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4日 星期一

禪學古史考 (胡適 1928)

禪學古史考 待校


印度人是沒有歷史觀念的民族,佛教是一個“無方分(空間)無時分(時間)”的宗教。故佛教的歷史在印度就沒有可靠的記載。去年(1927)的夏間,我在上海美國學校的中國學暑期講習會內講演了四次《中國禪宗小史》。聽講的有兩位印度人,他們聽我講“慧能死於西曆713年,……道一死於788年,……百丈懷海死於814年,……丹霞天然死於824年,…… ” 覺得十分奇怪。他們後來到我家裡閒談,說起此事,認為中國民族特別富於歷史觀念的表現。他們說:“怎麼連佛教和尚的生死年代都記的這樣清楚詳細!”

關於禪學在古代的傳授,史料很殘缺;我們沒有法子,只能在中國舊譯的禪法書及其序跋裡面鉤出一點比較可信的材料,使人知道古代佛教徒的傳說裡的禪法傳授史是個什麼樣子。古代翻譯的禪法諸書,舉其重要的,約有下列各種:(1)《道地經》一卷(縮刷《藏經》暑六)
“天竺須賴孥國三藏僧伽羅叉,漢言眾護,造。”後漢安息國三藏安世高(約西曆148—170)譯。凡七章。
(2)《大安般守意經》一卷(宿五)
  安世高譯。舊錄作一卷。今縮《藏》所收乃是康僧會與陳慧注本,注文與經文混合,故分二卷。
(3)《禪行三十七品經》一卷(宿八)
(4)《禪行法想經》一卷(宿八)  以上均安世高譯。安世高還有《大小十二門經》各一卷,也是禪書,今不存。(5)《小道地經》一卷(暑六)  後漢支曜(約185年)譯。(6)《禪要經》一卷(暑六)  在後漢錄,譯人不詳。(7)《修行道地經》七卷(暑六)
眾護(僧伽羅叉)造,西晉三藏竺法護譯。跋作六卷二十七品,今本有七卷三十章,而且只有二十九章。南條文雄說,末三品依《法華經》。大概此三品是後來加入的。序題“《瑜迦​​遮复彌經》,晉名《修行道地》”。跋言太康五年(284)二月二十三日譯成。
(8)《坐禪三昧法門經》二卷(暑六)  僧伽羅剎造。姚秦鳩摩羅什(402—412)譯。(9)《禪法要解經》二卷(暑六)(10)《思惟略要法》一卷(暑六)(11)《菩薩訶色欲法》一卷(暑六)  以上都是鳩摩羅什譯的。(12)《禪秘要法經》,三卷(宿五)  鳩摩羅什譯。首行有“後秦弘始年……譯”字樣。   此書乃眾家所造。 《高僧傳》七,《僧敏傳》云:“《禪法要》三卷,始是鳩摩羅陀所制,末是馬鳴所說,中間是外國諸聖共造。”僧格序​​文中說的更詳細:
……尋蒙(鳩摩羅什法師)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鳩摩羅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密,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比丘(疑是“脅比丘”之誤),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痴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
  (序文見僧祐《出三藏記》九)(13)《修行方便禪經》四卷(即所謂《達磨多羅禪經》)(藏八)  達摩多羅與佛大先造。東晉佛陀跋陀羅在廬山(約410年)譯,慧遠作序。序尾有一行云:“《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14)《五門禪經要用法》一卷(暑六)“佛陀蜜多撰,宋罽賓三藏曇摩蜜多(424—440年)譯。”  (15)《治禪病秘要法》二卷(宿五)  宋居士沮渠京聲譯。跋言孝建二年(455)譯成。以上譯出的禪法書,是依時代的先後排列的。我們可以作一表如下:  第二世紀的晚年安世高譯《道地經》、《大安般經》等。  第三世紀的晚年284年,竺法護在敦煌譯《修行道地經》的全文。  第五世紀的初期  鳩摩羅什在長安譯各種禪經。 (約在404年)佛馱跋陀羅在廬山譯《達摩多羅禪經》。 (約在410年)*曇摩蜜多在建業譯《五門禪經》。 (約在450年)


*2015.6.1
臺大哲學系學術討論會公告主講人:張梅雅博士               2013年度漢傳佛學研究室博士後研究員主  題:佛馱跋陀羅與《達摩多羅禪經》之研究


