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7日 星期日

方繼孝《陳夢家和他的朋友們》(三聯,2021)。《評〈夢家詩集〉》(胡適)/ 陳夢家(1911—1966)《一朵野花》等詩選。陳夢家給胡適寫信 (1938)美國調查中國青銅器等目標:* 主要段落,可參考 王睿《遺漏的章節》,載《讀書》2002.12, 頁105~113






陳夢家-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https://zh.wikipedia.org › 陈梦家

陳夢家(1911年4月20日-1966年9月3日),筆名陳漫哉,祖籍浙江上虞,生於江蘇南京。新月派詩人,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1957年的反右運動中被定為 ...
生平 · ‎家人 · ‎著作

****

陳夢家和他的朋友們:天下幾人識夢家?|帶著問題去讀書

2021年09月15日15:19 來源於 財新網試聽
縱觀陳夢家先生的一生,他交友無數,但真正肝膽相照的朋友, 為數寥寥

  [前記:陳夢家是中國現代史上難得的一位大才。他的前半生充滿激情與浪漫,後半生寫盡屈辱與坎坷。《陳夢家和他的朋友們》全面細緻地書寫了陳夢家一生及其交往密切的朋友圈。書中分別繪製出陳夢家與聞一多、胡適、梅貽琦、容庚、唐蘭、夏鼐、王世襄等19位名家的交往圖景,從中展現了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國寶守護者、考古學家、古文字大家、明式家具收藏家短暫、璀璨卻又坎坷的一生。]

  文|方繼孝
  文史學者、作家、鑑藏家


作者簡介  · · · · · ·

方繼孝,北京人。文史學者、作家、鑑藏家。主要著作有:《舊墨記》書系(六輯)、《碎錦零箋》、《品味書簡》、《方繼孝說:書信的收藏與鑑賞》、《撂地兒》、《箋墨記緣》、《京劇從這裡走來》。輯校:《陳獨秀先生遺稿》。整理:《溥儀批校本<我的前半生>》、查阜西著《古琴的常識與演奏》、孟超著《流雲散記》。其中,《舊墨記——世紀學人的墨記與往事》一書,榮獲2006年度“中國美的書”;《箋墨記緣》入2020年度“南都十大好書”之列。

目錄  · · · · · ·

目錄
序一我所記得的夢家先生王世民1
序二天下幾人識夢家方繼孝7
聞一多:“夢家是我發現的” 17
胡適:亦師亦友亦真情32
趙紫宸:父子般的翁婿情51
陸志韋:“一碗清水兩袖風”的寄父72
容庚:恩怨難計算111
朱自清:寬厚溫良的師長123
梅貽琦:“大公至正”的關心與器重137
馮友蘭:“三同”結下忘年交152
吳有訓:友誼勝過師生情172
袁同禮:學術道路上的引路人202
王重民:與時代不相合的同路人215
唐蘭:同道中人,相煎何急227
於省吾:同列“甲骨四老” 270
夏鼐:命運迥異的考古學人293
徐森玉:惜才護寶的森老346
查阜西:“寒泉”“海潮”兩知音381
丁惠康:收藏界的一摯友410
王世襄:同好“偏門”研究的兄弟433
芳信夫婦:可托“絕命書”的親人463
附錄
陳金鏞家族直系親屬簡表489
陳夢家年譜490

***
曾經新月映詩壇--方令孺傳- Page 89 - Google Books Result

By 夢之儀

胡適從青島回去,路過濟南時,再次作「文學史上的山東」的演講。此外,胡適這次到青島,還特別向方令孺談起陳夢家的詩,表達了他的歡喜。等到學校放寒假,方令孺回到 ...

 
 《夢家詩集》

陳夢家先生(1911—1966)是我國現代著名的詩人、古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浙江上虞人。 1932年生於中央大學畢業後,先後在青島大學、燕京大學、昆明西南聯大任教。 1944—1947年在美國加哥大學講授中國古文字學,並蒐集流散在歐美周青銅器資料。歸國後,擔任清華大學教授,1952年調至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本書收陳夢家先生的著作,除收有《殷虛卜辭綜述》、《西周年代考》、《六國紀年》、《老子今釋》、《中國文獻學概要》等專著以及新詩集《夢家詩集》外,還將蒐集陳夢家先生已刊和未刊的文章,分別輯為《夢甲室存文》(散文集)和(陳夢家學術論文集)出版。



2012.4.6前天錦坤兄借走陳夢家在西南聯大的講義《中國文字學》.......


