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日 星期五

華美協進社活動:紀念胡適之先生 1962.4.16;《紐約時報》1955.3.27 :胡適;梅貽寶;洪業;張歆海



(紐約)華美協進社活動致康乃爾大學校長Mallot,希望他能在"紀念胡適之先生"會(4.16下午4點)上講話3分鐘。
紀念會主席是捐"華美協進社"社址的報業大亨亨利魯斯 (路思義);Tsiang Tingfu ( 蔣廷黻; 1895 – 1965) 大使會以老友身分追悼......







《紐約時報》1955.3.27  報導:The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Chinese: 華美協進社)在4~5月有4位學者談"文化之間的關係"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China Institute - Wikipediahttps://en.wikipedia.org/wiki/China_InstituteThe China Institute in America (Chinese: 華美協進社; pinyin: Huáměi Xiéjìnshè; literally: "Sino-American Cooperation Advancement Society") is a nonprofit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institution in New York City, that was founded in 1926.
胡適 (4.4):中國思想的三位奠基者
梅貽寶 (Y. P. Mei): 佛教徒中國和中國佛教
洪業 (William Hung):杜甫--最偉大的中國詩人
張歆海 ( Hsin-hai Chang) 5.16:中國文化對西方文化的影響



Willian Hung《洪業論學集》;《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杜甫》(英文專著;有漢譯)《杜甫全集校注》


(1900—1997)說:「她是『全人』(丈夫子女俱全)」,戚族中婚喪嫁娶,都要她到場,以保無虞。--- 梅貽寶《大學教育五十年--八十自傳》(台北:聯經,1986增訂版,頁77)。我讀此書,知道梅先生有吳哥窟的詳細筆,此行讓先生覺得不虛此生 …..

梅貽寶在1942年-1945年為燕京大學代理校長。據唐振常先生說他1992年到康乃爾大學訪問梅貽寶先生:「......先生92歲了,耳聰目明,神清氣朗,為述當年在極艱苦條件下請來四先生 (hc案:陳寅恪、吳雨僧、李方桂、蕭公權)任教經過,並談及陳寅恪先生有感於眼睛手術在醫院時師生晝夜輪流守護之情,對貽寶先生說:「想不到師道尊嚴,今日尚存於教會學校之中。」貽寶先生對我說:「辦了幾十年教育,陳先生這句話,對我是最高賞。」不知今之大學校長聽了此話有何感想?我欲問。」 (唐振常《川上集‧漫記蕭公權先生》北京:三聯,1996,頁336。)


1973年, 名教育家梅貽寶先生曾把類似的通才教育,在東海試過,大概是他開的“外文”書單份量重,太令人生畏,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其實,經典可能對有歷練過的成年人更有啟發性。

其實,我們要學美國學校的核心價值等「博雅」(或稱為「通識」)課程,很容易走樣。一來,許多西洋古典尚未有譯本,另外,如果沒有討論的課程,很難有所啟發。以前教授到東海客座(1974-75),即使是小班的通才課,由大三、大四學生選修,由於上述因素的限制,成效仍然大打折扣。

也許,「通識」這玩藝,要像林毓生教授講的芝加哥大學經驗:「比慢」,即,精讀經典,由一流學者導讀才成。【我們讀 Karl Popper的學術回憶錄,可知他在倫敦政經學院時,即有類似創舉。】


中研院集刊 附載: 墨家 梅貽寶

THE ETHICAL AND POLITICAL WORKS OF MOTSE. Hardcover – 192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