這表上可以看出印度禪法逐漸輸入中國的歷史。安世高等譯的書,都很簡略,不很容易懂得。故《道地經》有道安等的章句,而《安般經》有道安的注及陳慧等的注本。法護譯的是僧伽羅叉的全文,但其書遠在敦煌,又不久即遭大亂,似乎不很流通。故五世紀初年慧遠作《禪經》序云:  每慨大教東流,禪數尤寡。三業無統,斯道殆廢。頃鳩摩耆婆(即鳩摩羅什,kumarajiva)宣馬鳴所述,乃有此業。雖其道未融,蓋是為山於一簀。 ……故其時僧叡序羅什所出《禪經》云:

此士先出《修行》,《大小十二門》,《大小安般》,雖是其事,既不根悉,又無受法。學者之戒,蓋闕如也。 ……
以此推知禪法之推行是5世紀以後的事。 5世紀初期,北有羅什,南有慧遠,其所出諸書又都是提要鉤元的書,故印度的禪法遂稍稍流行於中國。據近代學者的考證,釋迦牟尼大概生於紀元前6世紀(約560年),死於前5世紀(約480年)。故鳩摩羅什時代上距釋迦不過八九百年,可算是“去古未遠”。這八九百年中的傳說之中,含有一些史料,其可信之程度總稍勝於後世的種種傳法說。故我們研究印度禪學的傳授,應該先研究這些較古的史料。佛教禪法的來源很古,《奧義書》(Upanishads)中已有禪定之法,其名為“瑜伽”(Yoga)(看忽滑谷快天《禪學思想史》上卷,39—52頁);此種書在佛教產生時已成為很有勢力的經典,故佛教不免受他的影響。數論一派(Sankhya,印度六家哲學之一)也注重“瑜伽。”稍後起之瑜伽一​​派(六家之一),更把禪定作為主要的修行法門,故其學派即稱瑜伽(看忽滑谷快天同書上,66—84頁)。佛教之禪法也名為“瑜伽”,習禪者名為“瑜伽遮羅”,禪法名為“瑜伽遮羅布迷”,即是“瑜伽師地”,譯言“修行道地”。故法護譯的僧伽羅叉的《修行道地經》序題:《瑜伽遮复彌經》,晉名修行道地。故廬山譯出的《達摩多羅禪經》序末說:《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  僧祐記錄此經,也說:  
《禪經修行方便》二卷。一名《庾伽遮羅浮迷》,譯言《修行道地》。一名《不淨觀經》,凡有十七品。可見僧伽羅叉的書,和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合作的書,都叫做《瑜伽遮羅布迷》(Yogā chārabhūmi)都可譯作《瑜伽師地論》。 (《高僧傳》二,《佛陀跋陀羅傳》,他譯有《修行方便論》,本不稱“經”也)。南條文雄的“明藏目錄”於《道地經》下注原名為Margabhumi,又於《修行道地經》下注原名為karyamārgabhomi,又於《達摩多羅禪經》下注原名為Dharmatara Dhyana —sutā,這都是出於臆測的,全沒有根據。  

這個書名關係不小。我們因此可以知道這時期的禪法上承《奧義書》,中間與外學勝論派及瑜伽派相關,下接唯識宗的瑜伽師地。漢晉時代譯的許多禪法書之中,從不提及無著(Asanga)弟兄之名。大概無著弟兄的時代很晚,其年代約在第4或第5世紀。 Péri說他們的年代在280至360年之間,似乎還過早(參考Eliot,Hinduism and Buddnism,Vo1.Ⅱ.p.65)。他們不過是“瑜伽遮羅”的後起之秀。試取無著的《瑜伽師地論》(玄獎譯本)與法護、羅什、佛陀跋陀羅諸人譯的各種《瑜伽師地論》相比較,便可知道他們的內容大致相同,演變的線索也很明顯。不過無著所造更多煩瑣的分析,遂成為唯識的煩瑣哲學。更進一步,便成了下流的密宗了。在中國方面,賴有中國古代思想的抵抗力,這種煩瑣的分析同​​中國人的頭腦不能相容。中國的文字也不配玩這種分析牛毛的把戲,故5世紀以下的禪學趨勢便是越變越簡單,直到呵佛罵祖而後止!中間雖有玄奘、窺基的大賣氣力,而中國思想終走不上唯識的煩瑣哲學上去;雖有不空、金剛智同許多帝后的提倡,而中國居然不曾墮落成為真言宗與喇嘛教的國家。  

