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13日 星期一

胡適讀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3/ 略談胡適之( 梁漱溟 憶往談舊錄)/梁漱溟.......不能「自昧其所知而從他人」都是很可敬的




胡適讀梁漱溟先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23
胡適批評過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說梁漱溟荒謬不通梁漱溟反過來說胡適胡評,罵他無聊。以後在東西文化的問題上他們常有爭吵。
在有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的批評言論中,來自胡適的批評出現得最晚,卻是最為嚴厲的。梁漱溟1916年被蔡元培聘任,早胡適差不多一年,但胡適 19178月受聘,梁正式進入北大是10月,反而比胡適晚兩個月。梁漱溟晚年說,他進北大與胡適差兩個月,實是無誤。作為西化派,胡適當然不願讓梁漱溟 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20年代初形成的東方文化派張目。但作為同人和朋友,胡適似覺得有必要與梁漱溟商榷文化問題。19233月,胡適發表了批 評梁著的《讀梁漱冥(原文如此———引者)先生〈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面 對胡適的批評,梁漱溟的公開表態遲了近半年時間。1028日他才在北大公開演講,回應胡適的批評。這還不是因為胡文,而是因為在他看來,此時的胡適、陳 獨秀等朋友的言論中,正在把他當成了思想革新運動的障礙。今人大多喜歡引用演講結束前,梁漱溟對胡適抱怨的話,以證梁之正直耿介和胡適的無稽,卻一向 忽略演講開頭,梁先生的一再聲明。(來源:南方都市報 南都網)
    在 這次題為《答胡評〈東西文化及其哲學〉》演講的最後,梁漱溟確實有過抱怨,他說:我真不知道胡先生究竟看了我的書沒有?你說他沒有看,他卻又能東一段西 一段徵引我的書文。你說他果然看了,他又何以對書中駁環境逼迫論的竟似沒看見,對持人生態度根本論的竟似沒有看見?……唉!胡先生!這糊塗人作的書也許有愚者千慮一得之處,何妨虛心理會理會!實在沒有工夫看,丟下罷了!若既不想加以理會,又且沒工夫看,卻偏要用點工夫拿他麻麻糊糊亂批評一陣,這為何 來?豈欲欺蔽一世之人乎!”(《梁漱溟全集》第4卷,第756)但在演講開頭,梁先生也一再聲明,他與胡適、陳獨秀等人都是難得遇見的好朋友。他也 提到他們之間確有思想和學術路向的不同,但強調說:我並不要打倒陳仲甫、胡適之而後我才得成功;陳仲甫、胡適之的成功便也是我的成功。所以就不同一面去 說,我們還是不相為礙的,而是朋友”(同前,第739)
 ----


