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5月29日 星期五

DR. HU SHIH DEAD; PHILOSOPHER, 70; Chinese Statesman Served as Ambassador to U.S. Philosopher of Distinction Opposed Ruling Party Criticized Secret Police Son of Geographer

紐約時報訃聞

DR. HU SHIH DEAD; PHILOSOPHER, 70; Chinese Statesman Served as Ambassador to U.S. Philosopher of Distinction Opposed Ruling Party Criticized Secret Police Son of Geographer

TAIPEI, Taiwan, Feb. 24 (AP)--Dr. Hu Shih, philosopher, statesman and man of letters, died of a heart attack today at the Academia Sinica, a research center he had headed since 1958. He was 70 years old. 


Credit...The New York Times Archives


博士 胡適死 PHILOSOPHER,70歲;中國政治家擔任美國傑出哲學家大使反對執政黨批評秘密警察地理學家之子


台灣台北,2月24日(美聯社)-Dr. 哲學家,政治家和信使胡適今天因心髒病發作在中央研究院(Academia Sinica)逝世。中央研究院是他自1958年以來一直領導的研究中心。他今年70歲。

2020年5月27日 星期三

Ten Years in Japan by Joseph G. Grew, 每年各國大使、公使 (中國蔣作賓、 許世英)名單代辦就是舘長(大使或總領事館的總領事)出缺,代理舘務工作的人 (Owen Hsieh)






Joseph G. Grew 此書
有人物的描繪,有點戲劇性,如喜歡說話的外長Yōsuke Matsuoka - Wikipedia
:言多必失,卻將Joseph G. Grew當成知心朋友......
Matsuoka

Foreign Minister of Japan, 1940-41
Matsuoka was a major advocate of a Japanese alliance with Nazi Germany and Fascist Italy, whose assistance he saw as a perfect balancing force against the United States, and as such was one of the primary orchestrators of the Tripartite Pact in 1940.


相比駐美期間的《胡適日記》, Ten Years in Japan 詳細很多。胡適日記是私人日記(許多處半月才記一則,然而讀書筆記甚好,如1941年8月1日);Ten Years in Japan 的詳盡太多,對一般讀者幫助可能較大。舉一例,1941年7月25的,一般人如我,搞不清楚為何美國要同時"凍結"日本和中國的資財:






 Ten Years in Japan 有不少感人處,譬如說1938年5月15的"追懷帕德雷夫斯基",講與他家的情誼。


Ignacy Jan Paderewski. Ignacy Jan Paderewski, (born Nov. 6, 1860, Kuryłówka, Podolia province in Russian Poland—died June 29, 1941, New York, N.Y., U.S.), Polish pianist, composer, and statesman, who was prime minister of Poland in 1919.

「poland priminister pianoist」の画像検索結果


-----
此書與胡適相關處,Joseph G. Grew在珍珠港攻擊後全館(職員約57人)被封/關。
胡適之先生的外交,採取戰略式經營,唯一目的是"等"美國與日本宣戰。
讀這本書,可以知道外交人員如何思考、行動。本書也是"知日"參考書。
台灣應該有自己的研究版本。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C.格魯的日記及公私檔摘錄
 Ten Years in Japan : A contemporary record drawn from the diaries and private and official papers of Joseph G. Grew,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Japan, 1932-1942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C.格魯的日記及公私檔摘錄
我的是舊版,北京商務,1992,蔣相澤譯,566頁,7.9元,平裝
不知為何要重譯?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版  譯者: 沙青青,2020,頁數: 644,定價: CNY99.0, 精裝

由於網路上可找到原文書(可英文全文檢索),可知北京商務版有數十頁未譯出(譬如Nanking/ Nanking government),很不方便。



Ten years in Japan: a contemporary record drawn from the diaries and private and official papers of Joseph G. Grew,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Japan, 1932-1942





