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31日 星期日

陳伯莊 (P. C. Chun) 《卅年存稿》 蟄龍三冬臥 老鶴萬里心。《現代學術季刊》

1961.1.28 夜,胡適寫"陳伯莊先生之墓"。

1950年代初,香港:
熟了以後,我偶爾也到他的房間裡面去請教他一些問題,這樣我才發現他真是“即之也溫”的典型。後來我父親也在新亞兼任一門西洋史,他常常和我們一家人或去太平山頂或去石澳海邊坐茶館,而且往往一坐便是一整天,這便是上面所引詩中的“猶記風吹水上鱗”了。錢先生那時偶然還有下圍棋的興趣,陳伯莊先生是他的老對手,因為兩人棋力相等。我偶然也被他讓幾個子指導一盤,好像我從來沒有贏過。---余英時:猶記風吹水上鱗——敬悼錢賓四師

 
經過近代意識的轉變  大臣即是救國志士 權臣便是政黨領袖
~陳伯莊 (P. C. Chun) 卅年存稿     二張論




1954/6/1 胡適致楊聯陞* 談各單位申請 fellowship ,提到新亞推薦陳伯莊 (P. C. Chun -1960)以及他與元任和自己同年留美在國內做過許多大事業......
*參考《余英時回憶錄》(台北:允晨,2018),頁154~155,有陳伯莊簡介及此信全文。我知道"
胡適致楊聯陞"此信,可能......






****


《蘇聯政治》 ( Moore Jr) 穆爾著~陳伯莊譯~今日世界叢書香港今日世界初版 1955
《美國哲學選》_陳伯莊編選 年代未知

參考《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 1959/1960 索引 ,了解他們同期同學會(1910同屆留學美國)在台北聚會。
 1960.5.16 說書評記憶 可能許多事情都記錯了 譬如說在南京中研院開紀念丁在君的胡適說的話  胡適自己都不記得 又怎會缺傅斯年的說話....


卅年存稿-陈伯庄

- [ 轉為繁體網頁 ]古籍网提供No.308909--卅年存稿-陈伯庄编---的复印装订本。共229页。复制原本为1册。 可多少讀胡適在1959/5/31 寫的序 同日給一信 建議不收虛雲和尚 未被採納
臺北縣永和鎮, 文海, 民74[1985]
總圖2F密集書庫  627.081 3225 v.3 no.30    1427080  可流通
此書中國有付費下載
-----

 楊聯陞的"引言與結語----為香港講座(1985)成書而作" 說,陳伯莊是錢賓四的學侶兼棋友。
楊聯陞在1957年與陳伯莊下過棋。 1960元旦,盤桓竟日。 當時已讀他主編的現代學術季刊,甚為佩服。後又讀 卅年存稿 ,讀胡先生序,  知陳先生是"有猷有為有守"的一位高人, 並與西方學界名家如 Parsons 與Lasswell等人,直接通訊、討論。

念 念念 有猷有為有守 盤桓

****
 

讀尹仲容之郭嵩燾年譜 》。一些話可當作昨日演講之注
"世須才才亦須世。"郭輓左
"世事多因忙裏錯好人半自苦中來"曾國籓。原聯為傅斯年家藏。

***
2012512台灣有「石川啄木逝世百周年」的研討會
臺灣大學圖書館展出相關的數十本日文書卻沒有周作人譯 石川啄木(Ishikawa Takuboku) 短歌》, 可惜
我今晨讀楊聯陞生一篇道教史的論文。這篇是祝胡適之先生65歲的論文(當時台北花125元航空給美國的胡適。125元是一般人的半月薪水。) 不過我似懂非懂。趁機再讀《胡-楊的書信集》。他倆是學術知己。我還讀到楊在香港的講座中懷念錢賓四和陈伯庄:《卅年存稿》在臺大圖書館有兩本,一本是殷海光的原版書,一本是永和的盜版書,收在密集書庫中,也是我去訪書的地方。問題來了,目錄上的存書處搬了家,我只好地毯式搜索。不過,這是值得的,因為《卅年存稿》是好書,對於研究胡適,丁文江,張之邁,吳稚暉……等人都是很有神來之筆……















2021年10月30日 星期六

胡適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 (1922.3.3,了不起)

 三浦國說的台灣之盜版本《王安石》。

其實,各種"盜版本"是台灣文化的要員,達數十年之久,譬如說余光中的《梵谷傳》等等。
今天是隔約半年再訪誠品台大店,可知許多新譯版《瘟疫》《愛的藝術》都是公版或付版稅之書。
立讀十月《明報月刊》,鍾玲教授寫聶華苓.....
讀胡適的《五十年來之中國文學》 (1922.3.3,了不起),才知道梁啟超辦過《庸言報》,查Wikipedia的《庸言雜誌》中梁啟超《庸言報 創刊號》對"庸"的界定,令我對將福羅拜Flaubert的書翻譯成《庸言詞典》,覺得稍稍要謹慎點.....

