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31日 星期二

《嘗試集 》 第4版PDF (簡體);樂觀篇等等

 張華兄告之:
嘗試集 第4版PDF,2000重印 (簡體)
http://zslib.org:8000/date/I/A2026925.pdf




待校

胡適詩選
胡適(1891-1962),原名胡嗣糜,出版的詩集有《嘗試集》(1920)等。



 《嘗試集》中的〈樂觀篇〉
這株大樹很可惡,
他礙著我的路!
來!快把他砍倒了,
把樹根也掘去,
哈哈!好了!
大樹被做柴燒,
樹根不久也爛完了。
斫樹的人很得意,
他覺得很平安了。
但是那樹還有許多種子!
很小的種子,裹在有刺的殼兒裡!-----
上面蓋著枯葉,
葉上堆著白雪,
很小的東西,誰也不注意。
雪消了,
枯葉被春風吹跑了。
那有刺的殼都裂開了,
每個上面長出兩瓣嫩葉,
笑眯眯的好像是說:
「我們又來了!」
過了許多年,
壩上田邊,都是大樹了。
辛苦的工人在樹下乘涼,
聰明的小鳥在樹上歌唱,-----
樹的人到那裡去了?
(八年九月二十 1919







蝴蝶


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
不知為什麼,一個忽飛還。
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
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

湖上

水上一個螢火,
水裏一個螢火,
平排¨,
輕輕地,
打我們的船邊飛過。
他們倆兒越飛越近,
漸漸地並作了一個。

夢與詩

都是平常經驗,
都是平常影象,
偶然涌到夢中來,
變幻出多少新奇花樣!

都是平常情感,
都是平常言語,
偶然碰¨個詩人,
變幻出多少新奇詩句!

醉過才知酒濃,
愛過才知情重﹔──
你不能做我的詩,
正如我不能做你的夢。

老鴉



我大清早起,
站在人家屋角上啞啞的啼
人家討嫌我,說我不吉利﹔──
我不能呢呢喃喃討人家的歡喜!



天寒風緊,無枝可棲。
我整日裏飛去飛回,整日裏又寒又飢。──
我不能帶¨鞘兒,翁翁央央的替人家飛﹔
不能叫人家系在竹竿頭,賺一把小米!

溪路上大雪裏一個紅葉

雪色滿空山,抬頭忽見你!
我不知何故,心里很歡喜﹔
踏雪摘下來,夾在小書裏﹔
還想做首詩,寫我歡喜的道理。
不料此理狠難寫,抽出筆來還擱起。

1917

四月二十五夜

吹了燈兒,捲開窗幕,放進月光滿地。
對¨這般月色,教我要睡也如何睡!
我待要起來遮¨窗兒,推出月光,又覺得有點對他月亮兒不起。
我終日里講王充仲長統阿里士多德愛比苦拉斯,……幾乎全忘了我自己!
多謝你殷勤好月,提起我過來哀怨,過來情思。
我就千思萬想,直到月落天明,也甘心願意!
怕明朝,雲密遮天,風狂打屋,何處能尋你!

1917

十一月二十四夜

老槐樹的影子
在月光的地上微晃﹔
棗樹上還有幾個干葉,
時時做出一種沒氣力的聲響。

西山的秋色幾回招我,
不幸我被我的病拖住了。
現在他們說我快要好了,
那幽艷的秋天早已過去了。

1920

希望

我從山中來,
帶來蘭花草,
種在小園中,
希望開花好。

一日望三回,
望到花時過﹔
急壞看花人,
苞也無一個。

眼見秋天到,
移花供在家﹔
明年春風回,
祝汝滿盆花!

1921

秘魔崖月夜

依舊是月圓時,
依舊是空山,靜夜﹔
我獨自月下歸來,──
這淒涼如何能解!

翠微山上的一陣松濤
驚破了空山的寂靜。
山風吹亂的窗紙上的松痕,
吹不散我心頭的人影。

1923

也是微雲

也是微雲,
也是微雲過後月光明。
只不見去年得游伴,
也沒有當日的心情。

不願勾起相思,
不敢出門看月。
偏偏月進窗來,
害我相思一夜。

1925

十月九夜在西山

許久沒有看見星兒這麼大,
也沒有覺得他們離我這麼近。
秋風吹過山坡上七八棵白楊,
在滿天星光裏做出雨聲一陣。

1931

從紐約省會(Albany)回紐約市

四百里的赫貞江
從容的流下紐約灣
恰像我的少年歲月,
一去了永不回還。

這江上曾有我的詩,
我的夢,我的工作,我的愛。
毀滅了的似綠水長流。
留住了的似青山還在。

1938

寄給在北平的一個朋友

藏暉先生昨夜作一夢,
夢見苦雨庵中吃茶的老僧,
忽然放下茶鐘出門去,
飄蕭醫仗天南行。
天南萬里豈不大辛苦?
只為智者識得重與輕。──
醒來我自披衣開窗坐,
誰人知我此時一點相思情!

1938

無題

電報尾上他加了一個字,
我看了百分高興。
樹枝都像在跟¨我發瘋。
凍風吹來,我也不覺冷。

風呵,你盡管吹!
枯葉呵,你飛一個痛快!
我要細細的想想他,
因為他那個字是「愛」!

1941




 
ㄓㄨㄛˊ

以刀斧砍削。說文解字:「,擊也。」段玉裁˙注:「擊者,也。凡木﹑地﹑人,皆曰矣。」文選˙枚乘˙七發:「龍門之桐,高百尺而無枝……使琴摯斬以為琴。」

襲擊。三國志˙卷五十五˙吳書˙甘寧傳:「至二更時,銜枚出敵。」




林書豪27分 第三節尼克66:60領先湖人


.   部首 石 部首外筆畫 4 總筆畫 9
注音一式 ㄎㄢˇ
漢語拼音 k 注音二式 k

用刀斧劈。如:「柴」﹑「頭」。水滸傳˙第五十三回:「李逵拔出大斧,先翻一堵壁。」

北方方言。指拋﹑擲。如:「拿磚頭瘋狗。」

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Auld Robin Gray By Lady Anne Lindsay in 1772 老洛伯(胡適譯 1918)



網路流傳
1918年4月《新青年》4卷4期發表了胡適完全用白話口語體翻譯的蘇格蘭女詩人林德賽(Anne Lindsay)的《老洛伯》(Auld Robin Gray)。胡適在譯詩自序中曾說:“此詩向推為世界情詩之最哀者,全篇作村婦口氣,語語率真,此當日之白話詩也。”在原詩中作者使用了口語體,彷彿一女子正傾訴心思。

老洛伯
【蘇格蘭】安尼·林德賽(胡適譯)

羊兒在欄,牛兒在家,
靜悄悄的黑夜,
我的好人兒早在我身邊睡了,
我的心頭冤苦,都迸作淚如雨下。


我的吉梅他愛我,要我嫁他,
他那時只有一塊銀圓,別無什麼;
他為了我渡海去做活,要把銀子變成金,好回來娶我。

他去了沒半月,便跌壞了我的爹爹,病倒了我的媽媽;
剩了一頭牛,又被人偷去了。
我的吉梅他只是不回家!
那時老洛伯便來纏著我,要我嫁他。

我爹爹不能做活,我媽又不能紡紗,
我日夜裏忙著,如何養得活這一家?
多虧的老洛伯時常幫襯我爹媽,
他說,“錦妮,你看他兩口兒分上,嫁了我罷。”

我那時回絕了他,我只望吉梅回來討我。
有誰知道海裏起了大風波,——
人都說我的吉梅他翻船死了!
只拋下我這苦命的人兒一個!

我爹爹再三勸我嫁;
媽不說話,他只眼睜睜地望著我,
望得我心裏好不難過!
我的心兒早已在那大海裏,
我只得由他們嫁了我的身子!

我嫁了還沒多少日子,
那天正孤孤淒淒地坐在大門裏,
抬頭忽看見吉梅的鬼!——
卻原來真是他,他說,“錦妮,我如今回來討你。”

我兩人哭著說了許多言語,
我讓他親了一個嘴,便打發他走路。
我恨不得立刻死了,——只是如何死得下去!
天呵!我如何這般命苦!

我如今坐也坐不下,那有心腸紡紗?
我又不敢想著他:
想著他須是一樁罪過。
我只得努力做一個好家婆,
我家老洛伯他並不曾待差了我。
1918年3月1日夜譯

Arthur Quiller-Couch, ed. 1919. The Oxford Book of English Verse: 1250–1900.
  
Lady Anne Lindsay. 1750–1825
  
477. Auld Robin Gray
  
WHEN the sheep are in the fauld, and the kye at hame, 
And a' the warld to rest are gane, 
The waes o' my heart fa' in showers frae my e'e, 
While my gudeman lies sound by me. 
 
Young Jamie lo'ed me weel, and sought me for his bride;         5
But saving a croun he had naething else beside: 
To make the croun a pund, young Jamie gaed to sea; 
And the croun and the pund were baith for me. 
 
He hadna been awa' a week but only twa, 
When my father brak his arm, and the cow was stown awa;  10
My mother she fell sick,—and my Jamie at the sea— 
And auld Robin Gray came a-courtin' me. 
 
My father couldna work, and my mother couldna spin; 
I toil'd day and night, but their bread I couldna win; 
Auld Rob maintain'd them baith, and wi' tears in his e'e  15
Said, 'Jennie, for their sakes, O, marry me!' 
 
My heart it said nay; I look'd for Jamie back; 
But the wind it blew high, and the ship it was a wrack; 
His ship it was a wrack—Why didna Jamie dee? 
Or why do I live to cry, Wae 's me?  20
 
My father urged me sair: my mother didna speak; 
But she look'd in my face till my heart was like to break: 
They gi'ed him my hand, tho' my heart was in the sea; 
Sae auld Robin Gray he was gudeman to me. 
 
I hadna been a wife a week but only four,  25
When mournfu' as I sat on the stane at the door, 
I saw my Jamie's wraith,—for I couldna think it he, 
Till he said, 'I'm come hame to marry thee.' 
 
O sair, sair did we greet, and muckle did we say; 
We took but ae kiss, and we tore ourselves away:  30
I wish that I were dead, but I'm no like to dee; 
And why was I born to say, Wae 's me! 
 
I gang like a ghaist, and I carena to spin; 
I daurna think on Jamie, for that wad be a sin; 
But I'll do my best a gude wife aye to be,  35
For auld Robin Gray he is kind unto me.

  • Auld Robin Gray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9eyix_Y6EuY
    Oct 4, 2009 - Uploaded by Michael Sundell
    Text: Lady Anne Lindsay (1750-1825); Music: Michael Sundell (original composition); Images: Seascapes of ...
  • Paul Anderson - "Auld Robin Gray" - YouTube

    www.youtube.com/watch?v=LvGc4kWwPcY
    Feb 19, 2009 - Uploaded by tarlandfiddler
    Paul Anderson plays "Auld Robin Gray" ... Auld Robin Gray was a particular favorite of Abraham Lincoln ...

