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1日 星期四

李易安1132 年 52歲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露花倒影柳三变,桂子飘香张九成。
 (胡適日記 1934/1/3李易安)  ---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胡適說她在1132年已52歲.顯然與現在的通用資訊不同:

李清照,南宋女词人,生于神宗元丰七年二月初五日(公元1084年3月13日),卒于高宗绍兴二十五年四月初十日(公元1155年5月12日),济南章丘(今山东济南)人。



柳三变〕柳永初名柳三变,北宋早期著名词人,李清照曾评其词"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豆协音律,而词语尘下。"(《词论》)
  〔桂子飘香张九成〕张九成,字子韶。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年)三月, 赵构策试诸路类试奏名进士于讲殿,以张九成为第一。张九成对策中有"澄江泻练,夜桂飘香"之话。

胡適首次給蔣介石寫信1934.4.4


1940年4月,新生活運動如火如荼推行時,胡適託人帶給蔣介石一封信,內容為"......明定自己的職權,不得越權侵官,用全力專做自己權限以內的事。......",並批評蔣"名為總攬萬機,實則自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之。“(見張宏杰著"中國國民性演變歷程",湖南出版)。.......*
新華網有篇"胡適與蔣介石的交誼"可參考 網路上可找到胡適日記1934.4.4以及1934.4.10都記此事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

* 唐光華: 謝謝Hangching兄。張宏杰先生在書中十分推崇胡適的漸進改良主義,對魯迅的激進革命主張頗為保留。


胡適在A.C.Graham二部著作

這本書的謝辭有新竹清華語言所........Disputers of the Tao: philosophical argument in ancient China (La Salle, Illinois: Open Court, 1989) [trans. into Chinese by Zhang Haiyan "Lun dao zhe: Zhongguo gudai zhexue lun bian", Beijing: Zhongguo shehui kexue chubanshe, 2003) 论道者 : 中囯古代哲学論辩 / 葛瑞漢(A.C.Graham)著 ; 张海晏译 北京 : 中国社{212154}科学, 2003 這本書2013年有新版.不過"人名索引仍沒"胡適"和"梅貽寶"等人. 
 
 
  • Later Mohist Logic (reprint - Hong Kong: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3)Later Mohist Logic, Ethics and Science by A. C. Graham (Feb 4, 2004)  (Hong Kong and London, 1979)
  • 此書中的胡適 讀者可從Amazon 的全文索引中知之.....
  • Divisions in early Mohism reflected in the core chapters of Mo-tzu (Singapor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1985)
 
 
 
 
 
 
 
 
 

2013年10月28日 星期一

《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總目錄(未全) 《胡適書信集》

 英文界偶爾會用書信集作為傳記  《某某人A Life in Letters 》


 《胡適書信集》4冊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

 《胡適秘藏書信選》台北遠景198?


*****
《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黄山书社1994年)总目 似乎未全

根據第一冊總目製作,為存原貌,原目錄之錯誤未糾正(如蔡元培信西十二通,顯為四十二通之類)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總目錄第一冊加※者為編者擬題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一)※自述治水經注案緣起及論述片斷(各部份不相連屬)總論一百年來許多學者審判水經注疑案的方法的大錯誤為水經注案爭曲直乎?抑為朱子報仇乎? (一九四六年十月)(原署民國二十五年十月。疑為筆誤,似應為民國三十五年十月。)※述水經注案草稿官本水經注提要的文字責任與文字意義(一九四五年八月一日)下篇:試猜猜這篇提要裹的兩句謎語(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清高宗題水經註六韻的月日及附件(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後記:清高宗題水經注詩的月日—猜謎後的猜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清高宗誤駁酈道元的濡水篇—官本水經注“另辦”的一倜原因(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大錯的早期短文三篇(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日;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八日;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六日)無題殘稿一件試用張桷舉出的“初刻未修本”諸例來校各本(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五日)四庫全書的三部水經注校上年月(一九四四年五月九日)讀四庫全書紀事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第二冊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二)試判斷直隸河渠書與畿輔安灛志的案子(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一日)全校水經注辨偽(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抄稿)後記(一)(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二日)後記(二)(-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全氏七校水經注辨偽(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二十四日,中有殘訣)考所謂全祖望校本水經注偽“全校本”作偽之證王梓材偽造全校水經注的織證偽全校本誣告朱之臣(一九四七年四月八日)偽全校本假託宋本而留下作偽的鐵證(一九四七年四月十日)偽全校本所謂“孫潛校”(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一日)偽全校本裏的渭水篇脫葉第三冊加※者為編者擬題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三)章實齋讀全謝山全集(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六日)趙氏水經注釋初刻本與四庫本異同考(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跋芝加哥大學藏的趙氏水經注釋(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五日)用丁山所舉“初刻本”例子校趙書各本(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趙東潛書校刻者不免妄改妄增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五日記岑鈔趙書四庫本的闕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記岑鈔本趙氏書“庫”本的闕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以上兩稿寫於同一天,內容相同,但提法略有不同,並存於此。跋岑氏懼盈齋鈔四庫本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葛思德藏書庫藏本,抄稿跋章壽康刻本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葛以德藏書庫,藏本抄稿)跋芝加哥大學藏的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六年四月二日。手稿影印件)跋國會圖書館藏的乾隆五十九年重刻本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抄稿)趙一清的生卒年(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東潛詩稿目次(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記哈佛大學藏的水經注所過錄的戴東原校改殘本(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手稿影印件)跋哈佛大學藏的過錄戴束原校水經往殘本(下)(一九四四年一月四日)再跋哈佛本水經注過錄戴校殘本(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四日,手稿影印件)戴震校水經注所引歸有光本(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戴震水經注官本校語內所引的書目(以校語中明舉書名者爲限,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三日)跋戴校水經注引書目併推論戴氏治水經注的方法(未完稿)戴校本河水注文引管子一節(一九四四年一月四日)戴震對江永的始終敬禮(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四日)再記東原對江慎修的敬禮(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九日)張穆說東原譚言其師(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長安橫門,漢人叫做光門(為戴東原“橫被四表說”添一證,併進一解)(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三日)東原在四庫館的經過年表(一九四四年)※記戴震愛日樓定本《水經注》的《附考》殘稿楊守敬審判全趙戴三家水經注的錯誤① 守敬所舉“戴襲趙”的十三證(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四日)②楊守敬所舉“戴襲全”之證二條(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③楊守敬糊塗判案的一例(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④翟員(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八日)⑤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七日)批評楊守敬審判水經注疑案的考證方法駁楊守敬“趙戴未見朱箋原木”的妄說(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八日)楊守敬推論水經注的宋本與大典本(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二日)孟森先生與戴趙兩家水經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第四冊加※者為編者擬題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四)跋項絪刻本水經注(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手稿影印件)再記項絪本(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三跋項絪本(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記何焯的水經校本(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九日)記沈大成的水經校本(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跋段玉裁《經韻樓集》(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四日)跋江安傅氏藏的宋本水經注卷十八第二葉影本(一九四四年六月三十日)跋鄭德坤的水經注引得(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六日)
附裘開明致胡適信(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四日)記熊會貞的“補疏水經注疏遺言”(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日)洛水篇校增的“山海經曰”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記全氏五校水經注本(未完稿)鍾惺的水經注鈔六卷(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六日)後記(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 三注抄序
裘開明致胡適信又記(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跋哥侖比亞大學所藏朱謀[土韋]《水經注箋》(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手稿影印件)
附朱謀[土韋]的《水鏗注箋》的版本記朱逷先家​​鈔本《水經注》(未完草稿,前面的八頁顯然是預備寫此文的隨手札記,後十二頁是正文,但未寫完)。吳琯刻《水經注》(未完稿)四庫全書的夏侯陽算經三卷提要
(一)永樂大典本
(二)跋(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八日)無題(一九四八年十月九日)
附致蔣慰堂、趙士卿兩先生書(抄稿)無題無題剳記(似是一篇寫作的提綱)無題剳記(原裝訂成冊的活頁,共七十四頁)李友棠(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永樂大典避諱“棣”字(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六日)範巨卿塚上的“名件”(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丁聲樹致胡適信(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無題(共七頁,共中第一與第二頁間似有缺頁)記金文淳(似未完稿)林頤山※水經注案第九證(其申抄稿四頁)※研究水經注的各種本子(殘稿)野母驚抃——跋趙氏硃墨校本《水經注箋》(一九四六年一月六日)無題無題無題※手抄資料兩種
附王重民所抄資料及胡適跋語一九四四年五月八日※有胡適校記的《水經注》資料抄件兩種校記岑仲勉《水經注卷一箋校》(影印稿)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與朱本項本戴本《水經注》分卷對照表(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日)《水經注》版本目錄(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七日)《水經注》本子簡目所用《水經注》版本表《水經注》全氏趙氏戴氏三家校本公案的有關文件目錄※自擬的幾種目錄(四件)



