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館,張安明
適逢五四運動90週年,當年開啟的新文化運動與白話新文學運動,展出地點:臺大校史館
展出日期:2009.5.4(週一)~5.31(週日) 10:00~16:00 每週二與端午節休館
指導/撰稿:臺大文學院副院長柯慶明教授
五四運動
一次世界大戰後舉行的巴黎和會中,
在此前後,北大師生於《新青年》、《新潮》所提倡的迎接「
陳獨秀(原名慶同,字仲甫。安徽懷寧人。1879-1942) 於1916年任北大文科學長,並於前一年《新青年》創刊時, | |
魯迅(本名周樹人。浙江紹興府會稽縣人。1881-1936) 五四時期任北大教授,以小說集《吶喊》、《徬徨》, | |
沈尹默(原名沈實,字君默,後改名尹默。原籍浙江吳興, 1913年任北大教授,1918年參加《新青年》編輯工作, …….我想「言近而旨遠」是說:從文字表面上看來,寫的是一件人人可懂的平常實事;若再進一步,卻還可尋出一個寄託的深意,譬如山谷的「江水西頭隔煙樹,望不見江東路。 思量只有夢來去,更不怕、江攔住」一首,寫的是相思,寄託的是「做官思想」。又如稼軒的「寶釵分,桃葉渡」一首詞,寫的是閨情,寄託的是感時(如「點點飛紅, 都無人管」之類) ,感身世(如「 試把燈花卜歸期」之類)…… 胡適致沈尹默(1883-1971) 1919.6.10 | |
沈兼士(原名堅士。浙江吳興人。1887-1947) 1912年受聘北京大學。 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倡導並寫作新詩。與魯迅過從甚密,任《 | |
胡適(原名嗣麋,學名洪騂,字希疆,後改名胡適,字適之, 1910年赴美留學先入康乃爾大學,後轉哥倫比亞大學, 1917年初尚在美國時,即於《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 1930年任北大文學院長。1938年任駐美大使宣傳抗戰。 | |
毛子水(名準,字子水,後以字行。浙江省江山縣人。1893~ 1913年入北大預科與傅斯年、顧頡剛為知友。 | |
董作賓(原名作仁,號平廬,字彥堂。河南省南陽人。1895~ 1923年入北大研究所,並任《民謠週刊》編輯,1925畢業。 | |
傅斯年(字孟真,山東聊城人。1896-1950) 1913年入北大預科,繼入中國文學系就讀。 五四運動爆發,被推為學生遊行總指揮。北大畢業後, 1949年來臺,任臺大校長,於第四次校慶演說時,以「敦品」、 | |
戴君仁(字靜山,筆名童壽。浙江鄞縣人。1901-1990) 1917年入北大文預科,1919年升中文系, | |
臺靜農(安徽霍丘縣人。1902.11-1990.11) 早年就讀北京大學,以文藝青年而受知於魯迅、沈尹默、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