  • From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Auld Robin Gray is the title of a Scots ballad written by the Scottish poet Lady Anne Lindsay in 1772.
    Robin Gray is a good old man who marries a young woman already in love with a man named Jamie. Jamie goes away to sea in order to earn money so that the couple can marry. The woman, who narrates the ballad, tells the story of being compelled by her parents' misfortune to marry Robin Gray while her lover is away. Robin promises to maintain her and her parents in return for her hand. Jamie returns a few weeks after the marriage, looking like a ghost. They have a sad reunion, kiss and tear themselves away from each other. The woman resolves to do her best to be a good wife to Robin, though she is extremely sad at the loss of her true love.
    The original tune was composed by the Rev. William Leeves. George Thomson commissioned Joseph Haydn to arrange the ballad for piano and soprano, as well as for piano, violin, cello, and soprano.

    May Wind By Sara Teasdale,胡適譯《關不住了!》

    Sara Teasdale - Love Songs - The Other Pages

    www.theotherpages.org/poems/books/teasdale/lovesongs01.html
    Only a few of these poems are included in this online version, primarily in cases whereTeasdale made slight changes from earlier versions. Note that she left .

    May Wind


      I SAID, "I have shut my heart
           As one shuts an open door,
      That Love may starve therein
           And trouble me no more."
      But over the roofs there came
           The wet new wind of May,
      And a tune blew up from the curb
           Where the street-pianos play.
      My room was white with the sun
           And Love cried out in me,
      "I am strong, I will break your heart
           Unless you set me free."





    戴久永老師的:網路流傳



    關不住了!
    【美國】莎拉·替斯代爾(胡適譯)
    我說“我把心收起,
    向人家把門關了,
    叫‘愛情’生生的餓死,
    也許不再和我為難了。”

    但是五月的濕風,
    時時從屋頂上吹來;
    還有那街心的琴調,
    一陣陣的飛來。
    一屋裏都是太陽光,
    這時候“愛情”有點醉了,
    他說,“我是關不住的,
    我要把你的心打碎了!”
    1919年2月26日譯

    愛情永遠是關不住的,如同春天,一進二月,節氣剛沾著點“雨水”的邊兒,那撲面的已是不寒楊柳風。1912年前後,美國也掀起一場“新詩”運動,意象派應運而生,這首原詩題為《在屋頂上》的詩,正是美國意象派女詩人莎拉·替斯代爾的《關不住了!》。胡適自稱這是他的“‘新詩’成立的新紀元”,可見此詩在他心中的分量。

    2015年3月19日 星期四

    美國人深層的恐懼:種族歧視背後:Hong Yen Chang (張康仁)案例


    Chomsky: Slavery and white fear are still very much with us.

    Chomsky looks at the roots of American racism and genocide.
    ALTERNET.ORG







    印象中,胡適之先生的資料中,絕少提及美國的種族歧視,那也許他都以客卿的身份留美。

    Search Results

    1. Hong Yen Chang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Hong_Yen_Chang

      Hong Yen Chang (张康仁; birth year unknown, estimated between 1859 and 1860) was reportedly the first Chinese immigrant licensed to practice law in the ...

    In 1890, the California Supreme Court said Hong Yen Chang (Yale Class of 1883) couldn't practice law because he was Chinese. This week, spurred by a Yale Law alum and his students, the court reversed that decision.


    Hong Yen Chang, Yale Class of 1883, accomplished a great deal before his...
    YALEALUMNIMAGAZINE.COM

    2015年3月15日 星期日

    胡適作品新編( 2009)

    胡適作品新編


    內容簡介

    胡適的這冊作品新編主要的兩個門類是散文與詩歌。

    胡適的散文作品,當然與他的白話文運動的理論提倡與實踐示範聯系在一起。這里我們並不打算更多地收入他的關于新文學的理論文字,因為其中許多名篇讀者耳熟能詳。考慮到散文的文學質性,我們更有興趣也更多的是選擇胡適的文藝短章隨筆,其次是社會人生雜感,再次是思想文化論辯,最後是序跋、書信與日記。序跋,注重他的重要的為文化學術著述作的序跋;書信,注重的是有旨意、有情緒、有人文趣味、有歷史價值的書信;日記,從文體的嚴格意義上說不能算是“作品”,原本也是無意昭世與傳世的。我們這里只選錄了嵌入文化理性深處,從特別的視角展示了他一生生命邏輯進程的那幾段。總之,選文篇目大抵都符合胡適在《什麼是文學》中說的“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動人”,“第三要美”。有這“三要件”,文章即有了生氣,有了生命,也有了傳世的價值。

    詩歌,我們這里選了二十五首。胡適是公認的“新詩老祖宗”,他的文學革命最早即是在新詩的嘗試上實施戰略爆破的。胡適一開始就把白話能不能寫詩作為新文化運動中對抗最尖銳而具義最沉重的前哨戰,我們從梁啟超忽而支持稱美、忽而改口否定,章士釗忽而舉手“投降”、忽而“反叛”出去的反復中,就可以看出白話新詩破土而出時艱難困窘的命運。當然,胡適的“嘗試”最後是大獲成功的。他1917年發表的《白話詩八首》和《白話詞四首》是中國現代第一批白話詩詞;他1918年發表的《老洛伯》是中國現代第一首白話譯詩;他的《嘗試集》1920年3月的出版(9月又出增訂二版)又是中國白話新詩的第一本集子。這幾個第一鑄成了他在中國白話新詩領域“開風氣”首創地位和實際上的宗師身份。1931年1月24日胡適讀了徐志摩、聞一多、陳夢家三人呈送他批評的詩歌後,大加嘆賞,忍不住宣布新詩嘗試進程的最終完成,畫上完美圓熟的句號。他在日記中說︰“新詩到此時可算是成立了。……他們此時的成績已超過我十四年前的最大期望了。我闢此荒地,自己不能努力種植……這幾年來,一班新詩人努力種植,遂成燦爛的園地。”這大抵也正是胡適領導中國詩歌範式轉型的文化意義之所在,他自己能不能種植並不重要。
     

    目錄

    前言 胡明
    詩歌
     送二兄入都
     睡美人歌
     沁園春‧誓詩
     窗上有所見口佔
     鴿子
     老鴉
     新婚雜詩
    “應該”
     威權
    “愛情與痛苦”
     我的兒子
     一顆遭劫的星
     一笑
     湖上
     夢與詩
     十一月二十四夜
     雙十節的鬼歌
     希望
     回向
     西湖
     秘魔崖月夜
     也是微雲
     三年不見他——十八年一月重到北大
     十月九夜在西山
     題在自己的照片上送給陳光甫
    藝文 雜感 論辯
     論短篇小說
     讀沈尹默的舊詩詞
     什麼是文學——答錢玄同
    讀書
    廬山游記
    差不多先生傳
    林琴南先生的白話詩
    追悼志摩
    《文史》的引子 
     談絕句的一封信
    “寧鳴而死,不默而生”——九百年前範仲淹爭自由的名言
     找書的快樂
     歸國雜感
     易卜生主義
     貞操問題
     不朽——我的宗教
     新生活——為《新生活》第一期做的
     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
     人生有何意義
     黃梨洲論學生運動
     漫游的感想
     愛國運動與求學
     今日教會教育的難關
     少年中國之精神
     北大哲學系畢業紀念贈言
     北京大學五十周年
     一個防身藥方的三味藥
     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
     三論問題與主義
     四論問題與主義——論輸入學理的方法
     杜威先生與中國
     新思潮的意義
     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
     名教
     我們走那條路
     信心與反省
     三論信心與反省
     寫在孔子誕辰紀念之後
     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
     充分世界化與全盤西化
     個人自由與社會進步——再談五四運動
     自由主義
    序跋 書信 日記
    《科學與人生觀》序
    《詞選》自序
    跋《白屋文話》
    《人權論集》序
    《四十自述》自序
    介紹我自己的思想
    《師門五年記》序
    俞平伯的《〈紅樓夢〉辨》
    《梁任公先生年譜長編初稿》序
     致郭沫若、郁達夫函
     致魯迅、周作人、陳源函
     致吳(日含)函
     致陳企霞函
     致吳世昌函
     致羅爾綱函(三札)
     致吳健雄函
     19141月25日日記(三則)
     1914年6月7日日記
     1915年5月2日日記
     1915年5月28日日記
     1915年10月30日日記(二則)
     1921年8月26日日記
     1921年8月30日日記
     1922年5月30日日記
     1923年10月13日日記
     1926年8月3日日記
     1926年8月20日日記
     1937年2月10日日記
     1950年12月20日日記

    2015年3月14日 星期六

    湯爾和(1878-1940),1926年贈詩胡適

    胡適及其友人, 1904-1948 (耿雲志) 最喜歡編號89的湯爾和的照片題詩四首



    十六年後,胡適湯爾和就此事在信中展開爭論。胡適主張把“公行為”和“私行為”分開:一方面認為公共人物(Public men)應該注意自己的行為,他們的私行為...


    湯爾和.張伯苓

    湯爾和(1878-1940),浙江杭州人。先後赴日本、德國習醫學,歸國任北京醫學專科學校校長。五四時期,在教育界甚活躍。後來當過教育部長。他很欣賞胡適的才華,但不...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湯爾和
    湯爾和(1878年-1940年) ,原名湯槱,字調鼐,醫學家、中國政治人物,浙江杭州人

    [ 編輯 ] 生平

    1903年日本留學,金澤醫學專門學校畢業後留學德國,得柏林大學醫學博士。1910年回中國,做了諮議局議員。
    1912年中華民國建國後,籌辦國立北京醫學專門學校,是首任校長。歷任中華民國教育部次長、總長,內務部總長、財政部總長等職。1929年得日本東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
    1937年12月14日,大日本帝國在北平成立傀儡政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湯爾和為議政委員長。1940年3月,汪精衛政權在南京成立,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湯爾和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委兼教育總署督辦。同年11月8日,湯爾和因肺癌北京病逝。

    湯爾和

    百科名片


    湯爾和
    湯爾和(1878-1940),原名調鼎,杭州人,政界人物。早年曾在杭州府中學堂就讀師範,1902年協助其師在滬創辦《新世界報》。留學日本,畢業於金澤醫專,其間被推為拒俄義勇隊臨時議長,加入同盟會。又遊德,獲柏林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歸國後任兩級師範校醫、北京醫專校長。1922年後,歷任教育總長、內務總長、財政總長。七七事變後投向日偽,​​任"議政委員會" 委員長等職。譯著有《生物學精義》、《近世婦人科學》、《診斷學》等。其去世後,周作人在其悼念會上致辭,表示深切哀悼。
    目錄
    簡介
    個人履歷
    個人作品
    湯爾和追悼會致詞
    展開

    簡介

    湯爾和,原名湯鼐,字調鼐,晚年號六松老人,七七事變後,成為漢奸,1878年生於浙江杭州。1900年,就讀於杭州養正書塾,師從陳黻宸,與馬敘倫同窗。1902年隨陳黻宸在上海創辦《新世界報》。