這兩種趨勢可以表示如下:佛教的禪法變煩瑣的趨勢—唯識—密宗  
古印度的瑜珈勝論—瑜珈派變簡易的趨勢—中國的禪宗  
這是後話,表過不提。我們現在要研究古禪學的傳授略史。廬山譯出的《禪經》有小序云:……佛滅度後,尊者大迦葉,尊者阿難,尊者末田地,尊者舍那婆斯,尊者優婆崛,尊者波須密,尊者僧伽羅叉,尊者達摩多羅,乃至尊者不若密多羅,諸持法者,以此慧燈次第傳授。我今如是所聞而說是義。

此是佛大先的口氣,故有達摩多羅而無佛大先自己。我們應該先考定佛大先的年代。  佛大先即佛陀斯那(Buddhasena)。 《禪要秘密治病經》有後記云:河西王從弟大沮渠、安陽侯,於于闐國衢摩帝大寺,從天竺比丘大乘沙門佛陀斯那。其人天才特拔,諸國獨步;誦半億偈,兼明禪法;內外綜博,無籍不練。故世人咸曰“人中師子”。沮渠親面禀受,億誦無滯。以宋孝建二年(455)九月八日,於竹園精舍書出此經,至其月二十五日訖。尼慧■(左三點水右睿)為檀越。 (《出三藏記》九)  

據《開元釋教錄》四:安陽侯沮渠京聲,即河西王蒙遜從弟,……少時嘗度流沙,到於填國,於瞿摩帝大寺遇天竺法師佛陀斯那,安陽從之諮問道義。 ……以茂虔(即牧犍)承和年中譯《禪法要解》一部。《高僧傳》二,《曇無識讖傳》後附《安陽侯傳》,也說他從于闐高昌東歸,回到河西,即譯出《禪要》。又說:  又偽魏吞併西涼,乃南奔於宋。 ……初出《彌勒》、《觀世音》二觀經。 ……後竹園寺慧■(左三點水右睿)尼復請出《禪經》。安陽既通習積久,臨筆無滯,旬有七日,出為五卷。沮渠王國被滅時在承和七年,當宋元嘉十六年己卯(439)。其譯《禪經》,在宋孝建二年(455)。 《開元錄》記載有誤。也許他在河西,曾譯初本;後在南方受請,又重譯一本,故十七日而譯成。沮渠蒙遜開國在401年;《僧傳》說安陽侯少時在于闐見著佛大先,大概佛大先當400年時還生存。  此說頗多旁證。 《高僧傳》三,《智嚴傳》中說:智嚴……周流西國,進至罽賓,入摩天陀羅精舍,從佛馱先比丘諮受禪法。漸染三年,功逾十載。佛馱先見其禪思有緒,特深器異。智嚴與佛陀跋陀羅同回中國,《僧傳》二說:佛馱跋陀……少受業於大禪師佛大先。先時亦在罽賓,乃謂智嚴曰:“可以振維僧徒,宣授禪法者,佛馱跋陀其人也。”他們到長安時,鳩摩羅什已在長安,當5世紀的初年。這都可證佛大先當400年時還生存。他的及門弟子到中國的有三人:  

