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17日 星期三

王洪鈞《生於憂患》(1963)

 王洪鈞 (1922-2004)在 大陸時代及遷台後數年,服務於《中央日報》和政治大學等。
著有新聞學及大眾傳播學專著多種,如《新聞採訪學》、《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新聞報導學》、《大眾傳播學術論集》、《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及《生於憂患》 (台北: 文星,1963/64再版)---此散文集第一篇為《文星》創刊號寫的 (去國三年半,歸國感到
「精神上的低氣壓」又收三篇胡適相關文章 (作者自述:  1948年即訪問過胡適之先生,又可參考本文文末引言):
一是胡適66歲,在往加州大學演講的途中,在芝加哥和威斯康辛州的三天訪問稿:「我要再奮鬥十年---胡適先生決心再奮鬥十年」 
 一篇希望後代超越胡適,「我們應該趕過他---紀念胡適先生」*
 一是逝世一年後寫的「胡適先生與民主的修養」闡述民主不只是議會和選舉等,更是生活方式與價值。 又可參考:《胡適之先生年譜長編初稿》p.2065


*文星雜誌 53:本社輓胡適之先生. 蔣復璁:追憶胡適之先生. 王洪鈞:我們應該趕過他. 余光中:中國的良心---胡適. 本社資料室:幾首「胡適之體」的詩 ... 台語與佛典: 文星雜誌53期:紀念胡適專集 ...

《生於憂患》 
目錄
代序
精神上的低氣壓
人心未死 
葡萄藤和大砲
憂戚和戰鬥
四十而惑
青年白布染缸
青年的信心何來?
如何使青年接上這一棒
做事與作人
我對修養的看法
樂觀‧忍耐‧奮鬥
我要再奮鬥十年---胡適先生決心再奮鬥十年
 我們應該趕過他---紀念胡適先生
 胡適先生與民主的修養
 傅孟真先生逝世八年祭
大學教育的幾個問題
科學研究的基本途徑
建立科學的生活方式
了解美國人
諒解美國人
中國年來了.
可愛的自私.
民主是養成的.
教我如何不想她.
再遊美國
新聞自由的八大威脅
記者的特權與責任
新聞學和新聞教育的新觀念.
更大的責任
小野秀雄先生與新文學.
建立大眾傳播事業
大眾傳播時代
李普曼---理性的聲音
報紙為什麼要自由.
沒有自由的報紙


理性的呼喚----敬弔王洪鈞教授- 自由時報電子新聞網-國際新聞

一代新聞思想大師王洪鈞教授,因心臟衰竭病逝舊金山。 ... 在他的心中,所嚮往的是傅斯年的治世之心與胡適之的治學之心,他在寫給我的無數信件中,總是表達出這 ...
 

---

2004(中央社記者江瀛舊金山七日專電)曾經擔任台灣九所大專院校新聞科系主任的老師,並被尊稱為台灣新聞界“教父”的王洪鈞教授,在美西時間六日中午,因心臟病發,逝世於舊金山,享年八十三歲。
王洪鈞近年一直受心臟病和糖尿病的困擾﹐並裝有心律調節器。他在昨天上午覺得心臟不適,全身無力,由看護陪同家庭醫生看診後,返家休息。但王洪鈞才一下車,就昏倒在自家門口,救護車趕到時,已經搶救不及,因心肌梗塞逝世。
王洪鈞曾經擔任教育部高教司司長、中央日報主筆、政大新聞系系主任、文化大學傳播學院院長,在台灣的學生遍布新聞、傳播和教育界。他所編著的“新聞採訪學”等著作,更是台灣新聞科系學子必需研讀的經典。
在 王洪鈞三十多年教學生涯中,他不斷以其強烈的企圖心超越自己,「不到終點,絕不服輸!」而王教授治學的精神,一直影響著許多台灣新聞界的尖兵。《遠見》發 行人王力行就曾經表示,王洪鈞人生哲學:「樂觀、忍耐、奮鬥」讓她受益最多。王洪鈞的兒子正在緊急處理其後事,女兒也已經從台灣趕到舊金山。他的遺體目前 先暫時安置在舊金山附近的Crosby殯儀館,未來將下葬於Colma市的松柏園。4/8/2004 11:14:40 AM



 性別: 男。生卒年: 1922—2004籍貫: 天津。新聞學專家。天津人。中央政治學校新聞學院畢業,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碩士。曾在中央通訊社、《中央日報》社工作,後去台灣。 1957年開始執教於政治大學新聞系及新聞研究所,兼任新聞系主任近十年之久,並創建新聞館。曾任台“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長、文化局長。首創青年“接捧”運動。曾任著作權人協會理事長、政治大學教授、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理事長。著有新聞學及大眾傳播學專著多種,如《新聞採訪學》、《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新聞報導學》、《大眾傳播學術論集》、《大眾傳播與現代社會》及《生於憂患》等散文集。