Joseph Clark Grew
Simon and Schuster, 1944 - 554 ページ


使日十年: 1932~1942年美國駐日大使約瑟夫·C.格魯的日記及公私檔摘錄

作者: [美]約瑟夫·C.格魯(Joseph C. Grew)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品方: 甲骨文


原作名: Ten Years in Japan : A contemporary record drawn from the diaries and private and official papers of Joseph G. Grew,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Japan1932-1942


譯者: 沙青青,出版年: 2020-3,頁數: 644,定價: CNY99.0,裝幀: 精裝


叢書: 甲骨文叢書


ISBN: 9787520154383


內容簡介 · · · · · ·


1932年的日本已然瘋狂:扶植偽滿洲國傀儡政權,政治刺殺事件不斷,且準備退出國際聯盟,撕毀《華盛頓條約》,妄圖主宰亞洲和西太平洋。此時,美國需要派遣最優秀的外交官力挽狂瀾,既堅守美國在遠東的權益,又努力避免戰爭。在這樣的風口浪尖,格魯大使走馬上任。格魯出使日本的十年,正是亞太地區國際形勢瞬息萬變的十年,他的個人日記及公私檔提供了十分貼近實際外交的觀察視角,披露了美日在各領域驚人鬥爭的內情,也展現了日本走向太平洋戰爭的全過程。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Jump to navigationJump to search
Joseph Grew
Ambassador Grew.jpg
13th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Japan
In office
June 14, 1932 – December 8, 1941
PresidentHerbert Hoover
Franklin D. Roosevelt
Preceded byW. Cameron Forbes
Succeeded byWilliam J. Sebald (ad interim)
6th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Turkey
In office
1927–1932
PresidentCalvin Coolidge
Preceded byAbram I. Elkus
Succeeded byCharles H. Sherrill
26th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Switzerland
In office
September 24, 1921 – March 22, 1924
PresidentWarren G. Harding
Preceded byHampson Gary
Succeeded byHugh S. Gibson
32nd United States Ambassador to Denmark
In office
April 7, 1920 – October 14, 1921
PresidentWoodrow Wilson
Preceded byNorman Hapgood
Succeeded byJohn Dyneley Prince
5th and 13th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In office
April 16, 1924 – June 30, 1927
PresidentCalvin Coolidge
Preceded byWilliam Phillips
Succeeded byRobert E. Olds
In office
December 20, 1944 – August 15, 1945
PresidentFranklin D. Roosevelt
Preceded byEdward Stettinius, Jr.
Succeeded byDean Acheson
Personal details
Born
Joseph Clark Grew

May 27, 1880
BostonMassachusetts
DiedMay 25, 1965 (aged 84)
NationalityAmerican
Spouse(s)Alice (Perry) Grew
ChildrenLilla Cabot Grew
Alma materHarvard University
ProfessionDiplomat
Joseph Clark Grew (May 27, 1880 – May 25, 1965) was an American career diplomat and Foreign Service officer. He is best known as the ambassador to Japan between 1932-1941, and as a high official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in Washington between 1944-1945, where he opposed hardliners, sought to avoid war, and sought a soft Japanese surrender in 1945 that enabled a peaceful American occupation of Japan after the war.
After numerous minor diplomatic appointments, Grew was the Ambassador to Denmark (1920–1921) and Ambassador to Switzerland (1921–1924). In 1924, Grew became the Under Secretary of State, and in this position he oversaw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U.S. Foreign Service. Grew was the Ambassador to Turkey (1927–1932) and the Ambassador to Japan 1932-1941, where he opposed American hardliners and recommended negotiation with Tokyo to avoid war. He was the ambassador in Tokyo at the time of the Japanes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December 8, 1941) as well and was interned until American and Japanese diplomats were formally exchanged in 1942. On return to Washington he became the number two official in the State Department as Under Secretary, and sometimes served as acting Secretary of State. He promoted a soft peace with Japan that would allow the Emperor to maintain his status, which did become policy and which facilitated the Emperor's decision to surrender in 1945.


























































