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17日 星期五

2023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演說 1950年胡適日記為主題 第3回:《自由中國》創刊主旨(1949年11月20日;胡適的不朽論:凡做為,功不唐捐。高無上的磨難( the supreme ordeal ):個人處失望的沉默中 in the silences of his personal despair《英雄千面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悲壯《陳獨秀的最後見解》序 這封信是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的重要文獻;《中國文化裏的自由傳統》 胡適引《新約》給李宗仁;司徒雷登(美國發表的《白皮書》)

 

預告: 今晨十點整
2023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演說 1950年胡適日記為主題 第3回:

胡適的不朽論:凡做為,功不唐捐。

高無上的磨難( the supreme ordeal ):個人處失望的沉默中( in the silences of his personal despair)--《英雄千面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悲壯《陳獨秀的最後見解》序 ;
《中國文化裏的自由傳統》。
胡適引《新約》給李宗仁;司徒雷登的回憶錄(美國發表的《白皮書》) .....
囘向,參與世間的愁苦

https://www.facebook.com/hanching.chung/videos/3009988039311028



2023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演說 1950年胡適日記為主題 第3回:胡適的不朽論:凡做為,功不唐捐。高無上的磨難( the supreme ordeal ):個人處失望的沉默中( in the silences of his personal despair)--《英雄千面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悲壯《陳獨秀的最後見解》序 ;《中國文化裏的自由傳統》 胡適引《新約》給李宗仁;司徒雷登的回憶錄(美國發表的《白皮書》)  .....囘向,參與世間的愁苦



《自由中國》(1949年11月20日-1960年9月4日[1]),是在中華民國發行,以擴展民主自由空間為宗旨的政治刊物,由從中國大陸自由主義者以及政治人物所出版,至1960年9月1日,共刊出260期,存活十年又九個月。因為在當時的國民黨於臺灣的威權統治下,該雜誌在臺灣的言論市場上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幾乎是整個1950年代在檯面上唯一可以聽到的異議聲響。因雷震等臺港在野人士籌備組織中國民主黨觸怒了國民黨當局,1960年9月4日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藉《自由中國》第二十三卷第五期刊出殷海光寫的社論〈大江東流擋不住〉,以涉嫌叛亂的罪名將雷震等人逮捕,該雜誌停刊。[2]


自由中國
Zeyou Zhongguo.jpg
雜誌封面
英文名Free China
編輯者夏道平殷海光聶華苓羅鴻詔夏道平殷海光聶華苓羅鴻詔
發行期間半月刊
發行者雷震雷震
創辦者雷震胡適王世傑杭立武等。
首發日期1949年11月20日,​73年前
最後發行日期1960年9月4日,​62年前雷震事件
















《陳獨秀的最後見解》序言
作者:胡適
1949年4月14日

維基文庫

https://zh.wikisource.org/zh-hant/%E3%80%8A%E9%99%B3%E7%8D%A8%E7%A7%80%E7%9A%84%E6%9C%80%E5%BE%8C%E8%A6%8B%E8%A7%A3%E3%80%8B%E5%BA%8F%E8%A8%80

這封給西流的長信是獨秀在病中「陸續寫了廿餘日才寫好」的,全文五千字,其中有三千多字是討論「民主政治」的。我覺得這封信是中國現代政治思想史上稀有的重要文獻,所以我要多介紹幾段。

 

It is not society that is to guide and save the creative hero, but precisely the reverse. And so every one of us shares the supreme ordeal —carries the cross of the redeemer—not in the bright moments of his tribe's great victories, but in the silences of his personal despair. (362.1)

 The Hero with a Thousand Faces | Joseph Campbell

引導和拯救創造性英雄的不是社會,恰恰相反。 因此,我們每個人都承受著至高無上的磨難——背負著救世主的十字架——不是在他的部落取得偉大勝利的輝煌時刻,而是在他個人絕望的沉默中。Google翻譯





2023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演說 1950年胡適日記為主題 第3回. 胡適引《新約》

《》

2023年胡適之先生紀念演說 1950年胡適日記為主題 第2回. 歷史與人 (生) :從時事漫畫到The Timid Soul ......。 "多難而偉大的20 世紀"中兩位中國人,他們的"高貴的精神"的兩篇"史論": China in Stalin's grand strategy(Foreign affairs季刊,1950.10《史達林大戰略下的中國》 ) 。




