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18日 星期四

2024年自修詩經,先看完臺靜農先生的文學史想關部分,再看胡先生的選例,有領悟。當然屈先生的釋義一書幫助很大。《中國文學史選例》《詞選》(胡適) 應誼女士《古文觀止》《上古文學史選例》

 


應誼女士與胡適的交情不錯.....她是否為(時)先生的女兒?





195952 星期六
這本《詞選》第一頁背面有先生的短記:
「此是初版,應誼女士為裝軟皮面見贈,到今天近廿年了,還是很完好的。」
                    胡適  卅六年十二月三日
-----
1960.1.14
1960114 (星期四)

前些時,先生談起從來沒有讀過《古文觀止》的。胡頌平今天帶了一部《古文觀止》來。先生翻了一翻目錄之後,說:「吳楚材選的《左傳》《國策》」,比一般選得好;但文如《五帝本紀贊》《項羽本紀贊》等就沒有道理了。」胡頌平說:「從前有些人,把這部當作中國文學史讀的。」先說:「當文學史讀是不夠的,以後的文章,他選得不好。」先生想起在北大教文學史時選的《上古文學史選例》,不照純粹的文學作品去選,也只選到荀子為止。但覺得他選的算是最好的。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pp. 6-7 游西山 邀請應誼等兩女士午餐



《中國文學史選例》=《上古文學史選例》

很有意思,值得思考的聖嚴法師說“禪與慈悲”,說不定須比較中村元先生的說法

 慈悲是什麼意思?

-------------------------

我們都知道禪是智慧,為什麼又要說禪是慈悲呢?許多人對於禪究竟是什麼並不太清楚,認為只要是打坐,那就是禪。但是,中國禪宗所講的禪,不一定只是打坐,而是沒有自我的痛苦、執著和煩惱心時,那就是禪。


沒有煩惱、沒有負擔、沒有許多問題來困擾自己的心時,那是什麼?這就是《六祖壇經》裡所講的「不思善、不思惡」。也就是對過去的經驗以及現在所面對的狀況時,不把它當作是喜歡或不喜歡,習慣或不習慣,此時你的心,就是禪。「不思善、不思惡」並不是說在這個世界上,沒有對或錯、好或壞,而是說,對於好的,不要起貪心,對於壞的,也不要起瞋恨心。


譬如說,這裡有一盆黃色的花,有些人會覺得很喜歡,但也有人會這樣想:「嗯!這盆花的顏色為什麼是黃色的呢?我比較喜歡白色的。」在看到這盆花的時候,你們心裡的反應究竟是什麼?是喜歡還是討厭?這種心的反應,我們不能說它是煩惱,而應該說它是一種知識,一種自我判斷、自我習慣,以及自我的經驗,它不是智慧,所以也不是禪。


又譬如說,我今天離開禪中心到這兒來演講時,我的弟子告訴我說:「師父,今天滿冷的,您要多穿一點衣服啊!」可是我上當了,由於衣服穿得太多,現在感到很熱,我很想脫些衣服,如果心裡這麼想著:「嗯!現在我正在演講,在台上當眾脫衣服,那多不好意思啊!」這樣想的話,必定會感到這是一樁很煩惱的事,那就是有問題了。事實上,熱了脫衣服,這不是分別或執著,而是一個事實,該要脫的時候脫,該要穿的時候穿,這就是禪。


但是,如果有一位紳士穿著西裝,打著領帶,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場合裡,即使渾身是汗,也不敢隨便將領帶鬆開,或者脫掉西裝外套,因為他是一位紳士。而大家通常也會以為,做為一個出家人,又怎麼可以當著大眾脫衣服呢?這是非常不禮貌的事。然而,真正的禪師,他的心是自由自在的,心中沒有善與不善、好與不好,而是應事實的需要而表現出來。


有一次,有位母親帶著一個五、六歲的小男孩來見我,她要孩子叫我:「師父!師父!」可是孩子在我面前哭了起來,哭了之後又解小便,那位母親覺得很難為情,就罵孩子說:「我好不容易才見到師父,你在師父面前丟我的臉!」我對那位母親說:「他並沒有丟妳的臉,小孩子很想哭的時候就哭,要解小便時就解小便,如果妳認為在我的面前,孩子就不准哭,也不准解小便,哪有這樣的事呢?我沒有這麼凶啊!倒是妳這樣地罵孩子,才應該覺得丟臉呢!」