Published works[edit]






https://archive.org/stream/in.ernet.dli.2015.52858/2015.52858.Ten-Years-In-Japan-A-Contemparary-Record-Drawn-From-The-Diaries-And-Private-And-Official-Papers_djvu.txt





----

每年各國大使、公使 (中國蔣作賓、 許世英)名單

一國駐外外交人員中,地位最高的是大使:全稱為「特命全權大使」,是最高一級的外交使節。由一國元首向另一國元首派遣,享有比其他兩個等級,即公使和代辦更高的禮遇,有權請求駐在國元首接見,與駐在國高級官員談判。駐一國大使可以兼任駐另一國或兩個以上國家的使節,但兼任必須得到接受國的同意,並正式向接受國國家元首遞交國書,定期或不定期前往接受國履行大使職責。

公使:全稱為「特命全權公使」或「全權公使」。公使為外交使節的第二等級,由國家元首派遣,其所受禮遇僅次於大使,但實質地位、職務以及所享受的外交特權與豁免同大使相同,其任命需事先得到接受國的同意。也有一類公使,在使館中僅次於大使一級的外交官,其任命不需事先取得接受國同意。
代辦:代辦是作為使館館長的大使或公使因故缺位時,由代辦擔任駐該國的最高代表。代辦的擔任者一般是作為首席館員的政務參贊。
臨時代辦:兩國建交後,首要外交代表就任前,被派往接受國辦理建館事宜的首席外交人員,也稱臨時代辦。臨時代辦不是依據國書就任的,因而不是正規的外交使節。有時一國為了對駐在國政府表示不滿或其他原因,就較長時期的保持臨時代辦,而召回其大使,或遲遲不任命新大使。因此臨時代辦這個詞我們經常聽到。
參贊:其外交地位僅次於大使、公使。有些國家參贊還分為公使銜參贊、參贊,或一等參贊、二等參贊等。參贊的主要任務是協助使館館長進行工作,使館館長因故缺位時,通常由作為首席館員的政務參贊擔任臨時代辦,代為主持館務。有些使館除政務參贊外,還設有商務參贊、經濟參贊、農業參贊、科技參贊、教育參贊、文化參贊,分別由派遣國有關部門派出,協助使館館長分管有關業務。
秘書:較低等級外交人員,為高級外交人員的秘書,收集所駐國各項業務知識,負責外出辦理日常事務。
武官:保持和發展兩國間軍事交往,聯絡駐在國的軍事和國防部門,了解駐在國的軍事發展狀況,向派遣國報告駐在國的軍事動向和所採取的軍事行動。在使館中,武官還是使館館長的軍事顧問,在軍事交往和談判中輔佐館長進行工作。
領事:大使館內部一般設有領事部門,負責簽證、公民海外保護等工作。另外還可以專門設置領事館。領事館主要承擔海外公民和海外利益保護工作,負責駐在國某一部分,相對而言,屬於低級政治領域,民事較多。領事館的最高館員就是領事,領事館和大使館一樣享有外交豁免權。
大使館的職責範圍遍及駐在國各個地區,領事館只負責所轄地區。大使館通常受政府和外交部門的直接領導,而領事館通常接受外交部門和所在國大使館的雙重領導。大國之間,由於雙方僑民很多,而且領土範圍較大,因此為了工作方便,會設立多個領事館,而且一般會對等設置。例如A國在B國設置5個領事館,那麼對方也一樣,在哪裡設置領事館需要相互同意。兩個國家鬧矛盾斷交,一般會撤銷大使館,但不一定撤銷領事館,因為雙方還有很多民事問題需要處置。



我讀胡適日記 1926年訪歐/英,常看到使館的代辦職,就請教Owen Hsieh:感謝



Owen Hsieh:

代辦就是舘長(大使或總領事館的總領事)出缺,代理舘務工作的人。職掌跟正式舘長一樣,只是低位階者暫代理高位職務。






2020年5月26日 星期二

和比戰難(百倍)1936、1948; 「盧溝橋事變」1936.7.7;范旭東和胡適:苦撐待變











2018..1.16  簡單地說說近日讀兩本舊書在這方面的啟示:

二.   對談:陳健邦及其【 挑燈人海外:中微子的探索】 2001:從"行勝於言"出發: ◎方寒星: 世界是我...
這本書中的顧一樵等的憂心......

