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9日 星期日

俞大維

臺灣日報社, 1992 - 392 頁
李元平《俞大维传》,台北:台湾日报社,1992年1月5日初版,同年1月22日增订2版。据作者说,这部传记主要是根据他对俞大维所做数次访谈的记录,


我想 個人讀本書都會注意到自己想看的東西
我注意到的是
馬歇爾說四強中以蔣介石的周邊的人的品質最差
台灣228的接收失敗 一如在中國的幾個城市般 很不得民心
陳儀--
俞大維的 "恩人"的正反面.....
王雲五推行的金元券 讓中國的中產階級都破產 是失去中國的主因
可是王雲五至死都認為他是對的....
他在當交通部長的科學管理
我還注意到1987年邏輯學家訪問俞大維先生 安慰他是"學以致用"型
整篇認為蔣介石是恩人
(他晚年也是在安全系統監視下的一員)

他追訴對美採購大員的勝訴 連胡適等都要打電報慶賀

俞大維(1897年1月11日-1993年7月8日),中華民國軍事、政治人物,浙江紹興人,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曾任中華民國交通部部長、國防部部長等職,八二三砲戰即在其任國防部部長時發生。

2012年1月26日 星期四

《金岳霖回憶錄》梁思成、林徽因、錢端升、張奚若、陳寅恪

金岳霖筆下的朋友們

日期:2011-10-12 作者:金岳霖來源:《金岳霖回憶錄》



這是游離於學問之外、忘情於山水之間的哲學家金岳霖先生晚年親自撰寫的一部回憶錄,回憶了自己在人生、情趣、交友三方面的經歷。

最親密的朋友梁思成、林徽因

我雖然是“光棍”,但我的朋友都是成家的。沈從文先生從前喜歡用“打發日子”四個字來形容生活;現在不用了,可見現在的生活早已不是“打發日子”了。但是,這裡所回憶的生活是很多“打發日子”的生活。我當時的生活,到了下半天也是“打發日子”的生活。梁思成、林徽因的生活就從來不是“打發日子”的生活,對於他們,日子總是不夠用的。

梁思成、林徽因是我最親密的朋友。從1932年到1937年夏,我們住在北總布胡同,他們住前院,大院;我住後院,小院。前後院都單門獨戶。 30年代,一些朋友每個星期六有集會,這些集會都是在我的小院裡進行的。因為我是單身漢,我那時吃洋菜。除請了一個拉東洋車的外,還請了一個西式廚師。 “星(期)六碰頭會”吃的咖啡冰激凌,和喝的咖啡,都是我的廚師按我要求的濃度做出來的。除早飯在我自己家吃外,我的中飯、晚飯大都搬到前院和梁家一起吃。這樣的生活維持到“七七事變”為止。抗戰以後,一有機會,我就住在他們家。他們在四川時,我去他們家不止一次。有一次我的休息年是在他們李莊的家過的。抗戰勝利後,他們住在新林院時,我仍然同住,後來他們搬到勝園院,我才分開。我現在的家庭仍然是梁、金同居。只不過是我雖仍無後,而梁從誡已失先,這一情況不同而已。

在30年代,一天早晨,我正在書房研究,忽然聽見天空中男低音聲音叫“老金”,趕快跑出院子去看,梁思成夫婦都在他們正房的屋頂上。我早知道思成是“樑上君子”。可是,看見他們在不太結實的屋頂上,總覺得不妥當。我說你們給我趕快下來,他們大笑了一陣,不久也就下來了。

愛與喜歡是兩種不同的感情或感覺。這二者經常是統一的。不統一的時候也不少,有人說可能還非常之多。愛說的是父母、夫婦、姐妹、兄弟之間比較自然的感情,他們彼此之間也許很喜歡。果然如此的話,那他們既是親戚又是朋友。我和我的二哥與六哥就是這樣。喜歡說的是朋友之間的喜悅,它是朋友之間的感情。我的生活差不多完全是朋友之間的生活。我差不多不到長沙去,到上海去有一兩次,住在二哥家裡,但主要是在徐家或張家,他們是徐志摩的親戚。我至少是從1914年起就脫離了親戚的生活,進入了朋友的生活,直到現在仍然如此。 1932年到1939年我同梁家住在北總布胡同,我同梁從誡現在住在一起,也就是北總布胡同的繼續。

我和錢端升家常來往

錢端升先生也是多年的老朋友了。我到南京開哲學評論會,就住在他家。那時他在中央大學教書。到西南聯大時,他是屬於北大的,我們又在一塊了。

西南聯大時,梁家和錢家都住在昆明東北郊的龍頭村。我先住在梁家;梁家走後,住在錢家。幸而是住在錢家。 1943年美國開始約請大學教授到美國去講學或休息。我有一個幻想,想請在美國發了大財的湖南同鄉李國欽先生捐10萬美金幫西南聯大買補藥(即現在的維生素)。所以我要到美國去。那時候要到美國去是要通過許多關卡的,錢先生也大力地幫助了我過關卡。也許因為我就住在他家,我從來沒有謝過他。只得在回憶中謝謝他。

李國欽先生是我年輕時有些來往的朋友,並不是交情很深的。到美國去找他捐10萬美金的大款,本來就是異想天開的事。可是,到紐約後,我仍然去找了他。他只笑了一笑說:“哪裡能有這樣的事。”他還是客客氣氣請我到他的鄉間別墅去吃了一次飯。以後我也沒有再看見他。可能他早已作古,不然一定也會回國觀光的。

錢端升和陳公蕙在結婚醞釀過程中出了一點小岔子,陳公蕙突然到天津去了。錢端升請求梁思成開汽車追。汽車中除梁思成、林徽因外,也有我。還好,到天津後,陳公蕙還在天津。陳、錢和好了,他倆一同到上海去結婚了。汽車回來時我還參觀了梁思成早已發現的古寺觀音閣(即薊縣獨樂寺)。這個寺的建築規模宏大美觀,不愧為古建築師的偉大作品,不怪梁思成那麼熱愛它。

