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4日 星期四

龔德柏/許世英/許壽裳家: 許世瑛《許壽裳書簡集》等

 

 

 

龔德柏被蔣介石父子祕密軟禁- 台灣白色恐怖檔案:


龔德柏被蔣介石父子祕密軟禁

 『軟禁』是蔣介石政權對付威脅到他政治利益的異議者,遂行政治迫害的主要手段之一。張學良、孫立人、彭明敏等人,都是遭蔣介石軟禁的著名例子。

 張學良案是發生在中國,蔣介石敗逃台灣時,並沒有忘記他,他被軟禁的地點也跟著轉移到台灣。孫立人案和彭明敏案都發生在台灣,時間分別是一九五五年、一九六五年,他們都不是蔣介石在台灣遂行軟禁迫害的首例。

 蔣介石父子在台灣的第一件軟禁案,是發生於一九五○年三月九日,被他軟禁的人是文筆犀利的著名政論作家龔德柏。

 龔德柏,一八九一年生,中國湖南人。在中國時,辦過『救國日報』,經常發表尖銳的批評文章,而贏得『龔大砲』稱號;中日戰爭後,他寫了不少反共文章,當 時的『救國日報』成為比黨報更反共的報紙。一九四七年國民政府的正副總統選舉,該報曾遭廣東籍的國民大會的代表團砸毀。(hc案: 在北京辦過大同日報
龔德柏《又是愚話》(台北:文星/傳記文學 )

 一九四九年夏天,他帶著家人匆匆的逃到台灣,裝有貴重財務的皮箱在轉運途中遭竊,經濟窘困,他選擇新竹落腳,開始以替報章雜誌撰寫政論文章為生,卻因評人論事都不改他犀利痛快的風格,喜歡痛罵黨政要人,國民黨當權人物對他非常不以為然。

 他對當時的境況有這樣的描述:『從前登載我的愚話的刊物,次第被人處分,使我的愚話殆又無發表機關,這給我的打擊就非常大。』『最低限度的生活總須維 持,而況尚有子女生活支負擔,故仍非賣文不可。但政治性的愚話,固絕無銷路,幸而老友陳訓畬兄主持香港時報,他來台時同他商談,我願為香港時報副刊寫小品 文字,以求獲得少許稿酬』。

 除了寫文章之外,他偶而也受邀發表演講,在演講中罵起人來同樣痛快,幾乎將國民黨的檯面人物都罵火了。此時,讓蔣介石憶起他在中國辦『救國日報』的舊 事,他曾經以新聞和評論大力鼓吹《蔣不出國救國無望》的論調,蔣認定他是與李宗仁同一陣線,故意挑起逼蔣出國的爭端。

 一九五○年三月九日,他應邀到新竹的國防大學演講,談的雖然是反共問題,他仍不改本性,針砭國民黨的反共政策時,也不忘痛罵國民黨高層人物。演講結束之 後,他突然不知去向,當天也沒有回家。(雷震曾在一篇文章中略為提到這段經過,他說,龔德柏演講時批評孔祥熙和宋子文做國民政府財政部長時的貪污舞弊,把 美金存在美國銀行裡,數目甚鉅,比以色列總理拉賓夫人莉亞把其丈夫在美國當大使時演講所得美金,存在美國銀行的數目多出幾百萬倍。)

 連續幾天都不見他的蹤影,沒有人知道他去哪裡了,他的太太、朋友向國防大學打聽下落,不得要領,請警察單位協尋,也始終沒有消息。日子一天一天過去,一個月一個月過去,一年一年過去,龔德柏彷彿從地球上消失般沒了蹤影。

 他的太太終日以淚洗面,沒有經濟來源,起初是靠湖南同鄉濟助,後來,有朋友想起來龔德柏是候補國大代表,失蹤之前剛補為正式國代不久,尚未開始支薪,於 是,向國大申請,但因人失蹤了,國民大會就名正言順不發。他太太只好養了一些雞,靠賣雞的微薄收入養家糊口。

 蔣經國是在一九五○年三月就任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沒有證據足夠證明這次事件是由蔣經國所主導,不過,在國民黨內部有一些傳言,認為這是特務機構在替蔣 太子立威,即使蔣經國因為剛上任而事先不知道,事後應該也了解內情,龔德柏又不是不知名人物,這麼重大的案子一定要呈到蔣經國手上。尤其龔德柏被軟禁那麼 多年,軟禁期間又都在蔣經國任內,蔣經國不管是沒有處理或作下繼續軟禁的處理,當然就更脫不了關係了。
 
 事實上,蔣經國確實知道這件事,因為龔 德柏的演講所謂的貪污舞弊事件,其中還牽涉到蔣介石夫人宋美齡,國防部情報局接獲國防大學密報後,立刻通報蔣經國主管的總政治部,使用軍用電話緊急會商後 即把龔德柏逮捕,關在情報局的監獄裡(國民黨政府所有情報機關都自備有監獄),由於牽涉到宋美齡,軍法機關無法起訴,深怕一起訴後事情會曝光,在這過程 中,總政治部扮演了決定性的關鍵角色,經過一番折騰後即裁示將龔德柏長期關押不放,誰做的裁示?不言自明,當然是蔣氏父子。

 到了一九五四年年初,當人們逐漸淡忘龔德柏這個人時,他的朋友才探聽到他被國民黨軟禁的消息,不過,仍然無法得知他被軟禁在哪裡。胡適博士在那年三月返台時,曾向國民黨當局查詢並要求予以釋放,國民黨敷衍以對。

 一九五五年三月,龔德柏太太找上當時的立法委員成舍我,雷震描述道:「成舍我看到龔德柏太太頭髮幾乎全部脫落,感到十分憤慨而又憐憫,乃在立法院院會中
向行政院長提 出質詢,全文由《自由中國》半月刊第十二卷第九期上(1955.03.16出版)登載出來,而台灣所有的報刊則不敢登載一字(雷震此處記憶有誤,當時的報 紙只有由吳三連創辦的自立晚報刊出簡短的報導,筆者翻查當年的自立晚報還發現該報曾以社論及方塊評論聲援)」,這件軟禁案才受到社會廣泛的注意,成舍我在 質詢中指出:

 『龔德柏失蹤迄今,僅差四日即屆五年,他過去抗日反共之堅定立場,與我國國策,實相配合,其失蹤後,政府採取不審不判不殺不放之政策,致使其一家六口難 度苦日,太太甚至削髮為尼,龔年六十有六,身體本不健康,據聞曾數度絕食,他究竟犯法與否,應迅予審判,僅採「拖」的政策,將可能引起公憤。』

 成舍我的這項質詢提出時,曾經受到全體立法委員的熱烈鼓掌,然而,絲毫都沒有動搖蔣介石父子軟禁龔德柏的意志,又繼續將龔德柏軟禁了將近兩年,直到一九 五七年二月十八日,蔣介石父子認為懲罰夠了,才由時任外交部長原為讓龔德柏辦報時的同事黃少谷保釋恢復自由,前後僅差十八天即軟禁滿七年。

 事後得知,龔德柏是被軟禁在新竹的一處軍事基地,距離他的家只有咫尺之遠。當然初期短時間內純粹是軟禁,總政治部介入後則變成正式監禁,而且獄中待遇非 常差,直到成舍我質詢後才獲得改善,不僅配給了一個單人房,還將起初每天15元台幣的菜錢追加到30元,後期更由龔德柏開單子指定每日要吃什麼菜,雷震形 容這是國民黨政府監獄的創例。

 他出獄那一年,由於國民大會要開會選舉總統,蔣介石需要他這一票,便指示國大秘書處通知他補上國大代表,然而,他在文章中這樣寫道:『公費不足維持生活,故我又開始寫文章,以作補助,但沒有刊物登載』,在國民黨全面封鎖下,他晚年的文章多以生活小品為主。
----
李敖
8月25日 民國時期報界梟雄龔德柏

我在中國的臺灣,連續住了五十七年,我很關心跟我一起在,一九四九年流亡到臺灣的這些人。這些人裏面,我仔細的找了一些,還有一些可以說是特立獨行的人,而跟我有一點點淵源的,我跟大家講一個人,就是這個老頭子,他的名字叫做龔德柏,外號叫做龔大炮。

龔德柏(1891-1980),字次筠,武溪鎮人,清光緒十七年八月九日出生。其父龔本璋系清時秀才,善中醫,以經營桐油起家,膝下子女7人,龔德柏排行 第二。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龔德柏就讀辰州中學堂,至宣統二年(1910)因鼓動學潮,被開除學籍,乃轉入長沙明德學堂。民國35年,《救國日報》復刊於南京,極力著文宣揚行憲反共,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解放戰爭爲敵,且利用其報紙支援李宗仁與孫科競選副總統獲勝。民國37年,全國人民強烈要 求懲辦戰犯,龔德柏被列爲戰犯之一。民國39年(1949)初,龔去臺北,蔣委其“國大代表”和“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委員”。1980年6月13日病 逝。先後著有《日本人謀殺張作霖》、《揭破日本的阻謀》、《中國必勝論》、《日本必亡論》、《龔德柏回憶錄》、《汪兆銘降敵賣國秘史》、《愚人愚話》等。 譯有《西原借款真相》、《日本侵略中國外交秘史》、《日本對華經濟侵略之過去與將來》等。

我不認識他,我根本跟他不認識,可是他的稿子淪落到我手裏,這個稿子什麽東西呢?寫他監獄裏面的生活,怎麽樣最後被蔣介石關起來。關了七年,他就一雙布 鞋,布鞋穿破了在牢裏面光著腳。我請大家注意,他坐牢的時候六十七歲了,誰都不曉得他在哪裡。後來他的一個老朋友,跟他一起在北京也辦過報紙的,在臺灣辦了一個學校,今天叫做世新大學,當時是"立法委員",忍不住在"立法院",提出來一個質問稿,說龔德柏這個人沒有人緣,他喜歡罵人,可是他有人權,這個人 哪裡去了,這幾年來人就不見了,到底還在不在,逼著蔣介石出面答復這個問題。蔣介石說,龔德柏還在,我已經把他關起來了,他思想偏差我們要給他洗腦,要給他改正,可是據報告他很頑固,他拒絕悔改死不悔改,所以我們繼續關他不肯放。後來沒辦法,到最後六十七歲的時候,把他放出來,坐了七年牢把他放出來,我跟 大家說,龔德柏在放出來以前,他被抓過七次,等於坐過七次牢。他的名言是說,你們沒有言論自由,因爲你們怕死,我不怕死所以我有言論自由,就這麽個傢夥。 湖南人這種幹勁,後來在南京寫了,“蔣公不出國中國無救”,被抓起來了,陰錯陽差藍軍撤退他放出來了,到了臺灣第八次,這次來狠,關了七年,軍閥抓他關了 幾天而已,所以軍閥寬大,蔣介石關了他七年,所以這傢夥,這個老傢夥真有趣。

他留下來這麽兩部稿子,一個是寫他坐牢,一個寫他寫蔣介石的無能,都不同的管道流到了,他死後流到了我李敖的手中,然後我把它印出來,我們才知道整個的真相。蔣介石的無能寫出來了,監獄的黑暗寫出來了,這就是龔德柏一個故事。

我所以把這個人特別介紹給大家的原因,就是告訴大家,他本人是非常有特色一個人,這些文章龔德柏自己沒有的,我李敖手裏面都有,這是一九四三年龔德柏所寫 的,“日本軍閥認識轟炸的威力”。然後在蔣經國在臺灣的回憶裏面,講到了李宗仁指使南京救國日報以“蔣不出國則救國無望”等標題對父親,對蔣介石連日攻 擊,認爲是李宗仁幹的,事實上不是,就是龔大炮自己幹的。後來龔德柏寫了一篇文章,叫做“我與文字獄結不解緣”,告訴大家他幾次,好比說第六次這被關起 來。這個大家注意,這就是龔德柏的稿紙,這是原本流落到我手裏。

