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11日 星期二

胡適與《甲寅》;都德短篇小說《易地》/《最後的一課》《柏林之圍》; 小山三郎《中國近代文學史年表》




 小山三郎《中國近代文學史年表》從1915年編寫起,因為當年9月15日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創刊。

《甲寅》規定「文字須求雅訓,白話恕不發布」;陳獨秀助編。



《甲寅》第四期應1914年發行--胡適發表其《柏林之圍》,按: 1913年翻譯都德的短篇小說《易地》La Dernière classe (後來胡適又改回原名《最後的一課》)。
又,《柏林之圍》在1917年的《尚志》另有他人的翻譯本《柏林圍城記》
(胡適《留學日記 卷九 五九》1915.5.19 記他是都德短篇小說最早的翻譯者,其法文老師都跟他要中文寄給都德之孀.....)


所以,我認為"中國近代文學史"不見得不可採用文言文章: 從小山三郎《中國近代文學史年表》可知,梁啟超在1915年發表《告小說家》;1914~1915屠葛涅夫的《初戀》《春潮》等相繼翻譯)......

-----

甲寅》是民國時期月刊,1914年5月10日由胡漢民創辦於日本東京。從第五期起遷至上海出版。秋桐(即章士釗主編陳獨秀助編。以「條陳時弊,樸實說理」為宗旨。設有時評、評論、通信、文藝等欄目。此刊主要刊載政論,進行反對袁世凱的宣傳。第二年10月停刊。1925年7月,章士釗任北洋政府司法部長、兼署教育總長時復刊於北京,[1]主張尊讀經,提倡文言文,反對白話文[2], 規定「文字須求雅訓,白話恕不發布」[3],宣揚復古。1927年4月2日停刊。[2]



甲寅派五四運動地主資產階級政治文化派別。以1925年7月復刊停辦多年的《甲寅》雜誌得名。章士釗為主要代表。在政治上,支持北洋政府的行為;在文化思想上主張尊讀經,提倡文言文,反對白話文[1] 規定「文字須求雅訓,白話恕不發布」,[2]宣揚封建復古主義。1927年4月2日隨著《甲寅》雜誌停刊而無形解體。[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