在西南聯大時期,錢、梁兩家都在昆明東北鄉間蓋了房子,房子當然非常簡便,木頭架子竹片牆壁。目的只是不逃警報而已。

男女分工是女的做飯,男的倒馬桶。我無事可做,有時也旁聽一些倒馬桶的精義。女的做飯的成績驚人。林徽因本來是不進廚房的人。有一次在幾個歐亞航空公司的人跑警報到龍頭村時,林徽因炒了一盤荸薺和雞丁,或者是菱角和雞丁。只有雞是自己家裡的,新成分一定是跑警報的人帶來的。這盤菜非常之好吃,儘管它是臨時湊合起來的。做飯的成績特別好的是陳公蕙,她是能夠做大件菜的。新近住醫院時還吃了她的紅燒魚。她做的白斬雞非常之好吃,把雞在香油姜丁裡蘸一下,味道就特別好了。她還告訴過我,到市場上買母雞,應該注意些什麼。我還是不能照辦。我年輕時雖然買過養著玩的大黑狼山雞,從來沒有買過預備吃的雞。公蕙的特別小品是她的煮雞蛋。煮出來的雞蛋,就蛋白說,有似豆腐腦;就蛋黃說,它既不是液體,因為它不流,也不完全是固體,因為它不硬。看著是一個小紅球;吃起來,其味之美,無與倫比。

上面談的是副食品,主食也有很講究的。張奚若家有時可以吃到綠麵條。這東西是美味。麵條是綠色的,裡面有菠菜汁,面揉得很緊,煮的時間也不長。因此吃起來有嚼頭,要用牙齒​​咬著吃,吃起來配上一兩大勺肉末,味道美得很。

最老的朋友張奚若

我的最老的朋友是張奚若。我在1914年就碰見他,不過那時只是碰見而已。認識他是在1917年的下半年開始的,那時我轉入了紐約的哥倫比亞大學。他一直在哥大學政治。從1917年下半年起我們是同學,他無意取學位,但是寫了一篇很好的《主權論沿革》。

張奚若家沒有什麼大矛盾,可是有長期的小摩擦。他同楊景任的結合是新式的結合。楊景任在蘇格蘭大學畢業,他們是在蘇格蘭結婚的。結婚後,到了巴黎,我才看見他們。這個結合是自由式的。張奚若頭腦裡想的可能是兩個人都是知識分子。他發現楊景任不是“知識分子”,假如所謂“知識分子”是用知識去辦大事,像他自己那樣。楊景任不是他那樣的知識分子,她是英、美人所說的Womanlywoman(女子女子),這實在是封建社會遺留下來的社會性。要看她這一方面的性格,最好是聽她同宵叔玉太太的談話,兩人都爭分奪秒地談,由趙、錢、孫、李到黃燜雞到紅燒肉。楊景任這一方面的性格雖然突出,然而她總是支持張奚若的。從昆明搬家回北京一事,由她一人承擔,顯然是勇於負責的事。

張奚若這個人,王蒂徵女士(周培源夫人)曾說過,“完全是四方的”。我同意這個說法。四方形的角很尖,碰上了角,當然是很不好受的。可是,這個四方形的四邊是非常之廣泛,又非常之和藹可親的。同時,他既是一個外洋留學生,又是一個保存了中國風格的學者。他的文章確實太少了。我只知道一篇《主權論沿革》,登在《政治學報》月刊或季刊上。這個刊物只出了一期。據我的記憶,經手這件事的是奚若的夫人,前不久才去世的楊景任女士。那時候她在上海讀書。以後沒有多久,她也到蘇格蘭唸書去了。

張奚若的主要點是民主革命,至少開頭是這樣。他曾同我說過,“孫中山的演說,你聽著聽著就跟了他走下去了”。這大概是在上海的時候。那時候,胡適也在上海,懂得一些英文,可能幫助過張奚若學英文,胡適一直說張奚若是他的學生。而張奚若並不承認。他的英文也不是從胡適那裡學的,同盟會中幫助他英文的人可能不少。他是作為革命的青年到美國去的。他確實得到紮實的書本知識,但是,忽略了和美國人,特別是美國家庭交朋友,有些事情,他未免就用家鄉的老辦法去辦。例如要裁縫給他做一身新衣服,裁縫做的不合身,奚若要他改,他也不改。奚若同我到店里之後,裁縫仍不肯改。我說,“找我們的律師去”,旁邊有一個人聽了就說,“哪裡不合身,讓我看看”。他看了之後,說“這確實應該改,也容易改”。問題在於“我們的律師”。這表示中國學生是有法律顧問的,不只是臨時找律師而已。從那個時候起,奚若認為我是一個“有辦法”的人。這樣一個“認為”維持了相當長的時期。

淵博正直的陳寅恪

陳寅恪先生,我在紐約見過,沒有談什麼。後來到柏林,見過好幾次。看樣子,他也是怕冷的。我問他是如何禦寒的。他說他有件貂皮背心,冬天裡從來不脫。他告訴我說,前一天有一件很特別的事,一個荷蘭人找他,來了之後又不說話,坐了好一會兒才說“孔夫子是一個偉大的人物”。陳先生連忙說“JaJaJa”。這位先生站起來敬個禮,然後就離開了。

寅恪先生的學問我不懂,看來確實淵博得很。有一天我到他那裡去,有一個學生來找他,問一個材料。他說,你到圖書館去借某一本書,翻到某一頁,那一頁的頁底有一個注,注裡把所有你需要的材料都列舉出來了。寅恪先生記憶力之強,確實少見。

抗戰時,他不在昆明的時候多。有一短時期他也來了,當然也碰上了日本帝國主義的轟炸。離郊區不遠的地方,有些人在院子裡挖了一個坑,上面蓋上一塊很厚的木板,人則進入坑內。寅恪看來也是喜歡作對聯的,他作了“見機而作,入土為安”的對聯。

寅恪先生不只是學問淵博而已,而且也是堅持正義、勇於鬥爭的人。清華那時有一個研究院,研究中國的古史。院裡主要有王國維、梁啟超、陳寅恪。看來當時校長曹雲祥對梁啟超有不正確的看法或想法,或不久要執行的辦法。陳寅恪知道了。在一次教授會上,陳先生表示了他站在梁啟超一邊,反對曹雲祥。他當面要求曹雲祥辭職。曹不久也辭職了,好像外交部派校長的辦法不久也改了。

解放後,寅恪先生在廣州中山大學教書。郭老(即郭沫若)曾去拜訪過他。郭老回到北京後,我曾問他談了些什麼學術問題。郭老說,談了李白,也談了巴爾喀什湖。這在當時一定有相當重要的意義。我不知道而已,也不好問。無論如何,兩個國故方面的權威學者終於會見了。這是最好不過的事體。

