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之遊廬山三日,作日記數萬言,這一個"勤"字亦自不易。他說
.....此後須有一大改變才有新機: 要從一把女性當牛馬的文化轉成一男性自願為女性作牛馬的文化。適之說男人應盡力賺出錢來為女人打扮,我說這話太革命性了。....徐志摩日記1927/3月18
日期待考 有衝突
----此篇當背景小記
考据成癖 洞察趋势
----胡适与庐山
1928年4月7日,在上海光華大學任教授的胡適,帶著兒子祖望,與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部部長高夢旦、東南大學校長蔣維喬、光華大學教授沈昆三結伴來到廬山,下榻於胡金芳旅社(現雲天飯店)。
胡金芳旅社在當時是比較上檔次的旅社,胡適一行下榻的又是旅社中最漂亮的一棟別墅。這棟典型的英式別墅,嬌巧玲瓏,猶如一件藝術精品。別墅為石構一層,主立面由兩個六邊形亭子和一個陽台構成。屋頂由雙亭的兩個尖頂和一個四坡水組成,在兩個尖頂的中間位置,又豎立著一個極為精緻的石砌煙囪,使屋頂顯得極為豐富生動。雙亭和主間方窗的窗楣都裝飾著精美圖案,再加上陽台前一棵造型別緻的梅樹,使主立面充滿藝術的魅力。
胡適一行在這棟精美的別墅內住了三天,山上山下遍覽景點,有“考證癖”的胡適尤其註重各人文景觀。他來廬山時,隨身攜帶了清康熙七年由吳偉編撰的《廬山志》,在海會寺又買了康熙五十九年由毛德琦編撰的《廬山新志》,對廬山諸多古蹟詳盡考證。不管白天多麼勞累,晚上都要寫筆記,將收穫和疑點一一記錄下來。
胡適早就對廬山東林寺神往已久,來到廬山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來到東林寺參觀,東林寺是晉朝名僧慧遠所創建,他將佛教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糅合,使中國的士人和平民都樂於接受。慧遠在東林寺譯經、講經三十六年,最終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使佛教在中國成了與儒、道並舉共存的宗教。胡適對慧遠十分欽佩,對寺中的古蹟仔細觀摩,不時加以讚賞。
胡適對白鹿洞書院也贊不絕口,但卻譏笑明朝南康守王溱開山作洞、鑿一石鹿置洞中的舉止不明智,說他是“大笨伯”。因為白鹿洞四面環山,形成了一天然洞府,你真的去鑿個石洞,豈不把大自然的傑作變成了平庸的實指。胡適盛讚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我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胡適還對牯嶺別墅群頗有讚譽。他在美國留學多年,對西方的建築及風土人情十分了解,廬山遍布峰谷、洋溢著西方情調的別墅令他倍感驚奇和親切。當他在別墅聚集的黃金地段長衝河畔漫步時,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廬山已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籠罩下的“世外桃源”,而是中西方文化交匯、風土人情開放,文明、進步的樂土。這種狀況,在中國其他地方還很少見。
胡適早就從《四庫全書》中的一千餘條有關廬山的論述中,領略到“匡廬文明的播揚翻騰”,三天的實地考察,又使他切身感受到廬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其中,最能體現廬山文化精髓的要點是什麼呢? 4月10日晚,在胡金芳旅館的這棟漂亮別墅裡,胡適苦思冥想,從千頭萬緒中慢慢梳理,目光漸漸集中到東林寺、白鹿洞書院和牯嶺別墅群上。他敏銳地感到,這幾處人文景觀,在歷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它們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將會越來越被後人所認識和重視。胡適經過再三考慮,終於在當晚的筆記中寫下了重要的一段話:“廬山有三處史蹟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廬山之行,胡適頗感滿意,終於身體力行地感知了一回廬山。 “在山僅三日,成就萬言書”,廬山令他妙思泉湧,滔滔不絕。而他關於廬山“三處史蹟代表三大趨勢”的評價,也以包容宗教、理學、東西方文化的宏大氣韻奠定了廬山在中國宗教史、教育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促進了後人對廬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胡適1937年夏季還來過廬山,是應邀參加國民政府舉辦的商討抗日國事的“廬山談話會”,這次他住在仙岩旅館。在談話會上,他多次發言,主張積極對日作戰。曾有與會者寫打油詩調侃他:“溽暑匡廬勝會開,八方名士溯江來。吾家博士真堪道,慷慨陳詞又一回。”胡適也戲答一首云:“哪有貓兒不叫春?哪有蟬兒不鳴夏?哪有蛤蟆不夜鳴?哪有先生不說話?”這也算是胡適留在廬山的一段趣聞。2011
相關鏈接:
廬岳清話——胡適的《廬山遊記》
胡適的新風格的遊記出來,便務去古典的習氣,而表現著白話散文明了、平易的作風,也把他“不摹仿古人”的文學改良的口號落實到創作上。在這篇《廬山遊記》中,一座千古的匡廬給他寫來,不去循著古人登覽寄慨的舊格,指陳故史,也不深藏什麼典據,只是隨記著山行的零札,似無用心而遊山之樂卻久含在字句裡。體式的一新,使得讀而易解,文章面目、筆墨滋味,在千百年遊記中是首闢了蹊徑的。胡適以為,成功的文學“當以能普及最大多數之國人為一大能事”。明暢的文字、創異的文體最可顯示形式上的開新,文學革命當於此著眼。就是訪過匡廬的古蹟,下筆,亦不避俗字俗語而毋用典。書院和佛寺,為廬山文化的兩大宗,也正是胡先生在文章中最用力的地方。筆筆皆從淺處寫來,把中國書院的源流和禪家的大略說得簡要明白。不入艱深,在他這樣一位鴻儒看,自有道理。身臨風景,他的興味多在滿山滿谷的杜鵑花,深峽間的瀑布水。到了廬山這樣的勝處,憶古和追史都不可免。能以清簡而得要的文字述出,確屬好手段。胡先生寫白鹿洞書院一段,削繁葉而存茁幹,有平易素淡之美。若換一位有獺祭之癮的冬烘先生來寫,不知會佔去幾頁紙呢!文曰:“白鹿洞在歷史上佔一個特殊地位,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一個書院。南唐元中(937—942)建為廬山國學,置田聚徒,以李善道為洞主。宋初因置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三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為書院的四個祖宗。第二,因為朱子重建白鹿洞書院,明定學規,遂成後世幾百年'講學式'的書院的規模。宋末以至清初的書院皆屬於這一種。到乾隆以後,樸學之風氣已成,方才有一種新式的書院起來;阮元所創的詁經精舍、學海堂,可算是這種新式書院的代表。南宋的書院祀北宋週邵程諸先生;元明的書院祀程朱;晚明的書院多祀陽明;王學衰後,書院多祀程朱。乾嘉以後的書院乃不祀理學家而改祀許慎鄭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這兩大派書院的根本不同。”如宣講書院史略而要言不煩。這般概說,完全出諸平白的直敘,不發一點議論、不抒一點情在裡面,真見出胡先生在學問上的功夫。只這疏淡自然的幾筆就可詳明,何勞多費字句呢?這種學者式的敘寫狀態,偏重的是知識,而非世人習見的理與情,或是看似精彩的比喻和形容,很可以透出一種從容的風致。山中的萬杉寺、秀峰寺、歸宗寺,大約是胡先生在一日間游到的。古樟、廢址,同舊寺相關的人與史,在他這裡,雖博通,也只是略說而已,並無心糾纏,足見胡氏一番清幽的襟懷。倒是柴桑橋近處的淵明醉石和朱子的長跋,頗涉遐想。我那年過廬山時,未暇去馬回嶺尋訪陶潛故里,讀至此處,猶與數十年前的胡先生同感也。他說得對,“不如闕疑為止”。他在這裡的一句議論也發得妙:“陶淵明不肯折腰,為什麼卻愛那最會折腰的柳樹?”聊博一嘆。“晚上在歸宗寺過夜”這句話,成了文章的煞尾。有一點散淡,有一點幽寂,卻又是去遊這座佛山應抱的情致。唐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胡氏彷若入山的隱者,連文字也不落什麼跡象了,風概略近解綬歸田的陶翁。
