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5月9日 星期六
今天先生談起「他的外祖父的八字缺金,缺火,缺土,所以取名『金灶』,實在沒有道理。姓朱的,過去都以五形行來取叫名字的,像朱夫子名字叫熹,他的父親叫朱松,他的兒教朱塾,是用木火土金水來取,五代一換的。到了明朝朱炎武之後,差不多都用五行取火的。」
1959年6月5日 星期五 (此則因為聽寫 原文有三字詞錯誤
頁29)
頌平在先生身旁工作,遇有不知道的事情,就隨時發問。今天問的寧獻(原憲 下文同)王的《太和正音譜》(原《太平正音譜》)是怎麼一部書。先生說:「寧獻王就是寧王,『獻』字是他死後的一謚號。他的名字叫權(原作栓),屬木。朱家的名字都是五行排行的。後來造反的就是他。他懂音樂,作了許多曲子,這些都是專門的東西。我弄過元曲,以為你們都知道:其實不知道也沒關係。 』朱權
繼任:寧靖王朱奠培
封爵 寧王
封地 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
出生 1378年5月27日
逝世 1448年10月12日 (70歲)
諡號 寧獻王
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
生平
朱權多才善謀,雄心遠圖。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十三歲的他被封為寧王,二年後到北方邊境的軍事重鎮大寧(今內蒙古寧城)就藩,「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皆驍勇善戰」。
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反叛,建文帝朱允炆害怕朱權投向朱棣,召朱權至京師,朱權抗命不至,對南京朝廷持觀望態度,被詔削三護衛。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取得大寧騎兵助戰。同年朱棣率兵至大寧,朱權准他入城見面。朱棣暗中派人交結朵顏三衛首領及大寧駐軍。朱棣趁朱權出城為他送行時出伏兵挾持朱權,把朱權與其家人帶回北平,同時收納大寧諸軍及三衛騎兵為己用,實力大增。
明成祖朱棣稱帝後,永樂元年(1403年)朱權改封南昌,不久被「人告權巫蠱誹謗事」,朱棣派人「密探無驗」,此事方才做罷。
朱權知明成祖有所猜忌,故好黃老之術,「構精廬一區,鼓琴讀書其間」,藉此逃避殺戮。當時江西南昌一帶盛行淨明道,朱權退而參修淨明道,但心又忿忿,耿耿於懷,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病逝。諡獻,稱寧獻王。世子朱盤烒早死,由孫朱奠培繼承王爵。
朱權著作豐厚,曾奉敕編輯《通鑑博論》,撰有《寧國儀範》、《家訓》、《文譜》、《詩譜》、《史斷》、《通鑒博論》、《漢唐秘史》、《琴阮啟蒙》、《神奇秘譜》、《茶譜》、《瓊林雅韻》、《神隱》、《太和正音譜》等數十種著作,其中《太和正音譜》為戲劇史上重要的理論專著。
朱權的後代朱宸濠起事,對抗明武宗,即宸濠之亂,僅僅三十五日,就被思想家王陽明平定,於是寧王封國被廢除。
著名畫家八大山人是他的九世孫。
朱權善古琴,編有古琴曲集《神奇秘譜》和北曲譜及評論專者《太和正音譜》(中國現存最早雜劇曲譜,是中國戲曲史上重要的理論著作)。所製作得“中和”琴,號“飛瀑連珠”,是歷史上有所記載的曠世寶琴,被稱為明代第一琴。明代有“四王琴”之說,按其順序和年代的排列為:寧、衡、益、潞。“飛瀑連珠”傳世僅一張,制琴人署“雲庵道人”。
百度百科
太和正音譜目錄
曲譜簡介
曲譜版本
曲譜價值
作者簡介曲譜簡介 北曲曲譜。一名《北雅》。明代朱權撰﹐二卷。書成於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全書共分《樂府體式》 、《古今英賢樂府格勢》、《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樂府》等8章。前3章為戲曲文學理論。 《古今英賢樂府格勢》章共評論元、明雜劇、散曲作家187人, 獨推馬致遠為首位。 《群英所編雜劇》章和《善歌之士》對元代和明初雜劇作家作品補遺,並列“知音善歌者”36人,有史料價值。 《太和正音譜》的主要成就是對音韻格律的論述。 《樂府》章為北曲雜劇曲譜,佔全書篇幅的4/5,根據北曲黃鐘、正宮、大石調、小石調、仙呂、中呂、南呂、雙調、越調、商調、商角調、般涉調等十二宮調分類,逐一記述曲牌的句格譜式,詳註四聲平仄,標出正字、襯字,共收曲牌335支,是現存唯一最早的北雜劇曲譜,甚為珍貴。《太和正音譜》成書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分上下2卷。內容可分為戲曲理論和史料﹑北雜劇的曲譜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有“樂府體式”﹑“古今英賢樂府格式”﹑“雜劇十二科”﹑“群英所編雜劇”﹑“善歌之士”﹑“音律宮調”﹑“詞林須知”七個標目﹐涉及戲曲的體制﹑流派﹑製曲方法﹑雜劇題材分類﹑古劇角色源流和對元代至明初戲曲作家的評價等﹐並有雜劇作品目錄。在戲曲聲樂理論方面﹐有關於歌唱方法﹑宮調性質的論述﹑歌曲源流以及歷代歌唱家的片斷史料。 “詞林須知”部分的內容﹐基本上襲用了燕南芝庵的《唱論》﹐但有所增補和發揮。《太和正音譜》第二部分的曲譜﹐依據北曲12宮調﹐分類列舉每種曲牌的句格譜式。詳註四聲平仄﹐標明正襯﹐每支曲牌還舉出元人或明初雜劇﹑散曲作品為例﹐共收335支曲牌。曲譜版本《太和正音譜》現存最早版本有清代長洲汪氏所藏影寫洪武間原刻本﹑清代山陰沈氏藏別本影寫洪武間刻本﹐此外還有明人程明善輯刻《嘯馀譜》本﹑崇禎間黛玉軒刻本。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所收本子﹐系根據涵芬樓秘籍所收現存最早的影鈔明初洪武間原刻本重新校印﹐並用明代萬曆四十七年流雲館刻《嘯馀譜》本校勘﹐附有詳細校勘記。曲譜價值《太和正音譜》為古典戲曲理論的研究提供了具有參考價值的史料﹐特別是曲譜部分﹐是現存最古的北雜劇曲譜﹐後來明清人的曲譜中北曲部分都是以《太和正音譜》為依據的。作者簡介朱權(1378~1448)﹐明太祖朱元璋第17子﹐別號臞仙﹑涵虛子﹑丹丘先生等﹐世稱寧獻王﹐明初戲曲家。擴展閱讀:
1 太和正音譜線裝一冊全丹丘生涵虛子編 台灣 中華民國五十四年二月發行 初版110頁220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