 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總目錄
第一冊加※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一)
※自述治水經注案緣起及論述片斷(各部份不相連屬)
總論一百年來許多學者審判水經注疑案的方法的大錯誤
為水經注案爭曲直乎?抑為朱子報仇乎?(一九四六年十月)(原署民國二十五年十月。疑為筆誤,似應為民國三十五年十月。)
※述水經注案草稿
官本水經注提要的文字責任與文字意義(一九四五年八月一日)
下篇:試猜猜這篇提要裹的兩句謎語(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清高宗題水經注六韻的月日及附件(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
後記:清高宗題水經注詩的月日—猜謎後的猜謎(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五日)
清高宗誤駁酈道元的濡水篇—官本水經注“另辦”的一倜原因(一九四六年一月十日)
大錯的早期短文三篇(一九四三年十二月二日;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八日;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六日)
無題殘稿一件
試用張桷舉出的“初刻未修本”諸例來校各本(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五日)
四庫全書的三部水經注校上年月(一九四四年五月九日)
讀四庫全書紀事詩(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九日)
第二冊
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二)
試判斷直隸河渠書與畿輔安灛志的案子(一九四八年八月十一日)
全校水經注辨偽(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三日,抄稿)
後記(一)(一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二日)
後記(二)(-九四四年三月二十三日)
全氏七校水經注辨偽(一九四四年三月十二日至七月二十四日,中有殘訣)
考所謂全祖望校本水經注
偽“全校本”作偽之證
王梓材偽造全校水經注的織證
偽全校本誣告朱之臣(一九四七年四月八日)
偽全校本假托宋本而留下作偽的鐵證(一九四七年四月十日)
偽全校本所謂“孫潛校”(一九四七年四月十一日)
偽全校本裏的渭水篇脫葉
第三冊加※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三)
章實齋讀全謝山全集(一九四四年一月十六日)
趙氏水經注釋初刻本與四庫本異同考(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跋芝加哥大學藏的趙氏水經注釋(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五日)
用丁山所舉“初刻本”例子校趙書各本(一九四四年四月十七日)
趙東潛書校刻者不免妄改妄增一九四四年六月二十五日
記岑鈔趙書四庫本的闕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記岑鈔本趙氏書“庫”本的闕葉(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以上兩稿寫于同一天,內容相同,但提法略有不同,並存于此。
跋岑氏懼盈齋鈔四庫本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葛思德藏書庫藏本,抄稿
跋章壽康刻本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葛以德藏書庫,藏本抄稿)
跋芝加哥大學藏的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六年四月二日。手稿影印件)
跋國會圖書館藏的乾隆五十九年重刻本趙一清水經注釋(一九四六年四月四日,抄稿)
趙一清的生卒年(一九四四年九月五日)
東潛詩稿目次(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
記哈佛大學藏的水經注所過錄的戴東原校改殘本(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三日,手稿影印件)
跋哈佛大學藏的過錄戴束原校水經往殘本(下)(一九四四年一月四日)
再跋哈佛本水經注過錄戴校殘本(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四日,手稿影印件)
戴震校水經注所引歸有光本(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一日)
戴震水經注官本校語內所引的書目(以校語中明舉書名者爲限,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三日)
跋戴校水經注引書目併推論戴氏治水經注的方法(未完稿)
戴校本河水注文引管子一節(一九四四年一月四日)
戴震對江永的始終敬禮(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四日)
再記東原對江慎修的敬禮(一九四四年一月十九日)
張穆說東原譚言其師(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
長安橫門,漢人叫做光門(為戴東原“橫被四表說”添一證,併進一解)(一九四四年二月十三日)
東原在四庫館的經過年表(一九四四年)
※記戴震愛日樓定本《水經注》的《附考》殘稿
楊守敬審判全趙戴三家水經注的錯誤
① 守敬所舉“戴襲趙”的十三證(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四日)
②楊守敬所舉“戴襲全”之證二條(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九日)
③楊守敬糊塗判案的一例(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五日)
④翟員(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八日)
⑤天水始昌縣,故城西也(一九四四年九月二十七日)
批評楊守敬審判水經注疑案的考證方法
駁楊守敬“趙戴未見朱箋原木”的妄說(一九四四年一月二十八日)
楊守敬推論水經注的宋本與大典本(一九四六年一月二十二日)
孟森先生與戴趙兩家水經注(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四冊加※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水經注考證稿(四)
跋項絪刻本水經注(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手稿影印件)
再記項絪本(一九四四年二月二十三日)
三跋項絪本(一九四五年七月九日)
記何焯的水經校本(一九四四年五月十九日)
記沈大成的水經校本(一九四四年五月二十一日)
跋段玉裁《經韻樓集》(一九四四年六月十四日)
跋江安傅氏藏的宋本水經注卷十八第二葉影本(一九四四年六月三十日)
跋鄭德坤的水經注引得(一九四四年七月十六日)
  附  裘開明致胡適信(一九四四年八月二十四日)
記熊會貞的“補疏水經注疏遺言”(一九四四年十二月十日)
洛水篇校增的“山海經曰”一九四五年十一月二十四日
※記全氏五校水經注本(未完稿)
鍾惺的水經注鈔六卷(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後記(一九四五年九月二十六日)
  附  三注抄序
      裘開明致胡適信
又記(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一日)
跋哥侖比亞大學所藏朱謀??《水經注箋》(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手稿影印件)
  附朱謀??的《水鏗注箋》的版本
記朱逷先家鈔本《水經注》(未完草稿,前面的八页顯然是預備寫此文的隨手札記,後十二頁是正文,但未寫完)。
吳琯刻《水經注》(未完稿)
四庫全書的夏侯陽算經三卷提要
  (一)永樂大典本
  (二)跋(一九四六年二月十八日)
無題(一九四八年十月九日)
  附  致蔣慰堂、趙士卿兩先生書(抄稿)
無題
無題剳記(似是一篇寫作的提綱)
無題剳記(原裝訂成冊的活頁,共七十四頁)
李友棠(一九四五年八月三十日)
永樂大典避諱“棣”字(一九四五年九月十六日)
范巨卿冢上的“名件”(一九四五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附  丁聲樹致胡適信(一九四六年一月七日)
無題(共七頁,共中第一與第二頁間似有缺頁)
記金文淳(似未完稿)
林頤山
※水經注案第九證(其申抄稿四頁)
※研究水經注的各種本子(殘稿)
野母驚抃——跋趙氏硃墨校本《水經注箋》(一九四六年一月六日)
無題
無題
無題
※手抄資料兩種
  附  王重民所抄資料及胡適跋語一九四四年五月八日
※有胡適校記的《水經注》資料抄件兩種
校記岑仲勉《水經注卷一箋校》(影印稿)
永樂大典本《水經注》與朱本項本戴本《水經注》分卷對照表(一九四三年十二月十日)
《水經注》版本目錄(一九四六年六月十七日)
《水經注》本子簡目
所用《水經注》版本表
《水經注》全氏趙氏戴氏三家校本公案的有關文件目錄
※自擬的幾種目錄(四件)
第五冊加※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一般歷史考證及傳記文稿
王安石的《周官新義》的發現——胡適寄(單)不庵先生的信(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七日)
焦循的書目(一九二五年四月四日)
公孫弘奏定學制的年代(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三日。抄稿)
漢書地理志的詩古義(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五日。抄稿)
王國維漢魏博士考的修訂(一九四三年三月二十一日至三月二十六日)
史籍裹的兩漢戶口數(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二日)
漢桓帝永壽二年的戶口數(一九四三年四月十二日)
曹操創立的“校事”制(一九四三年六月二十二日)
孫吳也有“校事”制(一九四三年七月一日至七月二日)
吳起僨表之令與商鞅徙木之令(一九四二年七月十八日)
補記曹魏的“校事”(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論衡》不避東漢帝諱(一九四三年八月三十一日)
校晉書謝尚謝安傳(百衲本)(一九四三年九月五日)
晉書的改撰(一九四三年十一月十六日。附資料抄件一頁)
范縝、蕭琛、范雲的年歲(一九四五年舊稿.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寫定)
李翱的生卒年歲(一九四五年四月二十一日)
考范縝發表《神滅論》在梁天監六年(一九四五年舊稿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一日寫定)
沈括論山崖間的介族化石(一九四七年四月二十一日)
馮夢龍之生年(一九四八年一月二十四日)
三輔黃圖記王莽的太學
※讀書劄記(原裝訂成冊的活頁)
※讀書劄記(原裝訂成冊的活頁)
※讀書劄記(原裝訂成冊的活頁)
易林考
 附  資料抄件兩種  胡適與王重民往來書信各一通
朱舜水的著作(一九二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抄稿)
周官(一九三一年四月十七日)
政治與親戚(讀晉書 劉弘傳)(一九四三年九月四日。抄稿)
姓族之門不與王侯婚(一九四三年十一月二日抄稿)
石炭(一九四四年二月九日。抄稿)
女人纏足(一九四四年九月十二日)
書院的教育(未完稿)
※論證據
一個狄克推多——我父親獨力營造一個宗祠的故事
四十自述殘稿六件
逼上梁山(文學革命的開始)(殘)
題陳奐之先生的壽冊(一九一九年三月)
黃穀仙論文審查報告(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一日)
田儒人傳
※李塨年表
邵雍
讀托洛斯基自傳(未完稿)
第六冊
胡適遺稿·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稿(一)
中國哲學史大綱編者按:胡通的中國哲學史大鋼存稿有三種形式,一、最和的講義稿,二、修改過的再印稿三、成書的底稿。第二種與第三種很接近。我們這裏影印其最初的講義稿(不全)。
中國哲學史目錄
中國哲學史大綱凡例
中國哲學史大綱卷上古代哲學史:
第一篇  緒論
第二篇  中國哲學發生的時代
第三篇  老子
(又)第三篇  老子
第四篇  孔子
 附  關於孔門弟子的講義殘稿
第七篇  楊朱
第八篇  别墨
第十篇  儒家
第十一篇  荀子
中國哲學史大綱  卷中  中古哲學史:
第十三篇  漢之哲學
(又)第十三篇  中古哲學史泛論
附錄三種.
 (一)中國古代哲學講義目次
 (二)中國古代哲學講義提要凡例四則
 (三)中國中古哲學史提要
第七冊加※號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稿(二)
中國哲學小史
哲學小史第一篇引論(殘)
近世哲學(綱目)
清代思想史(未完草稿,中有殘缺)
胡適寫不分章之《老子》
墨經校釋序(一九二一年二月二十六日)
墨經新詁  上篇(一九一六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此稿內原粘有朱逷先、張申府諸人的夾批,因攝制上有無法解决的困難,故皆撤去,摄影後予以復原。)
