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6日 星期日

2023年紀念講座( 14/15) 胡適之先生 學/談/譯談/譯哥德Goethe,胡適之先生圈子討論一首詩"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The Harper),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1952年9月10日,收入《嘗試後集》) 。從隱地的回憶錄《一根線》的"楔子" 2020 說起 溫德斯 Win Wenders《歧路》˙《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康乃爾大學德文課 一本詩《赫爾曼與陀羅特亞》Hermann and Dorothea;;周學普先生及其《哥德談話錄》譯人胡適促進翻譯事業

 

2023年紀念講座( 14/15)   胡適之先生 學/談/譯談/譯哥德Goethe,胡適之先生圈子討論一首詩"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The Harper),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1952年9月10日,收入《嘗試後集》)     。從隱地的回憶錄《一根線》的"楔子" 2020 說起 溫德斯 Win Wenders《歧路》˙《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 ;康乃爾大學德文課 一本詩《赫爾曼與陀羅特亞》Hermann and Dorothea;;周學普先生及其《哥德談話錄》譯人胡適促進翻譯事業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503062452029300



從隱地的回憶錄《一根線》的"楔子"說起 ˙ 



爾雅出版社– 始於1975 年純文學類書籍的出版社
http://www.elitebooks.com.tw

《一根線》代後記_隱地 · 2020-09-30; 0 · 《一根線》楔子_隱地. 楔子 隱地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n W ... 《一根線》序詩_隱地.

楔子  隱地

德國導演文.溫德斯(Win Wenders, 1945-)一九七五年拍的《歧路》(The Wrong Move),是我始終深留腦海的電影。

此片一開始,以靜默的長鏡頭,完全無音樂配聲,俯拍一座尚在睡眠中的城市,家家戶戶,每一個屋頂下都有一戶人家,緊接著一個鏡頭,拉到城市中的某一戶人家,然後焦點集中到屋室中一個年輕孩子,以憤怒的拳頭擊碎玻璃,緊接著一個鏡頭,門外一對母子—-母親對準備離家的孩子說:「你想離家到外面的世界獨自闖蕩,好好對我說,我不會阻止你,幹嘛要用這麼生氣的方式!」

電影裡的年輕人叫威廉,他想成為一個作家,不耐成天待在家裡;接下去的場景,描述離家出走的青年,像鳥一般快樂飛出自己的巢,電影前半部,講威廉如何開展自己的人生—-從認識一個陌生人到第七個陌生人的經過,這些陌生人後來都成為他的朋友。展示導演文.溫德斯一以貫之的生命態度,他的名言:「只要上了路,人生就有無窮無盡的故事」;這位有「公路導演」名號的世界級名家他一向認為「公路的遼闊,開啟了我自己的電影大路」,《歧路》之前另有《愛麗絲漫遊城市》(一九七四)、之後又有《公路之王》(一九七六),合稱「公路三部曲」;他的《巴黎德州》和《里斯本的故事》更讓他贏來名聲,成為「德國新電影的眼睛」。

他當然是人道主義者,為了支援電影大師安東尼奧尼拍攝《雲端上的情與慾》,他暫停自己的拍片計畫,也特地到東京拍攝紀錄片《尋找小津》,只為向他心目中的大師小津安二郎致敬。

再回過頭來繼續談《歧路》的後半部—-前面寫威廉出門以後,分別遇到了七個不同的陌生人,有男有女,每個人各有故事,電影敘述他和這些人一一認識的經過,以及這七個人不同的個性,不同的人生觀,他和他們由陌生而逐漸成為好友,甚至無話不談的知己,但電影的結尾,是刻劃威廉又如何和這七位朋友的分離,以及其中有的朋友遇上死神,成為威廉永遠消失的朋友,電影拍到最後,威廉又成為孤獨的一個人,只好繼續走向自我放逐的旅程,就像當初威廉決定遠離家鄉和母親。

最初的孤獨,他一點也不覺得自己孤獨,因為正像旭日東昇,年輕時威廉只看到他前面的路充滿無限希望;而當七個朋友都失去之後的孤獨,才是人生的真孤獨。

經過若干年之後,我才得知文.溫德斯的《歧路》原來改編自德國作家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歌德是德國最偉大的文學大師,他的《少年維特的煩惱》和《浮士德與魔鬼》都是文學史上經典中的經典,他不但將德國文學帶向空前的高峰,他也是世界文壇的瑰寶。