慈悲是什麼意思?慈悲是從智慧產生的,有智慧的人,遇到任何的狀況時,自己不會產生情緒的波動,不論是好或不好、對或不對、痛苦或興奮,那都不是智慧。沒有智慧的人,經常與自己有衝突、矛盾,跟其他人也會有對立。所謂對立的意思,也不一定是壞的,而是對自己所期待的,希望去追求、去占有;對於自己不喜歡的,就排斥、拒絕,這樣的人,就是沒有智慧的人,既然沒有智慧,那就一定不會有慈悲了。


慈悲是從自己開始的。一般人所謂的慈悲可分為兩個層次:同情心與同理心。同情心,是憐憫他人、可憐他人;同理心,則是說見到某個人發生某一種狀況,便告訴他,假如發生在我的身上,我也會像你一樣的。但是從佛法、從禪的觀點來講,慈悲也可分為兩個層次:第一,沒有條件的愛,只有付出、奉獻、布施,那是有對象的;第二,沒有一定的對象要我奉獻、布施,沒有想到我有什麼愛心可以付出,也沒有想到有多少人要讓我付出,但是我會盡心全力地奉獻,永遠地普遍地奉獻,這是最高層次的慈悲。


---本文摘自《禪的理論與實踐》


#聖嚴法師開示精選

2024年4月16日 星期二

作者查詢:葛兆光 ;葛兆光講義系列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 .....五、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文獻學與歷史學

 事實上,胡適之先生在本書中的“戴震”中也是“要角”。





作者查詢:葛兆光 ;葛兆光講義系列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  .....

目 錄

「葛兆光講義系列」·說明

 

開場白

一、重新給「學術」/「學術史」確定邊界

二、什麼才是學術史?九十年代學術史熱中的問題

三、如何學習中國學術史?讀基本文獻和經典論著

四、課程的內容:古代與現代的兩個線索

 

第一講經學史的研究方法

引言:經學衰,經學史興

一、什麼是經學?

二、傳統經學史三類著作的檢討

三、經學史中值得注意的大關節

四、什麼是中國經學詮釋的特色?

五、經學史研究方法例釋(一)

六、經學史研究方法釋例(二)

七、經學史研究方法釋例(三)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二講《太一生水》

引言:從何炳棣的「畫龍點睛」論說起

一、諸子年代的公案

二、所謂「諸子時代」究竟是什麼樣子?

三、考古發現與諸子時代的再認識

四、和儒家學說一樣重要的古代諸子學說

五、個案:解讀《太一生水》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三講《魏書釋老志》與佛教史研究

引言:從《魏書釋老志》的研究史說起

一、魏晉以後佛教興盛原因

二、《魏書釋老志》的背景解說

三、《魏書釋老志》佛教部分之意義

四、佛教百年:《魏書釋老志》與《隋書·經籍志》 中有關佛教史論述的比較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四講《老子想爾註》的文獻學研究

引言:我想討論的問題

一、關於《想爾註》:敦煌文書中道教文獻的意義

二、考證古書年代和真偽的原則及其問題

三、關於《想爾注》成書年代的各種說法

四、《想爾註》的內容及其成書年代的關係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五講禪宗的歷史學與文獻學研究:以神會為例

引言:禪宗史上的神會和尚

一、關於神會的傳統禪宗文獻

二、敦煌文獻的發現及其啟迪

三、對神會在禪宗史上意義的重新發掘

四、重新檢討的結果:方法與結論之間

五、在胡適的延長線上:文獻學與歷史學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附錄1:7—8 世紀之間禪門大事記】

【附錄2:《唐中岳沙門釋法如禪師行狀》簡註】

【附錄3:胡適有關禪宗史研究年表】

【附錄4:胡適有關禪史的兩段論述】

 

第六講《明儒學案》以及明朝思想與社會研究

引言:明代思想史的基本脈絡及其定型

一、明朝思想史的背景(一)

二、明代思想史的背景(二)

三、明朝思想史的背景(三)