-----2017.1.16

"和比戰難"是胡適之先生對於"衝突"的看法,很值得重視。

"和比戰難"不只出現在中國與日本的對抗,更是胡先生對中國歷史的透視。
以1948年1月3日的日記為例:
.....我說,Dr. Stuart (案:司徒雷登- 维基百科)到今天還沒有拋棄他的和平夢?
蕭君說,"三百年來,中國一切大爭執都能得和平解決,何以此次不能和?"
我大笑,問到:"三百年來,那一次是和平解決?你說的和平,那是一邊完全屈服。"
Stuart 先生至今不懂得"和比戰難"四字。


Foreign Affairs 
Today in History, 1936: The Marco Polo Bridge Incident marks the start of the Second-Sino Japanese War. http://ow.ly/Y3ef302171F

"Matching our blood and flesh against the enemy guns, even if we are defeated in battle, in the end we will win the war." -- Chiang Kai-shek, July...
FOREIGNAFFAIRS.COM




胡適先生擔任大使時的一封信件(網路轉載)
In December of 1938, Dr. Hu Shi (胡適)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苦撐待變 at a conference held in New York. In 1941, his friend Fan Xudong (范旭東) created a seal for 苦撐待變, which can be seen on this page from Dr. Hu Shi’s personal notes dated 1947 (top, center).
From Harvard-Yenching's Special collection.

相片:In December of 1938, Dr. Hu Shi (胡適) presented the concept of 苦撐待變 at a conference held in New York.  In 1941, his friend  Fan Xudong (范旭東) created a seal for 苦撐待變, which can be seen on this page from Dr. Hu Shi’s personal notes dated 1947 (top, center). 
From Harvard-Yenching's Special collection.


和比戰難百倍苦撐待變   
前者盡其在我 後者在等待世界局勢變到於我有利之時

胡適 1941年元月向范旭東說明抗戰前途的觀察
 范五月送象牙章 苦撐待變  印在於1941.7.19 日記
胡適日記全集, 第 8 卷: 1940-1952


范旭東1883年10月24日1945年10月4日),湖南湘陰縣人,出生時取名源讓,字明俊;後改名為范銳,字旭東。他是中國化工實業家,中國重化學工業的奠基人,被稱作「中國民族化學工業之

父」。

目錄

早年

范旭東1883年出生於湖南湘陰縣,其父親是一名私塾先生。范旭東六歲喪父,隨母親謝氏和兄長范源濂遷往長沙定居。戊戌變法失敗後,身為維新派的范源濂被清政府通緝,范旭東也被迫逃亡。後東渡日本
1900年1910年間,范旭東留學日本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京都帝國大學化學系,1910年從帝國大學畢業,並留校擔任專科助教。同年,他與在東京留學的湖南同鄉許馥結婚。

 創業

范旭東1911年返回中國,在北洋政府北京鑄幣廠任分析化驗員。隨後,他的一系列創業,寫下了中國化學工業史上諸多第一:
  • 1935年,「黃海」試煉出中國第一塊金屬鋁樣品。1937年2月5日,中國首座合成氨工廠——永利南京錏廠生產出中國第一批硫酸銨產品、中國第一包化學肥料,被譽為「遠東第一大廠」。
事業剛剛起飛,中日戰爭全面爆發,主要廠房皆落入日本人手中,他一手開創的中國化學工業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盧溝橋事變」後,日本人多次要求與永利合營,旭東回之「寧肯為工廠開追悼會,決不與侵略者合作!」[3] 他致力於在西南後方開闢新的化學工業基地,支援抗戰與國家建設。

