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改善與改善主義

改善與改善主義(1999/12)

胡適受到威廉 詹姆斯《實用主義》的影響,認為"功不可唐捐" (即作為(human efforts))是可以使世界更美好的這就是"改善主義(meliorism)"它認為改進是可能由人的由自由意志來實踐的,世界的結局會有一更好的希望。

那 「那世界得救的條件,有一些的確已實際存在,而這些條件存在愈多,一些妨礙得救的條件愈少,那麼,世界得救的可能也就愈有根據,實際得救的或然性也就愈 大。它是歐洲主流的「人事態度」。有機會(可能)改善,再加上所採取的行為(我們的行為、我們轉變的地方……我們奮發有為和成長的地方-是我們對世界了解最深的部分。……總之,我們求的合理的世界,只是那"有求必應" 的世界,'' 精神感應"世界。)」(《實用主義》)

不過對於經改造而獲改善的哲學,胡適多半主張「無為」一即採取「大德曰生」的信念,個人 有獨立人格,而懂得要改造社會,「下手方法在於改良那些造成社會的種種勢力-制度、習慣、思想、教育等等。那些勢力改良了,人也改良了。所以我覺得 "改造 社會要從改良個人做起",還是脫不了舊思想的影響。」(《非個人主義的新生活》,1920,《胡適文存第一集》)。

胡適和戴明 (W. Edwards Deming 1900-93) 都不至於像下述熊彼得的失望故事般雖然胡適晚年或許也會覺得大勢已去,而戴明會覺得西方的工商業改造太慢他們兩人都強調用知識來改造世界:

熊彼得回答亞道夫(杜拉克 (PETER DRUCKER) 父親)的一個問題說:「你知道嗎,亞道夫,在我現 在這年齡來看,人們若只曉得我寫了幾部著作及發明了一些理論,我認為是不夠的。如果沒能改變人們的生活,你就不能說你已改變了世界。」杜拉克在其回憶錄說他「從未忘 記過那段對話」而且這句話成為衡量他一生成就的指標。(這故事多次被杜拉克提起.......)


下段取材自《建設與無為》,1934年,轉引自(美)Jerome B. Grieder所著《胡適之評傳》Hu Shih and the Chinese Renaissance: Liberalism in...的中譯本......."政治領袖必須了解建設是需要專門學問的。並不是像十幾個省分打電報,指定幾個月的時間限制就可 了事的。他們必須十分清楚他們自己是沒有能力談建設的,甚至於應當更清楚,他們所從事的建設並不是真正永久的建設,而只是官商勾結保持飯碗的勾當而已。他們 了解自己無能之後……應當放鬆一下行動,而實行"與民休息"的仁政。一俟民眾的痛苦稍減,國力稍加恢復之後,專家的調查研究有了成果,才能開始採取行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