郭老還把他們湊出來的對聯給我,對聯並不好。郭老扯了一張紙寫了出來給我。我擺在褲子後面的小口袋裡。有一次得胃潰瘍,換衣褲進醫院,就此丟失了。

摘自《金岳霖回憶錄》作者:金岳霖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7月出版

2012年1月24日 星期二

希特勒《我的奮鬥》

胡適翻過英文版希特勒《我的奮鬥》 讀幾頁就讀不下去
據說 德文《我的奮鬥》本和英文本的文字都很差.....不過它可能是改變歷史的一本書
有漢文本不過我也只聞和他人說法
看過封面而已真是人生苦短
-----

文化人生 | 2012.01.24
《我的奮鬥》能否出版?德國爭議再起


《證言報》(Zeitungszeugen)要打破禁忌?
一家英國出版社希望在德國出版希特勒《我的奮鬥》的摘錄版,而這在德國是遭到禁止的。這本監獄中寫成的“暢銷書”再次引起了人們的爭論。


1923年11月11日開始,這名犯人因為"叛國罪"而鋃鐺入獄,他發動的啤酒館政變宣告失敗,納粹進軍慕尼黑統帥紀念館的行動最後血腥收場。阿道夫·希特勒看上去已經跌到谷底。他現在有時間思考未來,而他也確實利用了這段並不情願的"休息時間"。當時的德國一片混亂,經濟低迷,失業劇增,左翼和右翼力量在街上互相爭鬥,魏瑪共和國正在垂死掙扎。而在牢房之內,希特勒一字一句地描繪出自己的政治抱負。短短幾個月之內,他就完成了《我的奮鬥》,一本由意識形態宣言、自傳文學和從其他書籍和政治傳單上抄來的內容組成的大雜燴。他在書中宣揚種族主義和反猶主義思想,談論戰爭和國家社會主義革命,並以此來為自己未來的政治權力野心作鋪墊。這本書寫成兩年之後才出版,那時希特勒已經出獄,並與親信一起重新組建了已經支離破碎的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NSDAP,即納粹黨)。

煽動文字成為了"暢銷書"

到1933年為止,一共售出了將近30萬本價格便宜的"大眾版"《我的奮鬥》,此後該書銷量超過百萬,成為每個"愛國家庭"的必備讀物,學校教材,乃至國家向新婚夫婦發送的禮物。但歷史學家們提出質疑,是否真的有百萬人閱讀了這本低劣之作。不管怎樣,《我的奮鬥》還成為了納粹黨及出版社的搖錢樹,希特勒本人更是大發其財。在國外人們也能讀到這本書,有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及很多其他語種的譯本。二戰結束之後,沒有人還願意理會希特勒的這本"暢銷書",德國家庭裡剩下的幾百萬本《我的奮鬥》被當做令人不堪回首的歷史垃圾處理掉了,不過顯然並非每個人都這麼做。比如2005年和2009年,英國拍賣行里還曾高價售出了希特勒的簽名本。

拙劣的作品

數十年來,歷史學家對《我的奮鬥》給出了明確的定論:偏激,毫無理性,雜亂無章,沉悶不堪,矯揉造作,狂妄自大,文法上缺乏訓練,政治上毫無根據。 "一股奇怪的腐爛氣息讓讀者根本看不下去",作家菲斯特(Joachim C. Fest)曾在其具有指導性的希特勒研究著作中如此形容。 《我的奮鬥》是對世界觀表達的一次徹底失敗的嘗試。維也納歷史學家布里基特·哈曼(Brigitte Hamann)認為這本書極其無聊,不久之前她在接受德國《時代周刊》(Zeit)的採訪時表示:"希特勒幾乎沒有創造出任何自己的東西。他只是抄襲,尤其是從政治邊緣團體的宣傳材料中。"

有害的政治宣傳?

專家認為出版《我的奮鬥》毫無意義專家認為出版《我的奮鬥》毫無意義

德國禁止出版《我的奮鬥》,這本書被視為敵視憲法的政治宣傳,煽動民族仇恨的工具。此外,人們也希望避免出現濫用以及對讀者產生政治影響的事情發生。有鑑於民主在德國早已生根,許多人認為這一論點看上去已經沒有什麼道理。英國歷史學家伊安·科肖(an Kershaw )有一次曾說過,嘗試對讀者群體進行審查在互聯網時代根本毫無意義。事實上,這本書的部分章節或全文都可以在互聯網上或者古董店裡找到。在國外同樣如此,不管是在印度、俄羅斯、土耳其還是克羅地亞,《我的奮鬥》直到今天還能在許多國家買到。

版權法的局限

目前,圍繞是否能夠出版《我的奮鬥》的問題再次產生爭議,對像是英國出版商麥基(Peter McGee)與其旗下的《證言報》(Zeitungszeugen)。他們的這一打算還觸犯了德國版權法的規定。二戰後,同盟國將希特勒文稿的所有權轉交給了巴伐利亞州政府,因為希特勒死亡之前的登記住址一直在該州首府慕尼黑。希特勒的財產當時被一併轉交,其中包括這本政治戰鬥作品的使用權。巴伐利亞州政府迄今多次通過法律程序阻止這本書及其部分章節的出版,每次都獲得成功。這次也不例外,他們已經宣布將盡一切可能。可是,一名作者死後70年,其作品的版權就會失效。這意味著,希特勒這名獨裁者自殺身亡後70年,《我的奮鬥》就可以全文出版。麥基在接受《明鏡周刊》採訪時表示,早就應該讓廣大公眾有機會對《我的奮鬥》的原始文字進行分析闡明。不過也有人認為,這個英國人只是看中了此事可能帶來的商業利益。

用於科學研究的出版

有關這本書的科學化整理工作其實早就在進行。慕尼黑當代歷史研究所正在準備一個帶有評論的正規版本。據稱,這一版本將搶在那些以商業利潤為目的出版商出版之前面市。維也納歷史學家哈曼對此表示懷疑,因為這項工作的結果可能是足足十本一套的"巨著"。她表示這樣根本就是太抬舉《我的奮鬥》這本書了。哈曼認為,也許可以考慮出版一個簡明版,畢竟人們不需要在這本書上了解整個世界史。而關於是否應該在德國的書報亭裡出售該書摘要版的問題,至今依然充滿爭議。德國聯邦家庭部部長克里斯蒂納·施羅德(Kristina Schröder )態度明確:絕對不行。要了解納粹的反人道罪行,德國到處都有令人印象深刻的紀念館和哀悼場所,根本不需要《我的奮鬥》這種東西。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主席迪特·格勞曼(Dieter Graumann)對此事倒是輕鬆對待,他希望這樣這本書就能"進一步失去神秘感所帶來的吸引力"。