所謂《胡適全集》之竄改
現在人們看到的刪節,大約也是由於不符合審稿標準的緣故。不過,在《胡適全集》也有完全看不出理由的刪節。例如,《陳夢家》)(見第24卷第80~81頁),篇末註明的出處是:《新月》月刊第三卷第五、六期。正好手邊有上海書店影印的《新月》合訂本,即在第五冊裡找到這一篇。在卷末新闢的“新月討論”一欄裡,共有三篇短文,前後兩篇都是聞一多的:《論“悔與回”》和《談商籟體》,中間就是胡適的這一篇。這三篇都是寫給陳夢家的信,是同他討論問題。我看了就覺得奇怪:一是胡適這篇原來的標題是《評〈夢家詩集〉》,一篇書信體的書評,為什麼編入書信捲而不編入比方說文論卷第12卷裡去呢?二是在《胡適全集》第24卷裡,所收的正文不足一整面,而在《新月》影印本里,卻佔了整整三面。細看才知道被刪節了一半以上。



評《夢家詩集》
夢家先生:
今日正在讀你的詩,忽然接到你的信,高興的很。
這一次我在船上讀你的詩集和《詩刊》,深感覺新詩的發展很有希望,遠非我們提倡新詩的人在十三四年前所能預料。我們當日深信這條路走得通,但不敢期望這條路意在短時期中走到。現在有了你們這一班新作家加入努力,我想新詩的成熟時期快到了。

你的詩集,錯字太多,望你自己校一遍,印一張刊誤表,附在印本內。
你要我批評你的詩集,我很想做,但我常笑我自己“提倡有心,實行無力”,故願意賞玩朋友的成績,而不配作批評的工作。自己做了逃兵,卻批評別人打仗打的不好,那是很不應該的事。
我最喜歡《一朵野花》的第二節,一多也極愛這四行。這四行詩的意境和作風都是第一流的。你若朝這個方向去努力,努力求意境的高明,作風的不落凡瑣,一定有絕好的成績。
短詩之中,如《自己的歌》、《遲疑》、《你儘管》、《那一晚》、《夜》、《露之晨》、《信心》、《馬號》、《雁子》,都是很可愛的詩。以風格論,《信心》最高,《雁子》也絕好。 《雁子》的第三節稍嫌晦一點,其實刪去末節也可以。此詩第六行,《詩刊》把“那片雲”印作“那個雲”,一字之差……不可放過如此!
《信心》的第六行:
年代和名稱早記不清
似不如作:
認不清了年代和名姓。
《葬歌》也很可喜。其第九行鳥莫須唱,清溪停了不流。
不如把“莫”“不”二字換過來:鳥不須唱,清溪停了莫流。
便都是命令語氣了。又此詩的第十四行太弱,不甚相稱,似也可修改。
你的詩裡,有些句子的文法似有可疑之處,如《無題》之第五行:我把心口上的火壓住灰,奔馳的妄想堵一道堡壘。
你的本意是把火來壓住灰嗎?還是要給心口上的火蓋上灰呢?又如《喪歌》第五行:
你走完窮困的世界裡每一條路。
《自己的歌》第六節,
一天重一​​天——肩頭
這都是外國文法,能避去最好。 《叛誓》的末二行也是外國文法。
你的詩有一種毛病可指摘,即是有時意義不很明白。例如《序詩》,我細看了,不懂得此詩何以是序詩?更就詩中句子來看,棲霞的一片楓葉給你的一條定律怎麼會是“沒有例外沒有變”?你的明白流暢之處,使我深信你應不是缺乏達意的本領,只是偶然疏懈,不曾用氣力求達意而已。我深信詩的意思與文字要能“深入淺出”,入不嫌深,而出不嫌淺。凡不能淺出的,必是不曾深入的。
你的長詩,以《都市的頌歌》為最成功。以我的鄙見看來,近來的長詩,要算這篇詩最成功了。
《悔與回》裡面有好句子,但我覺得這詩不如《都市的頌歌》。
《悔與回》不用標點,這是大錯,留心這是開倒車,雖然也許有人說是學時髦。我船上無事,把這詩標點一遍,稍稍可讀。但其中有許多地方,我的標點一定不能符合你詩中的原意。你想,你的讀者之中有幾個人肯去標點一首百行長詩?結果只是叫人不讀或誤讀罷了。
我說不批評,不覺寫了一千多字的批評,豈不可笑?寫了就送給你看看。
你有不服之處,儘管向一多、志摩去上訴。你若願意發表此信,請送給《詩刊》或《新月》去發表。
你若寄一冊《詩集》給我,我可以把我的校讀標點本送給你,看看我標點校勘錯了沒有。

一九三一年二月九日
一九三一年七月十日《新月》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





陳夢家詩選
陳夢家(1911-1966),出版的詩集有《夢家詩集》(1931)、《鐵馬集》(1934)、《夢家存詩》(1936)等。
一朵野花雁子白俄老人雨中過二十里鋪雞鳴寺的野路鐵馬的歌小廟春景過高台縣往安西當初