《歧路》的情節和畫面始終印刻在我腦際,主要,我覺得此片有其象徵和生命寓意,我們誰不是自小結交朋友到失去朋友,一如生命誕生,生命死亡。

生命像一根線,從孤獨的一個人,由於認識新朋友和新朋友的牽引,我們的生活變得豐富了,我們的世界變得有趣了,但到頭來,免不了我們又要和朋友一一分離,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離去和告別雖各有理由,終究就是失落,二O一O年,我曾寫過一本書—-《朋友都還在嗎?》書封上有這樣幾句話:

一陣騷動,漸行漸遠,
不知去向,無聲無息

也不過半個世紀,一切都改變了。
我不再是那個才二十出頭的文藝青年—-

http://www.elitebooks.com.tw/?p=3176&page=3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
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1795.jpg
Title page of first edition
Author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Original title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LanguageGerman
GenrePhilosophical novel
PublisherJohann Friedrich Unger (Berlin)
Publication date

With long carefully composed shots characteristic of Wenders' work, the story follows the wanderings of an aspiring young writer, Wilhelm Meister, as he explores his native country, encounters its people and starts defining his vocation. His thoughts are occasionally presented in voice-over. The work is a rough adaption of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s 1795-96 novel Wilhelm Meister's Apprenticeship,[1] an early example of the Bildungsroman[2] or novel of initiation.  Wikipedia 

憑藉文德斯作品特有的精心構圖的長鏡頭,這個故事講述了一位有抱負的年輕作家威廉·邁斯特 (Wilhelm Meister) 的漫遊,他探索了自己的祖國,遇到了那裡的人民,並開始定義自己的職業。 他的想法偶爾會在畫外音中呈現。 這部作品粗略改編自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95-96 年的小說《威廉·梅斯特 (Wilhelm Meister) 的學徒生涯》,[1] 成長小說 [2] 或啟蒙小說的早期範例。google

Filmmaker Wim Wenders received the German Film Award for Best Direction for Wrong Move.



Hermann and Dorothea is an epic poem, an idyll, written by German writer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between 1796 and 1797, 

《哥德談話錄》1825.1.18 p.71

周學普(1900年7月20日-1983年4月3日)[1],號嵐海,台灣德國文學研究者、德語教師、翻譯家,原籍浙江嵊州市。通行的《野玫瑰》(歌德詩,舒伯特曲)漢語譯詞就是他的手筆。

作品[編輯]

譯作中《浮士德》、《少年維特的煩惱》、《愛力》等歌德名著多部及《歌德對話錄》。

編作[編輯]

  • 《最新德文讀本》,臺北藝華出版,民54年[1965]

譯作[編輯]

  • 《浮士德》歌德著,上海商務印書館,民24年[1935]
  • 《哥德對話錄》愛克爾曼(Eckmann)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
  • 《赫爾曼與陀羅特亞》哥德著,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年2月[2]
  • 《愛力》歌德著,周學普譯,臺北正中書局,1953年[3]
  • 《貓橋》蘇德曼原著,周學普譯,臺北正中書局,1955年
  • 《德國短篇小說集》歌德等著,高雄大業書局,1956年 [4]
  • 《十七世紀臺灣英國貿易史料》岩生成一輯,臺灣銀行,1959年[5]
  • 《臺灣六記》馬偕著,臺灣銀行,1960年[6]
  • 《哥德對話錄》愛克爾曼(Eckmann)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1年
  • 《赫爾曼與陀羅特亞》歌德著,臺北文星書局,1964年
  • 少年維特的煩惱》(附(舞師的女兒)(新美露茜娜)二篇)歌德著,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12月[7]
  • 《浮士德》歌德著,臺北志文出版社,1978年9月(重新校訂本)


***

The Harper III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tears,
Who never throughout sorrowful nights,
Sat weeping on his bed,
He knows not you, Heavenly Powers.




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楊建民 下文:"徐志摩與歌德四句詩的六譯 " 還是有許多問題 本文 根據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 和 胡適的嘗試後集 比較好 嘗試後集 中的: 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收入《嘗試後集》) 誰不曾含著悲哀咽他的飯!

誰不曾中夜嘆息,睡了又重起,

淚汪汪地等候東方的復旦,

偉大的天神呵,他不曾認識你。


民國十四年八月, 徐志摩曾譯此詩如下:

誰不曾和著悲哀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半夜裏驚心起坐,

淚滋滋的,東方的光明等待——

他不曾認識你,啊偉大的天父!