  1949年,司徒雷登黯然告別生活了45年的中國,回到美國。三個月後,他突發中風病倒,雖經治療有所恢復,但嚴重的後遺症使他在輪椅和病榻上度過了人生的最後13度春秋,直到1962年逝世。在回到故鄉生活的最後日子裡,中國的生活經歷是他時刻不能忘懷的。大病初癒後,他便一直在友人斯坦利·洪貝克(Stanley K. Hombeck)博士以及助手傅涇波的幫助下,為自己的個人回憶錄《在華五十年——傳教士和大使司徒雷登的回憶》(Fifty Years in China—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撰寫結尾章節。在這些最後的章節裡,他抒發著自己對中國“剪不斷,理還亂”的複雜情感。完稿後,他邀請兩位對自己的中國經歷相當了解的友人——一位是美國陸軍五星上將馬歇爾將軍(George Catlett Marshall,1880-1959),另一位則是胡適先生——分別為自己的自傳作序。



未抓住胡適重點

胡適指責美國發表《白皮書》

胡適在為司徒雷登的回憶錄《旅華五十年記》寫序時,指責美國「因為在雅爾達出賣了中國,因為在緊要關頭停止對華的有效援助,而且最重要的是,因為自己是個大國和無人可抗爭的世界領導地位,所以倒下來的中國流著血的時候,美國可以說『罪不在我』。」



 胡適所著序言之始末

  據耿雲志《胡適年譜》,胡適和司徒雷登相識於1921—1922年間。1921年4月28 日上午,胡適曾到燕京大學講演。但這次兩人是否晤面不得而知。可以確認的是,1922年3月4 日,司徒雷登曾就燕大國文部主任人選一事和劉廷芳一同訪問胡適。此後兩人時有來往。司徒雷登和胡適曾分別任中國兩所著名大學的校長,都曾擔任過駐對方國家的大使,他們都不僅非常了解自己的祖國,也非常了解派駐國。兩人並在同一年(1962 年)逝世。 

  司徒雷登請胡適寫序言其時,胡適正居於紐約。胡適所寫序言,與馬歇爾的序言相比,是嚴格意義上的本書序言,他仔細地通讀了全書,並將感想一一道來,凡引用書中所述,皆標明出處,屬標準的文人序言,極其符合藍登公司編輯的要求。

  首先,胡適認為,作為一個新教傳教士,司徒雷登的幸運在於最後終於成了一名教育傳教人而非福音傳教人;他提請讀者從歷史上看,教育傳教人的影響一向總是比福音傳教人大得多。莫里森(Robert Morrison)在東方的27年間,只為十個皈依基督教的人施過洗。但是他的學術工作、他的聖經的中譯本、他的中文字典、他創辦的第一個用近代金屬活動字模的印刷廠,在東方的新教傳教世界裡留下了持續的影響,並在中國開創了一個新教傳教士教育家的偉大世紀。胡適當時的這番言論放在今天來看也不過時,可謂目前西方漢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議題之一。

  其次,與此相關,他盛讚司徒雷登對燕京大學的貢獻,這個貢獻包含兩個方面,一是使其從無到有,從有到卓越;二是這所美國傳教士創建並主辦的學校,完成了其本地化的過程,建設了與中國機構相比毫不遜色的中國學研究部門。胡適特別提到燕京的一些中國學者,尤其是洪業博士(William Hung,洪煨蓮),他在燕京建立了一個非常優異的中國圖書館;他們編輯出版了優等的《燕京中國研究雜誌》以及非常實用的系列——《哈佛燕京中國學索引系列》。

  第三,在肯定了司徒雷登對中國教育界的貢獻後,胡適話鋒一轉,以冷靜而平實的筆調,簡略地敘述了司徒雷登在中國的最後歲月,也就是擔任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的歲月。顯然,胡適認為,司徒雷登在教育界的成功並未能複製到他的政治生涯中。

  在其後的篇幅中,胡適很難平心靜氣了,筆下流露出的是對司徒雷登誤入政界的惋惜以及對美國政府中國政策的抱怨,並為美國政府對司徒雷登的不公正對待打抱不平。作為一個曾經的中華民國駐美大使,胡適對司徒雷登這個美國駐中華民國大使是惺惺相惜的,他認為,美國政府和馬歇爾希望司徒雷登去完成“馬歇爾使命”是不現實的,這個使命的目標被歸納為“盡快……以和平、民主的方法使中國統一”,並分成兩個步驟來實現:第一個目標是要使中國建立一個聯合政府,中國共產黨要能夠有合適、有效的代表;第二個目標是要“取消”中國共產黨的自主軍隊,並把他們“改編到”國民軍中。顯然,這個目標在當時共產黨武裝發展壯大並得到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群眾熱情擁護的形勢下,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

