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 有索引 所以很容易查出 嚴一萍/藝文印書館
與晚年胡適的諸多互動
一九五九年十月二十七日【聯經版第八冊頁三○○九/油印本第二十一冊頁二三○~二三一】19591027
中午,先生留胡頌平吃飯。先生看見藝文印書館送來剛上架的幾部四庫善本書籍。看了錢儀吉的[碑傳集],說:「這是一部參考書,出齊後放在我的書房裏,有用。」又翻了一翻宋代和尚文珦的[潛山集],說:「這個和尚能夠傳下九百首詩,真不容易。」又翻了其餘的幾部後,說:「唐宋以來,一般的文集,只可當作史料看,其中有幾篇可作史料的參考用。真正好的文,好的詩,實在不多。[宋文鑑」、[唐文粹]這兩部書,如果當作文章看是不夠,好的文章真不多,也只能做史料看。要看人家詩的好壞,要先看他的絕句;絕句寫好了,別的詩或能寫得好;絕句寫不好,別的一定寫不好。」
先生又談起:「有些過去想買的,或者買不起;到了可以買得起的時候,人家都會送給你,用不著買了。」藝文送的這麼多的書,先生感到不安之至。
嚴一萍先生全集(精)
藝文印書館Yee Wen Publishing Company 嚴一萍先生於1952 年創立藝文印 ...
嚴一萍(1912-1987),民國元年生,原名城,又名志鵬,字大鈞,以號行。嘉興新塍人。東亞大學法科政治經濟系畢業。抗戰時,任浙江省政工隊二隊 中隊長,幹事,新塍區區長,嘉興縣政府主任秘書。抗戰勝利後,曾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總幹事、總務科長。1950年由香港去台灣。1987年去世。嚴一萍專 治甲骨文,在台灣創辦藝文印書館,任經理並編輯《中國文字》雜志。著有《殷墟醫徵》、《殷商史記》、《陸宣公年譜》、三卷《新塍新志初編》,已成前兩卷。嚴一萍于新塍正蒙小學畢業後,跟許錦城學中醫。不久到上海江南學院讀政治經濟,因學校停辦而辍學。與許明農、沈德基在新塍辦《春雷》月刊。民國二十三 年,張木舟介紹,到陝西長安縣政府任秘書。當時的縣長叫翁柽。抗戰初回禾。民國二十八年出任新塍區區長。民國三十二年改任嘉興縣政府主任秘書。抗戰勝利 後,嚴一萍悉正蒙業師沈春晖任國民黨上海市黨部代理書記,乃赴滬投奔,被任命爲書記室總幹事。遇縮編,轉入實業界,入中紡公司任稽核。開始有錢收購古籍, 留意鄉邦文獻,成《新塍鎮志》,新塍大事年表、新塍建置沿革兩部分已付印。人物、藝文兩部分,紅色恐怖時期,被家人焚毀。民國三十八年,政權更替前,嚴一 萍去了香港,設想投靠董作賓治甲骨文字學。張木舟、沈德基兩人在香港設有長豐公司。王梓良正在台灣主編《大陸雜志》,嚴一萍接到創刊號贈閱後,意外發現董 作賓是雜志的發行人。由王梓良、談益民兩人具保,嚴一萍到了台灣。嚴一萍持書稿《殷虛醫徵》求見董作賓,得到董的賞識,由此出入于台灣大學董作賓之研究 室。進而至中央圖書館、中央研究院、故宮圖書館。張木舟、顧乃登兩人出資創設“藝文印書館”,嚴一萍任總編輯,高佐良任總經理。高佐良因杭州政權更替時, 與共産黨有聯系,被捕,嚴一萍因爲牽累兩月才獲釋。“藝文印書館”就此了結,後又恢複。因返回大陸無望,嚴再娶書局同事陳女士,在印制古籍的同時,兼營建 築房地産。(王朝網絡 wangchao.net.cn)
藝文印書館風雨五十年
藝文印書館五十年前成立時,全台灣出版社大概只有幾家,像商務、世界、中華等,都是大陸上名號響亮的老店移駐台灣。當年藝文草創,默默無援,只是剛開始起 步的一家民間小出版社,只有一位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寧願一生鑽研甲骨文字,以筆墨紙抵擋風雨的嚴一萍先生。
藝文印書館的催生者是著名甲骨學者董作賓大師,是嚴一萍先生的良師益友。沒有董作賓先生鼓勵,也就沒有藝文。藝文初期出書很單純,為甲骨研究文章無處出版,只好自己印書。這種冷僻專書雖然叫好,實際上銷售情況很慘澹。