墨經新詁  下篇(一九一七年二月二十八日)
墨經新詁  附篇  小取篇(一九一七年九月二十五日)
※墨經校讀兩種
※公孫龍子三篇校讀
讀荀子札記(一)
讀管子(一九一六年四月)
※中國通史講義提綱手稿的一部份殘稿
※五行考
第八冊加※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稿(三)
三年喪服的逐漸推行
儒教的成立(提綱)
新儒教之成立
董仲舒的哲學
※胡適輯校仲長統的《昌言》
魏晉間人的自然主義的哲學
周敦頤(一○一七——一○七三)
程頤
程顥(一○三二——○八五)
戴東原的哲學
再生時代
人文運動
談談中國政治思想(提綱)
文化史上的山東(提網)
胡適的讀書雜記
佛道兩教碑傳目
四十二章經(一九三一年五月三十日)
禪宗史草稿
禪宗的印度二十八祖考(抄改稿,不全)
中國禪學的起來
中國禪宗的來歷
第九冊加※者爲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哲學史、思想史、文化史稿(四)
海外的中國佛教史料(未完稿)
楞伽宗考(初稿,殘)
跋神會語錄第一殘卷
跋神會語錄第二殘卷
胡適校注  南宗頓教最上大乘摩訶般若彼羅蜜經
楞伽師資記的作者净覺
宗密的《圓覺大疏鈔》跋
頓悟無生般若頌
跋銷釋印空實際寶卷
古代所謂“修行道地”
佛學雜記
※佛教史雜記四則(附錄一件)
道教史料及其他劄記七則
西洋哲學史大綱
第二篇(部分為鉛印件)
第三篇(油印稿)
第四篇(油印稿)
第五篇(殘)
※關于培根的草稿(未完稿)
※關于西方思想史的隨筆劄記
※杜威的“正統哲學”觀念與中國哲學史(附有鉛印剪貼)
實驗主義(殘)
二河流城的文化古埃及文化史
印度古代的文化(約一五○○——六○○B·C)
印度文化的中古時期
羅馬文化史(未完稿)
文化史大綱(油印稿)
宗教革命(未完稿)
杜威著胡適譯正統哲學的起源
科學的人生觀(殘稿片斷)
科學概論  第一講  科學方法引論
科學概論  第十四講  結論
論理學講義  第二篇  推論與思想
格致與科學
※論中西文化(殘稿)
第十冊加※者爲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文學及文學史(一)
《紅樓夢考證》初稿編者按:這里印的是供朋友傳閱的抄稿,中有閱者夾簽和來信。
封神演義的作者陸西星(抄稿)
 附  關于封神傳的通信(鉛印件)
※劄記四條
施耐庵
 附  丁文江信(殘)
藏暉室小說新語
《來鳳館精選古今傳奇》四集
戲劇進化史舉例
宋代說話的四家考(殘稿)
十五年前的筆墨官司(上)(剪報)
中國文學史選例編者按:這是胡適為學生講中國文學史課而選編的歷代文學作品選。此書有三種存在形式:一、手抄稿;二、石印稿;三、鉛印本。鉛印本是最後講 義定本。今僅存卷一、卷五,卷二——四;卷七——八無稿;卷六僅存目錄.卷九存手稿。另有中古文學史補例石印本一冊,近代文學史選例石印本一冊及元明散曲 選石印本一冊。此講義可幫助我們瞭解胡適對中國文學史的特别看法。
中國文學史選例卷一(鉛印)
中國文學史選例卷五(鉛印)
中國中古文學補例(殘,石印)
中國文學史選例卷六目次
中國文學史選例卷九
中國近世文學史選例(石印)
元明散曲選(石印)
胡適之先生授國語文的文法  劉節之筆錄白棣重鈔
第十一冊加※者爲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文學及文學史(二)
※“中學國文的教授”講演提綱
中國字的分類
詩經裏的“虛字”的研究
※《詩經》中的“維”字
適盒說詩劄記
胡適試做的詩經新解
詩經新解稿本
詩經新解(三首)
我的車和我的車夫
舊詩稿  丁未、戊申、己酉、庚戌編者按:此舊詩稿是胡適手寫底稿,有序。其詩大部份曾發表過,但有些地方詞句略有異同。且原底本中,往往有注,發表時已 刪去。此本中《讀小說鐵貓手》、《沁園春·春游》、《先三兄第四周年忌辰追哭》、《和德貞見寄》、《晨風篇》、《題鄭鐵如小影即以贈別》、《題績溪旅滬學 生八人合影》等,似都未曾發表。
天半集卷一、卷二
贈同學古紹賓君
水龍吟  悲秋
出門一首(得家中照片作)
詩詞四首
胡適譯併注:英國詩人裴倫《哀希臘歌》
嘗試集第一——二編
嘗試集三
嘗試集四
無題十八首編者按:這幾首詩都是胡適隨手寫在散頁紙上,多未曾發表過。有的雖發表過,文句亦有異同。
白話詩之三大條件(殘)
《茶花女》的小說與劇本(鉛印件)
讀張任政君的《漢樂府相和歌古辭研究》(一九三一年五月三日)
心理(胡適譯短篇小說)
※為陶冷月的畫所寫的跋語
第十二冊加※者為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時論與雜文
胡適之先生丙午文存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試申其義(一九○六年。鋸印件)
少年中國的精神  胡適之先生述(鉛印件)
割據(一九一五年二月十八日)
※退出善後會議(一九二五年二月二十四日)
記某女士(一九二七年十月二十日)
說難(一九二八年十二月十四日)
我們要我們的自由
我們對于政治的主張
從思想上看中國問題
保壽的意義(一九三○年三月五日)
讀書雜記  黃金的美國(一九三○年八月十日,鉛印件;附手稿一頁)
北大哲學系畢業紀念贈言(一九二手五月五日,(抄稿)
後生可畏(一九三一年五月八日。抄稿)
九一八的第三周年紀念告全國的青年(一九三四年九月十七日)
偉大的同情心(鉛印件)
胡適的時事論集第一編目次(殘,抄稿)
胡適遺稿·講演稿
為什麼讀書(鉛印件)
貝滿女中畢業講演提綱
道德教育(在天津教育廳講演的)
中國再生時期——胡適博士在梧州中山紀念堂演講(一)、(二)、(三)、(四),(一九三五年一月十二日。鉛印件)
胡大使“五四”廣播詞(一九四二年五月四日,油印件。附草稿一頁)
抗戰五周年紀念廣播詞  胡大使應美宣傳部邀請于三十一年七月七日在美京向國內廣播(油印件,附手稿一頁)
當前中國文化問題  胡適先生講  居正修記
※一九四八年九月廿三日在中研院第一屆院士會議上的講話(打印件)
胡評議員適之致詞(記錄稿)
 附  薩本棟信一頁
治學的方法  胡適之博士講演(記錄稿)
胡適遺稿·序、跋
※為英文現代讀物寫的序例(一九二二年十月五日)
繡餘草序(一二八年六月七日)
湯爾和譯《到田間去》的序(一九三○年五月二十日八抄稿)
上海小誌序(一九三○年十一月十三日)
跋知非集鈔本(一九三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西洋現代史序(一九三三年六月七日。抄稿)
郭紹虞中國文學批評史序(一九二四年二月十七日
※拔余炳文先生的《官禮今辨》(一九三五年六月二十五日)
※汪龍莊晚年手劄及胡適跋語一九三五年八月三十日抄稿
湯晉遺著序(一九三六年一月二十八日。抄稿)
行己有恥與悔過自新序(一九三六年四月一日。抄稿)
兩千年中西日曆對照表跋(一九三六年六月二十六日)
跋郝懿行、孫星衍諸人手帖(一九三七年一月二十七日)
跋于文襄手劄影印本
 附  王重民信二通及資料二頁一九四五年八月二十日
跋四明盧氏抱經樓書目(一九四七年六月一日)
 附  張政烺答書
跋李木齋舊藏抱經樓書目(一九四七年六月十二日)
題霜燈畫狄圖(一九四八年三月十七日)
第十三冊加※號者爲編者擬題
胡適遺稿·劄記稿
忙里偷閑的讀書錄
以禪論詩不始干嚴凔浪
記王梵志(夾有抄稿)
關於文中子
※讀曲雜記十六則
八股的起源(抄稿)
沈括說填詞起于中唐
程廷祚的青溪文集十二卷續編八卷(殘)
寄季融靦通
 附  訃
   敬告族黨親朋
※爲講演《大學教育與科學研究》所作的筆記
劍橋雜紀
※胡適自編書信目錄(抄本)
中國短篇自傳集第一集目次等七種
※胡適選抄湯爾和日記及跋語
胡適遺稿·其它文稿
國民代表會議組織法草案
公墓啟
中華民國華北軍第七軍團第五十九軍抗日戰死將士公墓碑(鉛印)
中華民國華北軍第七軍團第五十九軍抗日戰死將士公墓碑(照相影印)
華北軍第五十九軍抗日戰死將士公墓碑及後記
  附華北軍第五十九軍略歷及二十二年抗日戰役經過之概略(油印)
  日本大阪朝日新聞紀事
徐志摩先生追悼會公告
徐志摩紀念獎金章程草案
徐志摩紀念文學獎金的基金募集辦法
梁宗岱何瑞瓊兩方協議離婚條件草案
 附何瑞瓊信
西北科學考察團
編譯計劃(抄稿)  附手稿一頁  編者按:這是胡適爲中基會下設編譯委員會所擬的計劃
翻譯
※回答《東方雜志》的徵答
努力會簡章
擬與商務印書館商訂發行《努力月刊》條件《讀書雜志》的辦法
擬整理國故計劃
※小學及初中畢業應達最低限度的程度
※私立中國公學擬請教育部發給新債券的呈文稿
第十四冊
胡適遺稿·日記(一)
藏暉室日記(己酉第五冊庚戌第一冊合本)
藏暉室日記庚戌第二冊
藏暉室筆記之一  小說叢話
胡適雜記
來紐約後收入及寄出書札登記本(一九一五年九月二十二日至一九一六年七月十二日)
來往信簿  民國七年八月起
日程與日記(一九一九年十一月十二日至十二月二十三日;一九二○年一月八日至五月二十六日;五月三十日至六月十四日;八月二十七日至九月十七日)
第十五冊
胡適遺稿·日記(二)
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一年四月二十七日至十月三十一日)
第十六冊
胡適遺稿·日記(三)
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一年十一月一日至十四日)
 附  胡適關於商務印書雜改革的報告
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二年二月四日至八月三十一日)
第十七冊
胡適遺稿·日記(四)
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二年九月一日至十月三一十一日)
胡適的日記(一九二二年十一月一日至二十三日)
胡適之日記(一九三七年一月一日至六月二十一日)
胡適日記(一九三七年七月二十日至八月二日)
胡適的日記(一九三七年九月七日至十月十九日)
胡適日記(一九四四年一月三日至十二月三十一日,間有斷缺)
第十八冊
胡適書信·胡適致他人信(一)
致丁文江(在君)信、片三通
致丁聲樹信二通
致王澂(文伯)信一通
致王小航信一通(抄件)
 附  王小航致胡適信一通
致王正廷(儒堂)信一通
致王世傑(雪艇)信二通
请王世傑代轉致毛澤束電一通
致王重民(有三)信、片一○四通
第十九冊
胡適書信·胡適致他人信(二)
致王雲五信三通
致王敬方(搏沙)信一通
致王實味信一通
致王寵惠(亮疇)信一通
 附  陳德徵之提案一件(剪報)
致太虛法師信一通
致毛子水信一通
致毛壯侯信︸通
致白薇信二通
致白崇禧(健生)、陳誠(辭修)信一通
致江紹源信一通
致亥曼信一通
致朱企霞信一通
致朱家驊(騮先)信、電十通
致任維焜(訪秋)信一通
致任鴻雋(叔永)信三通
致沈尹默、潤章信一通
致沈秉鉞信一通
致沈兼士信二通
致沈從文信二通
致沈瑞麟信一通
致沈燕謀信一通
致汪精衛信四通
致宋哲元(明軒)信一通
致李乃治信一通
致李石曾信一通
致李由義等十九人信一通
 附  李由義等十九人致胡適信一通
致李幼春、常燕生信一通
攻李拔可信一通
致李書華、李玄伯信一通
致李德鄰(宗仁)、羅鈞任(文幹)電一通
致李濟之、成舍我、陳博生信一通
致吳康(敬軒)信一通
致吴晗(春晗)信三通
致吴世昌信一通
致吴奔星信二通
致吴景超信一通
致吴稚暉信二通
致谷某信一通
致林損(公鐸)信一通
致周一良信二通
致周汝昌信一通
致周作人(啟明、知堂)信三通
 附  胡適題詩明片一張
致周宗嶽電一通
 附  唐繼堯、周宗嶽致胡適電一通
致孟森(心史)信四通
致邵飄萍信一通(殘)
致馬幼漁信一通
致范源濂(靜生)信一通
致胡霖(政之)信一通
致胡傳揆信一通
致胡漢民(展堂)信三通
致胡漢民、廖仲愷信二通
致胡樸安信一通
致姚康侯信一通
致容肇祖(元胎)信一通
致高一涵信一通
致高一涵、張慰慈信二通
致高夢旦信一通
致浦薛鳳(滌生)信一通
致夏勤(敬民)信三通
致夏蘊蘭信一通
致倪嗣沖信一通
致倫哲如信一通
致徐志摩信三通
致徐培根信一通
致徐新六信一通
致篛文灝(味霓)信、電六通
致翁文灝、蔣廷黻信一通
致翁文灝、蔣廷黻、吴景超信一通
致孫伏園信一通
致孫長元信一通
致梁實秋信一通
致許世英(雋人)信一通
致郭沐若、郁達夫信一通
致馮沅君信一通
 附  馮沅君跋
致馮惺遠信一通
致曹種文信一通(編者按:曹種文當時是績溪縣長。)
致張群(岳軍)信二通
致張元濟(菊生)信一通
致張軼歐信一通
致張福運信一通
致張學良(漢卿)信一通
第二十冊
胡適書信·胡適致他人信(三)
致陸侃如、馮沅君信一通
致陳垣(援庵)信三通
 附  陳垣致胡適信一通
致陳之邁信一通
致陳之藩信一通
 附  胡適一九四八年三月十六日劄記
致陳布雷信一通
致陳英斌信一通
致陳寅恪信一通
致陳雪屏電一通
致陳博生信二通
致陳登原信一通
致陳獨秀(伸甫)信三通
致陳鐘凡(斠玄)信一通
致陶知行電二通
致陶知行、凌冰信一通
致陶孟和信一通
致湯爾和信三通
致曾世英、徐公肅信一通
致黃伯樵信一通
致黃秋岳信一通
致黃懺華信一通
致黃覺僧信一通
致程靖宇信一通
致傅東華信一通
致傅晉生信一通
致傅斯年(孟真)信、電二通
致逯欽立信一通
致雍劍秋信一通
致葉英信一通
致楊杏佛信一通
致楊振聲(金甫)信一通
致楊盈昂信二通
致楊爾璜信一一通
 附  楊爾璜致胡適信二通
致楊聯陞信一通
致過養默信一通
致瀋公展信一通
  附  播公展致胡適信一通
致瀋貞元信一通
致鄭天挺電一通
致鄭中田(君禾)信一通
致鄭華熾信一通
代改定張壽鏞致蔣介石公呈一件
致蔣廷黻信一通,附跋語
致蔣夢麟信三通
致蔣復璁(慰堂)、趙士卿信一通
致蔡元培(孑民)信五通
致蔡元培、林語堂信二通
致蔡元培、吳稚暉、趙元任、劉半農信一通
致劉大鈞(季陶)信一通
致劉文典(叔雅)信一通
致劉公任信一通
致周樹人(豫才)、周作人(啟明)、陳源(通伯)信一通
致鄧世華信一通
致盧慎之信一通
致錢穆(賓四)信一通
致錢玄同信一通
致鮑玉麟(書徵)信一通
致鍾鳳年(雲父)信三通編者按:一九四八年六月二日一十四日一件為胡適自己謫要留稿;一九四八年七月七件中間殘缺,所存兩頁為一頭(有鍾鳳年退信的話)、一尾,兩頁都曾受水濕,四分之一的篇幅已無字迹,中間所缺各頁,估計是引起鐘鳳年大反感的部份,胡適自己把它抽去了。
致羅文幹(鈞任)信、電二通
致羅家倫(志希)信一通
致羅爾綱信一通
致羅鴻濤信一通
致蘇雪林信一通
致顧廷龍(起潛)信二通
致顧孟餘(夢漁)信一通
致顧維鈞(少川)信一通
致顧頡剛信四通
 編者接:以下的信,受信人姓氏不詳
致之屏信一通
致士林信一通
致春度信二通編者按:此為胡適在上海請書時期寫給里中朋友的信。
