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21日 星期四

《茶花女》小說、劇本、歌劇、芭蕾/劉半農譯《茶花女劇本》《飲酒歌》:趙元任作曲/威爾第










從小說到劇本  剪裁的功夫最重要
胡適1926年旅法時看過 《茶花女》一劇,  當時觀眾許多人很感動。
在30年代, 唯一有小說與劇本的是 《茶花女》, 所以值得研究它們。


19世紀法國小說如巴爾扎克的《交際花盛衰記》、左拉的《娜娜》、以及小仲馬的《茶花女》,對於交際花的刻畫著墨甚多。馬色爾對於這些交際花十分好奇,經過再三探索之後,「才明白,這些無所事事卻又努力用心的女人,其動人之處就在於,貢獻出她的寬厚、才能、以及情感之美中具備的夢境。還有她們不費力氣就能擁有完美,用來豐富男人們的粗糙、缺乏文雅的生活,增添一些珍貴的嵌飾。」(第33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823C7ni9ok 
威爾第:茶花女 - 2008年聖瑪格莉特音樂節 - 敬酒歌

小仲馬於1848年完成小說「茶花女」,隨即在1851年改編成劇本,隔 年威爾第又把它改編成歌劇。中國的讀者是一直到19世紀末、透過林紓的翻譯才有機會認識這個作品。留學法國的語言學博士劉復(劉半農)回國後,在1926 年完成「茶花女」劇本的中文翻譯,趙元任就是根據劉半農的譯本譜成「茶花女中的飲酒歌」。趙元任自己很慶幸地說,他創作此曲時沒聽過威爾第的茶花女歌劇, 否則難免不受影響。這首東方作曲家的「茶花女」不知是否會帶給各位聽眾不同的遐想和感受?

茶花女中的飲酒歌(1926)
劉半農譯詞 趙元任作曲
男中音獨唱—曾廣植


這是個東方色彩的老晴天,
 大家及時行樂吧!
 嚇!若要有了這明媚風光才行樂,
 那又是糊塗極頂太可憐!
 
我們是什麼都不提,
 只要是大家舒舒服服笑嘻嘻。
 也不管天光好不好,
 只要是笑眼瞧著酒杯中,
 杯中的笑眼相回瞧。

 天公造酒又造愛,
 為的是天公地母常相愛。
 人家說我們處世太糊塗,
 算了吧! 要不糊塗又什麼?

 你們愛怎麼說就怎麼說,
 我們愛怎麼做就怎麼做。
 你便是一個最厲害的檢察官,
 請你來瞧一瞧我們酒杯吧,
 嚇!保你馬上的心回意轉, 意滿心歡。

 劉半農  譯詞


作曲者注:1926年作,劉半農譯詞。見劉半農譯《茶花女劇本》第37至39頁,加司東(Gaston)唱的歌。這個歌是要用一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唱 的,tempo(速度)要很快,而且拍子要明顯。兩次“嚇!”可以不必唱,就用語調嚷一聲也行。這個曲的伴奏很快,要是彈不及的,在左手有八音重疊的地方 可以省去一個音,就容易一點了。

原載《新詩歌集》。




 ----
 買中文送英文版

  • 產品名稱:茶花女
  • ISBN編號: 9787542630506
  • 出版時間: 2009-5-1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頁數: 419
  • 版次印次: 1
  • 作者: (法)小仲马(Dumas,A.) 著,董强 译
  • 開本: 16开
  • 裝幀: 平装
  • 印數: 1
  • 字數: 177000

图书简介
《茶 花女》为我们塑造了一些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而其中最突出、最令人难忘的自然是女主人公茶花女玛格丽特。读者们切莫把玛格丽特和阿尔丰西娜•普莱西小姐 混为一谈,阿尔丰西娜的身世固然值得同情,但她的的确确是个堕落的女人,用小仲马的话来说,她“既是一个纯洁无瑕的贞女,又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娼妇”。但玛 格丽特却不同,她美丽、聪明而又善良虽然沦落风尘,但依旧保持着一颗纯洁、高尚的心灵。她充满热情和希望地去追求真正的爱情生活,而当这种希望破灭之后, 又甘愿自我牺牲去成全他人。这一切都使这位为人们所不齿的烟花女子的形象闪烁着一种圣洁的光辉,以至于人们一提起“茶花女”这三个字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不 是什么下贱的妓女,而是一位美丽、可爱而又值得同情的女娃。古今中外的文学名著为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艺术形象,而玛格丽特则完全可以跻身其间而毫无 愧色。

.....
Wherever there is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Camp is reduced. Among operas, for example,La Traviata (茶花女 不過為什麼這字找不到  是義大利嗎 為什麼小仲馬也用這嗎which has some small development of character) is less campy than Il Trovatore (義大利文 which has none).