摘自:《山水文心——與大師同遊》 馬力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胡金芳旅社在當時是比較上檔次的旅社,胡適一行下榻的又是旅社中最漂亮的一棟別墅。這棟典型的英式別墅,嬌巧玲瓏,猶如一件藝術精品。別墅為石構一層,主立面由兩個六邊形亭子和一個陽台構成。屋頂由雙亭的兩個尖頂和一個四坡水組成,在兩個尖頂的中間位置,又豎立著一個極為精緻的石砌煙囪,使屋頂顯得極為豐富生動。雙亭和主間方窗的窗楣都裝飾著精美圖案,再加上陽台前一棵造型別緻的梅樹,使主立面充滿藝術的魅力。
胡適一行在這棟精美的別墅內住了三天,山上山下遍覽景點,有“考證癖”的胡適尤其註重各人文景觀。他來廬山時,隨身攜帶了清康熙七年由吳偉編撰的《廬山志》,在海會寺又買了康熙五十九年由毛德琦編撰的《廬山新志》,對廬山諸多古蹟詳盡考證。不管白天多麼勞累,晚上都要寫筆記,將收穫和疑點一一記錄下來。
胡適早就對廬山東林寺神往已久,來到廬山的第二天,他就迫不及待地來到東林寺參觀,東林寺是晉朝名僧慧遠所創建,他將佛教內容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糅合,使中國的士人和平民都樂於接受。慧遠在東林寺譯經、講經三十六年,最終完成了佛教“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使佛教在中國成了與儒、道並舉共存的宗教。胡適對慧遠十分欽佩,對寺中的古蹟仔細觀摩,不時加以讚賞。
胡適對白鹿洞書院也贊不絕口,但卻譏笑明朝南康守王溱開山作洞、鑿一石鹿置洞中的舉止不明智,說他是“大笨伯”。因為白鹿洞四面環山,形成了一天然洞府,你真的去鑿個石洞,豈不把大自然的傑作變成了平庸的實指。胡適盛讚白鹿洞有兩個原因,一是“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書院,是我國書院的'四大祀宗'之一”;二是朱熹親定的《白鹿洞規》“簡要明白,遂成為後世七百年的教育宗旨。”
胡適還對牯嶺別墅群頗有讚譽。他在美國留學多年,對西方的建築及風土人情十分了解,廬山遍布峰谷、洋溢著西方情調的別墅令他倍感驚奇和親切。當他在別墅聚集的黃金地段長衝河畔漫步時,他的心靈受到了震撼,廬山已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籠罩下的“世外桃源”,而是中西方文化交匯、風土人情開放,文明、進步的樂土。這種狀況,在中國其他地方還很少見。
胡適早就從《四庫全書》中的一千餘條有關廬山的論述中,領略到“匡廬文明的播揚翻騰”,三天的實地考察,又使他切身感受到廬山文化的博大精深,這其中,最能體現廬山文化精髓的要點是什麼呢? 4月10日晚,在胡金芳旅館的這棟漂亮別墅裡,胡適苦思冥想,從千頭萬緒中慢慢梳理,目光漸漸集中到東林寺、白鹿洞書院和牯嶺別墅群上。他敏銳地感到,這幾處人文景觀,在歷史上應該佔有重要的位置,它們所代表的文化內涵將會越來越被後人所認識和重視。胡適經過再三考慮,終於在當晚的筆記中寫下了重要的一段話:“廬山有三處史蹟代表三大趨勢:(一)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二)白鹿洞,代表中國近代七百年的宋學大趨勢。(三)牯嶺,代表西方文化侵入中國的大趨勢。
廬山之行,胡適頗感滿意,終於身體力行地感知了一回廬山。 “在山僅三日,成就萬言書”,廬山令他妙思泉湧,滔滔不絕。而他關於廬山“三處史蹟代表三大趨勢”的評價,也以包容宗教、理學、東西方文化的宏大氣韻奠定了廬山在中國宗教史、教育史、文化史上的崇高地位,促進了後人對廬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胡適1937年夏季還來過廬山,是應邀參加國民政府舉辦的商討抗日國事的“廬山談話會”,這次他住在仙岩旅館。在談話會上,他多次發言,主張積極對日作戰。曾有與會者寫打油詩調侃他:“溽暑匡廬勝會開,八方名士溯江來。吾家博士真堪道,慷慨陳詞又一回。”胡適也戲答一首云:“哪有貓兒不叫春?哪有蟬兒不鳴夏?哪有蛤蟆不夜鳴?哪有先生不說話?”這也算是胡適留在廬山的一段趣聞。2011
Chiuyung Tai
胡適的政治白話詩。
1937年“七.七”蘆溝橋事變前後,蔣介石和汪精衛聯名邀請全國各界名流學者到江西廬山開談話會。7月11日談話會上,蔣、汪發言後,胡適慷慨激昂,發表了一通抗日救國演講。在座的胡健中聽後,即席賦詩一首:“溽暑匡廬盛會開,八方名士溯江來。吾家博士真豪健,慷慨陳辭又一回!”
