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胡適挽梁任公聯等。《新民說》篇篇指摘中國文化的缺點,頌揚西洋的美德可給我國人取法的

 

1929年二月二日,胡適的日記。

作挽梁任公聯:

文字收功,神州革命。

生平自許,中國新民。

 

(民國十八年一月任公先生北平,我作此輓他他>

希舜先生示我摁公遺墨謹記此     胡適)





 

在君作挽任公聯云: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

在地為河嶽,在天為日星。

任公才高而不得有統系的訓練,好學而不得良師益友,入世太早,成名太速,自任太多,故他的影響甚大而自身的成就甚微。近幾日我追想他一生著作最可傳世不朽者何在,頗難指名一篇一書。後來我的結論是他的《新民說》可以算是他一生的最大貢獻。《新民說》篇篇指摘中國文化的缺點,頌揚西洋的美德可給我國人取法的,這是他最不朽的功績。故我的輓聯指出他「中國之新民」的志願。

他晚年的見解頗為一班天資低下的人所誤,竟走上衛道的路上去,故他前六七年發起「中國文化學院」時,曾有「大乘佛教為人類最高的宗教;產生大乘佛教的文化為世界最高的文化」的謬論。此皆歐陽竟無、林宰平、張君勱一班庸人誤了他。他畢竟是個聰明人,故不久即放棄此計劃。

若他晚年無此退境,我的輓聯可以說:

中國新民,生平宏願。

神州革命,文字奇功。

這差不多算是胡適對梁啟超的蓋棺之論了。從這個評價中,可以看到胡適的一點自負,當然有他的真知灼見,如輓聯中的「文字收功,神州革命。」也有他的一管之見,比如他在梁啟超的著作中竟然找不到一篇一書可以傳世不朽的,我雖然對梁啟超沒有研究,但我也知道胡適這種說法未免偏頗。另外,他說梁啟超「入世太早,成名太速」,這似乎也算是他自身的一個寫照了。

胡適最先接觸到梁啟超的文字,該是他剛從徽州鄉下到上海求學的時候。在寫於1931年的《四十自述》里,胡適回憶了那時讀梁啟超的情形。

「二哥給我的一大籃的『新書』,其中很多是梁啟超先生一派人的著述;這個時代是梁先生的文章最有勢力的時代,他雖不曾明白提倡種族革命,卻在一班少年人的腦海里種下了不少革命種子。」

「我在澄衷一年半,看了一些課外的書籍。嚴復譯的《群己全界論》,像是在這時代讀的。嚴先生的文字太古雅,所以少年人受他的影響沒有梁啟超的影響大。梁先生的文章,明白曉暢之中,帶有濃摯的熱情,使讀的人不能不跟著他走,不能不跟著他想。有時候,我們跟他走到一點上,還想往前走,他倒打住了,或是換了個方向走了,這種時候,我們不免感覺失望,但這種失望也正是他的大恩惠,因為他盡了他的能力,把我們帶到了一個境界,原指望我們感覺不滿足,原指望我們更朝前走。跟著他走,我們固然得感謝他;他引起了我們好奇心,指著一個未知的世界叫我們自己去探尋,我們更得感謝他。

我個人受了梁先生無窮的恩惠。第一是他的《新民說》,第二是他的《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新民』的意義是要改造中國的民族,要把這老大的病夫民族改造成一個新鮮活潑的民族。……他指出所最缺乏而須採補的是公德,是國家思想,是進取冒險,是權利思想,是自由,是自治,是進步,是自尊,是合群,是生利的能力,是毅力,是義務思想,是尚武,是私德,是政治能力。他在這十幾篇文字里,抱著滿腔的血誠,懷著無限的信心,用他那支『筆鋒常帶感情』的健筆,指揮那無數的歷史例證,組織成那能使人鼓舞、使人掉淚、使人感激奮發的文章。

《新民說》諸篇使我開闢了一個新世界,使我徹底相信中國之外還有很高等的民族,很高等的文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也給我們開闢了一個新世界,使我知道『四書』、『五經』之外還有學術思想。梁先生分中國學術思想史為七個時代:

(一) 胚胎時代 春秋以前

(二) 全盛時代 春秋末及戰國

(三) 儒學統一時代 兩漢

(四) 老學時代 魏晉

(五) 佛學時代 南北朝 唐

(六) 儒佛混合時代 宋元明

(七) 衰落時代 近二百五十年

我們現在看這個分段,也許不能滿意。(梁先生自己後來也不滿意,他在《清代學術概論》里已不承認近二百五十年為衰落時代了。)但在二十五年前,這是第一次用歷史眼光來整理中國舊學術思想,第一次給我們一個『學術史』的見解……不幸梁先生做了幾章之後忽然停止了,使我大失所望。第一,他論『全盛時代』,說了幾萬字的緒論,卻把『本論』(論諸家學說之根據及其長短得失)全擱下了,只注了一個『闕』字,……第二,『佛學時代』一章的本論一節也全沒有做。第三,他把第六個時代(宋元明)整個擱起不提。這一部學術思想史中間闕了三個最要緊的部分,使我眼巴巴的望了幾年。我在那失望的時期,自己忽發野心,心想:『我將來若能替梁任公先生補做這幾章闕了的中國學術思想史,豈不是很光榮的事業?』我越想越高興,雖然不敢告訴人,卻真打定主意做這件事了。

