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稆
後漢書/卷9 - 维基文库,自由的图书馆
州郡各擁彊兵,而委輸不至,群僚飢乏,尚書郎以下自出采稆,或飢死牆壁間,或為兵士所殺。辛亥,鎮東將軍曹操自領司隸校尉,錄尚書事。曹操殺侍中臺崇、尚書馮碩等。...
胡適1959/11/30 及隔日致周法高 (頁3083)
採稆 的引申義=出門找機會發一點意外之財
稆lǚ,野生的穀物
1959年12月1日再給周一信 更詳細說明
史書中的採稆/採梠/採穭.....延伸義
又引阿含經中有名的擔麻故事
......鄙意以為六朝通行的"採穭""採稆"必已是引伸義居多了。《弊宿經》的譯者用用"採梠求財"四字,最可以表示當時通行的意義不是原始義,乃是引伸義。.......關於《顏氏家訓》.....此次討論"採穭"的引伸義,或可當參考。.......我告訴他,顏之推可算是一個最早的考古學者,因舉........ (hc案: 周先生後來有《顏氏家訓》相關的考證注疏的著作)
----
我昨晚請教蘇錦坤先生 現在將目前手頭資料列出當參考
錦坤兄
胡適說阿含最有名的是擔麻故事 我只找到所謂新譯 請問"採稆求財"(他將採稆說有延伸義 這阿含時期代的可能性小 可能MISLEADED BY TRANSLATION)是誰譯的 原(文言文/巴利文) 為何?
迦葉又說:「諸有智慧的人,乃以譬喻而得以瞭解的,我現在應當更為你引喻:
在過去久遠之時,有一個國土,其國土位於邊疆,人民乃荒壞。其國有二人,一為有智,一為愚癡,他們自相謂 言:『我是你的親族,和你一同出城去采穭(采拾野生的穀物), 以便求取錢財。』就這樣的相隨而到達一空聚(空地積物之處), 看見地上有麻,智者就對愚者 說:『我們同取而帶回去。』此時,他們二人就各取一擔, 又過了前村,看見有麻縷,其中的那一位智者說:『麻縷已成功( 成就),這很輕細,可取回去。』其中 之一愚人說:『我已經取麻了,已經系縛得非常的牢固, 不能捨棄它啊!』其中的那一位智者就取麻縷,重新擔上而去。 又再共同前進時,看見有麻布,其中的一智 者說:『麻布已成功(已織成為布),為輕細可以取回去。』 那位愚者說:『我已取麻,已系縛得很牢固,不能再捨棄。』 其中的那位智者,就捨棄麻縷而取布,自 能擔得起之重。又共同前進,看見有劫貝(樹綿花為綿), 其中那位智者說:『劫貝的價值很
貴,又輕細可取。』那個人說:『我已經取麻了,已把它系縛得很牢固,齎來道遠(從遠處擔過來的, 已經過這麼遠路了),不能捨棄它。』這時, 那一位有智者就捨棄麻布而取劫貝。
像如是的前進,又發見劫貝縷(綿絲),其次發見白迭(綿布),依次而發見白銅,發見白銀、發見黃金,其中那 一位有智的人說:『假如沒有黃金的話,當應取白銀, 如果沒有白銀的話,就當取白銅,乃至麻縷,假如沒有麻縷的話, 即當取麻而已。然而,現在於此村裏有好多 的黃金,為眾寶物當中最上之物!你應該捨棄麻, 而我即應當捨棄銀,同取黃金,自己負得起的重量回去為是。』 那一個人說:『我已取這些麻,又把它系縛得很牢 固,齎來道遠(擔這些物而經過這麼遠的路了),我不能捨棄它啊! 你如果欲取的話,自當隨著自己的意去取好了。』 那一位有智慧的人,就捨棄銀而取金,重擔而 回歸其家。親族們遙見那人大得金寶,就很歡喜的去奉迎他。這時, 得金的人看見親戚們之歡迎,就又大歡喜。那位無智慧的人, 乃負麻而歸其居家,親族們看這種 情形,都不悅,也不去迎接他,那位負麻的人即倍增其憂愧。 婆羅門啊!你現在應該要捨棄過去的惡習與邪見, 不可因邪見而長夜自增苦惱,有如負麻之人那樣的取 意堅固,不取金寶,而負麻回去,只有空自疲勞,親族又不悅, 都長夜貧窮,自增憂苦啊!」
