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5月20日 星期一

比較:統計的;質 vs 量。比較,最重要的先問比的目的。Mann的長篇小說

比較,最重要的先問比的目的,其次要問手法的統計要求和限制.......

1. 總統候選人的民調數據,每天在電視、網路、報紙上飛來飛去,比得不亦樂乎。
這是台灣人民焦慮的"安慰劑",何況觀眾都可各取所需。
記住:民調的統計學最重要的,雇主;統計誤差,可信區間等等,都沒寫出/說出來。
大部分紙談平均數比較,都是搞不清數字的統計意義。

2. 我貼出過20世紀1999?,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中文)書信集》3冊;1998年中央研究院出版的,5冊。
看起來,中研院的"以量取勝",其實,其編輯能力比較差:北大的有簡註和索引,中研院的都從缺。而且我近日指出的,胡適給莊嚴的信,失收2~3封。

3. 現在還談大學排行榜,那或許100名內的,比100~200內的,平均燒好點,但第20名 比第50名,好在哪呢。

4. 我高一時,讀過400~500本課外書,包括Animal Farms By George Orwell。
然而,我幾呼都忘記其內容細節了,多可惜。
(20世紀以來,留學的學生可能超過百萬人,可只有少數的人像胡適之先生有"留學日記",寫許多學、思之心得。我60幾歲讀它,都還很佩服。
即使如此,現在看胡先生讀托爾斯泰的長篇小說《安娜傳》的筆記,會覺得胡先生的日記/閱讀很粗略)---用它跟《紅樓夢》比,沒多少道理。


閱讀Thomas Mann的文學經驗,讓我們更覺得"無知"。
故友彭淮棟在1979年,從英文本翻譯出Mann 的《魔山》;約2014年從德文譯出《浮士德博士》。兩本都是大著,前者德文本1200頁,遠景的約800頁 (正文)




買到阿彭的魔山,1979初版,1988,6版。800多頁,定價300元。他翻譯時,還是我們的,後來,結婚生子.....
書初版時,阿擘拿一本,塗塗改改。他來台北參加阿彭的喪禮時,我追問那本書的下落......找不到了.....去年講尼采悲劇的誕生時,提到美國某教授說,Thomas Mann的死在威尼斯的某段記夢,就是尼采說的悲劇之誕生。請參考漢清講堂YouTube我談尼采。
我隨意翻魔山中記小孩時,在學校向某同學借鉛筆的夢,3~4頁,其實,那是Death in Venice 的另一版本。之後,讀魔山成書記,pp.801-12,說這兩書是"幽默姊妹篇" (p.804)
那一年,他剛花2~3年翻譯完浮士德博士,實在不忍心請他從德文再重翻魔山......
他還是莫明其妙"突然"不告而別",留下我們在塵世,用Google查他沒翻譯的'' Be uns hier oben ... '' (p.804).....老友,懷念你。
以上就Mann在魔山成書記》中說的,他的著作成一系統,環環相扣,相互印證。我佩服Mann的本事,小說中的種種夢,意義深遠,有其著作和德國或者世界文化、思想的相互指證。
Mann 常可將短篇小說發展成長篇......

小說無索引。然而Google Books 有一項"Common Terms....."很有意思,魔山》英文本的:對德國文哲界有知識的,可以知道此書有待研究、耕耘處頗多


Common terms and phras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