逝世與影響

旭東性格直率坦蕩,不假掩飾;事業外,沒有任何業餘愛好[4],終因操勞過度,致積勞成疾。1945年10月2日,范旭東突患惡疾(據稱急性肝炎),10月4日下午三點溘然長逝,終年62歲。臨終前,叮囑後人要「齊心合力,努力前進」。[1]。正在參加重慶和談蔣介石毛澤東中止會談,一同前往沙坪壩范旭東的家中憑弔[5],毛澤東親筆書寫了「工業先導,功在中華」輓聯。
旭東所處之世,中國貧窮積弱,四周列強環伺,正面臨著主權分裂、軍閥割據乃至亡國亡種的嚴峻形勢。他生於中法戰爭前夕,離國留學時正逢庚子事變,返國本值清室遜位民國新立,然而政權甫又落入北洋軍閥手中。創業過程中屢受外國壟斷資本、舊鹽業者封鎖阻撓,曾遭奉系軍閥李景林綁架勒贖。奮戰二十餘載,永利純鹼暢銷海外,也正是范旭東鼓勵了侯德榜將聯合治鹼法的製造工藝公佈於世。
然而1949年後,與其他民族資本的境遇相同,在大陸「久、永、黃」集團被公有化,范旭東隨後也批為「反動資本家」。在中國大陸人們逐漸只知道化學家侯德榜聯合制鹼法,卻淡忘了這背後的最大功臣、純鹼一詞的創造者—范旭東。現在,中國大陸的歷史課本中對范旭東的評價逐漸上升。

 家族

  • 母:謝氏
  • 兄:范源濂
  • 妻:許馥
  • 長女:范果恆
  • 次女:范果純

外部連結

部分原「久、永、黃」企業

參考

  1. ^ 1.0 1.1 薛冰,《化工先導范旭東》
  2. ^ 章用中、樓義林《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學編·化學卷·范旭東
  3. ^ 吳金勇,《抗戰中的民族企業家》
  4. ^ 雷曉宇,《范旭東:被遺忘的「重化工之父」》
  5. ^ 阿蘭老師、王景晨,《一代巨擎范旭東》

2020年5月25日 星期一

胡適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水滸傳》《紅樓夢》《西遊記》《三國志演義》《三俠五義》《官場現形記》《鏡花緣》




  • 中國章回小說考證(簡體書)


  • 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2006;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
  • 作者:胡適


  • 《水滸傳》考證
    《水滸傳》考證
    《水滸傳》後考
    附錄 “致語”考
    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
    《水滸續集兩種》序

    《紅樓夢》考證
    《紅樓夢》考證(改定稿)
    附記
    重印乾隆壬子本《紅樓夢》序
    考證《紅樓夢》的新材料
    跋《(紅樓夢)考證》
    附錄 《石頭記索隱》第六版自序——對於胡適之先生《考證》之商榷



