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27日 星期五

韓石泉1897-1963『六十回憶錄-韓石泉醫師自傳』『六五續憶』,疼台惜鄉、愛人如己的臺南韓石泉博士 莊永明《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




李筱峰

#今日壽星之一
今天的冥誕壽星,是一位奔波於診療室與街頭的醫師、社會運動者–韓石泉。
韓石泉生於1897年(日本明治30年)10月27日,台南市人。
1913年考取臺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大醫學院前身)的公費生。他在入學口試時,答覆口試老師問他為何要學醫時,回答:「大丈夫不為良相,當為良醫。」
1921年韓石泉參加蔣渭水首創的「台灣文化協會」,出任理事,也是文化協會在台南的主幹,在台南積極推動文化啟蒙活動。韓石泉也參與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1923年因「治警事件」被日警逮補,拘禁兩個月。
韓石泉1926年結婚時,革除傳統縟節、迷信、炫耀等民俗,以身作則進行婚禮改革。
1927年,台灣文化協會分裂,蔣渭水創「台灣民眾黨」,韓石泉出任該黨中央委員。後又任台灣民眾黨台南支部主幹。
1935年韓石泉赴日本熊本醫科大學深造,獲醫學博士。
韓石泉視病如親,對窮困病患常常減費或免費。
二戰後韓石泉仍熱心地方政治,1946年當選台灣省參議員,享有全島性聲望。
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他採溫和途徑,期望化解衝突,但也險遭不測。
晚年逐漸對政治失望,淡出政治圈。
1963年6月30日因腦溢血過世,享年67歲。








所有心情:229Ruey-Shiun Hwang、黃榮章和其他227人





(中央社記者陳偉婷台北27日電)已故名醫韓石泉歷經日治時代、走過二二八事件,以慘痛經驗領略戰爭殘酷和民主發展必要。他以一生經歷作傳「六十回憶」,日文版近日出版,盼讓日本人了解台灣的殖民歷史。

歷史悠久的韓內兒科診所是台南市民的共同回憶,也常是指路的「路標」。白色洋房外有一綠樹拱門,拱門上有一顆修剪整齊的愛心。雖是醫療院所,常引路人駐足,也曾有遊客特地下車拍照。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此處是已故內科名醫韓石泉故居。

韓石泉在日治時代畢業於台灣總督府醫學校(今台灣大學醫學院),1929年時在台南創設韓內科。他在自傳「六十回憶」中回顧開業初期,當時開業行醫者少,標榜專門科目者也少,但傳染病特多,小兒罹病率很高,他每日門診不下百餘人,中餐總是下午2、3時才吃,一夜數次被急診病人擾醒,奮不顧身為病人付出,以致罹患胃潰瘍,時常出血。

韓石泉的兒子、台大名譽教授韓良俊說:「自父親14歲當台南州州廳工友時開始進行社會服務,直到66歲絕不算長壽,毋寧是太短的一生,但確實在公、私雙方,都充實地度過了波瀾壯闊、堅強又誠實正直的人生」。

為了留下人生紀錄,韓石泉撰寫「六十回憶」自傳,詳細紀錄家世、求學、結婚、行醫和參與日治時代抗日民族運動及終戰後從政的經歷,為台灣歷史提供第一手觀察。此書也在日本發行日文版,韓良俊29日受邀到日本演講。

韓良俊受訪時表示,父親在書中寫到日本統治台灣,特別是二戰時台灣受日本牽累而被盟軍轟炸,讓台灣人付出很大的犧牲。他此次赴日演講,希望讓日本人了解「台灣為殖民地的那一段歷史」,看到台灣的犧牲,且反省「為什麼要發動戰爭」。

回顧韓石泉一生,韓良俊說,父親碰到的打擊非常多,除了在日治時期因治警事件被關押,也曾因參與政治活動受人污衊,蒙受不白之冤。尤其失去了2名孩子,更讓父親自責悲痛,靠堅定的信仰才得以走出陰霾。

韓石泉第一個兒子韓良哲,一歲多時就因感染肺炎併發腦膜炎過世,他身為醫師卻對挽救兒子無能為力;二戰時盟軍對台灣空襲,台南數度受災,長女韓淑英擔任救護隊成員,一日警報又響,結果路上遇空襲罹難,當時還不滿18歲。

空襲的大轟炸也幾乎帶走韓石泉所有的財產,韓良俊說,韓內科和住所全毀,重要資料也全部佚失,父親深刻感受戰爭的殘酷和醜陋。

韓良俊說,日本人在回顧二戰時常說「不要再有戰爭」,但關鍵應該是「不可以發動戰爭」。環顧國際情勢,不管是哪一國,都不該用威脅、恐嚇、打飛彈的方式,希望國際能了解「不可以先出手」的重要性。

