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日 星期六

平社 1929-30




胡適日記全集, 第 6卷 1930-33
頁201   1930.7.24  平社潘光旦的優生學看法  ......光前裕後.....




讨论“中国问题”的平社简述(评论: 胡适日记全编(1))

book.douban.com/.../1047860
  平社的創辦   平社不是正式的社團,只是胡適在上海居住那段時間,同新月同仁寫文章、聚會的時候衍生出來的,主要話題是政治和社會問題,他們稱之為“中國問題” 。   

在《新月》在第二卷第二號(1929年4月10日)的“編輯後言”中云:“我們本想為這時代,為這時代的青年,貢獻一個努力的目標:建設一個健康與尊嚴的人生,但我們微薄的呼聲如何能在這鬧市里希冀散佈到遙遠?我們是不會使用傳聲喇叭的,也不會相機占得一個便利於吶喊的地位,更沒有適宜於吶喊的天賦佳嗓:這裡只是站立在時代的低凹裡的幾個不合時宜的書生,他們的聲音,即使偶爾聽得到,正如他們的思想,決不是驚人的一道,無非是幾句平正的話表示一個平正的觀點,再沒有別的——因此為便於發表我們偶爾想說的'平'話,我們幾個朋友決定在這月刊外(這是專載長篇創作與論著的)另提出周刊或旬刊,取名'平論'(由平論社刊行),不久即可與讀者們相見。”這些話可以說是平社的宣言,可惜這本設想好了的刊物,最終沒有能夠問世。   
]
民國十八年(1929)四月二十一日(Sun.),胡適的日記記瞭如下一條:   “平社第一次聚餐,在我家中,到者梁實秋、徐志摩、羅隆基、丁燮林、葉公超、吳澤霖。共七人。”(作者註:這幾個人是平社的主要參加人員)   

五月十一日胡適在日記中記到:   平社第四次聚餐,在範園,到者志摩、禹九、光旦、澤霖、公超、努生、適之。努生述英國Fabian Society[費邊社]的歷史,我因此發起請同人各預備一篇論文,總題為“中國問題”,每人擔任一方面,分期提出討論,合刊為一部書。   

1929年4月可以看作是平社的開始。在這之前,胡適在1926年因為處理中英庚款出國,中途包括去美國康奈爾大學領取博士學位,直到次年1927年5月才回來。但此時國內的局勢己經大變,和他離開前大不相同,最明顯的就是四一二事變發生了。而在此之前因為軍閥混戰而出現了一段言論自由的空間,以《新青年》、《新潮》等雜誌的創立到其它相似雜誌的創辦等為代表。但自從寧漢合流後,逐漸地消失,在稍後的幾年,國民黨政府推出了諸如新聞出版管制等多個方面的政策,個人的生存空間大為減少。胡適在沉默了兩年之後,做了諸如中國大學的校長等等,但他實在忍無可忍,始在《新月》雜誌 ​​大發文章批評抨擊時政。   

“新月”早先是一個學社,是胡適在上海寓居時,與徐志摩、梁實秋、邵詢美等創辦的,之後在1928年3月開始了發行《新月》月刊。從開始參加新月的中高級知識分子的交友沙龍有胡適、徐志摩、陳西瀅、凌淑華、沈性仁、蹇季常、林徽因、林語堂、張歆海、饒夢侃、餘上沅、丁西林這種大學教授和作家文人,也有丁文江、黃子美、徐申如這樣的政界、企業界、金融界人士。還有梁啟超、林長民、張君勱等社會和政界名流,都是一時俊彥。但最開始只是一個交友沙龍,是知識分子們消閒解悶的地方,兼一些文學討論。在徐志摩等人的推動下,“新月”逐漸的向文學團體轉化。《新月》的人和後來的平社有很大的交叉,而平社參與的人並沒有《新月》那麼多,因為討論的問題比較嚴肅一些——集中討論“中國問題”,有自由主義和費邊性質的。   