致通尹、蓋民信一通
致行政院公函一通
致教育部公函一通
致中國太平洋國際學會各位理事信一通
致某記者信一通  附  剪報
致教育行政委員會公函一通
與高一涵致安徽省教育會及陳獨秀電各一通
致《十日談》蝙輯信一通
致《時事新報》記者討論翻譯的信一通
致《探討與批判》編輯的信一通
致《教育雜志》編者的信一通
致北京各校學生公開信一通
為擬定北大預科英文教授辦法致學校有關部門的公函一通
為北大脫離教部關係事致本校同事的公函一通
 附有關各件
為中基會事致任鴻雋、翁文灝電一通
為中研院院士候選人提名事所擬公函一通
第二十一冊
胡適書信·附錄
胡適與箕親屬間的通信(一)
致母親信一一二通
 編者按:前面五通是胡適原信手迹。其餘據胡思永抄存件影印,抄存件原装訂成四冊,各信順序約依原來裝計本的順序。
致江冬秀信一二四通
給胡祖望信二通
給胡思杜信四通
致岳母信一通
致江耘圃信一通
第二十二冊
胡適書信·附錄
胡適與其親屬間的通信信(二)
胡母信九十一通
胡母給江冬秀信一通
江冬秀信一三○通
胡耕雲(洪駿)信一通
胡紹之(覺)信六十五通
第二十三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一)
丁山信一通
丁文江信九十九通
 附  賀胡適四十壽辰對聯
   董作賓致傅斯年電一通
   李濟之致丁文江信一通
   丁文江致徐中舒信一通
   丁文江致董作賓信二通
   梁思永致李濟之電一通
   傅斯年致歷史語言研究所電一通
   丁文江致任鴻雋信一通
   丁文江致高夢旦信一通
   史久元致胡適信一通
   史濟瀛致胡適信一通
丁文淵信一通
丁文濤信二通
 附  致竹垚生信一通
丁文治信一通
丁西林(燮林)信四通
丁福保信一通
丁緒賢信二通
丁濟華信一通
丁聲樹信二十九通
 附  丁聲樹致羅常培信一通
丁轂音信五通
于斌信二通
于省吾信一通
于焌吉信一通
千家駒信五通
文公直信二通
文軼群信一通
方乘信一通
 附  方乘致江紹原信一通
方琳信一通
方毅信一通
方還信一通
方之楨等三人信一通
王力信四通
王澂信二十四通
 附  王澂致蔣某信一通
王賡信一通
王小航(照)信六通
 附  辛未五月白門雜感
王世傑信、電二十九通
王克敏信四通
王肖山、劉希平信一通
王青雲信一通
王芸生信一通
王叔岷信一通
王卓然信四通
王岷源信四通
王季高信一通
王建祖信二通
王星拱信四通
第二十四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二)
王重民信一三五通
王桐齡信一通
王造時信四通
王崇武信八通
王國維信一通
王雲五信三十六通
 附  商務印書館致胡適公函一通
     王雲五致丁文江信一通
王敬芳信五通
王揖唐信一通
王復初信一通
王際真信四通
王實味信二通
王毓銓信二十五通
王維誠信八通
 附  湯用彤致王維誠信一通
王遽常信一通
王獨清信二通
王禮錫信一通
王鐘麒信二通
王鐘麟信二通
王寵惠信二通
王寵惠、盛昇頤信一通
支偉成信六通
尤桐信三通
戈公振信一通
 附  戈公振致陶孟和等十三人信一通
牛滿江信二通
毛子水信十五通
毛升達(仲成)信二通
毛以亨信一通
毛壯侯信一通
毛彥文信三通
毛澤東明片一通
毛燮均信四通
 附  毛燮均致劉瑞恒信一通
   毛NU致《新青年》編者信一通
孔祥熙信一通
尹贊勳信一通
甘乃光信二通
甘介侯信一通
古直信一通
古紹賓信一通
石瑛信三通
石志仁信二通
石原皋信一通
田漢信一通
 附  田漢致陳獨秀信一通
田庚善信四通
 附  田輪信一通
田姜瑩信一通
史庶青信一通
史濟行信一通
白棣信三通
白崇禧電一通
包賚信十二通
臺靜農信一通
 附  臺靜農致程仰之信一通
第二十五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三)
江辛信一通
 附  江辛致蔡元培(孑民)信一通
江瀚信三通
江亢虎信三通
江佩萱信二通
 附  江亢虎致母親信二通
江紹原信十八通
江朝宗信二通(併附件)
江潤生信二通
江澤涵信四十九通
江韜晦信二通
式一信一通
曲顯功(瀅生)信四通
朱家信一通
朱偰信四通
朱湘信二通
朱士嘉信二通
朱文長信三通
朱少屏信二通
朱妝華信六通
 附  朱汝華致蔣夢麟信一通
朱光僭信一通
 附  朱光潛致湯用彤信一通
朱自清信二通
朱企霞信二通
朱希袓信五通
朱我農信二十八通
朱家驊信、電五十二通
朱起鳳信一通
朱經農信九十五通
 附  商務印書館編審部致胡適信一通
朱經農致陶孟和信一通
朱經農致高一涵信一通
第二十六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四)
朱毅農信二十五通
朱劍帆信一通
朱學範信一通
朱謙之信五通
朱寶賢信三通
朱鏡宙信二通
竹垚生信十七通
伍光建信三通
伍非百信一通
向達信二通
向乃祺信二通(併附件)
任郝致蔡元培、胡適信一通
任可毅信八通
 附  任可毅致侯致本信一通
任白濤信三通
任維焜信一通
任鴻雋信、片二○五通
 附  任鴻雋致丁文江信三通
   任鴻雋致高一涵信二通
   任鴻雋致孫洪芬信一通
任繼愈信一通
第二十七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五)
全國斌信一通
全漢昇信一通
沈錡信一通
沈士遠信三通
沈尹默明片一通
沈步洲信六通
沈定一(玄廬)信四通
沈性仁信二通
沈兼士信十一通
沈恩孚信一通
沈崑三信六通
 附  沈崑三致徐振飛信一通
   丁文江致沈崑三明片一通
沈從文信三十五通
 附  沈從文致徐志摩信二通
沈雁冰信四通
沈燕謀信一通
江乃剛信一通
汪今鸞信一通
江兆銘(精衛)信、電十六通
 附  汪精衛致某先生電一通
汪協如信三通
汪孟鄒信六十通
 附  汪孟鄒致劉文典信一通
   汪孟鄒致陳源信一通
   汪孟鄒致胡成之信一通
汪原放信二十九通
汪敬熙信十通
 附  汪敬熙致傅斯年信一通
汪辟彊信一通
汪靜之信十二通
 附  汪靜之致其三叔信一通
汪懋袓信二通
汪馥泉信一通
第二十八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六)
沙玉彥信一通(附剪報一頁)
宋春舫信七通
 附  宋春舫論宗教稿
宋慶齡、蔡元培電一通
 附  民權保障同盟致胡適電一通
杜月笙信一通
杜定友信一通
李平(孤帆)信五通
李季信十四通
 附  李季致蔡元培信三通
李榦信一通
李璜信三通
李濟信一通
 附  李濟致粱思永信一通
   李濟致丁文江信一通
李大釗信二通
 附  李大釗致李辛白信六通
李中襄、許元熙信一通
 附  許元熙致陳獨秀信一通
李石岑信二通
 附  黃文中致世界叢書社審查委員諸先生信一通
李四光信六通
李光炯信一通
李光漲信一通
李光耀信一通
李辛白信一通
李辰冬信二通
李迪俊信一通
李伯嘉信二通
 附  李伯嘉致竹垚生信一通
李宗仁信二通
李宗侗信三通
李青崖信一通
李長之信二通
李欣椒信一通
李宣龔信七通
 附  李宣龔致袁守和信一通
李春昱信二通
李品仙信一通
李書華信二通
李書華、李宗侗信二通
李泰棻信一通
李惟建、黃廬隱信一通
李雲杭、夏篤材信一通(併附件)
李登輝信一通
李煜瀛信四通
李聖五信一通
李劍農信一通
李濂鏜信一通
李錦堂等四人信一通
 附  旅杭徽州同鄉會公函一通
李燭塵信二通
李趙紉蘭信一通
阮毅成信一通
吴宓信一通
吴坪信一通
吴康信十一通
 附  吴康致蔣夢麟信一通
吴虞信二通
 附  吴虞致陳獨秀信一通
吴大猷信五通
 附  吴大猷致饒毓泰、鄭華熾信一通
吴文祺信三通
吴文藻信、電二通
吴永珊(玉章)信他通
吴世昌信六通
吴光清信二通
吴光清、王重民信一通
吴其昌信二通
吴奔星信三通
吴承仕信九通
吴尚鷹信一通
吴忠慈信一通
吴季子信二通
吴春晗(晗)信十二通
吴相湘信一通
吴俊升信、電三通
吴弱男明片一通
吴恩裕信二通
吴健雄信十一通
吴敬恒信七通
吴景超信五通
吴貽芳信一通
吴貫因信一通
吴雷川、司徒雷登信一通
吴辟畺信、片二通
吴經熊信一通
吴壽彭信-通
吴曉鈴信五通
吴學義信一通(併附剪報一則)
吴鑄人信五通
谷春帆信一通
谷源瑞信一通
 附  王世鼐信一通
第二十九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七)
何廉信一通
何之瑜信八通
 附  何之瑜致傳孟真(斯年)信一通
何永佶信一通
何其鞏信一通(併附件)
何炳松信十二通
何思源信、電二通
 附  王世傑致胡適電一通
   何思源致朱家驊電一通
   鄭天挺致胡適電一通
何家槐信、片五通
何基鴻信一通
何鳳山信一通
 附  國際關係學會信二通
   國際關係學會監理事名單
何競武信二通
但懋辛信四通
狄葆賢(楚青)信一通
余又蓀信一通
余上祝信十二通
余上沅、高廷梓等四人信一通
余日章信一通
余日章、陳立廷信一通
余日章、趙錫恩信一通
余昌之信五通
余家菊信三通
余嘉錫信四通
余裴山信十六通(併附件)
余錫嘏信二通
房兆楹信一通
杭立武信、電五通
 附  馬衡致杭立武信一通
林行規信三通
林志鈞信一通
林長民信七通
林長民,張嘉森信一通
 附  林長民致徐志摩信八通
林長民致徐志摩、虞裳信一通
林語堂(玉堂)信二十八通
林語堂致胡適、傳孟真(斯年)信一通
林語堂致楊杏佛、胡適、傅孟真電一通
 附  林語堂致蔡元培信一通
   林語堂致陶孟和信一通
林徽音信四通
易白沙信一通
易宗夔信二通
 附  易群先信二通
易培基信一通
 附  易培基致蔣夢麟(孟鄰)信一通
竺可楨(藕舫)信四通
季通信四通(併附件)
秉志信一通
邱椿信四通
邱昌渭信三通
金梁(息侯)贈詩稿一件金邦正信六通
金岳霖信一通
金家鳯,毛一鳴信一通
金毓黻信一通
周仁信二通
周一良信二通
周予同信二通
周汝昌信八通
周先庚信六通
周谷城信四通
周作人(啟明)信四十八通
 附  李霽野致周作人信一通
   詩二首
周作人致江紹原信一通
第三十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八)
周叔迦信三通
周明牂等十七人信一通
周炳琳信十通
 附  周炳琳致燕樹棠(召亭)信一通
周恩來信一通
周詒春信四通
周詒春、章元善信二通
周瘦鵑信四通
 附  胡適致周瘦鵑信一通(殘)
周樹人(魯迅)信五通
周謙沖信一通
周鯁生(覽)信、電二十四通
 附  胡適復電稿一通
   高宗武致徐大春信一通
   周鯁生致蔡元培信一通
   周鯁生致徐大春信一通
周梁令嫻信一通
孟森信十三通
孟壽椿信四通
 附  潘大逵信一通
孟凝道致胡適、高一涵信一通
邵徇美信四通
邵循正信一通
邵瑞彭信二通
邵毓麟信一通
邵飄萍(振青)信二通
 附  袁伯諧稿.敬告胡適之先生一件
郃爽秋信一通
洪業信一通
洪鐘信二通
洪範五信二通
施畸信五通
施今墨信一通
 附  施今墨代胡擬致翁文灝信稿一通
范源濂信一通
茅以昇信二通
胡平(逸坡)信七通
 附  胡平致許恰蓀信一通
胡霖(政之)信二通
胡霖、張熾章(季鸞)信一通
胡元倓信一通
胡不適信一通
胡本瓅等十人信一通
胡光麃信二通
胡先驌信二通
胡定安信一通
胡明復信、片三通
胡宣明信二通
胡祖舜、胡贄、胡秋原信一通
胡春林信三通(併附件)
胡祥木(近仁)信三十一通
胡祥木等九人信一通
胡晉接(子承)信五通
 附  胡晉接致許際唐、昊檢齋(承仕)、周子揚信各一通
胡剛復信二通
胡培瀚信二通
胡敦元信五通
胡運中信三通
胡雲翼信三通
胡嗣昭信十四通(併附件一頁)
胡頌平信三通
胡傳揆信一通
 附  胡傳揆辭職簽呈二件
胡傳楷信一通
胡漢民信四通
胡鐘吾信一通
胡懷琛信一通
柯楚(湘帆)信一通
柯莘麓信七通
查良釗信三通
查毓瑛信一通
郁達夫信二通
柳存仁信四通
柳詒徵信一通
韋素園信三通
拿叢蕪信二通
韋叢蕪、李寄野信一通
韋贊遷信一通
侯毅信一通
保君建信二通
 附  保君建致徐志摩信一通
段麟信一通(附剪報)
段錫朋信一通
第三十一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九)
俞大紱信三通
 附  俞大紱致鄭天挺(毅生)信一通
俞大綵信三通
俞平伯信十六通
 附  俞平伯致顧頡剛信一通
俞啟超信一通
俞鼎傳信一通
俞鳳賓信一通(附併件)
姚從吾信六通
 附  姚從吾、毛子水等信一通
姚名達信八通
浦薛鳳信一通
容庚信三通
容肇祖信十通
高元信五通
 附  陳達材致高元信一通(併附件)
高亨信一通
高魯信三通
高一涵信二十三通
 附  高一涵致章洛聲信一通
高仁山信三通
高君珊信七通
高宗武信十三通
高夢旦信四十二通
 附  高夢旦致丁文江、胡適信一通
高語罕信九通
 附  高語罕、劉希平等三人信一通
   高語竿致高一涵信一通
席德懋信一通
唐瑛等七人信一通
唐鉞信十五通
 附  唐鉞致楊杏佛信一通
唐蘭信三通
唐有壬信三通
唐有壬致胡適、陶孟和信一通
唐亞民致胡適、陳獨秀信一通
凌冰信一通
凌倜庵信一通
凌叔華信二十三通
凌舒謨信三通
凌鴻勳信一通
馬衡信二通
馬大猷信二通
馬文昭信五通
馬少侯信一通
馬君武信九通
 附  馬君武致蔣介石、汪精衛電一通
馬星野信一通
馬敘倫信一通
馬寅初信二通
馬裕藻信七通
秦汾信二通
袁同禮信十三通
 附  陳立夫致袁守和(同禮)信一通
袁希濤信三通
袁昌英信五通
 附  袁昌英致《新青年》記者信一通
袁家驊信二通
袁敦禮信二通
夏超致王景春(兆熙)、胡適等信一通
 附  夏超致威林登子爵信一通
夏勤信一通
夏鼐信一通
夏承燾信一通
倪文亞信一通
第三十二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
徐一士信二通
徐公肅信二通
徐可熛信一通
徐志摩信四十七通
 附  徐志摩致張慰慈信二通
   徐志摩致張慰慈、夢綠信一通
   徐志摩致李惟建信一通
徐佛蘇信一通
徐承澤信一通(併附件)
徐彥之信六通
徐炳昶信六通
徐柏園信一通
徐培根信一通
 附  徐培根致戴笠電一通
徐道鄰信二通
徐悲鴻信五通
 附  徐悲鴻致吳稚暉信一通
徐新六信八通
 附  徐新六致丁在君(文江)信一通
   徐新六致任叔永(鴻雋)信一通
   徐新六致高一涵信一通
徐寶璜信二通
 附  徐寶璜致江冬秀信一通
翁文灝信、電六十一通
 附  翁文灝致任鴻雋信二通
   翁文擷致張慰慈電一通
烏以鋒信一通
孫壯信五通
孫大雨信四通
孫丹林信一通
孫伏園信三通
孫足原信二通
孫洪芬信十通
孫俍工信五通
孫連仲信一通
孫雪鑄信三通
孫幾伊信一通
孫楷第信三十五通
孫養臞等七人致胡適等五人公函一件
孫觀漢信四通
第三十三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一)
梁龍信三通
梁冰故致陳獨秀、胡邊等人信一通
梁宗岱信一通
梁思成信一通
梁啟超信十三通
 附  梁啟超致徐志摩信二通
