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31日 星期四

《藏暉室札記》(1939 );《胡適留學日記》原稿出版(梁勤峰與上海人民出版社):化一為萬功德無量





2017年初,我跟書店訂此書--《胡適留學日記》原稿出版---店主說,鍾先生,此書約8000人民幣,您真的要買嗎?
-----

化一為萬功德無量
2014年07月13日02:59 北京青年報 我有話說

  百歲老日記讓國家文物局工作人員驚嘆:這是寶貝呀原稿高清度影印出版,讓全世界想看要看的人都可以看到

  如夢令
  一
  他把門兒深掩,不肯出來相見。
  難道不關情,怕是因情生怨。
  休怨,休怨,
  他日憑君發遣。
  二
  幾次曾看小像,
  幾次傳書來往。
  見見又何妨,
  休做女孩兒相。
  凝想,凝想,
  想是這般模樣。
  ——手稿中的胡適詩篇之二

  今年51歲的上海人梁勤峰坐過許多次飛機,去年年底,他第一次從首都機場的紅色通關口過關,拎著的兩口小箱子裡裝著他要申報的物品——十八冊從未面世的《胡適留學日記》原稿。

  海關人員認真地貼好封條,告訴梁勤峰:需要啟封時請到國家文物局。

  “賣家的要價並不高,我能夠得到很幸運。”

  梁勤峰請他的合作夥伴楊永平帶著貼了封條的兩口小箱子到了國家文物局。封條拆開,掀開箱蓋,《胡適留學日記》原稿呈現在文物局專業人員眼前。梁勤峰後來描述:他們很懂的,一看,立刻就說,這是寶貝呀!你們帶回來的目的是什麼?楊永平回答:我們想出書。文物局的人說,那是大好事!要好好保存呀,這幾頁捲了的信紙已經很脆,不要硬把它展平,想復原的話要找專家想辦法。

  梁勤峰本人是一位收藏愛好者,平時就會參與一些拍賣活動。他說:“拍賣會上經常會出現一些文人的東西,我很喜歡,就會比較關注。我前一段還拍了一幅梁漱溟的條幅,起價一萬元,我是八十萬元拍到手的。”這套《胡適留學日記》是梁勤峰在香港收購到的,出賣人不想透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並未拿到拍賣會上,和梁勤峰接觸後覺得他人很誠實可信,並且能夠達成自己想要將其出版的意願,遂與梁成交。梁勤峰說:“賣家的要價並不高,我能夠得到是很幸運的。”

  送到梁勤峰手上的十八冊日記用舊年的報紙包裹著,已經經年沒有打開:“胡適用的日記本是康奈爾大學的筆記本,不厚,白色封面。裡面的內容多數是用鋼筆書寫的,除了這次新發現的《北京雜記(一)》和《歸娶記》,那是胡適回國後寫的,用的是毛筆。字跡正反兩面密密麻麻,全部豎排,中英文夾雜,字跡偶爾也會較為潦草,有時一天可以記幾千字,有時也很短小,其實更像是雜記。其中經常插入剪報和照片,並且配合文字。很多剪報,夾在日記中的紙頁有些泛黃,但還是很新,掉出來的反而舊掉了。”

  大教授翻看日記時小心翼翼,手都有些發抖

  胡適是一個勤於記日記的人,梁勤峰收購的這些日記是胡適1910年至1917年間留學美國康奈爾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時期的札記,之前從未全部披露,學界一直認為這一段的胡適日記是缺失的。這些日記記錄了胡適在美國的見聞和思想,胡適留美期間思想的形成,從日記中的剪報和相關評論中是可以找到清晰脈絡的,這也為研究者提供了大量新線索。

  許多人聽說《胡適留學日記》面世感到不可思議,楊永平回憶:“其實我們平時接觸這一類東西不算少,但看到實物還是感到震撼,甚至有五雷轟頂的感覺。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的陳子善教授和朋友一起到梁總家裡想看看手稿,梁總家的豪華他們一點兒不當回事,但看到十八冊日記時卻都臉色大變,表情震驚,覺得真是不可思議。陳教授翻看日記時小心翼翼,手甚至都有些發抖。”梁勤峰也說:“我們把原稿影印件傳給當年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的後人們,他們很多還在大學裡,那些老外教授看到後都是興奮不已的。”

  梁勤峰說這批手稿是自己近年來收到的很棒的東西,所以很是寶貝。他的家居條件不錯,專門準備了一間空氣流通、陽光不直射的房間作為放置收藏品之用。“我還是用報紙把它們包了起來,因為報紙可以防濕、防潮、防蟲,是很好的保護紙質文獻的方法。我還準備做個盒子,好好地把這十八冊日記放進去,我有信心讓這批東西在我手上保存下去。胡適的日記讀之甚有趣味,但是我不捨得多看,畢竟已經是100多歲的東西了,破一點兒都心疼,到時候看出版物就可以了。”

  和胡適有緣,要為老先生做點事情

  梁勤峰確實想將《胡適留學日記》出版,這成了他的一個願望。“我讀書不多,但我愛看書。在香港收到這套原稿,楊永平就買了五六十本與之相關的書讓我看,我都很愛看,越看對胡適這個人越是佩服。他少年成名,從很早就對自己要求很高,學術思想對後人也有深遠影響,很多學者都是他的粉絲。”楊永平也說:“梁總拿到這套日記就連連說自己和胡適有緣,到了他手裡,就不考慮再賣出去,他要為胡適老先生做點事情。'做點事情'就是將這套日記出版。”

  確實,出版界歷來認為,將文獻類原稿予以出版,是對原物最好的保護方法。原上海圖書館館長顧廷龍就曾大聲疾呼:所有原稿都要出版,出版是保護原始資料最好的辦法。可是,願意將自己收藏的“寶貝”影印出版的人並不多,因為那意味著自己東西的價值會有所降低,不少人對此還是有所忌諱。梁勤峰卻覺得,將《胡適留學日記》出版是他的義務,不會後悔。“我不是很會說,就是想實實在在去做。”

  梁勤峰和上海人民出版社締結了出版《胡適留學日記》的“姻緣”。之所以選擇這家出版社,梁勤峰是有所考慮的:“一是他們出版近代文獻類書籍比較有傳統;二是胡適和上海的淵源很深,他是在上海讀的中學,從上海到美國留學,而且我也在上海。所以選擇上海人民出版社,也是有些讓《胡適留學日記》葉落歸根的意思吧。”

  《胡適留學日記》最早曾由上海亞東圖書館以《藏暉室札記》為名於1939年整理出版,共分17卷,編為4冊。此後,商務印書館、安徽教育出版社、湖南嶽麓書社等多家出版社依照“亞東版”以《胡適留學日記》為名重印出版。因原稿從未披露過,亞東版日記的完整性、準確性一直難以考證。而梁勤峰手中的這套《胡適留學日記》,就是所有版本的源頭。

  這次能夠出版這套極其珍貴的《胡適留學日記》,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長王興康也感到非常高興,他說:“這麼珍貴的史料,我覺得我們有責任把它出好。我們準備以原稿影印的方式,以現在最好的技術盡量做到高清高仿。”

  如何出好這套書,王興康曾與梁勤峰屢次交流。梁勤峰說:“王社長介紹了好幾種出版方式,開始他們並不推薦現在採用的高清高仿的方式,因為價格肯定是比較貴的,但是我想要最好的。王社長就問我:想不想以最樸實的方式出?什麼叫最樸實的方式?就是把日記作為工具出版,讓全世界想看要看的人都可以看。所以最終我們想出版兩種,一種是根據原稿出一套影印的,價格會比較高;另外還會出一套手稿,是需要的人都看得起的。”

  “我再也不讓它經歷這種事情了!”

  原稿影印出版需要高清晰度的掃描件,梁勤峰開始時很是擔心傷到原稿,但他的收藏經驗告訴他:《胡適留學日記》用的是康奈爾大學的筆記本,那個紙的質量是很不錯的,從收藏角度講,是全品相。不像民國時期的紙,那時國家經濟狀況不好,生產的紙質量也差,所以,只要小心,還是可以避免傷到原稿的。



  為了掃描的影印件能夠達到要求,梁勤峰先後購買了兩台高清掃描儀。用第一台掃描時他和工作人員親自上陣,輕手輕腳伺候著百餘歲的“日記本”。很快,掃描工作完成,送到出版社,卻發現精度不夠。梁勤峰很是惱火,他心疼:“​​這一遍折騰,日記本的邊邊還是碎掉了好幾塊。”第二台掃描儀的精度較第一台高出十倍,掃描的速度也慢了許多,十幾分鐘掃一頁,兩天能掃完一本,共1000頁左右的《胡適留學日記》全部掃完,影印合格,梁勤峰說:“我再也不讓它經歷這種事情了!”