東西方文化之爭:胡適和梁漱溟之間的一次誤會

20120223 21:35
來源:人民政協報 作者:楊建民
字型大小:T|T
0人參與0條評論列印轉發
19234月初,梁漱溟有一封短函致胡適往者此書出版,曾奉一冊請正,未見誨答。茲承批評,敢不拜嘉!函中此書,指梁漱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從這幾句話看去,表達態度是正常的。但 是,接下來梁漱溟語鋒一轉:至尊文間或語近刻薄,頗失雅度;原無嫌怨,曷為如此?願複省之。這些話,是很直率嚴厲的。語近刻薄,頗失雅度云云,甚 至扯到嫌怨上,不知胡適何事何文,竟惹得梁漱溟這般惱怒不滿。
要較清楚瞭解其中由來,時間就不得不往前推延。兩年前的1921年暑假,梁漱溟應山東省教育廳的邀請,到濟南去講學。此時的梁漱溟雖然還年輕,只有 28歲,但已在著名的北京大學任教數年。在東西文化、哲學研究方面,已取得相當成績。這次講學,他傾其全力,將自己這些年對此類問題的理解和思考,一古腦 地端了出來。講課時間因之也拖得很長,竟有四十餘天。他的講課內容,由後來成為著名語言學家的羅常培記錄下來,經過整理,隨即就在山東鉛印出版成書。這, 就是梁漱溟的成名之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
很快,北京也重印了這部書。由於當時對東、西方文化應如何發展演進,世人都十分關注,所以這部書的出版,自然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不長時間,此書就一 版再版。雖然此前梁漱溟已出版過《印度哲學概論》一類著述,但要說包含有自己深切體會思考,同時在社會層面上產生大影響,《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就不能不具 有相當的代表性。作為著者,梁漱溟當然希望此書發生大影響;獲得同行學人的評述認定,當然更是梁漱溟所希望的。他將此書贈送一冊給胡適,正是他這種心情的 表達。
應當說,胡適確實是評說此書的稱職人選。從知識背景看,胡適有較深的中國舊學根底,又留學美國,對東西方文化的演變有自己的獨立看法;對西方文化在 中國的發展,也是一個大力的鼓吹推動者。此前,他還出版有重大開拓意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表現了他寬博而深入的學養及識見。以此幾點看,由胡適來評說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真是再合適沒有的了。但是,雖然收到梁漱溟的贈書,胡適卻很久沒有回應。從後面的情形看,一方面是因為忙,另一方面,他的確是想認 真、全面,並深入地對此書作一番批評。這樣,一直到《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出版一年多後的1923年,胡适才在他創辦的《讀書雜誌》上,發表出《讀梁漱溟先 生的〈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文。此文洋洋灑灑,竟寫了一萬兩千多字。一篇書評,寫這麼長,在今天看真是令人驚異,但是,胡適對此事的重視程度,由此也能 看得很清楚。
可是,梁漱溟讀到此文後,為何會有尊文間或語近刻薄,頗失雅度這樣的看法,並表示很大不滿呢?
細讀胡適文 章,我們雖不好論斷何處刻薄,但他對梁漱溟著作的嚴厲批評態度,卻可以讀得很清楚。譬如,胡適引了梁漱溟這樣一段話:凡一種文化,若不能成為世界文 化,則根本不能存在;若仍可存在,當然不能限於一國,而須成為世界文化。對於這樣籠統的論述,胡適首先表示:這種邏輯是很可驚異的。接下來分析:這樣多方面的文化,在這個大而複雜的世界上,不能沒有時間上和空間的個性的區別。在一個國裏,尚且有南北之分,古今之異,何況偌大的世界?
 接下來順著 梁漱溟的思路延伸:若否認了這種種時間和空間的區別,那麼,我們也可以說無論何種劣下的文化都可成為世界文化。我們也許可以勸全世界人都點極黑暗的油 燈,都用很笨拙的騾車,都奉喇嘛教,都行君主獨裁政治;甚至於鴉片、細腰、穿鼻、纏足。如果走運行時,何嘗都沒有世界文化的資格呢?
梁漱溟顯然將文化世界文化混同看待,意在宣傳他儒學(梁當時心目中東方文化重要代表)將會在新世紀光復的觀念。胡適此處的剖分,是相對科 學和準確的。當然,他將鴉片、細腰、穿鼻、纏足這類陋習拎出來,當作仍存在的文化代表之一種加以描述,作為並非任一種文化就可以成為世界文化的例 子,反諷的意味和口吻十分顯明。這些,在梁漱溟看來,自然是語近刻薄
