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ilology
Museum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史語所博物館
"王汎森:Philology很難純粹譯成“語言學”,傅斯年先生曾經譯成“語文學”、“語學”等,philology在十九世紀後期以後非常流行,其確定範圍很難說清楚,籠統地說包括比較語言學、文獻考證批判、古文獻解讀等。 Philology非常難定位,我們這次所慶有一場討論會,除了本地的學者之外,還請了六位對中國、印度、歐洲的philology很有研究的一流學者,其中有幾位是研究梵文的大教授。我們請他們來談,到底philology代表什麼。談的結果,基本上還是認為它有語言學的成分,有訓詁、古文獻學的成分,其中一位學者認為philology是指能幫助我們好好理解古代典籍的各種學問的加總。十九世紀發達起來的philology,就是用各種辦法,來幫助我們充分了解古代文獻及歷史,所以可能是語言學,可能是古文字學,可能是文籍考訂等等。
在我看來,傅斯年先生留學時期受了歐洲某些philology學派的影響,認為語言學在philology的大範圍中,這也解釋了史語所從一開始就進行全國方言大調查。到1980年代我進所的時候,語言組的楊時逢先生,才剛剛把他的《四川方言調查報告》做好出版,前後約經五十年。全國方言調查花很長時間的工作,留下了很多留聲片。但是必須承認,現代語言學,也就是稱為linguistics的,越發展越專門,到我進所的時候,每兩個禮拜舉辦一次的講論會時,已經聽不大懂部分語言組同仁的報告了。所以這種分離也是很自然的事。留在史語所的是古文字的學者。現在世界上把philology和history合稱的研究單位,恐怕已經很少很少了,但是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葉並不罕見,蘭克就是從研究Philology成為史學家,陳寅恪、傅斯年也可以說是從研究Philology成為史學家的。"
---
一 五、趙元任(一月廿六日) 每與人平論留美人物,輒推常州趙君元任為第一。此君與余同 為賠款學生之第二次遣送來美者,畢業於康南耳,今居哈佛,治哲學、物理、算數,皆精。以其餘力旁及語學、音樂,皆有所成就。其人深思好學,心細密而行篤 實,和藹可親。以學以行,兩無其儔,他日所成,未可限量也。余以去冬十二月廿七日至康橋(Cambridge),居於其室。卅一日,將別,與君深談竟日。 居康橋數日,以此日為最樂矣。君現有志於中國語學。語學者(Philology),研求語言之通則,群言之關係,及文言之歷史之學也。君之所專治尤在漢語 音韻之學。其辨別字音細入微妙。以君具分析的心思,輔以科學的方術,宜其所得大異凡眾也。別時承君以小影相贈,附粘於此而識之。(胡適日記)
philology
(fĭ-lŏl'ə-jē)
n.
- Literary study or classical scholarship.
- Se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Middle English philologie, from Latin philologia, love of learning, from Greek philologiā, from philologos, fond of learning or of words : philo-, philo- + logos, reason, speech; see -logy.]
philologer phi·lol'o·ger or phi·lol'o·gist n.philologic phil'o·log'ic (fĭl'ə-lŏj'ĭk) or phil'o·log'i·cal (-ĭ-kəl) adj.
philologically phil'o·log'i·cal·ly adv.
philology
- [filɑ'lədʒi | -lɔ'l-]
[名][U]
1 文献学.
2 ((古風))言語学(linguistics);(特に)史的言語学.
phi・lol・o・gis
[名]文献学者;言語学者;学者, (特に)古典学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