   梁啟超致李木齋(盛鐸)信一通
   梁啟超寫贈徐志摩《飲冰室讀書記》十頁梁啟雄信一通
梁紹文信四通
梁善濟信二通
梁敬錞信一通
梁漱冥(溟)信五通
 附  梁漱冥致陳大齊信一通
許世英信二通
許仕廉信三通
許地山信一通
許先甲信三通
許恰蓀致胡思聰信一通
許英魁致胡適簽呈一件許峰飛信二通
 附  于右任詩一首許肇南信二通
許壽裳信一通
許德珩信三通
許嘯天(家恩)信二通
許寶騄信三通
章乃器信一通
章士釗信六通
章元善信二通
章衣萍信三通
章廷謙信二通
章希呂信十通
章洛聲信五通
章炳麟信一通
商承祚信二通
郭沫若信一通
郭秉文信一通
郭泰祺信四通
 附  郭泰祺致周鯁生信一通
   郭泰祺致汪精衛、伍梯雲電一通
郭紹虞信八通
郭燦然信三通
莊澤宣信一通
 附  莊尚嚴、陳寬蔭致顧孟餘、陳百年(大齊)信一通
康白情信七通
康洪章信一通
梅汝璈信二通
梅光迪信四十五通
 附  梅光迪序與胡適交誼的由來一件梅貽琦信三通
梅蘭芳(瀾)信四通
曹雲祥信四通
 附  曹雲祥致王國維信一通(併聘書一件)
曹聚仁信三通
曹種文信二通
 附  曹種文致《東南日報》編輯信一通
盛兆熊信三通
常乃惪信、片二通
崔書琴信五通
 附  獨立時論社徵稿啟事一件
第三十四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二)
張準(子高)信七通
張黃(鳳舉)信二通
張群信二通
張頤信六通
張璿信一通
張一麐信一通
張元濟信六十三通
 附  張元濟致高夢旦信一通
張丹斧信二通
張西曼信一通
張竹平信一通
張孝安信一通
張孝若信十九通
 附  張孝若致丁文江信一通
張伯苓信三通
張佛泉等信一通
張君勵信、片二通
張治中信、電四通
張其昀信二通
張東蓀信六通
張昌圻信二通
 附  蔣夢麟介紹信一通
張忠紱信四通
張為騏信十通
 附  張為騏致陸侃如信一通
張昭漢信一通
張奚若信十一通
 附  張奚若致王澂信二通
   張奚若致楊杏佛信一通
張祖年信六通
張紫常信一通
張景鉞信四通
張歆海信六通
張資平信二通
 附  《我之辯明》一份
張福運信一通(併附件)
張聞天信一通
張慰慈信三十三通
張篁溪信二通(併附詩)
張熾章、昊鼎昌信一通
張融武信一通
 附  張融武致沈燕謀信一通
張錦城(蜀川)信十五通
張學良信五通
 附  張學良致蔣夢麟等電一通
張難先信一通
張難先致胡適、蔡元培信一通
 附  張難先致黎元洪電一通
張競生信一通
陸小曼信六通
 附  陸小曼致徐志摩信三通
陸丹林信一通
陸侃如信三十四通
陸書臣信一通
 附  家庭日新會啟事一件
陸費逵信一通(附詩)
陸徵祥信一通
第三十五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三)
陳垣信二十三通
 附  陳垣致沈兼士信二通
陳達信二通
 附  陳達致蔡元培信一通
陳源信二十八通
陳源、趙元任電一通
陳誠信一通
陳乃乾信三通
 附  陳乃乾致趙萬里信二通
陳之邁信二通
陳之藩信十三通
陳大齊信十通
陳公博信二通
陳正謨信十一通
陳世棻(東原)信四通
陳世璋(聘丞)信八通
陳布雷信、電二通
陳光甫信三通
陳序經信一通
陳伯莊信四通
陳叔通
信十通
陳忠經信三通
陳受頤信八通
 附  陳受頤致傅孟真信一通
陳寅恪信八通
陳望道信一通
陳啟天信三通
陳啟修信二通
陳炯明信一通
陳雪屏信三通
 附  陳雪屏致鄭天挺電二通
陳彬龢信九通
 附  陳彬龢給章太炎先生一封公開信
陳達材等三人信一通
陳博生信一通
陳斯白信一通
陳登原信一通
陳夢家信十三通
陳德榮信一通
 附  彭基相致胡適信一通
陳翰笙信一通
陳樹棠信一通
 附  于右任等為樸園書藏題詞一件
   胡適題詞一件
陳器伯信十通
 附  胡適題小詩一首答陳器伯一件
陳獨秀信二十通
 附  陳獨秀致某某信一通
第三十六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四)
陳衡哲信、片六十七通
 附  陳衡哲致高一涵信一通
陳濟川等三人信一通
陳鍾凡信十四通
陳寶鍔信二通
陳鶴琴信一通
陳繼日致胡適、陳獨秀信一通
陶希聖信四通
陶孟和(履恭)信三十二通
 附  陶孟和致陳獨秀、胡適信一通
   陶孟和致蔡元培信一通
   陶孟和致陳獨秀信一通
   陶孟和致韓壽萱信一通
陶知行(行知)信三十通
陶曾穀信二通
陶愚川信一通
游國恩信三通
湯中信一通
湯用彤信十二通
 附  湯用彤等致朱家驊電一通
   湯用彤給傅斯年便條一通
   湯用彤致毓淮信一通
湯爾和信十三通
勞榦信六通
勞君展信一通
惲代英信四通
 附  惲代英致紹文信一通
童冠賢致胡適、華棠信一通
曾琦信四通
曾樸信一通
曾今可信二通
曾世英信二通
曾炳鈞信一通
曾昭掄信一通
馮文炳信五通
馮友蘭信六通
馮沅君(叔蘭)信八通
馮省三信一通
馮思定信一通
馮家昇信十通
馮耿光信一通
 附  馮耿光致孟治信一通
彭一湖信一通
彭基相信七通
彭學沛信三通
第三十七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五)
黃文山信二通
黃文弼信九通
黃仁霖信一通
黃伯樵信一通
黃宗培信一通
黃炎培信五通
黃秋岳信四通
黃凌霜信二通
黃紹谷信二通
黃朝琴信七通
黃穀仙信一通
華超信四通
葉英信二通
葉麐信四通
葉瀚信二通
葉元龍信十通
 附  葉元龍致曹勝之信一通
葉公超信十三通
葉企孫信一通
葉恭綽信五通
葉紹鈞信二通
葉達仲信一通
 附  陳布雷信一通(殘)
葉德真(恒)信十二通
單不庵信七通
喻鑒信一通
舒舍予信一通
舒新城信四通
程士範信一通
程本海信二通
程本海等六人信一通
 附  程本海致胡冠英信一通
程伯輝信一通
租湘帆信三通
程滄波信四通
程榦埏信一通
焦菊隱信二通
傅銅信二通
傅汝霖信一通
傅作義信三通
 附  傅作義致段觀海信一通
傅東華信三通
傅斯年信、電五十六通
 附  傅斯年致蔣夢麟、胡適信二通
   傅斯年致蔣夢麟、胡適、周炳琳(枚蓀)信二通
   傅斯年致蔣介石信三通
   傅斯年致蔣夢麟信二通
     傅斯年致趙元任信一通
     傅斯年致周炳琳信一通
     傅斯年致王毓銓信一通
     傅斯年致國民參政會議長信一通
傅斯稜信五通
傅熊湘信一通
傅增湘信五通
 附  傅增湘致張元濟信一通
傅嶽棻信一通
隋星源信一通
賀麟信三通
賀昌群信一通
費孝通信二通
逯欽立信一通
賈蔚文信二通
 附  北大工學院校友會臺灣分會代電一通
萬登峰信一通
葛又華信一通
 附  胡平癸丑年詩稿自序及詩三首
葛祖蘭信一通
葛敬業信三通
董作賓信七通
 附  董作賓要求入北大旁聽的請願書一通
董秋芳信一通
董顯光信一通
 附董顯光致新民信一通及附件二頁
第三十八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六)
楊璠信一通
 附  楊璠致李大釗信一通
楊立誠信一通
楊立誠致胡適、蔡孑民信二通
 附  德國也那大學中文教授開列書單二頁
楊永泰信一通
楊永清信一通
 附  程小青《世界偵探小說名作集》目錄一頁
楊西孟信二通
楊志徇(景蘇)信四通
楊杏佛(銓)信、片三十三通
楊伯峻信一通
楊昌濟信一通
楊亮工信五通
楊振聲信十二通
楊振聲、江紹原、郁達夫信一通
楊漢公信二通
 附  楊漢公致張東蓀公開信一通
楊綽庵信二通
楊賡陶信一通
楊樹達信六通
楊鴻烈信二十九通
楊聯陞信二十九通
楊鐘健信五通
雷承道信一通
雷海宗信一通
雷鐵厓信一通
裘開明信四通
過探先信二通
 附  過探先致王兆熙信一通
過養默信六通
鄒魯信二通
鄒秉文信一通
鄒韜奮(恩潤)信二通
鄔朝憲信二通
 附  鄔朝憲致《新青年》雜志編輯的信一通
齊宗康(如山)信五通
廖仲愷信四通
褚民誼信一通
趙士卿信一通
趙元任信、片三十九通
趙少侯信一通
趙世炎信四通
 附  易群先短柬二通
趙亞曾信一通
趙恒惕信二通
趙廼搏信四通
趙貞信信二通
趙家璧信三通
 附  良友復興圖書印刷公司信及徵稿條例一件
趙景深信一通
蒲殿俊(伯英)信一通
壽子逸信一通
 附:壽子逸《先秦學術概要》目錄六頁
壽洙鄰信一通
壽景偉信三通
壽羲民信一通
裴文中信一通
 附  北京大學與中央地質調查所合作推進新生代研究室工作辦法草案一份
臧玉淦信二通
熊偉信一通
能十力信七通
 附  《讀譚子化書》八頁
   熊十力致《獨立評論》編者信一通
   熊十力致柯莘麓信一通
熊克武信一通
熊佛西信一通
第三十九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七)
潘淑信二通
潘淵(梓年)信三通
潘大道信一通
潘元耿信三通
潘公展信六通
潘公展致胡適、過養默信一通
潘光旦信三通
 附  新月書店讓與商務印書館合同别本一份
潘家徇信二通
鄭昕信一通
鄭天挺信、電十一通
 附  鄭天挺、張政烺等四十七人信一通
   鄭天挺致王世傑信一通
鄭中田信一通
鄭伸誠信十二通
鄭孝胥信一通
 附  鄭孝胥致徐申如信一通
鄭伯奇信一通
鄭宗海信四通
鄭英有信三通
鄭振鐸信三通
鄭陽和信五通
鄭華熾信一通
鄭譽孚信一通
鄭鶴聲信一通
鄭鐵如信七通
蔡堡信四通
蔡元培信西十二通
 附  蔡元培、林語堂致胡適信一通
   蔡元培致汪精衛電一通
   蔡元培致張難先信一通
   蔡元培致林長民信一通
   蔡元培致沈兼士信一通
   蔡元培致謝楚楨信一通(併附謝原函)
蔡尚思信二通
蔡曉舟信五通
蔣介石信、電七通
蔣迋黻信十二通
蔣明謙信二通
蔣復璁信五通
 附  蔣復璁致徐志摩信一通
   蔣復璁致袁同禮(守和)信一通
蔣夢麟信四十三通
 附  蔣夢麟致蔡元培、胡適等信二通
   蔣夢麟致胡適、傅斯年信一通
   蔣夢麟致胡適、陳源信一通
   蔣夢麟等十九人致胡適信一通
   蔣夢麟致蔡元培信一通
   蔣夢麟致袁觀瀾信一通
   蔣夢麟致陳寶泉信一通
   蔣夢麟致何東信一通
蔣碩傑信一通
蔣聞仙信一通
樊弘信一通
樊際昌(逵羽)信四通
暴春霆信一通
黎昔非信三通
黎照寰信一通
黎錦暉(儆非)信二通
 附  陸鼎恒信一通
黎錦熙信、片四通
衛立煌電一通
衛聚賢信一通
劉垣信二通
 附  劉垣致丁文江信一通
劉哲信二通
劉大中信一通
劉大白信五通
劉大鈞信四通
劉大傑信二通
 附  劉大傑致胡適論古本水滸與俗本水滸
   劉大傑致顧頡剛信一通
   劉大傑致陳源信二通
劉文典信四十五通
第四十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八)
劉公任信十一通
劉仁航信一通
劉半農信四通
劉廷芳信一通
劉弄潮信四通
劉希平信一通
 附  劉希平、高語罕致陳獨秀信一通
劉英士信二通
 附  葉元龍致劉英士信一通
劉季辰信一通
 附  劉季辰致翁文灝信一通
劉修業信十四通
劉海粟信八通
劉掞藜信一通
劉崇佑信二通
劉階平信一通
劉湛恩信三通
劉尊棋信一通
劉馭萬信二通
劉景山信一通
劉象庚信一通
劉瑞恒信一通
劉萬章信五通
劉適園信一通
劉樹杞信二通
劉學濬信三通
 附  劉學濬致蔣迋黻信一通
鄧以蟄信三通
鄧世華信一通
鄧家彥信一通
鄧嗣禹信八通
鄧廣銘信五通
鄧穎超信一通
諶志篤信一通
盧逮曾信十通
錢穆信四通
錢三強等三人信一通
錢玄同信、片五十五通
錢玄同致胡適、陳獨秀信一通
 附  錢玄同致任鴻雋信一通
錢永銘信一通
錢芥塵信一通
錢昌照信一通
錢思亮信一通
錢崇澍信一通
錢智修信四通(附啟事一頁)
錢端升信十三通
錢稻孫信五通
 附  單士釐致江冬秀信二通
燕樹棠信四通
霍秉權、章廷謙信一通
穆湘玥致胡適、蔣夢麟信一通
鮑劍奴信一通
閻簡弼信一通
謝冰心(婉瑩)信二通
謝厚藩信一通
謝家榮信一通
應尚德信一通
韓素萱信一通
韓壽萱信六通
韓權華信四通
韓麟符致胡適、楊杏佛信一通
冀貢泉信四通
鍾敬文信一通
鍾惠瀾信一通
鍾榮光信三通
鍾鳳年信二十三通
第四十一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十九)
儲安平信五通
儲皖峰信七通
繆金源信八通
顏文初信一通
顏任光信一通
豐子愷等信一通
聶其傑信一通
戴嶽信三通
戴傳賢(季陶)信二通
戴傳賢、沈定一信一通
戴傳賢、沈定一、孫棣三信一通
 附  戴傳賢致蔡元培信一通
   戴傳賢致孫少侯信一通
薩本楝信七通
蕭乾信二通
蕭一山信二通
 附  蕭一山致高一涵信二通
蕭友梅信二通
蕭克木信二通
瞿世英信一通
瞿秋白信一通
魏建功信十通
譚鳴謙信二通
羅文幹信、片及電十通
羅君毅信三通
羅家倫信十通
羅根澤信二通
羅常培信二十九通
羅敦偉信四通
羅隆基(努生)信十三通
 附  羅隆基致徐志摩信一通
羅爾綱信二十九通(附一九三○年為胡適四十歲生日寫的祝壽詩等)
關其侗信二通
蘇甲榮信六通
蘇雪林信七通
 附  蘇雪林上蔡孑民書一通
嚴莊信四通
嚴文郁信二通
嚴既澄信五通
嚴濟慈信二通
顧子剛信一通
 附  胡適略傳一頁(英文)
顧廷龍信一通
 附  顧延龍歸還所借吳大澂手劄,特錄王勝之跋語并記其事四頁
顧孟餘信六通
顧翊群信二通
 附  顧翊群致徐新六(振飛)信一通
顫毓琇信一通
顧統瑞信四通
顧維鈞信五通
第四十二冊
胡適書信·他人致胡適信(二十)
顧頡剛信一三六通
 附  顧頡剛致高一涵信一通
   顧頡剛致羅家倫信一通
   顧頡剛致俞平伯信(摘錄)一通
顧樹森信一通
饒毓泰(樹人)信二十四通
龔羨章信八通
龔寶銓信三通
端木愷信一通
隊陽予倩信一通
胡適書備·外國學者致胡適信
李民昌(韓國)信一通
梁建植(韓國)信一通
大西齋(日本)信一通
小田岡通敏(日本)信一通
山上正義(日本)信一通
木村英一(日本)信一通
太田宇之助(日本)信一通
日田次郎(日本)信一通
石川順(日本)信一通
矢野春隆(日本)信二通
 附  留用日人調查表一份
宇治田直義(日本)信一通
安田庄司(日本)信一通
竹中政一(日本)信一通
佐佐木朋一(日本)信一通
青木正兒(日本)信、片十六通
 附  青木正兒為胡適抄錄的《水滸傳》材料
武田熙(日本)信一通
松本龜次郎(日本)信一通
長井金風(日本)信一通
岩村成允(日本)信一通
室伏クララ(日本)信一通
神田喜一郎(日本)信二通
高楠順次郎(日本)信一通
高楠順次郎、渡邊海旭(日本)信一通
附大正一切經刊行會信五通
清水芳次郎(日本)信一通
渡邊秀方(日本)信一通
望月小太郎(日本)信一通
椎木真一(日本)信一通
黑根祥作(日本)信、片二通
諸橋轍次(日本)信二通
橋本凝胤(日本)明片一通
日本讀書協會信一通
東洋文化學會(日本)信一通
齊赫文斯基(俄羅斯)信一通
賴毅夫(土耳其)信一通
史沫特萊(美)信一通
 附英文稿  此信原未著名,根據信的內客並查當時民構保障同盟的有關資籵,可判斷此信是史沐特萊女士寫給胡適的。
杜威(美)致北京各大學教授代表聯席會議的信一通
蘭金(美)信一通
陶倫德(瑞士)信二通