佛陀跋陀羅(死於429年,年71)  佛大先 智嚴  沮渠京聲(死在455年以後)其次,我們要考定佛大先以上的幾個人的年代。慧觀序《修行地不淨觀經》云:
此一部典名為《具足清淨法場》。傳此法至於罽賓,轉至富若蜜羅,亦盡諸漏,具足六通。後至弟子富若羅,亦得應真。此二人於罽賓中為第一教首。富若蜜羅去世已來五十餘年,弟子去世二十餘年。曇摩多羅菩薩與佛陀斯那俱共諮得高勝,宣行法本。佛陀斯那化行罽賓,為第三教首。有於彼來者親從其受法教誨,見其涅槃時遺教言:“我所化人眾數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羅所訓為教師者十五六人,如今於西域中熾盛教化,受學者眾。
曇摩羅(依上文當作曇摩多羅)從天竺來,以是法要傳與婆陀羅,婆陀羅與佛陀斯那。佛陀斯那愍此旃丹(震旦)無真習可師,故傳此法本流至東州。 ……(《出三藏記》九)慧觀是鳩摩羅什的弟子,又與佛陀跋陀羅同在建業道場寺,死於宋元嘉中。他的史事知識大概是從這兩個大師得來的,故有可信的價值。他說的罽賓一派的世係都是幾十年間的事,故更可信。罽賓的三世教首是:富若密羅——富若羅——佛大先(佛陀斯那)  又有從天竺來的一支:曇摩多羅(即達摩多羅)——婆陀羅——佛大先考僧祐《出三藏記集》十二有薩婆多部的世系表兩種。一種是僧祐所輯,一種是“長安齊公寺薩婆多部佛大跋跎羅師宗相承”世系,其中有可與慧觀所記相印證的,今列表如下:  薩婆多部記  (1)僧祐所記  (49)弗若蜜多羅漢(衍漢字)  (50)婆羅多羅  (51)不若多羅  (52)佛馱先  (53)達摩多羅菩薩  (2)齊公寺本  (無)  (48)婆羅多羅  (44)不若多羅  (49)佛大先  (50)曇摩多羅  慧觀所記  富若蜜羅  婆陀羅  富若羅  佛陀斯那  曇摩多羅  慧觀又說:富若蜜羅去世已來五十餘年,弟子(富若羅)去世二十餘年。可惜慧觀所序的《修行地不淨觀經》,今不傳了,各種經錄皆不載此經的傳譯年代。此經與廬山所譯的《達摩多羅禪經》必是同一本子。僧祐雖載其序,而不記錄此經,我們竟不知此書有第二譯本。故我疑心此序即是他來南方後為廬山《禪經》作的。此序之作約在410年之後。他同佛陀跋陀羅都棲止建業的道場寺,跋陀即廬山《禪經》的譯主,慧觀為作新序,大旨與慧遠原序相同,稍補其史實的不足而已。若作序年代在410—420年之間,則我們可以推定富若蜜多羅(廬山《禪經序》的不若蜜多羅)死於365年左右。富若羅(不若多羅)死於395年左右。更合罽賓與天竺兩支的禪師為下表:  

富若蜜多羅—富若羅  佛大先  達摩多羅—婆陀羅可知達摩多羅與婆陀羅都是4世紀中葉至下半的人。焦鏡法師作《後出雜阿毘曇心序》(《出三藏記》十)說達摩多羅生在“晉中興之世”,這可證他是4世紀的人。 (後秦弘始年中,有罽賓律師弗若多羅到長安,與羅什共譯《十誦律》,未完而死。此人似另是一人,不是富若羅?)慧遠序中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兩人禪法的不同,很可注意。他說:達摩多羅與佛大先,其人西域之俊,禪訓之宗,……弘教不同,故有詳略之異。達摩多羅闔眾篇於同道,開一色為恒沙;其為觀也,明起不以生,滅不以盡;雖往復無際,而未始出於如;故曰:“色不離如,如不離色;色則是如,如則是色。”佛大先以為澄源引流固宜有漸;是以始自二道,開甘露門;釋四義以反迷,啟歸途以領會;分別陰界,導以正觀;然後令原始反終,妙尋其極。 ……  

這裡面便有了頓漸二門之別。達摩多羅之說近於般若宗的中觀(Màdhyamaka);他是從印度來的,故頗有大乘意味。佛大先似乎受罽賓的薩婆多部(Sarvāstivādin)的影響最深,故謹守小乘禪的漸修法門。序中所謂“二道”,即方便道與勝道;“四義”即(1)退,(2)住,(3)升進,(4)決定。用此標準來看廬山的《禪經》,我們只見佛大先的“二道”、“四義”籠罩一切,其中似很少達摩多羅的成分。此書後來被稱為《達摩多羅摩經》,真是冤枉了達摩多羅!  