梁漱溟在著述中認為:中國人的思想是安分知足,寡欲攝生,而絕沒有提倡要求物質享樂的;卻亦沒有印度的禁欲思想。不論境遇如何,他都可以滿足安 受,並不定要求改造一個局面。從胡適前後期的大量文章可以知道,他最不喜歡籠而統之,不加分析地對一個整體下結論。所以見到梁漱溟這樣說,他幾乎有些惱 怒:梁先生難道不睜眼看看古往今來的多妻制度,娼妓制度,整千整萬的提倡醉酒的詩,整千整萬恭維婊子的詩,《金瓶梅》與《品花寶鑒》,壯陽酒與春宮秘戲 圖。這種東西是不是代表一個知足安分寡欲攝生的民族的文化?只看見了陶潛、白居易,而不看見無數的西門慶與奚十一;只看見了陶潛、白居易詩裏的樂天安命, 而不看見他們詩裏提倡酒為聖物而醉為樂境……這是我們不能不責備梁先生的。
將梁漱溟對中國人安分知足,寡欲攝生的總體認識,用整千整萬恭維婊子的詩,《金瓶梅》與《品花寶鑒》,壯陽酒與春宮秘戲圖這類極端的事實來反駁,在梁漱溟心裏,這當然是語近刻薄
胡適的文中,還常常直截了當,說梁漱溟這更是荒謬不通了。”“只是閉眼的籠統話。全無真知灼見”“而梁漱溟先生忍心害理的說……”這樣的言 辭,作為書作者,感受當然是語近刻薄。文章結束時,胡適還以這樣的話來掃尾:他(梁漱溟)既不能不拿環境的變遷來說明將來的文化,他何不老實用同樣 的原因來說明現在的文化的偶然不同呢。
由粗略的引述我們可以看出,胡適的評述是較為嚴謹,科學,也相對有力度的。但對於著作人梁漱溟說來,這顯然不是他的初衷所求。梁漱溟送一冊書給胡 適,顯然有獲得同行好評的欲念。胡適可倒好,文章倒是夠重視努力的,一下子就寫了萬餘字,可通篇,基本沒有給梁漱溟好臉色。一方面,用梁漱溟自己的觀點反 駁他自己,有點以自己手打自己耳光的味道;一方面,專作駁論,從論述到邏輯,從基點到例證,——指其不足,讀來給人一無是處之感。這些,對於抱有熱忱希冀 的梁漱溟,無異當頭悶棍,以至生出原無嫌怨,曷為如此?的大發問。
情勢至此,對於雙方當事人,似乎都有些不易處理。從胡適的本心,並非有意刻薄,當然就談不上什麼嫌怨,但是,他仍按梁漱溟函中的指示,願 複省之192342日,胡適將複省的結果,寫成一信,告知梁漱溟。首先:“‘嫌怨一語,未免言重,使人當不起。對於梁漱溟認為的刻 薄,胡適則坦然承認:至於刻薄之教,則深中適作文之病。但是,胡適對此有自己的看法:然亦非有意為刻薄也。適每謂吾國散文中最缺乏詼諧風味,而最 多板板面孔說規矩話。因此,適作文往往喜歡在極莊重的題目上說兩句滑稽話,有時不覺流為輕薄,有時流為刻薄。當然,胡適也意識到這種方式容易引起的後 果:在辯論之文中,雖有時亦因此而增加效力,然亦往往因此挑起反感。如此文自信對先生毫無惡意,而筆鋒所至,竟蹈刻薄之習,至惹起先生嫌怨之疑,敢 不自省乎?但是,胡適並不認為這就是自己為文刻薄,而分析造成此結果,還有其他原由:此等處皆摭拾大著中語,隨手用來為反駁之具,誠近於刻薄,然此等 處實亦關於吾二人性情上之不同。胡適認為,如此行筆為文,與人的性情有所關聯。接下便對比自己與梁的性情差異:適頗近於玩世,而先生則屢自言凡事認 真。以凡事認真之人,讀玩世滑稽之言,宜其扡格不入者多矣。
在這裏,胡適又表現出行文的力圖諧趣一面,例如自貶說自己近於玩世。並以為:此在我不過是隨手拈來的一個pun(雙關語。筆者注),未嘗不可涉筆成趣,而在認真如先生者,或竟以為有意刻薄矣。
但畢竟,胡適對梁漱溟為事為人過分較真,是有自己看法的:輕薄與刻薄故非雅度,然凡事太認真亦非汪汪雅度也。胡適隨手舉出梁漱溟生活裏事情兩 例,認為玩世的態度固可以流入刻薄;而認真太過,武斷太過,亦往往可以流入刻薄。胡適這段話,表現了自己的認識,點到了問題的另一面。這樣看來,胡適 的有意諧趣不恭,倒是想借此略略銷解梁漱溟行文議事過分的剛直僵硬,因為:先生《東西文化》書中,此種因自信太過,或武斷太過,而不覺流為刻薄的論調, 亦複不少。
信末,胡適相當誠懇地表示:承先生不棄,懇切相規,故敢以此為報,亦他山之錯,朋友之誼應爾耳。先生想不以為罪乎?胡適此信,並不長,只數百 字,但是,卻能收發自在,寓說理於辨析之間,又能溫和入情,說服力是相當強的。梁漱溟讀到信後,亦不僅接受,還對個人性情,自作反思。他即刻回復胡適一 函:承教甚愧!早在涵容,猶未自知也。溟邇來複膺陽明,往時態度,深悔之矣。複謝。順候起居。
觀梁漱溟文章、作為,一生之中,這般甚愧深悔之的情形,十分希見。這除去由於胡適說理分明,態度率真外,對於切實事理的服膺,也是學人的梁漱溟具有的基本素養。這是他能寫出第二封信的根本所在。
胡適與梁漱溟,都是中國現代文化史上頗有影響的人物。這首先得益於他們涉獵廣博,能感興時代風潮而動的精神;但是,對於切實事理的服膺態度,也是他 們能夠自省進取的一大緣由。這一點,僅從此次文章引發誤會及後來銷怨過程,就可清晰見出。這或許能夠給今天學人許多啟示。當然,梁漱溟最後,仍然以在隆重 大會與領袖索求雅量而終於閉門思過。雖非因語近刻薄,但還是應了胡適關乎性情的認知。這是根性所致,非修為所可全然更植。不過對於本文,這卻應該 是另一個話題了。