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總目錄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台灣清兵的箕斗記載 / 根據指紋辦案



圓紋為斗,斜紋為箕,故稱指紋為「斗箕」。或稱為「斗記」。


 1961.3.5
早上,先生看報看到這兩天來的分屍案子,兄手還沒有查出,說:「你們為什麼不用指紋?在外國,差不多每個人都有指紋的紀錄。艾森豪是軍隊出身的,當然留有指紋,我們既有身分證,總統、副總統應該提倡先捺指紋,然後要每個人在身分證上捺指紋,我們既有,總統、副總統應該提倡先,以後遇到這一類的案子,只消根據指紋去搜索,總會破案的。指紋專家分最做若干類,按那類的去搜索,總可以查得出來。」

先生又說:「我父親當年到臺灣,曾到各地去視察士兵,對於每一個士兵的箕斗都有記載*。這是那時最科學的方法。像我,十個螺;我的太太,也是十個螺;這是很少的,可能是遺傳的關係。這個螺,也有叫斗的。你們叫什麼?」胡頌平說:「我的家鄉是叫箕、斗的。」

hushihhc.blogspot.com/2011/10/blog-post_05.html - 頁庫存檔
2012522割台議定,臣民內渡,而在「後山」的胡鐵花因聞令較遲,只得「照常防守」。直至6 ..... 卑職查閱南番屯軍一哨,內第五隊系番勇,驗其箕斗,大半相符。


* 最早胡適之先生是請教方豪先生 才知道他父親在講什麼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陳之邁《胡適之和諸橋轍次的筆談》『大漢和辞典』【祕戲圖考】諸橋轍次《孤操自將》等等




許禮平:寫贈胡蘭成的字

7,399


小思介紹我去看《字裡人間》電影,果然好戲。編字典的電影還是第一次看到。內容講主角馬締如何由出版社營銷員轉為字典編輯主任,鍥而不捨的用十五年時間, 編出《大渡海》辭典,只可惜主編松本教授喉癌,來不及見《大渡海》面世而先行離世。電影反映出日本人的認真、執着、韌性戰鬥到底的堅毅,令人感佩。電影中 《大渡海》花十五年編成,令人不期然想起比這些辭典編得還要長的《大漢和辭典》和編者諸橋轍次。

諸橋轍次(1883-1982年),新潟縣南蒲原 郡人(現三條市)。十三歲習漢學,廿一歲入東京高師國語漢文科,卒業後嘗任教員,後再入同校深造,專攻漢學。1918年旅行中國,親炙王國維、陳寶琛。歸 國後決意要到中國留學,次年負笈北京。諸橋留學期間,深感每日花的時間有三分之一是在查閱各種工具書,如果能有一套查閱漢學書籍的辭典,就可以省卻許多煩 惱。而這種大型的工具書,在當時中國沒有,日本也沒有。諸橋腦海中萌生要編纂這種辭典的念頭。歸國不久,約1925年,大修館書店社長鈴木一平訪諸橋,諸 橋提出漢和辭典的構思,最初擬五、六卷,每卷一千頁的規模。往復討論到簽約動工,已是1928年6月了,定名為《大漢和辭典》。時諸橋45歲,鈴木41 歲,正藉盛年。編了五年,已經寫了六萬張原稿紙時,諸橋發覺五、六卷容不下這許多詞彙,與鈴木一平商討,說最起碼十二卷至十三卷,再加五年,才可竣工。結 果前後十三年半,到1941年10月,總算完成大辭典13,757版的活字版,校樣高達二公尺。兩個月之後,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用紙受到限制,只有勉強 先出版第一卷(1943年)。1945年2月25日,美軍空襲東京,大修館蒙難,一萬三千版的活字版和二十萬條活字母型,連同其他資料一併燒為灰燼。這對 諸橋不啻致命打擊。但這並沒有讓諸橋氣餒,韌性戰鬥的毅力,令諸橋重整旗鼓,繼續奮鬥。諸橋在雙目白內障,尤其右眼幾乎失明的情況下,終於克服所有困難, 在1960年5月13日完成《大漢和辭典》十三卷。前後歷三十二年,時諸橋已七十七歲,真是短命一點也難以成事。《大漢和辭典》收單字49,964個,詞 條50萬個,囊括中國古漢語、現代漢語、古籍中所見各種成語、熟語、格言、俚語、詩文典故、人名、地名、官職名、年號、動植物名、政治經濟等等學術用語。 是二十世紀研究古漢語的權威性工具書。過去有所謂一本書主義,諸橋編了這麼一部辭典,堪稱不朽。1965年獲授文化勳章,1976年得勳一等瑞寶章。諸橋 高壽,活到九十九歲,1982年12月8日卒。其故鄉三條市有諸橋轍次紀念館,去年春重修開館。
筆者喜集學人墨迹,一直留意諸橋轍次手澤,直到前 幾年,始在京都覓得一件諸橋書贈胡蘭成行書匾額——《孤操自將》。胡蘭成與諸橋相識。日本三菱公司每周一夕請漢學耆宿諸橋轍次講詩經,這個講座叫止軒會, 是三菱較重要的人物才能參加。胡蘭成偶然列席聽過兩次(六十一歲時),胡在《中國文學史話》第四章節〈文學與時代的氣運〉,提到「諸橋先生像舊時塾師的只 照字句素讀,釋義訓音,三菱的社長經理等十餘人也像舊時塾生的聽講。我很愛那種靜穆的空氣。我小時就是這種讀書法。」這個匾額署款「止軒」是諸橋的號。諸 橋轍次據《莊子》德充符篇「仲尼曰:人莫鑑於流水而鑑於止水」,采「止軒」為號。「孤操」謂高尚的特行,「自將」謂自我保持。「孤操自將」典出《新唐書》 對李渤的評價「孤操自將,不苟合於世」。諸橋寫的這詞,說他自己還是胡蘭成呢?抑或是共勉呢?那就由觀者各自理解了。
2013年10月2日

 ******


《獨立評論選集》鄧維禎選輯/ 陳之邁序

陳之邁蔣廷黻的志事與平生 台北:傳記文學1967
沈怡先生序1
作者自題哀江南賦序 13
求學與治事 15
論政25
對內政的抱負 34
對蘇聯的認識 40
善後救濟 44
聯合國 63
紐約生活118
華盛頓 128
未能完成的著述140
一個天真的性格. 148-153


