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16日 星期一

John Foster Dulles 杜勒斯 美國國務卿(1953-59)

桃園機場抄 Washington Dulles International Airport(IAD): 而此機場是紀念美國國務卿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  1888-1959    任期1953-59):It is named after John Foster Dulles, Secretary of State under Dwight D. Eisenhower.





John Foster Dulles (born Feb. 25, 1888, Washington, D.C., U.S.died May 24, 1959, Washington, D.C.) U.S. secretary of state (195359). He was counsel to the American Peace Commission at Versailles, France, and later helped oversee the payment of World War I reparations. He helped prepare the charter of the UN and was a delegate to its General Assembly (194649). He negotiated the complex Japanese peace treaty (194951). As secretary of state under Pres. Dwight D. Eisenhower, he advocated active opposition to Soviet actions and developed the Eisenhower Doctrine. His critics considered him inflexible and harsh and a practitioner of brinkmanship for raising international tensions and bringing the country to the brink of war; later assessments credit his firmness in checking communist expansion.

他1958/10/21杜勒斯旋風式訪問台灣一天 (此年的年譜長編有12處提到 John Foster Dulles 杜勒斯)



1959年5月26日胡適發"吊唁美國故國務卿杜勒斯的唁電":
(譯文,見「中央日報」5.28)


華盛頓,國務院勞勃森閣下,
     自由中國對貴院偉大首長之逝世,將長存悼念。我在認識杜勒斯前任諸傑出國務卿如史汀生,赫爾諸先生之後,認為杜氏之偉大,即在於只有他能在認識美國為自由世界無可爭辯之領袖以及該領袖地位必須甘冒之危險之下執行其任務,對於此項任務,即已故羅斯福總統,亦未全然察覺,因此羅氏時常委曲求全,杜氏為一堅定不移之岩石。謹請將我唁獻之忱,轉致杜府。



1960年10月9日 胡適答記者問時介紹John Foster Dulles 寫過 和平的轉換 後來很反共
He wrote War, Peace, and Change (1939) and War or Peace (1950).


(1942 他倆(胡適與杜勒斯) 很早就認識
Merrick-McDowell Lectures of Ohio Wesleyan University, Delaware, Ohio for 1942 included addresses from Francis J. McConnell, John Foster Dulles, William Paton, Leo Pasvolsky, Hu Shih, and C. J. Hambro.

Factors Necessary for a Durable Peace in the Pacific Area : A Chinese View

Francis J. McConnell et ed., A Basis for the Peace to Come (New York: Abingdon-Cokesburg Press, 1942), pp. 115-125. )










----


三少四壯集-1958年蔣、杜士林會談

  • 2011-03-29
  • 中國時報
  • 【林博文】

冷戰戰將杜勒斯雖大力挺蔣,也全力抑蔣;他保障了台灣的安全,但亦阻止了蔣介石用武力反攻大陸。他在士林官邸明確告訴蔣介石:不能用武力反攻大陸!

艾森豪時代的首任國務卿約翰.福世德.杜勒斯(John Foster Dulles,一九五九年辭世,終年七十一歲),是美國外交史上與台灣關係最密切、也是訪台次數最多(至少四次)的國務卿,更是台灣在風雨飄搖時代最能倚賴的幾個美國權要之一。然而,冷戰戰將杜勒斯雖大力挺蔣,也全力抑蔣;他保障了台灣的安全,但亦阻止了蔣介石用武力反攻大陸。他在士林官邸明確告訴蔣介石:不能用武力反攻大陸!

有些政治學者和外交史家認為杜魯門時代的馬歇爾和艾奇遜以及尼克森與福特時代的季辛吉,乃是近代最有影響力的美國國務卿。事實上,主張 「邊緣政策」(Brinkmanship  HC: 此為錯誤的翻譯 )、「大舉報復」(Massive Retaliation)並誓與共產主義為敵的杜勒斯,和七○年代推動美中與美蘇「低盪」(detente,緩和)的哈佛學者季辛吉,可說是真正左右國際外交景觀的兩個強勢國務卿,但老季的影響力在擔任白宮國安助理時即已顯現。

杜勒斯的父親是長老會牧師,曾在中國傳教,杜勒斯家族與近代中國關係頗深。他的外祖父約翰.福世德(John W. Foster)當過第二十三任總統班哲明.哈里森的國務卿,退休後出任滿清政府的顧問,與李鴻章成為朋友, 曾參與中日馬關條約的談判,亦曾以中國代表身分出席海牙和平會議。他的姨丈羅伯特.藍辛(Robert Lansing)做過第二十八任總統威爾遜的國務卿,曾與日本外相石井菊次郎簽定〈藍辛─石井協定〉,一面重申中國門戶開放政策,一面承認日本在華特殊權 利;藍辛後來受聘為中國駐美公使館法律顧問。

杜勒斯的外交理念是與盟邦合組集體安全制度、互訂協防條約以阻止共黨集團擴張勢力範圍。因此,他曾和台灣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一九 五四年在華府簽約,翌年三月台北換文);一九五四年成立「東南亞公約組織」(SEATO),同年組成「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外交史家唐森.何 布思(Townsend Hoopes,卒於二○○四年)在《魔鬼與杜勒斯──艾森豪時代的外交》(一九七三年出版)中指出,傳教士家庭出身的杜勒斯,在執行外交政策時具有極強烈 的宗教家精神和道德感,特別是和蘇聯、中國進行冷戰外交時,尤具濃厚的「道德使命」。

一九五八年八月毛澤東悍然發動「八二三炮戰」,五十多萬發炮彈狂射金門一帶,台海又成為全球聚 焦。杜卿原計劃於十月中旬訪問台北,與蔣介石磋商台海情勢;出發前,天主教教宗庇護十二辭世,杜卿奉命代表美國出席教宗喪禮,十月十七日率團飛往羅馬,曾做過駐義大利大使的〈生活〉及〈時代〉雜誌創辦人亨利.魯斯的夫人柯萊兒.布斯.魯斯(Claire Boothe Luce,一九八七年病逝)亦為團員之一。當時,美國政府高級官員出訪海外必須搭乘空軍提供的運油機改裝成客機,睡的是吊舖。從華府飛往羅馬約九小時航 程,杜卿睡覺時,他的吊舖不慎垮掉,杜卿摔在地板上,脊背受傷。十月十九日離開羅馬,飛到倫敦停留兩小時,再飛至阿拉斯加費爾班克斯,聽取中情局蒐集的台海情勢報告,共軍已停止射擊。

杜勒斯在飛機上一路盤算與蔣介石對話的重點,他擬定了九項要目。他此行的最主要目的是勸蔣不要使用武力反攻大陸,不要在台海掀起戰爭。然 而,杜勒斯並未完全說服「其介如石」的蔣介石放棄武力,士林會談後發表的〈中美共同宣言〉中英文版本,蔣不高興,杜亦不滿意。蔣在一九六一年十月十五日日 記中說:「當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十月底,『中美共同宣言』中,我以不憑藉武力光復大陸,而葉(指外長葉公超)竟以不使用武力允美方,並謂全照我意定稿。及其發表,完全與我憑藉之意相反……。」一九六一年,因外蒙入會爭議和駐美文化參事曹文彥密告葉公超對蔣不敬,蔣在日記上痛罵葉公超為「葉奸」或「葉 逆」。

杜卿回到華府後,認為在台北發表的聲明措詞不夠清晰明朗,又另行發表一份聲明強調國府光復大不會使用武力(not by the use of force)反攻大陸,而是以獲得大陸人心為主。然而,蔣介石在六○年代初又想反攻大陸了,美國不同意,又如何跨海滅共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