作者: Cornelia Rabitz 編譯:石濤

責編:李魚

2012年1月19日 星期四

「胡適文物圖片展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蔡英文

(2011/12/18中央社台北18日電)北京新文化運動紀念館由兩岸合辦的「胡適文物圖片展」,吸引不少老年人及年輕學生參觀;有參觀的老人說,文革時期胡適在大陸被批判,讓她一度疑惑胡適「為什麼那麼壞」。

香港中通社報導,由台北胡適紀念館及大陸國家博物館合辦的「胡適文物圖片展」12月8日起展出,是大陸有史以來以胡適為主題的最大規模展覽,參觀人潮在昨天胡適120週年誕辰達到高峰。不少觀眾認為,展覽下午4時就關門,實在太早。

這項展覽分為「早年求學」、「文學革命」、「學界領袖」、「學者大使」、「北大校長」、「晚年身影」、「親情友情」等7個主題,不少文物及圖片是首度公開展出。

報導指出,1名在北京某研究所工作、今年60歲的周姓婦人,昨天在面積不大的展場裡看了3個小時。她說,文革時她是知青(知識青年),但當時胡適常成為被批判對象,讓她疑惑「為什麼他(胡適)那麼壞」。

周姓婦人說,文革結束後她回到北京,在圖書館裡讀到胡適的文章,並接受胡適的一些思想,還覺得胡適是非常現代的學者,卻能維持老式的婚姻,「代表了丈夫對妻子的尊重」。

她還說,常有70、80歲的大陸老人和她一起討論胡適,這些老人大多是上個世紀40年代的大學生,有的甚至是胡適的學生,但與她同輩或更年輕的人,卻很少聊起胡適。

報導指出,除了老人,參觀者中也有不少打扮時髦的年輕人,其中還有情侶。有年輕人在展場留言板上說,「胡適先生的眉毛好可愛,一定是很謙和、很容易相處的人」。

此外,新文化運動紀念館門口擺出的胡適名言「大膽假設、小心求證」看板,也吸引不少大陸民眾拍照。不過,其中不少人以為這句話出自著名文學家魯迅。1001218





"文學大師胡適 語言學家趙元任 人權運動先驅楊杏佛 及前總統李登輝都是康乃爾的傑出校友"

洋蔥炒蛋到小英便當:蔡英文的人生滋味 頁57

2012年1月15日 星期日

胡適之先生的家鄉料理及鋤燒


燒餅 (請蘇雪林等)、茶干、毛豆腐、臭鱖魚....

吳志攀「胡適家鄉臭鱖魚的味道」,收入《聞道與問道》北京:北京大學2008,頁1-9

作者漏講胡適之太太的一手好家鄉菜,還有漏了一品鍋 等。胡先生在美國和英國多次吃日本的鋤燒SUKIYAKI (日式火鍋)。可見當時1920年代,這已攻佔英美。

敵人分類《哥德談話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敵人分類《哥德談話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2012.1.16

《哥德談話錄》是尼采說的德文之第一書。毛子水認為論語《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等可與它相比。

以前讀它對於作者的箭之製作的內行以及對哥德關於橡樹等在自然界各種環境下的成長的豐富知識,相當驚訝。

我不曉得胡適之先生是否讀過它。不過肯定胡頌平先生讀過,因為他抄過一段哥德自己分析他的「四種敵人」的談話,來安慰胡適。大概是讀周學譜先生的選譯本。

現在我查出那段話是哥德在1824414日的說法。

胡適和 毛子水談點「仁」「克己」和做公/私事

胡適和 毛子水談點「仁」「克己」和做公/私事

先生好像……. 資質差一點的,他就說「仁」是「愛人」……「有殺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這個「仁」字是說人類的尊嚴「仁以為己任」的「仁」字,可以說是代表真理。他對各人的說法都不同,因為各人不同,各人盡他的做去都是仁。有時是人道,有時是人類。

(1961117日胡頌平旁聽到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頁114-15)

196177日胡頌平聽他說楊樹人「這位中古的聖人,可以做到克己,但克己』不是辦事。他什麼事情都是自己來辦,不麻煩人。我也是有他的毛病….. 這都是『克己──管理自己的做法,可做私人事,但不宜做公家事《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頁209)

……我過去都是自己工作,從不雇用別人,所以許多信都不曾留稿。」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聯經,1984,頁116)

胡適請人來增加生產,來整理他的出書計畫之一,《神會遺集》和編《壇經》等,似乎後來因故放棄了

****

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這裏「任」字的意義是「擔子」)

曾子把「仁以為己任」解釋,自是孔門的宗旨。…..仁是「愛人」仁是「敬人」仁是「孝弟」..仁是「忠恕」仁是「克己復禮仁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毛子水《任重而道遠‧新時代雜誌社論》1964315)

2012年1月11日 星期三

董橋《跟中國的夢賽跑‧學術》《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畫》

董橋《跟中國的夢賽跑‧學術》台北:圓神1987,頁141-43

1982年6月不知道董橋在什麼機緣下寫這篇,文中引胡適之的《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畫》*的四個條件,他認為不可不引用。接下來說:

「確是高見!英國當年開設技術學院去跟德國美國的工業產品競爭,正是一種「學術獨立」的精神

1926年,胡適之在英國,拿到一本倫敦大學史》,覺得此大學的歷史頗奇特。不過,董橋先生是這方面的專家,他開頭的一段就簡述倫敦大學的史事第一頁


*1946年,胡適回國出任北大校長,此時他懷著學術獨立的夢想,手擬「爭取學術獨立的十年計劃」,主張用國家最大力量,培植五到十個大學,使其成為第一流的學術 ...

2012年1月8日 星期日

吳敬梓傳 (胡適 1920)《文木山房詩集》序/《吳敬梓集繫年校注》

《吳敬梓集繫年校注》北京:中華2011
收入胡適的
吳敬梓傳吳敬梓年譜文木山房詩集》序 等當附錄

1926年胡適在英國 與Waley談吳敬梓《儒林外史》 這位老英竟然能一口氣讀完它 幾處落淚

****

這一篇1920竟然沒收入胡適文集 (北京大學) 所以待校….