婆羅門說:「我始終不能捨棄此見解的。為甚麼呢?因為我乃以此見解去多所教授他人,多所饒益他人。 四方的諸王都聽我的名稱,也盡知我是一位主張斷滅之學的人( 斷見之論,死後甚麼也沒有)。」
七弊宿經- 長阿含經新譯·悟慈法師- 顯密文庫佛教文集
Ken 回信
Dear HC,
請參考所附的檔案。
此經出現於《長阿含7經,弊宿經》及《中阿含71經,蜱肆王經》,同時還有《大正句王經》(《大正藏》第一冊,第45經, p. 831)以及巴利語的《長部尼柯耶23經》可以對照(巴利佛教經 典有《長部》、《中部》、《相應部》、《增支部》、《小部》尼柯 耶,漢譯只有四阿含:長、中、雜、增一阿含)。 基本上此經和著名的《那先比丘經》一樣,藉由生動的辯論來顯示一些佛教外部人士針對佛教教義提出的問難, 此經有可能是《那先比丘經》的雛形,《那先比丘經》 記載一位來自「阿荔散」(Alexsandra)的國王「 彌蘭陀」的辯論顯示一些佛法。(Alexandra 大帝東征印度,沿途在伊朗和印度之間征服許多小國, 亞歷山大大帝就地設置希臘化的「阿荔散城」( Alexsandra),任命隨軍的幹部當此新征服領地的總督, (就像埃及總督與埃及豔后的故事一樣) ,這些總督的後代就世襲成為國王。簡單敘述幾點淺顯的比較結果:1. 《長阿含7經》顯示的:「童女迦葉」是錯的,其他三經都是稱為「童子迦葉」kumara kassapa (印度文字與漢字一樣,沒有大寫、小寫之分),這是《長阿含7經 》弊宿經在抄寫過程誤將童子抄成「童女」,理由為印度文字(巴利 Pali, 梵文 Sanskrit譯為「雅語」. 俗語 Prakrit)有陽性、陰性,而且主詞為陽性,所有動詞、 形容詞都必須與主詞一致為陽性,陰性亦然, 這不可能一字抄錯就全錯。而且,依據佛教戒律, 童女不可能帶領五百比丘遊方乞食。稱作「童子迦葉」的原因是, 佛教識別證第6-8號是「迦葉三兄弟」,他們原先是拜火的(不是 祆教),這是「三迦葉」。另外還有修「頭陀行」著名, 而據說釋迦牟尼對其非常禮遇的「大迦葉」(中國佛教稱為禪宗初祖 ),有這兩位年長位尊的「迦葉」,這位主角只好稱作小陳(童子迦 葉)。這和基督教裡, 施洗者約翰與十二門徒裡的約翰是不同人的狀況類似。 2. 這位與童子迦葉對談的是一位婆羅門,他是波斯匿王的大臣,稱他為王是不正確的,《長阿含7經》稱他為婆羅門是正確的。「 波斯匿王」應該是prasena 勝軍,與地名「波斯」無關。 3. 全部四本對應經本都稱這部經在釋迦牟尼去世後發生,(迦葉報言:「今我師世尊,滅度未久」),依據佛教傳說, 釋迦牟尼去世後五百比丘馬上趕去作經典結集(第一次佛教經典結集 ),這一部經(《長阿含7經》、《中阿含71經,蜱肆王經》、《 大正句王經》以及巴利語的《長部尼柯耶23經》)必須面臨二選一 的選擇:「第一結集之後,仍然有人編入佛經」或者「 沒有所謂的第一結集」。 當然,經典比較研究得到的結果,會對當前的佛教一般「講故事方式」的傳教,引進了批判的、反省的思維, 也更能區分所謂「漢文化」、「西藏文化」裡,那些是佛教成分, 那些不是。「佛教成分」中的年代層次有了文獻考據的基準。 白話翻譯是民國初年的翻譯(應該是在1930附近),我必須到圖書館才查得到翻譯者的人名。
在大英博物館裡可以看見一些「阿荔散城」(Alexsandra)彌蘭陀王的金幣, 這些考古成果可以在網路上查到。
1 長阿含7經.docKen Su
106K View Download
我回信
謝謝
我似乎沒將問題說清楚
我不關心 白話文版
而關心胡適讀的版本 (其中必有"採稆(/采穭)求財"四字字樣) 因為胡適引此文要說服周法高古書中的"採稆(/采穭)"有引申義
您的附錄似乎無此四字
Dear HC,