我們幾個朋友都笑他押的是硖石土音,......志摩看了我的譯稿,他又改譯一本如下:

誰不曾和著悲淚吞他的飯,

誰不曾在淒涼的深夜。愴心的,

獨自偎著他的枕衾幽嘆,——

偉大的神明啊,他不認識你。

我在二十七年後,撿得這些舊稿,都抄在這裡,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Gothe's Harfenspieler

Wer nie sein Brod mit Thränen as, Wer nie die kummervollen Nächte Auf seinem Bette weinend sas, Der kennt euch nicht, ihr himmlischen Mächte.

Carlyle's Translation

Who never ate his bread in sorrow,

Who never spent the midnight hours

Weeping and waiting for the morrow,

He knows you not, ye heavenly powers.

----

朱家驊德文教授,受邀照字直譯 (他説胡適和徐志摩的譯文是從卡萊爾的英譯來的“,不能説是歌德”。這不確 胡適並非完全不懂德文) 

譯葛德的 Harfenspieler (1952年9月10日),紀念這個最難忘的朋友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

這《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台北: 聯經 1984) 沒索引 很不方便
譬如說 多次談到溫州話 胡適之先生以為它很雅 譬如說 茶疲了 等

****
胡 頌平,浙江溫州人,他是前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胡適1958年至1962年去世前的秘書。 胡頌平編過《胡適之先生譜長編初稿》,全書長達三百餘萬字,是研究胡適的必備參考書[1]。胡適晚年常同他談到一些歷史、文化、人物,胡頌平都記在《胡適 之先生晚年談話錄》裡,他曾經想讓胡適看這些記錄,但胡適最後還是沒看,胡適說「你還是當做我不知道的記下去,不要給我看」。唐德剛在《民主先生與自由男 神》一文中曾暗示胡頌平本來是奉命監控胡適,但後來竟成了「胡學」的「程門立雪派」。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1984
這本書收錄了胡適之先生晚年的言談。胡頌平先生在他隨侍胡適之先生的歲月里,把胡適之先生的一言一行都記錄下來,除了編入《年譜長編》的以外,都收入這本書里。

胡 適之先生學識淵博,見聞廣闊,他們談話的內容,小到一個字的讀音,一首詩詞的字句,大到國際局勢的演變,社會背景的探索,無所不包。或茶余飯後,娓娓道 來,逸趣橫生;或有感而發,意氣飛揚,躍然紙上。不僅呈示了胡適之先生幽默風趣的談吐,憂國憂民的情懷,更足以代表他晚年的智慧。
孔子曾說,“有德者必有言”。這所謂言,是指有益于世道人心的話,並不是只以口才稱的。言為心聲;有德的人所發的心聲,自然是有益于世道人心的。有德的人固可尊敬,而他的言論自亦極足寶貴。

胡適之先生的一生,從我們民族文化的觀點講,可以說是社會中一位最偉大的引導者。無論在學術上、教育上或政治上,他的主張或提倡的,全都是平正通達,並且可以使我們民族有盛德日新的氣象的。他所遺留下來的著作,可以說是我們民族文化史最珍貴的材料。

有 許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士,對胡先生于中年以後專事考據的工作,以為胡先生在學術上雖臻崇高的地位,但他似乎把目前的社會忘卻了。這可說是過慮。我們知道, 胡先生對于社會文化進步的關心,和對于他自己在學問上進步的關心一樣。他決不會因專心學問而不希望我們的社會有更好的文化的!

現在胡君頌平這本《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的出版,非特可以使許多尊敬胡先生的人得多知道胡先生晚年的言論,且亦可以消除不必要的過慮。這是我們留心文化史的人所最喜悅的事。

19 世紀中葉,德國愛克爾曼寫了一本《哥德談話錄》*;德國哲學家尼采以為是德國第一本書。我自審才不及尼采,不敢作這等大言。但我想,頌平這書,和愛克爾 曼的書實有許多相似的地方。一、中國的胡適和德國的哥德,才性雖不完全相同,但各人對于國家文化的影響則極相似。二、這兩個談話錄所記的都是他們二人晚年 的談話。三、頌平對于胡先生,和愛克爾曼對于哥德,非特身份關系很相同,即相互的信任亦相同。如果從愛克爾曼所記的談話錄可以看出哥德老年時的智慧,無疑 的從頌平所記的談話錄,亦可以看出胡先生老年時的智慧。這一點是我充滿信心的。

毛子水謹序
1983年12月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後記

*歌德談話錄 (周學譜/朱光潜/楊武能.....)