這一點野心就是我後來做《中國哲學史》的種子。……

這段追述已經是梁啟超逝世後幾年的了,或許不盡然全是少年胡適的想法,但基本可以確定,在少年胡適的眼中,梁啟超是那個時代最了不起的人,對他的思想和視界也有很重要的影響。

胡適從少年時期讀梁啟超也一直很關注梁啟超的動態。即使留學美國後,他也很關注梁啟超的行蹤。這在他的留學日記中有所反映。

1912年十一月十日的日記中,「閱時報,知梁任公歸國,京津人士都歡迎之,讀之深嘆公道之尚在人心也。梁任公為吾國革命之第一大的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十五年來,吾國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主義及世界大勢者,皆梁氏之賜,此百喙所不能誣也,去年武漢革命,所以能一舉而全國響應者,民族思想政治思想入人已深,故勢如破竹耳。使無梁氏之筆,雖有百十孫中山、黃克強,豈能成功如此之速耶!近人詩『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時』,此二語惟梁氏可以當之無愧。」

胡適這段評價和他給梁啟超所做輓聯有遙遙呼應之處,比如他認為「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時」梁氏當之無愧,而輓聯中就有「文字收功,神州革命」之語,這是他對梁氏評價的一貫之處。不滿二十歲的胡適在當時能將梁啟超看成是「中國革命的第一大功臣」,在中國思想界的貢獻超過孫中山和黃興,他的這一認識不僅正確而且深刻,也表現出他對梁啟超了解之深,研究之透,這段評價梁啟超的文字堪稱不刊之論。從這一點上來看,梁啟超倒應該對胡適有知己之感了。

留學時期的胡適可謂是梁啟超的堅定追隨者,尤其是在政治思想方面。

1915年2月20日,梁啟超在《大中華》雜誌著文《政治之基礎與言論家之指針》,談運用現代政治的條件及培植此條件的途徑,對社會與政治之間的互動關係發表了獨到的見解。三個月後胡適看到了這篇文章,因「其言甚與吾意相合」,遂不惜筆墨,將梁文中「最警策者」完整抄錄在日記中。(可見《胡適留學日記》下編,第71-73頁)梁啟超的這個觀點來自於西方社會,而胡適又在美國留學,具有相同的觀點,產生共鳴也是理所當然的事。後來到1916年,袁世凱行帝制的時候,國內政學兩界為君主制抑或共和制而爭論不休的時候,胡適就以超然的立場,理智主義的態度回答了這個問題。他認為要獲得有效而正當的政治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堅持中國需要君主制才能達到國內統一和強大的主張,與堅持只有共和政體才能創造奇蹟的主張一樣愚不可及,倘若沒有一些「必要的前提條件」,則無論君主制還是共和制皆不可能救中國。所以他要「造新因」,在給好友許怡蓀的信中胡適詳細地談及了「造新因」的途徑:

「……適近來勸人,不但勿以帝制攖心,即外患亡國亦不足顧慮。倘祖國有不能亡之資,則祖國覺不致亡。倘其無之,則吾輩今日之紛紛,亦不能阻其不亡。不如打定主意,從根本下手,為祖國造不能亡之因,庶幾猶有雖亡而終存之一日耳。

……適以為今日造因之道,首在樹人;樹人之道,端賴教育。故適近來別無奢望,但求歸國後能以一張苦口,一支禿筆,從事於社會教育,以為百年樹人之計,如是而已。

明知樹人乃最迂遠之圖。然近來洞見國事與天下事均非捷徑所能為功。七年之病,當求三年之艾。倘以三年之艾為迂遠而不為,則終亦必亡而已矣。」

胡適的這段話和他日記中所抄錄的梁啟超的文字意思不僅根本無二致,就連用語也非常相近。

  不僅如此,熱心關注國內局勢的胡適還對梁啟超抱有非常高的期望,比如在1916年七月十七日的日記中,胡適說:「我國今日的現狀,頑固的官僚派和極端激烈兩派(新如黃興,舊如袁世凱)同時失敗,所靠者全在穩健派(如梁啟超、張謇)的人物。將來的希望,要有一個開明強硬的在野黨做這穩健黨的監督,要使今日的穩健不致變成明日的頑固,——如此,然後可望有一個統一共和的中國。」

這裡的胡適難免對國內的政治現狀有隔膜,他的這些看法也天真可愛的很,認為在美國能成功的在中國就一定也能行得通,他把希望放在梁啟超一派穩健人物身上,由於現實過於黑暗,他的希望自然會破滅,也自然讓他對梁啟超產生失望。