我作些簡單的詞的解釋: 博雅/墨卷/擺死/一壇/‘天下有道三句/舉業

吳敬梓傳 (胡適)



  我們安徽的第一個大文豪,不是方苞,不是劉大櫆,也不是姚鼐,是全椒縣的吳敬梓。


  吳敬梓,字敏軒,一字文木。他生於清康熙四十年,死於乾隆十九年(西曆 1701—1754)。他生在一個很闊的世家,家產很富;但是他瞧不起金錢, 不久就成了一個貧士。後來他貧的不堪,甚至於幾日不能得一飽。那時清廷開博學鴻詞科,安徽巡撫趙國麟薦他應試,他不肯去。從此,鄉試也不應, 科歲也不考,逍遙自在,做些自己的事。後來死在揚州,年紀只有 54 歲。 他生平的著作有《文木山房詩集》七卷*,文五卷(據金和《儒林外史跋》);《詩說》七卷(同);又《儒林外史》小說一部(積晉芳《吳敬梓傳》作五十卷,金跋作五十五卷,天目山樵評本五十六卷,齊省堂本六十卷)。據金和跋,他的詩文集和《詩說》都不曾付刻。只有《儒林外史》流傳世間,為近世中國文學的一部傑作。


  他的七卷詩,都失傳了。王又曾(轂原)《丁辛老屋集》裏曾引他兩句詩:如何父師訓,專儲制舉材。這兩句詩的口氣,見解,都和他的《儒林外史》是一致的。程晉芳《拜書亭稿》也引他兩句:遙思二月秦淮柳, 蘸露拖煙委曲塵。”——可以想見他的詩文集裏定有許多很好的文字。只可 惜那些著作都不傳了,我們只能用《儒林外史》來作他的傳的材料。


  《儒林外史》這部書所以能不朽,全在他的見識高超,技術高明。這書的楔子一回,借王冕的口氣,批評明朝科舉用八股文的制度道:將來 讀書人既有此一條榮身之路,把那文行出處都看得輕了。這是全書的宗旨。
  書裏的馬二先生說:

  舉業二字是從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就如孔子生在春秋時候,那時用言揚行舉做官; 故孔子只講得個言寡尤,行寡悔,祿在其中:這便是孔子的舉業。┅┅到唐朝用詩賦取士, 他們若講孔孟的話,就沒有官做了。┅┅到本朝用文章取士,就是夫子在而今也要念文章,做 舉業,斷不講那言寡尤,行寡悔的話。何也?就日日講言寡尤,行寡悔,那個給你官 做?孔子的道,也就不行了。

  這一段話句句 是恭維舉業,其實句句是痛駡舉業。末卷表文所說:夫萃天 下之人才而限制於資格,則得之者少,失之者多,正是這個道理。國家天 天掛著孔孟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 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不給你官做,便是****君主困死人才的唯一妙法。要想抵制這種惡毒的牢籠,只有一個法子:就是提倡一種新社會心理,叫人知道舉業的醜態,知道官的醜態;叫人覺得格外可貴,學問比八 股文格外可貴,人格比富貴格外可貴。社會上養成了這種心理,就不怕皇帝不給你官做的毒手段了。


  一部《儒林外史》的用意只是要想養成這種社會心理。看他寫周進範進那樣熱中的可憐,看他寫嚴貢生嚴監生那樣貪吝的可鄙,看他寫馬純上那樣 酸,匡超人那樣辣。又看他反過來寫一個做戲子的鮑文卿那樣可敬,一個武夫蕭雲仙那樣可愛。再看他寫杜少卿,莊紹光,虞博士諸人的學問人格那樣 高出八股功名之外。——這種見識,在二百年前,真是可驚可敬的了!


  程晉芳做的《吳敬梓傳》裏說他生平最恨做時文的人;時文做得越好的人,他痛恨他們也越利害。《儒林外史》痛駡八股文人,有幾處是容易看得 出的,不用我來指出。我單舉兩處平常人不大注意的地方:

   第三回寫范進的文章,周學台看了三遍之後才曉得是天地間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第四回寫範進死了母親,去尋湯知縣打秋風,湯知縣請他吃飯,用的是銀鑲杯箸,范舉人因為居喪不肯舉杯箸;湯知縣換了磁杯象牙箸來,他還不肯用。湯知縣疑惑他居喪如此盡禮,倘或不用葷酒,卻是不曾備辦;後來看見他在燕窩碗裏揀了一個大蝦元送在嘴裏,方才放心!

  這種絕妙的文學技術,絕高的道德見解,豈是姚鼐方苞一流人能夢見的嗎? 最妙的是寫湯知縣,范進,張靜齋三人的談話:

  張靜齋道:想起洪武年間劉老先生——” 湯知縣道:那個劉老先生?
  靜齋道:諱基的了。他是洪武三年開科的進士,天下有道三句中的第五名。範進插口道:想是第三名。靜齋道:是第五名!那墨卷是弟讀過的。後來入了翰林,洪武私行到他家,恰好江南張王送了他一壇小菜,當面打開看,都是些瓜子金,洪武聖上惱了,把劉老先 生貶為青田縣知縣, 又用毒藥擺死了。湯知縣見他說的口若懸河,又是本朝確切的典故,不由得不信!

  這一段話寫兩個舉人和一個進士的博雅,寫時文大家的學問,真可令人 絕倒。這又豈是方苞姚鼐一流人能夢見的嗎?


  這一篇短傳裏,我不能細評《儒林外史》全書了。這一部大書,用一個做裁縫的荊元做結束。這個裁縫每日做工有餘下的工夫,就彈琴寫字,也極歡喜做詩。朋友問他道:你既要做雅人,為甚麼還要做你這貴行?何不同學校裏人相與相與?他道:我也不是要做雅人。只為性情相近,故此時常學學。至於我們這個賤行,是祖父遺留下來的,難道讀書識字做了裁縫就玷污了不成?況且那些學校裏的朋友,他們另有一番見識,怎肯和我相與? 我而今每日尋得六七分銀子,吃飽了飯,要彈琴,要寫字,諸事都由得我。 我又不貪圖人的富貴,又不伺候人的顏色;天不收,地不管,倒不快活!這是真自由,真平等,——這是我們安徽的一個大文豪吳敬梓想要造成的社會心理。
  (選自《胡適文存》卷四,上海亞東圖書館 1926 年版)

* 胡適1925/10/29重印《文木山房詩集》序


---

《儒林外史》是由吳敬梓創作的長篇小說(也稱章回小說)。全書共五十六回(也有人認為最後一回非吳所作),約四十萬字,描寫了近二百個人物。小說假託,實際描寫了時期科舉制度下讀書人的功名和生活。

目錄

[隱藏]

[編輯] 賞析

《儒林外史》原本僅55回[1]。根據程晉芳《懷人詩》,可以證明在吳敬梓49歲(1750年)的時候已經脫稿,但是直到作者死後十多年,金兆燕官揚州府學教授時,將《儒林外史》刊刻印行,「人爭傳寫之」[2]。這個刻本,今已失傳。現存最早的刻本是嘉慶八年(1803年)鐫刻的臥閒草堂本。現在通行的刻本是56回,其中最末一回部份人認定為後人偽作[3]