四、區域研究的意義與限制

五、結語:研究方法上的問題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第七講戴震研究的學術史

引言:思想史中的人物研究

一、同時代人關於戴震的記憶與理解

二、漢學還是宋學,考據學家還是哲學家,民族主義者還是啟蒙者?戴震的研究史

三、梁啟超與胡適:1920 年代對戴震的解釋

四、放回歷史背景:重新理解戴震

五、結語:取代顧炎武?戴震作為新思想的典範

【參考論著】

【閱讀文獻】

 
附錄現代學術史部分·閱讀篇目
 
後記

 

 

後 記

 

《學術史講義:給碩士生的七堂課》是我近二十年來給碩士研究生開「中國學術史專題」課程的講稿,這門課在清華大學講過,也在復旦大學講過,原意是想給剛進入研究之門的碩士生們一點兒有關學術史的常識,從學術史裡學到做學問的方法。我一直覺得,從學習常識的大學生,變成創造新知的碩士生,是一個大轉折,之所以叫“研究生”,就是說要開始自己獨特的研究,而要有自己獨特的研究,就得對自己從事的這個領域裡前人的研究狀況,多少有一點兒了解,而前人的研究狀況,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學術史」。

 

不過,「學術」的內容太廣,「學術史」的範圍太大,我知識有限,只是講了很小的一部分,也只是在我熟悉的思想史領域。所以嚴格地說,這本書的書名要叫「古代中國知識、思想與信仰研究的學術史」。但是,作為出版物,書名不宜太冗長太纏繞,所以不避疑義,乾脆就叫“學術史講義”,為了說得明白,又在下面加了一個副標題叫“給碩士生的七堂課”。

 

這回又是錢鍺書先生諷刺過的「拿講義當著作」。這份講義從2001年起,先是打草稿,後面一面講一面改,手寫的和印刷的文稿從少到多,就成了現在這個樣子。我本來也沒想出版,但聽過這門課的學生,特別是同在文史研究院任教的張佳博士卻很鼓勵我出版。為什麼?他說「這門課很有用」。 「有用」這個詞在如今大學人文學科里,多少有一些不合時宜。現在的大學人文學科,有人常常標榜「無用之為大用」。有時候說得興起,甚至把坐在虛空雲端裡講的一些不著邊際的話頭,以及類似「安慰劑」一樣的心靈雞湯,也當作人文學科祛除自卑、傲視眾生的本領。所以,他們不免對工具性的「有用」嗤之以鼻,以至於害得有些研究生也走上「遊談無根」和「放言高論」的路向。

 

曾經讀到宋人引用米芾(1051—1107)論書法的一段話,這個大書法家說,前人講書法,常常是「徵引迂遠,比況奇巧,如龍跳天門,虎臥鳳閣,是何等語?他覺得,這對學習書法的人毫無意義。他倒是要講實在的方法,「故吾所論,要在入人,不為溢辭」。這裡的「入人」二字,相當有深意,就是你講的道理和方法,要讓人能真的進入書法之門。我很贊同這個說法,當老師的,不能不多講一些「有用」的課,讓碩士研究生從一開始,就學一些基本知識和有用方法,免得將來成為徒有屠龍技卻無所施展的空頭學者。

 

那麼,什麼是有用的呢?我曾經說過,人文學科應該「給大學生常識,給碩士生方法,給博士生視野」。這門課是為碩士生開設的,我曾經強調這是為碩士一年級學生開設的,所以,格外注重入門的「途徑」和「方法」。正如我在《開場白》裡所說的,從大的來說,就是透過學術史了解你從事的這個領域或這個主題,「現代學術」是怎樣從「傳統學術」中轉型而來的,了解這一領域的「學術轉型」之背景是什麼,這一領域的當下學術研究的趨向、理論和方法如何,未來學術發展的可能方向是什麼;從小的來說,就是透過學術史,看看各領域裡前人做了什麼,他們怎麼做的,誰做得好誰做得不好,誰的研究是典範,還有什麼地方什麼課題可以做。

 

古代中國有一個人皆知的故事,就是點石成金。當老師的,是給研究生現成的金子讓他花,還是給他一個可以點石成金的指頭?我覺得後者比較重要。古人曾說“鴛鴦繡出從教看,莫把金針度與人”,可現代學術和現代教育,卻偏偏強調要“金針度人”。老話說,“授人以魚,何如授人以漁”,我想,我這門課不敢說是“金針度人”,但至少我有“授人以漁”的願望。

