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I. A. Richards (1893-1979)/ William Empson

胡適日記全集: - Google 圖書結果

同旅館的有樊澤培君同他去年新婚的夫人,飯後我們四個人在樓下大廳上喝酒談天。樊夫人甚美,是一種東方畫中美人的美。樊君是礦冶工程師,我前兩三年在火車上遇著他, ...

---
胡適1937年9/13 抵香港 20 到呂宋
在香港會面最多的是I. A. Richards (呂嘉慈 )夫婦 (I.A. Richards' Practical Criticism /1929 他後來40年代 在哈佛大學可能也與他見過面)
他是20世紀著名的文學批評家 曾在清華教過書 非常喜歡中國
晚年還回中國一趟 '訣別"

參考 Gombrich 感人的介紹
Tributes : interpreters of our cultural tradition ...
The Necessity of Tradition :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oetics of I. A. Richards (1893-1979)
pp.182-209

I. A. Richards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 [ 翻譯此頁 ]
Ivor Armstrong Richards (26 February 1893 in Sandbach, Cheshire – 7 September 1979 in Cambridge) was an influential English literary critic and rhetorician.




The Meaning of Meaning, by C. K. Ogden and I. A. Richards (Harcourt, Brace, 1956)(p281-c9, OOTC) 許多年前 約1930年 李安宅先生有釋義版 約1995 中國有譯本


T. S. Eliot "The Use of Poetry and Use of Criticism: Studies in the Relation of Criticism to Poetry in England" 『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杜國清譯,台北 :純文學, 1972 --本書對 "poetic experience" vs. "experience of poetry"的翻譯不清楚:前者是個人的完全投入某詩人之風格,完全模仿他。後者知道客觀世界的許多大詩人之所以能不朽的道理。

(I. A. Richards):『對詩的熱情的知識,以及冷靜的心理學分析這種能力這兩者』都是必要的。 ……純粹建立在個人心理學之基礎的任何這種理論,我都不能接受。但是他的詩的經驗 (poetic experience)之心理學,是基於他自己的詩之經驗 (experience of poetry)這點正像他的價值論來自他的心理學一樣是真實的。 」( p.5


---胡適也見到 William Empson

1930年,年仅二十四岁的燕卜荪发表《朦胧的七种类型》,震动士林,他也因此获得了海外大学的教席,远赴日本教书。1937年,他应聘到北京大学任教。他到达北京时,正逢"七七事变",燕卜荪加入西南联大,一直呆到1939年欧洲战争爆发,他转道越南回国,在BBC工作。

名著Seven Types of Ambiguity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