2021年10月27日 星期三

趙元任讚:他的"聽的文學革命"之發展:從《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到《廣播須知》1921~1937.......賀衞方的口語法律世界2021。 趙元任 譯路易斯·加樂爾(Lewis Carroll)《阿麗思漫遊奇境記》1921 趙元任 譯,譯者序、 凡例 1921.6.1羅素,似瘋帽匠?“沒有意思” (Nonsense)“不通”......胡適、周作人評。.......历史的转调与滑音——赵元任在1919

趙元任讚:他的"聽的文學革命"之發展:從《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到《廣播須知》1921~1937.......賀衞方的口語法律世界2021。  趙元任 譯路易斯·加樂爾(Lewis Carroll)《阿麗思漫遊奇境記》1921  趙元任 譯,譯者序、 凡例  1921.6.1羅素,似瘋帽匠?“沒有意思” (Nonsense)“不通”......胡適、周作人評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297836065310331


賀衞方的口語法律世界是"聽的文學革命之發展,"第十三章眼睛的文學革命•耳朵的文學革命"--此章可以說是趙元任禮讚之一 。賀衞方在胡適之先生逝世59年之日(2021)發表此談話,很不簡單、 贺卫方:一个法律人眼中的胡适;20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人!6月17日反思 0617 2021
賀衞方的口語法律世界是"聽的文學革命之發展,"第十三章眼睛的文學革命•耳朵的文學革命"--此章可以說是趙元任禮讚之一 。賀衞方在胡適之先生逝世59年之日(2021)發表此談話,很不簡單
HUSHIHHC.BLOGSPOT.COM
賀衞方的口語法律世界是"聽的文學革命之發展,"第十三章眼睛的文學革命•耳朵的文學革命"--此章可以說是趙元任禮讚之一 。賀衞方在胡適之先生逝世59年之日(2021)發表此談話,很不簡單
此章可以說是趙元任禮讚之一 第十三章眼睛的文學革命•耳朵的文學革命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聽覺媒體的發展和「國語」的實驗/ 第一節從1917年開始 ——眼睛的文學革命/ 第二節「國語」前史簡論/ 第三節1926年前后 ...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 Chapter VII
https://www.cs.cmu.edu › alice-VII
Mad Tea Party. `Have some wine,' the March Hare said in an encouraging tone. Alice looked all round the table, but there ... `I didn't know it was your table,' said Alice; `it's laid for a great many more than three.' ... The Hatter opened his eyes very wide on hearing this; but all he said was, `Why is a raven like a writing-desk?'


挖開兔子洞 Well into the Rabbit Hole


《趙元任早年自傳》,提到有一次在屋頂花園請羅素和他女友吃飯,“我冒昧地說道,那天羅素拍的照片很像《阿麗斯漫遊奇境記》裡頭的帽匠(“looked very much like the Mad Hatter”),羅素說,沒那麼古怪吧!我請讀者看看那張照片,自己下個判斷”。
ching Chung


****
https://blogs.princeton.edu/cotsen/2016/01/chinese-editions-of-alice/

Earliest Chinese Editions of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at Princeton


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所藏最早的《爱丽丝漫游奇境记》中译本


張華兄
真謝謝。我擬指給你看出書時胡先生的說法。
不料採用電子本,很不方便, 所以記到此打停,因為必須離辦公室。



此日兩事相關
林肯傳 》戲本,胡適和趙元任都有參與。5.28 胡準備作序,頁65
趙的退婚之代價; 辦了十幾年,費了二千塊錢,可能是一般教授的年薪。
5.31 有趙"明天的自主結婚"之說明、通知書 (60)
最妙的是; 61是趙-楊結婚日, 也是趙先生的寫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譯序的日子( 九二年六月一日趙元任序於北京)
6.30, 頁152,在羅素家餞別杜威等的晚會,趙先生夫婦與會。
7.7 附羅素的告別演說: China’s Road ro Freedom
7.16 202 一個哲學家應該是諷刺 羅素的。 (胡適對杜威很心服。)