  梁勤峰說自己很有些文人情結,“胡適很細心,照片後面都寫有日期,還有題跋,這對後人是很好的研究素材,從此也可以看出胡適是想好要出版的,這很厲害。陳子善老師覺得我的行為很好,還送我一句話,叫'化一為萬,功德無量'。意思是說我把個人擁有的《胡適留學日記》出版,是惠及很多人的大好事。他說,胡適也會謝謝我們。我聽了非常高興,更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很值得的事情。其實我是很佩服文人的,我一生讀書不多,但是以後或者再過一次人生,我願意好好讀讀書,而現在能為讀書人做些事,我的心裡感到由衷的痛快。”文/本報記者王勉

  本版胡適日記原稿影印照片為梁勤峰提供

  (原標題:化一為萬功德無量)

2017年8月30日 星期三

胡適之先生的新年賀卡:胡適 致王志維賀卡 紙本;英文手寫


新年賀卡



胡適 致王志維賀卡 紙本
Description
|信札|釋文:志維兄:這是一點Christmas present。我在得知你受傷時就想送你的。你千點不要推辭!祝你一家新年快樂!適之。

||說明:|1、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著名學者、思想家、教育家、文學家、社會活動家。 |2、王志維,曾任史語所書記員、中央研究院秘書、總務主任,並曾為胡適先生機要秘書,為胡適先生晚年身邊最親近的工作人員之一。

2017年8月29日 星期二

Carl Lotus Becker, 1873-1945;New Liberties for Old (1941) 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Carl Lotus Becker(1873-1945)教授以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1932)等啟蒙時代的論述著名。該書的論點,為Peter Gay (1923-2015)
等所反駁。

胡適 1953/7/21  (當時Becker教授已故)到康乃爾大學度假27天,讀此史書。
Becker教授引 Abelard 的"疑生知 (真理)"。
胡適之先生的世界The Many Worlds of Dr. Hu Shih: 胡適雜憶(唐德剛).... 亞波拉(Abelard)最後屈服於教會的權威而甘願與愛洛綺思永別,陳衡哲對他的懦弱表示非常 ...
Becker教授的門口貼有:
回也非助吾者也
– 先進第四"子曰:「回也非助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
1941年12月30,胡適用大使館的信紙,寫信 (藏康乃爾大學圖書館)謝Carl Lotus Becker教授(1873-1945)的贈書:New Liberties for Old (1941)
說喜歡它,幾乎完全同意其論點。說該書第39頁說的,一些馬克思主義者誤用(不合邏輯地使用)黑格爾的辯證法。胡適說他在12年前也有簡單、類似的批評文章--該文說他們的精神是達爾文之前的、進化論之前的,不合科學的、該文也說,馬克思主義者無法合乎邏輯地提出"共產黨及無階級的社會作為社會革命的最後目標"之假說。過去12年,這篇文章頗惹中國共產黨黨人的怒,怒火至今未熄。
胡適另外分別附兩篇論文(轉譯,待查)給Becker教授:{民主中國的歷史基礎}、{一個意識形態上的衝突}。胡適說,Becker教授身為歷史學者,對此或許有興趣。



English Writings of Hu Shih: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3642311814
Chih-Ping Chou, ‎Hu Shih - 2013 - ‎Philosophy
Chinese Philosophy and Intellectual History Hu Shih Chih-Ping Chou ... The late Professor Carl Beckerof Cornell University once told me that he had on the ...






  1. Cornell University: Founders and the Founding - Google 圖書結果

    Carl L. Becker - 2010 - Biography & Autobiography - 226 頁
    The act is in Laws of New YorJ(, 1865, Chapter 586; and Laws and Documents Relating to Cornell University, 21. In the latter collection there is a slight ...
    books.google.com/books?isbn=0801476151...

  2. Carl L. Becker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Becker got his Ph.D. in 1907. He was John Wendell Anderson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Cornell University from 1917 to 1941. ...

Carl Lotus Becker (September 7, 1873 – April 10, 1945) was an American historian.



---
2本書的簡介

http://hcbooks.blogspot.tw/2017/07/the-heavenly-city-of-eighteenth-century.html
---

Contents

 Life

He was born in Waterloo, Iowa. He studied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 Frederick Jackson Turner was his doctoral advisor there. Becker got his Ph.D. in 1907. He was John Wendell Anderson Professor of History in the Department of History at Cornell University from 1917 to 1941. He was elected a Fellow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 in 1923.[1]
Cornell has recognized his work as an educator by naming one of its five new residential colleges the Carl Becker House.

Works

He is best known for 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1932), four lectures on The Enlightenment delivered at Yale University. His assertion—that philosophies in the "Age of Reason" relied far more upon Christian assumptions than they cared to admit—has been influential, but has also been much attacked.[by whom?] Interest in the book is partly explained by this passage (p. 47):
In the thirteenth century the key words would no doubt be God, sin, grace, salvation, heaven and the like;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atter, fact, matter-of-fact, evolution, progress;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relativity, process, adjustment, function, complex.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words without which no enlightened person could reach a restful conclusion were nature, natural law, first cause, reason, sentiment, humanity, perfectibility […].
This isolation of vocabularies of the epoch chimes with much later work, even if the rest of the book is essayistic in approach. Johnson Kent Wright writes
Becker wrote as a principled liberal […]. Yet in some respects The Heavenly City presents an almost uncanny anticipation of the "postmodern" reading of the eighteenth century.
—"The Pre-Postmodernism of Carl Becker", p. 162, in Postmodernism and the Enlightenment (2001), Daniel Gordon editor

Works

  • Political Parties in the Province of New York from 1766-75 (1908)
  • The Beginnings of the American People (1915)
  • The Eve of the Revolution (1918)
  •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A Study in the History of Political Ideas (1922, 1942)
  • Our Great Experiment in Democracy (1924)
  • The Spirit of '76 (with G.M. Clark and W.E. Dodd) (1926)
  • Modern History (1931)
  • The Heavenly City of the Eighteenth-Century Philosophers (1932)
  • Every Man His Own Historian (1935)
  • Progress and Power (1936)
  • Story of Civilization (with Frederic Duncalf) (1938)
  • Modern Democracy (1941)
  • New Liberties for Old (1941)
  • Cornell University: Founders and the Founding (1943)
  • How New Will the Better World Be?—A Discussion of Post-War Reconstruction (1944)
  •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in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1945)
  • Freedom of Speech and Press

 Quotes

  • "History is the memory of things said and done."
  • "The significance of man is that he is insignificant and is aware of it."
  • "Freedom and responsibility." This saying, from a 1943 lecture, has been frequently misquoted.[2] When Cornell memorialized Becker by naming a residential college in his honor, the university commissioned a large stone placard to be affixed to the building's entryway reading "FREEDOM WITH RESPONSIBILITY".[2]

References

  • Carl Becker: On History & the Climate of Opinion (1956) Charlotte W. Smith
  • The Pragmatic Revolt in American History: Carl Becker and Charles Beard (1958) Cushing Strout
  • Carl Becker: A Biographical Study in American Intellectual History (1961) Burleigh T. Wilkins
  • NNDB

External links


Becker, Carl Lotus, 1873-1945

水調歌頭 今別離

水調歌頭   今別離 
    
但願人長久,
千里共嬋娟。
我歌坡老佳句,
回首十年前。
照汝黃山之下,
照我春申古渡。
同此月團圞。
皎色映征袖,
輕露濕雲鬟 。  

今已矣,
空對此,
月新圓。
清輝脉脉如許。
誰與我同看。
料得今宵此際,
伴與鷓鴣聲裏,
驕日欲中天。
帘外繁花影,
村上午炊烟。
作于 7月25.1915年,時年二十四,原載上海【留美學生季報】春季第一號 (1917.3)。
原文為英文,收入【胡適留學日記】(
1915年 7月26)。
康乃爾圖書館檔案)有:英詩打字稿 (也見【胡適留學日記】:吾友 A. J. Thomas 為易數字);手寫的【右水調歌頭一闋 詠" 今別離" 】。

將赴紐約,
一方月新圓,另一方日中天已,將現代科學知識引入詞中。

《胡適留學日記》目錄;乘楯歸來圖. 卷五、一一



胡適留學日記(二)
乘楯歸來圖. 卷五、一一
(The Home Coming,
From The Sun (New York))
此時事畫真神來之筆。吾前所選 (卷五、四)乃遺之.......。此圖當名之曰《乘楯歸來》。海濱老人,美國也 (...老人名Uncle Sam,隱U.S.兩字也),手捧花圈,遙望海中載尸之歸舟,老人垂首,哀戚之容,淒然動人。
{註}花圈飄帶上所書"Greater love hath no man",見《新約約翰福音》15:13,全文"
John 15:13 KJV - 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Greater love hath no man than this, that a man lay down his life for his friends.
思高本:人若為自己的朋友捨掉性命,再沒有比這更大的愛情了。