韓石泉的兒子、韓內兒科診所醫師韓良誠曾在回憶父親的文章寫道,父親曾引俄國文豪托爾斯泰「如果你能讓一隻離巢的小鳥回到巢裡,或是只要我們能為別人做點事,即使是一個真摯的笑容,我們就不是徒然活著」,以此鼓勵他,追求成就之餘,也能不忘社會關懷的初心。

上醫醫國,韓石泉雖已逝,但醫者仁心,對社會懷抱正義和關愛,至今仍在發光。1061027



---胡適1959.2.17復韓石泉:石泉先生......『回憶錄』121頁提到"朱子家訓",所引乃是明末清初的朱柏盧"治家格言".....其實,朱子並沒有留下這種家訓。.....

        二
   民國四十五年,韓石泉年六十,撰『六十回憶錄』一書以自壽。自述撰述之旨趣云:「余撰回憶錄,其動機至為單純,僅將余六十年間生活,忠實敘述,不論過去與現在,以及識余與否,俱能窺豹一斑。余之人生經歷過程中,有失敗,有成功,有險有夷,有甘有苦,小自生活瑣事,以至與國家社會有關問題,記憶所及,重新記載,以六十年為一期。」是書之內容,胡適於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十七日致韓氏之函有云:這部『回憶錄』 (按: 韓石泉『六十回憶錄』)是臺灣光復僅見的一本自傳,其中不但有先生一生立身行己的記錄,還有六十年來的重要史料。」胡函又云:「我很盼望將來有許多臺灣朋友,如蔡培火先生,如黃朝琴先生等,都能繼續仿效先生的『回憶錄』,有更多更詳細的自傳文字出來,使我們更明白當年日治時代的愛國運動、自治運動的真實情形,或使我們更明白當年『東港事件』、『二二八事件』等等的真實情形。」(按蔡培火無回憶錄面世;黃朝琴雖有『我的回憶』,然其內容未能符胡適之盼望。)據其自述與胡函所言,即可窺本書主要內容所在。


(韓石泉)六十回憶錄

  『(韓石泉)六十回憶錄』,附「六五續憶」、「診療隨想績誌」,民國韓石泉著
  。民國四十五年十一月初版,臺南市,著者印行;民國五十五年六月,增附續憶重印,臺南市,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印行。三十二開,排印本,〔一四〕、一五五頁,夾附照片一二面,平裝一冊。

        一
   韓石泉(一八九七-一九六三),臺南市人。幼入臺南第一公學校就讀時,從王鍾山、許子文學漢文,又於課後至其父所設私墊讀古文。臺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年三十九赴日本進修,獲九州熊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學位。醫校畢業後,入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一年後進臺南醫院為內科醫師,前後凡四年。後與黃金火合開「共和醫院」;昭和三年(一九二八)於臺甫市自設「韓內科醫院」開業行醫,以迄逝世。日據時期,於行醫之餘,投身於抗日之文化、社會與政治運動,先後參預「臺灣文化協會」、「臺灣議會期成同盟會」、「臺灣民眾黨」之活動。臺灣光復後,歷任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第一屆執行委員。第一屆臺灣省參議員、「二二八處理委員會臺南市分會」主任委員。民國三十六年參選國大代表落選後,遂絕意政治,專心醫務。其後曾任私立光華女中校長、董事長,及紅十字會臺南市分會分會長、臺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臺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臺灣銀行監察人等職;又曾主持臺南市痳瘋療養院醫務。

        二
   民國四十五年,韓石泉年六十,撰『六十回憶錄』一書以自壽。自述撰述之旨趣云:「余撰回憶錄,其動機至為單純,僅將余六十年間生活,忠實敘述,不論過去與現在,以及識余與否,俱能窺豹一斑。余之人生經歷過程中,有失敗,有成功,有險有夷,有甘有苦,小自生活瑣事,以至與國家社會有關問題,記憶所及,重新記載,以六十年為一期。」是書之內容,胡適於民國四十八年二月十七日致韓氏之函有云:「這部『回憶錄』是臺灣光復僅見的一本自傳,其中不但有先生一生立身行己的記錄,還有六十年來的重要史料。」胡函又云:「我很盼望將來有許多臺灣朋友,如蔡培火先生,如黃朝琴先生等,都能繼續仿效先生的『回憶錄』,有更多更詳細的自傳文字出來,使我們更明白當年日治時代的愛國運動、自治運動的真實情形,或使我們更明白當年『東港事件』、『二二八事件』等等的真實情形。」(按蔡培火無回憶錄面世;黃朝琴雖有『我的回憶』,然其內容未能符胡適之盼望。)據其自述與胡函所言,即可窺本書主要內容所在。