胡適日记全集, 第 3 卷 1921-22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                          

                     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    
                          
                           趙元任 譯
                          
                         
    譯者序
    會看書的喜歡看序,但是會做序的要做到叫看書的不喜歡看序,叫他越看越急著要看正文,叫他著序沒有看到家,就跳過了看底下,這才算做序做得到家。我既然拿這個當做作序的標準,就得要說些不應該說的話,使人見了這序,覺得它非但沒有做,存在,或看的必要,而且還有不看,不存在,不做的好處。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是一部給小孩子看的書。在英美兩國裏差不多沒有小孩沒有看過這書的。但是世界上的大人沒有不是曾經做過小孩子的,而且就是有人一生出來就是大人,照孟夫子說,大人的心也同小孩子的一樣的,所以上頭那話就等於說英國人,美國人,個個大人也都看過這書的。但是因為這書是給小孩子看的,所以原書沒有正式的序。小孩子看了序橫豎不懂的,所以這個序頂好不做。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又是一部笑話書。笑話的種類很多,有的是譏刺的,例如法國的Voltaire,有的是形容過分的,例如美國的Mark Twain,有的是取巧的,例如相傳金聖嘆做的十七言詩,有的是自己裝傻子的,例如美國的Artemus Ward㈠1727-1800),還有種種名為笑話而不好笑的笑話,例如從各國人的眼光裏,評判別國人的笑量和審笑宮能,……這樣例如下去,可以例如個不完。但是這部書裏的笑話另是特別的一門,它的意思在乎沒有意思。這句話怎麽講呢?有兩層意思:第一,著書人不是用它來做什麽寓言的,他純粹拿它當一種美術品來做的。第二,所謂“沒有意思”就是英文的Nonsense,中國話就叫“不通”。但是,凡是不通的東西未必盡有意味。假如你把這部書的每章的第一個字連起來,成“阿越這來那她那靠他阿”十二個字,通雖不通了,但是除掉有“可做無意味不通的好例”的意味以外,並沒有什麽本有的意味在裏頭。“不通”的笑話,妙在聽聽好象成一句話,其實不成話說,看看好象成一件事,其實不成事體。這派的滑稽文學是很少有的,有的大都也是摹仿這書的。所以這書可以算“不通”笑話文學的代表。從前Artemus Ward 在一群迂夫子跟前演說,他們聽了莫明其妙,以為這位先生的腦子大概有點毛病,過後有人告訴他們說 Artemus Ward 是一個滑稽家,他演說的都是些笑話,他們回想想,果然不錯,於是乎就哈哈哈地補笑起來。要看不通派的笑話也是要先自己有了不通的態度,才能嘗到那不通的笑味兒。所以我加了些說明,警告看書的先要自己不通,然後可以免掉補笑的笑話。以上是關於笑話的說明。但是話要說得通,妙在能叫聽的人自己想通它的意味出來,最忌加許多迂註來說明,在笑話尤其如此。所以本段最好以刪去為妙。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又是一本哲學的和論理學的參考書。論理學說到最高深的地方,本來也會發生許多“不通”的難題出來,有的到現在也還沒有解決的。這部書和它的著者的其它書在哲學界裏也占些地位。近來有個英國人叫P.E.B,Jourdain的做了一本羅素哲學趣談書,他裏頭引用的書名,除掉算學的論理學書以外,差不多都是引用這部《奇境記》和一部它的同著者的書,可見它的不通,一定不通得有個意思,才會同那些書並用起來。至於這些哲理的意思究竟是些什麽,要得在書裏尋出,本序不是論哲學的地方,所以本段也沒有存在的必要。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的原名叫The Adventures of Alice in Wonderland,平常提起來叫“Alice in Wonderland”,大約是一八六七年出版的。它的著者叫路易斯·加樂爾(Lewis Carroll)。這個人雖然不是“不通”笑話家的始祖,但是可以算“不通”笑話家的大成。他曾經做的這一類的書有許多部,其中最有名的就是現在翻譯的這部和一部叫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的。這第二部書的名字咱們可以譯它作《鏡裏世界》,也是一部阿麗思的遊記。路易斯·加樂爾是—個小孩子的朋友,他自己雖然沒有子女,但是他的親近的小朋友非常之多。所以他懂小孩子的性情,比一般做父母的還要深些。他所寫成書的那些故事,他曾經在牛津對他的小朋友常講著玩。但是有一層:這些聽故事的小孩子雖然真有,可是路易斯·加樂爾這個做故事的並沒有其人。
    你們試在《大英百科全書》裏查姓加樂爾名字叫路易斯的,一定查不到這個人。這活怎麽說呢?試在索引裏查查看,就知道《阿麗思漫遊奇境記》著者的真名字是查爾斯·路維基·多基孫(Clarles Lutwidge Dodgson),他做玩意兒書的時候才叫路易斯·加樂爾。但是他是以筆名出名的,所以甚至於做他的傳的人S. D. Collingwood也題他的傳叫The Life and Letters of Lewis Carroll,1898。多基孫的生死年是一八三二初到一八九一初,就是前清道光十一年末到光緒二十三年。他的行業是教師和算學教師。誰也料不到他是做這類書的人。後來人知道了路易斯·加樂爾就是他,他還假裝著不承認。他在算學裏也稍微有點貢獻,不過沒有他的“不通”派滑稽文那麽出名。從前《奇境記》這部書初出的時候,英國女皇維多利亞看了非常贊賞它,就命令人們記得把這人以後再做的書隨出隨送上去。誰曉得底下一部書一送上去就是一部又難又無味的代數學方程式論!這都是揭破人家筆名秘密的結果。所以咱們最好還是就記得路易斯·加樂爾,不再提多基孫這個真名字,免得和算學多生事節。既然最好不再提多基孫這個名宇,那麽這段裏多基孫這個名字本來應該不提,所以這段講多基孫的序也應該完全刪掉。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這故事非但是一本書,也曾經上過戲臺。戲本是Saville Clarke在一八八六年編的。近來美國把它又做成影戲片。又有許多人仿著選個故事做些本地情形的笑話書。例如美國康橋哈佛大學的滑稽報在—九一三年出了一本《阿麗思漫遊康橋記》

