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上是Ken Su兄指示:(https://www.douban.com/
---
《悼念钢和泰男爵》,德国谢礼士著,1.4万字,阎纯德主编《汉学研究》第14集,学苑出版社2012年8月版。附錄2有最完整的中文相關報導
胡適可能翻譯 鋼和泰答葉先生
Paul Demieville (戴密微)《吐蕃僧諍記》
胡適日記全集 7: 1934-1939
1934.4.5鋼和泰家吃飯
此事鬧得很大 而我們竟無所聞知
參考Erik the Red's Land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Norway and Denmark agreed to settle their dispute over Eastern Greenland at the Permanent Court of International Justice in 1933. Norway lost and after the ...
鋼和泰學術年譜簡編 北京:中華 2008
此書無索引
編排不佳
各年摘要與相關內容多重複
有錯誤/錯字
年譜應收入死後各學術單位的紀念專集/文章
鋼和泰論文似乎只有胡適和吳宓各翻譯一篇 可考慮收入
不過 有心人應作重要學人如楊聯陞等人的學術年譜
---
1920年 6月8日 胡適日記寫
為 Baron Alexander von Staёl-Holstein 的"玄奘" 演講會當翻譯 :胡適日記全集 , 第 2 卷 1915-1920
《鋼和泰學術年譜簡編》 只寫6月 不過 說明 北京大學日報 的稍後分兩天刊出 題目改為"玄奘與現代歷史研究" 不提胡適
這問題引出另外的問題
鋼和泰1910年的玄奘論文 和1920的北大演講 以及1923的英文論文 可能三文本都是不同語言的類似內容
《鋼和泰學術年譜簡編》不知道此篇發表於1923
音譯梵書與中國古音(The Phonetic Transcription of Sanskrit Works and Ancient Chinese Pronunciation), ( 鋼和泰著, 胡適譯 ,國學季刊, 1923年第一期 ) 胡先生的譯文
有兩"按" ,後一個很重要。
---
十,十,廿三(S.) 讀鋼先生的古印度史講義稿;其首論梵文一篇,甚有用;故隨筆記錄一點:
寡婦, 英文Widow 德Wittwe 拉丁Vidua 俄Vdová 梵文為Vidhavā。vi為無, dhava為丈夫。
又女兒,英daughter 希臘thygáter 德tochter Slavonic—dŭšter Lithuanian——dukter 梵文為dúhitr。itr表作者,duh為「取牛乳」。此如中文婦字從帚。
又梵文asmi為「我是」,希臘為eimi,Slavonic為yesm,而英文為am。疑最初為ěs加mi尾,輾轉變為am。
十八世紀以來,學者比較各種歐洲語言,得音韻轉變之律不少。例如梵文之bh當希臘之ph。又ç為希臘之k,當拉丁之c。又g當拉丁之v。
此種例於中文亦適用。例如「原」字,廣東客家言讀如ngien,安南讀ngüen,日本讀gen,朝鮮讀vön。最初大概是gvan or gven,諸地方言或存其g,或存其v。
十八世紀下半Sir William Jones指出梵文與希臘拉丁之種種類似處。一七九○[年],Johannes Wesdin始作梵文文法。一八○八[年],Schlegel始定 “Indo-Germanic”之名。 印度-日耳曼語約可分七族:
I. Aryan or Indo-Iranian Group:a. Sanskrit and most of the modern l of n India b. Persian
II. Greek Group:Ionic東,Attic中,Doric西
III. Italo-Celtic Group: Latin, Italian, Spanish, Portugese, French, Rumanian, etc. Brittany,Wales, Scotland, Ireland之Celtic
IV. Teutonic Group: Norwegian, Danish, Swedish, English
V. Balto-Slavonic Group: a. Baltic—Old Prussian, Lettic, Lithuanian b. Slavonic—Bulgarian, Servian, Russian, Czech, Polish
VI. Albanian Group
VII. Armenian Group 此七族之中,第六族文字最晚;然最古之希臘文字亦不過前八世紀,而梵文之Rigveda乃遠在前十五世紀,故最可貴。
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1877-1937),漢學家,歷任彼得格勒大學助理梵文教授、北京大學梵文與宗教學教授、哈佛大學燕京學社教授並長期擔任哈佛-燕京學社駐燕京大學的中印研究所所長。他與當時國內外學術界交往甚廣,如著名漢學家高本漢、伯希和、戴密微等,與國內學者,如陳寅恪、胡適、趙元任、王雲五、湯用彤、吳宓等等更是交情深厚,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年譜主要利用哈佛燕京圖書館、哈佛大學圖書館藏鋼和泰往來書信及相關著述編制,絕大多數材料首次公開發表。
胡適的日記--閱讀札記 2 校勘資料
1937年3月16日的日記是鋼和泰小傳 (上午得知朋友/老師病故)3/27 鋼和泰本家兄弟來訪 告訴1877年元旦生....
"學者如鋼和泰(Baror A. von Stael Holstein)、 胡適之先生與季羨林先生,則認為孫悟空的原型就是哈奴曼"
".......20世紀二三十年代流亡中國的愛沙尼亞男爵、印度學家鋼和泰(Baron Alexander von Staёl-Holstein)曾在北京建立了一個漢印研究所(The Sino-Indian Research Institute),寄希望於同時利用藏、漢、蒙等文字的佛教文獻,並借助在北京的藏、漢、蒙僧眾口傳的活的傳統來重構印度大乘佛教,彌補梵文佛典的缺 損給佛教學者帶來的缺憾。....."胡適、陳寅恪與鋼和泰
胡適著;姜義華編:〈鋼和泰論梵文與中國古音〉,《胡適學術文集-語言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226-230頁。 (本文是胡適的三篇日記,分別作於1921年9月22日,10月23日,1922年4月4日。標題是編者所加。)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鋼和泰(Alexander von Stael-Holstein,1877年-1937年),俄國男爵,漢學家、梵語學者。後寓居中國燕京,任教於北京大學,著名學者陳寅恪與胡適都曾跟從鋼和泰學習梵文。年表
出生於愛沙尼亞(Esthonia)的貴族家庭,父親奧古斯都·馮·鋼和泰男爵,母親卡特琳娜·馮·德爾帕荷倫。少年即學習德語和法語,而精通之。
1886年被送到愛沙尼亞小鎮珀瑙的高級文科中學讀書。
1896年到柏林大學師從韋伯和葛爾德納,學習梵文和波斯祆教古經。
1897年繼承爵位,任聖彼得堡大學助理梵文教授。
1917年帝俄被推翻之後,流亡中國。
1918年至1929年期間曾任教北京大學,寓居東交民巷,精通梵文、藏文。據陳寅恪年譜長編引陳之後代回憶 陳每周六上午進城從他習梵文
[編輯] 參考書目
- 王啟龍:《鋼和泰學術年譜簡編》,中華書局,2008年02月01日
高山杉:钢和泰年谱订误
- [ 轉為繁體網頁 ]2009年12月26日 ... 梵文学家钢和泰男爵(Baron Alexander von Staël-Holstein,1877—1937)与中国现代学术关系极深。他是梁启超、胡适和陈寅恪的朋友,是梵藏文专家黄树 ...高山杉:钢和泰年谱订误,收入 高山杉《佛書料簡》杭州:浙江大學,2012,頁1-6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