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
戴 震(戴 東原)
(雍正1.12.24—乾隆42.5.27∕西元1724.1.19—1777.7.1)
中國清代語言學家及思想家。考證學的代表學者,亦精通音韻學與訓詁學。反對朱子學派「以理殺人」的嚴格主義。代表作為《孟子字義疏證》。
六經、孔、孟之言以及傅記群籍,理字不多見。今雖至愚之人,悖戾恣雎,其處斷一事,責詰一人,莫不輒曰理者,自宋以來始相習成俗,則以理為「如有物焉,得於天而具於心」,因以心之意見當之也。於是負其氣,挾其勢位,加以口給者,理伸;力弱氣懾,口不能道辭者,理屈。
節自《孟子字義疏證》
書名 | 戴東原的哲學 |
作者 | 胡適 |
出版者 | 1963年胡適紀念館可能有影印新版--有毛子水跋 臺灣商務印書館, 1967 (這也有人人文庫365-366號1967 1975四版 |
ISBN | 9570512261, 9789570512267 |
頁數 | 384 頁 |
戴東原的哲學- 胡適- Google 圖書
《戴東原的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二版 胡適1963
內文以1925版的《戴東原的哲學》手書改正版;另加三通戴東原的"手書":
〈與某書〉(段刻卷九、〈丁酉正月十四日與段玉裁書〉(真跡)、〈丁酉四月廿四日與段玉裁書〉(真跡)阮元
順天下
順天下
達天下
《戴東原的哲學》(台灣商務印書館二版 胡適1963 pp.139~140)
https://chinese-watch.blogspot.com/2018/01/blog-post_29.html 順。順遂,我醉君復樂 陶然共忘機
《戴東原的哲學》 |
胡適,《戴東原的哲學》(上海:亞東圖書館,1927年) |
1968年台灣商務印書館二版重印;1966年收入台北文星書店的《胡適選集》述學分冊;1986年收入台北遠流出版社的《胡適作品集》,冊 32;1994年收入耿雲志主編,合肥黃山書社的《胡適遺稿及秘藏書信》冊8;2003年收入季羨林主編,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的《胡適全集》冊6 |
昨天跟Ken說胡適晚年跟胡頌平說
戴震有一"恐修名之不立"章
我說 初讀此有點驚訝
修名恐修名之不立
這本書胡適花了近兩年寫的1923年底(12月26日)-1925
戴東原生日紀念 我很想參加 日內即動身離上海 在南京尚有小勾留約廿日可抵北京了 (胡適致梁啟超 1923.11.13)
據 1923年日記 可知11月13 復梁啟超信 答應參加1924年元月的戴東原 200 週年慶
12月16日與王國維談戴震 還批評
"這兩天晚上翻翻段玉裁先生的《戴東原先生年譜》--- 這是有感情的年譜"
不過胡氏認為段的年譜只讚譜主的古文和八股文
完全不提其在哲學的地位 "何其陋也"
12月19日完成 戴東原在哲學史的地位(胡適2500字 1923)
胡適日記全集 4 : 1923-1927
***
簡單的文集
戴震集
副标题: 清代学者文集丛刊作者: [清]戴震 / 汤志钧校点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年: 2009-07
页数: 508
定价: 38
内容简介 · · · · · ·
戴震是清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学者,一生著述颇丰。本书为今人所编,收录了戴震除一 些专门考据作品之外的主要哲学著作和单篇论文。戴震的哲学思想和考据学成就于此可以得到系统了解。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收录了经韵楼刊本《戴东原集》, 下编则收录了《孟子字义疏证》、《原善》、《绪言》、《孟子私淑录》,另附录了戴震所撰若干序跋以及段玉裁所撰《戴东原先生年谱》、《戴东原集序》、卢文 弨撰《戴氏遗书序》、彭绍升撰《与戴东原书》。
第二節 戴震字義
清代思想史稿
作者:季蒙、程漢
北方學者重實行,義理上固不如南方學者為勝。清代理學的代表是戴震,他自道自己的學術思想說,「僕生平論述最大者,為《孟子字義疏證》一書,此正 人心之要。今人無論正邪,盡以意見誤名之曰理,而禍斯民,故疏證不得不作。」(與段若膺書)又說:「蓋昔人斥之為意見,今人以不出於私即謂之理。由是以意 見殺人,咸自信為理矣!聊舉一字言之,關乎德行、行事匪小。」(與段若膺論理書)這裏講得很清楚,把意見當成理,就會以意見殺人。意見是私、理是公,理與 意見,公私之間而已。戴震之學,也就是要辨明此二者。
他說:「古人曰『理解』者,即尋其腠理而析之也。」「後儒以理、欲相對,寔雜老氏無欲之說。」「不知欲也者,相生養之道也。能視人猶己則忠,以己 推之則恕,憂樂於人則仁,出於正、不出於邪則義,恭敬不侮慢則禮,無差謬則智。曰忠恕,曰仁義禮智,豈有他哉?在常人為欲,在君子皆成懿德。」「況欲之 失,為私不為蔽。自以為得理,而所執之理寔謬,乃蔽而不明。聖人而下,罕能無蔽─有蔽之深者,有蔽之淺者。自謂蔽而不明者有幾?問其人曰:聖矣乎?必不敢 任;而譏其失理,必怒於心。是盡人不知己蔽也。」(與段若膺論理書)
可見,這個世界上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不明理,反省己蔽是很難的。戴震認為,欲聞道,「非從事於字義、制度、名物,無由以通其語言。宋儒譏訓詁之 學,輕語言文字,是欲渡江而棄舟楫、欲登高而無階梯也。為之卅餘年,灼然知古今治亂之源在是。」(與段若膺論理書)由文字、語言以通道,也就是由名以通 道,這是清學的真精神。老子說可道、可名,道與名的關係,在古代其實是一個常識。
2. 腠理 | ||||
注音一式 ㄘㄡˋ ㄌ|ˇ | ||||
漢語拼音 c u l | 注音二式 ts u l |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