         三
   韓氏回憶錄之撰述,大抵多據回憶。按韓氏原有日記五冊,於大正十二年(一九二三)「治警事件」時為日警搜去,此後中輟日記;而經結案退還之原有日記,於昭和二十年(一九四五)三月一日為盟機轟炸臺南市時被焚燬無存(見本回憶錄「弁言」)。除回憶外,又據報刋所載之資料(如『臺灣新民報』副刋所載「西年誕生的人士」一文,係記韓民之新式婚禮;又如臺灣光復初期各報所載有關議會報導)、部份診療記錄(如大正十二年至昭和四年,及臺灣光復以後之診療記錄)。文稿(如追悼掘內次雄之「悼辭」、辭中國國民黨臺南市黨部指導員之「離職報告」、競選國大代表時所作「我願做一個行憲的公僕來競選國大代表」之講稿、發表於『中華日報』之「一個省參議員的感想」及「選舉途上幾個問題」等)等纂述而成。

         四
   本書未分章節,通篇按時間先後順序記述,其內容大至國家社會之大事,小至個人擇偶之細節,旁及學界與政界之人物。就所記韓民家屬言:記述其父韓斗華之設私墊授課內容、其母曾氏之娘家狀況與持家細節、其父母婚姻狀況、其妻莊綉鸞之容貌與個性、其長子之病逝、其長女之遇難、其次子之婚姻(「六五續億」所述)等。就所記韓氏個人之經歷言;詳述其求學歷程、於臺南廳任「給仕」之情形、兩次病危狀況、與異性交往態度、擇偶原則、追求其妻之經過、夫妻婚姻生活、參預抗日活動、行醫概況、醫院之設立及被毀與重建、議會問政、參選經過、住宅遭竊盜入侵等。就所記人物言:記述臺灣總督府醫學校校長掘內次雄、教授橫川定。臺南醫院院長明石真隆,日本赤十字社臺灣支部醫院教授吉田坦藏、小島鼐二,熊本醫科大學教授加藤等醫界人物及其行誼(內記掘內最詳);又記杜聰明、蔣渭水、翁俊明、蔡培火、黃金火、黃朝琴、林安息、歐清石等人之事蹟。

   至本書所記一九二二至一九五○年間臺灣之史事,以「治警事件」、「東港事件」、臺南市
遭盟機轟炸、「二二八事件」臺南市之處理、臺灣省參議會之「范壽康矢言事件」與「黃朝琴辭職風波」等所記為較詳。其中又以「二二八事件」時臺南市之處理經過,以韓氏時任處理委員會主任委員,故所記最詳,為一手資料。

         五
   綜觀本書所記內容,頗為細微、坦誠,如韓氏自言:「寫回憶錄應該坦白,要不怕羞與厚顏。」就不怕羞言,本書坦述其異性接觸史與戀愛史,描述至為細膩;就厚顏言,本書自述其省參議員任期中與「二二八事件」之處理,「自信尚無愧於心,曾盡了最大的努力。」就坦白言,於曾受一部分臺南市民與政府當局之誤會、所受之委屈,及競選國大代表之失敗等,皆能不避不辯予以陳述。

   本書雖係韓氏個人之自傳,然就所述內容言,要有可供研究日據後期與臺灣光復初期史事之參考價值。

          六
  本書為韓石泉自撰,民國四十五年十月完稿,於同年十一月四日(農曆十月二日,即其六十歲生日)出版,此係初版本。前有蔡培火之賀辭、黃朝琴「我與韓石泉先生」、鄭震宇「序」、侯全成「引言」、沈榮題句,及著者「弁言」;後有林占鰲「跋」。初版為三十』』開排印本,五號宋體鉛字排版,每面十四行,每行三十九字;一二九頁,夾照片十五幀,平裝一冊。由著者印行,屬非賣品。