Alice's Adventures in Cambridge by R. C. Evarts

,勃克力加州大學在—九—九年又出了一本《阿麗思漫遊勃克力記》。以後也說不定還會有《阿麗思漫遊北京記》呢。但是一上戲臺或一上影片的時候,這故事就免不了受兩種大損失。一,戲臺上東西的布置和人的行動都很拘束,一定和看過原書人所想像慣的奇境的樣子相衝突。這原書裏John Tenniel 的插畫的名聲是差不多和這書並稱的。所以戲臺上改變了原來的樣子,看過書的人看了它一定失望。二,影戲的布景固然可以自由得多,不過用起人來裝扮成動物,也是很勉強的事情;但是它最大的損失是在影戲總是啞巴的缺點。①像平常影戲裏在前景後景當中插進許多題詞進去,更不會念得連氣,所以書裏所有的“不通”的笑味兒都失掉了。那麽說來說去還是看原書最好,又何必多費麻煩在這序裏講些原書的附屬品呢?
    《阿麗思漫遊奇境記》這部書一向沒有經翻譯過。就我所知道的,就是莊士敦(R.F.Johnston)曾經把它口譯給他的學生宣統皇帝聽過一遍。這書其實並不新,出來了已經五十多年,亦並不是—本無名的僻書;大概是因為裏頭玩字的笑話太多,本來已經是似通的不通再翻譯了變成不通的不通了,所以沒有人敢動它。我這回冒這個不通的險,不過是一種試驗。我相信這書的文學的價值,比起莎士比亞最正經的書亦比得上,不過又是一派罷了。現在當中國的言語這樣經過試驗的時代,不妨乘這個機會來做一個幾方面的試驗:一,這書要是不用語體文,很準翻譯到“得神”,所以這個譯本亦可以做一個評判語體文成敗的材料。二,這書裏有許多玩意兒在代名詞的區別,例如在末首詩裏,一句裏he,she,it,they那些字見了幾個,這個是兩年前沒有他,她,它的時候所不能翻譯的。三,這書裏有十來首“打油詩”,這些東西譯成散文自然不好玩,譯成文體詩詞,更不成問題,所以現在就拿它來做語體詩式試驗的機會,並且好試試雙字韻法,我說“詩式的試驗,”不說“詩的試驗,”這是因為這書裏的都是滑稽詩,只有詩的形式而沒有詩文的意味,我也本不長於詩文,所以這只算詩式的試驗。以上所說的幾旬關於翻譯的話,似乎有點說頭,但是我已經說最好是丟開了附屬品來看原書。翻譯的書也不過是原書附屬品之一,所以也不必看。既然不必看書,所以也不必看序,所以更不必做序。(不必看書這話,其實也是冒著一個“不通”的險說的,因為在序的第一段裏,我就希望看序的沒有看到這裏早已跳過了去看正文,看到入了迷,看完了全書,無聊地回過頭來翻翻,又偶爾碰到這幾句,那才懊悔沒有依話早把全書丟開了不念,給譯書的上一個自作自受的當呢!)
   
    —九二—年六月一日    趙元任序於北京

   

                                       凡例

   
    一、讀音:讀音不拘哪種方音但是除幾處特別葉韻外,最好全用標準音。
    二、讀詩的節律:詩裏頭有兩字快讀,只占一字時間的,都印得靠近些。例如第十章第137頁:
    “離開了|英國|海岸|法國就|一哩|一哩地|望著|到”一句裏頭“離”字算八分音符,“開”,“了”兩個就都是十六分音符,其魚也是同樣。這樣念起來才有板眼。
    三、語體:敘事全用普通語體文,但是會活裏要說得活現,不得不取用一個活方言的材料。北京話的用詞比較地容易懂些,但是恐怕仍舊有太土氣難懂的地方,所以底下又做一個特別詞匯備查。這個用詞的問題與讀音的問題絕不相幹,例如書中用“多麽”是北京俗詞。但是咱們可以照標準音念它“ㄉㄛㄇㄜ,”不必照京音念它“ㄉㄨㄛㄇㄜ”。
    四、翻譯:本書翻譯的法子是先看一句,想想這句的大意在中國話要怎麽說,才說得自然;把這個寫了下來,再對對原文;再盡力照“字字準譯”的標準修改,到改到再改就怕像外國話的時候算危險極度。但是有時候譯得太準了就會把似通的不通變成不通的不通。或是把雙關的笑活變成不相干的不笑話,或是把押韻的詩變成不押韻的不詩,或是把一句成語變成不成語,在這些例裏,那就因為要達原書原來要達的目的的起見,只可以稍微犧牲點準確的標準。例如第七章裏in the well和well in能譯作“井裏頭”“盡盡裏頭”這種雙關的翻譯是很難得這麽碰巧做得到的。所以到了第九章The more there is of mine,the less there is of yours,這是沒法子直譯的,所以只得譯它成一句××××㈠佛的話,“所曠愈多,所學愈少。”但是這話的內容,離原文差得……㈡
    五、“咱們”“我們”:英文的we字有兩個意思。“咱們”是對他們說的,聽話的人也在內的。“我們”是對你們或他們說的,聽話的人不在內的。例如第二章裏阿麗思對那老鼠說:
   “那麽要是你不願意,咱們別再講貓罷。”那老鼠……道,“哼!還說‘咱們’呢!……倒好像我也要講這些事情似的!”但是底下阿麗思提到她自己家裏就說:
   “我們隔壁那個小狗真好啊!我真想拿它來給你瞧瞧!”這種“咱們”“我們”的區別非但北京有。
    六、“他,”“她,“它”:  在這書的大部分裏沒有分三性的必要,但是有時候原文裏的話是特指這種區別的,就不得不用那些怪字,所以索性就一律把三性譯作“他,”她,”“它,”復數就加“們”字,成“他們”“她們”,“它們”假如指各性混雜的,例如皇帝和皇後並稱,就援法文成例,亦用“他們。”
    七、“的,”“底,”“地,”“得”,“到”:狀詞用地,例如“偷偷地瞧她的姊姊”,“自言自語地說”。含有可能意思的用“得”,例如“看得見”,“吃得下”。含有到某程度的意思的或用“得”或用“到,”例如“吃得飽”,“熱得(或熱到)她昏昏地要睡,”此外一概用“的”。“底”字姑且試試不用。
    八、“那”,“哪”:“那”字念去聲,專當指示用;“哪”字念上聲,專當疑問用。
    九、“了,”“嘞,”“啦”:  敘事裏用的了字在會話裏照真說話自然的聲音,分作“了”“嘞”,“啦”三種念法,例如第二章裏,阿麗思說,“阿呀,不好啦!我怕我又得罪了它嘞!”
    十、標點符號:本書所用標點符號同新版的《水滸》、《紅樓夢》相仿佛,不另加詳細說明。 