他論政有時候比較粗糙。我舉個例子,這篇文章,“山本五十六之死”,龔德柏在大公報發表的。他說得很清楚,說山本五十六不可能坐飛機,因爲他怕美國人打 他,他不是這樣死的。現在事實證明了,日本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是被美國飛機打下來的。可是龔大炮就說,美國自己也否認,美國說山本五十六之死,可能是 自殺什麽東西。爲什麽美國否認?我李敖也看到美國的資料,當時美國的密碼查出來,破了日本人的密碼,查出來日本的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要坐那個飛機出來,美 國人把他打下來。可是美國人不願意承認,有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美國人不願意日本人知道,我們已經破解了你們的密碼。第二個原因,那個負責把這個飛機打 下來的,美國空軍的駕駛員的,他的兄弟在日本是俘虜,兄弟被日本人當成俘虜,不願意被日本人報復。

***

龚德柏_百度百科:

龚德柏(1891-1980),《世界日报》总编辑,国民政府军委会少将参议。   湖南省泸溪县人,1891年生于泸溪县 武溪镇。其父龚本璋系清朝秀才,善中医,以经营桐油起家。兄弟姐妹7人,他排行第二。1908年就读辰州中学堂。1910年因鼓动学潮被开除学籍,乃转入 长沙明德学堂。1913年春入湖南高等工业学校采矿科,旋考取官费留学日本。1915年9月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特别预科。翌年秋转入正科,攻读政法、 外交。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和会召开,日本企图获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一切权利。部分留日学生于东京组织亚细亚学生会,为其制造舆论,掩人视听。他参 与组织(中国)全留日同学总会,与之抗衡,揭露日方阴谋,因此受留级处分。段祺瑞政府亦宣布撤销“闹事留日学生官费",迫使他辍学。他仍留居日本,受聘 《中日通讯社》编辑,并兼任《京津泰晤士报》驻东京通讯员,自此专心研究日本问题。1920年春,当选留日学生代表,赴沪出席全国学生联合会,且当选为大 会议长。次年,他翻译《菊之根兮》和《蹇蹇录》两本日本侵华作品,在其译书序言中写道:"中日必有一战,届时须放弃十余省让其占领,消耗其兵力,俟其疲 惫,再一举灭亡之。"1921年,他兼上海《商报》东京通讯员,任华盛顿会议中国代表随员赴美。   1922年回国,在南京从事新闻工作。历任《国民外交杂志》主编、《东方日报》中文版总编辑、 《中美通讯社》总编辑等职。1923年执教于法政大学。与成舍我合办《世界晚报》,后兼《世界日报》总编辑,创办《大同晚报》。因抨击时政,涉及当政者 多,数度被捕入狱。故新闻界称其为"龚大炮"。   1927年,应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政治部副主任陈铭枢之邀,任南京《革命军日报》总编辑。次年 5月,任《申报》编辑。1928年任外交部特派湖南交涉员o在任8个月,处理了英商赔偿,拆除了美国驻长沙领事馆,收回了日轮租借的码头。1929年任外 交部湖南交涉员、内政部参事。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出版《征倭论》一书,主张对日长期作战。轰动一时,销售10万册。 1932年初,于南京创办《救国晚报》、《救国日报》,暗助蓝衣社拥护蒋介石,被蒋介石聘为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少将参议。1935年当选为国民党五大代 表。抗日战争爆发后,《救国日报》停刊,唐生智领军守护南京,他任军宪警首都军法执行监。1938年,任国际问题研究所主任秘书。后辞去该职,专事写作与 演讲,鼓吹全民抗战。日本投降后,蒋介石指派张治中和他作为高级顾问参加受降仪式,赴芷江、南京受降。   1946年,《救国日报》复刊于南京,他极力著文宣扬行宪反共,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为敌,且利用其报纸助李宗仁与孙科竞选副总统。1948年被中共列为战犯之一。   1949年初去台北,蒋介石委其为"国大代表"和"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   他著有《日本人谋杀张作霖》、《揭破日本的阴谋》、《中国必胜论》、《日本必亡论》、《龚德柏回忆录以《汪兆铭降敌卖国秘史》、《愚人愚语》等。译有《西原借款真相》、《日本侵略中国外交秘史》、《日本对中国经济侵略之过去和将来》等。   1980年6月13日在台北病逝,终年89年。

*****

---許世英
又可參考 龔德柏《憶許世英》收入《又是愚話》pp.85-99
許世英(1873年-1964年10月13日),字靜仁,號俊人,安徽秋浦縣人(今東至縣)。清末民國政治人物,曾任中華民國總理。民國四十九年(1960年),遞補當選為安徽省至德縣第一屆國民大會代表。

生平

許世英1885年中秀才。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以拔貢生選送京師參加廷試,得一等,以七品京官分發刑部浙江司副主稿。1899年升刑部直隸司主稿。1902年任刑部六品主事。1905年清廷設巡警部門,在巡警大臣徐世昌門下任巡警總廳行政處僉事,次年春升四品。1908年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門下任奉天高等審判廳廳丞。1909年受命到歐美考察司法,參加第八屆世界臨獄改良大會。1910年回國,任山西提法使,旋任布政使。
1911年武昌起義,隨後山西太原新軍起義,後撤出太原。許與新任山西巡撫張錫鑾聯名呼請清帝退位,擁護袁世凱上台。民國後,1912年任大理院院長,9月任趙秉鈞內閣司法總長,確立中國律師制度。與徐謙、陳錦濤等發起組織「國民藝進會」。1913年初以司法總長身份阻撓宋教仁被刺案的審理調查。1913年末熊希齡組閣時,他辭去司法總長職,任奉天民政長,與段祺瑞結拜為「盟兄弟」。1914年被調入京充「約法」審查員。同年5月出任福建巡按使。1916年4月辭職。不久任段祺瑞內閣內務總長,又改任交通總長,後因津浦鐵路租車購車受賄案而辭職。次年任華意銀行總裁。1921年9月出任安徽省省長。翌年因堅持裁撤安武軍,被迫卸去省長職,任航空署督辦。1924年11月任「善後會議」籌備處秘書長。1925年底被段祺瑞任命為內閣總理。1926年初辭職去上海,參與組織反對孫傳芳的蘇浙皖聯合會,遭通緝逃往香港 。
1927年蔣介石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許表示支持。1928年10月,南京政府委任許為國民政府賑務委員會委員長。1936年任中國駐日大使。因中日戰爭於1938年1月20日回國。1945年授以國民政府高等顧問。1947年就任行政政務委員兼蒙藏委員會委員長。1948年隨同行政院長張群一道辭職,移居香港。1951年去台灣,蔣介石聘其為總統府資政。1955年參加孫立人案調查委員會。
1964年10月13日,病逝於台北,享年92歲。著有《治閩公牘》、《黃山攬勝集》。

