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印度那些原始語言)相同的字, 大概只可以算是彼此轉借來的字 (loan words)...."
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Th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Sanskrit Works and Ancient Chinese Pronunciation), ( 鋼和泰著, 胡適譯 ,國學季刊, 1923年第一期 ) 胡先生的譯文
有兩"按" ,後一個很重要。
收入 佛教漢語研究 頁456-65
《鋼和泰論梵文與中國古音》的附錄,即俄國梵文大師Baron von Stael-Holstein(鋼和泰男爵)的《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譯者即是胡先生。譯筆堪稱一流,非具良好學殖素養者不能辦。男爵該文的主要觀點是:欲尋出華夏與印歐民族的語言是否同出一源,先須重構出原始中國語。這面臨著兩大困難:第一,漢文是像形會意文字,不是如印歐語系語言那樣用純粹音標寫出;第二,漢語的最緊密的幾種親屬語言,如藏語、緬語、暹羅語等,不幸都沒有很古的文書。為解決此困難,鋼和泰認為要運用好方言、韻書、對音三種材料。該文主要討論的,便是漢譯梵文的密咒。他重點以北宋初年印度來華僧人法天所譯的《三身梵贊》為標本,檢出了一些文字,將其在陀羅尼中的發音與北京音、高本漢《切韻》擬音和寧波方音相對照,得出的結論是:這四種發音是大致符合的。男爵最後寫道:“向來歐洲學者已得了司馬遷、法顯、玄奘等人的極大幫助,如果中國學者能在這一方面再給他們一點邦幫助,他們更要感激了。”
鋼氏寫於1923年的這篇文字份量頗重,可以說為後來的漢朝、漢越、漢日語對音研究奠定了基石。中國當代音韻學者們至今對這篇文論時有徵引,津津樂道,奉為圭臬。俞敏、施向東、尉遲治平等人卓有成效的研究,皆是沿著鋼和泰指示的路子前行。這裡面,胡適之先生的譯介之功不可磨滅。
對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對音)
在漢語音韻學裡,對音是用來構擬中古漢語和上古漢語的重要材料,對音分為兩類:一是用外語對漢語,主要是借詞,包括日語、韓語、越南語中的漢語借詞;一是用漢語對外語,即是用漢字音譯外語詞,主要是專有名詞,包括梵漢對音、藏漢對音等。
最早提倡使用對音來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國學者鋼和泰。1923年,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刊載了鋼氏的《音譯梵書和中國古音》(由 胡適譯成中文)一文。受到鋼和泰的啟發,中國學者汪榮寶在之後一期的《國學季刊》發表了他的《歌戈魚虞模古讀考》,提出唐宋以上「歌」、「戈」韻(參看《廣韻》)的字都讀/a/音,不讀/o/音。汪的做法在國學界引起很大回響,有贊成的也有反對,魏建功稱為「古音大論戰」(見所著《古音系硏究》)。然而,使用對音材料來測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為海內外音韻學者所接受,法國的馬伯樂、中國的羅常培、俞敏,都利用對音材料寫出了重要的音韻學論文。
最早提倡使用對音來研究古音的,是曾在北大任教的俄國學者鋼和泰。1923年,北京大學《國學季刊》第一卷刊載了鋼氏的《音譯梵書和中國古音》(由 胡適譯成中文)一文。受到鋼和泰的啟發,中國學者汪榮寶在之後一期的《國學季刊》發表了他的《歌戈魚虞模古讀考》,提出唐宋以上「歌」、「戈」韻(參看《廣韻》)的字都讀/a/音,不讀/o/音。汪的做法在國學界引起很大回響,有贊成的也有反對,魏建功稱為「古音大論戰」(見所著《古音系硏究》)。然而,使用對音材料來測定古音的做法,很快就為海內外音韻學者所接受,法國的馬伯樂、中國的羅常培、俞敏,都利用對音材料寫出了重要的音韻學論文。
[编辑] 對音研究著作
- 馬伯樂[聶鴻音譯](2005[1920])。《唐代長安方言考》。北京:中華書局。
- 羅常培(1933)。《唐五代西北方音》。上海:國立中央硏究所。
- 俞敏(1984)。〈後漢三國梵漢對音譜〉,收於《中國語文學論文選》。東京:光生館。
- 李範文(1994)。《宋代西北方音:〈番漢合時掌中珠〉對音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丁鋒(1995)。《琉漢對音與明代官話音硏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蔡瑛純(2002)。《李朝朝漢對音硏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周季文,謝後芳(2006)。《敦煌吐蕃漢藏對音字彙》。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编辑] 參考資料
- 儲松泰(1995)。〈梵漢對音概說〉,《古漢語研究》1995年第4期。
- 鄭張尚芳(2003)。《上古音系》。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1988)。北京;上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