   民國五十五年六月三十日,值韓石泉逝世三週年,「韓石泉先生逝世三週年紀念專輯編印委員會」又將韓氏遺稿「六五續憶」、「診療隨想續誌」八則增入重印。其「六五續憶」係節錄,刪「光華女中拾年回顧」、「寫給青年學生」、「祝校慶談學問」、「臺灣醫學會第五屆地方醫學會開會辭--醫界現勢展望」、「值得敬愛的學人」等篇。「續憶」所記,錄其於六十歲生日紀念演講茶敘會所作感言。胡適與丘念台之來函,記「回億錄」印行後各界之反應、次子之婚事、養護孫子之情形、其岳母之逝世等(按此二稿係其四子韓良俊自其日記簿與備忘錄中發見者)。重印本後附其子韓良俊所撰「後記」,頁數增為一五五頁,其增補文字之排式與初版同,訂為一冊,由紀念專輯編委會印行。
  本書封面杜聰明題署「六十回億」、書脊與內文題「六十回憶錄」。 (林麗華

胡適於致韓石泉函中希望黃朝琴等撰回憶錄能詳述此案經緯(韓石泉『六五續憶』),

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


.作  者:莊永明
.出版公司:遠流出版公司
.頁  數:528頁
.本書於2005年4月出版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韓石泉(1896年-1963年6月30日),台灣醫學家、社會活動家,號南陽台南人。

學歷

台南第一公學校(現國立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小學)、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卒業,日本熊本醫科大學醫學博士。

經歷

  • 曾任台北日本赤十字社台灣支部醫院(現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內科研修醫師、台灣總督府台南病院(現在衛生署台南醫院)內科醫師、民營共和醫院(與黃金火聯合主治)內科醫師,後自行開業,創設「韓內科醫院」,做主治醫師、院長。
  • 1935年1940年間留學日本熊本醫科大學,得醫學博士學位。
  • 曾任台灣民眾黨中央委員會常務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台灣民眾黨台南支部委員會常務委員、主任。
  • 1946年4月15日當選台灣省參議會第1屆參議員(選區台南市),1951年尾台灣省參議會解散而卸任。
  • 1945年1947年間任台南市私立光華女子中學校長,1947年到1963年任台南市私立光華女子高級中學董事長。

​疼台惜鄉、愛人如己的臺南韓石泉博士



​疼台惜鄉、愛人如己的臺南韓石泉博士
簡介:
韓石泉先生出生於1897年10月27日,十四歲自台南第一公學校、二十一歲時自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畢業。1935年留學日本,入熊本醫科大學進行內科學及生化學研究。青年時代,主張台灣人的自治權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參加台灣議會請願運動。

曾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曾擔任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私立光華女中校長及董事長、台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台灣銀行監察人、台灣痲瘋救濟協會台南特別皮膚科診療所董事長等。


韓石泉先生出生於1897年10月27日(農曆10月2日),十四歲自台南第一公學校(後之台南師院附小,現為台南大學附設實驗國小)、二十一歲時自台灣總督府醫學校(1918年,第17屆,為台大醫學院前身)畢業(註1)。1935年留學日本,入熊本醫科大學進行內科學及生化學研究,於1940年以<脾臟燐脂質之研究>論文榮獲醫學博士學位。青年時代,為台灣人的尊嚴,他盡心且全力投入社會公義活動以反對日本殖民統治,主張台灣人的自治權而加入「台灣文化協會」,並參加台灣議會請願運動。1923年12月16日警察在全島大檢舉,台灣議會期成同盟運動同志有十八人被審問、拘留、送監。當年他剛滿二十六歲(為受捕志士中第二年輕者),被遣送到台北監獄坐監二個半月。當時海內外人士都表示關懷,紛紛質疑「書生論政有罪嗎」?韓石泉先生一審被判罰金,最後第三審被判「無罪」(註2),此為有名的「治警(治安警察法違反)事件」。

1928年三月他在台南市創設韓內科醫院(註3),每日門診百餘人,中餐常在二、三點之後。此外,他需經常到病人家裡「往診」,而且連三更半夜也常常有人敲門急診。而診療之外,他更常走出醫院診察室到街頭和民眾做伙,以演劇、演講向日本殖民政體抗爭。他的講題有「專制政治下的台灣」、「解放運動的路」、「台灣社會改造觀」、「時代錯誤與殖民政策」、「治台政策與台灣議會」、「對于台南市政的批評」、「健全的社會與家庭」、「台灣學制的改革」以及「醫學上理想的文化生活」等,他無懼於權勢者的淫威,其題目以敢言、敏感著稱(註4)。他曾擔任「台灣民眾黨」中央委員,和王受祿醫師先後擔任台南支部主幹。這期間以及其前後時期,他一有機會就在街頭及室內之會場或劇場,向相當多數的台南市民宣揚台灣文化之向上及台人自治權之爭取。