*****

1945.4.22  許壽裳許壽裳給美國的胡適寫信 說 次兒許世瑮1915年-)即將留美 會去拜見胡先生

 見許壽裳書簡集


文哲所舉行《許壽裳書簡集》新書發表會暨手稿致贈儀式
著 名現代教育家和傳記文學作家許壽裳先生 (1883-1948) 為台灣省編譯館創館館長(1946),以及台灣大學國文系第一屆系主任(1947)。對戰後台灣文化與教育重建工作,具有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許壽裳先生 是魯迅的摯友,同時也深受當時台灣行政長官陳儀倚重。許壽裳經歷過殘酷的戰爭,足跡遍及日本、中國與臺灣,他晚年奉獻臺灣文化與教育,於65歲時在臺北遇 害逝世(1948),令人沉慟不已。
為 紀念這位台灣現代教育與文化的關鍵人物,本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花費將近9年的時間,完整蒐集許壽裳先生共644件書信原稿,近日出版《許壽裳書簡集》,該所 並於2011年3月14日舉行新書發表會暨手稿致贈儀式。《許壽裳書簡集》編輯委員會表示,此專書共蒐錄644件書信原稿,橫跨許壽裳先生34歲到65歲 的人生巔峰時期約30年(1917-1948),其中尤其珍貴的是許壽裳的親筆信函553件。這些書信的內容,包括與友人論學(例如討論魯迅著作)、切磋 古詩詞、中國與台灣的學術教育文化、以及家族兒女情、個人寫作生涯等等。
至於《許壽裳書簡集》裡分量最重、也最引人注目的是關於戰後台灣的文化重建工作,以及有關二二八事件前後的事況描述。  這 兩卷書信集反映了大時代的潮流與點點滴滴,不僅是許壽裳一生學術文化工作的縮影,同時也提供研究魯迅的全新材料,是中國現代學術史、文化史、教育史的最佳 證言。許壽裳於台灣時期所撰寫的書信,更是研究國府戰後台灣文化重建工作的寶貴資料。1987年台灣解嚴以來,重建二二八的歷史空白已成顯學,《許壽裳書簡集》的出版將提供學術界重要的關鍵歷史補述與見證。
編 輯委員會表示,該書所有信件係由海峽兩岸許壽裳遺族親戚,以及北京魯迅博物館所提供原信複印而來。蒐集書信過程中,並且特別獲得許壽裳子女故許世瑮先生與許世瑋女士、及中國著名魯迅研究者陳漱渝先生大力協助。編輯過程的最大的挑戰在於筆跡辨識困難,模糊處莫不經過反覆推敲;同時為便利閱讀,書後還特別附筆 畫排列人名一覽表,而凡姓名可考者,並備有簡介。
 觀察228 許壽裳書簡出版 2011.3.15 
〔記者謝文華/台北報導〕台大國文系第一屆系主任許壽裳,在二二八事件一週年前十天遇 害,至今死因不明,卻不似陳文成案受重視。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昨天發表許壽裳書簡集兩冊,書簡中對國民黨高壓統治提出批判,對二二八事件亦有所觀察,文 哲所透露:「很多人都想從裡面找東西!」
中國浙江出生的許壽裳,戰後受台灣行政長官陳儀邀請來台擔任台灣省編譯館館長。一九四七年任職台大國文系系主任,一九四八年在青田街宿舍遇害,引發學界驚恐。
中 研院文哲所費時九年蒐集六四四件書信原稿,包括與友人蔡元培、魯迅等論學、切磋古詩詞、談教育文化。書簡提及,二二八事件後分析:「此次變故,純係奸人有 計畫暴動,與普通民變迥殊。溯其遠因,當係受日本侵略教育之遺毒太深,語文隔閡,祖國文化,懞無所知,近因則係昔日為寇徵用之浪人流氓,悉被遣回,彼輩素 無國家觀念,慣于搗亂,益以日人暗中策動,以致肇此巨變,其愚可憫,其悖可誅。」
研究員彭小妍說,書簡可作為戰後台灣文化重建史料,並補足既有二二八研究對中國來台知識份子觀點的不足。
對 許壽裳認為二二八是遭日本人策動說法。台灣二二八關懷總會會長、前國史館館長張炎憲受訪斥責「胡說八道」!日本人在一九四六年六月都回去了,只留下極少數 技術人員。一九四七年二二八爆發,是因為台灣在日本統治下,人民守法、有秩序、夜不閉戶、經濟穩定,國民黨來台貪污腐敗、物價高漲、經濟蕭條、只用外省人 不用台灣人導致失業率高,「落伍的人領導進步的人」,民怨四起,當然起而反抗。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許壽裳
中華民國(台灣)學者、教師、作家
政黨
出生 1883年
 大清浙江紹興趙家坂
逝世 1948年2月18日
中華民國 中華民國臺灣省台北市
經歷
許壽裳(1883年-1948年),字季茀季黻季巿季芾,都同音),號上遂,文史學者、作家、教育家,魯迅周作人的同學、至交。

目錄

早年

早年就讀紹興郡中西學堂和杭州求是書院(現在浙江大學)。1902年以浙江公費派往日本留學,入東京弘文學院補習日語,與魯迅結交,成為終身摯友,並與魯迅周作人錢玄同朱希祖沈兼士等在東京同拜章太炎門下學習。
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後來的東京教育大學,現在筑波大學)史地科畢業。

