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12日 星期二

吉川幸次郎著、鄭清茂譯《元雜劇研究》



****後來,好像沒給我?
Ken Su來信2014.5.23
 Dear HC,

   我撿到一本「東華大學中文系主任」鄭清茂教授退休紀念的「書」
 裡面有些是應酬文字,有些則是有趣的私人傳記。
 還收了一封胡適給鄭清茂的一百多字的信,和沈從文與張兆和夫妻給他的信。兩封信都附上清晰的照片。
下次上台北,才把書帶給你。
 hc:謝謝。胡適給鄭的信,我看過,好像2封,
胡可能不太喜歡鄭翻譯採用的隆重漢文,不過鄭的日文好,他沒話說,幫助出版的口惠是值得的。謝謝你啦。

Ken: 胡適批評他翻譯時「套語」太多。


 1912.7

鄭清茂是少數與胡適有通信的年青輩,國際知名的漢學家。據資料有宋雅姿(年代不詳)。[不見機鋒,但見機趣--專訪鄭清茂教授]

 極簡的中文出版品

《中國文學在日本》(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68)。
鄭清茂、王彥泓 編《王次回詩集》聯經,1986

鄭清茂也致力於翻譯,如

吉川幸次郎《元雜劇研究》鄭清茂譯, 台北:藝文印書館,1960




 吉川幸次郎

訳書[編集]




原田康子著《輓歌》1958 鄭清茂譯,修訂本. 洪範書局. 2001/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2000

吉川幸次郎《元、明詩概說》鄭清茂譯,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86
吉川幸次郎《宋詩概說 鄭清茂 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
《弟子》(中島敦原著)(台北:聯經出版社1988.7)、
編譯《愛情與生活??羅曼羅蘭篇》(台北:純文學出版社,1988.9

1933
他一九三三年出生於嘉義縣民雄鄉牛斗山山中村,是一個厚厚實實以泥土捏出來的人,有著「大地」的性情,承載包容著萬物。他歷經各種崎嶇與平坦的道路。


1959 台灣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畢業

大學時代,與董作賓、臺靜農、孔德成等幾位老師的情誼,真如同父子。課堂內的「傳道、授業、解惑」而外,平日經常往老 師家裡去,喝茶、品酒、欣賞書畫古玩、高談課本外的奇閒逸事,甚至嚴肅的真理明訓。那年頭,物資很匱乏,大學教授清貧者多矣。然而,學生把老師的家當自己 的家,老師也打從心裡當他們是子女一樣。尤其最讓人溫馨的是師母,學生三三兩兩來了,彷彿外出的子女回家,她就歡喜地搜刮家裡能吃的東西,弄出幾樣好菜讓 這堆情同父子的師生嘗嘗「一家團聚」之樂。


1970留學美國普林斯敦大學東方學系。取得博士學位。期間,更赴日本研究。
1970-1996長期在麻州大學亞洲文學系任教,並當過系主任


東華大學
1996-2003創系-退休
20036月適逢鄭清茂教授榮退,且榮膺本校首位榮譽教授,本系以《鄭清茂教授七十榮退紀念文集》為名作為「東之皇華叢刊之六」,名為「今我來思」,封面繪畫由吳德亮先生所做,封面設計為羅立吾先生,封底的篆刻為紀乃石先生操刀。當期內容為前輩師長們對鄭清茂教授的祝福文章,其中不乏曾受業於鄭教授的學生、或是東華中文系上的同事與昔日好友的祝福。如林文月先生寫下了〈我的同學鄭清茂〉一文、王瓊涓同學整理出〈楊牧心目中的鄭清茂〉一文,後並附有鄭清茂教授的大事紀與著作年表。


 《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1959年收入4封給鄭清茂的信


圖像裡可能有樹、天空、植物、戶外和大自然

 讀鄭清茂譯《奧之細道》(林文月)/ 紀念吉川幸次郎,感謝鄭清茂:嚼飯增味。平生知己


 1959.5.24
 翻譯的小說《輓歌》序文中"套語"太多"能避免最好"  屈先生託你把《禪宗研究史》《中國的社會與宗教》兩書中的一部分譯成中文.....你已把日人吉川幸次郎的《元雜劇研究》一書譯成中文,我很高興.......你如願意把這部譯稿給 藝文印書館或商務......

鄭清茂校注王次回詩集/吉川幸次郎

記得鄭清茂在翻譯吉川幸次郎的作品時 發現作者的見解與胡適的說法有異
寫信問胡適是否要在"譯文"中植入胡先生的見解
胡適先生說"不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