二戰後之1946年,韓石泉當選第一屆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曾於第二次大會提出「非依法不能攜帶槍械案」,第八次大會時提出「嚴格取締選舉舞弊案」,惜皆未獲執政當局重視(註5)。「二二八事件」時,擔任「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台南市分會主任委員」,提出「愛與非暴力」四大和平處理原則—「不擴大、不流血、不否認現有行政機構、政治問題用政治方法解決」。韓石泉先生以其政治經驗與智慧和執政者、軍警與激進民眾等談判、周旋,終使台南市得以避免重大的傷亡。他冒著生命危險擔任和平使者,宛如1895年日本大軍包圍府城台南時,駐台南英國宣教師巴克禮牧師(註6)和宋忠堅牧師立下的功績—冒險和日本軍交涉,使台南免於被毀滅及市民流血。

韓石泉先生於1961年10月10日在台南市政府主辦的紀念會上,發表「國內外情勢和我們的覺悟」公開演講,對當時即已呈現腐化的政治、社會實況提出大膽的批判與建言,卻遭到執政當局的不滿(註7)。其後不久,完全退出政治活動,專心於醫療、教育及慈善事業。而在此之前,他即已不再參與國民黨黨務活動,實質上形同退黨。除已述者之外,他也曾擔任台南市醫師公會理事長、私立光華女中校長及董事長、台南市第二信用合作社理事主席、台灣銀行監察人、台灣痲瘋救濟協會台南特別皮膚科診療所董事長、台南基督醫療團委員、台南救濟院董事、中華民國紅十字會台灣省分會台南市支會會長、長榮大學籌備會常務董事、台南基督教青年會(Y.M.C.A.)籌備委員等多項要職。其著作包括〈十三年來我的醫生生活〉(日文)、《由死滅到新生》(日文)、《六十回憶》及《診療隨想》等書。

韓石泉博士於1963年6月30日因腦溢血辭世,享年六十六歲。他是一位虔誠的基督教徒,終其一生本著基督的博愛精神,以醫學服務人群,愛人如己。他在《六十回憶》結尾的書末,曾述及如下之心願:「尤期望於後代者,不在其蓄積財富,不在其享受厚祿,僅望其能在學術、靈性、道德上,有相當高尚之成就,藉以貢獻人群,完成余未了心願而已。」(註8)

(本文同時刊載於民報文化雜誌第五期)

[註1]皆指實足年齡(以下同),入學時為九歲;之前六歲時,即曾接受私塾蔡師的開筆之訓。1913年16歲時,考取台灣總督府醫學校公費生,1918以第一名成績自醫學校畢業。

[註2]在第二次公判時,即被判決有罪「禁錮」者,有蔣渭水、蔡培火、蔡惠如、林呈祿、石煥長、陳逢源、林幼春、王敏川等八人,而韓石泉等四人則被判無罪,其他六人「罰金百圓」(參見[註8]之4,p.154-156)。

[註3]根據韓石泉自撰之《診療隨想》,記有其「創立韓內科醫院」之日期為「民國17年三月」,還在括號內附記為「昭和三年」,故1928年應屬正確;另一說法認係1929年3月11日,其依據為《台灣民報》第250號之「自行創業」的消息,但此日期亦可解釋為正式的開業登廣告之時,而前者則係非正式的「創業」,故創業的最早年代,仍可看作是1928年。

[註4]從這些講題,即可看出韓石泉一生追求公義、不畏掌權者的風骨。可惜這些演講內容至今尚不可考,否則即使放諸今日的台灣,應仍有值得從中汲取啟示之處。

[註5]韓參議員在當時為台南市唯一的全台最高民意機關代表,任期達五年七個月,任內盡心盡力、認真負責問政,其提案涵蓋醫藥衛生、教育、經濟、交通(含鐵路、公路、港口等建設)、水利、勞工生活、二戰後重建、縣市長民選、選舉制度、二二八之善後等等,極為多元、廣泛,閱之令人感動,感佩其為台灣最初之民主開創期所做出的貢獻(參閱[註8]之11及17,有第一手寶貴資料)。

[註6]:巴克禮(Thomas Barcley, 1849~1935)英國蘇格蘭人,16歲立誓傳教。1875(26歲)6月來台,先在打狗(今高雄市)跟隨李庥(Huge Richie)牧師學習,1876年轉至台南設教。他是台南神學院(前身)的創辦者,推行以羅馬拼音寫出台灣白話,並以此譯出聖經;又首創此種白話字印字館,發行《台灣府城教會報》(今之《台灣教會公報》前身)。1895年日軍三面進逼台南府城,他與宋忠堅牧師代表台南紳民出城與日軍交涉,終使台南民眾免於陷入戰亂、流血之浩劫。1936年病逝,享年87歲(參考吳密察監修之《台灣史小事典》)。為紀念他對台灣的功績,台南市設有「巴克禮紀念公園」。