公職

回中國後,應蔡元培總長邀,在中華民國教育部普通教育司做第1科科長,以幹練著稱,當時在專門教育司做第1科科長的王雲五在《談往事》書中回憶自己「與普通教育司許壽裳科長齊名」。
魯迅經他推薦,也受邀到教育部工作。
在教育部歷任科長(薦任)、僉事(薦任,兼第1科科長)、編審(簡任)、參事(簡任)、普通教育司司長(簡任),期間兼任北京大學講師(蔡元培定規北大兼任教員只能以講師聘用)、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師範大學北京女子師範大學教授。
曾外派江西省,任教育廳廳長。
他是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女子師範大學前最後1任校長,北京女師大第1任校長是留日、美的楊蔭榆,第2任易培基校長任內,請他做教務長,1928年3月16日辭行政職,林語堂接教務長。
蔡元培國民政府大學院,他做秘書長;蔡元培中央研究院,他做秘書處主任。

業績

1913年,與魯迅錢稻孫代表教育部,做讀音統一會會員,參與審定國語字音,會上與馬裕藻朱希祖錢稻孫周樹人共同提議(魯迅起草議案)「統一讀音,不過改良反切,故以合於雙聲疊韻的簡筆漢字最為適用」,將會中審定字音暫用的『記音字母』正式通過為『注音字母』;此套字母大致從章炳麟創始,為『取古文篆籀徑省之形』的簡筆漢字。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國音學》)
許後來回憶,參加讀音統一會的章太炎弟子有:胡以魯馬裕藻朱希祖周樹人和他自己。
許壽裳、錢稻孫、周樹人3位中華民國教育部薦任科長1912年8月,被時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指定研擬國徽圖案,8月28日完成(參見《魯迅日記》裡的相關記述),3人合作設計圖樣,錢稻孫畫出圖例,魯迅執筆說明書,1913年2月發表。
結合日、月、星辰、山、龍、鳳、總彝、藻、火、粉米、黼、黻12種吉祥紋章(十二章;十二章圖)的圖樣。

中日戰爭爆發到結束

魯迅身後,他和周作人共同編撰《魯迅年譜》(1937年發表)。
他到四川教書,在成都華西協合大學、西北聯合大學等校做教授、法商學院院長,期間收了袁珂、陳嗣英等學生。
後曾任國民政府考試院考選委員會專門委員(簡任,委員長是留日的北大同人陳大齊)。

台灣

台灣省編譯館

1946年,許壽裳應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邀請,1946年6月25日到達台灣
1946年7月10日被任為臺灣省編譯館館長。8月10日,許壽裳館長在編譯館籌備處(辦公地址)原臺灣教育會館(在當時叫做龍口街,後改襄陽街的現在南海路)舉行記者招待會,報告該館工作及說明組織狀態。
1947年1月18日上午8時50分,陳儀車到達襄陽街上的編譯館,許館長和各組室主任陪同巡視。許將編譯館已編譯鈔校完的著作80餘種拿給陳看,陳還對編譯館正在進行研究中的台灣的昆蟲、台灣高山族語言、台灣先史遺跡等項很感興趣。(詳見台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國家文化資料庫藏1947年1月19日《民報》電子剪報檔)
絕大部份書稿都沒有來得及出版,據說這些稿件在行政院長官公署改組,編譯館撤廢后移交給新成立的省政府教育廳了,教育廳設有小規模的編審委員會,但這些許館長原本預訂要出的書1種都沒有出版,連稿的去向都成迷團,許極重視的台灣研究工作更從此畫上句點。
行政長官公署時代設教育處(處和廳同級),處長范壽康,副處長是留學北京大學二二八事變後被殺的台灣人宋斐如(文瑞),編譯館(館長許壽裳)、博物館(館長陳兼善)、圖書館(范壽康處長兼館長,後由參議吳克剛接任)、交響樂團(團長蔡繼琨)、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建功)與教育處是平行機關;改組為省政府後,編譯館撤廢,博物館(現在的國立台灣博物館)、圖書館(現在的國立中央圖書館台灣分館)、交響樂團(現在的國立台灣交響樂團)變成教育廳所屬機關。
陳儀用人喜歡用同鄉的、留日的(上列文教首長裡,蔡是祖籍台灣彰化的留日泉州人,范許是留日浙江人,陳吳是留法浙江人,魏雖是江蘇人,卻是魯迅、許壽裳、周作人的學生,且曾在日本殖民地朝鮮工作)。
許壽裳是陳儀在東京學日本語的同學,國民革命軍北伐前陳做浙江省省長,聘許做省政府參議,是2人第1次合作。
許壽裳、魯迅、陳儀3人情誼深厚,然陳與魯、許的情份主要是鄉黨、同窗、同年(留學),陳儀文化程度在軍職人員中相對較高,還以清廉勤政見知於世,也頗有理想性,但缺乏氣度(羅宗洛雖是留日浙江籍,但不是陳的班底,就多方打壓,對台灣本土人民更是諸多差別對待,認為台灣人長期被日本人奴役,已經奴化。團隊裡雖有李萬居(《台灣新生報》社長)、宋斐如(教育處副處長)、林忠(廣播電台台長)、楊雲萍(參議)等幾個台灣人,都不在權力核心,而且長年在外,和台灣本土社會較隔膜。宋還在二二八事變後被國府捕殺)和民主思想(他任用郁達夫黎烈文等文化人,留日學緣,浙江或南方地緣是主要考量,還有他們是魯迅的朋友),剛愎自用又受(沈仲九等親信)包圍,終於釀成世紀悲劇,欠下龐大血債,血流入土中,永遠收不回來。
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魏建功1947年4月1日寫給北大學友傅斯年的信說:台省全局是「有為『不』治」,而教育則「無為而『亂』」!中心人物,皆在於此。