    《西遊記》考證
    《西遊記》考證
    附錄
    讀《(西遊記)考證》
    後記一後記二

    《三國志演義》考證
    《三國志演義》序


    《三俠五義》考證
    《三俠五義》序

    《官場現形記》考證
    《官場現形記》序

    《兒女英雄傳》考證
    《兒女英雄傳》序

    《海上花列傳》考證

    《海上花列傳》序


    《鏡花緣》考證
    關於《鏡花緣》的通信
    附錄一   孫佳訊鮮生回信
    附錄二  《鏡花緣》補考 — 呈正於胡適之先生





    我要請問一切讀者:如果著者沒有一肚子牢騷,他為什么把玉帝寫成那樣一個大飯桶?為什么把天上寫成那樣黑暗、腐敗,無人?為什么教一個猴子去把天宮鬧的那樣稀糟?
    但是這七回的好處全在他的滑稽。著者一定是一個滿肚牢騷的人,但他又是一個玩世不恭的人,故這七回雖是罵人,卻不是板著面孔罵人。他罵了你,你還覺得這是一篇極滑稽,極有趣,無論誰看了都要大笑的神話小說。正如英文的《阿梨思夢游奇境記》(Alicein wonderlahd)雖然含有很有意味的哲學,仍舊是一部極滑稽的童話小說(此書已由我的朋友趙元任先生譯出,由商務出版)。現在有許多人研究兒童文學,我很鄭重的向他們推薦這七回天官革命的失敗英雄《齊天大圣傳》。
    第二部分(取經因緣與取經人物)有許多不合歷史事實的地方。例如玄奘自請去取經,有詔不許;而《西游記》說唐太宗征求取經的人,玄奘愿往:這是一不合。又如玄奘本是緱氏人,父為士族,兄為名僧;他自身出家的事,本傳紀敘甚詳;而《西游記》說他的父親是狀元,母親是宰相之女。但是狀元的兒子,宰相的外孫如何忽然做了和尚呢?因此有殷小姐忍辱報仇的故事造出來,(參看《太平廣記》一二二陳義郎的故事)作為玄奘出家的理由。這是二不合。但這種變換,都是很在情理之中的。玄奘的家世與幼年事跡實在太平常了,沒有小說的興趣,故有改變的必要。況且玄奘既被后人看作神人,他的父母也該高升了,故升作了狀元與相府小姐。玄奘為經義難明,異說難定,故發憤要求得原文的經典:這種考據家的精神,是科學的精神,在我們眼里自然極可佩服;但這也沒有通俗小說的資格,故也有改變的必要。于是有魏征斬龍與太宗游地府的故事。這一大段是許多小故事雜湊起來的。研究起來很有趣味。袁天罡的神算,自然是一個老故事(參看《太平廣記》七六,又二二一)。秦叔寶、尉遲敬德做門神,大概也是唐人的故事。涇河龍王犯罪的故事,已見于唐人小說。《太平廣記》四一八引《續玄怪錄》,敘李靖代龍王行雨,誤下了二十尺雨,致龍王母子都受天譴。這個故事是很古的。唐太宗游地府的故事,也是很古的。唐人張□的《朝野僉載》有一則(王靜庵先生引《太平廣記》所引)云:
    唐太宗極康豫。太史令李淳風見上,流淚無言。上問之,對曰,“陛下夕當晏駕”。……太宗至夜半,奄然入定,見一人云,“陛下暫合來,還即去也。”帝問君是何人,對日,“臣是生人判冥事”。太宗入見判官,問六月四日事,即令還。向見者又迎送引導出。淳風即觀乾象,不許哭泣。須臾乃寤。及曙,求昨所見者,令所司與一官,遂注蜀道一丞。



    1948年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開幕,張元濟致詞(部分)



    會後,胡適與他同行,怪他吉日說些掃興的話。
    對比當年,現在的學術泰斗、社會賢達⋯⋯都太安靜了。
    1948年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會議開幕,張元濟致詞:
    「有人說戰爭不一定是壞,世界兩次大戰有了許多新發明,學術上有很大進步,但是我們的戰爭非但沒有什麼發明,就是諸位研究所得的一些萌芽,所造成的一些基礎,恐怕還要遭到毀滅。人家一天天的猛進,我們一天天的倒退,我想兩方當事的人,一定有這樣的目標,以為戰事一了,黃金世界就在眼前。唉,我恐怕不過是一個夢想,等到精疲力盡,不得已放下手的時候,什麼都破了產,那真是萬劫不復,永遠要做人家的奴隸和牛馬了。
    我們要保全我們的國家,要和平;我們要復興我們的民族,要和平;我們為國家為民族要研究種種的學術,更要和平。
    波蘭的和平大會剛剛過去,現在聯合國在巴黎開會,法國總統和臨時主席也都在那裡呼籲和平。元濟幼年讀過的書記得春秋左傳有個向戌,孟子上有個宋牼,這兩位和平使者有很大的志願,留傳了很高尚的道德。元濟有無窮的期望,寄托在今天在座的諸位學術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