《儒林外史》是中國文學史上一部傑出的現實主義的長篇諷刺小說。《儒林外史》所寫內容,假託明季,實為清朝,而且十之八九的人物都實有其人。它真實地描繪了時 期知識分子生活的沉浮,境遇的順逆,功名的得失,仕途的升降,情操的高尚與卑劣,理想的倡導與破滅,出路的探索與追尋。吳敬梓以對待功名富貴的態度來肯定 或否定書中人物,如匡超人假造文書,冒名代考,卻被溫州學政「把他題了優行,貢入太學肄業」,嚴貢生無惡不作,卻被前任周學台推舉為「優行」;作者無情地 鞭撻醜惡事物時,同時也歌頌正面人物,王冕是書中的第一流人物,為人「嶔崎磊落」,庄紹光追求「以禮樂化俗」、「以德化人」,牛老爹和卜老爹也是作者所歌頌的。程晉芳在《懷人詩》稱:「外史記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史傳!」

吳敬梓在《儒林外史》之中,運用樸素、靈活、幽默的本地方性的語言,撰寫了科舉制度的腐朽黑暗,假名士的庸俗不堪,貪官污吏的卑鄙刻薄。胡適形容本書:「……國家天天掛著的招牌,其實不許人說孔、孟的話,也不要人實行孔、孟的教訓,只要人念八股文,做試帖詩;其餘的『文行出處』都可以不講究,講究了又『那個給你官做?』」

《儒林外史》對清朝時期的小說,有很大影響,儘管此書一開始並無預先設計的結構。又如胡適所言,「這部書是一種諷刺小說,頗帶一點寫實主義的技術, 既沒有神怪的話,又很少英雄兒女的話。況且書裡的人物又都是儒林中人,談什麼舉業、選政,都不是普通一般人能了解的。因此,第一流小說之中,《儒林外史》 的流行最不廣」。對鞭笞社會不公,提昇人民自主思想,有一定意義。並且,對現代諷刺文學有深刻的啟迪。《儒林外史》另一特色是結構鬆散,沒有貫穿首尾的主 幹,「事與其來俱起,亦與其去俱訖」[4]

夏志清在《中國古典小說史論》第六章《儒林外史》談到「儘管《儒林》算是一部重要的反映文人學士的小說,但如果從作者對他所處的那個時代熙熙攘攘的世界所作的五光十色的描繪這方面來看,它似乎更應是一部風俗喜劇。」胡適認為後來的晚清譴責小說,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官場現形記》、《老殘遊記》、《孽海花》以及《海上花列傳》,都是繼承《儒林外史》的餘緒。[5]

《儒林外史》已被翻譯成等國家的文字。可作成為全世界了解中國科舉制度的一部活的生動的參考。

[編輯] 評價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給予高度評價,「於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是後亦鮮有以公心諷世之書如《儒林外史》者」。魯迅還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評價:「諷刺小說從《儒林外史》而後,就可以謂之絕響。」
  • 對《儒林外史》提出批評者也不少,有學者指出《儒林外史》第十二回張鐵臂吹噓自己能將「囊中之物,加上我的藥末,頃刻化為水,毛髮不存矣。」的故事完全鈔自馮翊的《桂苑叢談》「崔、張自稱俠」一條[6]錢鍾書說:「中國舊小說巨構中,《儒林外史》蹈襲依傍處最多。」同時錢鍾書指出:「近人論吳敬梓者,頗多過情之譽。」[7]據考,第七回有二處,第十三回一處,第十四回一處,第四十六回一處。沿襲的有情節,也有對話。另有襲用古人詩句處[8]
  • 季羨林指出《儒林外史》第八回的蘧公子道:「是戥子聲,算盤聲,板子聲。」與尤侗《艮齋雜記》、褚人獲《堅瓠集》十集卷一中袁籜庵的故事雷同。《儒林外史》第四十回和第四十一回寫的女詩人沈瓊枝與《隨園詩話》卷四雷同。《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與《酉陽雜俎》卷一雷同[9]

[編輯] 回目

[編輯] 其他

1993年至2006年度香港中學會考中文科之讀本教材「范進中舉」內容取自本作品的第三回「周學道校士拔真才,胡屠戶行兇查捷報」中之其中部分內容。

[編輯] 注釋

  1. ^ 程晉芳在《文木先生傳》中記為「五十卷」,胡適《吳敬梓年譜》認為除「幽榜」一回為後人「妄增」外,「餘下的五十五回之中,大概還有後人增加的五回」。
  2. ^ 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3. ^ 清代金和在群玉齋本《儒林外史跋》中說「是書原本僅五十五卷,於述琴棋書畫四士既畢,即接《沁園春》一詞,何時何人妄增『幽榜』一卷」。《儒林外史》的「幽榜」是否為後人所加,目前學術界仍存在不同意見。
  4. ^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
  5. ^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6. ^ 陳四益:《「人頭會」傳奇》
  7. ^ 錢鍾書的上海《小說識小》:「杜慎卿訪來霞士事,本之朱國楨涌幢小品》卷三,或《堅觚集》;第七回陳和甫講李夢陽扶乩本之周密齊東野語》;第十三回馬二先生與蘧公孫論作八股文道始於王充論衡》和《傳燈錄》卷七白居易問惟寬禪師;《儒林外史》第十四回馬二先生游西湖,本於陸次雲湖壖雜記·片石居》一條;杜慎卿隔屋聞女人臭氣乃《周書》卷四十八蕭察語;杜慎卿訪來霞士事本之《棗林雜俎》。」
  8. ^ 李國濤:〈隨人也說錢與魯〉
  9. ^ 《季羨林說國學》:〈《儒林外史》取材的來源〉

[編輯] 參考

Wikisource-logo.svg
維基文庫中相關的原始文獻:
  • 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 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
  • 何澤翰,《儒林外史人物本事考》
  •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導論》。


2012年1月7日 星期六

法華經/佛遺教經/佛說阿彌陀經

將胡適列的三佛經找一下 我是外行 所以還沒本事校經

法華經



佛說阿彌陀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 園。與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羅漢,眾所知識:長老舍利弗、摩訶目犍連、摩訶迦葉、摩訶迦旃延、摩訶俱絺羅、離婆多、周利槃陀伽、難陀、阿難 陀、羅侯羅、憍梵波提、賓頭盧頗羅墮、迦留陀夷、摩訶劫賓那、薄拘羅、阿那樓馱,如是等諸大弟子。