 高中時,王洪鈞便“辦”了第一份報紙《家庭日報》,那是一份如圖畫紙大小的報紙,每天他親自下標題,設計版面,內容是當天晚餐的菜單,讀者則是他的伯父。這個“有趣的遊戲”引領王洪鈞走向日後更寬廣的新聞世界,但卻使他自小的第一志願——當一個文學家成了一輩子的遺憾。1939年,在一片烽火連天中,他先後進入政校新聞專修班與新聞學院。飽經戰亂顛沛與家庭變故的王洪鈞,在當時比同年紀的學生多了一份成熟,他積極地參加講演、話劇,並發起研究美術書法的研究會,“我絕對不混的,想做什麼,就像什麼!”有一次,美國新聞自由調查團來華在政校訪問座談,當時英文不太靈光的王洪鈞舉手發問,事後遭到同學的笑罵。 “我心中卻認為只要他聽的懂,我俯仰無愧。”

至今做事仍然自信滿滿,被人稱為“獨行俠”的王洪鈞相信,成功的先決條件就是“肯定自己”。在新聞學院期間,院長董顯光無論在精神或學問上都對王洪鈞影響甚鉅。 “董先生是​​一位宗教家,以熱誠、坦白、奉獻的精神來辦新聞教育。”

王洪鈞至今還清楚記得董院長經常在晚上巡視學生寫稿,他諄諄教誨學生的名言是:“新聞就是一種服務”,而這一句話也成了日後王洪鈞教導學生的座右銘。抗戰勝利後,王洪鈞讀政校的啟蒙老師馬星野,當時擔任《中央日報》社長,指派王洪鈞為平津特派員。八年戰爭,使得全國物資都極為缺乏,王洪鈞到了北平後,找了間房子,釘上幾塊玻璃及招牌,“中央日報平津辦事處”就這麼“從無到有”。他並改革了《中央日報》的運送方式,從三天到達改為當天空運北平,一向嚴格的馬老師,對他辦事的效率十分讚賞。 

1957年,王洪鈞自美學成返台,在“教育部”舉辦的留學生茶會上,他說:“消極的不回來,回來的就不消極!”這股企圖心使他在新聞系主任任內,完成多項建設,如新聞館落成、廣播電台成立、提倡“民意調查”觀念、推動新聞學術國際合作及新聞系分組制度的規劃,都是在他任內陸續完成。三十多年教學生涯中,王洪鈞與學生的相處之道是“掏心”與“多接觸”。因此許多在新聞界服務的系友談到影響他們最深的老師中,總是少不了王洪鈞;英文《中國日報》的資深外交軍事記者馬華利在大學時一有因難就去找他;《遠見》發行人王力行在二十多年後仍認為王洪鈞倡導的系訓:“樂觀、忍耐、奮鬥” (《生於憂患》收同篇名的文章),讓她受益​​最多。

學生給我的回饋,就是我的精神食糧”,身為全國九所大專院校新聞科系主任的“老師”,王洪鈞被尊為新聞界的“教父”,實不為過。每天他都會接到各行各界(新聞實務界居多)學生問候或諮詢意見的電話,“跟每天吃維他命丸一樣”,王洪鈞的妙語中,有掩藏不住的欣慰。從一個流亡學生到“教育部”高教司司長、文化局局長;從早年的政大新聞系主任到現在的文化大學傳播學院院長,王洪鈞始終不斷的以強烈的企圖心超越自己,不到終點,絕不服輸!



*****

胡適最後一次在南京情緒悲愴1948年12月17日那天,是胡適的57周歲生日。 當晚蔣介石夫婦在黃埔路官邸宴請胡適夫婦
陶希聖、陳雪屏等作陪。蔣介石自推行新生活運動以後,不僅自己不喝茶不喝酒不抽煙,平日請客也從不上酒。不過那天為胡適祝壽,蔣介石卻特別備了酒,可謂破格示敬。

    
胡適飛抵南京後始終在設法迴避記者,可有一天一個叫王洪鈞的記者終於獲得機會採訪了他。採訪中胡適說:“我正在思索三十年來所走的非政治的文化思想的救國路線是走對了,還是走錯了。……我們沒有政治野心。思想文化的途徑有其巨大的力量,有其深遠的影響。”胡適接著又說:“我不反對青年人作政治活動,青年人應該積極參加政治。”有人勸胡適到國外去替政府做些外援的工作胡適卻說:“這樣的國家,這樣的政府,我怎樣抬得起頭來向外人說話......

    
臨走前,傅斯年來看他。那晚,兩位中國現代歷史上的思想家淒然相對作新亭之泣。王洪鈞他們一邊喝酒,一邊背誦陶淵明《擬古》九首之九:種桑長江邊,三年望當採。枝條始欲茂,忽值山河改。寧夏大學柯葉自摧折,根株浮滄海。春蠶既無食,寒衣欲誰待。本不植高原,今日復何悔!

    
飲吟之間,倍覺淒涼,兩人不禁潸然淚下。從1946年,傅斯年、胡適接手北大至1948年剛好“三年”,正期望北大能有所收穫時,卻“忽值山河改”了

    
1949年元月31日,胡適拿到了赴美簽證,不久即往上海,登上了“克里夫蘭總統號”前往美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