[註7]參閱[註8]之4(p.399-406),第五十章 雙十演說 告別政事。對這場演講,著名台灣文史作家莊永明先生評為:「擲地有聲」、「向國民黨潑下冷水」、「深得台南市傳統反不良體制抗議精神的傳承,實為多年後『黨外』爭人權、爭平等的建設性言論先聲。」

[註8]延伸閱讀目錄:

1. 道理庵(當房盛吉):プ口ペラの響 韓石泉君。新嘉坡:週刊南洋及日本人No.247,p.21-22,1924.3.20.。(參閱本目錄之30.,「整整六十年前失,而復得的一件『家寶』」一文)。

2. 韓石泉,《由死滅到新生》(日文)。台南:自費出版,1930年。

3. 韓石泉,《六十回憶》(第一版)。台南:自費出版,1956年。

4. 韓石泉,《診療隨想》。台南:自費出版,1962年。

5. 編輯委員會(林占鰲主編),《韓石泉先生逝世三周年紀念專輯》。台南:自費出版,1966年。

6. 李筱峰:徘迴在診療室與街頭的醫師―韓石泉《台灣近代名人誌》第一冊(p.133-147)。台北:自立晚報,1987年。

7. Susan Shwu-Jen Huang(韓淑真)譯,“Sixty Year Memoir”,2nd ed. (《六十回憶》節譯本)。台南:自費出版,1991年。

8. 莊永明等企劃撰文,《島國顯影》第四輯(p.12-41,韓石泉 不為良相 當為良醫)。台北:創意力文化,1999。

9. 洪郁如,《近代台灣女性史》(p.230-231,281,400;日文)。東京:勁草書房,2001年。

10. 林礽乾、莊萬壽、陳憲明、張瑞津、溫振華總編輯:《台灣文化事典》(p.1056-1057),台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2004年。

11. 王昭文:韓石泉 博愛又顧家的社會運動家。台南:台灣教會公報,2004.7.。

12. 莊永明(韓良俊校讀),《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台北:遠流,2005。

13. 許芳菊:韓良誠與韓良俊 我的父親 愛的典範。天下雜誌(2005年教育特刊 家庭教育 贏的起點)。2005;335:362-364。

14. 陳昭如,《福爾摩沙•愛情書》(p.90-91)。台北:柿子文化,2005年。

15.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p.301)。台北:麥田出版,2005年。

16. 李翠瑩輯:420談韓石泉醫師。台灣日報,2005.4.20.。

17. 陳柔縉,《囍事台灣》(p.37)。台北:東觀國際文化,2007年。

18. 中村勝洋:日本人恩師に感謝。日本熊本市:熊本日日新聞,2008.4.7.。(參閱本目錄之30.,「向日本人恩師感謝…」一文)。

19. 韓石泉原著、韓良俊編註,《六十回憶-韓石泉醫師自傳》(日文版及台文版預定於2015年分別在日、台兩地出版;另亦有王九逵教授所譯出的「世界語文」版本)。台北:望春風文化,2009年。

20. 高有智、郭石城、謝錦芳:韓石泉 韓良俊 熱血鐵漢醫族。台北:中國時報,2009.04.12。

21. 小田滋著(增補版)《堀内、小田家 三代百年の台湾ー台湾の医事、衛生を軸としてー》(p.147-152,156)。東京:近代文芸社,2010年。

22. 黃秀慧主編,《百年家族影像文化展 台灣一家親》(p.142-143)。台北:二魚文化,2011年。

23. 黃文鍠:韓石泉醫師事蹟 老台南人也首次聽到。台南:自由時報,2011.1.17.

24. 陳永興:韓石泉醫師(1897~1963)-台灣專科醫療先驅者。高雄醫師會誌75。2012;20:封面故事。

25. 陳正雄:醫學治病•文化救心―韓石泉。台南都會報。2013;11:52-55。

26. 林一真,《若是石泉伯在這裡》。台南:光華女中團隊,2013年。

27. 修瑞瑩:狂犬病人見水狂抖 這一幕老醫師60年難忘。台南:聯合報,2013.7.29.。

28. 朱真一:停業進修獲頒醫學博士(下):韓石泉博士及討論。成大醫訊。2014;25:46-54。

29. 韓良誠:《韓石泉醫師的生命故事》新書發表會致詞─追憶我的父親韓石泉先生(p.195-197)、石泉廣場啟用典禮致詞(p.207-208)。韓良俊:台灣最早的醫學倫理文獻及其在現代口腔醫學方面的適用(p.317-324)。《景福兄弟耕心集》(上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2014年。