----
目錄 · · · · · ·
胡適留學日記台北版自記

目錄  · · · · · ·

胡適留學日記台北版自記
重印自序
自序
上卷
卷一
一九一一年一月卅日至十月卅日
(在康乃耳大學農學院)
卷二
民國元年(1912)九月廿五日至十二月廿八日
(在康乃耳大學文學院)
卷三
民國二年(1913)四月至三年(1914)二月廿八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國家與世界
二、道德觀念之變遷
三、第一次主議事席
四、"博學鐵匠"巴立特
五、雜誌之有益
六、中國似中古歐洲
七、"希望所在,生命存焉"
八、讀Synge短劇
九、讀《嘉富爾傳》
一○、胡彬夏女士
一一、苦學生
一二、讀The Inside of the Cup說部
一三、西文詩歌甚少全篇一韻
一四、論紐約省長色爾叟被劾去位
一五、五十年來黑人之進步
一六、《論語》譯本
一七、假期中 消遣
一八、耶穌誕日詩
一九、托爾斯泰臨終時事
二○、吾國女子所處地位高於西方女子
二一、燈謎三則
二二、叔永歲末雜感詩
二三、《大雪放歌》和叔永
二四、孔教問題
二五、康乃耳大學費用
二六、非驢非馬之大總統命令
二七、倫敦一塊地三百六十年中增價四千倍
二八、湘省一年之留學費
二九、友人勸戒吸紙菸
三○、但怒剛死事情形
三一、鮑希參夭折
三二、今日吾國急需之三術
三三、我之自省
三四、我所關心之問題
三五、演說吾國婚制
三六、美國各大學之體育運動費
三七、"宗教之比較研究"講演
三八、壁上格言
三九、借一千,還十萬
四○、久雪後大風寒甚作歌
四一、樂觀主義
四 、裴倫《哀希臘歌》
四三、記白里而之社會名劇《梅毒》
四四、綺色佳城公民議會旁聽記
四五、郊天祀孔
四六、一種實地試驗之國文教授法
四七、《說文》有許多字不滿人意
四八、英國布商之言
四九、宋教仁被刺案中之秘密證據
五○、應桂馨死矣
五一、死矣趙秉鈞
五二、雜俎三則
五三、美國有色人種之大官
卷四
民國三年(1914)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七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養家
二、母之愛
三、言字
四、Fred Robinson君之慷慨
五、雪消記所見並楊任二君和詩
六、學生會之哲學教育群學委員會
七、西人研究中國學問之心得
八、入春又雪因和前詩
九、請得畢業助學金
一○、美國禁酒
一一、得卜朗吟徵文獎金
一二 初次作臨時演說
一三、趙元任、胡達同時得兩種學會榮譽
一四、歐美有一種"剪報"營業
一五、"但論國界,不論是非"
一六、赴白博士夫婦家宴
一七、卸去世界學生會會長職務
一八、在世界會演說《世界和平與種族界限》
一九、趙元任作曲
二○、叔永作即事一律索和
二一、山谷詩名句
二二、論律詩
二三、杏佛和前韻
二四、吾國人無論理觀念
二五、張希古亡故
二六、《春朝》一律並任楊二君和詩
二七、山谷之三句轉韻體詩
二八、叔永贈傅有周歸國,餘亦和一章贈行
二九、記歷
三○、《春秋》為全世界紀年最古之書
三一、《大英百科全書》誤解吾國紀元
三二、題"室中讀書圖"分寄禹臣、近仁、冬秀
三三、得家中照片題詩
四、《圖書周報》中餘之照片
三五、我國之"家族的個人主義"
三六、第一次訪女生宿舍
三七、思家
三八、遊"英菲兒瀑泉山"三十八韻
三九、記本校畢業式
四○、觀西方婚禮
四一、科學社之發起
四二、黃監督不准學生暑期上課
四三、奧太子飛的難死於暗殺
四四、餘之書癖
四五、積財不善用,如高臥積薪之上
四六、提倡禁嫖
四七、綺色佳城公民會議第二次旁聽記
四八、統一讀音法
四九、讀《愛茂生札記》
五○ 、《舊約·鷺斯傳》與法國米耐名畫
五一、札記
五二、伊里沙白朝戲台上情形
五三、讀《老子》"三十輻共一"
卷五
民國三年(1914)七月七日至八月十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自殺篇》
二、愛迪生拜蜜蜂做老師
三、勉冬秀
四、"時事畫"四十五幅
五、美國亦有求雨之舉
六、美國駐希臘公使義憤棄官
七、錄《舊約·以斯拉》一節
八、威爾遜與羅斯福演說之大旨
九、威爾遜
一○、《哀希臘歌》譯稿
一一、乘楯歸來圖
一二、記興趣(Interest)
一三、利用光陰
一四、讀書會
一五、讀《東方未明》
一六、歐洲幾個"問題劇"鉅子
一七、諾貝爾獎金
一八、讀《織工》
一九、戒紙菸
二○、"遺傳"說
二一、讀《獺裘》
二二、印度無族姓之製
二三、瑪志尼語
二四、兩處演說
二五、錄怡蓀來書
二六、撥特勞"吾鄰"之界說
二七、師友匡正
二八、"是"與"非"
二九、遊活鏗谷記
三○、赫僕特滿所著劇之長處
三一、標點符號釋例
三二、法律之弊
三三、讀《夢劇》
三四、往聽維廉斯歌曲
三五、解兒司誤讀漢文
三六、記歐洲大戰禍
三七、卡來爾之愛國說
三八、讀《海妲傳》
三九、叔永《活鏗谷遊記》
四○、誰氏之書
四一、答某夫人問傳道
卷六
民國三年(1914)八月十一日至九月十五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悉爾演說歐戰原因
二、蔣生論歐戰影響
三、讀君武先生詩稿
四、刺殺奧皇嗣之刺客
五、記奧匈人種
六、本校夏課學生人數
七、送許肇南歸國
八、祖先節
九、青島歸誰
一○、赴苛勿演說
一一、一個模范家庭
一二、還我青島,日非無利
一三、日英盟約
一四、聖安廟記
一五、裴厄司十世死矣
一六、讀《老子》
一七、《神滅論》與《神不滅論》
一八、叔永送肇南斷句
一九、日德宣戰
二○、歐戰之罪魁禍首
二一、徵人臨別圖
二二、都德短篇小說
二三、裴《崇有論》
二四、范縝《因果論》
二五、哲學系統
二六、近仁來詩
二七、《棄父行》
二八、亞北特之《自敘》
二九、俄之仁政
三○、波士頓遊記
三一、再論無後
三二、朝鮮文字母
卷七
民國三年(1914)九月二十三日至十二月十一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傳記文學
二、遷居
三、海外送歸人圖
四、木爾門教派
五、耶穌之容忍精神
六、錄《新約》文兩節
七、徵人別婦圖
八、悼鄭仲誠
九、赴亥叟先生之喪
一○、家書屢為人偷拆
一一、韋蓮司女士之狂狷
一二、惜別
一三、羅斯福演說
一四、紐 美術院中之中國名畫
一五、國家主義與世界主義
一六、"一致"之義
一七、讀葛令《倫理學發凡》與我之印證
一八、週詒春君過美之演說
一九、《李鴻章自傳》
二○、演說之道
二一、近世不婚之偉人
二二、"容忍遷就"與"各行其是"
二三、印度"月中兔影"之神話
二四、理想貴有統系
二五、吾國"月中玉兔"之神話
二六、法人剛多賽與英人毛萊之名言
二七、西人所著之中國詞典
二八、梵文《內典》名字
二九、所謂愛國協約
三○、讀《十字架之真諦》後寄著者書
三一、備作宗教史參考之兩篇呈文
三二、專精與博學
三三、拒虎進狼
三四、西人骨肉之愛
三五、秋柳
三六、讀英譯本《漢宮秋》
三七、記"闢克匿克"
三八、袁氏尊孔令
三九、劉仲端病歿
四○、讀David Harum
四一、世界大同之障礙
四二、讀《墨子》
四三、擇偶之道
四四、大同主義之先哲名言
四五、"My country,right or wrong"之出處
四六、猶太文豪Asher Ginzberg
四七、譯《詩經·木瓜》詩一章
四八、墨茨博士
四九、毛萊子爵
五○、節錄《威爾遜訓詞》
五一、歌德之鎮靜工夫
五二、再與節克生君書稿
卷八
民國三年(1914)十二月十二日至四年(1915)二月十四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論充足的國防
二、金仲藩來書
三、海外之家人骨肉
四、讀戲劇七種
五、世界會十周紀念,詩以祝之
六、《告馬斯》詩
七、世界學生總會年會雜記
八、善於施財之富翁
九、裴立先生對余前二詩之指正
一○、記世界會十 年祝典
一一、再遊波士頓記
一二、羅斯福昔日之言
一三、英日在遠東之地位
一四、CW論男女交際之禮
一五、為學要能廣大又能高深
一六、加滕演說遠東問題
一七、本校學生的文學團體
一八、《李鴻章自傳》果出偽託
一九、矛盾
二○、《戰時新婦》
二一、"室中攝影"兩幀
二二、記新聞兩則
二三、裴倫論文字之力量
二四、與普耳君一段文字因緣
二五、本趙耳寄贈飛瀑冬景影片
二六、西方學者勇於改過
二七、詩貴有真
二八、三句轉韻體詩
二九、羅素論戰爭
三○、荒謬之論
三一、紐約旅行記
下卷
卷九
民國四年(1915)二月十八日至六月七日
(在康乃耳大學)
一、自課
二、國立大學之重要
三、生文字之進化
四、救國在"執事者各司其事"
五、婉而謔之樂觀語
六、范鴻仙
七、蔣翊武
八、海外學子之救國運動
九、為祖國辯護之兩封信
一〇 、投書的影響
一一、致張亦農書
一二、塔夫脫演說
一三、吾國各省之歲出
一四、致The Post-Standard(syracuse)書
一五、往見塔夫脫
一六、韓人金鉉九之苦學
一七、可敬愛之工讀學生
一八、紐約公共藏書樓
一九、理想中之藏書樓
二〇 、夢想與理想
二一、貝爾博士逸事
二二、《睡美人歌》
二三、《告馬斯》詩重改稿
二四、致留學界公函
二五、吾國之歲出歲入
二六、星期日之演說詞
二七、誤刪了幾個"?"
二八、一九一四年紐約一省之選舉用費
二九、日本要求二十一條全文
三〇 、《墓門行》
三一、莎士比亞劇本中婦女之地位
三二、陸軍用榻
三三、《致留學界公函》發表後之反響
三四、赴尼格拉縣農會演說
三五、霧中望落日
三六、火車中小兒
三七、黃興等通電
三八、《老樹行》
三九、立異
四〇 、得冬秀書