以上的考證,只到第4世紀為止。 4世紀以上,我們就在迷霧裡了。從不若蜜多羅和達摩多羅,一跳就到僧伽羅叉。 《出三藏記》十引失名作者的《僧伽羅剎經》序云:僧伽羅剎者,須賴國人也,佛去世後七百年生此國;出家學道,遊教諸邦;至犍陀,越土甄陀,罽賓王師焉。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經》、《大道地經》,其所集也。又著此經。 ……此序作於苻秦建元二十年(384),元明《藏本》皆說是道安作的。其時道安未死,序中所說史實當有所本。佛去世在前5世紀之初,則僧伽羅叉是紀元後第2世紀至3世紀的人。但羅叉的《道地經》,在2世紀下半,已由安世高摘要譯出,故羅叉的年代至晚當在第2世紀的前半,或至2世紀中葉尚生存,而其書已到中國;正如後來佛大先尚生存,其書也已到中國了。

舊來傳說往往把釋迦的年代提早二三百年。故凡用“佛滅度後若干年”計算的年代,都只是存一個大概而已,都不能作為正確的計算。僧祐記薩婆多部的師資,羅叉在第二十九。他又引齊公寺的本子,羅叉(眾護)在第二十六。僧伽羅叉行化於罽賓即Kashmir,亦譯罽貳,在當時為薩婆多部的中心。大概僧伽羅叉是“有部”的大師。僧伽羅叉雖在“有部”,卻是一個折中派的學者。他的《僧伽羅剎集經》便是採集各家造成的。他的《修行道地經》也是採集各家的書造成的。 《高僧傳》一,《安世高傳》說:初外國三藏眾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道地經》。  

