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4日 星期二

何炳松



胡適日記1930.9.30 及1930.10.2
都記何炳松等合譯的《史學史》Shotwell's History of History錯誤甚多 

James T. Shotwel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James_T._ Shotwell   - Cached 
James Thomson Shotwell (August 6, 1874 – July 15, 1965) was a Canada-born American history professor. He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 : Shotwell , James Thomson ...     

archive.org/details/anintroductiont00shotgoog  Cach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 (1922). Author: Shotwell , James Thomson, 1874-1965. Subject: Historiography Publish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     
何炳松信十二通

 《胡適書信集》(北大1996)未選
《何炳松文集》北京:商務,1996,五卷。第一卷卷首,影印三封何炳松致胡適的信。

James T. Shotwell - Wikipedia, the free encyclopedia

en.wikipedia.org/wiki/James_T._ Shotwell - Cached
James Thomson Shotwell (August 6, 1874 – July 15, 1965) was a Canada-born American history professor. He played an instrumental role in the creation of the ...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 : Shotwell , James Thomson ...

archive.org/details/anintroductiont00shotgoog - Cached
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history (1922). Author: Shotwell , James Thomson, 1874-1965. Subject: Historiography Publisher: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
何炳松信十二通
 《胡適書信集》(北大1996)未選


 胡適的《章實齋年譜》增訂版出版時,何炳松為之作序。

  何炳松在序言中,也對胡適的《年譜》作了幾處批評,但都無關緊要。他也介紹了他本人研究章學誠的心得。與胡適的考據派做法不同,何炳松力圖抓住章學誠史學的精華之處,與西方史學進行比較分析。何炳松認為,章學誠對中國史學有三大貢獻。一是將著作與材料相分離,即指出史學與史料的不同之處。二是強調通史的寫作。三是章學誠對歷史研究中主觀與客觀關係的闡述。何炳松對章學誠史學的總結,顯然都與他對西方史學的知識有關。換句話說,何炳松所發現的章學誠史學的卓越之處,並不見於一般人,而是他自己在深入比較章學誠史學和西方史學的相同點後所闡發的議論。

  因此何炳松的議論,只不過是藉章學誠的口來表述他自己對綿延幾千年中國傳統史學的批評。何炳松認為,章學誠之所以將史學(撰述)與史料(記註)分開看待,說明章並不認為紀傳和編年兩種體裁代表了真正的史學。何炳松尖銳指出,中國傳統的紀傳體通史,“不倫不類”,“當做通史看,嫌他們太繁雜了,當做史料看,又嫌太簡單了”。而幾千年來唯有章學誠能夠認識這一點。於是,何炳松將章學誠對通史的推崇提了出來,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史學,可惜這種通史著作,如鄭樵的《通志》和袁樞的《紀事本末》,在中國並不受重視,寥寥無幾。然後,何炳松又企圖將西方的“客觀史學”借章學誠之口介紹進來。他指出,章學誠對“天人之際”的闡述,與西漢陰陽五行派的不同,實際上講的是歷史學研究中主客觀的關係。而章的觀點,還勝於西方同期的歷史哲學家。〔10〕

 何炳松自己也承認,他的翻譯西洋史學,特別是羅賓遜的《新史學》一書,受到胡適的慫恿。1920年夏,何炳松應北大史學系主任朱希祖之要求,新開設“歷史研究法”一課,他用羅賓遜的《新史學》為教材,受到學生的歡迎。他還用該書作為“西洋史學原理”一課的教材。〔13〕

  何正式開始翻譯《新史學》,是在1921年2月,其工作得到北高師學生江興若的幫助,以後,江有事中斷了工作,何又得到朋友傅東華的幫助。同年8月, 譯稿完成,得到朱希祖的審定,又得到胡適的校閱,成為北大的講義。〔14〕以後由胡適推薦提交北大出版委員會,通過作為《北大叢書》出版。胡適允​​諾寫一篇序言,介紹羅賓遜的史學思想,但未能按時交稿。1923年胡適去杭州煙霞洞養病期間,曾與改任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的何炳松多次晤談,再度想寫一篇序言,但因譯稿在北大而未成。因此最後該書由商務印書館1924年正式出版。《新史學》一書在當時的學術界造成很大的影響,何炳松因此也就成為聞名遐邇的名學者。據譚其驤回憶,該書“在二三十年代曾風行一時,深受史學界歡迎”。他在1927年進入暨南大學讀書時,就曾讀過該書,對“作者和譯者都彌感景仰”。〔15〕

 〔10〕《增補章實齋年譜序》,第136—144頁。
 〔12〕參見胡適《中國古代邏輯方法發展導論》( Introduction to Development of Logical Method in Ancient China),紐約1963年版,第1—9頁。
  〔14〕據《胡適的日記》所記,1922年2月25 日何炳松曾請胡適吃飯,估計與何翻譯《新史學》一書有關,或是一起商談研究章學誠,因為翌日胡適的《章實齋年譜》就出版了。見第272—273頁。

 〔30〕胡適《試評所謂“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原載《胡適論學近著》,引自《中國現代思想史資料簡編》,蔡尚思主編,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卷,第193—197頁。

胡適何炳比較研究作者:王晴佳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何炳松(1890年-1946年),何炳棣堂兄,就讀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史學經濟學,歸國後長期任商務印書館編譯所所長、協理和暨南大學校長。著有《歷史研究法》、《通史新義》。力倡社會科學與史學結合,對當時民間中國原有之物不分好壞僅須加「國」字即成時髦玩物之風頗感憂心,並反胡適等人所倡之全盤西化論[1]


Works by Ho

Ho was an influential writer and historian. He published numerous books and articles about history, including (books):
  • 《通史新義》( The New Meaning of General History )
  • 《新史學》 ( The New Historiography )
  • 《歷史研究法》 ( The Methodology of History Research )
  • 《歷史教育法》
  • 《西洋史學史》 ( The History of Western Historiography )
  • 《中古歐洲史》 ( The Middle Ages )
  • 《秦始皇帝》 ( Qin Shi Huang )
  • 《近世歐洲史》 ( Modern European History )
  • 《浙東學派溯源》 ( The Origin of East Zhejiang School ) (Note: East Zhejiang School or East Zhe School was a philosophical school in China's history)
  • 《程朱辯異》 (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eng and Zhu 's Philosophies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