四一、書懷
四二、留日學界之日本觀
四三、抵制日貨
四四、致Ithaca Daily News書
四五、遠東戰雲
四六、五月六日晨之感想
四七、東西人士迎拒新思想之不同
四八、韋女士
四九、讀Aucassin and Nicolete
五〇 、讀In the Shadow of the Glen
五一、觀Forbes-Robertson演劇
五二、又作馮婦
五三、日人果真悔悟乎
五四、《月報》編輯 選舉
五五、威爾遜演說詞
五六、哀白特生夫人
五七、藹城演說
五八、第九號家書
五九、都德短篇小說
六〇 、讀《日本開國五十年史》
六一、狄女士論俄、美大學生
六二、美人不及俄人愛自由
六三、報紙文字貴簡要達意
六四、讀梁任公《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
六五、吾之擇業
六六、致CW書
六七、《墓門行》之作者
六八、東方交易
六九、兩個最可敬的同學
七〇 、英國哲學家鮑生葵之言
七一、日本議會中在野黨攻擊政府
七二、美國男女交際不自由
七三、秦少游詞
七四、詞乃詩之進化
七五、陳同甫詞
七六、劉過詞不拘音韻
七七、山谷詞帶土音
卷十
民國四年(1915)六月十二日至八月九日
(在康乃 大學)
一、滿庭芳
二、讀《獵人》
三、日與德開戰之近因
四、楊、任詩句
五、記國際政策討論會
六、記農家夏季"闢克匿克"
七、盛名非偶然可得
八、思遷居
九、再記木爾門教派
一〇 、讀托爾斯泰《安娜傳》
一一、題歐戰諷刺畫
一二、遊凱約嘉湖攝影
一三、夜過紐約港
一四、克鸞達兒軼事
一五、歐美學生與中國學生
一六、節錄《王臨川集》三則
一七、讀《墨子》及《公孫龍子》
一八、今別離
一九、婦女參政運動
二〇 、讀《小人》及《辟邪符》
二一、《論句讀及文字符號》節目
二二、馴鼠
二三、《水調歌頭》今別離
二四、讀詞偶得
二五、讀白居易《與元九書》
二六、讀香山詩瑣記
二七、札記不記哲學之故
二八、子是否主權詐
卷十一
民國四年(1915)八月九日至十一月三日
(九月二十日以後在哥倫比亞大學)
一、吾之別號
二、王安石上邵學士書
三、不是肺病
四、"時"與"間"有別
五、論"文學"
六、論袁世凱將稱帝
七、臨江仙
八、"破"號
九、"證"與"據"之別
一〇 、與佐治君夜談
一一、將往哥倫比亞大學,叔永以詩贈別
一二、美國公共藏書樓之費用
一三、凱約嘉湖上幾個別墅
一四、如何可使吾國文言易於教授
一五、瘦琴女士
一六、《百字令》吾母挽白特生夫人
一七、成詩不易
一八、《水調歌頭》杏佛贈別
一九、將去綺色佳留別叔永
二〇 、闢古德諾謬論
二一、讀《麗沙傳》
二二、英人莫利遜論中國字
二三、《沁園春》別 佛
二四、對語體詩詞
二五、兩個傭工學生
二六、韋兒斯行文有誤
二七、《新英字典》
二八、拉丁文諺語
二九、讀《獄中七日記》
三〇 、讀The New Machiavelli
三一、"八角五分"桑福
三二、送梅覲莊往哈佛大學詩
三三、論文字符號雜記三則
三四、叔永戲贈詩
三五、別矣綺色佳
三六、依韻和叔永戲贈詩
三七、有些漢字出於梵文
三八、《古今圖書集成》
三九、調和之害
四○、相思
四一、文字符號雜記二則
四二、讀《集說詮真》
四三、《聖域述聞》中之《孟子年譜》
四四、印書原始
四五、葉書山論《中庸》
四六、姚際恆論《孝經》
四七、讀The Spirit of Japanese Poetry
四八、論宋儒注經
四九、為朱熹辨誣
五〇 、女子教育之最上目的
五一、女子 參政大遊街
卷十二
民國四年(1915)十一月廿五日至五年(1916)四月十七日
(在哥倫比亞大學)
一、許肇南來書
二、楊杏佛《遣興》詩
三、《晚郵報》論"將來之世界"
四、西人對句讀之重視
五、鄭萊論領袖
六、國事壞在姑息苟安
七、錄舊作詩兩首
八、梅、任、楊、胡合影
九、 《秋聲》有序
一〇 、Adler〔阿德勒〕先生語錄
一一、論"造新因"
一二、讀章太炎《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後
一三、再論造因,寄許怡蓀書
一四、七絕之平仄
一五、趙元任
一六、論教女兒之道
一七、美國銀幣上之刻文
一八、和叔永題梅、任、楊、胡合影詩
一九、讀音統一會公製字母
二〇 、論革命
二一、《水調歌頭》壽曹懷之母
二二、與梅覲莊 文學改良
二三、"文之文字"與"詩之文字"
二四、論譯書寄陳獨秀
二五、叔永答餘論改良文學書
二六、杏佛題胡、梅、任、楊合影
二七、《詩經》言字解
二八、美國初期的政府的基礎
二九、家書中三個噩耗
三〇 、伊麗鶚論教育宜注重官能之訓練
三一、澤田吾一來談
三二、往訪澤田吾一
三三、吾國古籍中之烏托邦
三四、柳子厚
三五、劉田海
三六、叔永詩
三七、憶綺色佳
三八、吾國歷史上的文學革命
三九、李清照與蔣捷之《聲聲慢》詞
四〇 、胡紹庭病逝
四一、寫定《讀管子》上、下兩篇
四二、評梁任公《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
四三、《沁園春》誓詩
四四、怡蓀、近仁抄贈的兩部書
四五、燈謎
四六、《沁園春 誓詩
四七、《沁園春》誓詩
四八、吾國文學三大病
卷十三
民國五年(1916)四月十八日至七月廿一日
一、試譯林肯演說中的半句
二、《沁園春》誓詩
三、作文不講文法之害
四、論文字符號雜記四則
五、《沁園春》誓詩
六、讀蕭山來裕恂之《漢文典》
七、古代文明易於毀滅之原因
八、談活文學
九、"反"與"切"之別
一〇 、記"的"字之來源:"之者"二字之古音
一一、元任論音與反切
一二、美國詩人Lowell之名句
一三、死矣袁世凱
一四、論戊戌維新之失敗於中國不為無利
一五、"爾汝"二字之文法
一六、馬君武先生
一七、喜朱經農來美
一八、杜威先生
一九、麥荊尼逸事四則
二〇 、"威爾遜之笑"
二一、恍如游子歸 鄉
二二、陶知行與張仲述
二三、白話文言之優劣比較
二四、記袁隨園論文學
二五、得國際睦誼會徵文獎金
二六、記第二次國際關係討論會
二七、覲莊對余新文學主張之非難
二八、克鸞女士
二九、羅素被逐出康橋大學
三〇 、移居
三一、國事有希望
三二、政治要有計劃
三三、太炎論"之"字
卷十四
民國五年(1916)七月二十二日至十一月四日
一、答梅覲莊--白話詩
二、答覲莊白活詩之起因
三、雜詩二首
四、一首白話詩引起的風波
五、杜甫白話詩
六、不要以耳當目
七、死語與活語舉例
八、再答叔永
九、打油詩寄元任
一〇 、答朱經農來書
一一、蕭伯納之憤世語
一二、根內特君之家庭
一三、宋人白話詩
一四、文學革命八條件
一五、寄陳獨秀書
一六、作詩送叔永
一七、打油詩戲柬經農、杏拂
一八、窗上有所見口占
一九、覲莊之文學革命四大綱
二〇 、答江亢虎
二一、贈朱經農
二二、讀《論語》二則
二三、又一則
二四、論"我吾"兩字之用法
二五、讀《論語》一則
二六、《嘗試歌》有序
二七、讀《易》(一)
二八、早起
二九、讀《易》(二)
三〇 、王陽明之白話詩
三一、他
三二、英國反對強迫兵役之人
三三、讀《易》(三)
三四、中秋夜月
三五、《虞美人》戲朱經農
三六、研(讀《易》四)
三七、幾(讀《易》五)
三八、答經農
三九、啞戲
四〇 、改舊詩
四一、到紐約後一年中來 往信札總計
四二、白話律詩
四三、打油詩一束
四四、戒驕
四五、讀《論語》
四六、打油詩又一束
四七、寫景一首
四八、打油詩
卷十五
民國五年十一月六日至六年(1917)三月廿日
一、歐陽修《易童子問》
二、希望威爾遜連任
三、吾對於政治社會事業之興趣
四、戲叔永
五、黃克強將軍哀辭
六、編輯人與作家
七、舒母夫婦
八、發表與吸收
九、作《孔子名學》完自記二十字
一〇 、陳衡哲女士詩
一一、紐約雜詩(續)
一二、美國之清淨教風
一三、月詩
一四、打油詩答叔永
一五、"打油詩"解
一六、古文家治經不足取
一七、論訓詁之學
一八、論校勘之學
一九、近作文字
二〇 、印象派詩人的 條原理
二一、詩詞一束
二二、黃梨洲《南雷詩歷》
二三、論詩雜詩
二四、威爾遜在參議院之演說詞
二五、羅斯福論"維持和平同盟"
二六、維持和平同盟會之創立
二七、補記"爾汝"
二八、一九一六年來往信札總計
二九、中國十年後要有什麼思想
三〇 、在斐城演說
三一、湖南相傳之打油詩
三二、記朋友會教派
三三、小詩
三四、寄經農、文伯
三五、迎叔永
三六、王壬秋論作詩之法
三七、袁政府"洪憲元年"度預算追記
三八、無理的干涉
三九、落日
四〇 、叔永柬胡適
四一、"赫貞旦"答叔永
四二、寄鄭萊書
四三、又記"吾我"二字
四四、記燈謎
四五、蘭鏡女士
四六、哥倫比亞大學本年度之預算
四七、威爾 遜連任總統演說詞要旨
四八、論"去無道而就有道"
四九、艷歌三章
五〇 、吾輩留學生的先鋒旗
五一、俄國突起革命
五二、讀報有感
五三、趙元任辨音
卷十六
民國六年(1917)三月二十一日至六月一日
一、《沁園春》俄京革命
二、讀厄克登致媚利書信
三、
四、中國科學社第一次年會合影
五、林琴南《論古文之不宜廢》
六、漢學家自論其為學方法
七、幾部論漢學方法的書
八、杜威先生小傳
九、九流出於王官之謬
一〇 、訪陳衡哲女士
一一、覲莊固執如前
一二、作《論九流出於王官說之謬》
一三、記荀卿之時代
一四、《沁園春》新俄萬歲
一五、清廟之守
一六、我之博士論文
一七、新派美術
一八、讀致韋女士舊函
一九、寧受囚拘不願從軍
二〇 、關於歐戰記事兩則
二一、瞎子用書
二二、絕句
二三、紐約《世界報》
二四、在白原演說
二五、祁暄"事類串珠"
二六、博士考試
二七、改前作絕句
二八、辭別杜威先生
二九、《朋友篇》寄怡蓀、經農
三〇 、《文學篇》別叔永、杏佛、覲莊
卷十七
民國六年(1917)六月九日至七月十日
歸國記