胡頌平指出諸橋轍次『大漢和辞典』中的"胡適"辭條錯誤很多
胡適知道還為諸橋轍次打圓場 說一個人獨立主編此大著而又根據有問題的資料......胡適說『大漢和辞典』中的"五山十剎"資訊幫他很多......
----
1953/1/20日記 參觀靜嘉堂文庫 館長諸橋轍次已老 近失明 還殷勤招待
http://books.google.com/books?id=66L802V_U-0C&printsec=frontcover&hl=zh-TW&source=gbs_ge_summary_r&cad=0#v=onepage&q&f=false

陳之邁《胡適之和諸橋轍次的筆談》,台北:《傳記文學》19689月號 133期,收入《旅日見聞》台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1969 ,頁141-51 --陳之邁《旅日見聞》



並沒有抓到那次筆談的重點
胡適之先生筆談一絲不茍 連書籍的標點都不放過



更多的登門拜訪者則直接表達了對新文化運動主張的懷疑和擔憂。19201921年間留學中國的諸橋轍次訪問胡適,筆談中除稱贊胡適贈閱的《中國哲學史大綱》 及請教關於中國家族制度研究的參考書外,提出兩大問題,其一,宋代自由思想都興,學術發達的主因為何。其二,近年敝國人之研究經學者,多以歐米哲學研究 法為基,條分縷析,雖極巧致,遂莫補於穿鑿。弟私以為東洋經術、西洋哲學既不一,其起原體系研究之方法Method,亦宜有殊途。然而弟至今未得其方法, 又未聞有講其方法者。請問高見如何?
對於前者,胡適的回答是印度思想輸入融化。精於宋學的諸橋懷疑單純外因的力量,強調內部思想發展及相互影響作用。對於后者胡適則答非所問,他說:鄙意清代經學大師治經方法最精密。若能以清代漢學家之精密方法,加以近代哲學與科學的眼光與識力,定可有所成就。並舉所 著《中國哲學史大綱》導言和《清代漢學家之科學方法》以供參考。[《胡適和諸橋轍次的筆談》 (sic),《學術集林》第10卷,遠東出版社,上海,1997] “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轉到: 導覽, 搜尋
陳之邁1908年8月23日1978年11月8日),筆名微塵廣東番禺人,出生於天津,中華民國外交官。
陳之邁1928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赴美國留學,獲俄亥俄大學文學士、哥倫比亞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回國後曾任教於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央政治學校西南聯合大學等校,並加入了胡適蔣廷黻創立的獨立評論社抗日戰爭期間,曾任教育部參事、行政院政務處參事等職。1944年出任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館公使銜參事,後又歷任中國出席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副代表、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緊急糧食委員會中國代表、駐美國大使館公使等職。1955年,出任中華民國駐菲律賓大使。1959年任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大使,後兼駐紐西蘭大使。1966年調任駐日本大使,1969年又任駐教廷大使,1971年兼任駐馬爾他大使。期間,教宗曾贈予其十字勳章。1978年回到台灣,任外交部顧問、國際關係研究所研究員,同年去世。

****

諸橋轍次

出典: フリー百科事典『ウィキペディア(Wikipedia)』
移動: 案内, 検索
諸橋 轍次(もろはし てつじ、1883年6月4日 - 1982年12月8日)は、漢字研究者で、大著『大漢和辞典』や『広漢和辞典』(ともに大修館書店刊)の編者。文学博士東京文理科大学名誉教授都留短期大学および都留文科大学の(四年制大学としての)初代学長。本人によると直江兼続子孫である。

目次

[非表示]

経歴 [編集]

静嘉堂文庫理事長の諸橋晋六は三男、三菱商事社長・会長を務めた。

伝記・回想 [編集]

  • 岡本文良、高田勲 『ことばの海へ雲にのって  大漢和辞典をつくった諸橋轍次と鈴木一平』(PHP研究所、1982年) ISBN 4-569-28178-8、児童向け著作
  • 「漢学の里・諸橋轍次記念館」編 『諸橋轍次博士の生涯』(新潟県南蒲原郡下田村役場、発売元・大修館書店、1992年) ISBN 4-469-23085-5
  • 原田種成 『漢文のすゝめ 諸橋「大漢和」編纂秘話』(新潮選書 1992年)
  • 鎌田正 『大漢和辞典と我が九十年』 (大修館書店 2001年)
  • 諸橋轍次 『誠は天の道 東洋道徳講話』 (麗澤大学出版会 2002年)、私の履歴書を収む

関連項目 [編集]

外部リンク [編集]

《百年追求叢書‧自由的挫敗》中的胡適之先生

吳乃德先生或許喜吊書袋﹑,在百年追求叢書自由的挫敗》中問題可能不少。
對胡適了解很有限(129認為胡適一生只有他說的兩貢獻,有點可笑)把胡頌平當成他兒子,真不可思議,p.275。對於他認為胡適在吳國禎事件是看了特務提供的資料,以及詳細列出50年代初蔣介石每次會給胡適5千美金的事,可以進一步研究。
由於本書採通俗寫法,沒注出處,所以我對作者多次引用王世憲,懷疑應是王世杰?



2013年10月1日 星期二

胡適廁上解"九九消寒圖"迷 1932/1/21 董橋:梅軒


現在手頭無黃苗子的《人文瑣屑》--黃苗子《人文瑣屑》《世說新篇》《茶酒閒聊》《雪泥爪印》

其中有關於"九九消圖"的一篇

胡適是在廁上解答故宮博物院的"九九消寒"之迷 (1932/1/21日記 他在1954/10/30 給楊聯陞的信重提此得意事 -- 不過日記與信的某些文字不同):

胡適日記全集

今日在厕上看江隆金武群的(粟香四肇)巷六,有此一慷:道光朝,宫中作九九消寒目,成厢吉「庭前垂柳珍重待春凰」九字,字各九吉,每日吉一肇,至八 + -日始辛,宫人皆效扁之。 ...
books.google.com/books?isbn=9570827106...



董橋:梅軒

9,182

老唐來信附了一張照片,說山城林姓舊家最近終於讓出梁啟超一副宋詞楹帖給他,老民國舊裱考究,可惜年代久遠,南天溽暑,有點蛀,有點霉,改天托人帶來香港 再付裝池,不難煥發。題的是「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上聯小字注「集宋詞製楹帖」,下聯署「啟超 作」。任公楷宗北碑,筆法主方,結字主扁,整密瘦健,峻利秀逸,真是神品。老唐說這副楹聯集宋詞不算集得上好,坊間既然又貴又找不到,得此一副,高興都來 不及,不敢挑剔。好像見過任公這副集句,想不起來在哪一本書上。反正任公集宋詞多得很,求字者眾,寫了再寫不奇怪。老唐舊派人,南洋老宅花木扶疏,佈置古 典,廳堂上舊字舊畫多極了,家具大半金絲楠木,早年在蘇杭一帶買了運過去。案頭清玩沉香最多,伽南也不少,從前不那麼金貴,坊間不難遇到,如今是惹人眼紅 的家當了。他說的山城林姓舊家我知道,戰前富甲一方,後來沒落。說舊家,唐家也是舊家。舊家是世家,上代人社會上有勛勞有地位的家族,老南洋有過好幾家。 中文說舊家還有「從前」的意思,宋元人詩詞中常見,宋人楊萬里〈答章漢直〉說「老裏睡多吟裏少,舊家句熟近來生」。陳之藩先生生前喜歡楊萬里的詩,信上跟 我說了好多遍。宋詞還有周邦彥的〈瑞龍吟〉也說「惟有舊家秋娘,聲價如故」。金代元好問〈石州慢〉唱的是「舊家年少,也曾東抹西塗,鬢毛爭信星星卻」。南 宋詩人詩作最多的是陸放翁,楊萬里第二,積詩兩萬多首,留存至今也有四千多首。老唐說他早歲讀楊萬里眼前一亮,生猛透脫,尖新嫵媚,讀多了漸漸嫌他玩弄語 言過了頭。楊萬里宦海失意,報國無路,晚年創作故意叛逆,標新立異,李慈銘說他滿紙村氣,那是真的。「低低檐入低低樹,小小盆盛小小花」,偶爾一露,很俏 皮,很迷人,用多了讀了膩味,直似他〈宿靈鷲禪寺〉七絕說的「在山做得許多聲」:詩詞文章境界高了倒是「流到前溪無半語」了。我跟老唐談文說藝都是過去的 事,彼此老了,他少來香港,我少去南洋,雅興留在心胸裏,寫信打電話三言兩語說完即罷,廢話都省掉,老先生說那叫電報交情,字字金貴。前些年他來香港看專 科醫生,帶改琦手卷給我觀賞,畫面不大,題識不少,畫庭園仕女消閑圖,姿態動人,衣紋細秀,樹石背景也簡逸,敷色清淡像一彎清流,十足七薌本色。我說我喜 歡。他說留給我。玩了大半年玩夠了,看夠了,拜託一位南洋客商帶回去還給老唐。老唐驚喜,說同道這樣玩文玩字畫也許實惠,交換佳作,去來自如,廣告術語所 謂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意曾經擁有。話是這麼說,深愛之物割捨一段日子畢竟牽念。老唐一聽驚醒,說還是各安天命各守其成踏實。改琦的畫確實好。生在乾隆, 死於道光,畫《紅樓夢圖詠》出大名,筆下仕女了不得,早年坊間常碰到,修養不夠不覺得可愛,老了懂了碰不到了,怨誰?傅玫去年拍賣會上買了一幅改琦,貴極 了,老牛破車不敢花這個錢。老穆在台北也曾經撿得一幅小畫,又殘又舊,很便宜,細看看不準,越看越不像,怕是𨘻品。「貴的怨貴,便宜的倒說是假的,人心 可惡!」老穆氣壞了。老唐家藏《水滸》葉子一套我最喜歡,清代小名家臨摹《陳老蓮水滸葉子》,人物畫得甚好,裱成小冊頁,型制跟元明戲曲葉子差不多,說是 戰前上海老宅舊藏,鈐他外公信印,戰亂流失,八十年代他親戚在冷攤上撿回來還給老唐。葉子通稱酒牌,也叫酒籌,宴會飲酒客人先挑一張葉子,看題句適合客 人,客人飲酒,適合主人,主人飲酒,辭書上說是古代博戲用具,唐宋稱葉子格,後來慢慢式微,《蕙風詞話》裏〈望江南〉詞有一句「揚州好,葉子鬥輸贏」。陳 老蓮畫的《水滸葉子》從前刻版印過,老版本不好找了,我想要,買不到。老唐那套臨摹本白描精美無比,難得保存得好。台灣藏書家袁芳榮先生新近送我新書兩 冊,一冊《古書犀燭記》,一冊《古書犀燭續編》,書中寫陳老蓮水滸葉子寫得很細緻。聽說袁先生藏書萬卷,版本學懂得深,文章寫得真有趣,不乾不悶。他說陳 老蓮那本葉子裏酒令是後來加上去的,卻十分恰當,比如第一幅畫的是宋江,梁山泊首領,葉子的酒令是「飲首席」,居首位者飲酒。一丈青扈三娘的酒令是「身長 者飲」,長得高䠷的飲酒。母夜叉孫二娘的酒令是「懼內者飲」,怕老婆的喝一杯。袁先生說明清葉子還有好幾種,《酣酣齋酒牌》、《博古葉子》、《琵琶記葉 子》、《狀元葉子》、《三國志演義葉子》、《歷代故事葉子》,袁先生也許都珍藏刊本。任熊任渭長的《列仙酒牌》咸豐三年作,真迹藏在香港名醫葉承耀的攻玉 山房,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二○○六年為葉醫生刊印成一、二兩冊,葉醫生送了一套給我。任渭長人物畫很像陳老蓮風格,筆力剛健,氣韻靜穆,題的酒令也好玩, 嫦娥那幅題「碧海青天夜夜心」,「貌殊眾者飲」。老子題「玄之道德五千言,不予藥,不予僊,不言白日昇青天」,「壽者飲」。東方朔題「拔劍割肉抑何壯 也」,「好肉食者飲」。唐代仙女盧眉孃那幅畫得最好,題「雲水身心固不樂,鳳環束腕為也」,「眉長者以量飲」,港大印本釋文「為也」或有誤,原迹草書太 草,認不準。老唐看了葉醫生《列仙酒牌》印得好,原先也想刊印他的《水滸葉子》臨摹本,深處一想,畢竟只是小名家摹本,比不得真迹,不值得,還是留着好玩 算了。老唐家裏留着好玩的書畫文玩多得很。有一陣子他來香港專找案頭木架木座插屏多寶格,都是小型木器,擺在案頭配小文玩。光是小小羅漢床已然集藏一大 堆,紫檀黃花梨龍眼木楠木做的,都有,大半素身,也有雕花草的。這些案頭羅漢床六十年代古玩店不少,也不貴,後來不多見了,當今找一個造型漂亮的大不容 易。我新近在嘉木堂得了一件黃花梨案頭羅漢床,清代的,小小的,五屏圍子和床板都鑲大理石,很不一般,手機照片傳給老唐看,他說極少見,囑我玩膩了勻給 他,我捨不得。竹雕老唐只收臂擱,真多,七十多件裏帶款的精品一大半,代代相傳,摩挲經年,都殷紅亮麗,早些年做出版的朋友勸他出一本竹雕秘閣專集,他嫌 編寫著錄麻煩,推掉了。不怪他。我們都年邁,玩物還要勞神著述,累壞了。我家那堆名家裝幀英文舊書圖書館勸我辦個小展覽我也不敢應承。每部書裏儘管都夾着 英美舊書店寫的說明,翻譯中文還是費神,搬來搬去也頭痛,老唐說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對極了。他說老人恪守作息規律最緊要,少做心理壓力大的事,起居飲食切 忌反常,情願死板,少受打擾,自必延年。清宮懋勤殿冬至之日挂的雙鈎九九消寒圖我影印過一份給他:「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九個字每字九劃,一共八十一 劃,南書房翰林從冬至那天起,每天注完陰晴風雪用朱筆填上一劃,八十一天填完了正好大地回春。老唐說他依次填完,八十一天很快過去了,真是養生養性最佳日 課:「老人從此有個盼頭!」他說讀苗子先生書上寫,北京琉璃廠清閟閣五十年前也刻過九九消寒圖出售,畫梅花一幅,有的全開,有的半開,總共八十一瓣,每天 朱筆填上一瓣,八十一瓣填完了春暖花開。老唐說他從來沒見過。我也沒見過,想找一張至今找不到,前輩都不在了,沒辦法。九九圖也叫日計圖,元代楊允孚《灤 京雜詠》有詩云:「試數窗間九九圖,餘寒消盡暖回初。梅花點遍無餘白,看到今朝是杏株」,原注說「冬至後貼梅花一枝於窗間,佳人曉妝,日以臙脂圖一圈,八 十一圈既足,變作杏花,即回暖矣」。老唐最愛梅花,南洋熱帶無梅,他不甘心,家裏花園闢了書室叫「梅軒」,命我題字拿去刻匾,四壁掛滿歷代名家畫的梅花, 大幅小幅十多幅,一片暗香。