30. 韓良誠:感恩之旅-為90年前在台灣總督府醫學校發生的事件而舉辦(p.639-648)、感恩之旅(二)(p.649-654)、堀內次雄前校長銅像之重建(p.659-661)、先父留給我的身教與言教六則─紀念他111歲冥誕並回想其在我人生旅程上的影響─(p.811-816)。

韓良俊: ㄧ份六十六年前「台灣民報」的剪報(p.503-504)、從邱小妹事件談先父的鄰人之愛(p.525-528)、頭版頭條背後的故事(p.535-538)、二二八事件與和平─台灣近代史中被遺漏的一頁(p.549-557)、和平之價值在「二二八史」中的消失與重現─《二二八事件與和平》自序(p.599-601)、向日本人恩師感謝―因其先人在二次大戰前曾前來熊本研習醫學,臺灣人遺族特來熊本在父親恩師墓前參拜感恩(p.655-656)、追憶杜聰明博士(p.681-684)、也談「父親命名背後的謎」(p.725-726)、整整六十年前失,而復得的一件「家寶」(p.735-742)、十三年來我的醫生生活(p.745-762)、65年已過,噩夢依舊─記錄韓家所遭受的二戰禍害兼悼念不幸華年早逝的大姊(p.831-838)、我有幸得到的「父教」--尊重他人(p.861-862)、談先父的婚禮革新與學生運動(p.881-882)。

《景福兄弟耕心集》(下冊)。台北: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2014年。

31. 蔣謙正:韓石泉傳手稿 家屬捐台文館。台南:中華日報2014.9.21.

32. 王靜儀等編撰:韓石泉小傳。《台灣省參議會參議員小傳》(p.278-286)。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14年。

33. 韓石泉參議員問政實錄 (上、中、下三鉅冊檔案)。台中:台灣省諮議會,2014年。

34. 韓良俊(韓良誠企劃):《二二八事件與和平―台灣近代史中被遺漏的一頁》(第四版)。台北:自費出版,2015年。

35. 韓良俊:台灣民主高峰會─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紀念特展開幕式致詞。景福醫訊。2015;32(2):17-18

36. 張淑霞(編輯小組代表),《迎80―教育與醫學的對話》。台北:台南光華高中/韓內科,2015年。

37. 趙宏禧、何心怡(純純文創)編著,《台灣民主高峰會―二二八事件處理委員會紀念特展》。台北:台北市政府文化局,2015年。

38. 王菁菁:韓石泉斯人身影書中重現。台南:中華日報。

39. 陳希林:緬懷台南一代良醫韓石泉。中國時報。

40. ______:寫出韓石泉莊永明暫封筆。台北:聯合報,2005.4.20.。

41. ______:寫出韓石泉再喚起醫道-台灣首位醫生議員的生命故事。美國:世界日報。



婚姻美滿幸福的韓石泉博士夫婦年輕時留影。(何耀坤、韓良俊提供)

韓石泉博士與其學長/摯友杜聰明博士(前排右一)等的合影,後排左一為其夫人韓莊綉鸞,前排中間之兒童為其最小的孩子良憲(七子,現年67歲,亦為內科醫師)(何耀坤、韓良俊提供)

2023年10月25日 星期三

從「箭垛式人物」到「被箭靶人生」 ; Sebastian. 解救蘋果







Antonello da Messina, San Sebastiano, 1478-1479 circa, Gemäldegalerie, Dresda, Germania




In this painting by Gerrit van Honthorst four bloody arrows pierce Saint Sebastian’s seemingly lifeless body. One has stabbed through his leg, and a stream of blood seems to enter our space from its tip. The saint was a Roman centurion who converted to Christianity and, in punishment, the Roman Emperor Diocletian ordered Sebastian’s fellow soldiers to tie him to a post and shoot him with arrows. Sebastian’s tormented body takes centre stage in Honthorst’s painting. The beautiful torso echoes classical sculpture, like the Belvedere Torso, which had been admired by artists in Rome since the fifteenth century. At the same time, the saint’s physical suffering was intended to inspire devotion: viewers were prompted to imagine his intense pain and the strength of his faith. Honthorst must have seen many depictions of the saint’s martyrdom during the period that he worked in Rome, but he likely painted this work a few years after he returned to his native Utrecht in 1620. There were a number of outbreaks of the plague in Utrecht between 1624 and 1626, and Sebastian was revered as a ‘plague saint’, believed to offer protection against the deadly and highly contagious disease. Oil on canvas, The National Gallery, London.
可能是 1 人的圖像