 ****

历史的转调与滑音——赵元任在1919
2019-01-04 10:53:39 作者:袁一丹
undefined
▲赵元任在《早年自传》中写道:“1918-1919学年在记忆中是我最不安定的年份之一。我不知道将来做什么、去哪儿,无论在地域上、国族上,思想上或情感上,都有无所适从之感。”
1919年前后赵元任摇摆不定的精神状态,多少源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这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对一个自信心、自制力极强的学者而言,是不同寻常的。其间隐伏着赵元任个人独有的精神危机、认同危机,与胡适归国前的踌躇满志形成有趣的对照。
1919年是赵元任个人生命史上临近“翻篇儿”的时刻。
此时的赵元任仍游离于大历史之外。国内趋于白热化的新旧之争,《新青年》上以他的朋友胡适之为中心的文学革命,甚至是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在赵元任1919年的生活史中都没有留下什么痕迹。从世界史的角度看,像一战结束这样重大的历史事件,在他心目中似乎还不及同年发生的某次天文奇观更有吸引力。
直到1920年,留滞美国近十年的赵元任决定回国,才正式步入历史的聚光灯下。1920至1921年可以说是赵元任一生的“高光”时刻,也是他与国内知识界生出关涉、互动频密的两年。因罗素来华讲学,赵元任随行翻译,同时加入国语运动。但对他个人而言,更有意义的人生转折是解除包办婚约,与杨步伟结婚。
1919年既是赵元任人生中一个晦暗不明的低谷期,又有什么值得追述的呢?他在《早年自传》中写道:
The Academic year 1918-1919 was one ofmy most unsettled and unsettling years within memory.I did not know what to do,where to go,geographically,nationally,intellectually,oremotionally.[1918-1919学年在记忆中是我最不安定的年份之一。我不知道将来做什么、去哪儿,无论在地域上、国族上,思想上或情感上,都有无所适从之感。]
这段自述提供了一个入口,由此可窥见赵元任此时的心灵世界,吸引我探究这种多方面的不安定感(unsettled and unsettling)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得以化解的。
1918年赵元任从哈佛哲学系毕业,1919年恰是他在各种人生选择间犹豫不决的gap year(空档年)。身心状态的波动起伏,令他暂时沦为精神上的“流浪汉”。在拿到雪尔登旅行奖学金(Sheldon Travelling fellowship)后,赵元任开始漫无目的地四处闲逛。《早年自传》中颇为细致地记录下他漫游途中一次乞食的经历:肩上扛一手杖,杖上挂一行囊,走到一处人家,跟女主人讨要面包和牛奶,说“让一个流浪汉也‘胡佛一把(Hooverize,厉行节约之意)’”。女主人最后象征性地收了点钱,表示不是对流浪汉(tramp)的施舍。这种漫游、求乞,对赵元任而言,似乎是他化解不安定感的自我疗法。
undefined
▲台湾传记文学出版社1984年初版赵元任《早年自传》和杨步伟《杂记赵家》
赵元任在康奈尔大学读书时,已养成“冥游”的习惯。他喜欢边闲逛边放飞思绪,在路上碰到熟人老是忘记打招呼,看起来像个心不在焉的教授(absent-minded professor),因而获得“教授”的外号。赵元任这种“心不在焉”的书生气质,与他的妻子杨步伟正好形成完美的性格互补。杨步伟属于杀伐决断的行动派,她在《一个女人的自传》(Autobiography of a ChineseWoman)开头坦言:
我喜欢动作。我第一次碰见我美国留学生丈夫的时候,他还是那种一天到晚坐在那想事情的中国念书人样子,我虽然脚还没踏到美国地方,他一见了我就说我简直像个美国人。我就是为着爱做事而做事。世界上该做的事那么多,你哪来工夫那么闲坐着煞?[赵元任译:I like to move;I like to act.When I first met my American -educated husband,a typical contemplative Oriental,before I ever set foot on America,he said that Iwas a typical American.I want to do things just for the fun of doing them.There is too much to do in the world to sit around and waste your time.]
1919年前后赵元任摇摆不定的精神状态,多少源于他优柔寡断的性格。他在1916年11月3日日记中写道:“I am 24 years old today,still a hesitator.”“hesitator(彷徨者)”道出了赵元任求学时期的性格底色。1918年5月他博士论文答辩通过后,答辩委员会主席霍金教授(William E.Hocking)追问写这篇论文(《连续性:方法论的研究》)对他的性格有无帮助?赵元任老实回答说,无助于克服自己优柔寡断的毛病。
这种不安定的心理状态,对一个自信心、自制力极强的学者而言,是不同寻常的。其间隐伏着赵元任个人独有的精神危机、认同危机,与胡适归国前的踌躇满志形成有趣的对照。胡适在归国前已有明确的自我定位,就是要做国人导师,他常引纽曼(Newman)的一句诗:“You shall see the difference/now thatwere are back.[现在我们回来了,你们请看,便不同了!]”赵元任与胡适是一辈子的好友,但两人的人生志趣、生活态度完全不同。胡适是情愿活在金鱼缸中的公众人物(public figure),赵元任则有时刻意避开历史的聚光灯,宁愿享受私人生活(private individual)。