《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後記資料,題目似乎改過

胡頌平:我在胡適之先生身邊的日子
2016-04-20 11:29:00澎湃新聞


  我用的是袖珍日記簿,經常放在衣袋裡,白天難得有空,總要到夜裡回家默記的。

  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原是設在台北市的。在適之先生回國就任院長之前幾天,才遷南港去。我家仍住台北。每晚從南港下班回家,想想白天適之先生的言談,最感興趣,若不設法保存,將會隨同時光流失,豈不可惜。我先有這麼一個意念,躊躇了好幾個月。有一天,忽然想起民國十九年馬相伯先生九十歲生日時,適之先生曾對新聞記者的訪問說:“馬相伯先生是我們的'國之瑰寶',他的一言一行,應該有一個人在他的身旁,隨時把它紀錄下來。”我從這段話裡豁然有悟,於是下了決心,就在一九五八年十二月裡恢復了中斷二十年的日記。




 我開始做胡先生的秘書,與我過去在政府機關工作的性質不同;我好像是新畢業生留校擔任助教似的,只能當一名學徒,什麼都從頭學起。每隔幾天,適之先生總有一天留我陪他吃一頓午飯。有時晚上有應酬,也要我同坐他的便車回台北。無論在飯桌上,或車上,尤其是他好幾次住進台大醫院及出院後的療養期間,凡不是工作的時間,他愛即景談天,講論社會上或學問上的一切事情。我不知道的物事,多任意發問。有時遇到一個罕見字的讀音,或是比較冷僻的典故,他也會考考我。記得有一次在醫院裡,他的特別護士徐秋皎小姐見他和我談起一位外國朋友翻譯杜工部的“羌村詩”,私下問我“羌村詩”是什麼,我默寫出來解釋給她聽。這首詩裡有“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兩句,我把上句的“怪”字記錯作“驚”字,下句的“驚”字記作“坐”字,成為“妻孥驚我在,坐定還拭淚”了。因與原詩的意義沒有多少出入,自己一點也不知道有誤。我們是在病床外邊的會客椅上輕輕的說話,但被適之先生聽到了,要看看我的默寫。說:“兩句五言詩,只有十個字。你卻錯了兩個!”順手拿起紅色原子筆來改正,一面對徐小姐說:“這位胡先生(指我)還能背得出這首詩,可得一百分,但錯了兩字,要扣五分!”便在默寫紙上批了九十五分之後,說:“今天我又給頌平批分數了。”不禁哈哈大笑。這是他的天真與風趣的一例。但他見錯就改正的求真精神,無時或衰。就是偶然遇到這樣的小玩意兒,也不輕易放過。這些無意中的閒談,給我個人自我教育上的激發極大。
  這個談話錄所記的談話,都是根據我當年的日記,所以絕大部分是對我個人說的。他對客人或在別種場合的言談,我所知道的不多,但也收在這裡。我用的是袖珍日記簿,經常放在衣袋裡,白天難得有空,總要到夜裡回家默記的。一年下來,漸漸的記了六七本,覺得應該設法讓他知道才是。
  這一天(一九五九年十二月三十日)下午四點多,我的工作都做好了,便抽空來記日記。恰巧適之先生走進我的工作室。他看見我正在一小本子上寫著密密的小字,隨便問問:“你在寫什麼?”我說:“記先生的事情。我在此地親自看見,親自聽到的事情,我都把它紀錄下來。”他一聽到這些話,立刻詫異起來,緊跟著問:“你為什麼要記我的事?”我因心理上有準備,而且正是報告給他知道的好機會,於是慢慢的說:“從前馬相伯先生九十歲生日時,先生不是曾對新聞記者發表過談話嗎?那個簡短的談話(見上),我還記得。現在先生也是'國之瑰寶',我有機會在先生身旁工作,……去年冬天忽然想起先生二十八年前說過這句話:才開始紀錄的。但不知有沒有聽錯的地方,很想得空把它整理出來,還想請先生過目。”我這麼說明之後,他說:“這樣,我以後說話倒要留意些。”他的詫異神情很快消失了。再想了一想,說:“你還是當做我不知道的記下去,不要給我看。將來我死了之後,你的紀錄有用的。”從此之後,胡先生知道我在紀錄他的言行了。
  記得先生有一次談起:“我將來如有工夫來寫自己的傳記,要用很大的一章來寫我那個時代徽州的社會背景。”這裡記的如兒童時代玩的“蘇子”,如家中僱傭臨時工人勞作的習俗,如“出門要帶三條繩”,如“一世夫妻三年半”,如“朝奉”與“員外”等等瑣碎的話題,大概都是他偶然想起那個時代背景的點滴資料。只要他曾談起過,就是片言只語,我都紀錄下來,保留在這里或《年譜長編初稿》裡。今天回想當年面對面的談話,我個人常有如同“江海之浸,膏澤之潤”的感受。但願一班尊敬胡先生而不得及見的年輕朋友分享我的感受,所以決定與長編同時發表了。
  又,當初因用日記的原始資料,故將第一身的“我”字改為第三身的姓名三個字,現在也懶得再改回來。我要特別聲明的,就是胡先生從沒有看過我的紀錄,如果有聽錯記錯的地方,完全由我個人負責。我很企望看到的人指示我的謬誤,以便改正。(文/胡頌平)