國立臺灣大學

1947年5月11日,陳儀因二二八事件去職,5月16日編譯館就被裁撤,許先生同日轉到台灣大學做專任中國文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常批評CC派所主導的法西斯教育改革[1]
1947年5月11日日記寫到:「新生報及省政府公報,載編譯館昨日第一次政務會議議決撤銷,事前毫無聞知,可怪。在我個人從此得卸仔肩,是可感謝的;在全館是一個文化事業機構,驟然撤廢,於台灣文化不能不說是損失。」
《羅宗洛校長與臺大相關史料集》引資料說陳儀要許壽裳做國立臺灣大學校長(台大經費早期由省庫支應)。
然而國立大學校長是國民政府中央任命,主持國府教育行政工作的陳立夫朱家驊不願意,改派陳大齊,陳大齊不肯來,朱派羅宗洛代理。
李東華〈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台大文學院(1946.8~1948.5)〉1文引羅宗洛《接收台灣大學日記》說陳儀推薦了文學院院長人選「朱xx」,同文指出羅代理校長曾接洽的院長人選有樓光來柳無忌沈剛伯,其中沈有應允。另有1說朱xx就是朱光潛)。
當時許壽裳已就任與大學校長相同級別的編譯館館長(都是簡任獨立機關首長,許在民初就做了教育部簡任參事和司長),文學院院長1職長期懸缺,羅代理校長請校務委員兼先修班主任林茂生教授(台南人,留日、美,哲學博士)代理文學院院長,文學院各系長期沒有主任,羅宗洛想聘的文學系主任魏建功1直都沒有到任(本職行政長官公署參議兼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可能是陳儀不放人),哲學系主任方東美聘不到,陳儀又對台大經費多方刁難。
台灣省編譯館撤廢后,還被陳儀政敵抨擊「因人設事、經費太多、沒有成績、思想有問題」(李東華文注85引)。
編譯館撤廢后,許先生被陸志鴻校長聘為專任中國文學教授兼文學系主任(1947年5月15日聘書送到)而留在台灣。
1947年8月1日,文學系分成中國文學系和外國語言文學系2個系,許先生做了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的第1位主任。
台大文學系1945年末創系以來名義上的主任是長期在台做語言文字工作的魏建功(天行,許壽裳、魯迅周作人北京大學學生,來台前曾任北大教職),但沒有到任,1直都是候任的主任(1946年末陸志鴻校長想聘魏為文學院院長,魏仍不願意)。
沒有到職的文學系魏建功主任在1946年間向校方推薦了幾位教員:1946年10月第1位到任的正教授台靜農(魯迅和許壽裳的學生)、1位講師和1位助教。
1947年4月,陳儀去職前不久,魏建功才接下台灣大學文學系中國文學特約教授聘書。
許先生是台大文學系實際到職的第1位主任(1947年5月16日起),時任文學院院長是4月19日到院的文學系英國文學教授錢歌川,是許的東京高等師範學校學弟(日本語叫後輩,許是史地科,錢是英文科)。
錢歌川的前任:哲學系中國哲學教授兼校務委員兼先修班主任代理文學院院長林茂生1947年3月11日被穿中山裝配槍的2個人帶走,從此永遠失蹤。
許先生主系務期間,請來喬大壯教授和2位助教,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原有2位本土先生:吳守禮副教授(台南人)、黃得時副教授(台北樹林人),都是日治台灣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專攻畢業生留校任教,吳是先輩(學長),黃是後輩(學弟),黃得時並兼先修班教務主任,直到先修班停辦。
原編譯館編纂或編審、編輯(編纂相當正教授,編審相當副教授,編輯相當講師)楊雲萍李霽野李何林金溟若周學普(留日學習德國文學專業)、國分直一立石鐵臣謝康等轉任台大教職(黃榮燦姜琦朱雲影傅溥謝似顏繆天華何欣等到台灣師範,袁珂到省教育廳)。
沒有1位原編譯館同人在中文系任職,台靜農和魏建功雖是魯迅和許的學生,但都比許先生早到台大中文系。
黎烈文也到台大,在外文系教法語
黎烈文魯迅的朋友,李霽野李何林金溟若魯迅的學生,袁珂何欣是許的學生。

業績

與自己的學生台靜農發動爭取文學院研究費,希望學校能注重文科,讓文學院和科學各院平均發展(李東華文引1947年9月1日文學院錢歌川院長寫給陸志鴻校長的信),9月2日爭取到各系每月研費3萬元台幣
主持刊行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東洋文學講座教授神田喜一郎法國巴黎法國國家圖書館照相整理的《敦煌秘籍留真新編》。
撰寫《國立臺灣大學校歌》歌詞,1947年10月1日發表。
1947年10月31日在文學院第1次院務會議提案:「大學為學術機關,教授、系主任及院長皆係聘請者,對校長行文不應用簽呈,應改公函。」

許壽裳主任時代台大中文系師資

正教授:許壽裳(兼主任)、喬大壯(新聘)、台靜農(1946年到任)。
副教授:吳守禮黃得時(都是日本東洋學;漢學教育培養出來的台灣人)。
講師:傅宗堯(1946年到任)。
助教:裴溥言(1946年到任,女性)、廖蔚卿(新聘)、金祥恆(新聘)。
特約教授:魏建功(兼任,1947年4月起,本職是國語推行委員會主任委員)。
(以上是教員,1947年11月新聘1位事務員陳瑳瑳,台籍女性)

與台灣本土學人

與許壽裳交往最密切的台灣學人是楊雲萍(原編譯館編纂兼台灣研究組主任,後轉任台大歷史系教授直到退休),前引李東華文指出:許「為楊雲萍僅被聘為副教授不平,以不就中文系主任兼職力爭,楊亦終得教授之聘」。
蘇世昌《追尋與回憶;張我軍及其作品研究》引〈一生吃「國語飯」的學者社長─洪炎秋〉說洪炎秋1946年6月回台灣教書(在台灣省立師範學院)是許壽裳介紹,洪後來調任臺灣省立臺中師範學校(現在的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校長,二二八事變後去職,蒙上「鼓動暴動,陰謀叛國」罪名,在自己的北京大學老師許先生保護下才全身而退。
許先生對自己本系教員嚴加要求,任內沒有1位中文系教員升等。

