸多名士學者不吝筆墨,甘願為《送米圖》添色的主要原因。 在嚴肅的題詠徵集過程中卻發生過許多趣聞,為這幅《送米圖》增添了許多濃濃的情誼。
      俞暴兩家的先輩來往密切,暴春霆求墨寶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俞平伯。 他還想讓俞平伯牽線搭橋,能請到北大校長胡適。 當時胡適住在黎元洪(民國副總統)的舊宅,很多人都知道,暴春霆就試探性的去胡府打聽。 說來也巧,正好碰到了胡適本人。 暴說明來意,並拿出了《送米圖》卷子。 看完這幅圖卷後,胡適連聲稱讚: 寫的好,畫的好,事蹟更好!在清末黑暗的時代能出這麼一顆明珠,太珍貴了! 他爽快地答應: 像這類人和事值得題,我樂意寫點東西。你隔兩天來拿,另外我再寫信給俞平伯先生,你去請他也寫點東西。 當即就給俞平伯寫了封信。
    暴春霆在一篇文章中寫到,我本想請俞平伯介紹胡適題《送米圖》,不料胡適竟介紹俞平伯先題,這真是一件很奇巧的事。
    俞平伯的曾祖父俞曲園、父親俞陛雲都曾為《送米圖》題詠。 俞平伯接到胡適的信後馬上向父親禀報。 俞陛雲是清末戊戌探花,與暴方子自是同輩,昔日在蘇州俞府經常長談,是志同道合的摯友。 看到父親墨跡以及自己 50 年前的題詠,俞陛云不禁感懷時光流逝之快,嘆惜不已。 他又一次為《送米圖》題字,並加蓋了戊戌探花的印章。 俞平伯也用蠅頭小楷書寫了近千字的題詞。
    至此,俞家祖孫三代題跋於一冊,堪稱文壇奇葩,舉世無雙。
    這年秋天,暴春霆來到清華大學拜見了朱自清教授。 朱先生已近 50 歲,因患胃病,身體瘦弱。 書案旁貼有他手書的 但得夕陽無限好,何必惆悵近黃昏 的詩句。 朱自清看了圖卷後感嘆不已,並從抽屜中拿出了胡適在《申報》上發表的文章謙虛地說: 胡校長寫了這麼長一篇序文,我就不要寫了吧? 在暴春霆的懇請下,朱自清寫了一首白話詩歌:暴方子先生,這位芝麻大的官 , 卻傻心眼兒,偏好事好出主意。 丟了官沒錢搬家更沒米做飯,老百姓上萬家人給擔柴送米。 上司訓斥,說老百姓受他訛詐,他卻說,傻心眼兒的人有傻報。 這幅圖這卷詩只說了一句話: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幾個月之後,朱自清先生病故。
    暴方子被罷官後,當時的名士鄭叔同為其繪製了《雪篷載米圖》。 這幅圖在抗日戰爭期間埋藏地下,受潮以致墨跡模糊。 暴春霆就請徐悲鴻先生重繪。 徐先生說: 畫《雪篷載米圖》必須畫雪景,而我國自古以來的畫家都不長於畫雪。 果然,徐先生畫出的這帶有雪景的圖,使人望之不寒而怵。 據傳,這是徐悲鴻唯一一幅畫雪圖。 這幅圖所用的紙,是抗日戰爭時期徐悲鴻應印度詩哲泰戈爾之約,前往印度遊覽時泰戈爾所贈。
    後來,章士釗( 湖南長沙人,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政協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長。 ) 、柳亞子( 江蘇吳江人,清末秀才 , 近代詩人。 ) 、邵力子( 浙江紹興人。曾任中國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會常務委員 ,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領導人之一。 ) 、葉聖陶( 江蘇吳縣人 教育家 , 出版家 , 政治活動家。 )等也都先後為《送米圖》題詠,但此圖已經影印完畢。 文化大革命期間,這些寶貴的墨跡也都葬身火海,甚是可惜。
    人心如秤稱量誰輕誰重,民意似鏡照出孰貪孰廉。 暴方子作為一個腐朽沒落時代的封建小吏,能夠出淤泥而不染,悉心為民,勤政廉潔,實屬難能可貴,自然受到百姓的擁戴和後人的讚頌。 一代廉吏成為世人的榜樣與典範。
    以史為鑑,可以知興衰。 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 我們重新記述暴方子的事蹟,就是讓每一個人都能認認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老老實實做人。
暴方子長眠在家鄉土地上,一捧黃土下磊砌一個小小的墳頭,生時一身清廉,死後未著鉛華。 而站在這樣一位廉吏面前,為官者是否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分之想,常懷律己之心,常修從政之德,常駐廉潔之念呢? 對照古聖先賢應當有所思、有所獲、有所行,洗盡身上污穢使靈魂得到昇華?
暴氏“始祖於明初由山西洪洞遷入河南滑縣。 ”暴方子祖父暴大儒是清道光三十年進士,三叔暴榮玉光緒年全國拔貢朝考第一名狀元,遂分派七品京官。 堂弟暴式彬,字質夫,曾任陝西靖國軍參謀長,於右任為總司令。 清末辦過中州公學,曹靖華、馮友蘭都是他的學生。 1923 年病逝,中山先生題詞 又弱一個 橫挽。 孫暴春霆北伐時在馮玉祥將軍的第二集團軍當秘書, 1949 年由傅作義率部起義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 1953 年退休。
一代廉吏暴方子是滑縣人民的驕傲,繼《一代廉吏於成龍》之後,暴方子又被人們重新記述。 1995 年家鄉政協編印的《暴方子事蹟題詠集》問世,暴方子紀念亭在村頭落成,其墓地、宗祠被確定為文物保護單位, 2002 年《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由岳麓書社出版, 1999 年由詹一先創作並出版了小說《廉吏暴式昭》 , 2004 年陳西汀及龐學淵合編《洞庭清風》一劇; 2006 年劉臻仲創作了《〈林屋山民送米圖〉記並長律以歌暴方子》 , 2007 9 月蘇州市錫劇團根據《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改編成《九品廉吏》歷史劇正式上演,河南省推出了大型現代豫劇《暴方子》。 隨著廉政文化建設不斷發展,一個宣傳暴方子的熱點正在興起。 ( 周國清 )
14