    個人履歷

    光明正途

    1903年,留學日本,就讀於成城學校,學習軍事。其間加入了同盟會。1903年(光緒二十九年四月初三日),五百餘名中國留學生集會於東京錦輝館,在聲討俄國侵略行徑之後,決議成立拒俄義勇隊。湯被推為拒俄義勇隊臨時隊長,和鈕永建歸國,謁北洋大臣袁世凱請纓,無果南歸。1904年,任浙江高等學堂音樂教員。1907年,再次留學日本,改學醫學,就讀於金澤醫學專門學校。後又留學德國柏林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學位。1910年回中國,任浙江高等學堂教務長兼校醫。並當選浙江諮議局諮議。同年創辦浙江病院,自任副院長兼內科醫師。1911年武昌起義後,代表浙江赴武昌,出席各省都督代表會議,12月14日,在南京的全體代表會議上(十五省,四十二人),被選為臨時議長。1912年,民國成立,任浙江都督府民政司僉事。同年10月,受政府的委託,在北京建立起中國第一所國立醫學校——北京醫學專門學校(北京醫科大學的前身)。並曾於1912年10月至1915年12月、1916年8月至1922年4月兩次出任該校校長。1915年,他創立中華民國醫藥學會,任會長。1917年,在中華醫學會第二次大會上被選為副會長。1920年湯爾和奉派赴歐洲考察醫學。1922年初回北京後,辭去了校長職務,潛心於醫學研究。1922年7月,任教育部次長,9月,教育總長王寵惠任總理,“ 好人政府 ”成立,王寵惠請他出任教育總長。1926年10月,任內務部總長,次年改任財政部總長兼鹽務署督辦。1929年3月再次赴日本留學,後獲日本帝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1930年後,歷任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公署參議、東北政務委員會委員。1931年九一八事變前後,曾代表張學良與日本朝野疏通,以緩和日本與張學良的矛盾。1933年為國民黨政府行政院駐北平政務整理委員會委員,參與與日本談判並簽訂《塘沽協定》。

    玉璧有瑕

    1935年被日本指定為冀察政務委員會委員。1937年盧溝橋事變時,湯爾和正在日本,聞訊急忙趕回北平。1937年10月,日本扶植漢奸籌建統一的華北偽政權,以王克敏、董康、湯爾和、朱深、王揖唐、齊燮元等為偽“政府籌備處”成員。12月14日,華北偽組織和偽“冀東防共自治政府”合併,在北平成立偽“ 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責任內閣設行政、議政、司法3個委員會,分掌行政、立法、司法權。以王克敏為行政委員會委員長,湯爾和為議政委員長,董康為司法委員長,以王克敏、王捐唐、江朝宗、齊燮元、朱深等為臨時政府委員。下設6部:行政部總長王克敏,治安部總長齊燮元,教育部總長湯爾和,賑濟部總長王揖唐,實業部總長王蔭泰,司法部總長朱深。

    其他

      1940年3月,汪精衛的偽政府在南京成立,北平偽“臨時政府”改稱華北政務委員會,湯爾和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常委兼教育總署督辦。當時他已患肺癌臥床不起,署務由偽教育總署署長方宗鰲代理。同年11月8日因肺癌病死於北平。

    個人作品

      1922年5月,蔡元培、王寵惠、羅文幹、湯爾和、李大釗、梁漱溟、陶知行、丁文江、高一涵、陶孟如(履恭)、王伯秋、胡適等十六人在《努力週報》發表《我們的政治主張》,以“好政府”為目標。1927年6月從事譯著。譯著有《組織學》、《生物學精義》、《精神病學》、《東省刮目論》、《滿鐵外交論》等。

    湯爾和追悼會致詞

    周作人今謹僭越地代表中國方面的評議員各位,略致蕪辭。中國方面大多數的評議員,能夠參加本夕這樣盛大的故湯先生追悼會,覺得光榮非常,尤其是我個人,今繼湯先生之後,在教育方面致其微力,此刻得列末席,覺得是個非常的奇緣,真有感慨無量之思。誠如適才平賀副會長所說,湯先生在今日中國,是個偉大的人物。他不僅是一位學者,一位大政治家,而且是一位非常的碩德者。本人雖自壯年即與相識,但是交遊卻並不甚頻繁。然而對於他的處處,卻時時敬慕。此時匆促,不容我將關於湯先生的所聞所見,一一報告,只得略述一點所感。五十年來,我國的知識階級,無不深知非以日本為模範去應付新時局不可。然而最近數年,卻為別一種文化思潮所推動,以致相互間發生了這次莫大的不幸。巍然逆立於滔滔的濁流之中者,在我中國,則非推故會長湯先生為第一人不可。因為雖說也並非沒有不拋棄了原來錯誤的信念的人,但大多陷於悲觀,敢於向著前面奮鬥努力的,則幾於絕無。事變以後,立刻堅決地主張非複興文教不可,不顧危險挺身而出的,只有湯先生一人而已。他而且痛切指摘時弊,重建文教正統,不僅招來國內的知識階級,而且博取得日本學界各方面的同情。於是才有了這個東亞文化協議會的成立,使三四十年以來不絕如縷的中日文化提攜事業重見復興。不待說,這意義深厚的協議會的成立,全仗了日本朝野識者的同情;但若無湯先生,這會也許便不能產生。然而如此具有未來性重要性的湯先生,去歲竟拋棄一切而長逝了,這對於中國真不能不說是一樁重大的損失。而可以來慰安我們這種悲哀的,則只有本會的評議員諸位了。今夕承平賀副會長以次日本方面各位評議員諸位,在這種意義之下,舉行這個深有意義的會合,中國方面的評議員全體感激莫名,恐怕九泉之下的湯先生也在感泣惟有請今後仍多賜援助,一如湯先生在世之時,使中國文教得以發大光揚。感激之餘,語辭錯亂,謹代表中國方面評議員表示謝意,獻此蕪詞。


    *****

    胡適的夫人江冬秀女士是未讀書、纏過腳的鄉間女人。胡適14歲時,其母為他訂這樁親事,直到他留學歸國後才完婚。此後兩人終生相守。許多人,特別是一些老輩的人,極以此婚事為胡適道德高尚的表徵。實則,胡適的感情生活是很複雜的。二三十年代,胡適盛名遠播,又風度翩翩,許許多多的女子苦苦追求過他,寫來許多神魂顛倒的情書。但有幸得到胡適的回應的,卻不多。從前,人們對此知之甚少。近些年,這方面的材料漸漸為人所發現,所注意。1926年1月,湯爾和給胡適一首贈詩,其中寫道:“牆花路柳競歡迎,一例傾心仰大名。若與隋園生並世,不知多少女門生。纏頭拼擲賣書錢,偶向人間作散仙。不料飛箋成鐵證,兩廊豬肉定無緣。”在詩中見到豬肉兩字,令人覺得有一點不搭。對於詩的最後兩句的解釋,至少有兩種版本一胡適的夫人江冬秀對丈夫生活上照顧得無微不至,居家院內的廊簷兩邊掛著不少江冬秀為胡適醃製的豬肉,作為胡適朋友的湯爾和走訪胡宅,肯定親眼看到過……1923年夏天,胡適去杭州西湖南山棲霞洞養病,意外地與表妹曹珮聲相遇。兩人朝夕相處,志趣相投,很快便墮入情網……後來胡適去上海,兩人又經常魚雁傳書,互訴衷情。不久,他們的風流韻事慢慢地傳開去,傳到了江冬秀耳中。等年底胡適回到北京,夫妻間爆發了激烈的爭吵。在一段時間裡,胡適便沒有好果子吃了,兩廊下的豬肉和他斷了緣分……

    湯詩的“兩廊豬肉定無緣”句,是在用清初大詩人朱彝尊的有關典故。朱年輕時也與妻妹馮壽常有婚外戀情,曾經寫過一首《風懷二百韻》的長詩,記下了這段讓他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經歷。據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記載,朱在晩 ​​​​ 年編纂《曝書亭集》時,許多人勸他刪去這首有玷清名的情詩。他反覆沉思,“欲刪未忍”,以至“繞幾迴旋,終夜不寐”,最終宣稱:寧拼兩廡冷豬肉,不刪《風懷二百韻》。所謂“兩廡冷豬肉”,就是湯詩“兩廊豬肉”的出典。按照封建禮制的規定,士人中有賢德者,死後牌位可以進入文廟,從祀於兩廡(廊)之下,分享供奉給孔子的豬肉。而德行有虧者就被取消這種資格。湯詩所以不用“廡”而用“廊”,是因為“廡”音武,仄聲,而此句第二字必須作平聲,才不得已改“廡”為“廊”的。胡適德行有虧,兩廊下的豬肉自然沒有他的緣分
    湯詩的“兩廊豬肉定無緣”句,是在用清初大詩人朱彝尊的有關典故。朱年輕時也與妻妹馮壽常有婚外戀情,曾經寫過一首《風懷二百韻》的長詩,記下了這段讓他刻骨銘心、終生難忘的經歷。據丁紹儀《聽秋聲館詞話》記載,朱在晩 ​​​​ 年編纂《曝書亭集》時,許多人勸他刪去這首有玷清名的情詩。他反覆沉思,“欲刪未忍”,以至“繞幾迴旋,終夜不寐”,最終宣稱:寧拼兩廡冷豬肉,不刪《風懷二百韻》。所謂“兩廡冷豬肉”,就是湯詩“兩廊豬肉”的出典。按照封建禮制的規定,士人中有賢德者,死後牌位可以進入文廟,從祀於兩廡(廊)之下,分享供奉給孔子的豬肉。而德行有虧者就被取消這種資格。湯詩所以不用“廡”而用“廊”,是因為“廡”音武,仄聲,而此句第二字必須作平聲,才不得已改“廡”為“廊”的。胡適德行有虧,兩廊下的豬肉自然沒有他的緣分

    2015年3月13日 星期五

    胡適: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殘虐狂(高全之)