至於平社建立的原因,簡單分析為如下幾點:   
一、從他們沙龍討論的問題(後附)來看,他們對是社會國家等公共現象政策極為關注,聯繫到當時的情況,這是胡適等人對時下狀況的一種不滿,有著充分的議政影響政策的主觀願望,希望通過這樣的討論得出一些解決現實問題的方案,並可以以此來影響政策和大眾。實際上確實如此,在平社的進行期間,《新月》雜誌 ​​開始了人權論戰,此時的胡適日記中大量的粘貼了當時報紙對他及他的朋友文章的討伐(後附)。1929年4月10日《新月》第2卷第2號刊發了胡適的《人權與約法》(實際上延遲出版)。在這一期“編輯後言”可以得出結論平社就是在此時建立。查胡適日記1929年5月6日記“草成《人權與約法》一篇,送給《新月》發表。我總覺得丁西林的話不錯,向來人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今日我們應該相信少一事不如多一事。此文之作也是多一事也。”此文一周後正式開始了沙龍的論文宣讀討論。我們完全可以認為平社和當時胡適等人的各種行為是一體的,具有相同或者補充意義的。   

二、從新青年社開始,雜誌社等本身就是一個學術的團體,我們經常可以聽到〈語絲〉派、〈現代評論〉派、〈新月〉的博士、新青年派、〈甲寅〉派、〈學衡〉派等等。由於當時的雜誌社形成之初都是同仁性質,由同仁自己寫稿發表,大體上也遵從比較相近的風格,既使內部有衝突也會以大局為重,比如新青年社的中期,儘管胡適、李大釗與陳獨秀等人在辦報理念上有些許不同,但陳、胡兩人仍然是領袖,大家仍然聽他們的調遣。新月社從開始的一個交友沙龍,到徐志摩的力主轉型,可以說同仁之中,有點比較相近的理念,並願意對同樣的問題做出討論,胡適等人都有這種結社的慾望,這是主觀方面的原因。並且新月己經有了幾年的基礎,在原有的交流上再增加一個更私人化小型的沙龍並不是一個難事,客觀上是形成平社的一個原因。   

三、對於個人來說,也是一個交流,現在無從考證當事人的心理。平社的意義也沒有人研究過,但這樣的一個讀書沙龍,以不同學科背景的人交流,本身就相當於一場講座,對同一問題的不同側面進行切片分析。對每個參與的人來說,等於在同一個問題上學習了另一個學科的觀點,不僅可以比較自己學科的優劣,更是矯正學科研究偏差的一種方式。對於個人的提高來說是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的,沙龍進行中的討論也是擦出火花的一個重要方式。   在一個公共空間中,需要有各形各樣的社會組織來填補國家和個人之間的距離,這包括大量的行業協會、NGO、非正式團體、學社等等。這也是隔離國家權力和個人空間的一個重要的工具,他們是一個公共領域,可以是啤酒吧、咖啡屋,在中國更多的也是飯桌上。來討論個人愛好、國家大事、經濟商潮等等,這裡面有交流溝通、學習報告、批評建議等功能。本來這部分涉及相當多的理論和實踐,本文不做展開討論。沙龍從法國開始向外傳播,從早先的交友性質,到後來衍發出讀書討論、時政分析、問題爭辯等,對於社會力量的形成和個人觀點的交流改善是極具體積極意義的。這裡就簡單的以七十年前的一個小型的讀書沙龍拾掇出來,來看看一個讀書沙龍的舉辦方法,作用和麵臨的困難。   


平社成員名單簡介   查胡適日記得“平社中國問題研究日期單(此單實貼在五月十八日的日記上)”   題目姓名日期   從種族上潘光旦18/5   從社會上吳澤霖25/5   從經濟上唐慶增1/6   從科學上丁西林8/6   從思想上胡適之15/6   從文學上徐志摩22/6   從道德上樑實秋29/6   從教育上葉崇智6/7   從財政上徐新六13/7   從政治上羅隆基20/7   從國際上張嘉森27/7   從法律上黃華3/8   