一朵野花


一朵野花在荒原裡開了又落了,不想這小生命,向著太陽發笑,上帝給他的聰明他自己知道,他的歡喜,他的詩,在風前輕搖。
一朵野花在荒原裡開了又落了,他看見青天,看不見自己的渺小,聽慣風的溫柔,聽慣風的怒號,就連他自己的夢也容易忘掉。
雁子
我愛秋天的雁子,  終夜不知疲倦;  (像是囑咐,像是答應,)  一邊叫,一邊飛遠。
從來不問他的歌,  留在哪片雲上,  只管唱過,只管飛揚──  黑的天,輕的翅膀。
我情願是只雁子,  一切都使忘記──當我提起,當我想到,不是恨,不是歡喜。
白俄老人

  他莊嚴依舊像秋天,  一柱靜穆蒼老的山尖。有時候肺腑間塊結引起他咳嗽或是嘆息──  那一陣痙攣輕輕搖下他黃須上氣凝的水滴,  只頻頻搖頭,他不說話。
是沉默,他銜著煙斗,眼光在報紙上來回走;有什麼打攪他的心思,他停下來,把眼睛舉起──  輕的一瞥,落在尼古拉神武的遺像上。也許是  寒冷使他嗆,他喊:「陀娜」!
1932

雨中過二十里鋪

水車上停著的烏鴉,什麼事不飛呀?飛呀!葫蘆爬上茅頂不走了,雨落在葫蘆背上流。靜靜的老牛不回家在田塍上聽雨下。
草屯後走來一群白鵝,在菱塘里下碇。小村姑荷葉做蓑衣,采采紅夢罷,雲在飛呢!雨,洗淨了紅菱,洗淨那一雙藕白的雪脛。

雞鳴寺的野路

這是座往天上的路夾著兩行撐天的古樹;  煙樣的烏鴉在高天飛,  鐘聲幽幽向著北風追;我要去,到那白雲層裡,那兒是蒼空,不是平地。
大海,我望見你的邊岸,山,我登在你峰頭呼喊……  劫風吹沒千載的城廓,  何處再有鳳毛與麟角?我要去,到那白雲層裡,那兒是蒼空,不是平地。
1932

鐵馬的歌

天晴,又陰,輕的像浮雲,隱逸在山林:丁寧,丁寧,
不祈禱風,不祈禱山靈。風吹時我動,風停,我停。
沒有憂愁,也沒有歡欣;我總是古舊,總是清新。
有時低吟清素的梵音,有時我呼應鬼的精靈。
我讚揚春,地土上的青,也祝福秋深,綠的凋零。
我是古廟一個小風鈴,太陽向我笑,繡上了金。
也許有天上帝教我靜,我飛上雲邊,變一顆星。
天晴,天陰,輕的像浮雲,隱逸在山林:丁寧,丁寧。
小廟春景

要太陽光照到我瓦上的三寸草,要一年四季雨順風調。
讓那根旗桿倒在敗牆上睡覺,讓爬山虎爬在它背上,一條,一條,……我想在百衲衣上捉蝨子,曬太陽;我是菩薩的前身,這輩子當了和尚。
1935
過高台縣往安西——高台多悲風

感謝兩旁的白楊,送我們到高台,雖然沒有風,已經夠蒼涼。
感謝溫和的太陽送我們往西走,面對著沙裡的遠山,喝一杯暖酒。
1948
當初

當初那混沌不分的乳白色,在沒有顏色的當中,它是美。從大地的無垠,與海,與穹蒼;是這白雪一片的霧氣,在天地間升起,彌滿,它沒有方向的圓妙,它是單純,又是所有一切的完全:我母親溫柔的呼吸,是其中微微的風,溫柔是她的呼吸;那亮光是我父親在祈禱裡閉著的眼睛,他與主的神光相遇。呵,我只是微小的一粒,在混沌間沒有我自己的顏色,沒有分界;那乳白色的一片,多麼深遠,但我微小的在其中,也無有邊緣,我就是那渺渺乳白色間的一點──他通到無窮去的周圍,是乳白色,他自己占到微小的一點,也是。我有呼吸的從容,因為無一絲阻礙我自由的伸舒,我從容的在沒遮擱的渺茫間浮沉,我又借取了天使的翅膀,向空周旋。不用辨識那完全清楚的一色,天地與海的名稱,不能妄稱,不能妄稱神的世界間的神名,不能喊出我自己的名,我原沒有。但是我和母親的相合的呼吸,它們全無分別的呼吸在一氣,融融如水乳的天籟;我在那中間,吹一口氣的泡沫翻出那不受勸服的波浪,既然這樣,我便聽自己無思想的飛射。 ……到時候我清醒了,那頭上的天花板,搖籃的白和陳舊的白窗簾,也使我混亂究竟那和剛纔夢裡有什麼分別。我沒有智能去分別,夢和醒在我是一樣;母親乳白的胸脯,我埋在她的溫柔裡,我吞進那一點紫紅的星──是愛,是溫,是我生命的泉源,更是我在乳白色間想到的日光。母親淡淡黃的白胸脯,她是我醒來時唯一的顏色,我聞到那從紫星中流出來生命的芬芳,醒的芬芳;那是淡而不濃的,它們原和我夢裡的光景一樣,一樣,一樣,它們就是這樣引誘我去那乳白色間的夢……