這一時期的胡適在政治思想上緊隨梁啟超,但在學術思想上,他開始有自己的主張了,這也是他要實施他的那一點「野心」了。1916年四月的日記中,就記有「……寫定《讀管子》上下兩篇。上篇論《管子》非管子自作,乃戰國末年治調和之道家學者所作,而托於管子以自重耳。下篇乃駁梁任公《管子》中語。頗多要緊之意見。」過了幾日,又「有《評梁任公中國法理學發達史論》一文。結論是:一、梁氏不明歷史上諸家先後授受之關係。……二、梁氏於孟子、墨子、老子、荀子之學說似無確見。三、梁氏不明諸家之名學,故於法家學理上之根據茫然無所曉。」

總得來說,在留學歸來之前的胡適眼中,梁啟超都可謂是他的偶像和精神導師,這一個神聖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他留學歸來。

在胡適留學歸來前後這一個時期,他們兩人的境遇和勢望都有了變化。梁啟超欲在國內政治上施展他「國務大臣」的抱負,但是在政壇上卻並不得意。而胡適在獲得了哥倫比亞大學的博士學位後,他的文學改革主張使得他成為五四運動中的風雲人物。年齡上相差十八歲可謂是兩代人,在這一時期,他們一沉一升,也頗有長江後浪推前浪之勢。在胡適正式面見梁啟超之前,梁啟超應該是已經注意到了這個迅速升起的新星,他對胡適有哪些評價,我還不太清楚,但是從胡適在拜訪梁啟超之前寫給梁啟超的那封信中,以及徐振飛介紹胡適於梁啟超的信中都可以看得到,梁啟超在見到胡適之前還是蠻關注他,並且在學術上樑啟超還是蠻欣賞胡適的。徐振飛的信如下:

任公年丈總長:胡適之先生現任北京大學掌教,主撰《新青年》雜誌,其文章學問久為鈞座所知,茲有津門一行,頗擬造譚,敢晉一言,以當紹介。

胡適的信如下:

任公先生有道:秋初晤徐振飛先生,知拙著墨家哲學頗蒙先生嘉許,徐先生並言先生有墨學材料甚多,願出以見示。適近作墨辨新詁,尚未脫稿,極思一見先生所集材料,惟彼時適先生有吐血之恙,故未敢通書左右,近聞貴恙已愈,又時於國民公報中奉讀大著,知先生近來已復理文字舊業,適後日(原註:十一月二十二日)將來天津南開學校演說,擬留津一日,甚思假此機會趨謁先生,一以慰生平渴思之懷,一以便面承先生關於墨學之教誨,倘蒙賜觀所集墨學材料,尤所感謝。適亦知先生近為歐戰和議問題操心,或未必有餘暇接見生客,故乞振飛先生為人紹介,擬於廿三日(原注;星期六)上午十一時趨訪先生,作二十分鐘之談話,不知先生能許之否?適到津後,當再以電話達尊宅,取進止。

從這封信看,胡適對梁啟超是非常恭敬的,而頗執弟子禮。關於胡梁兩人到底在什麼時間正式見面,有不少學者就此寫論文探討辯證,在此不作細述。總之,自此後的十餘年的時間裡,他們在政治領域以及學術領域展開了交往。當然這整個的交往過程並不完全是愉快的,有排斥也有爭論。

這裡面的詳細過程,在張朋園的《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中有非常詳盡的論述,比如在政治上兩人的接觸,胡適少年時期梁啟超已經名滿天下,在那時的胡適心目中梁啟超就是一個英雄人物,這種認識一直到他留學歸來,胡適這段時間都認為國家大任只有梁啟超一類的人物才有資格承擔的。但五四運動使得胡適「爆得大名」,他的政治思想觀念也有了改變,認為梁派在政治上已經過氣從而不願意在政治上與之結合。

在學術上兩人的交往比較多一些,也不時有對壘的情況發生。胡適作為新晉的學術明星,年輕氣盛,要在學術上獨樹一幟,不僅要推出自己的著作,還要批評他人的著作。而梁啟超從政壇上退下來以後,再度拾起學術性的工作,他自認為個人治中國史的成就是不讓與人的,也往往以先進自居,坊間若有什麼新的著作出現,一時興起,也會立即發表評論,且也不時推出自認為頗有心得的著作。所以胡梁兩人一時間形成了 北方學術界的雙雄,誰也不願讓對方的聲光掩蓋了自己。他們兩人在學術上交往和對壘的情況,《胡適與梁啟超——兩代知識分子的親和與排拒》羅列出如下:兩人第一回合的往來是關於梁啟超的《清代學術概論》一書;第二回合往還是墨子之學;第三個回合是梁啟超批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第四個回合是梁啟超評論胡適的《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第五個回合是胡適評論梁啟超的《中國歷史研究法》。他們學術往來的種種詳細情形不在此詳述了,大概的情形就是兩人互相批評,胡適在公開場合總是以晚輩身份對待梁啟超,他無論是批評還是反駁,總是客客氣氣。他常說「我們把梁先生看作老輩」,他是謹守這一原則的。梁啟超雖然曾經稱道胡適是「績溪諸胡之後......用清儒方法治學,有正統派遺風。」但批評起來卻是相當嚴厲,用詞也是很嚴苛。胡適對此是相當不愉快的,但也只是在日記中發泄而已,絕沒有公開的反唇相譏。「老輩老氣橫秋,晚輩彬彬有禮」。

