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30日 星期日

Zen vs Chán


從Wikipedia 的Zen*,可知約19世紀葉,從日本傳美國。
胡適之先生1926~27年在英國給

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寫 鈴木大拙 

Daisetsu Teitaro SuzukiEssays in Zen Buddhism: First Series (1927), New York: Grove Press.寫"一長句"之書評。
後來50年代初胡適到檀香山開中西哲學大會,發表的禪學史英文論文,當然採用Chán。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Zen

Zen
Chinese name
Traditional Chinese
Simplified Chinese
Vietnamese name
VietnameseThiền
Hán-Nôm
Korean name
Hangul
Hanja
Japanese name
Kanji
Sanskrit name
Sanskritध्यान (dhyāna)
Zen (ChinesepinyinChánKoreanromanizedSeon





















































這段缺鈴木大拙 Daisetsu Teitaro Suzuki,有點疏忽

Zen in the West[edit]

Although it is difficult to trace the precise moment when the West first became aware of Zen as a distinct form of Buddhism, the visit of Soyen Shaku, a Japanese Zen monk, to Chicago during the World Parliament of Religions in 1893 is often pointed to as an event that enhanced the profile of Zen in the Western world. It was during the late 1950s and the early 1960s that the number of Westerners other than the descendants of Asian immigrants who were pursuing a serious interest in Zen began to reach a significant level. Japanese Zenhas gained the greatest popularity in the West. The various books on Zen by Reginald Horace BlythAlan WattsPhilip Kapleau and D. T. Suzuki[citation needed] published between 1950 and 1975, contributed to this growing interest in Zen in the West, as did the interest on the part of beat poets such as Jack KerouacAllen Ginsberg and Gary Snyder.[227] In 1958, the literary magazine Chicago Review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introducing Zen to the American literary community[228] when it published a special issue[229] on Zen featuring the aforementioned beat poets and works in translation.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胡適曾說:歷史進化有兩種.....



2篇2019年初的文章

胡適曾說:「歷史進化有兩種,一種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種是順著自然的趨勢,加上人力的督促。前者可叫做演進,後者可叫做革命。」本書訴說所及,當然是上述分類的「第二種歷史」。但革命也有兩種,一是流血革命,另一是不流血革命,發生於17世紀的英國光榮革命(Glorious Revolution)就是屬於後者。臺灣這段民主化過程值得驕傲之處,在於權鬥而不流血,只希望沒有留下歷史遺憾,而為未來開展出一條憲政坦途。


宋楚瑜 從威權邁向開放民主:臺灣民主化關鍵歷程(1988-1993); 作者: 宋楚瑜口述歷史




----

「歷史進化有兩種:一種是完全自然的演化;一種是順著自然的趨勢,加上人力的督促。前者可以叫做演進,後者可以叫做革命。演進是無意識的,很遲緩的,很不經濟的,難保不退化的。有時候自然的演化到了一個時期,有少數人出來,認清了這個自然進化的趨勢,再加上一種有意的鼓吹,加上人工的促進,使這個自然進化的趨勢趕快實現;時間可以縮短十年百年,成效可以增加十倍百倍。……白話文學的歷史也是如此。」

蔡志棟:胡適論進化論與再造文明

2019/01/23 來源:上海儒學


原文網址:https://read01.com/4GDam6d.html

2019年6月26日 星期三

批胡适甲编”、第二卷“批胡适乙编”、第三卷“批胡适丙编”、第四卷“批胡适丁编”

50年代,三聯出版 "批胡適"5冊。

這版本的四篇似乎有些批文有些修正.......
吴锐等编/ 海南出版社出版日期:2003.12 ... ... 第一卷“批胡适甲编”、第二卷“批胡适乙编”、第三卷“批胡适丙编”、第四卷“批胡适丁编”,汇集1949至1980年大陆批判胡适 ...