赵元任是现代学者当中特别注重保全日常性的一个人。早年随祖父各地迁徙、出国后四处游历、战乱期间流离失所,这些经历都让他格外珍视平常过日子的滋味。《赵元任早年自传》中但凡涉及大的历史变动,常滑向个人生活常态的记述。就像七七事变后的某个晚上,赵元任跟文教界的几位朋友在南京一家面馆吃面,静静地看着月亮在云层间穿过,都沉默不语。赵元任感叹:不知何时我们能再有这样的一个夜晚(I wonder how often we shall be able to enjoy this kind of evening again)。所谓平常过日子的滋味,只有在聚散离合的战乱年代,才是值得回味的稀罕物。
1927年两人共同的好友韦莲司(E.C.Williams)写信给胡适说:
我觉得世间最忽略的资源就是嬉戏,要能够在社会上撑得住,没有比嬉戏更重要了。不是指声色犬马,或神经兮兮的寻乐,而是真正轻松忘我地让想象力奔驰,表现自己另外的一面。赵元任无论在任何困境都不会令人觉得他可怜,因为他能随时以嬉戏的心态从中获得乐趣。
(参见A Pragmatist and His Free Spirit:The Halfcentury Romance of Hu Shi&Edith Clifford Williams,Hong Kong:Chinese University Press,2009)
不得不说韦莲司以艺术家的敏感捕捉到二人心性上的差异,赵元任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能保持“嬉戏”的心态,而这恰是作为公众人物,难以摆脱盛名之累的胡适所缺乏的。这种嬉戏的精神渗透到赵元任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他最钟情的语言学和音乐创作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在嬉戏精神的引领下,语言学不再是枯燥的专业,音乐也不仅是业余的消遣,二者都成为赵元任生命中的光与热。
undefined
赵元任这种“嬉戏”的精神状态,也是近代中国过分紧张的学术社会所缺乏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赵元任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异端”,我感兴趣的是这种“嬉戏”的心态(play with something)与专业化程度极高的现代语言学之间的张力。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Bancroft图书馆保存的赵元任档案中,据目录显示,其在讲演题目中多次用“嬉戏”的态度来谈语言问题,譬如Language at Play(语言游戏)、Playing with the Chinese Language as a Symbolic System(与作为符号系统的汉语嬉戏)等。他最得意的语言游戏,是利用汉字的视觉性,选取准同音异形(quasihomophonous)字编成“无意义”的小故事,如被收入《大英百科全书》的《石室诗士食狮史》(Story of Stone Grotto Poet Eating Lions)。在日常生活中,赵元任也不轻易放过任何一个玩文字游戏的机会,善于用双关语(make puns)展示他特有的冷幽默。比如他和杨步伟合写的系列传记,总名为“Life with Chaos”,既是指“赵家的生活”,也可以理解为“一团混乱的生活”。
undefined
undefined
▲杨步伟《中国食谱》(NewYork:TheJohnDayCompany,1945)
韦莲司所看重的“嬉戏”,借用赵元任在《阿丽思漫游奇境 记》(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译者序中的说法,其实是用一种“不通”的态度,笑对人生的难,追求一种有意味的“没有意思”(nonsense)。这篇译者序也是自我解构的游戏笔墨,赵元任在序后加了两条附记:
排版注意因以上所说种种的理由,这篇序文应该从头到尾删掉,请排版的,校对的就照办为要。
又,这几句话是专门给排版的,校对的看的,并不是书稿的一部分,千万不可以也把他排入,弄成一个大“不通”的笑话。
写序在他看来纯属多余,做序的最高境界是逼迫读者跳过序言直奔主题。《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给小孩子看的书,又是一本哲学和论理学的参考书,里面有许多说不通的笑话。这些“不通”的笑话之所以有意思,就在于它不提倡某种主义。周作人认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的特色,即这种有意味的“没有意思”。放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史的脉络中,周作人援引麦格那思的评价,指出阿丽思的冒险“非常分明的表示超越主义观点的滑稽”,引诱读者走进镜中世界(Through the Looking Glass),在这里“物 质是一个消融的梦,现实是在幕后”。
undefined
▲1939年第四版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
undefined