****



.....1938年10月在昆明重新定居後不久,陳夢家就寫信給當時剛剛被任命為駐美大使的胡適。信*中陳大致介紹了自己最近的教學和研究情況,然後表達了想去美國大學工作和學習的願望。陳夢家認識到他所處的時代是一個歷史關頭,他確信想要全面了解中國的過去,就需要將考古學和人類學等西方學科引入中國傳統的文本研究領域,如歷史、古文字學和文學批評等學科,中國的專業化研究雖然很重要但先天不足。陳認為如果孤立研究個案,學術就缺乏活力和創造力。陳夢家向胡適闡述了自己的理想:希望出國了解西方研究模式,有獎學金支持或者在大學博物館、圖書館的工讀職位都行,趙蘿蕤可以同時進行她的西方語言文學學業。

* 主要段落,可參考 王睿《遺漏的章節》,載《讀書》2002.12, 頁105~113 



.....兩個月後,陳夢家給胡適寫信,更詳細地描述了他的工作和他的目標:
現在我在此地的工作非常清閒,下學期(正月二日起)只教一門文字學,其他自己研究。我想整理一下舊稿以外,多去聽一點歷史學、人類學和埃及學的課。我自己想要做的事,大約有三項:
一、把我的文字學講義改編成一本英文的課本;
二、把我研究上古史(偏重金文、《尚書》和古年代的)寫成一個英文本;
三、看一看所有在美國的古銅器,作詳盡的記錄和考訂。

第三項是陳夢家的主要目標,即最終形成一個銅器信息的資料彙編,除此之外,陳夢家也將完成上列的所有計劃。到達芝加哥大學後不久,他便開始旁聽人類學和考古學的課程。他參加了人類學系的研討會,並與人類學系近東和美洲文明研究領域最著名的專家們結下深厚友誼。這些教授是在人類學領域進行科學調查的先驅,許多人還在各自的研究地域中有過田野考古工作的實踐。.....


1940年代在美國調查中國青銅器的陳夢家

澎湃新聞 2020-04-19 15:20:42


【編者按】
今天是著名詩人、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陳夢家先生誕辰109年紀念日。澎湃新聞經授權摘發芝加哥藝術研究院研究員潘思婷(Elinor Pearlstein)《陳夢家:中國銅器,西方收藏,國際視野》一文。該文講述了陳夢家1944—1947年於美國遍訪博物館、美術館和私人藏家,調查中國青銅器的傳奇過程,以及其重要著作《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和《中國銅器綜述》的編纂和撰寫背景。原附載於《中國銅器綜述》(中華書局)正文之後,英文原版附載於General Study of Chinese Bronzes。此為節錄,現標題為編者所擬。
1944年9月16日,陳夢家先生攜夫人趙蘿蕤女士登上了從昆明飛往加爾各答的客機,開始了長達兩個月的赴美旅程。陳夢家本是清華大學(抗戰時期在昆明併入西南聯大)古文字學、歷史學及古文獻學副教授,趙蘿蕤則時任雲南大學英國文學專業講師。他們從中日戰爭中地處偏遠的學術避難所出發,前往芝加哥大學。洛克菲勒基金會為陳夢家提供學術資助,陳夢家與趙蘿蕤需在芝加哥大學的東方語言文學系擔任研究人員。對陳氏夫婦的邀請展現了基金會和大學高層令人欽佩的遠見,他們認識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凸顯了美國需要了解東亞(尤其是中國)的緊迫性,而中國知識分子是信息和理解的重要資源。

打開WiFi萬能鑰匙,查看更多圖片陳夢家和趙蘿蕤在美國芝加哥大學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吳大猷 (1907-2000)《吳大猷文選》《八十述懷》等八本通識書。〈我最傾心的音樂家克萊斯勒—二十世紀最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茀立茲克萊斯勒小傳〉;饒毓泰

吳大猷心目中的胡適,可參考
根據吳大猷,《八十述懷》,遠流出版社,1987年,"吳大猷自訂年表"(頁329-352)
他認為最大的成就是國科會的計畫: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編輯]1958年,中研院院長胡適懇請吳大猷擬出具體的方案後,於翌年成立「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也就是台灣發展科學的起源、吳大猷對台灣科學發展產生貢獻的開始。


他參加1957.4 中央研究院在臺的首次院會
1958年的,如上:胡適由紐約回臺前,函請他擬一發展科學的議案......
1962年,目睹胡適殉職。"......胡先生引入西方治學方法於中學,倡語體文學,治學勤且謹嚴,為人正直,獎掖後進,與我無師生誼而愛護有加,一年來屢盼我來中研院.....哀愧並生。