言語中頗含戲謔之意。胡適也隨手寫了一首白話打油詩回贈:“哪有貓兒不叫春?
哪有蟬兒不鳴夏?哪有蛤蟆不夜鳴?哪有先生不說話?”四句反問,信手拈來,類比生動,饒有風趣。據說後來《中央日報》登出這首詩,蔣介石看了,也忍俊不禁。看來胡適也不無幽默。
相關鏈接:
廬岳清話——胡適的《廬山遊記》
胡適的新風格的遊記出來,便務去古典的習氣,而表現著白話散文明了、平易的作風,也把他“不摹仿古人”的文學改良的口號落實到創作上。在這篇《廬山遊記》中,一座千古的匡廬給他寫來,不去循著古人登覽寄慨的舊格,指陳故史,也不深藏什麼典據,只是隨記著山行的零札,似無用心而遊山之樂卻久含在字句裡。體式的一新,使得讀而易解,文章面目、筆墨滋味,在千百年遊記中是首闢了蹊徑的。胡適以為,成功的文學“當以能普及最大多數之國人為一大能事”。明暢的文字、創異的文體最可顯示形式上的開新,文學革命當於此著眼。就是訪過匡廬的古蹟,下筆,亦不避俗字俗語而毋用典。書院和佛寺,為廬山文化的兩大宗,也正是胡先生在文章中最用力的地方。筆筆皆從淺處寫來,把中國書院的源流和禪家的大略說得簡要明白。不入艱深,在他這樣一位鴻儒看,自有道理。身臨風景,他的興味多在滿山滿谷的杜鵑花,深峽間的瀑布水。到了廬山這樣的勝處,憶古和追史都不可免。能以清簡而得要的文字述出,確屬好手段。胡先生寫白鹿洞書院一段,削繁葉而存茁幹,有平易素淡之美。若換一位有獺祭之癮的冬烘先生來寫,不知會佔去幾頁紙呢!文曰:“白鹿洞在歷史上佔一個特殊地位,有兩個原因。第一,因為白鹿洞書院是最早的一個書院。南唐元中(937—942)建為廬山國學,置田聚徒,以李善道為洞主。宋初因置為書院,與睢陽石鼓岳麓三書院並稱為'四大書院',為書院的四個祖宗。第二,因為朱子重建白鹿洞書院,明定學規,遂成後世幾百年'講學式'的書院的規模。宋末以至清初的書院皆屬於這一種。到乾隆以後,樸學之風氣已成,方才有一種新式的書院起來;阮元所創的詁經精舍、學海堂,可算是這種新式書院的代表。南宋的書院祀北宋週邵程諸先生;元明的書院祀程朱;晚明的書院多祀陽明;王學衰後,書院多祀程朱。乾嘉以後的書院乃不祀理學家而改祀許慎鄭玄等。所祀的不同便是這兩大派書院的根本不同。”如宣講書院史略而要言不煩。這般概說,完全出諸平白的直敘,不發一點議論、不抒一點情在裡面,真見出胡先生在學問上的功夫。只這疏淡自然的幾筆就可詳明,何勞多費字句呢?這種學者式的敘寫狀態,偏重的是知識,而非世人習見的理與情,或是看似精彩的比喻和形容,很可以透出一種從容的風致。山中的萬杉寺、秀峰寺、歸宗寺,大約是胡先生在一日間游到的。古樟、廢址,同舊寺相關的人與史,在他這裡,雖博通,也只是略說而已,並無心糾纏,足見胡氏一番清幽的襟懷。倒是柴桑橋近處的淵明醉石和朱子的長跋,頗涉遐想。我那年過廬山時,未暇去馬回嶺尋訪陶潛故里,讀至此處,猶與數十年前的胡先生同感也。他說得對,“不如闕疑為止”。他在這裡的一句議論也發得妙:“陶淵明不肯折腰,為什麼卻愛那最會折腰的柳樹?”聊博一嘆。“晚上在歸宗寺過夜”這句話,成了文章的煞尾。有一點散淡,有一點幽寂,卻又是去遊這座佛山應抱的情致。唐詩:“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胡氏彷若入山的隱者,連文字也不落什麼跡象了,風概略近解綬歸田的陶翁。
摘自:《山水文心——與大師同遊》 馬力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