參加人員背景簡單介紹   
胡適(1891-1962),康奈爾大學畢業,師從杜威,研究涉及社科多個領域。   
潘光旦(1899-1967),是我國著名優生學家和社會學家,教育家。   
吳澤霖(1898—1990),1922年畢業於清華學校,中國社會學家,民族學家,人類學家。   
唐慶增(1902—1972),留美密歇根大學、哈佛大學。任多個大學的經濟學教授。   
丁西林(1893—1974),劇作家、物理學家、社會活動家。留英,原名燮林。   
徐志摩(1897~1931)現代詩人、散文家。赴英國劍橋大學留學,《新月》主要負責人。   
梁實秋(1903—1987),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清華畢業,留美。   
 葉公超(恭綽)(1904--1981),留學美英,結識艾略特,曾任中國駐英大使,聯大全權代表。   
徐新六(1890-1938),留學英、法兩國,精於財政金融。任多個銀行董事等。   
羅隆基(努生)(1898—1965),留學德美,民盟創始人之一,章羅同盟之一。   
張君勱(嘉森)(1887-1968) ,新儒學,社民黨主席、徐志摩之妻舅,留美。   
劉英士,清華畢業,留學國別未知,戰爭中在重慶辦《星期評論》等。   
林語堂(1895—1976),作家,留學美國和德國,在北京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任教。   
任叔永(1886—1961),留日、美康乃爾大學、哥倫比亞大學,中國科學社創始人之一。   
張禹九,徐志摩前妻張幼儀的八弟,後任新月經理。   
黃華,未知。   

從日記所述應該看的出來,參加人員大部分都有留學背景,且以留英美居多,部分留過德日,沒有單純的留日德背景的人。而這些人在現在看來多是大師級的人物,而不少人在當時就己經名滿天下,比如胡適、張君勱、徐志摩等。他們或多或少都是至交好友,有著相近的學術政治理念。做不嚴肅的個人看法,以我所掌握的不完整的資料來看,參與人員的人大體上是有傾向自由背景的學人等從業人員。   

討論的話題   因為這次沙龍的發起是胡適,所以大體上的思路受胡適的思想的影響,胡適師從杜威,一生是杜威的信徒。杜在中國的講座以及胡適的推介,對中國的影響主要有一是實驗主義的科學方法論,科學地、分門別類地解決中國社會的各種具體問題;二是漸進的、點滴的社會改造策略,從文化與社會的最基本改造做起。三是將民主的含義大大地泛化,推廣到所有的領域,使得這一本來在古典自由主義辭典中純粹的政治概念,具有了更廣泛的社會屬性,因而也獲得了普遍的、崇高的神聖性質。   


我們從前面的分學科論題單可以清晰的看出,按照學科的分類,對他們口中的“中國問題”進行了分解,從不同的角度來透視現狀,大體上是按照實驗主義的路子開始的。其中還有一部分的費邊性質,雖然我們現在無法找到當時的討論記錄,但我們可以從多個方面來佐證這一假設:   1、前文的日記說到“努生述英國Fabian Society[費邊社]的歷史,我因此發起請同人各預備一篇論文……”,他們的討論是以介紹費邊開始的,胡適藉機發起了討論,這是參照費邊的理念的一個證明,憑空的講一次費邊主義卻與此無關的可能性並不是很大。並且羅隆基、張君勱都受費邊主義的影響,所以他們的研究思路,應該有費邊主義的影子。   2、費邊主義,是一種修正的自由主義理論,在保留自由主義基本原則(主要是自由的概念)的同時,力圖將它與社會主義的平等公正原則調和起來,從而在自由主義的框架內部發展出一變種,即社會民主主義的思想體系。費邊主義,在空間的層面上巧妙地調和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使之形成一個整體性的社會改造方案,它的出現,是西方當時社會因為經濟自由等而產生種種不平等現象的一個反應,在中國的傳播就形成了社會民主主義。   己經有很多經典論述,自由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恰好是自由主義在西方被批判的最多,最無力的一個時代,西方也掀起了對自由主義的反思,在三十年代前後,西方有著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各自有各自的領袖。而在中國傳播自由主義的人,也大多是中和了當時的一些主流觀點,也正因為如此,胡適去了俄國以後,以社會主義的實踐表示讚賞。在這種情況下,費邊作為修正自由主義的一種可能會他們捕捉到,受到他們關注。   

