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17日 星期一

胡適、林語堂、黃侃、黃節、劉師培、馬敘倫

現在,中國有許多"民國文人"的傳記,可以從中讀到許多文人之間的故事,可以說是"筆記小說"的一種。

昨天翻讀劉師培著(1884-1919 )的"中國中古文學史講義" (上海古籍,2000/2003),因他也在北大教過書,想聽聽胡適對他的看法--好友錢玄同是共同的朋友。


Google之,竟然是"率性林语堂" By 潘剑冰,可以在第17節"君子之交"中讀到許多文人軼事,或值一讀。

率性林语堂: - Google Books Result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 - Translate this page潘剑冰 - 2015
如果不是胡适具备这种“不在乎”精神,1932年的事件恐怕十有八九要导致林语堂和 ... 民国时期的国学大师中,章太炎、黄侃、刘师培以其性情桀骜不驯,不拘小节和特立  ...



劉師培-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https://zh.wikipedia.org/zh-tw/劉師培
生平[编辑]. 劉師培為劉文淇之曾孫,劉毓崧之孫,劉壽曾之侄。其家儀徵劉氏,又稱青豀舊屋劉氏,於清季前後五世相繼注《左傳》,為近代經學世家,「揚州學派」之中堅。



民國文化隱者錄: - Page 72 - Google Books Result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9862217588 - Translate this page
方韶毅 - 2011 - ‎Celebrities
那時,蔡元培初掌北京大學,在「學術自由,相容並包」之風吹拂下,陳獨秀、胡適、黃侃、劉師培、辜鴻銘等各色文人彙聚一堂。伍叔儻讀的文科正是新舊思想碰撞的焦點所在  ...

要之,新派以胡適、陳獨秀等為首,舊派以劉師培、黃侃等為首。將這些人聚攏在一起,誠非易事。 乙、不問年齡據《北大廿周年紀念冊 蔡元培.《我在教育界的經撿 52 民國  ...


***
參考吉川黃侃幸次郎相關的回憶 (吉川幸次郎訪問過黃侃。黃侃對師兄章太炎的學問,也有微詞;黃侃很自然地解決吉川的大問題,成為吉川生平最佩服的長輩。)


司馬朝軍、王文暉合撰《黃侃年譜》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p.353 (作者或為後輩努力的模範.....)
1932.3 紀黃侃、章太炎、錢玄同據會,黃侃、錢玄同大吵架(黃譏錢搞注音符號、白話文)、絕交。
錢玄同〈挽季剛〉:"于余杭座中一言不合,竟至鬥口。"

 隨便引述 wikipedia

黃侃(1886年4月3日-1935年10月8日),湖北蘄春人,生於四川成都。初名喬馨,庠名喬鼐,後更名,字季剛。晚自署量守居士國學大師,語言文字學家,素有狂名。

生平[編輯]