▲1922年初版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内页 现藏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戏剧家丁西林也认为《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中最重要的元素就是humor。这种humor特别对译者的口味,却是国粹里整理不出来的东西,是中国人一向没有或欠发达的口味。从中国旧有的滑稽、诙谐、聪明、俏皮、讽刺、戏谑里,提炼不出humor这种元素。《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是赵元任在国内出版的第一本书,他花大力气翻译此书,是因为从作者Lewis Carroll身上发现两人许多惊人的共通之处:mathematics,love,logic,paradox,shyness(见1915年9月7日赵元任日记),更重要的一点共鸣是以“不通”的态度随顺人生,从无目的的精神漫游中领会到生活里有意味的“没有意思”。
undefined
▲胡适1958年签赠东方图书馆的赵元任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扉页及便条现藏普林斯顿大学图书馆
赵元任一生视科学为天职,但他决不是苦行僧式的学者,而是一个嗜好极多、富于冒险精神的,学术上的享乐主义者。赵元任在独幕剧《最后五分钟》的前言中承认,他对学术的兴趣仿佛是一个女人对男人的爱,极浓烈且忠心不变,即便一时移情别恋,最终还是会重回他的怀抱;而他对艺术的兴趣,仿佛是男人对女人的爱,一时间炙热如火,待热度消退后,好像就是离开她也能过似的,回头又恋恋不忘,觉得没了她,自己的生活便全无光彩。赵元任的嬉戏精神,不同于梁任公1920年代提倡的趣味主义,是以严格的专业化为前提,经过现代科学方法洗礼的享乐主义。
胡适在“Intellectual China in 1919”(《1919年的中国思想界》)一文开篇称:“In the whole modern history of China the year 1919 certainly deserves the name annus mirabilis[在整个中国现代史上1919年可谓是奇迹迭出的一年]。”借用赵元任作曲时惯用的表现手法,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被大写的“一九一九”这首多声部乐曲中,赵元任1919年的心路历程构成了主旋律的“转 调”(modulation)和“滑 音”(portamento)。
赵元任对音乐创作的兴趣,在他女儿赵如兰看来,有时也可以说是一种逻辑的兴趣。西方古典乐的和声系统有它的一套规律,赵元任喜欢用“转调”和“滑音”给歌曲赋予不同的情感色彩。比如在为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How Can IHelp But Think of You)谱曲时,据《新诗歌集》中的作曲者注,“教我如何不想他”这句的唱法,每次都有转调。第一遍是本调(E调),第二遍收在上五度的调上(B调),过门把B调引伸了两句又回到家,第三遍从同名小调(homonymic minor,e小调)假道,到了“它”的相关大调(relative,G大调),第四遍暂回到e小调,两句后又变回同名大调到家,在E调上收尾。唱这个歌的时候,首先要唱得婉转,有许多地方就是没有↘号的,也不妨用一点滑音。这些自由的转调和滑音,赵元任以为并不是西方人专有的技法,可以给“中国派”的乐曲增添一点世界风味。
1919年胡适托任鸿隽在留美学界帮北大物色人才,任回信说赵元任一两年内未必肯回国。面对国内伸来的各种橄榄枝,赵元任此时仍徘徊在“世界公民”的理想与归国任教的现实之间。他很早就对“世界国家”的观念格外感兴趣,曾在日记中表示“立刻决定要加入这个国家,做一个世界公民”。“五四”一代知识人多受世界主义思潮的影响,但受制于语言能力与知识视野,真正有资格成为“世界公民”的并不多。赵元任是留美学界中极少数能融入欧美学术社会,得到学院体制认可的。
“世界公民”的理想与民族国家意识在赵元任这里并不完全冲突,从他对音乐的理解中,可以见出他理想中的“中国音乐”是超越东西方的二元对立,祓除东方主义的幻觉,自由运用西方技法的世界音乐,或名之普遍音乐。赵元任在《新诗歌集》序中指出西方人对所谓“中国音乐”的刻板印象,源于一种“博物馆的中国”观念,但中国人不可能把自己囚禁在人种学的博物馆中:
可是你要是真心的爱一种东西,得要看你能不能跟它一辈子伴着过,能不能live with it(共同生活)?光说quaint(稀奇古怪)不行,你是不真觉得它lovely(可爱)?是不是觉得它cozy(温 暖)?是不是觉得它moving(生动)?……我们中国的人得要在中国过人生常态的日子,我们不能全国人一生一世穿了人种学博物院的服装,专预备着你们来参观。中国不是旧金山的“中国市”,不是红印度人的保留园。
这是赵元任文章中少见的有火气的段落,从中不难感受到他作为一个中国人,一个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如鱼得水的中国学者,面对西方人猎奇的眼光时隐忍的愤怒。
赵元任决不是狭义的民族主义者,他也不愿被裹挟入狭义的政治纷争当中,但在某些时刻,语言文字所携带的文化记忆仍是这位“世界公民”行囊里不忍抛却的故物。1956年赵元任录制唐诗,几次试诵《长恨歌》《琵琶行》,总是泣不成声,只好改录几首短诗。据赵如兰回忆,赵元任去世前一晚,还在用常州音吟诵“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赵元任从小爱放风筝,照规矩放到清明时节,就要割断丝线放走风筝。赵元任漂泊的一生,仿佛是一只断线的风筝,他虽然亲手割断了那根看得见的丝线,看不见的丝线仍系于方音、汉字及唐诗所凝缩的文化记忆中。(作者为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作者:袁一丹
编辑:王秋童
责任编辑:任思蕴