原文有此字《長阿含7經》卷7:「採[7]侶求財」(
CBETA, T01, no. 1, p. 45, b4-5)
[7]侶=梠【宋】,=穭【元】【明】。
《一切經音義》卷85:「寸梠(音『呂』。郭注《方言》云:『屋檐也。』音閻)。」(CBETA, T54, no. 2128, p. 858, a17)
屋簷為「梠」。
《妙法蓮華經文句》卷1〈序品〉:「答云:『如人採穭,初見麻取麻,次捨麻取麻皮,次捨麻皮取縷,次捨縷取布, 次捨布取絹,次捨絹取銀,次捨銀取金。捨劣、取勝,云何不能捨? 」(CBETA, T34, no. 1718, p. 14, c2-5)
《一切經音義(第1卷-第15卷)》卷8:「『穭』,力舉反。謂田中不種自生禾豆者為穭生也」(CBETA, C056, no. 1163, p. 948, c17-18)
《大正句王經》卷2:「:「昔有二人薄有財賄,結伴經營,錢物雖殊有利相報。結契已定擇日方行,不日之間便達他國。 彼地多麻價[3]賤可販,二人議畢出錢收買,如法裝結擔負而行, 言到他邦有利即貨。前至別國,見兜羅綿得利倍多, 可以迴麻作兜羅綿。一人有智,尋易其麻買兜羅綿。 一人無智謂同伴言:『我不易麻為兜羅綿。何以故? 以此麻擔用功裝結遠負而至,是故我實不能易也。』 二人即日各負貨物,相次前進又至一國。彼國多絲復倍綿利, 彼有智者便貨其綿再易為絲。一無智者又說前言:『 不能易麻更求絲利。』二人持貨再復前行,至一國中疋帛至賤, 比於絲利倍數轉多。其有智者見利倍多,便易其絲為於疋帛。 一無智者由惜其麻,自遠持來不肯迴易。二人負貨又復前行, 至一國中唯有坑冶,疋帛甚貴銀價至微,易帛為銀有百倍利。 一有智者,賣帛買銀期利百倍。時無智者, 由謂此麻未得厚價惜而不易。彼一智者又聞人言:『某國出金, 絕無有銀。』即呼伴云可往彼國。不經時序達彼國中, 時有智者便易其銀還買黃金,買得金已看翫歡喜,私自計云:『 我昔離家錢物至寡,初始買麻已忻厚利,不期至此獲得黃金, 世之貴重不過於此,將至家鄉足以致富。』即呼伴言:『歲月[1] 只賒,可共還國。』隨其所得,濟彼尊親。時負麻人謂同伴言:『 我本買麻比望厚利,及其至此利轉輕微,君今欲迴豈敢相滯? 亦且擔負相逐而歸,或遇價高隨處貨賣。』議畢已擇日舊路而歸。 去國匪遙宗親得信,家人共出郊外相迎,忻喜非常各還所止。 獲金之家,父母妻兒問得何利?家主報言:『得金可富, 乃至宗親亦可給濟。』彼負麻者家人亦問,自爾經營當獲何利? 是人報言:『唯得此麻,更無別物。』家人聞已苦惱其心, 謂彼人言:『似汝經營,我等宗親不免貧賤。』大王! 彼負麻人執性愚迷,雖覩真金不肯迴易,致令親屬苦惱長時。 亦如大王!不自覺知執於斷見,長夜受苦後悔難追。」」( CBETA, T01, no. 45, p. 834, c16-p. 835, a25)
[3]賤=財【宋】【元】。[1]只=已【宋】【元】【明】。
似乎隋朝智顗法師還見到這個字,後人已經改作「麻」字。
我再次謝謝
再請問《長阿含7經》何人何時翻譯的呢
「採[7]侶求財」巴利文原文原意為何是翻譯者選此詞乎
Dear HC,
呵呵呵你進步了
會問對應經典怎麼說
在巴利對應經典是兩位商團領袖(商主), 各帶領五百部牛車的商人載貨去做生意.
其中一位商主是基本教義派, 堅持不換, 載著麻到遠方做生意, 利潤有限.
另一位是死不悔改的走資派(倒爺), 從麻換銀, 從銀換金, 一切向錢看,
這個比喻裡,
童子迦葉是要我們不停地換
《中阿含71經,蜱肆王經》也沒有談到上山採木材的問題、
猶如朋友二人捨家治生,彼行道時,初見有麻甚多無主
Ken Su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