從少年胡適到青年胡適,從無名胡適到盛名胡適,他心目中的梁啟超也在發生著變化。在政治上,從絕對信任到不願意與之接觸,在學術上從啟蒙到分庭抗禮,其實這一轉變過程也是一個很正常的過程,就像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一般。政治上,力圖振作招兵買馬的梁啟超自然不會放過新秀胡適,而五四以後的胡適聲名鵲起,雖然有自己的政治見解,但自然也是不願意輕易投入任何一個政治陣營的,而且縱觀胡適一生都沒有加入過任何一個黨派,一是有他自己的政治理想,再則和其個人的個性有關。在學術上,學術的進步本來就是一個日新月異的過程,新的思想和方法取代舊的思想和方法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學術的發展也必有前代的歷練和累積,才會有新生代的崛起,在這樣的演進之中兩代之間也必然有分歧。胡適對待梁啟超的批評雖然有不滿,在日記中有發泄,但畢竟他受過傳統的洗禮,不忘記長幼有序的舊規範,所以在處理這類矛盾時,他都能保持高度的剋制與理性,善意地對待梁啟超的批評,以客氣和和善化解兩人之間產生的大大小小的矛盾,所以到最後,在梁啟超逝世前幾年,兩人之間的關係很好,以至於在梁啟超逝世之後,胡適在日記中深情又不無悔意地說:「近年他對我很好,可惜我近年沒有機會多同他談談。」

胡適與梁啟超之間的交往關係可以看做是兩代知識分子的選例,也算是一種承前啟後的範例了。

所屬欄目:文化

原文地址:http://blog.tianya.cn/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1244178&PostID=53829288


胡適遺囑1957: 劉鍇,游建文,葉良材,Harold Riegelman/ 文化劇團:;游建文、張太真夫婦--路西安艾格納雙橡園拍了16張照片《老照片》 (蔡登山)



今天(2021. 6月21日)收到山東畫報馮克力兄寄來的《老照片》雜誌,.......在今年4月份的136期,有徐家寧的<胡適與大使館的女主人>一文,提到匈牙利裔美國記者、攝影師路西安艾格納在雙橡園拍了16張照片,其中有位大使館的女主人,當然她不是江冬秀,(江冬秀當時留在上海)而是當時大使館的二等秘書游建文的夫人張太真。在美國國會圖書館僅保留1939年5月12日游建文和張太真在雙橡園舉行婚禮的照片,胡適是證婚人。
而這次公佈的照片中有胡適在使館的午餐,張太真為大家彈鋼琴,胡適與張太真喝下午茶,以及張太真在大使館的獨照。張太真是演員出身,多才多藝,臨時扮演大使館的女主人 ,門面是夠的。
Tsai和其他22人




***




胡適遺囑與遺產處分書

賀衛方按為了便於更多的人了解胡適對於遺產的分配意願,我從胡頌平編《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校訂版第十冊(臺北:聯經1990年印行本,頁2907-09) 中抄錄了胡適遺囑的中譯本。

對於胡適當年交由北京大學圖書館保管的書籍文件如何處理,現在不同機構意見不一,把遺囑全文仔細考察,也許有助於問題的解決。 當然,不少問題即便對於繼承法專家也是難題,例如,第二條是否是一種附條件的遺贈,即北大必須得到證明,已經恢復了學術自由,該遺贈才生效?與此同時,北大是否恢復學術自由,依據怎樣的標準由何種機構來加以判斷?

還有,立於紐約市的這份遺囑適用何地的法律?當執行人均已去世,由何人作為適格的執行者?中國三十年的與世隔絕對於遺囑效力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凡此種種,都值得進一步的討論。另外,我們也可以通過這個文件一覽普通法下遺囑的獨特風格。



另:胡適家人狀況——江冬秀,卒於19758月;長子祖望,生於1919年,20053月病逝於美國;女兒素斐,生於1920年,1925年早夭;次子思杜,生於1921年,1957年在唐山鐵道學院自縊身亡;孫胡復,生於1955年,1978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