為求變通生存,嚴先生開始以他精到的版本學眼光,精選故宮的刻本古書來影印,供應當時百廢待舉,滿目荒蕪的書市。到後來花了十年功夫,輯錄出版百部叢書集 成而奠定藝文基礎。嚴一萍先生毋寧是藝文印書館前三十多年唯一的支柱,即使逝世二十週年之後,也仍是藝文永遠的守護者,帶領藝文度過諸多難以想像的狂風暴 雨。
嚴先生看待人世間風風雨雨,從他的甲骨研究可以聯想在一起。四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占問卜卦,想要預知未來凶險吉福。期期接踵的甲骨斷代又明顯告示 著,時代的興盛衰敗,無可倖免。那麼區區一家藝文印書館的存活,有什麼可訝異?又有什麼值得嘆息?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罷了。嚴先生在世時豁達知命的態 度,毋寧給了後繼者聽天命的準備,但是也必須努力盡人事,在這網路時代延續藝文印書館尚存的幾縷微弱命脈。
現代網路世界可能是一個龐大的救生網,能讓藝文借力繼續鴨子划水,就看如何取網來用。讓幽古思情遇上網路新傳,也是網際網路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助益了。 現在的出版環境,平心而論比當初嚴先生走過的出版路要難上百倍,與其要以商業利益來計算藝文未來,還真是不如歸去。但若將藝文印書館當作是嚴一萍紀念圖書 館來看待,卻是妥切相符之至。
這些年來承蒙許多讀者關心:『藝文還在嗎?』是的,藝文印書館一直都在,書店在,心也還在。但願藝文能再存活五十年,伴隨中華文化日日長。謹以此文,感謝關心藝文印書館的朋友。
藝文印書館的催生者是著名甲骨學者董作賓大師,是嚴一萍先生的良師益友。沒有董作賓先生鼓勵,也就沒有藝文。藝文初期出書很單純,為甲骨研究文章無處出版,只好自己印書。這種冷僻專書雖然叫好,實際上銷售情況很慘澹。
為求變通生存,嚴先生開始以他精到的版本學眼光,精選故宮的刻本古書來影印,供應當時百廢待舉,滿目荒蕪的書市。到後來花了十年功夫,輯錄出版百部叢書集 成而奠定藝文基礎。嚴一萍先生毋寧是藝文印書館前三十多年唯一的支柱,即使逝世二十週年之後,也仍是藝文永遠的守護者,帶領藝文度過諸多難以想像的狂風暴 雨。
嚴先生看待人世間風風雨雨,從他的甲骨研究可以聯想在一起。四千年前的殷商時代,就已經占問卜卦,想要預知未來凶險吉福。期期接踵的甲骨斷代又明顯告示 著,時代的興盛衰敗,無可倖免。那麼區區一家藝文印書館的存活,有什麼可訝異?又有什麼值得嘆息?只是自然循環的一部份罷了。嚴先生在世時豁達知命的態 度,毋寧給了後繼者聽天命的準備,但是也必須努力盡人事,在這網路時代延續藝文印書館尚存的幾縷微弱命脈。
現代網路世界可能是一個龐大的救生網,能讓藝文借力繼續鴨子划水,就看如何取網來用。讓幽古思情遇上網路新傳,也是網際網路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助益了。 現在的出版環境,平心而論比當初嚴先生走過的出版路要難上百倍,與其要以商業利益來計算藝文未來,還真是不如歸去。但若將藝文印書館當作是嚴一萍紀念圖書 館來看待,卻是妥切相符之至。
這些年來承蒙許多讀者關心:『藝文還在嗎?』是的,藝文印書館一直都在,書店在,心也還在。但願藝文能再存活五十年,伴隨中華文化日日長。謹以此文,感謝關心藝文印書館的朋友。
-----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讀後雜記--1
五月四日,這是一個沉默而寂寞的五四,當政治穩操勝算,誰也不用再惦記著五四。而HC 還是滿腔熱忱,以胡適的崇拜者自居,他在這「寂寞」的五四送我這本《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我讀得津津有味。
50頁,13-14 行,「先生又談起「藝文印書館」影印的《皇清經解》,說:『嚴一萍應該找一部有標點的影印,銷路一定多些,標點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