2024年4月9日 星期二

禪 (講談社)、禪學 (胡適、鈴木大拙 (Daisetz T. Suzuki1870~1966 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1958;忽滑谷快天(Kaiten Nukariya 1867-1934) 禪學思想史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 《武士的宗教:中國與日本的禪學​》『禅之妙味』 ) 。詩畫文禪:黃春明; D.H. Lawrence,紐約時報近年三篇報導 、禪畫:白隠禪師 (Hakuin Ekaku 1685~1768) 仙厓さん〔僊厓義梵(Sengai Gibon 1750〜1837)

  禪 (講談社)、禪學 (胡適、鈴木大拙 (Daisetz T. Suzuki1870~1966  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1958;忽滑谷快天(Kaiten Nukariya 1867-1934) 禪學思想史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 《武士的宗教:中國與日本的禪學​》『禅之妙味』 ) 。詩畫文禪:黃春明; D.H. Lawrence,紐約時報近年三篇報導 、禪畫:白隠禪師 (Hakuin Ekaku  1685~1768) 仙厓さん〔僊厓義梵(Sengai Gibon   1750〜1837)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774790134598911


 禪 (講談社)、禪學 (胡適、鈴木大拙 (Daisetz T. Suzuki1870~1966) 、禪畫:白隠禪師 (Hakuin Ekaku  1685~1768) 仙厓さん〔僊厓義梵(Sengai Gibon   1750〜1837)詩畫文禪:黃春明; D.H. Lawrence,紐約時報近年三篇報導 


胡適博士說,拿著一根拄杖,一個缽子,一雙草鞋,沿途乞食乞宿,這種行腳生活,會礪煉行腳者的身體與心智。這使得他能夠看到世界及各樣的人,其中包括當代偉大的智者,而這種方法會把他帶到一種地步,因著一件不重要的事情,而能突然頓悟。胡適博士結論說:
   「這樣的禪是不合邏輯、非理性和超乎我們智性理解的嗎?」他用十一世紀五祖法演禪師所說的一個故事來做回答,這是一個熟練的竊賊教訓他兒子繼承衣缽的故事。讀者可以在忽滑谷快天*所著的《武士的宗教》(The Religion of the Sumurai) 179-80頁見到,也可以在鈴木博士Essays in Zen Buddhism第一集的第一版296-97頁,第二版310-11頁見到。---禪宗在中國:它的歷史和方法 (胡適 1953)

忽滑谷快天(Kaiten Nukariya 1867-1934) 禪學思想史 /The Religion of the Samurai 《武士的宗教:中國與日本的禪學​》『禅之妙味』/ 

今天收到教科書出版社來信,要求授權《武士的宗教​》一書的內容,作為高中國文的閱讀教材。授權內容出自以下這段,也貼出來跟大家分享:
禪僧與武士的心靈之勇氣與冷靜
第四,眾所皆知,日本的武士以堅定不移的勇氣面對死亡。他永不逃走,和敵人戰至最後。對他而言,被稱為懦夫,是比死亡更大的羞辱。有一件和無學祖元有關的事件,發生在他接受執權北條時宗*邀請,在一二八○年到達日本之前。無學祖元對於禪僧與日本的武士有多麼相似做了很好的說明。該事件發生在中國,當時入侵的元軍將恐怖氣氛擴散至全國各地。一些野蠻人跨越了溫州州界,侵入祖元所在的能仁寺,並威脅要將他斬首。祖元鎮定地坐下,準備好面對他的命運,並做了以下這首詩:
乾坤孤筇卓無地,喜得入空法亦空;
珍重大元三尺劍,電光影裏斬春風。
這使我們想起僧肇**,他在流浪漢的刀下,瀕死之前,以下面幾行文字表達他的情感:
四大元無主,五陰本來空;
將頭臨白刃,猶似斬春風。
野蠻人因祖元這種平靜的決心與威嚴而感動,理所當然認為他是個不平凡的人物,所以離開寺院,沒有對他造成任何傷害。
註釋:
*北條時宗,大膽的政治人物和軍人,從一二六四至一二八三年,是日本真正的統治者。
**僧肇,此人並非純粹的禪師,而是鳩摩羅什的弟子,三論宗的先驅人物。這是一個最顯著的證據,禪,尤其是臨濟宗,的確受到鳩摩羅什及其弟子的影響。有關軼事的細節,參見《五燈會元》。
▎看更多本書介紹:
《武士的宗教:中國與日本的禪學​》/忽滑谷快天 著、林錚顗 譯