胡適日記全集 -  - Page 737 - Google Books Result

books.google.com.tw/books?isbn=9570827106 - 轉為繁體網頁
胡適, ‎曹伯言 - 2004 - ‎Authors, Chinese
宋先生不明白此理,他叫我『乾脆把那套苔看法苦思想完全丟掉』,而不要『改掉那幾 ... 便一天不肯「自昧其所知而從他人」,以改裝其思想,此所以「梁漱溟思想」問題成其為 ...

 1952.2.26-27 (p.738)





94歲的梁先生*口述一篇近2頁的"略談胡適之"


6.略談胡適之

作者:梁漱溟   出版社:廣西師大出版社  和訊讀書
一九一七年,我與胡適前後相差兩個月到北京大學。那年胡適二十六歲,我二十五歲,他長我一歲。當時他正是才華最盛的時候。他最早開始用白話文寫文章,提出 《文學改良芻議》八項主張,倡議用語體文,這是開創性的。從前一講學問,寫文章,都用文言文,他打破了這一點,這是他的功勞。當時很多人表示反對,其中有 兩個知名人物,一個是林琴南,再一個是章士釗。但不久,使用白話文的人還是越來越多了。蔡元培先生在北大的辦學方針是開放的,不受任何拘束,一般都稱贊他 執行的兼容並包辦學方針,這個態度好,能夠廣羅人才,我就是被他"兼容並包"的一個人。我進北大講的是冷門,沒有人講,我講的是印度哲學。印度是東方古老 文明之國,佛教在印度是後起的一個教派,但它在印度的消失也很早。中國有名的玄奘法師雖然趕上,但已是接近尾聲。佛教傳到中國來,玄奘起了很積極的作用, 他一生艱苦卓絕。我很喜歡鉆研佛教,也算是玄奘這一派。

  剛才我講了,胡適先生功勞很大,提倡語體文,促進新文化運動,這是他的功勞。他的才能是擅長寫文章,講演淺而明,對社會很有啟發性。 他的缺陷是不能深入;他寫的《中國哲學史大綱》只有卷上,下卷就寫不出來。因為他對佛教找不見門徑,對佛教的禪宗就更無法動筆,只得做一些考證;他想研究 佛法,但著名的六祖慧能不識字,在寺裏砍柴、春米,是個賣力氣的人,禪宗不立語言文字,胡先生對此就無辦法。