附一:費邊主義在中國的代表人物   拉斯基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英國著名的費邊主義思想家,他是費邊社的重要成員,後來成為英國工黨主要的理論家,1945年出任工黨的主席。儘管拉斯基沒有來過中國,卻在中國信徒甚眾,而且都是自由主義陣營中的中堅人物,如羅隆基和王造時二十年代原來都在美國研學政治學,因傾慕費邊主義後來都去英國從學於拉斯基。儲安平三十年代去英國留學,也拜拉斯基為師。張君勱雖然留學的是德國,未曾與拉斯基見面,但他自己說過,他的哲學思想是德國的,政治思想是英國的,最推崇的就是拉斯基,曾經翻譯其名著《政治典範》 ,並在譯序中推崇拉斯基是繼洛克、邊沁、密爾之後英國政治思想的“正統”。   附二:社會主義確實有很多種,我們可以從史料中發掘出相當多的,比如空想社會主義,基爾特社會主義,費邊社社會主義,資本階級社會主義……在不同的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的定義也是千差萬別的,值得注意的是,社會主義的概念在共產主義之後,社會主義往共產主義走的兩階段論也並不是馬克思的原著所述,是列寧和斯大林論述的。   

沙龍的計劃與實際舉行   平社中國問題研究日期單(計劃)(此單實貼在十八日的日記上)(詳見資料)   實際上進行的討論(中間或有遺漏未入日記的沙龍,無法查證,預計可以從他們的日常活動來佐證,待整理其它人資料來求證)  

 民國十八年(1929)五月十九日:   五月二十六日:   六月二日:此後到下次記載之前應該有一次  
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四日:   二月十一日(T.):   七月二十四日:   八月三十一日:   
按照前後進行的時間連續來看,6月2日到6月16日之間應該有一次聚會,從開始到6月16日中的沙龍運作應該是比較正常的,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但6月16日這次來的人己經過少,原因未知,不外乎兩種,一個是參加的人太忙,二是各人的興致不高。我分析,因為參與的人都是相識的朋友,平素所聊的話題甚多,因此後者的可能性不大,可能是大家比較忙。1929年度的沙龍從六月中葉開始便沒有記載,此時的胡適日記仍然是每天都記的,所以可能會有缺少不舉行的,其中的原因從胡適這方面考慮可能主要來源於新月社文章,自從胡適五月寫定《人權與約法》一文,此後胡適等人接連發了好幾篇文章如收入《人權論集》的幾篇:    人權與約法——胡適    《人權與約法》的討論— —胡適    我們什麼時候才可有憲法?(對於《建國大綱》的疑問)——胡適    論人權——羅隆基    論思想統一——梁實秋    告壓迫言論自由者(研究黨義的心得)——羅隆基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胡適    知難,行亦不易(孫中山先生的“行易知維說”述評)——胡適    專家政治——羅隆基    名教——胡適   結果胡適招來了大量的攻擊,胡適的這段日記中保存了大量當年的簡報,當然這些剪報和今天新華社論、人民日報社論相類似如附錄。   這只是從報上簡摘的,數量己相當多,其實質數量可見一斑。在這期間還發生了蘇州要實行新聞檢查制度招十一家報刊聯合緊急停刊的風波(1929年7月5日停)。7月6日蘇州黨政軍臨時會議決定撤銷這個決議,檢查委會員解散,這個在今天看起來很平常的一個行為,在蘇州只存在了一天,雖然三十年代後又重新實行。   

終於國府高層的人有了行動,在1929年9月25日下令行政院,命令教育部警告胡適。教育部於10月4日由蔣孟鄰(夢麟)簽發了“該校長言論不合,奉令警告”的教育部訓令第1282號,指出幾項罪名,令其重新研究黨義。為此胡適回蔣信反駁從寫文章的個人身份,到所加罪名,甚至令文中的文字錯誤他也指出,不失可愛,比如:“又該令所引文件中有別字二處,又誤稱我為國立學校之校長(胡適當時為中國公學校長,為私立大學,胡適出國前曾就讀,回國後又任該校校長)一處,皆應校改。”   張菊生先生聞此給胡適回信到:……交閱教育部公文一通,與前報紙所載無甚殊異,鄙見竊願我兄置之不答,正所以保我尊嚴也。猶憶數年前,美國某邦不許學校教師講授達爾文學說,世界認為奇談。以彼例此,得聽其留為學術史上之資料,供後人評議耳。……   
張是了解胡適的,但胡適哪裡忍的住,又將幾篇文章整理成人權論集,在上海新月書店發行,結果在1930年5月3日被迫辭去中國公學的校長,並推薦馬君武任校長(只可惜馬君所駐時間也不長,十月被人踢下去),15日中公校董致信胡適,表示感謝。而且這之前1930年2月15日,中央宣傳部密令設法沒收焚毀《新月》第六、七期。可以說這些事情是他們活動的一個障礙,可能會時斷時續。   