 

 

 

2021年10月26日 星期二

賀衞方的口語法律世界是"聽的文學革命之發展,"第十三章眼睛的文學革命•耳朵的文學革命"--此章可以說是趙元任禮讚之一 。賀衞方在胡適之先生逝世59年之日(2021)發表此談話,很不簡單、 贺卫方:一个法律人眼中的胡适;20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人!6月17日反思 0617 2021


此章可以說是趙元任禮讚之一


第十三章眼睛的文學革命•耳朵的文學革命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聽覺媒體的發展和「國語」的實驗/ 

第一節從1917年開始 ——眼睛的文學革命/ 第二節「國語」前史簡論/ 第三節1926年前后 ——耳朵的文學革命/ 第四節趙元任和「耳朵」的國語/ 第五節國語、抗日戰爭、「文化大革命」/ 

~平田昌司 《文化制度和漢語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279~291


----

6月17日反思 0617 2021 :6月17日反思 0617 2021 :香港《蘋果日報》似乎遭國安處滿樓抄斬。贺卫方:一个法律人眼中的胡适;巴黎最美的舊凱旋門ˉ凱旋門 。難忘的小說/電影 (17):《幻想曲》 "Fantasia"  (1940)、 (18)小津安二郎Ozu《東京暮色》1957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4568518116492293



2021

從「【百年黑党史 金句藏玄机】」分享了 1 段影片。
0:09 / 3:28


Radio Free Asia Chinese 自由亚洲电台普通话在「【百年黑党史 金句藏玄机】」發佈了 1 段影片。
【我们共产党员,是世界上最先进的革命者 | 百年黑党史 金句藏玄机(4) 】
这句话是中国国家主席,曾经的中国第二号人物刘少奇说的。他一定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也会被革命,成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对象,死得不明不白。其实这是中共绞肉机的本性使然,中共的历史就是革人性命的血腥历史。



 Hu Shih, Chinese Nationalist diplomat and scholar, an important leader of Chinese thought who helped establish the vernacular as the official written language (1922). He was also an influential propagator of American pragmatic methodology ...

胡適誕生130年,逝世59年。
胡適思想遺產的價值?有非常大的功德?
賀衞方評:20世紀最偉大的中國人!
什麼老是和黨中央的想法差那麼多?
這個演講的內容,大陸同胞聽得到?

古蒼梧(1945~ ):《一木一石》1988《古蒼梧集》2003。譯作《美國孩子》《舞的意象》




古蒼梧與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

1970年參加

保羅安格爾著《舞的意象》古蒼梧譯,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89,晚期詩集

保羅安格爾著《美國孩子》古蒼譯,台北:漢藝色研出版社,1990  早期詩集


《一木一石》

Profile 古蒼梧
古蒼梧,本名古兆申,廣東高州人,香港著名作家、文化工作者。早年學術活動著重於中國古典文學批評和中國新詩的研究;七十至八十年代,對中國電影特別是戲曲電影產生極大興趣,先後撰寫論文多篇。近年熱心於崑曲推廣及研究,並習曲唱、曲笛。

最難忘的啓蒙老師是高中代課老師韋陀(本名黃國仁,南來文人),後者創辦的《華僑文藝》在當時香港是一奇葩,有港台首屈一指的作者,韋陀把這本雜誌以及當時詩人覃子豪所著《詩的解剖》和《論現代詩》借給學生古蒼梧,讓他大開眼界。

《中國學生週報》,當時的編輯是奇人蔡炎培 (~2021),蔡詩人大筆一揮修改不少然後才發表,後者如今尚津津樂道:「改古蒼梧的詩他表示感激,改李天命的詩受到反駁」。


曾與友人創辦《盤古》1967~78

60年代訪周策縱,有畫像

《文學與美術》及《八方文藝叢刊》等刊物,曾任《大公報‧中華文化周刊》主編、《漢聲雜誌》主編、

曹雪芹紮燕風箏圖譜 / [費保齡繪] ; 兆申等[編]

費, 保齡
民87[1998]
漢聲. 第116期


《明報月刊》總編輯。著有詩集《銅蓮》、隨筆散文《備忘錄》、《祖父的大宅》、評論集《一木一石》、《書想戲夢》1998  oup、

研究專著《今生此時今世此地──張愛玲蘇青胡蘭成的上海》2002 等,

與余丹合作翻譯注解《崑曲演唱理論叢書》。


古蒼梧《一木一石》香港: 三聯,1988、夏衍;一木一石的精神。


3





古蒼梧:《古蒼梧集》北京:三聯,2003,三地葵文学系列有"寫作年表" 447~451

廖偉棠:誕生於火,遊藝於水──古蒼梧  明報 2012
(明報周刊2211期,二0一二年三月廿六日)



祖父的大宅 / [著]

2002.


4

圖書

星斗闌幹 / 

, 文字作者
2020[民109]
銀河系叢書. 01



海上海



《一木一石》. 副标题: 讀者良友文庫 作者: 古蒼梧 出版社: 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年: 1988/08 页数: 396 

古蒼梧是隨著《中國學生周報》成長的文藝工作者,致力於新詩創作,著有詩集《同蓮》。本書是他多年來,在各報章上發表的藝術探索論稿結集,包括外國文化思潮介紹,對文學、美術、電影、戲劇等方面的探討,紀錄著六、七十年代學生運動的參與者的意識形態。

出處:

魯迅先生文集裡.....在《寫在〈墳〉後面》,他說得更加沉痛:倘說為別人引路,那就更不容易了,因為我自己還不明白應該怎麼走。中國大概很有些青年的「前輩」和「導師」吧,但那不是我,我也不相信他。……(我)至多不過是橋樑中的一木一石,並非什麼前途的目標,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