紐約州紐約市第十七區雷辛頓大道420
諾林傑、李格曼、班尼塔與查尼律師事務所

我,胡適,住在紐約州(區)(市)曼哈頓鎮,現訂立並聲明本件是我的遺囑與遺產處分書,以取消以前無論何時無論何地所訂立的任何其他處分遺產的準備。

第一條    我指定我所負合法債務與葬儀費用全部須支付,我並請求而非指定我的遺體予以火葬,而骨灰的處理則聽由我的諸位執行人依認為適當的方法處理。
第二條    確信中國北平北京大學有恢復學術自由的一天,我將我在一九四八年十二月不得已離開北平時所留下的請該大學圖書館保管的一百零二箱內全部我的書籍和文件交付並遺贈給該大學。
第三條    對中央研究院,現在臺北南港,我交付Albert D. Smith先生所畫的我的畫像。
第四條    我把在紐約市我的住所的全部我的手稿和文件以及全部印本的書籍交付並遺贈給臺灣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並請求而非指定哈佛大學的楊聯陞教授與臺灣大學的毛子水教授兩人中的存在者依他們認為合適的方法安排我的手稿與文件的保管、編輯與出版。
第五條    我 把我的財產,無論動產或不動產,無論存在於何處,所有其他部分,餘剩部分,遺留部分,交付並遺贈給我的妻子江冬秀,如果她在我死後尚存,但她去世在我之 前,則給我的兒子胡祖望與胡思杜平分享有,而如兩兒子之中任何一人先我而去而有子息,他的份額即歸這子息;但如任何一兒先我而去世,而無子息,他的份額即 歸我的另一兒,而如他那時已去世,即歸他的子息。
第六條    我選定並委任我的朋友劉鍇,現為中華民國駐加拿大大使,我的朋友游建文,現住紐約市公園大道八百二十九號,我的朋友葉良材,他的辦事處現在紐約市百老匯一千七百九十號,及我的朋友與同級同學Harold Riegelman,現住紐約市,或其中任何一位可以就此執行人的,作為我的執行人。我指明任何一位或更多位就此職位的人得執行該項職務,其效力與全體就此職位相等。我願意,並因此授權我的執行人劉鍇、游建文、葉良材(和 Riegelman  如果他願意)為處理我在美國國境以外的不動產或其他財產的遺囑執行人與(或)管理人。我指明任何執行人(不論在美國國內或國外)在其忠實執行職務時不得被要求提供任何證件。
第七條    我指明我的財產或其中任何部分或本件所規定的遺產之繼承稅或相類之稅應由我留存的財產中撥充支付,但僅限支付美國或其所屬地區所征的。
第八條    我 授權我的執行人,在他們不受約束的裁決下,把我的不動產或動產的每種每項,不論是什麽,不論存在何處,任何部分或全部,只要依本件條款無論何時歸他們執 掌,在公開或私人買賣中,在一次或多次,以現款或信用款,或部分以現款,部分以信用款,依他們視為最好的條件和情況,出賣、抵押或出租,並且為了實行這種 買賣而訂立、執行並發出任何或一切必須或相應之契據或其他證件。

我在一九五七年六月四日在證人之前簽字蓋章。
(簽字蓋章)

上 述文件,由立遺囑人胡適,當著證明人我們三人面前(我們全體同時到場),在尾上簽字蓋章,他並在簽字時,當著我們全體及各位面前承認上說的簽字,並宣告及 公告本件作為他的最後遺囑及遺產處分書,並請求我們簽字於該項文件之後,因此我們,應上述立遺囑人的請求並在他面前及我們彼此面前,在上寫的年月日,在文 件上簽字作為證人。

劉鍇
游建文
Harold Riegelman





---
  劉鍇 先生    本blog 有專文提他


游建文先生


1939 美國使館秘書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頁641
1939.4.31定婚
1939.5.12 記為他證  頁650  太太 張太真* 為 上海劇團團員
張履鰲之女在胡適紐約住院時有機會多交往

*Virginia Yu 1946年送胡適搭船回國
 她可能是文化劇團的成員

1939年1月,來自廣州的粵劇團在百老彙外的新中國劇院上演《逝去的小天使》,並開始了為期三個月的演出。同年上海的中國文化劇團在加州巡迴演出後,于 2月初在紐約的默克裏劇院進行了名為“中國之夜”的演出,共計五場。節目包括古典音樂、舞蹈和戲曲。巡演得到了梅蘭芳的朋友克拉克蓋茲的幫助,服裝參考了 梅蘭芳的服裝設計。評論家把它和美國三十年代的無布景戲劇聯繫了起來。

张履鳌-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張履鰲之婿游建文亦為外交官[5],曾任中華民國駐紐約總領事。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1957.9.26  

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團的建文解釋說,他的演說往往是由他自己來寫的。誰也不能使他說他不願意說的話。之所以要他發言是因為我們知道,他在整個中國有很高的聲望,他受到全中國人民的尊敬。游解釋說,胡適的話可以從臺灣向大陸廣播,並且可以印成小冊子從那裏用飛機投到大陸。
1964:  駐紐約總領事游建文




2021年6月5日 星期六

《世論新語》(李敖,240篇,1989.7.4~1989.11.10 ) ,多次利用胡適之先生說法:紐曼主教......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世界論壇報」(台北:1989.7.4~ 《段宏俊論存》《世論新語》(李敖,240篇,1989.7.4~1989.11.10 ) ,多次利用胡適之先生說法:紐曼主教......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世界論壇報  段宏俊論存(知識通V5A),94年4月6版 (存目)

李敖 (
「世界論壇報」專欄)《世論新語》240篇,1989.7.4~1989.11.10 ,



胡適紀念館出品馬克杯遙知天上桂花孤桂華詞意苦丁寧 - 微店
https://weidian.com › item


2020/01/31 — 胡適紀念館出品馬克杯遙知天上桂花孤桂華詞意苦丁寧新骨瓷容量300cc. 此杯組源自中央研究院胡適紀念館紀念品。 杯身上書《東城桂》為唐·白居易之作品 遙知​天上桂花孤, 試問嫦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閒田地, 何不中央種兩株 ...