并諸菩薩摩訶薩:文殊師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薩、乾陀訶提菩薩、常精進菩薩,與如是等諸大菩薩。

及釋提桓因等,無量諸天大眾俱。

爾時,佛告長老舍利弗:「從是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其土有佛,號阿彌陀,今現在說法。」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為極樂?其國眾生,無有眾苦,但受諸樂,故名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繞,是故彼國名為極樂。」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有七寶池,八功德水,充滿其中,池底純以金沙布地。四邊階道,金、銀、琉璃、玻璃合成。上有樓閣,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瑪瑙而嚴飾之。池中蓮花大如車輪,青色青光、黃色黃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潔。」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彼佛國土,常作天樂。黃金為地。晝夜六時,雨天曼陀羅華。其土眾生,常以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萬億佛,即以食時,還到本國,飯食經行。」

「舍利弗。極樂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復次舍利弗:「彼國常有種種奇妙雜色之鳥: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如是等法。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所以者何?彼佛國土,無三惡道。」

「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惡道之名,何況有實。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舍利弗。彼佛國土,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聞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於今十劫。」

「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說。」

「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願,願生彼國,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聖眾,現在其前。是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

「舍利弗。我見是利,故說此言。若有眾生,聞是說者,應當發願,生彼國土。」

「舍利弗。如我今者,讚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之利。東方亦有阿鞞佛、須彌相佛、大須彌佛、須彌光佛、妙音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南方世界,有日月燈佛、名聞光佛、大焰肩佛、須彌燈佛、無量精進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西方世界,有無量壽佛、無量相佛、無量幢佛、大光佛、大明佛、寶相佛、淨光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勝音佛、難沮佛、日生佛、網明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下方世界,有師子佛、名聞佛、名光佛、達摩佛、法幢佛、持法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雜色寶華嚴身佛、娑羅樹王佛、寶華德佛、見一切義佛、如須彌山佛,如是等恆河沙數諸佛,各於其國,出廣長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說誠實言:『汝等眾生,當信是稱讚不可思議功德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於汝意云何?何故名為一切諸佛所護念經?」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聞是經受持者,及聞諸佛名者,是諸善男子、善女人,皆為一切諸佛之所護念,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當信受我語,及諸佛所說。」

「舍利弗。若有人已發願、今發願、當發 願,欲生阿彌陀佛國者,是諸人等,皆得不退轉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彼國土,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是故舍利弗,諸善男子、善女人,若有信者,應當發 願,生彼國土。舍利弗,如我今者,稱讚諸佛不可思議功德,彼諸佛等,亦稱讚我不可思議功德,而作是言:『釋迦牟尼佛能為甚難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國土,五濁 惡世,劫濁、見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中,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諸眾生,說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

「舍利弗。當知我於五濁惡世,行此難事,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一切世間說此難信之法,是為甚難。」

佛說此經已,舍利弗,及諸比丘,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等,聞佛所說,歡喜信受,作禮而去。



佛遺教經

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譯

釋迦牟尼佛,初轉法輪,度阿若憍陳如;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度者,皆已度訖。於娑羅雙樹間,將入涅槃。是時中夜,寂然無聲,為諸弟子略說法要。

汝等比丘,於我滅後,當尊重珍敬波羅提木叉,如闇遇明,貧人得寶。當知此則是汝等大師,若我 住世,無異此也。持淨戒者,不得販賣貿易,安置田宅,畜養人民、奴婢、畜生;一切種植及諸財寶,皆當遠離,如避火阬;不得斬伐草木,墾土掘地。合和湯藥, 占相吉凶,仰觀星宿,推步盈虛,歷數算計,皆所不應。節身時食,清淨自活,不得參預世事、通致使命,咒術仙藥,結好貴人,親厚媟慢,皆不應作。當自端心, 正念求度;不得包藏瑕疵,顯異惑眾;於四供養,知量知足,趣得供事,不應畜積。

此則略說持戒之相。戒是正順解脫之本,故名波羅提木叉。因依此戒,得生諸禪定,及滅苦智慧。是故比丘,當持淨戒,勿令毀缺。若能持淨戒,是則能有善法;若無淨戒,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當知,戒為第一安隱功德住處。

汝等比丘,已能住戒,當制五根,勿令放逸,入於五欲。譬如牧牛之人,執杖視之,不令縱逸,犯 人苗稼。若縱五根,非唯五欲將無涯畔,不可制也;亦如惡馬,不以轡制,將當牽人墬於阬埳。如被劫賊,苦止一世;五根賊禍,殃及累世。為害甚重,不可不慎! 是故智者制而不隨,持之如賊,不令縱逸;假令縱之,皆亦不久見其磨滅。此五根者,心為其主,是故汝等當好制心。心之可畏,甚於毒蛇、惡獸、怨賊、大火越 逸,未足喻也。譬如有人,手執蜜器,動轉輕躁,但觀於蜜,不見深阬。譬如狂象無鉤,猿猴得樹,騰躍踔躑,難可禁制。當急挫之,無令放逸。縱此心者,喪人善 事;制之一處,無事不辦。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

汝等比丘,受諸飲食,當如服藥,於好於惡,勿生增減。趣得支身,以除饑渴。如蜂採華,但取其味,不損色香;比丘亦爾,受人供養,趣自除惱,無得多求,壞其善心。譬如智者,籌量牛力所堪多少,不令過分,以竭其力。

汝等比丘,晝則勤心修習善法,無令失時;初夜後夜,亦勿有廢。中夜誦經,以自消息,無以睡眠 因緣,令一生空過,無所得也。當念無常之火,燒諸世間,早求自度,勿睡眠也。諸煩惱賊常伺殺人,甚於怨家,安可睡眠,不自警寤?煩惱毒蛇睡在汝心,譬如黑 蚖在汝室睡,當以持戒之鉤早摒除之。睡蛇既出,乃可安眠;不出而眠,是無慚人!慚恥之服,於諸莊嚴,最為第一。慚如鐵鉤,能制人非法,是故常當慚恥,無得 暫替。若離慚恥,則失諸功德。有愧之人,則有善法;若無愧者,與諸禽獸無相異也。

汝等比丘!若有人來節節支解,當自攝心,無令瞋恨;亦當護口,勿出惡言。若縱恚心,即自妨 道,失功德利。忍之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能行忍者,乃可名為有力大人。若其不能歡喜忍受惡罵之毒如飲甘露者,不名入道智慧人也。所以者何?瞋恚之害, 則破諸善法,壞好名聞,今世後世,人不喜見。當知瞋心,甚於猛火,常當防護,無令得入。劫功德賊,無過瞋恚。白衣受欲,非行道人,無法自制,瞋猶可恕;出 家行道,無欲之人,而懷瞋恚,甚不可也。譬如清冷雲中,霹靂起火,非所應也。

汝等比丘,當自摩頭,已捨飾好,著壞色衣,執持應器,以乞自活,自見如是。若起憍慢,當疾滅之。增長憍慢,尚非世俗白衣所宜,何況出家入道之人,為解脫故,自降其身而行乞耶!