幼承家學而聰穎過人。四歲,從江叔海(瀚)問學。五歲,隨父翔雲公(黃雲鵠)詣武侯祠,祠壁懸楹聯甚多,歸後,即能朗聲背誦之。七歲,翔雲公聘於成都尊經書院,留家。值家用告罄,奉生母周孺人之命,肅書白狀,即於書末綴一詩云:「父作鹽梅令,家存淡泊風。調和天下計,杼軸任其空。」(翔雲公曾署四川鹽茶道,又曾任蜀地它職,前後歷二十年,清風峻節,守法愛民,蜀人稱為青天而不名)。宜昌王鼎丞(定安)咤為奇才,以女許字。
1903年,15歲時考入武昌文華書院(現華中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校即與同鄉田桐、湖北黃安(今紅安)董用威(董必武)、湖南桃源宋教仁等同學議論時政,批評當局,宣傳反清、反君主專制等革命思想,因此被開除學籍。後以故人之子的身份去見當時的湖廣總督張之洞(其父黃雲鵠曾與張之洞相往來),張賞識其才,乃資助其官費留學日本。不久,即在日本參加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
1906年前後,曾先後在《民報》上發表〈哀貧民〉、〈哀太平天國〉等一系列文章,鼓吹革命。其在〈哀貧民〉一文中,以家鄉農民為例,敘述了勞苦大眾在殘酷的封建制度壓榨下,過著「羹無鹽、燒無薪,宵無燈火,冬夜無衾」的悲慘生活狀況,對貧苦農民寄以同情。文中還明確指出:「富人奪之而我乃貧」,提出要解決貧富不均,必須革命。1907年,又在《民報》第18期上發表〈論立憲黨人與中國國民道德前途之關係〉一文,歷數立憲黨人「好名」、「競利」,指出他們講立憲,「無非希冀權位,醉心利祿而已矣!」政治上的墮落,勢必給國民道德帶來極壞的影響,以致亡國。文中還論及革命黨人要在道德行為上同立憲派涇謂分明,否則「德不逮而民無援」,國事將不堪問,這既是對改良派的針砭,也是對革命派的砥礪,同時也正是性格、精神和做人標準的自白。
1910年,由於同盟會的活動,國內各地革命力量蓬勃興起,湖北革命黨人函促回國舉事。回國後,再三分析當時的情勢,吸取湖南起義失敗的教訓,認為舉事時機尚未完全成熟,當務之急是做好宣傳發動的準備工作。於是,他深入鄂皖邊孝義會中發動群眾,並將孝義會改組為「崇漢會」,到農民群眾中組織演講,宣傳民族大義和中國危急情狀,聽眾常聚集千餘人。足跡遍及蘄春黃梅廣濟浠水英山麻城以及西宿松太湖等兩省八縣的廣大窮鄉僻壤,號召人民組織起來,以國家興亡為己任,推翻滿清之統治,成為著名的群眾領袖。
1911年初,武漢文學團體「文學社」成立,社員都是新軍和社會各界的革命中堅,黃侃不但力舉其事,而且還親自審定了會章。同年7月某晚,文學社機關報《大江報》主筆、同鄉詹大悲設便宴款待黃侃,並與之商談時政。酒後,針對當時一些改良派提出的什麼「和平改革方案」,憤然提筆為《大江報》撰寫時評,標題為《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署名「奇談」,大悲叫絕!次日,此文見報,震撼江城,清廷惶懼,很快以「宗旨不純,立意囂張,淆亂政體」的罪名,查封了《大江報》,並將詹大悲及該報副主筆何海鳴逮捕入獄。由於詹大悲在獄中堅持說時評系自己所作,故得以脫險。《大亂者,救中國之妙藥也》這一著名時評,大大激發和鼓舞了革命新軍及各地人民群眾的士氣和義憤,成為後來著名武昌起義的導火線。
為人,愛憎分明,尤重大節。1915年,章太炎因反對袁世凱而被幽禁在北京錢糧胡同某宅內,聞悉後,曾兩次赴京探望,後來索性以「研究學問」為名,搬入章師被禁處。但未過多久,便被警方逐出。氣憤至極,以絕食表示抗爭。其時,他的另一位尊師劉師培(後為籌安會六君子之一),於1915年在北京召集學術界知名人士開會,動員等人擁戴袁氏稱帝,話未說完,即起立怒目,嚴詞拒絕之,並氣憤地說:「如是,請一身任之!」說完拂袖而去。到會的眾人亦隨之而散。
和董必武不僅是老同學,而且是好朋友......
一向為人正派,從不趨炎附勢。南京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其同盟會故友多系國府顯貴,他恥與往來。惟有居正當時受蔣介石軟禁,形單影隻,不勝苦楚,旁人躲之不及的時候,他卻常至居正囚地,與其談心解悶。後來居正東山再起,復登高位之後,他竟不復往見。居正念他的友情,親赴量守廬詰問他為何不再來玩,他正色答道:「君今非昔比,賓客盈門,權重位高,我豈能作攀附之徒!」
年近五十,仍不著述。1935年,五十大壽,太炎師親贈一副對聯:「韋編三絕今知命,黃絹初成好著書」,希望能寫作,同年10月8日,因飲酒過量,吐血而死。太炎師因聯句竟成讖語,悔痛不已。