-----
 《智慧的薪傳:大師篇》(郎靜山+蘇雪林+黃`龜理+楊三郎+王夢鷗+吳大猷+黃友棣+顧正秋+余英時+李遠哲等.10人),台北: 文建會/新聞局,1995 ,

------
http://www.chinaqw.com/news/2006/0507/68/27133.shtml

“治學以恆,誨人以誠”
——記學界巨擘吳大猷

2006年05月07日15:19






文/韓三洲
知道台灣前中央研究院院長吳大猷這個名字,是二十年前讀過他的一本自傳《回憶》。上世紀五十年代,胡適引薦物理學家吳大猷回台灣工作時,曾這樣形容過他:“五四後中國發展需要'德先生'(Democracy)與'賽先生'(Science),我本人可以致力於哲學思想的更新,為中國鋪下德先生的路,但如果台灣要賽先生,就必須由另一個人來做,那就是吳大猷”。後來,吳大猷因此回到台灣,也確實為台灣日後的科技產業發展奠定了豐厚的基礎。很多人都知道吳先生當年向蔣介石爭取開放學生出國留學,為台灣培植相當多國際人才,其實他更大的貢獻、是在相當重視國防等應用科技發展的當年,堅持向台灣當局爭取發展基礎科學教育,可以說,台灣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有如此充沛的科技產業人才資產,使經濟迅速起飛,以至躋身於亞洲“四條小龍”之列,就是他當年爭取的成果。
  吳大猷(1907——2000年),廣東高要人,1921年進入南開中學,1925年進入南開大學礦科,1926年南開礦科停辦,改入物理系;1929年入南開大學任教;1931年獲中基會資助,前往密西根大學攻讀博士;1933年獲博士學位,這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獲得美國理論物理博士的三人之一。1934年回到北大任教,1938年轉任西南聯大教授,1941年在聯大開高等物理課程,聽課學生有楊振寧等人。1945年獲選為西南聯合大學第八屆校務會議代表,此時李政道由浙大轉來,接受吳大猷的指導。1947年獲選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1948年被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其研究工作多在原子分子結構及光譜、核子散射、大氣物理、電離體及氣體方程式,統計物理,相對論等方面,為國際知名之物理學家。1956年應胡適之邀回台,在台大和清大聯合主辦的研究生班講授古典力和量子力學,兼及流體力學和核子間的交互作用問題。1983年11月,出任台灣當局中央研究院院長。其間,工作成果斐然著有研究論文百餘篇,專著《多原分子振動光譜及結構》,《量子力學散射論》,《氣體及電離體方程式》,《狹義及廣義相對論》《近代物理學的基》,《古典動力學》(英文中文)等十二冊。1994年1月卸任中央研究院院長,2000年3月4日病逝於台大醫院。
  其實,胡適不僅舉薦過吳大猷,在此之前,還保護過吳大猷呢!據《胡適之年譜長編》記載,1949年秋,國民黨潰退台灣之時,吳大猷正受加拿大國家研究院之聘,主持那裡的理論物理組工作,有人向台灣的情治部門打報告,說吳大猷這人不可靠,胡適為此事,特別寫信給國民黨政府駐舊金山的總領事,為吳大猷擔保。幾十年後,當吳大猷看到這部年譜後,才得知​​這段往事。其實,對人才的珍惜與識拔,正是中國文化人的一貫傳統。胡適對“中國的物理學之父”吳大猷是這樣做的,而吳大猷對別的人才,對第一次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楊振寧和李政道,也是這樣做的。這樣的故事,我們從吳大猷《八十述懷》(台灣遠流1987年版)中就可以讀到。
  抗戰的第二年,由北大、清華、南開三校組成的西南聯大在昆明成立。吳大猷所在的物理系的教授,也來自這三個學校。來自清華的有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趙忠堯、王竹溪、霍秉權;北大的有饒毓泰、朱物華、吳大猷、鄭華熾、馬世俊;南開的有張文裕。這些教授,年齡少長,各有專長。物理系每年級只有一班,約三、四十名學生,學生多是來自淪陷區,膳雜費均由政府負擔。戰亂時期,顛沛流離,物理系的參考圖書及研究試驗設備,幾乎等於零。到了1940年,日本軍隊佔領越南,滇越鐵路斷絕,就是有錢也無法購置設備,而且還要時時躲避敵機的空襲。儘管如此,這些鍾情於科學事業的教授們依舊抱著“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繼續自己的科學實驗與研究。在試驗研究方面,趙忠堯用從北平帶出來的50毫克鐳做了人工中子放射性元素實驗;吳大猷用由北平帶出來的光譜儀的棱鏡做晶體的光譜測定;周培源與其研究生林家翹解答了激流理論上一個基本性的重要問題;王竹溪則帶領研究生楊振寧、李蔭遠從事統計力學問題的研究……