「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據李敖,這是諷刺國民黨的。《世論新語》中至少兩次引用,一次是「世界論壇報」的專欄《世論新語》增為兩篇;另一次是《世論新語 237 也曾中央種兩株》,說國民黨曾提名總統兩人(蔣中正、居正)爭總統,現在「中央委員會」為何不能同時提名李登輝、蔣緯國選總統.....


《東城桂三首》

白居易

子墮本從天竺寺,根盤今在闔閭城。

當時應逐南風落,落向人間取次生。

霜雪壓多雖不死,荊榛長疾欲相埋。

長憂落在樵人手,賣作蘇州一束柴。

遙知天上桂花孤,試問嫦娥更要無。

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eyb3pq.html


胡適行書桂花曲-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 › 文化

2016/09/19 — 遙知天上桂花孤,為問嫦娥更要無。月宮幸有閒田地,何不中央種兩株?胡適字適之,徽州績溪縣上莊村人,適與適之之名與字,乃取自當時盛行的達爾文學說「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典故。為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 ...

1989年
甫於七月四日創刊的「世界論壇報」,於七月七日假台來來大飯店舉行創刊酒會,參加酒會的貴賓多為政經界人士,省主席邱創煥及內政部長吳伯雄也親臨會場道賀。 以「喚醒共產黨、鞭策國民黨、棒喝民進黨」為口號的世界論壇報,每天出報三大張,每份零售十二元,董事長為段宏俊,現任中國通訊社董事長、掃蕩周刊董事長;發行人為鍾惠璇。







商業名稱
世界論壇報社
負責人
鍾惠璇
統一編號
01610304



地址
臺北市信義區基隆路1段342號9樓觀看地圖
資本額(元)
3,000,000
核准設立日期
1988/11/30


世界論壇報

出版地 台北市建國南路 
檔案列表

作者 社長 鍾惠璇
frequency 日報
附註 已停刊
資料格式 書目
詮釋資料識別碼 pussic011
系統識別號 lsu002-pussic011
關鍵詞 台灣|中文報紙
語文 中文
出版者 世界論壇報社
關連 sbssic011
內容主題 綜合性的中文報紙。
作品類型 出版品



2021年6月4日 星期五

胡樂豐 世紀末回眸--關於《河殤》續集的流產紀錄

 

世紀末回眸--關於《河殤》續集的流產紀錄

人間副刊 1989.9.21~28 

有段胡氏故居中唐上\ 1988.12.25

末有胡適老友胡樂豐

胡適跟胡樂豐說,撤守台灣,政府只給他一張飛機票




1929年春,我父胡樂豐(稱胡適為族叔)和縣城的張脈和先生同在上海大廈大學商科畢業,面臨就業,想到家鄉省城中學找份工作,兩人就到上海法租界極司菲爾路胡適的寓所,想請求胡適寫封推薦信給安徽教育廳長。萬沒料到一向和善可親、助人為樂、濟危扶困的適之先生嚴肅認真地回絕:"人要依靠自己,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別人是空事。"又說:"我推薦個教授可以,中學教員不行。"後來,他還是請中國公學副校長楊亮功出面致信安徽教育廳長,但並未成功,最後還是自謀找到職業。適之先生雖然名高望重,終不肯輕易許諾,為人介紹工作。他是鼓勵青年人要靠自己的誠信做人,真才實學去立腳社會,謀一枝棲。
2015/01/01 — 胡樂豐、胡適手書評點《巴黎茶花女遺事》. 可參考"胡適與微音雜誌":胡適研究28​期(2014.第4期) http://www.mh.sinica.edu.tw/koteki/files/20141231100453048.pdf 1948年12月胡適託人請胡樂豐到南京一談,希望他帶胡太太 ...




 一年前資中筠與友人書稱:「京津滬三大城市,可謂烈火烹油之勢,錦繡繁華之鄉」,令她絕望!若論這個民族至今大夢不醒,還在明末清末,並不真實,民間無社會,底層求生活,令吃瓜大眾尚無政治含義;經濟起飛雖創造了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眼下卻只有外逃衝動;知識階層被徹底邊緣化,在金錢至上利益驅動的社會裡,不僅是權力的婢女,也是娛樂的丫頭,其政治上的含義甚至是負面的;黨內「改革成分」缺氧化、臨終化、僵化,比知識階層更加遁形;政治上的真實是,人大代表們居然是百分之百擁護專制。中國已經到了世事不堪聞問的地步,西洋也在衰退,世道黯然之下,梳理這三十年,得一部《鬼推磨》,或為一個大哉問,以饗讀者。


