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5日 星期五

廖平(1852年-1932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廖平(1852年-1932年),初名登廷,字旭陔,光緒五年(1879年)中舉後改名廖平,字季平。晚號六譯四川井研縣青陽鄉鹽井灣人。清末至民國時期學者、思想家。廖平一生治經學,融合古今中外多種學說,形成一套獨特的經學理論體系,在中國學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目錄

  [隱藏


劉師培說廖平的經學研究,「長於《春秋》,善說禮制」[4]。其學術思想凡六變,晚年自號六譯老人,愈變愈玄,特別是後三變,附會離奇,多遭學者批評。一變以「禮制」區分今、古文經學;二變「尊今抑古」,認為只有今文經學才是孔子真傳;三變「小統大統說」,認為孔子經說有小統、大統之分;四變是「天學入學說」,認為孔經中有天、人兩種制度,至此沉迷天學,好爲臆度;五變是「天人大小說」,把天學之神遊、形游與人學之小統、大統加以貫通;六變是以《黃帝內經》五運六氣解釋《詩》、《易》,今日學界尚未定論[5]。廖平一生稱著書多至百種,以《今古學考》、《古學考》二書最重要,主張今文是孔子之真作,古文是劉歆偽作,是清代今文經學的大貢獻。[6]
廖平治學常暴露牽強附會的缺點,他把鄒衍的「大九州」之說附會為全球的地理學說[7],又說:「吾國當未有六書之前,亦必有字母之時代。」[8]以至於胡適說他是方士[9]廖平經常為變而變[10],甚至受張之洞賄逼而變[11],使其理論常有自相矛盾之處,成爲近代歷史上的經學畸人。[12]



  1. ^ 廖宗澤《六譯先生行述》記載:「海內學者略窺先祖之學皆逮一二變而止,三變以後冥心獨造,破空而行,知者甚少。五變六變語益詭,理益玄,舉世非之,索解人不得,雖心折者不能贊一辭,胡適之至目為方士。澤以莫測高深,亦不敢苟同。」(廖幼平編:《廖季平年譜》)


蒙默《素王改制--- 廖季平先生經學思想的核心》,載 《國學》第二期,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12 ,頁1-3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