  ■牧野

  或是生前最後一首新詩

  發現處:《林屋山民送米圖卷子》
  《林屋山民送米圖》,是清光緒十七年二月,蘇州洞庭山詩人秦散之所作,畫的是當地巡檢暴方子(式昭,河南滑縣人)於任職5年後被罷官,窮困洞庭西山,山里百姓為他送米送柴事,此前秦散之還作了長歌,也寫在了圖上。俞曲園曾為此圖“題耑”。
  故事發生在1890年,林屋山有一位巡檢,名叫暴方子。巡檢在清朝官價中是最低的,屬從九品。暴方子不嫌職微,幹得很認真,受到百姓愛戴。因為敢於對上發表不同意見,遂引起上司不滿,結果被撤了職。暴方子因清廉,“債累滿身,一錢不存”,撤職後無錢搬家,甚至連鍋也揭不開了。周圍百姓一聽此事,紛紛給他送柴送米。旬月之間,周圍八十餘村,慷慨解囊的民眾有幾千人,柴米堆成了山。
  蘇州太湖一帶的文人為之感動。名畫家秦敏樹(散之)畫了幅《林屋山民送米圖》贈他,畫面表現出民眾頂風冒雪送米的場景。一時間,你唱我和,題詠者不少,名畫家吳昌碩、著名學者鄧邦述等都作詩相和。暴方子將這張畫和眾多詩作裱成一個卷子。後來,隨著題詠的增多,卷子的篇幅不斷加長。直到宣統、民國初年,仍有名家在上面題詩。
  暴方子病逝後,其後人將此卷子視為傳家之寶。日寇侵入時,家人把捲子埋於地下。1948年,暴方子之孫暴春霆為了使卷子得以流布,想把這些墨寶印製出版。當他把捲子向北京的文人學者展讀時,又掀起一股題詠熱潮。張東蓀、馮友蘭、朱自清、黎錦熙、陳垣、俞平伯、遊國恩、沈從文、朱光潛……都在卷子上作文作詩,徐悲鴻還補畫了幅《雪篷載米圖》,胡適為之作序併題簽書名。胡適則是以現代眼光審視這個卷子的第一人,他在序文中指出,卷子裡不僅名家手跡顯得彌足珍貴,也是當時中國民治生活的珍貴史料。朱自清的題詩則一步到位,“這幅圖這卷詩只說了一句話: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卷子中朱自清先生題的白話文詩全文為:
  暴方子先生,這一個最小的官,
  卻傻心眼兒,偏好事好出主意。
  丟了官沒錢搬家更沒米做飯,
  老百姓上萬家人給擔柴送米。  
  上司訓斥,說老百姓受他訛詐,
  他卻說,傻心眼兒的人有傻報。
  這幅圖這卷詩只說了一句話:
  傻心眼兒的老百姓才真公道。
  春霆先生囑題,朱自清,卅七年 
  朱自清早年寫過不少白話新體詩,晚年卻很少寫,現能看到的只有兩首,一詩是《挽一多先生》,其次就是這一首。落筆不久,朱自清就在貧病交加中逝世了。
  筆者了解到,這首詩曾發表在1947年《大公報·大公園地》第272期,題詩有一句不同:“這位芝麻大的官”。詩前還有一段記:“六十多年前,河南滑縣暴方子先生,到蘇州洞庭湖山里的林屋山做巡檢,因為“好事,好出主意”,給縣官撤了職,撤職後搬不起家,家裡甚至沒有米。老百姓紛紛的送柴米給他。當地詩人秦散之給畫了這幅圖作紀念,題的人很多。暴先生的孫子春霆先生要我也題幾句話,我覺得可以寫一首新詩。”
  有學者分析,朱自清的題詩是新詩中的格律詩,題詩分為兩節,結構平行對稱,而且每句字數相等,加上用韻嚴謹:第一節的“官、飯”“意、米”與第二節的“詐、話”“報、道”,四組字在北京口音中分別為四組近韻字,讀起來十分順當,極具韻律諧音之美。選擇用新詩中的格律詩來作圖卷的題詩,朱氏可謂獨具匠心,亦別具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