  胡適認為司徒雷登在政治上是天真的,而胡適特別能理解這種天真,他甚至嘲諷這種天真,並不是因為他的政治敏感高司徒一籌,而是因為他與司徒雷登多少有著相同的“被政治”的經歷和遭際。胡適說:“所有我所說的這些看來似乎尖刻的話,毫無奚落在那個理想主義時代的這些理想主義的政治人物的天真爛漫的意圖。實際上,在那個理想主義膨脹的時代,我在國內和國際政治上也是一個天真爛漫的新手。”從這段話中,我們多少能品出胡適自己對其政治生涯的反諷。1948年4月3日,蔣介石認為中華民國憲法為內閣制,實權在行政院,所以想叫國民黨支持無黨籍的胡適出馬競選行憲後第一任中華民國總統,等胡適當上總統後再任命蔣中正為行政院長,胡適也同意了,但蔣中正後來因國民黨“中執會”還是支持他選總統而變卦。二是1949年4月6日,胡適應國民黨政府要求前往美國當說客,為解決國共內戰問題尋求美方的支持,但4月21日船抵舊金山時,得知共產黨的軍隊已渡江,國民黨敗局已定,胡適失敗而歸。因此,司徒雷登和胡適多少是“同命運,共患難”的。

  馬歇爾不僅是司徒雷登走上政壇的引薦者,而且私下相交甚篤。由於對其經歷、品行等了然於心,序言可謂將軍手筆,任意揮灑,一蹴而就。但馬歇爾沒有去觸及關於司徒雷登最為關鍵和敏感的話題——在中美關係中的是非功過,這確實是個遺憾,而這個遺憾由胡適的序言彌補了。



《通往北京之路 》。胡適序 《司徒雷登回憶錄》Fifty Years In China :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

 

胡適序 《司徒雷登回憶錄》Fifty Years In China :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
中國有《通往北京之路 》司徒雷登的紀錄片。繁簡字轉換,將"周"轉為為" 週、"一良"
燕京大學的水塔稱之為博雅塔。

 Fifty Years In China :The Memoirs Of John Leighton Stuart Missionary And Ambassador

 Author: John Leighton Stuatt
Publisher: Random House

 Read Online
(31.4 M)PDF

 

 

「煨蓮兄收到司徒雷登的《自傳》否?我因為他書中不提及你,故于序中特別提及你,以表敬意」胡適於1954.10.11夜半後 (致洪業、楊聯陞)


****

  胡適引的保羅遺書: 哥林多前書 9:24 ( 小讀者) 胡適日記全集, 第 8 卷: 1940-1952 

2017.1.17 補:很思念故友小讀者。
將"胡適日記全集, 第 8 卷: 1940-1952"連結取消, 因為該出版社已經拿掉它。這兩封信,中國版的【胡適日記】和【胡適書信集】都未收。



---2014.1.12
胡適日記全集, 第 8 卷: 1940-1952 , 19481月11,頁348-50
中央社登胡適致李宗仁的信,對他願作副總統候選人感到高興......以及李宗仁的回信

請問: 胡適指的保羅遺書,指的是新約中的那一"書"?

 小讀者答:
 哥林多前書 9:24



1 Corinthians 9:24

English Standard Version (ESV)

24 Do you not know that in a race all the runners run, but only one receives the prize? So run that you may obtain it.

1 Corinthians 9:24



 

New King James Version (NKJV)

Striving for a Crown

24 Do you not know that those who run in a race all run, but one receives the prize? Run in such a way that you may obtain it.


---思高聖經:格林多前書 1 Corinthians 9:24-27

克己苦身為使自己得救 
  1. 你們豈不知道在運動埸上賽跑的,固然都跑,但只有一個得獎賞嗎﹖你們也應該這樣跑,好能得到獎賞。
  2. 凡比武競賽的,在一切事上都有節制;他們只是為得到可朽壞的花冠,而我們卻是為得到不朽壞的花冠。
  3. 所以,我總是這樣跑,不是如同無定向的;我這樣打拳,不是如同打空氣的;
  4. 我痛擊我身,使它為奴,免得我給別人報捷,自己反而落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