《修行道地經序》云:
眾護“總眾經之大較,建易進入徑路。”
  《修行道地經》第二品有偈云:從若干經採明要,立不老死甘露言。我們在上文說過,“瑜伽遮羅”(禪法)本是印度各宗派所同有,本不是佛教所獨創。佛教各宗派之中,也各有他們的“修行道地”。僧伽羅叉採取各經的《禪法要義》,編為二十七章,其書明顯扼要,故成為禪學的名著,不但風行西域,且能風行中國。不但羅叉的《道地經》採集各家的,廬山所出的《禪經》也就是幾家合成的。鳩摩羅什在關中譯的《禪經》也是採集諸家合成一書的。僧叡序羅什所譯《禪經》云:
  ……尋蒙抄撰眾家禪。要,得此三卷。初四十三偈是鳩摩羅陀法師所造;後二十偈是馬鳴菩薩之所造也。其中五門是婆須蜜,僧伽羅叉、漚波崛、僧伽斯那、勒(脅)比丘、馬鳴、羅陀《禪要》之中抄集之所出也。六覺中偈,是馬鳴菩薩修習之以釋六覺也。初觀淫恚痴相及其三門,皆僧伽羅叉之所撰也。息門六事,諸論師說也。菩薩習禪法中,後更依《持世經》,益《十二因緣》一卷。 《要解》一卷,別時撰出。 ……(《出三藏記九》)
羅什採自羅叉最多,而羅叉本書自說“從若干經採明要”。這可見這些書的折中性質了。僧叡所記的《禪法》作者,與廬山《禪經》序首所記稍有不同。同者三人:
  僧波崛 婆須密 僧伽羅叉
  廬山《禪經》所無者四人:
鳩摩羅陀馬鳴僧伽斯那脅比丘
  《廬山經》序又有最早的三人:
  大迦葉 阿難 末田地
除了僧伽斯那無可考外,其除九人都見於《付法藏因緣傳》及僧祐所記兩種薩婆多部世系之中,列表如下:
  (1)僧祐記薩婆多部  大迦葉第一  阿難第二  末田地第三  優波崛第五  婆須密第八  脅長老第十  馬鳴第十一  鳩摩羅馱第十二  僧伽羅叉第廿九  (2)齊公寺本薩婆多部  阿難第一  末田地第二  優婆崛第四  婆須密第六  勒(脅)比丘第八  馬鳴第九  鳩摩羅大第廿五  眾護第廿六  (3)付法藏傳  大迦葉(1)  阿難(2)  末田地(旁出)  優婆麴多(4)  (無)  脅比丘(9)  馬鳴(11)  鳩摩羅陀(13)  (無)
  大迦葉本是外道,後歸佛教。阿難是佛的忠實信徒。據《阿育王傳》四,末田地是阿難弟子,後來在罽賓傳教。這幾個人大概多是前5世紀上半的人。優婆崛是佛去世百年後的人,其年代當紀元前4世紀。 《阿育王傳》說他與阿育王同時。阿育王的年代,經近世學者考定,他即位約當紀元前273年,死時約當前232年。優婆崛似乎在他之前。  慧遠序《禪經》云:
……如來泥洹未久,阿難傳其共行弟子末田地,末田地傳舍那婆斯。此三應真咸乘至願,冥契於昔。 ……其後有優波崛弱而超悟,智絕世表,才高應寡,觸理從簡。八萬法藏,所存惟要,五部之分始自於此。 ……自茲已來,感於事變,懷其舊典者,五部之學並有其人,咸健大法將頹,理深其慨,遂各述贊《禪經》,以隆盛業。 ……
慧觀序中與此略同,也說五部之分起於優婆崛。僧祐記薩婆多部《十誦律》六十一卷的緣起云:
……昔大迦葉具持法藏,次傳阿難,至於第五師優波崛,本有八十誦。優波崛以後世鈍根不能具受故,刪為十誦。 ……自茲以下,師資相傳五十餘人。 ……(出三藏記三)
  五部即
(1)薩婆多部(Sarvātivāda),律為《十誦律》。(2) 曇無德部(Dharrmagupta),律名《四分律》。(3) 彌沙塞部(Mahisāsaka),律名《五分律》。(4) 迦葉毗部(Kāsyapiya),律與《五分律》同。(5) 婆粗富羅部(Vatsiputriya),即犢子部,其律即《摩訶僧祗律》。
優婆崛雖是《十誦律》的創始人,他又是一個大禪師。諸書說他“坐禪第一”;又記他感化婬女婆須達,用的理論即是後世所謂“不淨觀”。 《付法藏傳》三記他少時,商那和修教他“繫念”之法,
若起噁心,當下黑石,設生善念,下白石子。 ……漸漸修習,白黑正等。至滿七日,心轉純淨,黑石都盡,唯有白者。
這也是禪法的方便法門。婆須蜜,亦作筏蘇蜜咀羅(Vasumitra),譯言世友,或作天友。據《俱舍光論》,他是佛死後300年時人,著有《眾事分阿毘曇》。又《異部宗輪論》的作者也名世友,《宗輪論述記》稱他是佛滅度後400許年時人,大概另是一人。 《出三藏記集》十收有《婆須蜜集序》,卻說婆須蜜是佛的及門弟子,佛死後他教化週妒國、槃奈國。此說似不可信。婆須蜜是很通行的印度名字,而薩婆部大師世友大概是紀元前二三世紀的人。脅比丘,梵言波奢(Parsva);他晚年出家,刻意苦修,脅不至席,故有此名。據鳩摩羅什譯出的《馬鳴菩薩傳》(《藏》九),脅比丘是馬鳴之師;僧祐所記薩婆多部兩種傳授表,也都說馬鳴直承脅比丘。 《付法藏傳》則說脅比丘傳富那奢,富那奢傳馬鳴。馬鳴是佛滅度後500年時人,當西曆第1世紀。他先是外道沙門,後歸佛教。他有文學天才,為大乘佛教的大詩人。

鳩摩羅陀,亦作鳩摩羅邏多,譯言童首,亦言童受。僧叡序《成實論》云:
《成實論》者,佛滅度後八百九十年,罽賓小乘學者之匠鳩摩羅陀上足弟子訶梨跋摩之所造也。
玄暢作《訶梨跋摩傳》(《出三藏記》十一),說與此同。訶梨跋摩既是佛死後890年時人,則羅陀是4世紀人,或生於3世紀,而死於4世紀。我們現在可以把古代傳說裡的禪學傳授者,列為一個總表如下:  
大伽葉 西曆  阿難 ……前5世紀  末田地  優婆崛……前4世紀  婆須蜜……前2、3世紀  脅比丘……紀元前後  馬鳴……... 1世紀  僧伽羅叉……2世紀  鳩摩羅陀……3、4世紀        達摩多羅富若蜜多羅……4世紀  婆陀羅 富若羅  佛陀跋羅陀(死於429年)  佛大先……4世紀末尚存 智嚴  沮渠京聲(死於455年以後)



  十七年七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