胡適:《詞選》;《胡適詞點評(增訂本)》;胡適的白話入詞







我深信,凡是文學的選本都應該表現選家個人的見解。
 Page 56
後来《朱子薪錄》傳&來的太多了,於是在朱子死後六七十年間,便有人出來蒐集各家所
&的蕃。這些都是朱子的學生們,在某年某月向朱子問學所記籙下来的束西。 1 适些^
語錄》,大部份是白千二百年的朱子,在他未死之前,他的學生犹贫印 3 許多桑子諝譬; ...


Page 58
坊 9 古典文學研究瞎 V 一雜曲子》共三十首^ ^ 我深信,凡是文學的選本都應該表現選
家個人的見解。近年朱搔邨先生選了一部《宋飼三百這部書褢選擇去取的大旨! ^略略
指出我選詞的意思。有許多見解,已散見於各詞人的小傳之中了;我在此地要補說的, ...
Page 60
胡適 到宋末元初,是詞匠的詞。蘇東坡以前,是敎坊樂工與娼家妓女歌唱的詞;束坡到稼
軒、後村,是詩人的詞;白石以後,直〈 3 〉詞匠的詞。( ^ ! )詩人的詞,〈 10 歌者的詞,楚部《
詞選》專表現第一個大時期。這個時期,也可分作三個段落。二時期的曲子;第三部是《 ...

 吳械是中國音韻學一位異正開山的人,首先用朱子的《詩經》研究的第二個特色,就是叶
韻的古音方面的發現,他在這一方面得了他同時的學來做《詩經》的研究. '絕不會忘記
鄭樵和朱熹的大膽而有創造性的懷疑。以後的人,通太沈重了。然而近代的全不受成 ...
Page 61
胡適 中國哲#襄的科學 5 鉀與方法(節; ^ )三三九失傳,也有的不容易得,所以十六世紀
初已有一種討論,嚴厲批評朱子不應當用「叶韻」道個詞。 1 但是因爲朱子的《持集傳》
全用「叶韻」道個名詞,全沒有提到「古昔」,又因爲吳械的害有的早已不同的地方,他在《


Page 64
如束坡,是不能依《詞律》去點讀的。標點,我要負完全黄任。、詞律》等睿,我常用作參考,
但我往往不依他們的句謂。有許多人的飼,例這部《詞選》裏的詞,大都是不用注解的。
我加的注解大都是閼於方言或文法的。關於分行及有不能盡滿我自己意思之處。


Page 87
萬里先生镥大規模第 1 ;輯佚害的方法,淸朝學者用在各種方面,收效都棰大,伹詞集
的方面,王鵬速;朱孝滅諸人道部睿的長庳,不僅在材料之多,而在方法和體例的謹嚴
細密。簡單說來,有這幾點,元詞整理出這許多的新史料來,我們研究文學史的人,都應該
對 ...
Page 89
朱孝臧先生旣可以收史浩的大曲,萬里先生也可以收收的詞,有一些詞調是元人各種
樂府選本如《太平樂府》和《陽春白雪》都收入的。旣可以收《黑漆還有一點也可以討論
。詞與曲的分界,究竟在那褢?這個問題實在不容易解答。萬里先生所所作其他著述的
 ...
Page 90
胡適 18 萬里。抆輯宋金^人脚序 X 九 1 (收入《胡適論學近著》第一 10 一九三 I ,五,四
私頃,不知萬里先生可有這興致麽?用同樣輯逸的方法,校輯金、元人的曲子,合成一部「
宋、金、元人樂府總集」呢?這是我個人的一點種類上的分別呢?萬里先生精於版本 ...