敵人分類《哥德談話錄》/《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2012.1.16

《哥德談話錄》是尼采說的德文之第一書。毛子水認為論語《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等可與它相比。

以前讀它對於作者的箭之製作的內行以及對哥德關於橡樹等在自然界各種環境下的成長的豐富知識,相當驚訝。

我不曉得胡適之先生是否讀過它。不過肯定胡頌平先生讀過,因為他抄過一段哥德自己分析他的「四種敵人」的談話,來安慰胡適。大概是讀周學譜先生的選譯本。

現在我查出那段話是哥德在1824414日的說法。

 譯人胡適與其翻譯事業--【漢清講堂】2017年1月12日

136 翻譯小說給我的影響與感動 曹永洋 2017-01-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4kylgfKdOeE

135 譯人胡適與其翻譯事業 鍾漢清  2017-1-1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xWgY4cDnoZ4



【漢清講堂】2017年1月12日


日期:2017年1月12日(周),10:00~ 13:00
地址: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88號2樓
電話:(02) 2365012主辦:漢清講堂

主題與方式:依照講師自選的主題,發表20~30分鐘之專論,14點有座談會


講師與主題 (依報名先後序)



曹永洋胡適翻譯小說給我的影響與感動; 
鍾漢清先生:譯人胡適與其翻譯事業;
*slides的文字
胡適的翻譯事業
1891-1962
翻譯巔峰期 1918?-1933

胡適譯詩:他是詩人 (陳之藩):《去國集》中《哀希臘歌》(1916,The Isles of Greece By Byron);譯白郎寧《你總有愛我的一天》《清晨的分別》(1925);哥德的Harfenspieler


打字小姐打到《老洛伯》《1918 嘗試集》和 《你總有愛我的一天》(1925:收入《嘗試後集》) 兩首詩的時候,都感動得流淚。
胡頌平:"(普及版)《嘗試集》校後記", 胡適紀念館,1971

詩; 短篇小說;戲劇;翻譯論

在1924年和1925年,胡適譯了哈代的兩首詩《別離》《月光裡》:1961年致好友高宗武夫婦引:永不退讓,不屈服 (Tennyson) 


胡適之先生的部分足跡

答T. F. C. (論譯戲劇)
宗旨在排演:輸入戲劇裡的思想;輸入"範本";
戲劇長短介於短篇、長篇小說之間
1919.3

胡適在《杜威先生與中國》:“自從中國與西洋文化接觸以來,沒有一個外國學者在中國思想界的影響有杜威這樣大。”
《杜威五大講演》(約1920/1999) 杜威在華期間,印10次,每次印數一萬冊。

Reconstruction in Philosophy By John Dewey (1920東京大學演講)
《哲學的改造》胡適、唐擘黃譯 (1934)
21世紀初再版、增補版

做為哲學家的胡適:
余英時舉羅素的字條:胡先生是個合格的哲學家

1939年10月18日寫短文Instrumentalism as a Political Concept,在10月20日參加杜威的80歲生日慶生會。胡適在1940年再將它擴充為長文
發表在The Philosopher of the Common Man 論文集


胡適:《論翻譯:與曾孟樸先生書》1928.2.21,附曾先生答書,六千字的自敘傳。
中國人能讀西洋文學書,60年來翻譯不滿200種.....近年只兩種:伍光健、徐志摩
寫情小詩、獨幕劇、短篇小說;文學的經濟