胡適先生給這些「有福之人」取了個名字,叫「箭垛式人物」。他說:「古來有許多精巧的折獄故事,或載在史書,或流傳民間,一般人不知道他們的來歷,這些故事遂容易堆在一兩個人身上。在這些偵探式的清官之中,民間的傳說不知怎樣選出了宋朝的包拯來做一個箭垛,把許多折獄的奇案都射在他身上。包龍圖遂成了中國的歇洛克·福爾摩斯了。」

採用的標題,多少可說明作者的"國文程度"。

<果然有話>魏德聖的箭垛式冤情(張大春) | 蘋果日報

https://tw.appledaily.com/forum/daily/20100921/32828948 - Translate this page
Sep 21, 2010 - 垛式人物」是胡適的發明—在《三俠五義》的序裡,胡適開宗明義地說:「歷史上有許多有福之人。一個是黃帝,一個是周公,一個是包龍圖。」此一立論 ...




「箭垛效應」類似「馬太效應」.......




吳音寧的「被箭靶人生」

May 30, 2018



注音:
漢語拼音:jiàn duǒ
解釋:
  1. 城上的短牆。也稱為「女牆」。射箭的標的物。《三國演義.第五六回》:「操欲觀武官比試弓箭,乃使近侍將西川紅 錦戰袍一領,掛於垂楊枝上,下設一箭垛,以百步為界。」也稱為「箭靶子」、「箭垛子」。
Sandro Botticelli Art
Sebastian, 147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bastian_(name)

Sodoma 003.jpg
Saint Sebastian is largely responsible for use of this name.
Pronunciation/səˈbæsən/
German: [zeˈbasti̯an]
Romanian: [sebastiˈan]
Spanish: [seβasˈtjan]
GenderMale
Origin
Word/nameLatin and Greek
Meaning"from Sebastia", "Augustus"
Other names
Related namesSebastiánSébastienSebastiãoBastianBastienBasAugustus

2023年10月17日 星期二

林徽因文集 "徐志摩的"八寶箱":一筆糊塗帳"。Penn to Award Posthumous Architecture Degree to Lin Huiyin. 2024年5月18日举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將颁发林徽因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Penn to Award Posthumous Architecture Degree to Lin Lin Huiyin, 。

2023.10.18

October 15, 2023

An Architectural Pioneer Receives Her Due

Penn to Award Posthumous Architecture Degree to Lin Huiyin

Two young Asian people standing on a tile roof pose for photo
Lin Huiyin (left) and Liang Sicheng on the Temple of Heaving in Peking, ca. 1936 (Imag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Fisher Fine Arts Library image collection)



“宾大沃顿PWCC” 将于2024年5月18日举行的宾夕法尼亚大学韦茨曼设计学院毕业典礼上,设计学院将向林徽因——这位被称为现代中国第一位也是最著名的女性建筑学家——颁发迟到的建筑学学士学位。
Penn to Award Posthumous Architecture Degree to Lin Lin Huiyin, the only woman among 23 students in Penn’s architecture program between 1918 and 1941. She was also the only one in the group not awarded an architecture degree upon completion of her coursework.






*****

 2011/11 初稿2012/5補寫

林徽因文集

胡適稱譽她為「中國第一才女」;徐志摩視她為「唯一的靈魂伴侶」......

林徽因文集 此書很感人
尤其是悼志摩紀念志摩去世四週年 兩文

 林徽因給他女兒寶寶(梁再冰 她多次出現在梁思成與林徽因 的電視節目之訪談    因她11歲在雲南等地都有日記)的信( 附兩張手繪地圖) 最好

本書的錯字和注解還可大幅改進






收入

書信   

致胡適*

一(一九二七年)   

二(一九二七年二月六日)   

三(一九二七年三月十五日)



四(一九三二年一月)   

五(一九三二年一月一日)   

六(一九三二年)   

七(一九三二年六月十四日)  


*我的兩套胡適書信選都未收胡適給林徽因的信

除前三封為在美國費城給胡適的演講邀約 第四封起多為徐的日記(寄放在凌叔華處 所謂"八寶箱)案-----此文壇大公案誰也說不清楚  到了1993年12月25日卞之琳 還發表一篇"徐志摩的"八寶箱":一筆糊塗帳" (收入卞之琳文集頁121-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