從活動的方式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們大部分都是在聚餐時來舉行沙龍,或者在胡適家中,或者在範園(應該是上海的某個飯館)這個地方。舉行的方式,應該是由某個發言者事先準備他要討論的那個方面的論文,當場宣讀,並留出一定的時間來交流。這個在羅隆基與劉英士的辯論之中可以看的出來。   

平社的結束   九月十二日(此後若干天記在此日)日記云:   
昨天發熱……此下記胡適病了,在床治病。十三日《新聞報》登出我要移家北去的消息,十四日《字林西報》譯登此消息,宋子文見了,來信勸我不要北去。十七日得北平陳公博、郭泰祺來電,要我做約法起草委員。但十八日張學良通電出兵,北京的政局己大變了,此電不用我答復了。張學良此舉,意思不甚明了,然閻錫山立即通電辭職,並撒退京津軍隊,其與奉天有妥協,自不待言。此是我前次所說的五個和平來源之第三與第五兩項己實現了。主和之議出於奉天,那裡還有個“中央”存在?將來奉天聯合各地之灰色將領,有所主張,南京還是答應,還是拒絕呢?但放出一群無知的武人重來糟蹋國家而己。二十一日始起床。二十二日始下樓。得協和醫院來電,要我十月四日到北平去開會,我考慮了一會,復電允去。(胡適是協和醫大的董事)九月二十九日料理行裝,下午二時上渡船……,三點船開。十月四日一早到大沽口。此下略去……   自從胡適离滬去京,參加會議,隨之任北京大學校長,上海的這個讀書小團體也結束了。   

附相關胡適日記的資料   
民國十八年(1929)四月二十一日(Sun.):   “平社第一次聚餐,在我家中,到者梁實秋、徐志摩、羅隆基、丁燮林、葉公超、吳澤霖。共七人。”——曹伯言:《胡適日記全編》第5冊   
四月二十七日(Sun.):   平社第二次聚餐,到者九人。(第一次七人,加潘光旦,張禹九。)散後我同葉公超回到我家閒談(牧之按:以此知聚會不在胡家)。……此下略   五月四日左右:(牧之按:時間地點未知,但確實進行了一次聚會。)   
五月十一日:   平社第四次聚餐,在範園,到者志摩、禹九、光旦、澤霖、公超、努生、適之。努生述英國Fabian Society[費邊社]的歷史,我因此發起請同人各預備一篇論文,總題為“中國問題”,每人擔任一方面,分期提出討論,合刊為一部書。   
五月十九日:   平社在範園聚餐。上次我們決定從各方面討論“中國問題”每人任一方面。潘光旦先生任第一方面,“從種族上”,他從數量質量等等方面看,認中國民族根本上大有危險,數量並不增加,而質量上也不如日本,更不如英美。他的根據很可靠,見解很透闢,條理很清晰。如果平社的論文都能保持這樣高的標準,平社的組織可算一大成功了。   平社中國問題研究日期單(此單實貼在五月十八日的日記上)   題目姓名日期   從種族上潘光旦18/5   從社會上吳澤霖25/5   從經濟上唐慶增1/6   從科學上丁西林8/6   從思想上胡適之15/6   從文學上徐志摩22/6   從道德上樑實秋29/6   從教育上葉崇智6/7   從財政上徐新六13/7   從政治上羅隆基20 /7   從國際上張嘉森27/7   從法律上黃華3/8   
五月二十六日:   平社在範園聚餐。吳澤霖先生講“從社會學上看中國問題”,他提出兩點:一是價值,一是態度,既不周詳,又不透切,皆是老生常談而己,遠不如潘光旦上次的論文。   
六月二日:   晚六點半,平社在範園聚餐,唐慶增先生講“從經濟上看中國問題”,他把問題看錯了,只看作“中國工商業為什麼不發達”,故今天的論文殊不佳。他指出中國舊有的經濟思想足以阻礙現代社會的經濟組織的發達,頗有點價值。   六月十六日(San.):   平社聚餐,到的只有實秋、志摩、努生,劉英士幾個人,幾不成會。任叔永昨天從北京來,我邀他加入。飯後三點,我同梁、羅兩君去尋……略去。   