學術[編輯]

師事章太炎,擅長音韻訓詁,兼通文學,歷任北京大學國立東南大學(1928年定名為國立中央大學)、武昌高等師範金陵大學等校教授,以及國立武昌大學(今武漢大學)校務維持會主任。一生治學勤奮,以愚自處,主張「為學務精」、「宏通嚴謹」。章太炎以太平天國為例,謔封為「天王」(太炎所封「五大王」為與錢玄同汪東吳承仕朱希祖)。
重要弟子有林尹、高明、潘重規陸宗達黃焯劉賾等人。


軼事[編輯]

1917年,胡適海外學成歸國,任教北大,與陳獨秀、錢玄同等人共同發起新文化運動,暴得大名。胡適的橫空出世,使生平最得意的、寄以厚望的高足傅斯年很快倒向了新文學陣營。據說每次上課,總要先罵一通胡適,才正式講學。
曾與胡適同在北大講學。一次宴會上,胡適偶爾談及墨學。曰:「現在講墨學的人,都是些混帳王八!」胡適赧然。又罵道:「便是適之的尊翁,也是混帳王八。」胡適大怒。卻大笑道:「且息怒,我在試試你。墨子兼愛,是無父也。你今有父,何足以談論墨學? 我不是罵你,不過聊試之耳!」舉座嘩然大笑。
個性輕狂,一生結婚九次,



***

2014年11月28日 星期五


黃侃、黃節等對胡適“視而不見”;馬敘倫《老子覈詁》的「胡適云」(Ken Su)

胡適知道周汝昌的書中沒提胡適 不過從字裡行間了解他或有難言的苦衷....

----
Dear HC,

2009年七月,中國訓詁學研究學會出了"中國訓詁學報",這是第一期學報,訓詁和我完全沒關係,我在問津堂一定中了邪,才會買回家來看。
其中有一篇台灣師範大學的陳新雄教授(已退休),以章太炎、黃侃弟子的立場寫了一篇
<批駁梅祖麟對「孫詒讓與陸宗達」的批評及其相關論點>
老實說,此文將梅修理得很工夫,大致說梅像炒冷飯似的,
一篇錯誤的論文連吵四次,又半路出家,音韻全無師承,
卻語侵「章太炎、黃侃」大師。
陳新雄教授的架勢是「出來單挑」,叫梅不要縮頭烏龜不吭不響。

另外一篇是福建師範大學的李春曉教授,比較了馬敘倫 1924 年出版的《老子覈詁》與1956年的《老子校詁》。
1920 年胡適進行出版《國故叢書》的規劃,馬敘倫自告奮勇,
請胡適讓他擔任《老子》、《莊子》兩書,胡適為此還高興地寫信向顧頡剛提起此事。
在 1924年有九處標明「胡適云」的《老子覈詁》,到了1956年的《老子校詁》已經全數刪去,有些條文仍然可以明顯讀出馬敘倫還是採納胡適的見解或提示,只是把"胡適云"三字刪去而已。
這當然沒有紅學大師周汝昌故意侵沒胡適的協助那麼難堪,
但是,也是學術上的不夠真誠。

似乎要討口飯吃與氣節自勵之間,有很大很大的距離。

Ken Su




黃節逸事
對胡適“視而不見”
在北大的講臺上,黃節和黃侃同屬舊派名流。二黃不僅在衣著上有喜穿長袍、頭戴黑絨瓜皮帽的共同嗜好,而且都看不慣胡適、陳獨秀等新派人物的做法主張。一次黃侃責難胡適:“你聲聲要推廣白話文,未必出於真心。”胡適不解其意,黃侃正色道:“如果你身體力行的話,名字就不該叫‘胡適’,而該稱‘往哪去’才對。”但不同於黃侃的“正面迎擊”,黃節對胡適的態度是“視而不見”,迎面走過,昂首闊步,當然,有時在自己的課上把胡適新詩當作反面教材批判一番,也並非莫須有。





賣屋已經快用完名人
520米雙捷古亭站【永陞林語堂】
博士論文 馬馬虎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