  ①著者口述,曹月堂、丁介輝筆錄整理,後經著者閱過。

  胡適喜歡談墨子,梁啟超同樣也喜歡談。墨子很了不起,他的書有《經上》《經下》,墨子書保存有古代科學內容,許多是自然科學。人們開 始不懂,後來才慢慢明白他說的是什麽。墨子的書傳下來卻是放在道藏中。《韓非子》的《顯學篇》講到,儒分為八,墨分為三,後來大都失傳了。儒家傳下來的只 是《荀子》和《孟子》。

  胡適為人有個弱點,就是怕共產黨。五四時期,北大出現陳獨秀、李大釗,還有顧孟徐等人,他們都講社會主義學說,有好幾派,有人講英國 的基爾特主義,有人講法國的工團主義。學生中的思想也有很多派,有很多出名人物,如傅斯年、許德珩等等。毛澤東那時也在北大,他是旁聽生。傅斯年創辦的刊 物是《新潮》,還有個刊物是《國故》。"國故派"裏就有名教授黃侃。北大還有"三沈"(沈兼士、沈尹默、沈士遠),"二馬"(馬敘倫、馬裕藻),"二周" (周樹人、周作人)等等。當時人才濟濟,因為蔡先生愛才,獎勵後進。我現在已是九十四歲,離那時很遠了,但是對當時經常講的那幾個字--兼容並包,至今記 憶猶新。

  一九八七年四月十二日

憶往談舊錄(人生的哲學)

  • 作者:梁漱溟
  • 出版社:陝西師大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又 字漱冥,后以漱溟行世。中國現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國最後一位儒家」之稱。其主要著作包 括:《東西方文化及其哲學》、《鄉村建設理論》、《中國文化要義》、《人心與人生》等。

目錄 代序 為全國團結合作而奔走

上編 抗日戰爭時期之前
 回顧家世與生平並試作檢討
 辛亥革命前後我的活動與見聞
 民國初年的見聞雜記
 有關民國初年政史的見聞紀實
 憶辛亥革命后第一個「雙十節」
 沈鈞儒先生與政學會
 訪章行嚴先生談話記
 五四運動前後的北京大學
 記彭翼仲先生
 懷黃遠庸
 張公耀曾生平及家世
 紀念蔡元培先生
 紀念梁任公先生
 回憶李大釗先生
 略談胡適之
 懷念我敬佩的陶行知先生
 憶蔣百里先生
 懷念盧作孚先生
 我國銻礦開發的先驅者
 追憶廣州往事
 讀《李濟深先生略歷》書後
 記十八年秋季太原之行
 河南村治學院和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
 回憶我從事的鄉村建設運動

下編 抗日戰爭時期及勝利后
 參加國防最高會議參議會
 訪問延安
 一九三八年陝甘邊區的人口
 記一九三九年敵後之行
 統一建國同志會
 記中國民主政團同盟
 赴香港創辦民盟言論機關《光明》前後
 我參加國共和談的經過
 過去和談中我負疚之一事
 過去內戰的責任在誰?
 美國馬歇爾將軍對我的印象
 一個英雄兩個惡人
 我所了解的蔣介石
 七七事變前後的韓復?
 國共兩黨和談中的孫科

附錄
 梁漱溟年譜簡編
編後記
增訂本後記


 梁漱溟(1893-1989)字焕鼎,广西桂林人。现代著名学者。自二十岁后,“思想折入佛家一路,专心佛典者 四五年”。1916年发表长篇论文《究元决疑论》,论述佛学之如实论、方便论,以解决人生究竟问题,因此被聘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次年出版的《印度哲学 史》中,亦多论佛家哲学。后思想虽转入儒家,但仍以佛法为究竟归宿。另有《唯识述义》、《佛法大义》等佛学撰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