1961.3.2
下午,先生在看《詞選》*,指出晏幾道的一首調寄《生查子》的詞,念了"墜雨已辭雲,流水難歸浦"八句**之後說:"像這首詞,我今天讀來還是非常的感動。這本《詞選》裏的詞我都會背的。我現在看了一首,再仔細的背誦。" 先生是用吟味一首詩或一首詞的意境來消磨病中的時光。(p.130)

*胡適:詞選(商務印書館  1930   台灣商務印書館/遠流1990 等重印)

**
墜雨已辭雲,流水難歸浦①。遺恨幾時休,心抵秋蓮苦②。忍淚不能歌,試托哀弦語③。弦語願相逢,知有相逢否。[1]


  作品注釋
       ①“墜雨”二句:以雨離雲、水出浦爲喻,托比往事不可挽回之意。
  ②秋蓮苦:秋蓮結子,蓮子心苦。
  ③“試托”句:意將哀傷之情寄于樂器的彈奏之中。[1]

  作者簡介晏幾道
   (約1030-約1106)北宋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晏殊幼子。曾任颍昌府許田鎮監、開封府推官等。一生仕途失意,晚年家道 中落。能文善詞,與其父齊名,時稱“二晏”。詞風近其父。其詞多寫四時景物、男女愛情,受五代豔詞影響而又兼花間之長。善于寫景抒情,語言和婉濃麗、精雕 細琢,情感深沈、真摯,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較之其父,更工于言情,詞風較爲沈郁悲涼,爲後世喜工麗詞語的文人所激賞。有《小山詞》。








 ----


胡適:詞選(商務印書館  1930台灣商務印書館/遠流等重印)


胡適選註的詞選. 作者:胡適,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1992

內容大要
今天重新整理出版胡適之先生的作品,它的意義很接近胡先生自己說的「價值重估」工作;也就是說,在胡先生「恩怨將盡之時」,正是我們可以平心靜氣,就胡適論胡適,「還他一個本來面目」的時候。
胡 適之先生說:「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是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 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不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學一套防身的本領,努 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目錄
《胡適作品集》出版前言

第一篇 五十六首
無名氏一首
張志和(七三○──八一○)
溫庭筠(?──八八○)
李存勗(後唐莊宗死九二六)一首
韋莊(約八五五──九二○)
牛嶠一首
牛希濟二首
張泌四首
顧瓊三首
毛熙震二首
歐陽炯(八九六──九七一)一首
和凝(八九八──九五五)二首
孫光憲(死九六八)一首
無名氏二首
李璟(南唐元宗,九一六──九六一)一首
馮延巳(死約九六○)九首
李煜(南唐後主,九三七──九七八)八首
第二編 四十九首
晏殊(?──一○五五)十一首
歐陽修(一○○七──一○七二)九首
張先(九九○──一○七八)十三首
晏幾道(十一世紀)八首
柳永(十一世紀)八首
第三編 五十首
蘇軾(一○三七──一一○一)二十首
秦觀(一○四九──一一○○)十九首
黃庭堅(一四五──一一○五)十一首
第四編 六十三首
周邦彥(一○五七──一一二一)十九首
李清照(一○八一──一四○?)七首
向鎬七首
朱敦儒(約一○八○──一一七五)三十首
第五編 六十七首
辛棄疾(一一四○──一二○七)四十六首
陸游(一一二五──一二一○)二十一首
第六編 六十六首
劉過(約一一五○──一二二○)七首
姜(約一一五五──一二三五)九首
史達祖(約一一五五──一二二○)七首
劉克莊(一一八七──一二六九)十六首
吳文英(死約一二六○)一首
蔣捷(約一二三五──一三○○)十首
王淅孫(死約一岸九○)三首
張炎(一二四八──約一三二○)十二首
詞的起源
----

《詞選》的工作起於三年之前,中間時有間斷,然此書費去的時間卻已不少。我本想還擱一兩 年,等我的見解更老到一點,方才出版。但今年匆匆出國,歸國之期遙遙不可預定,有些未了之事總想作一結束,使我在外國心裡舒服一點。所以我決計把這部書先 行付印。有些地方,本想改動;但行期太匆忙,我竟無法細細修改,只好留待將來再版時候了。

我本想作一篇長序,但去年寫了近兩萬字,一時不能完工,只好把其中的一部分—「詩的起源」—抽出作一個附錄,其餘的部分也須待將來補作了。

今天從英國博物院裡回來,接著王雲五先生的信,知道此書已付印,我想趁此機會寫一篇短序,略略指出我選詞的意思。有許多見解,已散見於詞人的小傳之中了;我在此地要補說的,只是我這部書裡選擇去取的大旨。

我深信,凡是文學的選本都應該表現選家個人的見解。近年朱彊□先生選了一部《宋詞三百首》,那就代表朱先生個人的見解;我這三百首的五代宋詞,就代表我個人的見解。我是一個有歷史癖的人,所以我的《詞選》就代表我對於詞的歷史的見解。

我以為詞的歷史有三個大時期︰
         第一時期︰自晚唐到元初(856-1250),為詞的自然演變時期。
  第二時期︰自元到明清之際(1250-1650),為曲子時期。
  第三時期︰自清初到今日(1620-1900),為模倣填詞的時期。

第一個時期是詞的「本身」的歷史。第二個時期是詞的「替身」的歷史,也可以說是他「投胎再世」的歷史,第三時期是詞的「鬼」的歷史。

詞起於民間,流傳於娼女歌伶之口,後來才漸漸被文人學士採用,體裁漸漸加多,內容漸漸變豐富。但這樣一來,詞的文學就漸漸和平民離遠了。到了宋末的詞連 文人都看不懂了,詞的生氣全沒有了。詞到了宋末,早已死了。但民間的娼女歌伶仍舊繼續變化他們的歌曲,他們新翻的花樣就是「曲子」。他們先有「小令」,次 有「雙調」,次有「套數」。套數一變就成了「雜劇」;「雜劇」又變為明代的戲曲。這時候,文人學士又來了;他們也做了「曲子」,也做劇本;體裁又變複雜 了,內容又變豐富了。然而他們帶來的古典,搬來的書袋,傳染來的酸腐氣味又使這一類新文學漸漸和平民離遠,漸漸失去生氣,漸漸死下去了。
清朝的學者讀書最博,離開平民也最遠。清朝的文學,除了小說之外,都是朝著「復古」的方面走的。他們一面做駢文,一面做「詞的中興」的運動。陳其年、朱彝尊以後,二百多年之中很出了不少的詞人。

他們有學《花間》的,有學北宋的,有學南宋的;有學蘇辛的,有學白石、玉田的,有學清真的,有學夢窗的。他們很有用全力做詞的人,他們也有許多很好的 詞,這是不可完全抹殺的。然而詞的時代早過去,過去了四百年了。天才與學力終歸不能挽回過去的潮流。三百年的清詞,終逃不出模倣宋詞的境地。所以這個時代 可說是詞的鬼影的時代;潮流已去,不可復返,這不過是一點點迴波,一點點浪花飛沫而已。

我的本意想選三部長短句的選本:第一部是《詞選》,表現詞的演變;第二部是《曲選》,表現第二時期的曲子;第三部是《清詞選》,代表清朝一代才人借詞體表現的作品。
這部《詞選》專表現第一個大時期。這個時期,也可分作三個階段。

1 歌者的詞,
  2 詩人的詞,
  3 詞匠的詞。
蘇東坡以前,是教坊樂工與娼家妓女歌唱的詞;東坡到稼軒後村,是詩人的詞;白石以後,直到宋末元初,是詞匠的詞。

《花間集》五百首,全是為娼家歌者作的。這是無可疑的。不但花間集序明明如此說;即看其中許多科舉的鄙詞,如喜遷鶯,鶴沖天之類,便可明白。此風直到北 宋盛時,還不曾衰歇。柳耆卿是長住在娼家,專替妓女樂工作詞的。晏小山的詞集自序也明明說他的詞是作了就交與幾個歌妓去唱的。這是詞史的第一段落。這個時 代的詞有一個特徵︰就是這二百年的詞都是無題的︰內容都很簡單,不是相思,便是離別,不是綺語,便是醉歌,所以用不著標題;題底也許別有寄託,但題面仍不 出男女的艷歌,所以也不用特別標出題目。南唐李後主與馮延巳出來之後,悲哀的境遇與深刻的感情自然抬高了詞的意境,加濃了詞的內容;但他們的詞仍是要給歌 者去唱的,所以他們的作品始終不曾脫離平民文學的形式。北宋的詞人繼續這個風氣,所以晏氏父子與歐陽永叔的詞都還是無題的。他們在別種文藝作品上,儘管極 力復古,但是他們做詞時,總不能不採用樂工娼女的語言聲口。

這時代的詞還有一個特徵︰就是大家都接近平民的文學,都採用樂工娼女的聲 口,所以作者的個性都不充分表現,所以彼此的作品容易混亂。馮延巳的詞往往混作歐陽修的詞;歐陽修的詞也往往混作晏氏父子的詞。(周濟選詞,強作聰明,說 馮延巳小人,決不能作某首某首蝶戀花!這是主觀的見解;其實「幾日行雲何處去」一類的詞可作忠君解也,也可作患得患失解。)

