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0日 星期四

旦暮如昔——林語堂在臺灣的故事。胡適、林語堂 照片一張


林語堂,在台灣的故事






林語堂故居 The Lin Yutang House


展覽資訊|旦暮如昔——林語堂在臺灣的故事
1966年6月,林語堂正式來臺定居,展開十年的臺灣歲月。
作家的人生踏入新階段,既有喜,亦有悲。
在台灣的日子裡,他所見過、走過、嚐過的種種,多數已淡出歷史,有的已不見蹤跡,或只餘遺跡。透過老照片,我們可以穿越時空,見識語堂所在的風土。
身為臺灣人,不可不知臺灣事;認識林語堂的晚年,同時也認識六、七○年代的臺灣歷史與文化。讓我們透過林語堂看臺灣、同時察臺灣歷史上的林語堂。
▼展期
109年10月10日(六)至 11月 29日(日)
09:00─17:00 週一休館
▼地點
台北市士林區仰德大道二段141號 林語堂故居
▼系列活動
開幕
日期:10月10日(六) 14:00 林語堂故居
秋日講堂
近鄉情悅—林語堂在臺灣故事
分享人:洪俊彥先生 (林語堂研究者)
日期:10月25日(日)14:00 林語堂故居
秋天的況味—秋日鄉情小旅行
日期:11月14日(六)09:00-16:00(10月14日開放報名)
指導單位 台北市文化局 東吳大學
執行單位 林語堂故居



林語堂,在台灣的故事分享了林語堂故居貼文
林語堂故居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
  1966年1月26日,林語堂自香港返回台灣,來到位於南港的胡適墓園。胡適已於4年前逝世,然而林語堂與胡適之間細瑣的往事,才正要揭幕。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在墓前,林語堂說起埋藏將近半世紀的秘密。1919年,林語堂攜新婚妻子廖翠鳳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出發前,與北大有一個口頭約定:北大資助他三年獎學金以供留學,每年提供480元美金;相對的,林語堂學成歸國,必須回北大擔任講師。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然而,當時美國物價十分高昂,每月生活費至少需要80元美金。廖翠鳳到當地之後,罹病開刀,亟需金援;本來領有的清華大學補助津貼,也在1920年驟然停止。此外,林語堂出國期間,正好與五四運動時間重疊,其後校長蔡元培辭職,校內事務一陣大亂,原本口頭答應的獎學金,遲遲無法撥出。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多重經濟壓力之下,胡適於是收到了林語堂從美國發來的緊急電報。胡適一面加快校內撥款流程,一面先行墊支300元美金,於1920年1月10日電匯給林語堂。直到隔月,林語堂才正式收到來自北大的第一年獎學金。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第二年獎學金於隔年1月匯入,此前,林語堂特別寫信給胡適,請他從第二年獎學金中留下180元美金,作為還款。1923年3月30日,返抵香港前夕,林語堂寫了一封信給胡適,為此致歉:「此次因為我們兩人搭三等艙省了許多錢。前欠先生120元美金之額現已備有,待堂到北時立刻親自奉還。久欠此款,深自抱歉。」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胡適代墊300元美金一事,誠然是雪中送炭,林語堂為此深懷感激,直至近半世紀後,來到胡適墓前,仍舊無法忘卻這段情誼,因此脫口而出,由隨行的中央社記者黃肇珩記錄下來。但當時年事已高的林語堂,對於胡適電匯的金額與幣別,顯然只剩模糊的印象;實際上,當時他一再重述的資訊,也與史實有所落差。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林語堂分兩次歸還了300元美金予胡適,而這300元美金,兌換為民國初年幣值,大約是900銀元;彼時1銀元約為現今175至200元新台幣,因此胡適代墊金額,保守估計為18萬新台幣。另外,北大發給林語堂的獎學金,逐月計算,大約是如今的新台幣24K。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參考資料
吳元康,〈五四時期胡適自費資助林語堂留學考〉,《安徽史學》2009年第5期。
江勇振,《捨我其誰:胡適第二部-日正當中1917-1927》,2013年,聯經出版。
ㅤㅤㅤㅤ
ㅤㅤㅤㅤㅤㅤㅤㅤ
📍圖說
1966年,林語堂先生與友人,至南港胡適公園,於胡先生銅像前留影。
ㅤㅤㅤㅤ

這般幣值換算法有問題:應該了解當時的薪資和物價
水準。

****
我只看照片 (可惜沒交代照片的時空等);故事內容寫得不好。

《 #識於微時 - 胡適義舉資助林語堂完成博士學位(1920)》
林語堂出生在貧窮的牧師家庭,二十五歳時即民國八年(1919)從清華大學英文系赴美哈佛大學比較文學研究所留學。翌年(1920)留美期間,清華「半官費獎學金」無故取消。由於親朋好友皆無力支援,他只得向古道熱腸的北大教授胡適拍電報求助申請預支,特在電報中特意注⋯⋯
更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