與臺靜農主任的比較及後續發展

許先生被殺;喬大壯自殺後,臺靜農接主任,期間20年。
1948年8月1日台靜農接主任時,許壽裳和喬大壯死了,魏建功離開台灣(到北京大學),只有臺靜農1正教授。
臺靜農新聘洪炎秋戴君仁鄭騫劉仲阮4正教授。
僅有的1台灣人洪炎秋(彰化文人洪棄生的兒子)與臺靜農同樣是魯迅和許壽裳學生,留學北京大學時專業是教育學,中國文學是副修(輔系,20學分),修過周作人和魯迅等多位先生的課;鄭騫沈尹默周作人許地山等在燕京大學的學生。
1949年臺靜農新聘的副教授王叔岷1952年)、屈萬里1953年),1950年聘的牟潤孫1953年)都很快升正教授,1955年才有第1位台灣人黃得時(任副教授已10年)升教授,另1位同樣在1945年就獲聘副教授的台灣人吳守禮(任副教授18年)直到1963年才升教授。
當年臺大要以副教授職稱聘楊雲萍先生,許先生以不就主任職保楊先生任歷史系正教授。臺靜農聘同為魯迅學生的洪炎秋為教授,壓制協助國府接收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的黃得時吳守禮(2人在1945年就被羅宗洛代理校長聘為副教授),與國府當局同樣猜忌台灣人(許多關於二二八事變的研究談官逼民反時提到許多國府人士認為說台灣人被日本奴役,思想有問題,給以差別對待)。
民初就做過大學校長、院長的許壽裳,留學日本,又師承章太炎,學力、資歷、著作都有目共睹,只因和魯迅的深厚交情見疑於國府當局,最後死得不明不白。
臺靜農〈追思〉1文說:「我現在所能記下的只是與先生的遇合,所不能記下的,卻是埋在我心裡的悲痛與感激。先生之關心我愛護我,遠在十幾年以前,而 我得在先生的左右才幾個月。這些天,我經過先生的寓所時,總以為先生並沒有死去,甚至同平常一樣的,從花牆望去,先生正靜穆的坐在房角的小書齋裡。誰知這 樣無從防禦的建築,正給殺人者以方便呢?雖然先生的長厚正直與博學,永遠的活在善良的人們心中的。」(1948年2月18日下午,臺靜農和魏建功還去請益,晚上許先生就被殺了)
1952年錢思亮校長任內的第192次行政會議上就決議要另製新校歌,1963年12月17日第682次行政會議通過沈剛伯作的新歌詞,請趙元任譜曲,1968年12月5日896次行政會議通過正式頒布而定案,許壽裳作詞的台大校歌正式被廢除。
1968年8月1日,當局拔掉臺靜農做了20年的中國文學系主任職(當時還沒有1任3年,得連任1次的任期限制)。
蔣介石總統極力削弱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影響力的施政方針密切相關,傅斯年校長(魯迅、許壽裳、錢玄同周作人陳獨秀的學生)1950年死後,台灣國史館館長羅家倫(志希,魯迅和周作人學生)被外界看好接任校長,蔣1951年指定了與新文化運動毫無淵源的化學家錢思亮(北大同人),任期直到1970年
蔣拔掉台灣中央研究院王世傑(第1屆中央研究院院士,北大同人)院長後,派錢思亮接院長。

許壽裳先生凶殺案及影響

1948年2月18日晚上,許壽裳在台北市青田街6號台大宿舍臥室被殺,凶器是柴刀(斧頭),砍在右邊臉頰和頷頸達4刀,喉管幾乎切斷,2月22日晚上當局宣布破案,抓到1個名叫高萬俥的青年人,說是凶手,偷東西起殺機,不久處決了。
許的系辦公室(2月6日)和住所(2月13日)確實有遭小偷(李東華〈論陸志鴻治校風格與台大文學院(1946.8~1948.5)〉1文引《許壽裳日記》),偷走了2月份薪水和日本進口的富士牌腳踏車。
許案有幾個疑點:1.偷東西為什麼要帶笨重又容易引人注意的砍柴刀(斧或開山刀)呢?2.現金和值錢的東西都被偷走,可見容易得手,更加沒有必要殺 人(就算得手不易,殺人罪重,通常也不會下手),有什麼動機殺人呢?3.到已失落現金和值錢東西的許家,還要偷什麼呢?4.錢和腳踏車被偷都沒有破案已有 點奇怪(許先生知名度相當高),警方竟連加強戒備都沒有?5.二二八事變後,政府鎮壓後續人民起義:戒嚴、清鄉,台灣到處都是打人、抓人、殺人的武裝部隊,森嚴肅殺,風聲鶴唳,還讓人半夜帶著刀斧在台北市走來走去?6.如果說刀斧是小偷隨手拿來行凶,許先生有什麼理由在主臥室放刀斧呢?
友人和左翼文壇都說許是被國民黨特務殺害。
1948年6月7日南京中華民國政府發布2316號中華民國褒揚令(總統蔣中正署名,行政院院長翁文灝副署),表彰許的文教貢獻。
李霽野李何林金溟若袁珂魏建功喬大壯黃承燊等在1948年離開台灣,喬大壯自殺,留在台北的黃榮燦1952年台北被抓捕槍決。
比許早到台大中文系的魯迅學生台靜農,繼喬大壯做了主任。
臺靜農在台多年,恐罹文網而寄情酒和書法,連學術著作都怕得罪當局而很少很少(李敖曾批評),政府委約編寫的《中國文學史》甚至不敢交稿沒有寫完,辭世多年後才由弟子柯慶明何寄澎等整理未完遺稿在民主時代裡出版?。
黎烈文、繆天華等留在台灣的學人,都非常安靜,偶有撰文,也只談風花雪月,金溟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因地主家庭成份,舉家再度來台,又見疑於國民黨當局,到處碰壁。

家庭

與沈淑暉婚後生兒世瑛。
沈淑暉病故後,與沈慈暉結婚,生兒世瑮。
沈慈暉病故後,娶陶伯勤(善敦)。
長兒許世瑛魯迅開蒙,北京清華大學畢業,在校師承周作人陳寅恪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教授退休。
許壽裳廉潔奉公,長兒世瑛1946年就到台灣,和爸爸從來都不同單位不同學校(喬大壯接主任後,為照顧遺孤生活,才聘許世瑛做兼任副教授)。
次兒許世瑮1915年-),國立臺灣大學畜牧獸醫學系教授退休。
幼子許世瑋、女兒許世琯,沒有到台灣。
世瑛、世瑮兄弟沒有離開,可能和先人埋骨台灣有關。