"Life is too important a thing ever to talk seriously about it."
- Vera什麼 忘啦, or The Nihilists

Rwaylin Chang


La Traviata原歌劇作曲家威爾第是義大利人,所以是義大利文,或許查L字首會有收獲。
因為是引用曲名,所以原封不動的使用。
Il Trovatore寫作IL Trovatore比較不會混淆,也是威爾第作品,遊唱詩人,同樣查IL可能大字典會找得到。
沒錯,就是
Vera, or The Nihilists


Wiki

La traviata (Italian: [la traviˈaːta; traˈvjaːta]The Fallen Woman)[1][2] is an opera in three acts by Giuseppe Verdi set to an Italian libretto by Francesco Maria Piave. It is based on La dame aux Camélias (1852), a play adapted from the novel by Alexandre Dumas, fils. The opera was originally titled Violetta, after the main character. It was first performed on 6 March 1853 at the La Fenice opera house in Venice.

For Verdi, the years 1851 to 1853 were filled with operatic activity. First, he had agreed with the librettist Salvadore Cammarano on a subject for what would become Il trovatore, but work on this opera could not proceed while the composer was writing Rigoletto, which premiered in Venice in March 1851. In addition, personal affairs in his home town limited his activities that spring, but after Rigoletto's success in Venice, an additional commission was offered by Brenna, the secretary of La Fenice. After Verdi's return from Paris a contract was signed in May 1852, with performances scheduled for March 1853, although no subject was chosen at that time.

2010.3.31
In Revival of Verdi, a New Note of Drama 
By ANTHONY TOMMASINI
Who would have guessed that a routine revival of “La Traviata” at the Metropolitan Opera could cause such a ruckus? 

戲劇

「茶花女」沉默不語

經典的愛情故事往往圍繞兩個主題 ——“被禁止的愛”和“死亡所帶來的永久分離”。而且,這兩個主題經常要攪在一塊。十九世紀法國作家小仲馬的小說《茶花女》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名妓瑪格麗 特因與上流社會公子阿芒相愛,而放棄浮華生活並與阿芒同居。阿芒的父親擔心阿芒的作為會毀壞家族的名聲並破壞女兒的婚事,說服瑪格麗特離開阿芒,但並沒有 告訴阿芒原因。已經身患重病的瑪格麗特重操舊業,而阿芒以為瑪格麗特背叛了自己,尋機羞辱於她。瑪格麗特在痛苦中死去。阿芒知道了真相,但為時已晚。
這部小說取得了巨大成功,並被各種藝術形式改編過無數次,有話劇、歌劇、音樂劇、電影、電視劇、以及舞蹈。這樣家喻戶曉的故事,即使被改編無數次, 即使大家對這個故事已經倒背如流,一旦有新的製作,還是願意再去欣賞一下,再被感動一次。而且,對觀眾來說,恰恰因為對這個故事非常熟悉,所以更能集中精 力來欣賞眼下的作品是怎樣利用它特有的藝術語言來重述這個故事的。
上星期四到星期六,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在中國國家大劇院演出了他們的舞蹈版《茶花女》。這讓我有機會體驗舞蹈對這個故事的表現——一個沉默不語的茶花女,完全用肢體語言表現愛、悲傷與絕望。

在蕭邦浪漫又纏綿悱惻的音樂中,生於韓國的芭蕾舞演員姜秀珍(Sue Jin Kang)把一個病弱的煙花女子對愛情的渴望和珍視、她面對社會壓力和羞辱時的反應、以及她在對命運的恐懼中的掙扎,都通過優美的芭蕾動作表現出來。的 確,優秀的舞者可以在韻律中把人的內心世界外化為肢體動作,這正是舞蹈的迷人之處。

這出舞劇由著名的編舞者諾伊梅爾(John Neumeier)專為德國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當時的台柱瑪西亞·海蒂(Marcia Haydée)創作, 伴奏音樂全部選於肖邦的作品。它首演於1978年,是舞劇改編《茶花女》的兩個著名版本之一。比它更有名一些的是芭蕾傳奇人物魯道夫·努里耶夫 (Rudolf Nureyev)和瑪格·芳廷(Margot Fonteyn)於1963年首演的以主人公命名的《瑪格麗特和阿芒》一版。

在《茶花女》的眾多改編中,威爾第(Giuseppe Verdi)的歌劇無疑影響最為深遠。這個改名為“墮落的女人”(La Traviata)的名作如今是在全球上演第二頻繁的歌劇,僅次於莫扎特的《魔笛》(Die Zauberflote)。在中國觀眾中,這部歌劇也同樣影響巨大。