    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序-------------------------------------------------- ------------------------------一《水滸》版本出現的小史這三百年來,大家都讀慣了金聖嘆的七十一回本《水滸傳》,很少人知道《水滸傳》的許多古本了。 《水滸傳》古本的研究只是這十年內的事。十年之中,居然有許多古本出現,這是最可喜的事。十年前(民國九年七月)我開始做“水滸傳考證”的時候,我只有金聖嘆的七十一回本和坊間通行而學者輕視的《徵四寇》。那時候我雖然參考了不少的旁證,我的許多結論都只可算是一些很大膽的假設,因為當時的證據實在太少了。 (《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81—146)但我的《水滸傳考證》引起了一些學者的注意,遂開了搜求《水滸傳》版本的風氣。我的《考證》出版後十四個月之內,我便收到了這些版本:(1)李卓吾批點《忠義水滸傳》百回本的第一回到第十回,日本岡島璞翻明刻本(1728 年刻)。(2)《忠義水滸傳》百回本的日文譯本,岡島璞譯(1907 年排印)。(3)《忠義水滸傳》百十五回本,與《三國志演義》合刻,名為《英雄譜》,坊間名為《漢宋奇書》(有熊飛的序,似初刻在崇禎末年)。(4)百二十四回本《水滸傳》(光緒己卯,即1879 年,人道堂藏版,有乾隆丙午年的序)。此外,我還知道兩種版本:(5)百十回本《忠義水滸傳》,也是與《三國志》合刻的《英雄譜》本(日本鈴木虎雄先生藏)。(6)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傳》明刻本(日本京都府立圖書館藏,有楊定見序)。這兩種我當時雖未見,卻蒙日本學者青木正兒先生把他們的回目和序例都抄錄了寄給我。我有了這六種版本作根據,遂又作了一篇《水滸傳後考》。 《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147—184)這是民國十年六月的事。民國十二年左右,我知道有三四部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出現,涵芬樓得了一部,我自己得了一部,還有別人收著這本子的。後來北京孔德學校收著一部精刻本,圖畫精緻可愛。民國十三年,李玄伯先生的侄兒興秋在北京冷攤上得著一部百回本《忠義水滸傳》。據玄伯說:(《重刊忠義水滸傳序》)觀其墨色紙色,的是明本。且第一冊圖上每有新安刻工姓名,尤足證明即郭英(適按:當作郭勳。)在嘉靖年間刻於新安者。明代《水滸》面目,遂得重睹。我不曾見著興秋先生的原本,但此書既名《忠義水滸傳》,似非郭武定的舊本,因為我們從百二十回本的發凡上知道“忠義”二字是李卓吾加上去的新安刻工姓名,算不得證據,因為近幾百年的刻圖工人,要算徽州工人為最精,至今還有刻墨印的專業。故我們只能認李先生的百回本是李卓吾的《忠義水滸傳》的一種本子。 (玄伯的本子沒有“引首”一段,只從張天師祈禳起,與日本翻刻的李卓吾本稍不同,不知是否偶闕這幾頁)玄伯先生於民國十四年把這部百回本標點排印出來,於是國中遂有百回本的重印本。 (北京錫拉胡同一號李宅發行,裝五冊,價二元七角)前年商務印書館把涵芬樓所藏的百二十回本《水滸傳》也排印出來,因為我的序遲遲不能交卷,遂延到今年方才出版。總計近年所出的《水滸傳》版本,共有下列各種:甲、七十一回本(金聖嘆本);乙、《徵四寇》本(亞東圖書館《水滸續集》本);丙、百十五回本(《英雄譜》本);丁、百十回本(《英雄譜》本。鈴木虎雄藏);戊、百二十四回本(胡適藏);己、李卓吾《忠義水滸傳》百回本;(1)李玄伯排印本;(2)日本岡島璞翻刻前二十回本;(3)日本岡島璞譯本。庚、《忠義水滸全書》百二十回本。二十年來關於《水滸傳》演變的考證十年前我研究《水滸傳》演變的歷史,得著一些假設的結論,大致如下:(1)南宋到元朝之間,民間有種種的宋江三十六人的故事。有《宣和遺事》和龔聖與的“三十六人讚”可證。(2)元朝有許多“水滸”故事,但沒有《水滸傳》。有許多元人雜劇可證。(3)明初有一部《水滸傳》出現,這部書還是很幼稚的。我們叫它作“原百回本《水滸傳》”。這部書也許是羅貫中作的。(4)明朝中葉,約當弘治正德時期,另有一種七十回本《水滸傳》出現。我假定這部書是用“原百回本”來重新改造過的,大致與現行的金聖嘆本相同。這部書也許是“施耐庵”作的,但“旋耐庵”似是改作《水滸傳》的託名。(5)到了明嘉靖朝,武定侯郭勳家里傳出一部定本《水滸傳》來,有新安刻本,共一百回,我們叫它作“百回郭本”。我假定這部書的前七十回全採“七十回本”;後三十回是刪改“原百回本”的後半部的。 “原百回本”後半有“徵田虎”和“徵王慶”的兩大部分,郭本都刪去了,卻加入“征遼國”一大段。據說舊本有“致語”,郭本也刪去了。據說郭本還把閻婆事“移置”一番。這幾點都是“百二十回本”的發凡裡指出的郭本與舊本的不同之點。 (郭本已不可得,我們只知道李卓吾的百回本)(6)明朝晚年有楊定見、袁無涯編刻的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出現。此本全採李卓吾百回本,而加入“徵田虎”、“徵王慶”兩大段。但這兩段都是改作之文,事實與回目皆與別本(《徵四寇》、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百二十四回本)絕不相同;王慶的故事改變更大。(7)到金聖嘆才有七十一回本出現,沒有招安和以後的事,卻多盧俊義的一場夢,其他各本都沒有這場夢。(8)七十一回本通行之後,百回本與其他各本都漸漸稀少,於是書坊中人把舊本《水滸傳》後半部印出單行,名為《徵四寇》。我認《徵四寇》是“原百回本”的後半,至少其中徵田虎、王慶的兩部分是“原百回本”留剩下來的。這是我九年十年前的見解的大致。當時《水滸》版本的研究還在草創的時期,最重要的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我都不曾見著,故我的結論不免有錯誤。最大的錯誤是我假定明朝中葉有一部七十回的《水滸傳》。 《胡適文存》初排本卷三,頁171—176)但我舉出的理由終不能叫大家心服;而我這一種假設卻影響到其餘的結論,使我對於《水滸傳》演變的歷史不能有徹底的了解。六七年來,修正我的主張的,有魯迅先生,李玄伯先生,俞平伯先生。魯迅先生的主張是:原本《水滸傳》今不可得。 ……現存之《水滸傳》,則所知者有六本,而最要者四。一曰一百十五回本《忠義水滸傳》,前署“東原羅貫中編輯”,明崇禎末與《三國演義》合刻為《英雄譜》,單行本未見。 ……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雖非原本,蓋近之矣。 ……又有一百十回之《忠義水滸傳》,亦《英雄譜》本。 ……別有一百二十四回之《水滸傳》,文詞脫略,往往難讀,亦此類。二曰一百回本《忠義水滸傳》,……武定侯郭勳家所傳之本,……今未見。別有本,亦一百回,有李贄序及批點,殆即出郭氏本,而改題為“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文辭乃大有增刪,幾乎改觀,除去惡詩,增益駢語,描寫亦愈入細微。如述林沖雪中行沽一節,即多於百十五回本者至一倍餘。三曰百二十回本《忠義水滸全書》,亦題“施耐庵集撰,羅貫中纂修”。 ……全書自首至受招安,事略全同百十五回本;破遼小異,且少詩詞,平田虎、王慶,則並事略亦異。而收方臘又悉同。文詞與百回本幾無別,特於字句稍有更定。 ……詩詞又較多,則為刊時增入。 ……發凡雲:“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於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是知《水滸》有古本百回,當時“既不可複見”;又有舊本,似百二十回,中有“四大寇”,蓋謂王、田、方及宋江,即柴進見於白屏風上御書者。郭氏本始破,其拘,削王、田而加遼國,成百回;《水滸全書》又增王、田,仍存遼國,復為百二十回。 ……然破遼故事,慮亦非始作於明。宋代外敵憑陵,國政弛廢,轉思草澤,蓋亦人情,故或造野語以自慰;復多異說,不能合符,於是後之小說既以取捨不同而分歧,所取者又以話本非一而違異。田虎、王慶在百回本與百二十回本,名同而文迥別,殆亦由此而已。惟其後討平方臘,則各本悉同,因疑在郭本所據舊本之前,當又有別本,即以平方臘接招安之後,如《宣和遺事》所記者,……然而證信尚缺,未能定也。總上五本觀之,知現存之《水滸傳》實有兩種:其一簡略,其一繁縟。胡應麟(《筆叢》四十一)雲:“餘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遊詞餘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不堪覆瓿。複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將永廢。”應麟所見本,今莫知如何。若百十五回簡本,則成就殆當先於繁本,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也。 ……四曰七十回本《水滸傳》。 ……為金人瑞字聖嘆所傳,自云得古本,止七十回,於宋江受天書之後,即以盧俊義夢全夥被縛於嵇叔夜終。 ……其書與百二十回本之前七十回無甚異,惟刊去駢語特多;百廿回本發凡有“舊本去詩詞之繁累”語,頗似聖嘆真得古本然文中有因刪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 ……《中國小說史略》,頁141—148)魯迅先生之說,很細密周到,我很佩服,故值得詳細徵引。他的主張,簡單說來,約有幾點:(1)《水滸》古本有兩種,其原百回本在晚明已不可複見,但還有一種百二十回的舊本,中有“四大寇”,謂王、田、方及宋江。(2)也許還有一種古本,招安之後即接敘徵方臘。(3)這些古本的真相已不可考,但百十五回本的文字“雖非原本,蓋近之矣”。(4)一百回的郭刻本與李卓吾本,刪田虎、王慶兩大段,而加遼國。文字大有增刪,幾乎改觀,描寫也更細密。(5)一百二十回本的文字,與百回本幾乎無分別,加入改作的田虎、王慶兩大段,仍保存征遼一大段。(6)總而言之,《水滸傳》有繁本與簡本兩大類:百十五回本,百十回本,與百二十四回本,屬於簡本;百回本與百二十回本,屬於繁本。明人胡應麟(生1551 年,死在1600 年以後。)以為簡本是後起的,是閩中坊賈刊落繁本的結果。魯迅先生則以為簡本近於古本,繁本是後人修改擴大的。(7)七十回本是金聖嘆依據百回本而截去後三十回的,為《水滸傳》最晚出的本子。