到了十一世 紀的晚年,蘇東坡一班人以絕頂天才,採用這新起的詞體,來作他們的「新詩」。從此以後,詞便大變了。東坡作詞,並不希望拿給十五六歲的女郎在紅氍毹上裊裊 婷婷地去歌唱。他只是用一種新的詩體來作他的「新體詩」,詞體到了他手裡,可以詠古,可以悼亡,可以談禪,可以說理,可以發議論。同時的王荊公也這樣做; 蘇門的詞人黃山谷、秦少游、晁補之,也都這樣做,山谷、少游都還常常給妓人作小詞;不失第一時代的風格。稍後起的大詞人周美成也能作絕好的小詞。但風氣已 開了,再關不住了;詞的用處推廣了,詞的內容變複雜了,詞人的個性也更顯出了。到了朱希真與辛稼軒,詞的應用的範圍,越推越廣大;詞人的個性的風格越發表 現出來。無論什麼題目,無論何種內容,都可以入詞。悲壯、蒼涼、哀豔、閑逸、放浪、頹廢、譏彈、忠愛、遊戲、詼諧…這種種風格都呈現在各人的詞裡。

這一段落的詞是「詩人的詞」。這些作者都是有天才的詩人;他們不管能歌不能歌,也不管協律不協律;他們只是用詞體作新詩。這種「詩人的詞」,起於荊公、東坡,至稼軒而大成。

這個時代的詞也有他的特徵。第一,詞的題目不能少了,因為內容太複雜了。第二,詞人的個性出來了;東坡自是東坡,稼軒自是稼軒,希真自是希真,不能隨便混亂了。
但文學史上有一個逃不了的公式。文學的新方式都是出於民間的。久而久之,文人學士受了民間文學的影響,採用這種新體裁來做他們的文藝作品。文人的參加自 有他的好處;淺薄的內容變豐富了,幼稚的技術變高明了,平凡的意境變高超了。但文人把這種新體裁學到手之後,劣等的文人便來模倣;模倣的結果,往往學得了 形式上的技術,而丟掉了創作的精神。天才墮落而為匠手,創作墮落而為機械。生氣剝喪完了,只剩下一點小技巧,一堆爛書袋,一套爛調子!於是這種文學方式的 命運便完結了,文學的生命又須另向民間去尋新方向發展了。

四言詩如此,楚辭如此,樂府如此。詞的歷史也是如此。詞到了稼軒,可算是到了 極盛的時期。姜白石是個音樂家,他要向音律上去做工夫。從此以後,詞便轉到音律的專門技術上。史梅溪、吳夢窗、張叔夏都是精於音律的人;他們都走到這條路 上去。他們不惜犧牲詞的內容來遷就音律上的和諧。例如張叔夏《詞源》裡說他的父親作了一句「鎖窗深」,覺得不協律,遂改為「鎖窗幽」,還覺得不協律,後來 改為「鎖窗明」,才協律了。「深」改為「幽」還不差多少;「幽」改為「明」,便是恰相反的意義了。究竟那窗子是「幽暗」呢,還是「明敞」呢?這上面,他們 全不計較!他們只求音律上的諧婉,不管內容的矛盾!這種人不是詞人,不是詩人,只可叫做「詞匠」。

這個時代的詞叫做「詞匠」的詞!這個 時代的詞也有幾種特徵。第一是重音律而不重內容。詞起於歌,而詞不必可歌,正如詩起於樂府而詩不必都是樂府,又正如戲劇起於歌舞而戲劇不必都是歌舞。這種 單有音律而沒有意境與情感的詞,全沒有文學上的價值。第二,這時代的詞側重「詠物」,又多用古典。他們沒有情感,沒有意境,卻要作詞,所以只好作「詠物」 的詞。這種詞等於文中的八股,詩中的試帖;這是一般詞匠的笨把戲,算不得文學。在這個時代。張叔夏以南宋功臣之後,身遭亡國之痛,還偶然有一兩首沉痛的詞 (如高陽臺)。但「詞匠」的風氣已成,音律與古典壓死了天才與情感,詞的末運已不可挽救了。
這是我對於詞的歷史的見解,也就是我選詞的標準。我的去取也許有不能盡滿人意之處,也許有不能盡滿我自己意思之處。但我自信我對於詞的四百年歷史的見地是根本不錯的。
這部《詞選》裡的詞,大都是不用注解的。我加的注解大都是關於方言或文法的。關於分行及標點,我要負完全責任。《詞律》等書,我常用作參考,但我往往不依他們的句讀。有許多人的詞,例如東坡,是不能依《詞律》去點讀的。

顧頡剛先生為我校讀一遍,並替我加上一些注,我很感謝他的好意。





----
《胡適詞點評(增訂本)》 編者:   施議對 ,出版社 北京:中華書局 2006

胡適詞點評

ISBN: 9629620170
定價: HK$ 52.00
作者: 胡適、 施議對
語言: 中文(繁)
出版社: 香港文學報社出版公司
分類: 文學
系列:龍香文學叢書
出版日期: 1998-12-01
發行日期: 2007-09-01

内容提要

胡适词的点评,实际上是一种还原。胡适创作歌词,一百零三,明确标榜并挂上招牌的,仅二十九,尚不及三成,其余不挂招牌,并以新体诗形式出现。一百零 三,新体与旧体,平起平坐,都在其“尝试”系列当中。就其“立法原意”看,把戏已玩过,当时也许并不想让人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即使“异想天开,似天上 诸仙采药回”,自己颇为踌躇满志,而“葫芦里,也有些微物”,却还是不愿露底。其所谓“试与君猜”,既卖关子,应当也想看看诗界诸君,到底聪明不聪明,只 是不知什么缘故,从胡适当时开始设想到如今,八九十年过去,诗界诸君过于这个谜,到底猜中猜不中?似乎仍无答案。


本书对胡适所作103首词进行了认真的分析点评,还有点评者对胡适词学理论、实践及其在中国当代诗歌创作中的影响等问题进行评述的论文数篇。



目录
前 言/1
为新体诗创作寻求生路(代序)/1
上编 胡适词三十一首点评/1
翠楼吟庚戌重九/3
水龙吟绮色佳秋暮/6
满庭芳/9
水调歌头今别离/11
临江仙/13
沁园春别杨杏佛/14
沁园春誓诗/16
虞美人有序/18
沁园春/20
生查子/23
沁园春新俄万岁/25
百字令/28
如梦令/31
江城子/34
鹊桥仙/36
小词(好事近)/38
多谢(好事近)/40
瓶花(西江月)/42
生疏(好事近)/44
旧梦(好事近)/46
高梦旦先生六十岁生日(好事近)/48
写在赠唐瑛女士的扇子上(好事近)/50
夜坐(好事近)/52
水仙(好事近)/54
猜谜(好事近)/55
飞行小赞(好事近)/57
扔了?(好事近)/59・
无题(好事近)/61
燕――写在沈燕的纪念册上(好事近)/63
下编 胡适词辑补/67
霜天晓角长江169
沁园春春游/70
沁园春题绩溪旅沪学生八人合影/73
水调歌头寿曹怀之母/76
沁园春过年/78
前调新年/80
生查子/83
如梦令/85
水调歌头/87
忆秦娥/90
江城子/92
题秋女士瑾遗影(生查子)/94
和叔永题梅任杨胡合影诗(生查子)/96
作诗送叔永(生查子)/98
打油诗戏柬经农杏佛(生查子)/10l
窗上有所见口占(生查子)/102
早起(生查子)/104
他(生查子)/105
寄叔永觐庄(生查子)/107
代经农答白字信(生查子)/108
寄陈衡哲女士(生查子)/109
江上(生查子)/1lo
戏叔永(生查子)/112
十二月五夜月三首(生查子)/113
采桑子慢江上雪/115
病中得冬秀书二首(生查子)/116
小诗(生查子)/118
落日(生查子)/119
景不徙篇三首(生查子)/120
文学篇七首别叔永、杏佛、觐庄(生查子)/123
十二月五夜月三首和一年前诗(生查子)/130
小诗(生查子)/132
纪梦三首(生查子)/134
游安庆七首(生查子)/136
希望三首(生查子)/139
小刀歌(生查子)/141
沈昆三兄的四十生日(生查子)/142
和董康《柳之间吊秀次》诗(生查子)/143
题龚含真先生画册(生查子)/144
题陆小曼画山水(生查子)/145
打油诗(生查子)/146
赋得父子打苍蝇(生查子)/147
无题(四)(鹊桥仙)/148
牵牛(临江仙)/150
不作无益事(生查子)/152


附论/155
中国当代词坛解放派首领胡适/157
中国当代词坛“胡适之体”正名/170
中国当代词坛“胡适之体”的修正与蜕变/183
旧文学之不幸与新文学之可悲哀
――二十世纪对于胡适之错解及误导/201
当代中国诗坛双向流动现象/206
一帜新张,收拾烟云入锦囊
――大陆词坛干部体举例/215