2019年6月21日 星期五

林毓凱的〈「白話」作為一種性質:重探胡適的白話文學 ...理論 2018


此篇論文清新可讀,推薦。



林毓凱的〈「白話」作為一種性質:重探胡適的白話文學理論〉



思想史8》收錄論文12篇,「書名及書評論文」有王佩心的〈民主的未竟之業:回顧戰 ... 地理想像」:回顧與思考〉

2019年6月19日 星期三

讀翟志成《錢穆的院士之路》---更正




翟志成《錢穆的院士之路》,刊於《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019年第103期,2019年3月,第92—126頁。 (案:網路可取得pdf 檔**)。
曹老師找到一處錯誤:作者誤將胡適於1958.12.29 寫給"騮兄"的信,誤以為是給朱家驊(字騮先,見論文第101頁)。
"騮兄"應是袁家騮 (1912~2003),他當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3屆(數理科學組,後補:錯誤*,"1959年,當選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第3屆(數理科學組)")院士。與太太吳健雄歸國。




*2019.6.20  補:查北京大學出版社的《胡適書信集》,胡適之先生給朱家驊先生的十來封信,多稱"騮先兄",只1961年的信稱之為"騮兄"。該書未收給袁家騮先生的信。
我與曹先噌原先以為"騮兄"是袁先生,很可能是錯誤的。

[PDF]
錢穆的院士之路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www.mh.sinica.edu.tw/MHDocument/.../PublicationDetail_3332.pd.




* http://www.mh.sinica.edu.tw/…/Pu…/PublicationDetail_3332.pdf

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李敖 1963.2.4 給美國趙元任的信及趙及其秘書的回信,牽涉到胡適



















李敖1983.4.1 出版的這期 千秋評論從書 20,有封他1963.2.4 給美國趙元任的信及趙及其秘書的回信,牽涉到胡適,有保存/轉載的價值。












































2019年6月13日 星期四

張繼高《必須贏的人》



重讀《必須贏的人》中關於當年政治、社會、文化的針貶,還是很有衝擊力道。
〈財經人物的危言〉談的是辜廉松的長文。張先生說,辜對當前問題的"看法",令他感到不安。 張先生說"今日居高位,玩政治的人整天胡亂云云與司空見慣"......希望辜等人談大問題時,最好審慎周延一些,減少誤導,多些文化省察才好。
文末說:教育和經濟一樣,只是文化的工具。沒有新而進取性的倫理文化,不可能形成第一流的國家。
小錯:
《必須贏的人》〈開明與保守〉中,"賀麟(胡適離平後的北大代校長)" (頁241)錯誤,代校長應該是湯用彤。

2019年6月12日 星期三

雷震先生對胡適之先生絕對信任

我總是用"當事者雷震先生自述,他對胡適之先生,絕對信任",來回答說胡適沒去探監等醜化雷震-胡適間的信任。


DEMINGCIRCLE.BLOGSPOT.COM
Six Reith Lectures to make you smarter 2. A Question of Trust 此書台灣有翻譯 Very presciently, the formidable Cambridge a...

2019年6月11日 星期二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The South Korean bureaucrats who pretend to run North Korea





The Economist 這幅漫畫,讓我想起胡適之先生參與過的,台灣之"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詳Wikipedia 的簡介:
1 小時
There is a governor for each of the five provinces lost in 1948, when the peninsula was formally sundered (contemporary North Korea has nine provinces)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至導覽跳至搜尋
中華民國過去的行政區劃以及領土糾紛。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又稱光復大陸委員會光復會,成立於1954年11月25日[1],為中華民國政府所設立的一個官署機構,該機關曾經直屬於中華民國總統府。1991年廢除。

成立背景[編輯]

1949年後,中華民國政府國共內戰節節敗退,中央政府遷至台北,其實際統治範圍從中國全境(包括後來獨立的蒙古)逐漸只剩下了台澎金馬、以及南海諸島(最南到太平島)。

設置經過[編輯]