民國十九年(1930)二月四日:   
平社今年第一次聚餐在我家舉行,到都新六、西林、實秋、英士、光旦、努生、沈有乾,客人有聞一多、宋春舫。決定下次聚餐在十一日,由努生與英士辯論“民治制度”。這樣的開始不算壞。   

二月十一日(T.):   平社在我家中聚餐,討論題為“民治制度”,劉英士反對,羅努生贊成,皆似不曾搔著癢處。我以為民治制度有三大大貢獻:   1、民治制度雖承認多數黨當權,而不抹煞少數。少數人可以正當方法做到多數黨,此方法古來未有。   2、民治制度能漸次推廣,漸次擴充。十七世紀以來,由貴族推至有產階級,由有產階級推至平民及婦女,此亦古來所未有。   3、民治制度用的方法是公開的討論。雖有所謂“民眾煽動者”(Demagogue),用口辯煽動民眾,究竟比我們今日的“拉夫”文明多多了。   末後,林語堂說,不管民治制度有多少流弊,我們今日沒有別的製度可以代替他。今日稍有教育的人,只能承受民治制度,別的皆更不滿人意,此語極有道理。   

七月二十四日:   平社在我家開會,潘光旦讀論文,題為《人為選擇與民族改良》,他注重優生學的選擇方法,並承認舊日選舉和科舉制度在人為選擇上的貢獻。他的論文很好,但見解也不無稍偏之處,他反對個人主義,以為人類最高的理想是“承先啟後”“光前裕後”。然以歐洲比中國,我們殊不能說中國的傳種主義的成績優於歐洲不婚不娶的獨身主義者。真能完成個人,也正是真能光前裕後也。   八月三十一日:   平社聚餐,沈有乾讀一篇論文,討論教育問題,不甚滿意。預備不充分是一個原因,但作者的見地亦不甚高。   九月十二日(此後若干天記在此日)日記云:   昨天發熱……此下記胡適病了,在床治病。十三日《新聞報》登出我要移家北去的消息,十四日《字林西報》譯登此消息,宋子文見了,來信勸我不要北去。十七日得北平陳公博、郭泰祺來電,要我做約法起草委員。但十八日張學良通電出兵,北京的政局己大變了,此電不用我答復了。張學良此舉,意思不甚明了,然閻錫山立即通電辭職,並撒退京津軍隊,其與奉天有妥協,自不待言。此是我前次所說的五個和平來源之第三與第五兩項己實現了。主和之議出於奉天,那裡還有個“中央”存在?將來奉天聯合各地之灰色將領,有所主張,南京還是答應,還是拒絕呢?但放出一群無知的武人重來糟蹋國家而己。二十一日始起床。二十二日始下樓。得協和醫院來電,要我十月四日到北平去開會,我考慮了一會,復電允去。(胡適是協和醫大的董事)九月二十九日料理行裝,下午二時上渡船……,三點船開。十月四日一早到大沽口。此下略去……   批判胡適的文章題目:    胡適所著《人權與約法》之荒謬——灼華    胡適言論荒謬請教部撤職,請中央嚴厲制止學閥活動    本市執委會第四十七次常會呈請撤懲中國公學校長胡適    胡適之最近幾篇文章——滄波    知難得易的根本問題~~駁胡適之《知難得亦不易》論——張振之    讚美的聖經,擁護胡博士——何來(牧之注:這是一篇反諷的文章)    胡適之的反動與迷夢——和尚    中公校長胡適反動有據,市黨部決議請中央拿辦    胡適擔不起的罪名——侮辱總理背叛政府:滬市黨部攻擊胡氏之文    平市六區黨部請嚴懲胡適    平市黨部請緝胡適    蘇省黨部呈請中央緝辦無聊文人胡適    有憲法才能訓

政嗎?——無任    豎儒古月——丹翁    嚴懲豎儒胡適    …………(資料完)   



參考書目:   
社科院民國史研究室(耿雲志):《胡適來往書信選》(上中),中華書局1979—1980年   
耿雲誌編:《胡適書信集》(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   
曹伯言編:《胡適日記全編》(5),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   
胡適著、歐陽哲生編:《胡適文集》(4),北京大學1998年   
耿雲誌編:《胡適評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許紀霖:<現代中國的自由主義傳統>,《開放時代》雜誌​​1998年七、八月號,總第122期   李牧之(nieriming)草於2005年4月13日星期三  


 2006年5月19日星期五修改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