俞平伯先生的《論〈水滸傳〉七十回古本的有無》(《小說月報》十九卷四號,頁505—508)即採用魯迅先生的主張,不承認有七十回古本。魯迅先生曾說:又簡本撰人止題羅貫中……比郭氏本出,始著耐庵,因疑施乃演為繁本者之託名,當是後起,非古本所有。平伯承認此說,列為下表:簡本百回羅貫中繁本百回施耐庵羅貫中金本七十一回施耐庵平伯又指出聖嘆七十一回本的特點,除掉偽作施耐庵序之外,只多了第七十一回的盧俊義的一場惡夢。平伯以為這一夢是聖嘆添入的。他說:依適之《後考》的說法,……是各本均無此夢也。適之以為聖嘆曾有的古本,豈不成為孤本乎?李玄伯先生(宗侗)重印百回本《水滸傳》時,作了一篇很有價值的《讀水滸記》,其中第一節是“《水滸》故事的演變”,很有獨到的見解。玄伯先生說,《水滸》故事的演變,可分四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先有口傳的故事,不久即變成筆記的《水滸》故事。這時期約當北宋末年以至南宋末年。玄伯說:這種傳說當然是沒有系統的,在京東的注意梁山泊,在京西的注意太行山,在兩浙的注意平方臘,並且各地還有他所喜愛的中心英雄。這還是《水滸》故事口傳的時期。這時期的經過不甚久,因為南宋時已經有了筆記的《水滸》故事了。玄伯引龔聖與的宋江三十六人讚序和《宣和遺事》為證。他說:但是那時的記載,……只是短篇的。這種本子現時固然逸失了,我卻有幾個間接的證據。(一)現在《水滸傳》內,常在一段大節目之後加一句“這個喚作……”,如……“這個喚做《智取生辰綱》”。大約以前有段短篇作品,喚作“《智取生辰綱》”,所以結成長篇以後,還留了這麼一句。(二)宋江等在梁山,忽然敘寫他們去打華州,似乎非常的無道理,但是我們要明白了初一步的《水滸》是短篇的,是無系統的,就可明白了這無道理的理由。上邊我說過,梁山左近有梁山的《水滸》故事,京西有京西的《水滸》故事。龔聖與的讚有四處“太行”字樣,足可證說宋江等起於京西的,在當時頗盛行。華州事即京西故事之一。後人想綜合京東京西各種為一長篇,想將宋江從京東搬到京西,只好牽出史進被陷,……以作線索了。玄伯又說:這些短篇《水滸》故事,是與元代的雜劇同時或稍前的。元曲的《水滸》劇即取材於這些篇。因為他們的傳說、作者、產地的不同,所以內容常異,雜劇內人物的性格也因取材的不同而不一致。第二個時期,約在元明之間,“許多的短篇筆記,連貫成了長篇,截成一回一回的,變作章回體的長篇《水滸》故事”。玄伯很大膽地假定當時至少有所謂“《水滸》四傳”:第一傳的事蹟,約等於百回本的第一回至第八十回所包含的,就是從誤走妖魔起,至招安止。第二傳是百回本的第八十回至第九十回,平遼一段。第三傳是百回本所無,徵田虎、王慶一段。第四傳是百回本第九十回至一百回,平方臘一段。為什麼說《水滸》四傳,而不說一傳呢?重要的理由是四傳內的事蹟互相衝突。在短篇的時候,各種故事的產生,地點不同,流傳不同,互相衝突的地方在所不免。如果當時就直接的成為一傳,……自應刪去沖突字句,前後照應。現在所以不如此者,恰因是經過四傳分立的階段,在合成一傳則衝突者,在四傳各身固不必皆衝突也。玄伯舉了幾條證據:第一條即是我十年前指出王進即是王慶的化身。 (《水滸傳考證》頁125,《後考》頁159—161)玄伯不信我的主張,他的解釋是“兩卷或者同一藍本”。第二條是我九年前指出智真和尚兩次送給魯智深的四句終身偈語,前後不同,我疑心前四句是七十回本所獨有。 (《後考》頁173—174)玄伯說:“以前大約相傳有智真長老贈四句言語的這回事,兩傳皆竊仿罷了”。第三條證據是前傳的蓼兒窪是梁山泊的一部分,而方臘傳裡卻把蓼兒窪認為楚州南門外的一塊地方。玄伯又說:即以文體而論,四傳亦不甚相同,且所用地名,亦多古今的分別,皆足證明各傳非一人一時之所集,更足證各傳集成時的先後。前傳及徵方臘傳,徵二寇傳較老,征遼傳次之。徵方臘傳所用宋代的地名最多。 ……前傳經後人修改處似較多。 ……第三時期,約在明代,“即將《水滸》長篇故事,或二傳,或三傳,或四傳,合成更長篇的《水滸傳》。百回本即合三傳(前傳,征遼,徵方臘。)而成,百二十回本即合四傳而成者。……因為他們是分開的,自成一段,所以合二傳,三傳,四傳,皆無不成”。第四時期,即清初以後,“田、王,征遼,方臘三傳皆被刪去,前傳亦被刪去七十一回以後的事蹟,加了盧俊義的一夢,變作現行的七十回本。這種變化,完全是獨出心裁。他雖假託古本,這個古本卻似並未存在過”。李玄伯先生之說,有很大膽的假設,有很細密的推論,我也很佩服,所以也詳細摘抄在這裡。三我的意見玄伯先生的四期說,我最贊成他的第一時期。他指出最初的《水滸》故事是短篇的,沒有系統的,不一致的,並且各地有各地最喜歡的英雄。玄伯是第一個人發現這種“地方性”,可以解決許多困難。元人雜劇裡的《水滸》故事,便是從這種有地方性的短篇來的。但玄伯說的第二時期,我卻不敢完全贊同。他假定最早的長篇《水滸》故事曾經過所謂“四傳”的過渡時期。他說:如果當時就直接的成為一傳,……自應刪去沖突字句,前後照應。 ……這個理由,我認為不充分。百回本是結合成一傳的了,前後並不衝突,衝突的字句都刪去了。百十五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也是結成一傳的,其中便有前後衝突的地方,如既有王進被高俅陷害,又有王慶被高俅陷害;既有高俅投奔柳世權,又有高俅投奔柳世雄。可見衝突字句的有無,全靠改編的人的本事高低,並不關曾否經過四傳的階段。況且四傳之說,本身就很難成立。第一傳從開篇說到招安,還可成一傳。第二傳單說征遼,第三傳單記徵田虎、王慶,第四傳單記徵方臘,似乎都不能單獨存在罷?如果真有這三傳,它們也不過是三種短篇與“《智取生辰綱》”、《大鬧江州》,有什麼分別?既是獨立的短篇,便應該屬於玄伯所謂第一時期,不應該別立所謂第二時期了。故“四傳”之說,我認為大可不必有,還不如魯迅先生的“話本不同”說,可以免除更多的困難。魯迅先生與玄伯都主張一種“多元的”說法。魯迅說:後之小說既以取捨不同而分歧,所取者又以話本不同而違異。這是說《水滸傳》原本有各種“話本不同”,他假定有百回古本,有述“四大寇”的百二十回本,又有招安之後直接平方臘之別本,又有破遼的故事,其來源也許在明以前。 ——這便是四種或三種長篇古本了。這種多元的長篇全傳說,似乎比玄伯的“四傳”說滿意得多。大概最早的長篇,頗近於魯迅先生假定的招安以後直接平方臘的本子,既無遼國,也無王慶、田虎。這個本子可叫做“X”本。玄伯先生也認為前傳與徵方臘傳用的地名最為近古。不但如此,征遼與徵田虎、王慶三次戰事​​都沒有損失一個水滸英雄,只有徵方臘一役損失過三分之二。這可見徵方臘一段成立在先,後人插入的部分若有陣亡的英雄,便須大大的改動原本了。為免除麻煩起見,插入的三大段只好保全一百零八人,一個不叫陣亡。這是一種證據。徵田虎、王慶時收的降將,如馬靈、喬道清之流,在徵方臘一役都用不著了。這也可見徵方臘一段是最早的,本來沒有這些人,故不能把他們安插進去。這又是一種證據。這個“X”本,也許就是羅貫中的原本。後來便有人誤讀《宣和遺事》裡的“三路之寇”一句話,硬加入田虎、王慶兩大段,便成了一種更長的本子,也許真有百二十回之多這個本子可叫做“Y”本。後來又有一種本子出來,沒有王慶、田虎兩大段,卻插入了征遼國的一大段。這個本子可叫做“Z”本。魯迅先生疑心征遼的故事起於明以前,也許在南宋時。玄伯先生則以為征遼的一傳最晚出。我想玄伯先生的話,似乎最近事實。這三種古本的回數,現在已不可考了。大概“X”本不足百回,“Y”本大概在百回以外,“Z”本大概不過百回。到了明朝嘉靖時代,武定侯郭勳家里傳出一部《水滸傳》,有新安刻本,有汪太函(道昆)的序,託名“天都外臣”。 (此據《野獲編》)汪道昆字伯玉,嘉靖二十六年(1547)進士,與王世貞齊名,是當時的一個大文學家。他是徽州人,此本又刻在徽州,也許汪道昆即是這個本子的編著者。當時武定侯郭勳喜歡刻書,故此書假託為郭家所傳。郭勳死在嘉靖二十八年(1549),也許此本刻出時,他已死了,故更容易假託。其時士大夫還不敢公然出名著作白話小說,故此本假託於“施耐庵”。這個本子,因為號稱郭勳所傳,故我們也稱為“郭本”。近見鄧之誠先生的《骨董瑣記》卷三有云:聞繆藝風丈雲:光緒初葉,曾以白金八兩得郭本於廠肆,書本闊大,至一尺五六寸,內赤髮鬼尚作尺八腿,雙槍將作一直撞雲。繆先生死後,他的藏書多流傳在外,但這部郭本《水滸傳》至今無人提及,不知流落在何方了。百二十回本的發凡說:郭武定本,即舊本,移置閻婆事甚善,其於寇中去王、田而加遼國,猶是小家照應之法,不知大手筆者正不爾爾。如本內王進開章而不復收繳,此所以異於諸小說,而為小說之聖也軟!又說:舊本去詩詞之煩蕪,……頗直截清明。又說:訂文音字,舊本亦具有功力,然淆訛舛駁處尚多。總以上所說,郭本可知之點如下:(1)王進開章,與今所見各本同。(2)移置閻婆事,不知如何移置法。(3)去王慶、田虎二段。(4)加遼國一段。(5)刪去詩詞。(6)有訂文音字之功。(7)據繆荃孫所見,書本闊大,其中雙槍將作一直撞,還保存《宣和遺事》的舊樣子;赤髮鬼作尺八腿,則和龔聖與《宋江三十六人讚》相同。我們關於郭本,所知不過如此。胡應麟說:餘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尚極足尋味。十數載來,為閩中坊賈刊落,止錄事實,中間遊詞餘韻神情寄寓處,一概刪之,遂不堪覆瓿。後數十年,無原本印證,此書將永廢。胡應麟生於一五五一年(據王世貞《石羊生傳》),當嘉靖三十年。他的死年不可考,他的文集(《少室山房類藁》,有《四庫全書》本,有《續金華叢書》本)裡無萬曆庚子(1600)以後的文字,他死時大概年約五十歲。他說的“二十年前所見《水滸傳》本”,當是他少年時,約當隆慶、萬曆之間,當西曆一五七二年左右。他所見的本子,正是新安刻的所謂郭本。他說那種本子“尚極足尋味”,中間多有“遊詞餘韻神情寄寓處”,更證以上文所引“王進開章”的話,我們可以斷定郭本的文字必定和李贄批點的《忠義水滸傳》百回本相差不遠。李贄(卓吾)死在萬曆三十年(1602),年七十六。今世所傳《忠義水滸傳》,大概出於李贄死後,因為他愛批點雜書,故坊賈翻刻《水滸傳》,也就借重這一位身死牢獄而名譽更大的名人。日本岡島璞翻刻的《忠義水滸傳》,有李贄的《讀忠義水滸傳序》一篇。此序雖收在《焚書》及《李氏文集》,但《焚書》與《文集》皆是李贄死後的輯本,不足為據。比如《三國演義》之有金聖嘆的“外書”,似是書坊選家的假託。若李氏批點本《水滸傳》出在一六○○年以前,胡應麟藏書最多,又很推崇《水滸傳》,不應該不見此本。故我疑心李氏批點本是一六○○年以後刻印的,大概去李氏之死不很久,約當一六○五年左右。大概郭本流傳不多,而閩中坊賈刪節的本子卻很盛行,當時文學家如胡應麟之流,都曾感覺惋惜,於是坊賈有翻刻郭本的必要,遂假託於李贄批點之本。試看岡島璞翻刻本所保存的李贄批語,與百二十回本的批語,差不多沒有一個字相同的。如第二回,兩本各有十幾條眉批,但只有一條相同。兩本同是所謂李贄批點本,而有這樣的大不同,故我們可以斷定兩本同是假託於李贄的。