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日 星期日

中國公學 (維基百科 2011/1/28)歷史:胡頌平、 胡適;陳天華.吳思華.林奕華.林冠華 by 李筱峰


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日【聯經版第八冊頁三一三五/油印本第二十一冊頁二一五~二一六】

今天先生對胡頌平說:「當年你們在中公時代的生活情形,師生的關係,風潮的經過以及種種,你們當時不覺得怎樣,現在回想起當年的情形是很有趣的事。你有這樣感覺嗎?趁現在還能記得起,應該把當日的歷史寫出來。現在已隔了三十年,再不寫,以後就沒有人知道了。隔了這麼多年之後,一切都應該心平氣和的寫,不要太責備別人。」胡頌平說:「我早有此意,只怕文字寫不好。」先生說:「先寫成一個紀錄再說。我當年寫[四十自述]時,幸有[競業旬報]作參考。再後下去,就沒有人知道了。」





看過林冠華在電視上侃侃而談,條理清晰,是非分明,台風穩健,我感受到台灣的新希望。但是這樣的青年,卻以身殉,我忍不住一陣悲憤!
悲憤中,我想起1905年中國清末的一位革命青年陳天華,同盟會的書記,只有十九歲,也和林冠華年紀相當。陳天華留學日本時看到日本輿論辱罵當時中國留學生「放縱卑劣」,更有感於同盟會內部紛爭,於是留下絕命書,投海自盡。遺書中,他沈痛說:「…我不自亡,人孰能亡我者?惟留學生而皆放縱卑劣,則中國真亡矣!…恐同胞之不見聽,而或忘之,故以身投東海,為諸君之紀念…」
這位熱血男兒雖然死了,但卻激發了許多留學生回國,最後創辦了中國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學「中國公學」(詳見拙著《進出歷史》),而6年後,滿清政權終於倒台,中華民國誕生。
當年,中國國民黨的前身,都是由這些熱血的革命青年組合而成的;如今,這個集團卻因為充斥着金權掛鈎的投機政客、阿諛軟骨的奴才走狗、守舊頑固的愚昧之徒,而已淪為被革命的對象!
陳天華.吳思華.林奕華.林冠華 by 李筱峰
http://www.thinkingtaiwan.com/content/4378





胡適晚年,在台的中國公學 學生編出中國公學 的校史,似乎沒有正式出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公學中國最早的大學之一,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創立於上海,同年4月10日正式開學。共招學生318人,分大學班、中學班、師範速成班、理化專修班。1906年至1909年,胡適曾在這裡讀書。1928年4月至1933年,胡適在這裡擔任校長,[1]
1905年11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締清韓留日學生規則》,對留日學生嚴加限制,引起中國留日學生的強烈反對,東京八千名留日學生罷課抗議,12月8日晨,陳天華留下五千字絕命書,在日本大森灣跳海自殺。熊克武等三千餘同學退學回國。為解決部分歸國留學生的就學問題,資產階級革命派姚宏業孫鏡清等人四方奔走,勸募經費,籌辦中國公學。校址在上海北四川路底新靶子路橫濱橋,後遷至吳淞。兩江總督端方迫於輿論壓力同意每月撥銀1000兩,並以鄭孝胥為校長,于右任馬君武李登輝陳平等 人為教員。1906年4月正式開學。設大學、中學、速師範、理化專修4個班。後因經費短缺,50名江蘇籍學生集體退學。學校創辦人、總會計姚宏業為喚起社 會重視而投江自盡。後清政府撥給公地八百畝興建校舍,大清銀行藉助十萬元,浙、鄂、川、贛等省也予補助,公學得以繼續開辦。其中學者多為革命分子,故辛亥 革命後孫中山黃興大力扶持。1915年梁啟超任董事長。1917年停辦。1919年復校,設商科和中學,以王家襄為校長。1921年張東蓀任教務長,公學遂成為研究系的陣地。1922年升格為大學。1928年胡適任校長,設文理學院,社會科學院和預科。羅隆基曾在該校任教。1932年毀於日寇炮火,1933年租賃臨時校舍復校,熊克武任校長,後國民政府教育部「勒令逐年結束,辦至原學生畢業為止」

[編輯] 畢業生

[編輯] 參考資料

  1. ^ 胡適. 胡適日記全集 第6冊: 14. ISBN 9789570827101 (簡體中文).
  • 《中國教育事典》河北教育出版社 1994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