-----
網頁:胡適的白話入詞
胡適的白話入詞  1..   2..   3..    4..   5(其他)    博士多情              
http://www.booksloverhk.com/poetrecent29.htm

2017年8月28日 星期一

王汎森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傅斯年對胡適的影響】


此書收入一篇"傅斯年對胡適的影響" (三方面......)。

中國近代思想與學術的系譜

內容簡介

  近代中國經歷了一些範疇性的轉變:在經學上,否定了過去兩千年的經學傳統,認為它們都是圍繞著一批「偽經」而積累的學問(康有為)。在文化上,充分了解到儒家文化始終存在著一個不安定層(傅斯年)。在道德上,發現過去兩千多年所有的道德教訓,關涉私德者居十分之九以上,而關於公德者不到十分之一(梁啟超)。在政治上,認為過去兩千年是無治狀態(劉師培),國其實不成其為國,因而有建立一個現代「國家」的追求,希望由「皇朝」轉化為「國家」,將「臣民」轉化為「國民」。對專制體制的深刻反省則發現中國沒有「社會」,並認為過去兩千年的政治理論都是「在空架之上層描摹」。除了上述之外,社會上的文化菁英也由傳統的「士大夫」變為「知識分子」。不管近代中國的社會政治有多少實質的轉變,但至少在思想或理念的層次上這是一個斷裂和跳躍。而這些斷裂或跳躍並不是突然而來的,它們有深遠的文化、學術根源。本書基本上認為從道光以來,中國思想界便進入不安定期,每一種學問都因內外的挑戰,而產生了分子結構的變化。收在這本論文集中的文章,除了都觸及上述種種問題之外,並討論現代學術風格的形成與現代學術社會的建立。
作者簡介
  王汎森先生,台灣大學歷史系、歷史研究所畢業、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獲傑出人才講座(1999-2004),並任教於台大歷史研究所及清大歷史研究所,著有中英文專書數本及學術論文多篇。

董橋《讀書便佳 胡適忌辰(100)》香港:牛津大學,2017

(印象)這篇2017年新作 (胡適歿後55年),从好友袁先生與董橋先生在胡適1962.2.24過世時,袁先生初當記者,與董橋先生在成大讀大二,兩人一北一南,對胡適葬禮都從頭跟到尾。追記當天對袁世凱父子的一些評價和明說圍攻他的是"小事體".....無法掩飾的新肌梗塞........


-----

本書《讀書便佳》是作者2017年最新作品,全書未曾發表。

作者說,為了寫這本新書他翻看了箱子裏許多陳年筆記,補讀了許多沒有細讀的舊書,也重讀了許多偏愛的老書。作者愛零零星星寫些隨筆札記,記錄讀書的一慮和一得。這樣的寫法不是新穎的嘗試,明清筆記文學前代啟發後代,代代相傳,煥然成風,雲蒸霞蔚。十八十九世紀英國不少散文名家都偏愛這樣瑣碎的寫法,匯之成書,裁之成篇。二十世紀初葉英國出版界出過袖珍送禮的小書裁錄著名散文家文集裏的雋語警句。

作者總覺得中國文化的精髓離不開幽情,閑適:「英國人只在下午茶座上才追求幽情和閑適,不夠的。」我們說「東平云為善最樂,紫陽曰讀書便佳。」為善講機緣,讀書是本份,這本新寫的書取名《讀書便佳》,企盼的不是名成也不是利就,塵世喧囂,爭逐齷齪,一卷在手,字裏徘徊,悠忽間一個回眸的欣喜一次促膝的交會,那才是佳趣。


作者簡介:

董橋(1942-),原名董存爵,福建晉江人,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董橋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曾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美國新聞處、英國廣播公司、《讀者文摘》、香港公開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明報月刊》、《明報》,曾為《蘋果日報》社長十六年。董橋撰寫文化思想評論及散文,在港台大陸出版作品數十多種。牛津出版所有著作集三十餘種:《沒有童謠的年代》、《回家的感覺真好》、《保住那一髮青山》、《倫敦的夏天等你來》、《從前》、《小風景》、《白描》等等。

高中課本中的文白比率等之中的胡適神主牌註解

胡適於1918年發表「建設的文學革命論」,歸納四項原則:「一曰要有話說,方才說話。二曰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樣說,就怎樣說。三曰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四曰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



最近台灣熱烈討論高中課本中的文言文和白話文的比率。
其神主牌之一是胡適之先生。

傅月庵半夜起床整行李。網路翻來覆去。許多朋友當仁不讓地討論「文言與白話」問題。
胡適先生寫過一本《白話文學史》,也編過一冊《白話詞選》*,翻一翻讀一讀,大概也就明瞭「多讀白話文」的重要。
麻煩的是,現在胡適所說的每一個字,似乎都被歸為文言文。若是這樣,比率自然不是問題所在。我不轉彎,直接說。
 「從前禪宗和尚曾說,『菩提達摩東來,只要尋一個不受人惑的人。』我這裡千言萬語,也只是要教人一個不受人惑的方法。被孔丘、朱熹牽著鼻子走,固然不算高明;被馬克思、列寧、斯大林牽著鼻子走,也算不得好漢。我自己決不想牽著誰的鼻子走。我只希望盡我的微薄的能力,教我的少年朋友們學一點防身的本領,努力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 老胡這麼說過,大家請多想想。孩子,救救孩子!都什麼時代了,別還老想偷偷牽著他們鼻子走路。



HC:*胡先生選註的書名是《詞選》*;當然他自己用白話填了好多詞。參考施議時點評《胡適詞點評》(北京:中華,2006)

** 胡適介紹我自己的思想》:這篇文章是胡適為1930年亞東圖書館出版的《胡適文選》所寫的自序。其實,胡適晚年都還認真地讀珠子的書,與朋友討論論語》的一些內容/意思。

康乃爾大學胡適特藏網頁的"胡適"

幾年前,跟畢業於台大的趙先生講,他的母校和美國康乃爾大學整理舊檔案的能力差別,以學校主要日報或周報/月報等為例。20世紀初胡適的英文文章都可以在網路找到,而台大1950年代的校刊,可能還在倉庫。
趙先生說,這可以看這兩大學的"自視"。
---
前幾天,再到康乃爾大學的胡適特藏網頁,下載些東西。我看該頁採用簡體字"胡適",覺得很唐突,就寫Email去建議改成胡適之自己的簽名。不料,該頁所留的信箱已經失效,無法投遞。我不罷休,往圖書館的上層去"申述"。
----
今天接到:
Subj:Rare Books and Manuscripts at Cornell
內文:

Dear Hanching Chung,

Thanks for your feedback, which I am passing on to our University Archivist and to one of our curators.

Best Wishes,
Hilary Dorsch Wong
Reference Coordinator




-------------------------------------------------
Research Services
Division of Rare and Manuscript Collections
Cornell University
2B Carl A. Kroch Library
Ithaca, NY 14853
rmc.library.cornell.edu

2017年8月27日 星期日

Elmer Eugene Barker, Union College

Hu Shih was hailed as the "incurable optimist" by his close friend Elmer Eugene Barker in his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a Great Humanist‘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of 1962. 


 and a letter (1955) and two notes from Hu Shih to Elmer Eugene Barker (Cornell University Class of 1910), his friend of more than fifty years. Also, items which concern him, including "Hu Shih, Incurable Optimist" (19 page typescript), Barker's personal recollections of Hu Shih's intellectual development; photographs relating to his life at Cornell and later; a printed bibliography (1963) of Hu Shih's unpublished manuscripts in Chinese, compiled by Hsu Kao-Yuan; and articles and newspaper clippings. Also, first-day cover with Hu Shih commemorative stamp, issued in Taipei in 1990.


Eugene Barker 是胡適康乃爾1910 級的同學。


https://en.wikipedia.org/wiki/Union_College
Union College
UnionCollegeSeal.svg
MottoSous les lois de Minerve nous devenons tous frères et sœurs (French)
Motto in English
Under the laws of Minerva, we all become brothers and sisters
TypePrivate liberal arts college
EstablishedFebruary 25, 1795
Endowment$385.2 million (2016)[1]
PresidentStephen Ainlay
Academic staff
228[2]
Undergraduates2,242 (Fall 2014)[3]
LocationSchenectadyNew YorkUnited States
CampusUrban: 120 acres, including 8 acres of formal gardens
ColorsUnion garnet[4]
    
AthleticsNCAA
Div I – ECAC Hockey
Div III – Liberty League
NicknameDutchmen/Dutchwomen
Affiliations
Websitewww.union.edu

Past Commencement Speakers - Union College

https://www.union.edu › Commencement
2017 - John E. Sexton, President Emeritus of New York University and NYU's ... 1944 – Joseph W.Barker, dean, School of Engineering, Columbia University ... 1940 – Honorable Hu Shih, philosopher, poet, Chinese ambassador to the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