這種李氏百回本,大概是根據於郭本的,故我們可以從這種本子上推論郭本的性質。郭本似是用已有的“X”、“Y”、“Z”等本子來重新改造過的。 “X”本的事蹟大略,似乎全採用了。 “Y”的田虎、王慶兩大段,太幼稚了,太荒唐了,實在沒有採用的價值。但郭本的改作者卻看中了王慶被高俅陷害的一小段,所以他把這一段提出來,把王慶改作了王進,柳世雄改作了柳世權,把稱王割據的王慶改作了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的孝子,把一段無意識的故事改作了一段最悲哀動人又最深刻的《水滸》開篇。此外,王慶和田虎的兩大段便全刪去了。郭本雖根據“X”、“Y”等本子,但其中創作的成分必然很多。這位改作者(施耐庵或汪道昆)起手確想用全副精力作一部偉大的小說,很想放手做去,不受舊材料的拘束,故起手的四十回(從王進寫到大鬧江州),真是絕妙的文字。這四十回可以完全算是創作的文字,是《水滸傳》最精彩的部分。但作者到了四十回以後,氣力漸漸不佳了,漸漸地回到舊材料裡去,草草地把一百零八人都擠進來,草草地招安他們,草草地送他們出去征方臘。這些部分都遠不如前四十回的精彩了。七十回以下更潦草得厲害,把元曲里許多幼稚的《水滸》故事,如李逵喬坐衙,李逵負荊,燕青射雁等等,都穿插進去。拼來湊去,還湊不滿一百回。王慶、田虎兩段既全刪了,只好把“Z”本中篇幅較短的征遼國一段故事加進去。故郭本和所謂李卓吾批點的百回本《水滸傳》,是用“X”本事蹟的全部而大加改造,加上“Z”本的征遼故事,又加上從“Y”本借來重新改造過的王進與高俅的故事作為開端,但完全刪除了王慶、田虎兩大部分。但據胡應麟所說,十六世紀的晚年,閩中坊賈刻有刪節本的《水滸傳》。 (其說引見上文)鄧之誠先生《骨董瑣記》卷三引金壇王氏《小品》說:此書每回前各有楔子,今俱不傳。予見建陽書坊中所刻諸書,節縮紙板,求其易售,諸書多被刊削。此書亦建陽書坊翻刻時刪落者。每回前各有楔子,是不可能的事;此與周亮工《書影》所說“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引其首”,同是以訛傳訛,後文我另有討論。王彥泓所記建陽書坊刪削《水滸》事,可與胡應麟所記互相印證,同是當時人士的記載。此種刪節的《水滸傳》,我們現在所見的,有百十五回本,有百二十四回本,雖未見而知道的,有百十回本。這些本子都比李卓吾批點本簡略的多。魯迅先生稱這些本子為“簡本”,但他不信百十五回本就是胡應麟說的閩中坊賈刪節本。他以為百十五回簡本“文詞蹇拙,體制紛紜,中間詩歌亦多鄙俗,甚似草創初就,未加潤色者。雖非原本,蓋近之矣。”魯迅主張百十五回簡本的成就“殆當先於繁本”。他的理由是:“以其用字造句,與繁本每有差違,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也。”魯迅先生所舉的理由,頗不能使我心服。他論金聖嘆七十回本時,曾說:然文中有因刪去詩詞而語氣遂稍參差者,則所據殆仍是百回本耳。這可見“倘是刪存,無煩改作”之說不能完全成立。再試看我所得的百二十四回本,刪節更厲害了,但改作之處更多。如魯迅所引林沖雪中行沽的一段:在百回本(日本翻明本)有六百零一字(百二十回本同)在百十五回本有二百四十八字在百二十四回本只有一百四十一字可見百二十四回本是刪節最甚的本子,然而這個本子也有很分明的改作之處。如林沖在天王堂遇著酒生兒李小二,小二夫妻在酒店裡偷聽得陸虞候同管營差撥的陰謀,他們報告林沖,勸他注意,林沖因此帶了刀,每日上街去尋他的仇人,以後才是接管草料場的文章。這一大段在百回本和百二十回本里都有二千字之多,在百十五回本里也有一千一百多字。但在百二十四回本里,李小二夫妻同他們的酒店都沒有了。只說有一天,一個酒保來請管營與差撥吃酒,他們到了店裡,見兩個軍官打扮的人,自稱陸謙、富安,把高太尉的書信給管營與差撥看了,他們定下計策,分手而去。全文只有三百五十多個字。故若添上李小二夫妻的故事,須有一千一百到二千字;若刪了他們,改造一番,三百多字便夠用了。這可見刪節也往往正有改作的必要,故魯迅先生“刪存無煩改作”之說不能證明百十五回本之近於古本,也不能證明此種簡本成於百回繁本之先。俞平伯先生也主張此說,同一錯誤。今日市上最風行的每頁插圖的節本小說多種,專為小孩子和下流社會做的,俗名“畫書”。每頁上圖畫差不多佔全頁,圖畫上方印著四五十個字的本文,其中有《水滸傳》、《西遊記》、《薛仁貴征東》等等,刪節之處最多,有時因刪節上的需要,往往改動原文,以便刪節。看了這些本子,便知“刪存無煩改作”之說是不能成立的。故我主張,百十回本和百二十四回本等等簡本大概都是胡應麟所說的坊賈刪節本:其中從誤走妖魔到招安後征遼的部分,和後文徵方臘到卷末,都是刪節百回郭本的;其中間插入徵田虎、王慶的部分,是採用百回郭本以前的舊本(上文叫做“Y”本)的。加入這兩大段,又不曾刪去征遼一段,便不止百回了。故有百十回到百二十四回的參差。外面通行的《徵四寇》,即是從這些坊賈刪節本出來的。我從前認《徵四寇》是從“原百回本”出來的,那是我的誤解。四論百二十回本這種有田虎、王慶兩段的刪節本《水滸傳》,自然比那些精刻的郭本、李本流行更廣,於是一般讀者總覺得百回本少了田、王兩寇,像是一部不完全的《水滸傳》。所以不久便有百二十回本出現,即是現在商務印書館翻印的“出像評點《忠義水滸全書》”。因為大家感覺百回本的不完全,故這部書叫做“全書”。這部百二十回本又叫做“新鐫李氏藏本《忠義水滸全書》”,卷首有“楚人鳳里楊定見”的小引,自稱是“事卓吾先生”的,又說“先生歿而名益尊,道益廣,書益傳播,即片牘單詞留向人間者,靡不珍為瑤草,儼然欲傾宇內”。李贄死在萬曆三十年,此書之刻,當在崇禎初期,去明亡不很遠了。楊序又說,他在吳中,遇著袁無涯,遂取李贄“所批定《水滸傳》”付無涯。大概楊定見是改造百二十回本的人,袁無涯是出錢刻印這書的人,可惜都不可考了。此本有“發凡”十條,其中頗多可供考證的材料,故我在《水滸傳後考》裡,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裡,往往徵引“發凡”的話。但十年以來,新材料稍稍出現,可以證明“發凡”中的話有很不可信之處,如第六條說:古本有羅氏致語,相傳“燈花婆婆”等事,既不可複見;乃後人有因四大寇之拘而酌損之者,有嫌一百廿回之繁而淘汰之者,皆失。這些話,十年來我們都信以為真,故我同魯迅先生都信古本《水滸》有羅氏致語,有相傳“燈花婆婆”等事;魯迅又相信古本真有百二十回本。我現在看來,這些話都沒有多大根據,楊定見並不曾見“古本”,他說“古本”怎樣怎樣,大概都是信口開河,假託一個古本,作為他的百二十回改造本的根據而已。羅氏致語之說,除此本“發凡”之外,還有周亮工《書影》說的:故老傳聞,羅氏《水滸傳》一百回,各以妖異語冠其首嘉靖時,郭武定重刻其書,削其致語,獨存本傳。又《王氏小品》也說:此書每回前各有楔子,今俱不傳。這都是以訛傳訛的話。每回前各有妖異的致語,這是不可能的事。 《水滸傳》的前面有“洪太尉誤走妖魔”的一段,這便是《水滸傳》的“致語”。全書只有這一段“妖異語”的致語,別沒有什麼“燈花婆婆”等事。 “燈花婆婆”的故事乃是《平妖傳》的致語,其書現存,可以參證。這是因為《水滸傳》和《平妖傳》相傳都是羅貫中作的,兩書各有一段妖異的致語,後來有人記錯了,遂說“燈花婆婆”的故事是古本《水滸傳》的致語。後來的人更張大其詞,遂說一百回各有妖異的致語了。 (參看胡適《宋人話本八種序》頁1—4,又頁27—30)至於古本有百二十回之說,也是“托古改制”的話頭,不足憑信。大概古本不止一種,上文所考,“X”本無征遼及王、田二寇,必沒有一百回:“Y”本有王、田而無遼國,“Z”本有遼國而無王、田,大概至多不過在百回上下,都沒有百二十回之多。坊間的刪節本,始合王、田二寇與遼國為一書,文字被刪節了,事實卻增多了,故有超過百十回的本子。楊定見改造王、田二寇,文字增加不少,成為百二十回本,所以要假託古本有百二十回,以抬高其書;其實他所謂“古本”,不過是建陽書坊的刪節本罷了。百二十回本的大貢獻在於完全改造舊本的田虎、王慶兩大寇。原有的田虎、王慶兩部分是很幼稚的,我們看《徵四寇》或百十五回本,都可以知道這兩部分沒有文學的價值。郭本與李卓吾本都刪去這兩部分,大概是因為這些部分太不像樣了,不值得保存。況且王慶的故事,既然提出來改作了王進,後面若還保留王慶,重複矛盾的痕跡就太明顯了,所以更有刪除的必要。後來楊定見要想保留田虎、王慶兩大段,卻也感覺這兩段非大大地改作過,不能保存。於是楊定見便大膽把舊有的田虎、王慶兩段完全改作了。田虎一段,百十五回本和百二十回本的回目可以列為比較表如下:百十五回本(84)宿太尉保舉宋江盧俊義分兵征討(85)盛提轄舉義投降元仲良憤激出家(86)眾英雄大會唐斌百二十回本(91)宋公明兵渡黃河盧俊義賺城黑夜(92)振軍威小李廣神箭打蓋郡智多星密籌(93)李逵夢鬧天池舊本寫徵田虎一役,全無條理,只是無數瑣碎的戰陣而已。改本認定幾個關鍵的人物,如喬道清,孫安,瓊英郡主,用他們作中心,刪去了許多不相干的小戰陣,故比舊本精密的多多。舊本又有許多不近情理的地方,改本也都設法矯正了。試舉張清匹配瓊英的故事作例。舊本中此事也頗佔重要的地位,但張清所以去假投降者,不過是要打救被喬道清捉去的四將而已。改本看定張清、瓊英的故事可作為破田虎的關鍵,故在第九十三回即在李逵的夢裡說出神人授與的“要夷田虎族,須諧瓊矢鏃”十個字,又加入張清夢中被神人引去教授瓊英飛石的神話,這便是把這段姻緣提作田虎故事的中心部分了。這是一不同。舊本既說瓊英是烏利國舅的女兒,後文喬道清又說她是“田虎親妹”,這種矛盾是很明顯的。況且無論她是田虎的親妹或表妹,她的背叛田虎,總於她的人格有點損失,至於張清買通醫士,毒死她的父親,也未免太殘忍。改本認清了此二點,故不但說瓊英“原非鄔梨親生的”,並且說田虎是殺她的父母的仇人。這樣一來,瓊英的背叛,變成了替父母報仇,毒死鄔梨也只是報仇,瓊英的身份便抬高多了。這是二不同。舊本寫張清配合瓊英,完全是一種軍事策略,毫無情義可說。改本借安道全口中說出張清夢中見了瓊英,醒來“癡想成疾”,後來瓊英在陣上飛石連打宋將多人,張清聽說趕到陣前,要認那女先鋒,那邊她早已收兵回去了,張清只得“立馬悵望”。這很像受了當時風行的牡丹亭故事的影響,但也抬高張清的身份不少。這是三不同。這一個故事的改作,很可以表示楊定見改本用力的方向與成績。此外如喬道清,如孫安,性格描寫上都很有進步。田虎部下的將領中有王慶,有範全,都和下文王慶故事中的王慶、範全重複了,所以改本把這些人都刪去了。這些地方都是進步。王慶的故事改造更多。這是因為這裡的材料比較更容易改造。田虎一段,只有徵田虎的事,而沒有田虎本人的歷史。百十五回本敘田虎的歷史,只有寥寥一百個字。百二十回本稍稍擴大了一點,也只有四百二十字。王慶個人的故事,在百十五回裡,便佔有四回之多,足足有一萬三千多字。材料既多,改造也比較容易了。