汝等比丘,諂曲之心,與道相違,是故宜應質直其心。當知諂曲但為欺誑,入道之人,則無是處。 是故汝等,宜當端心,以質直為本。汝等比丘,當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惱亦多;少欲之人,無求無欲,則無此患。直爾少欲,尚宜修習,何況少欲能生諸功 德!少欲之人,則無諂曲以求人意,亦復不為諸根所牽。行少欲者,心則坦然,無所憂畏,觸事有餘,常無不足。有少欲者,則有涅槃。是名少欲。

汝等比丘,若欲脫諸苦惱,當觀知足。知足之法,即是富樂安隱之處。知足之人,雖臥地上,猶為安樂;不知足者,雖處天堂,亦不稱意。不知足者,雖富而貧;知足之人,雖貧而富。不知足者,常為五欲所牽,為知足者之所憐愍。是名知足。

汝等比丘,欲求寂靜無為安樂,當離憒鬧,獨處閒居。靜處之人,帝釋諸天所共敬重。是故當捨己眾他眾,空閒獨處,思滅苦本。若樂眾者,則受眾惱;譬如大樹,眾鳥集之,則有枯折之患。世間縛者,沒於眾苦,譬如老象溺泥,不能自出。是名遠離。

汝等比丘,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是故汝等當勤精進。譬如小水長流,則能穿石。若行者之心數數懈廢,譬如鑽火,未熱而息,雖欲得火,火難可得。是名精進。

汝等比丘,求善知識,求善護助,無如不忘念。若有不忘念者,諸煩惱賊則不能入。是故汝等,常當攝念在心。若失念者,則失諸功德。若念力堅強,雖入五欲賊中,不為所害;譬如著鎧入陣,則無所畏。是名不忘念。

汝等比丘,若攝心者,心則在定。心在定故,能知世間生滅法相。是故汝等,常當精勤修習諸定。若得定者,心則不散,譬如惜水之家,善治隄塘;行者亦爾,為智慧水故,善修禪定,令不漏失。是名為定。

汝等比丘,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若不爾者,既 非道人,又非白衣,無所名也。實智慧者,則是度老病死海堅牢船也,亦是無明黑暗大明燈也,一切病者之良藥也,伐煩惱樹之利斧也。是故汝等,當以聞思修慧而 自增益。若人有智慧之照,雖無天眼,而是明見人也。是名智慧。

汝等比丘,種種戲論,其心則亂,雖復出家,猶未得脫。是故比丘,當急捨離亂心戲論。若汝欲得寂滅樂者,唯當善滅戲論之患,是名不戲論。

汝等比丘,於諸功德,常當一心,捨諸放逸,如離怨賊。大悲世尊所說利益,皆已究竟,汝等但當 勤而行之。若於山間,若空澤中,若在樹下,閒處靜室,念所受法,勿令忘失,常當自勉,精進修之,無為空死,後致有悔。我如良醫,知病說藥,服與不服,非醫 咎也。又如善導,導人善道,聞之不行,非導過也。

汝等若於苦等四諦有所疑者,可疾問之,毋得懷疑,不求決也。爾時世尊如是三唱,人無問者。所 以者何?眾無疑故。時阿[少/免]樓馱,觀察眾心,而白佛言:世尊!月可令熱,日可令冷,佛說四諦不可令異。佛說苦諦實苦,不可令樂;集真是因,更無異 因;苦若滅者,即是因滅,因滅故果滅;滅苦之道,實是真道,更無餘道。世尊!是諸比丘,於四諦中,決定無疑。

於此眾中,所作未辦者,見佛滅度,當有悲感。若有初入法者,聞佛所說,即皆得度;譬如夜見電光,即得見道。若所作已辦,已度苦海者,但作是念:世尊滅度,一何疾哉!

阿[少/免]樓馱雖說此語,眾中皆悉了達四聖諦義,世尊欲令此諸大眾皆得堅固,以大悲心,復 為眾說:汝等比丘,勿懷悲惱。若我住世一劫,會亦當滅;會而不離,終不可得。自利利他,法皆具足,若我久住,更無所益。應可度者,若天上人間,皆悉已度; 其未度者,皆亦已作得度因緣。自今以後,我諸弟子展轉行之,則是如來法身常在而不滅也。是故當知,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當勤精進,早 求解脫,以智慧明,滅諸癡暗。

世實危脆,無堅牢者,我今得滅,如除惡病。此是應捨之身,罪惡之物,假名為身,沒在老病生死大海;何有智者,得除滅之,如殺怨賊而不歡喜!

汝等比丘,常當一心,勤求出道。一切世間動不動法,皆是敗壞不安之相。汝等且止,勿得復語,時將欲過,我欲滅度。是我最後之所教誨。

2012年1月6日 星期五

China Well Represented At Soviet Embassy. Washington D.C. Nov. 7. Arm in arm Dr. Hu Shih Right

此11月7日場合待查 胡適與蘇聯大使

Photo Reprint China Well Represented At Soviet Embassy. Washington D.c. Nov. 7. Arm in arm Dr. Hu Shih Right

Photo Reprint China Well Represented At Soviet Embassy. Washington D.c. Nov. 7. Arm in arm Dr. Hu Shih Right
The Harris & Ewing, Inc. Collection of photographic negatives includes glass and film negatives taken by Harris & Ewing, Inc., which provide excellent coverage of Washington people, events, and architecture, during the period 1905-1945. Photo Reprint China well represented at Soviet Embassy. Washington, D.C., Nov. 7. Arm-in-arm Dr. Hu Shih, right,. Reprint is 20 in. x 16 in. on archival quality photo paper.

Recital of the Photo Reprint China Well Represented At Soviet Embassy. Washington D.c. Nov. 7. Arm in arm Dr. Hu Shih Right . Inter the many categories of Amazon, this proposal can be found at number B004JRRKY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