胡適《論短篇小說》1918.3.15
"用最經濟的文學手段,描寫事實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

胡適《論翻譯---寄梁實秋,評張友松先生《評徐志摩的曼殊斐兒小說集》》1919.2 . 《新月》
短篇《心理》半篇不敢譯下去。......因為我太笨了,不大愛讀她的作品,

 《短篇小說 第一集》1919;《短篇小說 第二集》1933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0452676

世界十大短篇小說
短篇小說
1929年 13版
胡適編譯  華貿
http://taiwanebook.ncl.edu.tw/zh-tw/book/NCL-000452676


胡適《譯書》1923.4.《努力周報》:例。對原作者負責任、求不失原意;讀者,求他們能懂;自己不自欺欺人

胡適《翻譯之難》1924.12月:《現代評論》第一期,討論H. A. Giles 英譯胡適《景不徙篇》問題

《短篇小說第一集》(11篇) 銷行之廣,轉載之多,...相信外國文學的第一個條件是要使它化成明白流暢的本國文字。

《短篇小說第一集》
譯者自序
最後一課(La Derniére Chasse)〔法國〕都德
柏林之圍(Le Siege de Berlin)〔法國〕都德

百愁門(The Gate of the Hundred Sorrows)〔英國〕吉百齡
決鬥 〔俄國〕泰來夏甫
梅呂哀 〔法國〕莫泊三
二漁夫 〔法國〕莫泊三
殺父母的兒子 〔法國〕莫泊三

一件美術品 〔俄國〕契訶夫
愛情與麵包 〔瑞〕史特林堡
一封未寄的信〔義〕卡德奴勿 ;她的情人(Her Lover) 〔俄國〕Maxim Gorky

《短篇小說第一集》
譯者自序 米格兒 〔美國〕哈特 撲克坦趕出的人 〔美國〕哈特

戒 酒 〔美國〕哦亨利
洛斯奇爾的提琴 〔俄國〕契訶夫
苦惱 〔俄國〕契訶夫
樓梯上 〔英國〕莫理孫

1939年7月3日,胡適買了毛姆 (W. Somerset Maugham1874-1965 )選的【短篇小說百篇】 (Tellers of Tales)
Tellers of tales; 100 short stories from the United States, England, France, Russia and Germany, 1937

 1940.12.18 胡適50歲,給Roberta (Robby) Lowitz信,說Willa Cather (1873 - 1947) 的Double Birthday是其生平讀過的最佳小說之一
我喜Willa Cather的書. 妳知道她嗎?......

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編譯委員會(1926-)到台湾商務印書館(1961)合作
"文須有益於天下"
《人之子 : 一個先知的傳》, 盧特維克 (E. Ludwig,1881-1948)著 ; 孫洵侯譯,引《日知錄》卷19

他一向熱心于翻譯事業......約五年之內......包括關琪桐的培根《新工具》,羅念生的希臘戲劇,張谷若的哈代小說,陳綿的法國戲劇,還有我(梁實秋)的莎士比亞。

熊式一個案:給主持中華文化基金會的胡適送去大摞譯稿,胡適無意出版。徐志摩卻大為賞識,稱之為中國研究英國戲劇第一人 
蕭伯納的《人與超人》,哈代的《卡斯特橋市長》,巴里的《彼德‧潘》和《可敬佩的克萊敦》.......英文處女作——話劇《王寶釧》,一九三四年夏由英國麥勳書局出版

個案:張谷若的哈代小說《還鄉記》、《德伯家的苔絲》
1933.12.23   胡適之先生"校讀張恩裕翻譯的Tess《苔絲》.... (12.22 即說:此譯甚用心. 此人當有成就)
「張恩裕,字谷若,北京大學英文係畢業的」

1937-38一年"......靠胡適之的編譯會的譯書的事 總算混過去了....."---hc按: 周要養約10口人。
周作人1966.2.10 致信香港的徐訏

本會(原名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簡稱中基會)係於1924年成立的財團法人,負責保管與支配美國庚子賠款餘額,用以促進中華教育與文化事業。
China Foundation for the Promotion of Education and Culture

1933.12.23 談翻譯:.....今不加咀嚼....豈不更失翻譯原意....胡適晚歲八論翻譯/胡頌平 鄭延國
胡適日記


講"發揮":Expression is the most effective means of approximating impression.

要使你所得印象變成你自己的,最有效的法子是記錄或表現成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