不但如此,上文我曾指出王慶故事的原本太像王進的故事了,這分明是百回本《水滸傳》的改造者(施耐庵?)把王慶的故事提出來,改成了《水滸傳》的開篇,剩下的糟粕便完全拋棄了。百二十回本的改造者也看到了這一點,故他要保存王慶的故事,便不能不根本改造這一大段的故事。原本的王慶故事的大綱如下:(1)高俅未遇時,流落在靈璧縣,曾受軍中都頭柳世雄的恩惠。(2)高俅做殿前太尉時,柳世雄已升指揮使,來見高俅。高俅要報他的大恩,叫八十萬禁軍教頭王慶把他該升補的總管之職讓給柳世雄。(3)高俅叫王慶比武時讓柳世雄一槍。王慶心中不願,比槍時把柳世雄的牙齒打落。(4)高俅懷恨,要替柳世雄報仇,親自到十三營點名,王慶遲到,訴說家中有香桌香爐飛動進門的怪事,他打碎香桌,閃了臂膊,贖藥調治,誤了點名。高俅判他捏造妖言,不遵節制,斥去官職,杖二十,刺配淮西李州牢城營安置。這是王慶故事的第一段,是他刺配淮西的原因。這段故事有幾點和王進故事相像:①兩個故事同說高俅貧賤時流落淮西;②高俅的恩人柳世雄,在王進故事裡作柳世權,明明是一個人;③王慶、王進同是八十萬禁軍教頭,明明是一個人的化身;④王慶、王進同因點名不到,得罪高俅。因為這些太相像之點,這兩個故事不能同時存在;故百回本索性把王慶故事刪了,故百二十回本決定把這個故事完全改作。這一段的改本的大綱是:(1)王慶不是八十萬禁軍教頭,只是開封府的一個副排軍,是一個賭錢宿娼的無賴。(2)王慶在艮嶽見著蔡攸的兒媳婦,是童貫的侄女,小名喚作嬌秀。他們彼此留情,就勾搭上了。(3)一日王慶醉後把嬌秀的事泄漏出去,風聲傳到童貫耳朵裡。童貫大怒,想尋罪過擺佈他。(4)他在家乘涼,一條板凳忽然四腳走動,走進門來。王慶喝聲:“奇怪!”一腳踢去,用力太猛,閃了脅肋,動彈不得。(5)王慶因腰痛誤了點名,被開封府府尹屈打成招,定了個捏造妖言,謀為不軌的死罪。後來童貫、蔡京怕外面的議論,教府尹速將王慶刺配遠惡軍州。於是王慶便被刺配到陝州牢城。這裡面高俅不見了,柳世雄也不見了,八十萬禁軍教頭換成了一個副排軍,於是舊本的困難都解決了。王慶故事的第二段,在舊本里,大略如下:(1)王慶在路上因盤費用盡,便在路口鎮使棒乞錢。遇著龔端,送他銀子作路費,並且給他介紹信,去投奔他的兄弟龔正。(2)他到四路鎮龔正店裡,龔正請眾鄰舍來,請王慶使一回棒,請眾人各幫一貫錢,共聚得五百貫錢。(3)不幸被黃達出來攔阻,要和王慶比棒,王慶贏了他,卻結下了冤仇。(4)王慶到了李州牢城,把五百貫錢上下使用,管營教他去管天王堂,每日燒香掃地。(5)王慶因比棒打傷了本州兵馬提轄張世開的妻弟龐元,結下了冤仇。張世開要替龐元報仇,把王慶調去當差,尋事叫他賠錢吃棒,預備要打他九百九十九棒。(6)王慶吃苦不過,把張世開打死,逃出李州,在吳太公莊上教武藝。又逃到龔正莊上,被黃達叫破,王慶把黃達打死,又逃到鎮陽城去投奔他的姨兄範全。(7)王慶在快活林使朴刀槍棒,打倒了段五虎,又打敗了段三娘,段三娘便嫁了他。(8)恰好龐元在本地做巡檢,王慶記念舊仇,把他殺了,同段三娘逃上紅桃山做強盜。(9)王慶故事中處處寫一個賣卦的金劍先生李傑,李傑邀了龔正弟兄來助王慶;王慶請他做軍師,定下制度,佔了秦州,王慶稱秦王。這段故事,人物太多,頭緒紛繁,描寫的技術也很幼稚。百二十回本的改作者決心把這個故事整理一番,遂變成了這個新樣子:(1)王慶刺配陝州,路過新安縣,打傷了使棒的龐元,結識了龔端、龔正弟兄。龔氏弟兄與黃達尋仇,王慶打傷了黃達,在龔家村住了十餘日,龔正送他到陝州,上下使用了銀錢,管營張世開把王慶發在單身房內,自在出入。(2)後來張世開忽然把他喚去做買辦,不但叫他天天賠錢,還時時尋事打他,前後計打了他三百餘棒。王慶後來在棒瘡醫生處打聽得張世開的小夫人便是龐元的姐姐,又知道張世開有意擺佈他,代龐元報仇。王慶夜間偷進管營內室,偷聽得張世開與龐元陰謀,要在棒下結果他的性命,一時怒起,遂殺了張、龐二人,越城逃走了。(3)他逃到房州,躲在表兄範全家中,用藥銷去了臉上的金印。有一天,段家莊的段氏弟兄接了個粉頭,搭戲台唱戲,王慶也去看熱鬧,在戲台下賭博,和段氏弟兄爭鬥,又打敗了段三娘。次日,段太公叫金劍先生李助去做媒,把段三娘嫁給他。成親之夜,忽有人報告,說新安縣的黃達打聽得王慶的踪跡,報告房州州尹,就要來捉人了。(4)李助給他們出主意,教他們反上房山去做強盜。後來他們打破房州,聲勢浩大,打破附近南豐荊南各地。王慶自稱楚王,在南豐城中建造宮殿,佔了八座軍州,做了草頭天子。這樣大改革,人物與事實雖然大致採用原本,而內容完全變了,地理也完全改變了,描寫也變細密了,事蹟與人物也集中了。百二十回本作序的楊定見自稱“楚人”,他知道河南、湖北、江西一帶的地理,故把王慶故事原本的地理完全改變了。舊本的王慶故事說王慶佔據“秦州”,稱“秦王”。書中可考的地名,如梁州,洮陽,秦州,皆在陝西、甘肅兩省。這便不是“淮西”了!楊定見是湖北人,故把王慶的區域改在河南西南,湖北全境,及江西的建昌一角。 (看本書百五回,頁47—48)所以王慶不能稱“秦王”了,便改成了“楚王”。舊本的賣卦李傑是洮西人,此本也改為“荊南李助”,這也是楊定見認同鄉的一證。原本中的地名,如“天王堂”,和林沖故事的天王堂重複了,如“快活林”和武松故事的快活林重複了,改本中都一概刪改了,這也算一種進步。改本把王慶早年故事集中在新安、陝州、房州三處,把龔端、龔正放在一處,把李傑的幾次賣卦刪成一次,把張世開和管營相公並作一個人,把龐元和張世開並在一塊被殺,把吳太公等等無關重要的人物都刪了。 ——這都是整理集中的本事,都勝於原本。原本的王慶故事顯然分作兩截:王慶得罪高俅以至稱王的歷史,自成一截。宋江征王慶的事,又自成一截。這兩截各不相謀,兩截中的人物也毫不相干,前截的人物如李傑,段氏兄妹,龔氏弟兄,皆不見於後截。這一點可證明李玄伯先生假定的短篇的《水滸》故事。大概王慶的歷史一截,只是一種短篇王慶故事,本沒有下文宋江征討的結局。這個王慶本是一條好漢,可以改作梁山上的一個弟兄,也可以改作《水滸》開篇而不上樑山的王進,也可以改作與宋江等人並立的一寇。後來舊本的一種便把他改作四寇之一,又硬添上宋江征王慶的一段事。百回本的作者便把他改作王進,開篇而不結束。百十五回等本把這兩種辦法併入一部《水滸傳》,便鬧出種種矛盾和不照應的笑話來了。楊定見看出了這裡面的種種短處,於是重新改作一番,把李助(李傑)、段二、段五、段三娘、龔端等人,都插入後截宋江征討的一段裡,使這個故事前後照應。這是百二十回本的大進步。至於描寫的進步,更是百二十回本遠勝舊本之處。百十五回本敘王慶的歷史只有一萬三千字;百二十回本把事蹟歸併集中了,而描寫卻更詳細了,故字數加至二萬字。試舉幾條例子。如李傑第一次賣卦,百十五回本只有一百六十個字的記載,百二十回本便加到八百字的描寫。其中有這樣細膩的文字:……王慶接了卦錢,對著炎炎的那輪紅日,彎腰唱喏;卻是疼痛,彎腰不下,好似那八九十歲老兒,硬著半揖半拱的兜了一兜,仰面立著禱告。 ……李助搖著一把竹骨折疊油紙扇。 ……王慶對著李助坐地,當不的那油紙扇兒的柿漆臭,把皂羅衫袖兒掩著鼻,聽他。 (百二回,頁12—13)又如寫定山堡段家莊的戲台下的情形:那時粉頭還未上台,台下的四面有三四十隻桌子,都有人圍擠著在那裡擲骰賭錢。那擲骰的名兒非止一端乃是六風兒,五麼子,火燎毛,朱窩兒。又有那攧錢的,蹲踞在地上,共有二十餘簇人。那攧錢的名兒也不止一端,乃是渾沌兒,三背兒,八叉兒。那些擲骰的在那裡呼麼喝六,攧錢的在那裡喚字叫背;或夾笑帶罵,或認真廝打。那輸了的,脫衣典裳,褫巾剝襪,也要去翻本。 ……那贏的,意氣揚揚,東擺西搖,南闖北踅的尋酒頭兒再做:身邊便袋裡,搭膊裡,衣袖裡,都是銀錢;到後來捉本算賬,原來贏不多;贏的都被把梢的,放囊的,佔了頭兒去。 ……(百四回,頁33)這樣細密的描寫,都是舊本的王慶故事裡沒有的。舊本於徵王慶的一段之中,忽然插入“宋公明夜遊玩景,吳學究帷幄談兵”一回,前半宋江和盧俊義,吳用,喬道清諸人各言其志,後半吳用背誦《武侯新書》,全是文言的,迂腐的可厭。百二十回本把這一回全刪去了。但征討王慶的戰事,無論如何徹底改造,總不見怎樣出色;不過比舊本稍勝而已。我在上文舉的這些例子,大概可以表示百二十回本的性質了。百二十回本的改作者,大概就是作序的楚人楊定見,他想把田虎、王慶兩部分提高,要使這兩段可以和其他的部分相稱,故極力修改田虎故事;又發憤改造王慶故事,避免了舊本里所有和百回本重複或矛盾之處,改正了地理上的錯誤,刪除了一切潦草的、幼稚的記載(如王慶與六國使臣比槍),提高了書中主要人物的性格(如張清、瓊英等),統一了本書對王慶一群人的見解(王慶在舊本里並不算小人,此本始放手把他寫成一個無賴。),並且抬高了人物描寫的技術。 ——這是百二十回本的用意和成績。但《水滸傳》的前半部實在太好了,其他的各部分都趕不上。最末的部分——平方臘班師以後——還有幾段很感動人的文字:如寫魯智深之死;燕青之去;宋江之死;徽宗之夢,都還有點文學的意味。百回本里的征遼一段,實在是百回本的最弱部分,毫沒有精彩。碣石天文以後,征遼以前,那一長段也無精彩。徵方臘的部分也不很高明。至於田虎、王慶兩大段,無論是舊本,或百二十回的改本,總不能叫人完全滿意。如果《水滸傳》單是一部通俗演義書,那麼,百二十回的改本已可算是很成功的了。但《水滸傳》在明朝晚年已成了文人共同欣賞讚歎的一部文學作品,故其中各部分的優劣,很容易引起文人的注意。後來刪削《水滸傳》七十回以下的人,即是最崇拜《水滸傳》的金聖嘆。聖嘆曾說:天下之文章無出《水滸》右者!他刪去《水滸》的後半部,正是因為他最愛《水滸》,所以不忍見《水滸》受“狗尾續貂”的恥辱。也許還有時代上的原因。我曾說:聖嘆生在流賊遍天下的時代,眼見張獻忠、李自成一班強盜流毒全國,故他覺得強盜是不可提倡的,是應該口誅筆伐的。 ……聖嘆又親見明末的流賊偽降官兵,後復叛去,遂不可收拾,所以他對於《宋史》侯蒙請赦宋江使討方臘的事,大不滿意,極力駁他,說他“一語有八失”;所以他又極力表章那沒有招安以後事的七十回本。 (《水滸傳考證》)金聖嘆的文學眼光能認識《水滸》七十回以下的文筆遠不如前半部,他的時代背景又使他不能贊成招安強盜的政策,所以他大膽地把七十回以下的文字全刪了,又加上盧俊義的一個夢,很明顯地教人知道強盜滅絕之後天下方得太平。這便是聖嘆的七十一回本產生的原因。聖嘆的辯才是無敵的,他的筆鋒是最能動人的。他在當日有才子之名,他的被殺又是當日震動全國的一件大慘案。他死後名譽更大,在小說批評界,他的權威直推翻了王世貞、李贄、鍾惺等等有名的批評家。那部假託“聖嘆外書”的《三國演義》尚且風行三百年之久,何況這部真正的聖嘆評本的七十回本《水滸傳》呢?無怪乎三百年來,我們只知道七十回本,而忘記了其他種種版本的存在了。我們很感謝李玄伯先生,使我們得見百回本的真相;我們現在也很感謝商務印書館,使許多讀者得見百二十回本的真相。我個人很感謝商務印書館要我作序,使我有機會把這十年來考證《水滸》的公案結一筆總賬。萬一將來還有真郭本出現的一天,我們對於《水滸傳》的歷史的種種假設的結論,就可以得著更有力的證實了。一九二九年六月二十三日《胡適文存三集》卷五