  在西南聯大八年物理係時間裡,吳大猷教過電磁學、近代物理、古典力學、量子力學。在古典力學課程將結束時,他提出了十多個課題,任個人各選一題作一篇論文。楊振寧選的是用群論方法於多原分子的振動問題。到了1957年末,李政道與楊振寧在廣播上聽到自己獲取該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後,分別給他們的老師吳大猷寫了一封信。楊振寧在信中說,自己所從事的研究工作,包括得獎的項目,都與對稱性有關,多可溯源於1941年吳大猷老師所教授的群論,這件事他一直想告訴老師,今天才是最適當的時機。以後,楊振寧在許多場合都說,對他一生研究工作影響最大的,就是吳大猷的對稱性和王竹溪的統​​計力學。
  到了抗戰即將結束的1945年春天,忽然有個胖胖的、十多歲的孩子拿了一封介紹信來找吳大猷,信是1931年吳大猷在密歇根大學所認識的梁大鵬寫的,這位十多年未通音信的熟人信中所介紹的孩子叫李政道,他原在宜山浙江大學讀大學一年級,因日軍逼進宜山,便奔去重慶,因他姑姑認識梁,又由梁介紹他去昆明見吳大猷。那時候不經考試,不能轉學,吳大猷就叫他去隨班聽講考試,如合格,就等到暑假後正式轉入大二。李政道應付課程,綽有裕如,而且求知心切,每天都來找吳大猷請求給他更多的閱讀書目和習題。吳大猷患有風濕痛,李政道就替他搥背,還幫忙做家裡的雜事。吳大猷無論給他多難的書和課題,李政道都會很快完成,又來索取更多的難題。這讓吳大猷對他的評介是:“思想敏捷,大異尋常。”
  對於這兩個卓有成就的學生,吳大猷是這樣認為的,讀書要靠自己,不能完全依靠老師,凡事都要老師教了才​​懂,這不是唸書之道。世上要做任何事情出成果,非有自動奮發的精神不可。所以讀書要有兩種東西,一是“天資”,二是“努力”,努力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力量,有這種力量推動,則無事不成。比較西南聯大當年的困難境地,還培育出許多傑出的人才,吳大猷不無感觸地說:“一個高等學府與學風的形成,人的意志、理想和精神影響力,遠大於物質的因素。”以北大來說,學院被分割成三塊,有名的文學院是一座紅樓,理學院是一棟平房構成的舊王府,法學院是在民國初年的舊樓房裡。在北洋政府期間,教職員工被欠薪乃是常事。但就在這樣的情形下,“五四”前後十數年間建立的“北大學風”,有國學大師,有中西哲學大師,可謂治學專精,包羅兼容,人才輩出,其學風之建立,主要在人,而不是物質。吳大猷便如此七十年如一日,實踐著“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人生信仰,他於三十年代在美國以手工艱苦計算的高電荷正電離子的數據,在六十多年後經幾秒鐘的電腦計算,完全印證了他當年的物理結論。
  近讀在台灣名列“四大公子”(連戰​​、錢复、陳履安、沈君山)稱的沈君山的《浮生三記》中“哲人其萎”一章,讓人對吳大猷有了更深刻的的了解,因為吳大猷平生自覺的最得意的兩件事,一是阻止了台灣發展原子彈,二是為台灣發展了大批的科技人才。學生沈君山回憶,六十年代,台灣軍方有意規劃製造原子彈,吳大猷卻在蔣介石面前立陳其非,說:“你的那些人,寫的計劃我看了,原子彈的知識都是從《讀者文摘》抄來的,而且做了原子彈,依台灣的狹小之地,到那兒去試爆?沒有導彈,去炸什麼人?都沒有想過。”為此,吳大猷還成了台灣軍方的眼中釘。另一件事也發生在上世紀六十年代,當年台灣出國風氣甚盛,而且留學生多數滯留美國不歸,國民黨上層遂有禁止留學生出國之議。
  吳大猷為此又上書“總統”,指出培養人才,儲於異邦,長期以來,對國家未必不利。而他這兩次的敢​​言直諫,都得到了台灣當局的採納。
  書中透露,蔣介石要研製原子彈是早存此心的,自美國在日本丟了兩顆原子彈結束了二戰,中國在國際上也算是名列“四強”的,可蔣介石認為一定要發展原子彈,才能在國際事務上有名副其實的發言權,就撥了十萬法幣開發研究原子彈。吳大猷為此上書,詳細剖析,認為有人才會有彈,培養人才乃是發展國防科技之第一要務,而根據當時中國的條件,是造不出原子彈的。蔣介石接到上書,恍然大悟,就欣然接受了吳大猷這種前瞻性的建議,將十萬法幣轉撥為留學經費,挑選有天賦的年輕人才,由吳大猷帶領赴美進修科技。這批年輕人裡,以後就出了楊振寧、李政道兩位諾貝爾獎得主,還有華羅庚這樣的世界級學者。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蔣介石當年的期望,並沒有完全落空,吳先生偕同出國的青年中,有一位名叫朱光亞的還真參予為中國人造出了原子彈,不過那是在毛澤東領導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
  沈君山的前輩,是那本纏綿悱惻、餘韻流長的《浮生六記》的作者沈三白,所以這三記也得有那六記的真傳,狀物寫人,栩栩如生。文中最後寫到,在吳大猷彌留之際,學生李政道一邊撫摩著先生的手,一邊絮絮追述著五十年前他十八歲大學二年級時,吳先生破格提拔他出國深造,以及其後種種往事。聽到這裡,吳先生的眼珠會忽然轉動兩下,而且腳趾也會有屈伸,這種純真感情的交流,讀來令人感動。
  吳大猷先生逝世後,沈君山在墓前立碑刻石,以八句挽詞哀悼之:

  治學以恆,誨人以誠;
  巍巍夫子,士林共尊。
  共留寶島,情歸故國;
  哲人其萎,典范永存。










信報財經月刊新增了 1 張相片。
昨天 17:14 ·






*****
吳大猷(1907年11月4日[2]-2000年3月4日),筆名洪道、學立,廣東省肇慶府高要縣人,生於番禺縣中華民國著名物理學家教育家,曾任西南聯合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第6任院長。民國18年(1929年)畢業於南開大學,獲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乙種研究補助金,赴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習,21年得文學碩士,翌年獲哲學博士。楊振寧李政道是他的學生。[1][3][4]






目錄 [隱藏]
1 家庭
2 學習與成長過程
3 執教歷程
4 多元分子之振動光譜及其結構
5 加拿大國家研究院
6 國家長期發展科學委員會
7 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
8 國家科學委員會
9 中央研究院
10 新竹計畫
11 簡易年表
12 著作
13 紀念
14 參考註釋
15 參考文獻
16 外部連結


著作[編輯]




吳大猷先生紀念碑文,沈君山撰、歐豪年書。

****
 
吳大猷,1986年,《博士方塊》,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565-3
吳大猷,1986年,《人文.社會.科技》,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349-9
吳大猷,1986年,《教育問題》,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818-0
吳大猷,1986年,《科學與科學發展》,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348-0
吳大猷,1987年,《八十述懷》,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324-3
吳大猷,1989年,《在台工作回憶》,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0820-2
吳大猷,1992年,《我的一生:學.研.教.建言》,遠流出版社。ISBN 957-32-1560-8



吳大猷《吳大猷文選》 
〈我最傾心的音樂家克萊斯勒—二十世紀最著名小提琴家兼作曲茀立茲克萊斯勒小傳〉(1965)
收入吳大猷《吳大猷文選》,聚珍書屋,1984,pp.227~45,
文中說 "Lochner Louis,Fritz Kreisler – Biography, Macmillan Co. N.Y, 1950, 在床頭,不知看過多少遍.....
文中又說,某次某物理系邀演講,吳大猷談Fritz Kreisler,聽講者說,這有意思得多.....

文章提到自己是克萊斯勒的超級粉絲,看周日時報 Sunday Times 的各廣播曲目有無播克萊斯勒者.....以前嘲笑翁元慶同學,對批評其祖父翁同龢*ㄏㄜ者,不以為意,但有批評楊小樓**者,他是要面紅耳赤爭辯的。現在我不笑他了!
*人名。(西元1830~1904)字叔平,號松禪,晚號瓶庵居士,清常熟人。咸豐進士第一,官至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先後為穆宗、德宗師傅,宏獎士類,屢掌文衡,戊戌政變前罷官,卒於家。後追諡文恭。其詩文簡重,書法沉雄,晚歲以繪畫自娛,山水有古致。高陽有本他的歷史小說。
* * 楊小樓故事,可參看電影霸王別姬: 張國榮再現——華語影史迄今唯一一座金棕櫚大獎的《霸王別姬》,裡面不瘋魔不成活的程蝶衣,是多少人心中一輩子的憐惜

Friedrich "FritzKreisler (February 2, 1875 – January 29, 1962) was an Austrian-born American violinist and composer.[1] One of the most noted violin masters of his day, and regarded as one of the greatest violinists of all time, he was known for his sweet tone and expressive phrasing. Like many great violinists of his generation, he produced a characteristic sound which was immediately recognizable as his own.