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的成立文件,內文稱「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為偽政府
1953年,韓戰結束。因韓戰重新獲得美國政府支持的中華民國,與共軍的戰爭狀態稍緩,但仍處尖銳對立的情勢。
1954年7月16日,中華民國第二任新當選總統蔣中正依照《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給予的法源,以《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組織綱要》行政命令宣布成立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總統府設置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以副總統陳誠兼主任委員,之後又聘請胡適曾寶蓀左舜生徐傅霖徐永昌5人為副主任委員。[2]邱昌渭則為該會秘書長。

組織與功能[編輯]

依據中華民國政府官方說法,該委員會主要功能為配合設計中華民國反攻大陸」後對中國大陸地區的施政準則與方向。其內容包含內政國際關係軍事財政經濟教育文化交通司法邊疆僑務等等相關行政。
光復大陸委員會研擬的《國家重建方案》,現藏於國立國父紀念館館史室
光復大陸委員會為一龐大組織,無給職的委員數目並無明定,不過通常遴選自1000多名的國民大會代表。該委員會雖無實際的行政力,但1950年代~1960年代最盛期不但於台北市中山堂擁有辦公廳,也在臺澎金馬各個縣市政府設立該委員會的專屬辦事處。
在功能方面,據《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組織綱要》主旨言明,光復大陸委員會的組織功能為中華民國政府研擬光復大陸之方案。該委員會設有內政組、國際關係組、軍事組、財政組、經濟組、教育文化組、交通組、司法組、邊疆組、僑務組並就其為負責內容,綜合及調整各種方案。除此,直屬總統府的該委員會還擁有該國政府的各部會首長及相關人員列席報告的權力。
在實務運作方面,該委員會所屬各組每月需要舉行會議一次,綜合研究組每半年舉行會議一次,全體委員會議每年舉行一次,而各種會議以訂定研究計劃方案為主。在此運作下,該委員會於成立期間內,陸續發表了七百多個諸如《光復地區內政整建方案》、《光復地區財政整建方案》、《光復地區交通整建方案》等等的光復地區方案。而此類型方案不但蒐集大陸鐵幕的實際情形,還以文字與圖表分配「光復後」各部門業務範圍、權限、戰地管理機構組織,甚至詳細指派「光復後」大陸地區各中央與地方的首長及其負責人等細節。
雖說該委員會位階甚高、直屬於中華民國總統府,且主任委員由副總統等高層官員擔任;但是因為1950年代之後,中華民國政府並不擁有中國大陸的治權,該會所提七百多個方案[3][4]自然無法實施。

主任委員[編輯]

光復大陸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陳誠
  • 首任主任委員:陳誠(1954年7月16日-1965年3月5日)
  • 末任主任委員:薛岳(1966年5月27日-1991年6月30日)

廢止[編輯]

198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取消戒嚴令民主化,加上國際現實與兩岸關係和緩,當時由中國國民黨執政的中華民國政府逐漸放棄「武力反攻大陸」的國家政策,因此該委員會日漸縮小規模、也漸不受重視。
1991年5月1日,光復大陸委員會主要法源之一的《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廢止並宣告動員戡亂時期終止,並於1991年6月30日裁撤了該委員會;該委員會裁撤時的主任委員為薛岳,副主任委員則有袁守謙陳啟川楊毓滋。裁撤之後,該委員會實際運作的行政與建議方案功能則被同年稍早成立的行政院大陸委員會海峽交流基金會國家統一委員會等新設立機構所替代。

後續[編輯]

與其他許多於台灣解嚴後的政府機構相同,光復大陸委員會也擁有零星未完善處理的土地資產,2006年3月,此會位於西門町、價值新台幣上億元之廳舍,被民主進步黨台北市議員藍世聰劉耀仁指稱遭光復會退休工作人員非法侵佔並收租營利。[3][4]事後政府處理則未見追蹤報導,現況不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