鬼推磨:中國魔幻三十年(1989-2019)
作者: 蘇曉康 出版社:印刻 :2020

----

蘇曉康(1949年),祖籍四川,出生於浙江杭州,為中國著名文學家記者異議份子,著名作家。

生平[編輯]

他的父親名為蘇沛,妻子為傅莉。 電視劇《河殤》總撰搞人,並以此而聞名,被視為是中國八十年代報導文學代表人物之一。因積極參加八九民運,「六四」後遭到通緝,被中國政府指控為八九學運的幕後黑手,1989年6月,逃亡至美國。曾任民主中國陣線理事。現為《民主中國》雜誌社社長。

著作[編輯]

著有《河殤》、《離魂歷劫自序》、《自由備忘錄》。

外部連結[編輯]

2021年6月2日 星期三

《蔣廷黻回憶錄》1984;《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2021;Wikipedia。《張忠紱回憶錄》:蔣氏在聯合國代表團任內的「惡形惡狀」

 

Tsiang Tingfu
蔣廷黻
Jiang Tingfu.jpg
Born7 December 1895
Died9 October 1965 (aged 69)




《蔣廷黻回憶錄》傳記文學出版社,1984


  • 《蔣廷黻的志事與平生》,陳之邁著,傳記文學,1967年9月。
  • 《台灣先賢先烈專輯:蔣廷黻傳》,林子候著,國史館臺灣文獻館,1997年9月。
  • 《蔣廷黻與蔣中正》,湯晏著,大塊文化出版,2017年1月。
  • 吳相湘曾用「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形容蔣廷黻[9],這說明蔣廷黻勇於任事、較少書生從政的保守軟弱性格,是「今日中國……需要的政治家」。[10]但蔣廷黻的剛愎自用也是政界出名的。1946年,行政院長宋子文與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署長蔣廷黻傳出不合;是年10月,由霍寶樹接替蔣擔任署長,隨即爆發貪污案。行總副署長李卓敏(後為香港中文大學創校校長)即因貪污被停職。後來蔣廷黻與張群勾結,讓李卓敏無罪脫困。[11]
  • 陳之邁在文章稱蔣廷黻「對於淺陋的見解與發表淺陋見解的人,完全沒有耐心、沒有容忍」[12]浦薛鳳稱蔣身段不夠柔軟,「不太適宜任何政體之仕途」[13]張忠紱更直接說蔣「驕橫狂妄,排斥異己,以國事為兒戲」[14]




  1.  吳相湘:《蔣廷黻的志業:經世致用以天下為己任》,台灣傳記文學第七卷第六期,1965年12月,第18頁。
  2. ^ 《觀察》周刊,第一卷第八期,1946年10月19日
  3. ^ 蔣濟南:《致蔣廷黻的一封公開信》
  4. ^ 陳之邁:《蔣廷黻的志事與平生》,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1985年
  5. ^ 浦薛鳳:《十年永別憶廷黻》
  6. ^ 張忠紱:《迷惘集》

****


閉門讀書。讀《張忠紱回憶錄》。
·
張忠紱(1901~1977)是老清華預備學校的學生,資格很老,與梁實秋、顧一樵合組過學校社團,研究也翻譯小說。赴美留學後,讀過密西根、哈佛,最後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博士學位,專研「遠東國際關係」,歸國後在學界、外交界都很有成就。
·
張氏以直言、敢言聞名,對是對錯是錯,黑白分明,偏又廉潔自愛,絕不和稀泥,遂常得罪人。跟外交前輩王世杰不合猶其小者,最大一件是直接槓上蔣廷黻,回憶錄很大篇幅講的就是蔣氏在聯合國代表團任內的「惡形惡狀」,看得人冒火!
·
「不在攻擊某某等數人,而在用真名,談真事,使後人知此一時期若干人物之片段真實面目,因此而知此一時期之一般社會狀況,與夫治亂興衰之由而已。」
·
書前自序他特別這樣說了。事實也是,時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一切也只能看看想想徒增感嘆而已。
·
也是這書裡,張氏講到他受邀從美返國,任教東北大學親見親思,那是1929年冬天:
·
「張學良有愛國的心,而沒有對付日本的辦法。日本一切的抗議,甚或合理的要求,他都任其擱置,而以交涉責任諉諸中央。恰好南京政府也抱同樣態度。北伐以後,成天吵修改不平等條約,喊打倒帝國主義的口號,然並無確實可靠對付帝國主義的外交或武力辦法。⋯⋯。日本軍人蠻橫,固屬可恨,但謀國者務虛名而取實禍,似亦非智者所取。」
·
也都是往事,「務虛名而取實禍」七字卻一下子打中心坎,讓人「吟到恩仇心事」,當下唏噓不已。真正往事並不如煙啊~


****

中華民國歷任最久的聯合國大使——蔣廷黻

★ 運用蔣廷黻英文日記(1944-1965)掌握史家從政後半生
★ 直接援引《口述自傳》,修正白色恐怖時期譯本曲筆


「我不喜歡從俗、隨波逐流。我行使我獨立判斷的權利。這個習慣讓我在工作崗位上所付出的勞與憂,都遠超過一般官場上所定義的勞與憂。然而,這樣的態度才能使人生有興味、有挑戰。」——蔣廷黻