傅鏗兩篇: 重讀胡適雜憶/ 時間的塵埃


第一次讀傅鏗先生的一些作品.他的思緒多由聯想等牽引 重點或不很清楚.多以"欣賞"讀書.分析不足. 不過比較港台的副刊文章. 差異不小.

傅鏗:
重讀胡適雜憶

6,646

最早讀唐德剛的《胡適雜憶》還是在九十年代初來美國之前。一氣讀完之後,實在是嘆服於作者那種「寓恭敬於嬉笑」的神來之筆。倘若用文字藝術,思想觀點和史 料價值三項標準來衡量一部文史作品的話,那麼《胡適雜憶》在三項指標上都屬於超一流的上乘之作。記得初讀《胡適雜憶》時,剛讀完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和 《蘇東坡傳》不久,雖然林語堂的這兩本書都是由英文繙譯的,但其道家的神韻依然躍然紙上;唐德剛則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他可以說是把道家的神韻提升轉化為禪 宗和尚的當頭棒喝。
這次再讀《胡適雜憶》,恰巧筆者不久前剛讀了趙越勝君的《燃燈者》。兩書不無相像之處:都是一個私淑弟子,帶着虔敬之心描寫恩 師的為人處世之道;但是趙是懷着一種畢恭畢敬,感恩不盡的弟子心情,而唐則顯示了一個經歷過大世面的大遊子的玩世不恭:畢竟唐君口齒伶俐,善於交際,不僅 經常周旋於胡適之的紐約公寓,而且為顧維鈞、李宗仁捉刀寫下了長篇回憶錄,同時也是吳國楨和黃乳夫人沈亦雲的座上客,眼界遠為開闊,因而字裏行間的氣魄也 大得多多。因為抱着這種老遊子情懷,唐的敍述口無遮攔,不為大師韙,嬉笑比擬,有生有色,一半是自己的經歷,一半是宗師的行蹤。
因為口無遮攔,從 一個弟子的角度看可能是「大不敬」,但從一個歷史學者的視角看,則顯得超然而不偏不倚。比如就胡適之的學位問題說,唐德剛感到,胡適在哥倫比亞大學讀書前 後不足兩年,而且給女友韋蓮司寫了一百多封情書,口試五個月前又與莎菲通信四十多件,所以不可能有足夠的時間完成學位所規定的課程。唐在《胡適口述自傳》 中認為,胡一九一七年的口試,只得了一個「大修通過」(pass with major revision)的成績,即需要重考才能通過;到一九二七年,胡適在新文化運動中早已「名聲鵲起」,因而在與其老師杜威拍拍肩膀中獲得了學位。而夏志清 和余英時先生反而倒是更加同情胡適,以為胡適當年沒有早得學位,不過是由於他沒有交出一百本印行的博士論文這樣的技術問題。
不過唐德剛自始至終表露了對胡適這位「一代宗師」的深厚敬仰:「以胡適這樣一位五百年一見的哲人,『博士』不『博士』,真何損日月之明?」。再說胡適後來一生中得了三十多個名譽博士,恐怕至今仍然是華人中之冠。
總 的來說,胡適晚年是在一種「無可奈何花落去」的憂傷氛圍中度過的。飄泊海外,但仍披着一襲「中國文藝復興之父」八卦道袍的胡適之,同樣是抱着一種對於西方 社會的單相思。胡難以在母校找到一份正規的教職,只能找唐德剛這樣的年輕朋友談感想,發議論,以致唐一語便道破:「胡適之的確把哥大看成北大,但是哥大並 沒有把胡適看成胡適啊!」唐說起有一次開車去接胡適時沒說清楚地點,以致胡適等錯了街口,等他在車中看到胡適時,胡「在街上東張西望的樣子,真是『惶惶如 喪家之犬』!」通過「喪家之犬」這個生動的比喻和歷史意象,唐德剛用詼諧解嘲的語氣,把胡適之提升到了孔聖人的地位。


 -----

傅鏗:時間的塵埃 

 


唐德剛先生五十年代寫的一些作品在八十年代初結集出版,取名為《五十年代底塵埃》,其中包括他初試傳記手筆的處女作〈梅蘭芳傳稿〉,以及幾篇反映當時美國 留學生生活的短篇小說。「塵埃」一語取自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在五十年代初的一句名言:「等到塵埃落定再說」。唐先生在一九七九年寫的序言說:「在五十年代飄 散的塵埃,也早已落定──落在一起,結起像一層薄薄的絲棉。」這批塵封的舊稿對當時的作者來說,引發了深深的懷舊之感,猶如飄散的春夢和秋雲。
《塵 埃》中最令人回味無窮的無疑是那篇〈梅蘭芳傳稿〉。它最初於一九五二年刊行在林太乙主編的《天風月刊》。據唐先生自己回憶,一次林語堂約請一批哥大同學在 其紐約寓所吃飯,討論他們父女在紐約辦雜誌的計劃,林說你們學歷史的可以寫一些民國人物的傳記,唐則接口說像他這樣的無名之輩要寫就寫梅蘭芳、胡蝶、杜月 笙這樣有看點的人物。在三萬字左右的〈傳稿〉中,唐先生花了很多筆墨來寫梅蘭芳的伶人世家和京劇的來歷:梅四歲即喪父,由伯父梅雨田帶大,七歲便開始學 戲,至十二歲已聞名於京城,捧客上千。梅的祖父梅巧玲則可說是京劇的開山祖師之一。咸豐年間開始,能吹三百多種笛譜的梅巧玲從主要用笛子伴奏的昆曲,逐漸 轉而使用胡琴伴唱。京劇本源於「亂彈」,吸收了京城各地人的秦腔、梆子、黃調、漢調,以及昆曲。到了梅蘭芳成名的年代,這「亂彈」才融化為一種統一的舞台 藝術。後來在齊如山等文人的幫助下,梅氏的天生麗質和唱功,加上文人的精心策畫,梅劇的情節、唱工、身段、走步、燈光、布景、台詞和音樂便一日千里,梅蘭 芳也由專唱青衣花旦的女角,進而轉為兼唱花衫的全角。因而一篇試筆性質的〈傳稿〉,蘊含着唐先生史家眼光下的研究心得。
〈傳稿〉刊出之後,胡適看 了笑着對唐說:「稍嫌渲染,稍嫌渲染。」胡適所說的「渲染」,我想便是唐德剛那種獨具一格的嬉笑玩世之文風。《胡適雜憶》可說是這種風格的絕佳之作,胡適 老人如果地下有知,恐怕心中也未免會喜怒參半,大呼「太過渲染」。老一輩的知識人到底還難以接受唐先生這樣直率的情感渲發。蘇雪林老人就曾罵唐德剛「猶 大」,因為唐常說:「人無完人,樹無九枝。胡適是人不是神,怎能十全十美。」為了顯示唐德剛那種鋒芒初露的「渲染」機鋒,這裏不妨引一段〈梅傳〉中的文字 為證:
當他(梅蘭芳)於民國二年在北京懷仁堂唱「小尼姑思凡」時,華北為之轟動。上自總統、內閣總理、各部總長……都夾在人叢中擠眉弄眼。在前三 排的席次內,你可找到道貌岸然的蔡元培,一代文宗的梁啟超,狀元總理的張季直……在「小尼姑」春情蕩漾時,你也可看到這批鬍鬚亂飄的老人家們底眉俏眼角也 如何地隨之秋水生波。
(台灣版《五十年代底塵埃》,頁一○六)
《塵埃》還收了其他七、八篇唐先生自稱的「雜文」。其中的〈我的女上司〉、 〈學跳舞〉、〈三婦人〉、〈求婚〉、〈瘋院去來〉和〈露娜今年三十歲〉幾篇是唐先生初試作家手筆的短篇小說,多年後則又寫出了數十萬字的長篇小說《戰爭與 愛情》。《塵埃》最後一篇〈昨天的足迹〉則收集了他們一批紐約詩友的一些詩作。《胡適雜憶》「新詩老祖宗」一章對這批「白馬社」詩人的活動有更多的描寫。 唐先生回憶五十年代紐約留學生的心境時,曾貼了五首自己從前寫的七律,其中最後一首最能代表其心情,詩云:
莫看村童歡笑時,月斜樓悄感棲遲。
三更夢斷疏桐影,廿載魂縈未寄詩。
何堪已舍終難舍,忍向新知話舊知?
窗外寒螿連雁起,寸腸華髮兩如絲。
唐 先生並解釋說他的詩反映了他們那批三十出頭的海外學生的彷徨無主:「他們對祖國的滄桑之變不能說沒有他們自己的看法,但是學然後知不足,他們的『看法』也 難免充滿自我挑戰的矛盾。他們是失去的一代,悵望餘生,真難免有『三不要』(大陸,台灣,美國)、『兩不通』(中英文字俱欠通)之感。」(《胡適雜憶》, 頁一三六)唐先生當然是這些人中的佼佼者,更多的人拿了博士學位之後也只是去開餐館或從事其他行業了。
唐先生已於二○○九年駕鶴西歸。《塵埃》的 序言中作者回想一九四八年從上海坐船離開大陸時,他還是一個二十來歲的知識青年。當時朋友給他送別請他吃三明治和可口可樂,花了法幣數十萬元;而當唐上了 美國輪船之後,晚餐上可口可樂則可以任意喝。那種瞬間之變宛如地獄天堂。一九七二年尼克松首次訪華之後,唐先生想盡辦法經由加拿大回訪闊別了二十四年的大 陸。據《國際先驅論壇報》的記者說:「臨行前,顧維鈞讓他『得空去看看鐵獅子胡同,現在是甚麼樣子』。當飛機進入中國領空,面對久違的故鄉山河,唐德剛異 常激動,用手絹掩面去衞生間大哭一場。」畢竟唐先生的母親和妹妹都一直在安徽老家,那種無邊的鄉愁在天翻地覆的滄桑巨變之後,更是令人產生恍若隔世之感。
也 是在二○○九年,希臘名導演西奧.安哲羅普洛斯(Theo Angelopoulos)拍攝的最後一部電影《時間的塵埃》(The Dust of Time)在柏林國際電影節上映。影片講述了二十世紀蘇聯紅禍下人命的乖舛不測。經歷了近半個世紀的牢獄之災,夫離子散和心靈創傷之後,女主人公終於在千 禧年的除夕之夜實現了一家三代人團聚柏林,然而此時的她生命已經奄奄一息。時間成了作弄人的一陣狂風,生命如塵埃般隨風飄落。影片結尾時,柏林凱旋門前飄 起茫茫的雪片,猶如是紛紛下落的滾滾紅塵,人間的悲歡離合都默默地融化於其間。除了靈魂和精神,宇宙中的所有生命都將化為塵埃;每念及此,心中難免生起傷 懷之感。讀完唐先生的《塵埃》,想到斯人已去,而年青時的文字則依然煥發着青春的氣韻,預示着一個未來史學家縱橫自如和氣貫長虹的神來之筆,終於悟到先生 的精神將永存於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