    ****

    殘虐狂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作品「通俗水滸傳豪傑」,圖為旱地忽律朱貴。(取材自網路)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作品「通俗水滸傳豪傑」,圖為旱地忽律朱貴。(取材自網路)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作品「通俗水滸傳豪傑」,圖為黑旋風李逵。(取材自網路)
    日本江戶時代末期浮世繪畫家歌川國芳作品「通俗水滸傳豪傑」,圖為黑旋風李逵。(取材自網路)
    《水滸傳》寫殘虐狂的故事,但是從來沒有鼓吹殘虐狂,所以文字自我約束,筆墨深淺似有準則。
    夏志清《中國古典小說》最早提及《水滸傳》的「殘虐狂」問題。(C.T.Hsia,The Classic Chinese Novel,A Critical Introducti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8,pp.96.)夏著的英文原字是sadism。我們沿用稍後會討論的孫述宇的中譯。殘虐意指行為殘忍虐待。殘虐狂是種變態心理,在他人遭暴而痛苦的時候得到快感。有這種心理的人可以長期重複殘虐的行為。
    夏志清沒有進一步舉例詳論殘虐狂。我們試做補充。「天殺星」李逵是殘虐狂擬人化的完美造型。證諸他在執刑殺死黃文炳儀式裡的表現,他樂於增加他人痛苦的態度是不容置疑的。
    李逵拿起尖刀,看著黃文炳笑道:「你這廝在蔡九知府後堂,且會說黃道黑,撥置害人,無中生有攛掇他。今日你要快死,老爺卻要你慢死!」便把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酒。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割了黃文炳。李逵方纔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紅頭領做醒酒湯。眾多好漢看割了黃文炳,都來草堂上與宋江賀喜。(第四十一回)
    在場觀禮的好漢事後向宋江「賀喜」的理由是復仇成功,不是慶祝殘虐狂的演出。團隊心態不允許他們對那嚴肅的儀式表示任何異議。我們沒有足夠的證據說他們是否同意殘虐狂。所以我們只專注於李逵足以證明那種變態心理在這個故事裡存在的事實。
    百廿回版本故事結尾非常注意處理好漢們的過世方式。宋江呈奏皇上的一百八人現況清單裡已有陣亡、病故、坐化等三個項目。之後還有毒死(如盧俊義,宋江)、自縊(如吳用,花榮)、自然死亡(如武松,戴宗,阮小七)等等。李逵的情形較複雜。宋江知道自己中了賊臣奸計藥酒,即將死亡,怕李逵在宋江死後造反,「壞了我梁山泊『替天行道』忠義之名。」所以誘使李逵也喝致命的酒。事後宋江據實告知李逵,後者從容接受殞滅。
    宋江冠冕堂皇的理由是歷史留名。然而我們可以解釋為作者知道必須為殘虐狂這個議題表態。由宋江毒死李逵,可以表示作者本身不支持、並要刻意撲滅殘虐狂。用上列其它死因送李逵出場都無法顯示那個意願的堅決。李逵長眠讓我們看到天殺星或殘虐狂的整個生命週期。李逵接受長眠的寧靜反應可以與吳用和花榮在宋江墳旁自縊相提並論。這個故事強調為知己者效忠的普世價值。
    胡適在百廿回本《忠義水滸傳》序文裡說那本書後半不如前半,但是後半部「有幾段很感動人的文字」:魯智深之死、燕青之去、宋江之死、徽宗之夢。(《胡適古典文學研究論集》,上海古籍,一九八八,頁八五五)現在我們知道李逵之死也增加了那後半部的重要。我們在百廿回版本,而非七十回版本(昔日所謂的標準讀本),才能看清殘虐狂議題的全程作業。由於這個作業的完成,我們可知殘虐狂絕非在說書傳統裡不知不覺地貿然出現的。至少我們可以說,在漫長說書傳統的末期,或是在把說書腳本編寫成長篇小說的過程裡,「作者」知道他需要為這個議題做個交代。
    當然這只是小說意義的詮釋而已。但是這個提法與孫述宇的水滸意見相關。
    孫述宇《水滸傳的來歷、心態與藝術》認為《水滸傳》故事情節時或兇殘,但是小說描述絕非殘虐,不能說作者和欣賞這些故事的人心中有「殘虐狂(所謂sadism)」。(台北時報文化,一九八三年,頁三四六~三四七)這是夏志清水滸論述的後續討論,也是個突破性的卓見。
    在眾多例證之中,孫述宇比較了《水滸傳》和《金瓶梅》武松殺嫂的文字,以證明前者小說藝術實非殘虐。(孫,頁三五三)細讀他的舉證以及相關論述,我們可梳理出這個較有規律可循的要則:《水滸傳》蓄意省略了遇難者在死亡之前的創傷和痛苦。我們可以根據那項簡則挑揀出更多例證。例如宋江的仇人黃文炳遭李逵慢慢活刮致死,開始刮肉之後、未死之前,黃文炳居然一聲不響,而且傷口、身體反應,都一字不提。再舉個例子。李逵在四柳村用斧砍下莊主狄太公女兒和王小二的頭。兩人已死,還要亂剁死屍。非常殘酷。可是沒有受難者身體反應或傷口的描述。
    另外一個書寫策略同樣有趣:盡量避免直接書寫進食人肉。孫述宇說「於是李逵把他的肉割下來一片片炙了吃」。(孫,頁三四八)然而如前節抄錄的引文所示,百廿回版《水滸傳》從來沒有直言在場的包括李逵在內的三十位好漢吞噬了黃文炳的肉。
    暗示的意思當然是他們(至少李逵)吃了人肉並且稍後喝了醒酒湯。否則李逵為何費事燒烤並且取心?黃文炳死後,跟隨宋江一起上梁山泊的好漢都列了名,加上宋江恰好三十位,應該就是稍早在場見證李逵活刮黃文炳的那群人。所以並非所有觀禮者都食人肉。在場的神行太保戴宗為了操作神行法術,需素食戒葷。這裡的關鍵是作者有意省略了吃吃喝喝的實際描述。
    這個慎重處理人肉吃食的態度大大支持了孫述宇那個小說藝術不事殘虐的論斷。形諸筆墨的例外倒是頗為著名:第四十三回李逵割下李鬼新鮮屍體的兩塊腿肉,洗淨,燒吃,直至飽腹才止。作者拒絕重複這種震撼效果。在許多其他類似的情況裡,儘管好漢們誇口要飢餐人肉或渴飲浸泡人心的醒酒湯,或者在暗示的意義上可能已經犯案,作者始終避免直描他們造次行事。這表明作者認為這種吃喝茲體重大,不敢掉以輕心。
    例子多不勝舉。第十一回,豹子頭林沖在朱貴的酒店裡要兩斤熟牛肉下酒。酒保端來牛肉及菜蔬。林沖只顧喝酒。稍後朱貴認出林沖身份,才坦承店裡平常殺有財帛的單客,「將精肉片為羓子,肥肉煎油點燈」。羓子指乾肉。所以林沖一直沒誤食人肉。值得注意朱貴「隨即安排魚肉,盤饌酒肴,到來相待」。這裡明言魚肉。所以次晨「吃了些肉食之類」,大概也非人肉。第廿七回武松在酒店裡治服母夜叉孫二娘之前沒進酒肉。書中防送公人非蠢即壞。這裡兩個防送的公人「拿起來便吃」,沒說是否吃了桌上的人肉包子。重點是武松沒上當。次回張青和孫二娘「宰殺雞鵝」招待。講明了肉的類別。第卅二回燕順的部屬俘獲宋江,揚言要剖他心肝做醒酒湯,大家吃新鮮人肉。宋江脫困之後那些誇口當然落空。第卅六回宋江和兩個防送公人在揭陽嶺酒店中計,吃了牛肉、喝了麻藥酒。李俊救醒三人之後,三人又吃了牛肉。作者沒說這個店裡以人肉冒充牛肉。所以不能確定他們是否誤食了人肉。
    《水滸傳》寫殘虐狂的故事,但是從來沒有鼓吹殘虐狂,所以文字自我約束,筆墨深淺似有準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