  1. Blue carpet with Zen hanging scrolls on the walls and at center, Yamaoka Tesshu’s “Iroha,” 19th century, a folding screen version of a Buddhist poem.
    Installation view, “None Whatsoever: Zen Paintings from the Gitter-Yelen Collection,” at the Japan Society. Center, Yamaoka Tesshu’s “Iroha,” 19th century, a folding screen version of a Buddhist poem that uses every character in the Japanese syllabary. It sits among Zen hanging scrolls from the 17th through 20th centuries. Credit...Naho Kubota via Japan Society




  2. A hanging scroll, with a blue background, features a female deity in an elegant robe floating on colored flowers under a group of Chinese characters.
    Hakuin Ekaku’s “Kannon With Color (Lotus Pond Kannon),” from the 18th century, portrays the bodhisattva of compassion -- but it’s a little fussy.Credit...The Gitter-Yelen Collection




 It’s an approach to painting that Europeans reached only 600 years later, if then. (The early-20th-century still lifes of the Italian painter Giorgio Morandi, which focused less on the bottles he painted than on the way their colors and shapes reached his eyes, would be the closest comparison.)

The Lessons of Nothingness From Maverick Zen Monks

Art today is often a parade of the self. The Freer Gallery of Art presents objects by medieval artists who plunge you into the world by removing you from it.

Installation view of “Mind Over Matter: Zen in Medieval Japan” at the Freer Art Gallery, featuring more than 50 objects from the gallery’s rich collection of Zen art.Credit...Colleen Dugan

Many of the Zen paintings here have the same delight in insufficiency or inconclusion that Hanshan brought to his verse:

My heart is like the autumn moon
Shining clean and clear in the green pool.
No, that’s not a good comparison.
Tell me how shall I explain.


 

The rustic Chinese poet Hanshan, known as Kanzan in Japanese, was a favorite subject of Zen painters. He is shown here in a 14th-century scroll by an artist called Kao.Credit...Freer Gallery of Art


“The Four Accomplishments” by the artist Kaiho Yusho, late 16th century, from “Mind Over Matter: Zen in Medieval Japan.”Credit...Colleen Dugan




 

"Perhaps one did not want to be loved so much as to be understood."
— George Orwell, 1984



簡介 D.H. Lawrence的繪畫和藝術 (漢清講堂  YOUTUBE) VS Sengai Gibon「厓まけたまけた(崖,輸了輸了)」,左邊「龍門の瀧見ろ見ろ(龍門的瀑布,看呀看呀)」龍門是仙崖的朋友松永子登的號。.

林皎碧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2837130488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ngai


铃木大拙Daisetz T. Suzuki (1870~1966):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禪與日本文化》:1930年代起的世界較郁、50年代的索引及圖片、中譯本的缺失;胡適日記與論文中的铃木大拙:"大索"的心願; 新潮文庫中的铃木大拙 (了不起的譯者:徐進夫、孟祥森);《铃木大拙说禅》《禪百題》;S. Jobs 求道道故事


铃木大拙Daisetz T. Suzuki (1870~1966):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禪與日本文化》:1930年代起的世界較郁、50年代的索引及圖片、中譯本的缺失;胡適日記與論文中的铃木大拙:"大索"的心願; 新潮文庫中的铃木大拙 (了不起的譯者:徐進夫、孟祥森);《铃木大拙说禅》《禪百題》;S. Jobs 求道道故事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90067262636657


  铃木大拙Daisetz T. Suzuki (1870~1966):Zen and Japanese Culture 《禪與日本文化》:1930年代起的世界較郁、50年代的索引及圖片、中譯本的缺失;胡適日記與論文中的铃木大拙:"大索"的心願; 新潮文庫中的铃木大拙 (了不起的譯者:徐進夫、孟祥森);《铃木大拙说禅》《禪百題》;S. Jobs 求道道故事






铃木大拙说禅 / 铃木大拙著 ; 张石译
由2本書和成:铃木大拙说禅+禪與日本文化 
前者四篇:論禪;論宗教;論東西方宗教的差異;論宗教與審美
由圖可知,  禪與日本文化是不同的翻譯者,都是80年代中國的。
英文版禪與日本文化,插圖很豐富,這是中文書遠遠不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