當吳大猷遇上克萊斯勒(Fritz Kreisler)
  一位任職中央研究院的友人來系裡演講,我請他到研究室喝茶。
  我問友人想聽點什麼,朋友問我有沒有吳大猷院長晚年彌留住在臺大醫院時,一直想聽一位小提琴家的唱片。我問友人小提琴家的名字,友人說一時想不起來。於是我在腦海裡搜索著吳大猷院長留美時時期的小提琴家,海飛茲 (Jascha Heifetz) 名滿天下,友人不可能不知道;想了想,我問是不是克萊斯勒 (Fritz Kreisler)?友人忽然想起什麼似地點點頭。
  幸好研究室就有三張克萊斯勒的唱片,我想友人對大曲式的貝多芬或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大概沒什麼興趣,吳大猷院長在醫院可能也不會聽這種大曲目,於是選了一張《克萊斯勒的最愛》(My Favorites, Fritz Kreisler) 小品集唱片。
  這張唱片是一九三○年代的單聲道錄音,RCA唱片公司一九六○年代壓製發行的影子狗 (Shady Dog) 版唱片。一九二○年代應是紙捲錄音,其後發行 SP (Single Play)版,影子狗 (Shady Dog) 版唱片是後來LP (Long Play) 唱片出現後,一九六○年代發行的第一版唱片,片齡已逾四十年,距離錄音年代則超過七十年。很多人可能要懷疑這樣的唱片還能聽嗎?當然能聽,而且音色還很好。
  當喇叭傳來略帶炒豆子聲和母帶嘶聲的小提琴,克萊斯勒那充滿維也納風的琴聲就彌漫了整個研究室。〈維也納綺想曲〉、〈中國花鼓〉、〈愛之喜〉、〈愛之悲〉、〈美麗的羅斯馬林〉,縷縷自克萊斯勒的指尖傳來;當佛斯特(Stephen Collins Foster) 民謠〈家鄉的老友〉(Old Folks at Home) 自克萊斯勒的指尖緩緩流出,友人、做陪的同事和我都不禁感動了起來。這首美國民謠由蕭而化譯詞〈家鄉的老友〉,在漢語世界膾炙人口,甚至許多人誤以為是中國民謠。李叔同有另一個譯本〈夢〉,流行程度似不若蕭而化〈家鄉的老友〉。由於〈家鄉的老友〉收錄在《101世界名歌集》,許多人均可琅琅上口:
作詞:蕭而化 家鄉的老友
作曲:Stephen Collins Foster
回想那幼年時樂無比
天天嬉戲
跟隨那友愛的好兄弟
爬山玩水一起
回想那幼年時樂無比
時時歡喜
依偎在媽媽地懷抱裏
享受母愛的甜蜜
(重複)
到如今呀一切變異
親朋都相離
懷念起故鄉呀情依依
希望後會必有期
英文歌詞
Old Folks at Home (家鄉的老友)
又名 Swanee River (史瓦尼河)
Way down upon the Swanee River,
Far, far away
That's where my heart is turning ever
That's where the old folks stay
All up and down the whole creation,
Sadly I roam
Still longing for the old plantation
And for the old folks at home
All the world is sad and dreary everywhere I roam
Oh darkies, how my heart grows weary
Far from the old folks at home
All 'round the little farm I wandered,
When I was young
Then many happy days I squandered,
Many the songs I sung
When I was playing with my brother,
Happy was I
Oh, take me to my kind old mother,
There let me live and die
作曲:Stephen Collins Foster
作詞 李叔同 夢
哀遊子煢煢其無依兮,在天之涯。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偃臥搖籃以啼笑兮,似嬰兒時。
母食我甘酪與粉餌兮,父衣我以彩衣。
哀遊子愴愴而自憐兮,吊形影悲。
惟長夜漫漫而獨寐兮,時恍惚以魂馳。
夢揮淚出門辭父母兮,嘆生別離。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一九三○年代負笈新大陸的吳大猷院長,在美國與克萊斯勒相逢,六十年後猶自念念不忘;音樂與人生是如此地緊緊相繫,穿過時光隧道,我們猶自停格在最初的感動。
中英文演唱版在留言1, 2,有興趣的臉友可以點開來聽。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狂言選》《俄羅斯民間故事》/《烏克蘭民間故事》。高爾基的《俄羅斯的童話》


前幾天讀到胡適之先生給楊聯陞先生的信,說他近日(約1957年,我現在憑記憶寫)在蒐集周作人一生的書,已有約7本......談到周近日的俄羅斯民間故事/烏克蘭民間故事,說書內沒對馬毛腴詞.......


《烏克蘭民間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8月第一版,印二次,共一萬九千二百九十冊。

《俄羅斯民間故事》,天津人民出版社1957年9月第一版,印一萬三千八百九十冊。

魯迅譯過高爾基的《俄羅斯的童話》1935


乌克兰民间故事! 1957年一版一印-周作人(周启明)译.


----
今天與周先生很有點緣,早上拿他翻譯的《狂言選》讀了兩則,周的註解一流。
晚上由蔡登山先生等知道牛津大學出版社有新版的
周作人《知堂回想錄》。
這本《知堂回想錄》台灣七八零年代即有盜版,我也買來看過。
然而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版,除內容正點之外,附錄等資料,肯定很有價值。
留言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