魯迅血脈周海嬰過台灣讀書計畫

宋志堅〈六十年前的疑案:關於許壽裳之死〉1文引許壽裳給許廣平的信:
「海嬰來台甚善,入學讀書,當為設法,可無問題(現已修畢何學年,盼及)。舍間粗飯,可以供給,請弗存客氣,無需匯款。此外如有所需,必須匯款,則小兒世瑛本每月匯款至小女世琯處,可以互拔也。大約何日成行,務望先期示知,當派人持台大旗幟在基隆船埠迎候。」(1948年1月15日
「得廿四來書,知海嬰行期,須俟陰曆年外再定。現值台北雨季,氣候轉變較劇,索性俟雨季過後(約三月底止)為宜,因霽野、何林兩夫人每當此季均病氣喘,未知海嬰曾患此否?如本無此恙,則可不以為意。」 (1948年1月31日
許壽裳1948年2月18日晚上睡夢中被殺,原訂3月過來讀書的周海嬰也就沒有到台灣了。

著作目錄

魯迅研究

  • 《亡友魯迅印象記》
  • 《魯迅年譜》(與周作人合作)
  • 《魯迅的思想與生活》(楊雲萍編,收許先生記魯迅文10篇,1947年台北市台灣文化協進會出版,許同時新寫序文1篇)
  • 《我所認識的魯迅》(遺稿,身後的1952年人民文學出版社北京結集出版)

國故學

  • 《歷代人事制度述要》
  • 《歷代考試制度述要》
  • 《章炳麟》
  • 《不朽集:中國歷代名人傳》
  • 《中國文字學綱要》(遺稿,身後經長兒世瑛奔走才在台出版)

語言學習

  • 《怎樣學習國語和國文》(專為台灣人民的學習需要編寫,以日本語和漢語寫成)

主編(1947年在台灣完成)

  • 《標點符號的意義和用法》
  • 《簡明應用文》
  • 《臺灣雜詠合刻》
  • 《敦煌秘籍留真新編》

作品選

〈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歌〉(與黎錦熙合作,當時他做教授兼院長)
「並序連黃,卅載燕都迥。聯輝合耀,文化開秦隴。漢江千里源蟠冢,天山萬仞自卑隆。文理導愚蒙;政法倡忠勇;師資樹人表;實業拯民窮;健體名醫弱者雄。勤樸公誠校訓崇。華夏聲威,神州文物,原從西北,化被南東。努力發揚我四千年國族之雄風。」
〈國立臺灣大學校歌〉(應陸志鴻校長委約創作,時任教授兼中國文學系主任,1947年10月1日發表,1968年正式被廢止)
海水洸洸,挾民族之輝光;沈鄭遺烈,於今重矞皇。民權保障,憲政提其綱;民生安泰,氣象熾而昌。阿里蒼蒼,對學府之講堂;登峰造極,日知月無忘。不 倦不厭,教學相得彰;光被大眾,充塞乎八荒。學海洋洋,喜楫擊而帆揚。研究有得,企業連繫將;企業有利,研究益加強;前進前進!康樂祝無疆。

參考文獻

  • 許世瑋,〈讀李陳關於我父親許壽裳在台被殺是政治暗殺二文後〉,《觀察》六卷十二期
  • 李何林,〈提供許壽裳先生兩年前在台被殺是政治性暗殺的種種事實〉,《觀察》六卷十二期
  • 《中華民國褒揚令集第十一》

注釋

  1. ^ 黃英哲,〈許壽裳與台灣〉,《紹興魯迅研究》,十三期。



+++ *****胡適晚年談起,許世瑛的回憶錄錯誤不少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許世瑛(1910年-1972年),字詩英,台灣中國文學研究者,許壽裳的大兒子,魯迅、周作人、陳寅恪的學生,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本科、國學研究院畢業。
北京工作時與周作人先生(先生是老師的意思)時相過從,選過周作人2學分近代散文的洪炎秋1967年7月發表的〈我所認識的周作人〉1文寫到「在台灣要找為周作人先生寫介紹文章的人,在我心目中,有鄭騫教 授和許世瑛教授,都比我更夠格。鄭兄出身燕京,許兄出身清華,都是國文系的正統學生,同受過周先生的耳提面命,可以說是他的『直系弟子』」「後來鄭、許兩 兄和我都在大學教書,大家也都時常到八道灣的苦雨齋去請教。周先生也和當時幾位名教授一樣,星期天的早上,一定把客廳開放,來者不拒,誰都可以到那裡去聊 天,鄭、許兩兄,幾乎每週必到,我則偶然去走走而已,所以他們兩位對周先生的了解,比我深得多。」。
1946年到台灣工作,直到心臟病在台北去世。
著有《中國目錄學史》、《中國文法講話》、《常用虛字用法淺釋》、《論語二十篇句法研究》等專書,單篇論文身後結為3卷本《許世瑛先生論文集》。

許壽裳《亡友魯迅印象記》裡寫到請魯迅做大兒子第一位老師的情形:「吾越鄉風,兒子上學,必定替他挑選一位品學兼優的做開蒙先生,給他認方塊字,把 筆寫字,並在教本面上替他寫姓名,希望他能夠得到這位老師品學的熏陶和傳授。1914年,我的長兒世瑛年五歲,我便替他買了《文字蒙求》,敦請魯迅做開蒙 先生。魯迅只給他認識二個方塊字:一個是「天」字,一個是「人」字,和在書面上寫的「許世瑛」三個字。我們想一想,這天人兩個字的含義實在廣大得很,舉凡 一切現象(自然和人文),一切道德(天道和人道)都包括無遺了。」
許壽裳同一本書還提到兒子在北京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讀書時,請教魯迅先生(先生是老師的意思)應該看些什麼書,魯迅便開示了一張書單,這就是收在《集外集拾遺》的〈開給許世瑛的書單〉。
陳寅恪病逝後,台灣出版的紀念集《談陳寅恪》裡收錄了許世瑛寫的〈敬悼陳寅恪老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