在我星期四看芭蕾版《茶花女》時,周圍坐的看來很多都是藝術界人士,在幕間休息時,我聽到了後一排三位的談話,他們始終把這出芭蕾跟威爾第歌劇進行對比,結論是,這出芭蕾遠不如歌劇;而且,實際芭蕾根本就不適合這個題材。

我並不同意這個看法。作為一個威爾第迷,我至今仍然會被他的《茶花女》感動。特別是第二幕,在這幕中,維奧列塔(在歌劇中女主角改名為 Violetta)先是跟阿爾弗萊多(男主角在歌劇中的名字)的父親有一段長達十一分鐘的二重唱,在這裡,一個背負社會壓力又擔心女兒婚事的慈父,和一個 處於深愛中並自知不久於人世的女子,他們各自闡述了他們的作出選擇的理由和感受,女高音的演唱跌宕起伏,最後低婉地唱出“請告訴那個純潔的姑娘,有個女人 為她作出了犧牲”,之後“茶花女”作出讓步。父親離去後,阿爾弗萊多上場,“茶花女”在樂隊全奏中對他唱出愛情主題,然後找借口離去。威爾第諸多作品中的 主人公,即使是最柔弱的女子也經常表現出敢於面對厄運的、敢於犧牲的剛強性格。所以他的人物常常使觀眾感受到經典悲劇的衝擊力。這一切,幾乎都是通過音樂 和唱詞實現的。

期待在芭蕾中得到跟在歌劇中相同的感受是不必要的,也是不可能實現的,因為這是不同的藝術形式。它講的是同一個故事,但是這是不同的講法,各有各的 魅力。同樣是女主角和男主角父親的對手戲,在芭蕾中交代得就很簡略。通觀全劇,主要篇幅放在瑪格麗特在各種情感狀態下的獨舞,以及跟阿芒的雙人舞——追求 與試探、雙雙陶醉、分手之後起了衝突,等等。這些舞蹈,把瑪格麗特這段愛情的歷程完整而有層次地描摹了出來,這恰恰是舞蹈最為擅長的。相比於威爾第的歌 劇,這出芭蕾讓我們更多體驗到一個有着悲劇愛情故事的女人的內心傷痛。前一句是新加的,意欲更明確指出這出芭蕾的精神實質。

為了使這齣戲更豐富,芭蕾舞編導加進了一個戲中戲《曼儂·萊斯考》(Manon Lescaut)。 這是十八世紀作家阿貝·普雷沃斯特(Abbé Prévost) 所寫的一部著名的小說,講一個公子和一個輕浮虛榮女子曼儂的故事。小說《茶花女》以阿芒口吻敘述,把他的故事跟曼儂的故事做了對比。編舞者諾伊梅爾借鑒了 這一點,在舞劇開頭安排了茶花女等人看舞劇《曼儂》並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跟曼儂產生聯繫,讓她經常覺得彷彿自己就是曼儂。於是出現了曼儂之舞跟瑪格麗特之舞 的交匯,甚至出現了瑪格麗特、曼儂及其戀人的三人舞,以表現瑪格麗特極度痛苦時的幻覺。但是這個戲中戲,我並不喜歡。小仲馬借用它,是因為兩位男主人公都 追求了為主流社會不接受的女子,而且當時這小說很流行。但舞蹈再用它,卻有些牽強,因為曼儂和瑪格麗特的精神境界很不相同,瑪格麗特對愛情有有純粹的追 求,但曼儂對愛情的態度是很模糊的,甚至並不太在意。

舞蹈版的男主角角色塑造也相對弱。他的動作非常神經質,動不動就要暈倒,所以經常使我感覺這是一場“姐弟戀”。

雖然如此,這仍是一部非常不錯的芭蕾作品。

中國人總的來說不是一個善舞的民族,中國舞台藝術的欣賞水平總得來說也不高,對於西方舞蹈,絕大部分觀眾既感覺陌生又不願意欣賞。但是近年來越來越多國際高水平的舞蹈表演團體來到了中國,讓大家領略這門通過人的肢體語言來表達的藝術。

斯圖加特芭蕾舞團的這出《茶花女》正是本年度國家大劇院舞蹈節的節目之一,舞蹈節持續至11月24日結束。本周五、周六(11月16日、17日), 國家大劇院將上演由法國著名芭蕾舞演員希薇·紀蓮(Sylvie Guillem)出演的紐瑞耶夫和芳廷版《瑪格麗特和阿芒》,這是舞蹈節另一個值得期待的沉默的“茶花女”。
李小龍是戲劇愛好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