「在你從政以後,現代中國毫無疑問地失去了它最有能力的歷史家。……然而,即使如此,我知道作為史家的你,會有史家的視野來意識到你傑出的貢獻。這是無法用文字來形容的。」——美國漢學家 費正清(John King Fairbank)


蔣廷黻是一位卓越的歷史學者,從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取得博士學位後,歷任南開大學與清華大學教授。他亦是一位傑出的政論家,評論散見於《大公報》等著名刊物,並與胡適共同創辦《獨立評論》。然而,蔣廷黻在現代中國集體記憶裡重新出土的時間,比胡適晚了近二十年,不只因為其從政生涯遠長於學者生涯,更因他是中共政權在政治上的敵人。

離開學界後,蔣廷黻歷任國民政府行政院政務處長、駐蘇聯大使、駐聯合國常任代表與駐美大使,而他在聯合國與美國的首要任務,便是阻擋中國進入聯合國,以及阻止美國承認中國。美國頒給蔣介石的兩道「免死金牌」——「緩議方案」與「重要問題」——在他的斡旋下,讓中華民國保有聯合國席次二十年。

江勇振繼《舍我其誰:胡適》四部曲後,為學優則仕的蔣廷黻作傳,以三份難得的珍貴史料為基礎:英文版《口述自傳》、1944至1965年的英文日記,以及《美國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藏蔣廷黻資料》,描繪出歷經國難驚濤的一代外交官風範,與蔣廷黻個人生命的愛恨灑脫。

江勇振:「許多喝過洋墨水的近代中國人常會用英文寫下不可為國人道也的秘密。胡適如此,蔣廷黻也如此。……蔣廷黻在日記裡批評蔣介石的話如果是用中文寫的,而且如果在大使任內就流傳,他的命運至少一定會跟葉公超一樣,被召回而且軟禁。」


▍關於中日戰爭——1938 年8月20日 蔣廷黻寄胡適信:
因為缺乏醫療,許多受傷的人死去。非常高比例的人沒有得到任何救助。有些餓死、渴死。情況非常慘。委員長身邊的人只告訴他好的消息。我不認為他知道實際的情況。……如果戰爭再持續六個月,我們可能會淪落到被敵人和憤怒的百姓夾擊的地步。當然,日本害怕其經濟結構會崩潰。我們不怕,因為我們根本連那個結構都沒有。中國經濟崩潰,就會是以傳統流寇(banditism)的現象來顯現。那些高喊抗戰的人是躲在後方的人。他們根本就不知道真正在戰場上的人所吃的苦。

▍關於美蘇冷戰——1948年6月22日 蔣廷黻日記:
雖然我投票贊成美國的提案,但我並不是完全樂意的。當然,最好的作法是讓核子武器從這個世界永遠消失。然而,究竟是讓美國或蘇聯擁有這個武器?這個選擇很容易。如果蘇聯比較像樣一點(more decent)的話,我是會樂意加入它的陣營來禁止核子武器的。將來,這個世界也許會後悔美國有這個武器。

▍關於國共內戰——1948年12月31日 蔣廷黻日記:
今年值得誌記的是國民黨的崩潰。從它興起到滅亡總共歷時二十五年。其興起是拜民族主義以及北方軍閥的腐敗之賜。其滅亡則是由於:一、長期對日抗戰;二、食古不化(medievalism);三、未能改善老百姓的經濟情況。造成後者的原因是由於沒有眼光,以及由個人野心所造成的長期的內戰。……國民黨在其所存在的二十五年之間沒有出現一個真正的政治家。

▍關於中國代表權問題——1950年12月4日 蔣廷黻日記
他[顧維鈞]從華盛頓核心人物得來的消息說「中國」在聯合國的席次會讓給赤共。我相當樂觀地進去,而卻沮喪地出來。我就是不理解:如果美國守不住韓國,就撤退好了;中共沒有海軍,沒有辦法到任何地方去打美國:為什麼要平白地用「中國」在聯合國的席次去交易?

▍關於《中美共同防禦條約》——1955年2月12日 蔣廷黻日記:
在協防條約簽署、台灣安全了以後,老蔣將會繼續扮演他導師—領袖的角色,亦即,獨裁者——一個小島上的小獨裁者。他將永遠不會體認到他的缺點或者認清事實。俞國華是他找到的一個理想的行政院長——一個基督徒的應聲蟲;同樣地,張群是他理想的祕書長。前景黯淡。他毫無疑問地會發表一些說教式的文告來滿足他的虛榮心(amour proper)。

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
蔣廷黻:從史學家到聯合國席次保衛戰的外交官
出版日期:2021/02/04
印刷:黑白
裝訂:精裝
頁數:600
開數:18開,長4.5x寬17x高23cm
EAN:9789570856804
出版社:聯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